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86年),西汉历史学家,《史记》的作者,被誉为“史圣”。他为后代史学家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中国历史写作的先河。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司马法》是司马迁所总结的一部兵法,书中系统地讲述了军事战略、兵力运用、战争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许多军事管理的技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艺术,也为后代军事战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用众-原文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
用众进止,用寡进退。
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
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
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
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凡战,设而观其作,视敌而举。
待则循而勿鼓,待众之作;攻则屯而伺之。
凡战,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动而观其疑,袭而观其治。
击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袭其规。
因其不避,阻其图,夺其虑,乘其惧。
凡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凡近敌都,必有进路,退必有反虑。
凡战,先则弊,后则慑;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
其慑书亲绝,是谓绝顾之虑;选良次兵,是谓益人之强;弃任节食,是谓开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用众-译文
战争的规律是,用少数人防守,用多数人治理;少数人用兵容易造成混乱,多数人用兵则能保持秩序。用多数人进攻可以前进也可以停止,用少数人进攻则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如果多数人合围少数人,就要远距离包抄并堵截他们;如果分散开来轮流攻击,就要以少数人等待多数人。如果多数人怀疑,就要自己决定行动。如果占据有利地形,就放下旗帜,迎接敌人并反击。如果敌人众多,就要观察敌人的分布并接受包围。如果敌人少或害怕,就要避开他们并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一般来说,作战要背对着风和高的地方,右边要高,左边要险峻;要经过平坦和破碎的地方,同时要选择合适的营地。
作战时,要设立观察点,观察敌人的行动,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决定行动。等待时,要顺着敌人的行动而不主动攻击,等待多数人的行动;进攻时,要聚集兵力并等待时机。
作战时,要根据敌我兵力变化观察敌人的行动,根据敌我进退观察敌人的坚固程度,在危险时观察敌人的恐惧,在平静时观察敌人的懈怠,在行动时观察敌人的疑虑,在偷袭时观察敌人的秩序。攻击敌人的疑虑,加强自己的兵力,迫使敌人屈服,偷袭敌人的计划。利用敌人不回避的机会,阻止敌人的计划,夺取敌人的思考,利用敌人的恐惧。
在追逐逃跑的敌人时不要停止,如果敌人停止在道路上,就要考虑对策。如果接近敌人的首都,一定要有进攻的路线,撤退时也要有反攻的考虑。
作战时,先动手会疲惫,后动手会害怕;停止攻击会懈怠,不停攻击也会疲惫,停止攻击时间过长也会反受其害。
使敌人害怕时,要切断与他们的联系,这是消除敌人顾虑的方法;挑选优秀的士兵,这是增强军队力量的方法;放弃不必要的责任和饮食,这是打开士兵心扉的方法;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政治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用众-注解
战之道:战争的法则或原则,指的是在战争中应该遵循的策略和战术。
用寡固:用少数兵力坚守,意味着以少胜多,稳固防御。
用众治:用多数兵力进行治理,指的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寡利烦:使用少量兵力可能导致频繁的战斗和疲劳。
众利正:使用大量兵力有利于进行正当的战斗,即可以更好地执行战斗计划。
用众进止:使用多数兵力来决定进攻或停止。
用寡进退:使用少量兵力来决定前进或撤退。
众以合寡:用多数兵力合围少数兵力。
远裹而阙之:从远处包围并封锁。
若分而迭击:如果敌人分散,就分兵轮流攻击。
寡以待众:以少量兵力等待多数兵力的到来。
若众疑之:如果敌人犹豫不决。
自用之:自行其是,不遵循常规。
擅利则释旗:如果发现有利可图,就放下旗帜。
迎而反之:迎击并反击。
敌若众:如果敌人兵力众多。
相众而受裹:观察敌人的兵力并接受包围。
敌若寡若畏:如果敌人兵力少或畏惧。
避之开之:避开并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背风:背对风向,避免风对火攻的影响。
背高:背对高地,避免高地对视线的遮挡。
右高左险:右侧地势较高,左侧地势较险。
历沛历圮:经过潮湿和破败的地方。
兼舍环龟:同时驻扎并环绕如龟壳般的防御阵地。
设而观其作:设置陷阱并观察敌人的反应。
视敌而举:根据敌人的行动来决定下一步行动。
