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86年),西汉历史学家,《史记》的作者,被誉为“史圣”。他为后代史学家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中国历史写作的先河。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司马法》是司马迁所总结的一部兵法,书中系统地讲述了军事战略、兵力运用、战争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许多军事管理的技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艺术,也为后代军事战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仁本-原文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
正不获意则权。
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
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
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
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
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
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
巡狩省方,会诸侯,考不同。
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
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失王。
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
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
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礼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
同患同利以台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
会之以发禁者九。
凭弱犯寡则眚之。
贼贤害民则伐之。
暴内陵外则坛之。
野荒民散则削之。
负固不服则侵之。
贼杀其亲则正之。
放弑其君则残之。
犯令陵政则杜之。
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仁本-译文
古代,以仁爱为根本,用正义来治理叫做正道。如果正道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权变。权变是从战争中产生的,而不是从普通人那里产生的。因此,为了安抚人而杀人也是可以的;攻打一个国家,爱护那里的百姓,也是可以的;用战争来阻止战争,即使战争也是可以的。
因此,仁爱会得到亲近,正义会得到喜爱,智慧会得到依赖,勇敢会得到尊重,诚信会得到信任。在国内得到百姓的爱戴,这就是守卫国家的关键;在国外得到威望,这就是作战的关键。战争的法则:不违背农时,不加重百姓的负担,这是爱护我们的人民;不因丧事而加重负担,不因灾祸而加重负担,这是爱护百姓的方法;冬天和夏天不发动战争,这是兼爱百姓的方法。所以,国家虽然强大,但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安宁,但忘记战争必然危险。天下一旦太平,天下大治,春天采集,秋天狩猎,诸侯在春天整饬军队,秋天训练,这些都是为了不忘战争。
古代,追击逃跑的人不超过百步,停止追击不超过三舍,这是为了明确礼仪。不逼迫不能战斗的人,并且同情伤病者,这是为了体现仁爱。排成队列后击鼓,这是为了体现诚信。争取正义而不是利益,这是为了体现正义。能够放下战服,这是为了体现勇敢。知道如何开始也知道如何结束,这是为了体现智慧。六种美德按时与教育相结合,这是为民制定道德规范的方法,这是自古以来的政治方式。
先王的治理,顺应天时,