待则循而勿鼓:等待时保持警惕但不轻举妄动。
待众之作:等待多数兵力的行动。
攻则屯而伺之:进攻时集结兵力并等待时机。
众寡以观其变:观察敌我兵力变化以预测形势变化。
进退以观其固:观察敌人的进攻和撤退以判断其防御是否坚固。
危而观其惧:在危机中观察敌人的恐惧。
静而观其怠:在平静中观察敌人的懈怠。
动而观其疑:在行动中观察敌人的犹豫。
袭而观其治:在袭击中观察敌人的管理。
击其疑:攻击敌人的犹豫。
加其卒:增加对敌人的压力。
致其屈:使敌人屈服。
袭其规:袭击敌人的计划。
因其不避:利用敌人不回避的机会。
阻其图:阻止敌人的计划。
夺其虑:夺取敌人的考虑。
乘其惧:利用敌人的恐惧。
从奔勿息: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停止。
敌人或止于路:敌人可能在路上停止。
虑之:考虑这种情况。
近敌都:靠近敌人的首都。
必有进路,退必有反虑:进攻有进路,撤退有反虑。
先则弊,后则慑:先动手会疲惫,后动手会令敌人恐惧。
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停止行动会导致懈怠,不停止也会疲惫,停止太久反而会反败为胜。
其慑书亲绝,是谓绝顾之虑:通过书信或亲自断绝关系,以消除敌人的顾虑。
选良次兵,是谓益人之强:选拔优秀的士兵,以增强军队的力量。
弃任节食,是谓开人之意:放弃不必要的负担和节约食物,以激发士兵的士气。
自古之政也:这是自古以来的政治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用众-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关于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经典论述。以下是对其逐行的赏析:
1.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
此句强调了战争中兵力的运用原则。‘用寡固’指以少胜多,需要稳固阵脚;‘用众治’则是指以多打少,需要治理好军队。‘寡利烦’意味着兵力少时,行动会变得繁琐;而‘众利正’则说明兵力多时,行动会更加正规。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
2. 用众进止,用寡进退。
这句话说明了根据兵力多少来决定进攻和撤退的策略。兵力多时可以主动进攻和撤退,而兵力少时则需谨慎进退,以避免被敌人包围。
3. 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
这三句讲述了如何应对不同的敌人策略。当敌人以多合少时,要远离并包围敌人;如果敌人分散,则逐个击破;如果敌人疑虑,则要自行发挥,不让他们有所准备。
4. 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
这句话说明了在战争中,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要迅速采取行动,而不是犹豫不决。
5. 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这句话指出了如何根据敌人的兵力状况来制定对策。面对众多敌人,要相互配合,共同应对;面对少量敌人或敌人畏惧时,则要避开他们。
6. 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这段话讲述了战场上的地形选择。背风、背高、右高左险,都是为了避免敌人利用地形优势。‘历沛历圮’指要选择地势平坦、不易崩塌的地方。‘兼舍环龟’则是说要在战场周围设立防御工事。
7. 凡战,设而观其作,视敌而举。待则循而勿鼓,待众之作;攻则屯而伺之。
这句话强调了观察和等待的重要性。在战斗中,要根据敌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等待时不要轻举妄动,要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发动攻击。
8. 凡战,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动而观其疑,袭而观其治。
这段话讲述了如何通过观察敌人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状态。通过观察敌人的兵力变化、进退、危险、静止、动态和袭击,来判断敌人的虚实。
9. 击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袭其规。
这句话说明了在战斗中要抓住敌人的疑虑,加强攻势,迫使敌人屈服,并趁机袭击他们的计划。
10. 因其不避,阻其图,夺其虑,乘其惧。
这段话强调了在战斗中要利用敌人的弱点,阻止他们的计划,剥夺他们的思考能力,并利用他们的恐惧。
11. 凡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这句话说明了在追击敌人时不要放松警惕,因为敌人可能会在某个地方停下。
12. 凡近敌都,必有进路,退必有反虑。
这段话指出了在接近敌人城池时,既要考虑进攻的路线,也要考虑撤退时的应对策略。
13. 凡战,先则弊,后则慑;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
这句话说明了在战斗中,先行动会暴露自己的弱点,后行动则会令敌人畏惧。战斗中要避免懈怠,因为长时间的休息也会导致战斗力下降。
14. 其慑书亲绝,是谓绝顾之虑;选良次兵,是谓益人之强;弃任节食,是谓开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最后这句话总结了战争中的政治策略。通过绝顾之虑(消除后顾之忧)、选良次兵(选拔优秀的士兵)、弃任节食(放弃不必要的开支)来增强国家的实力。这是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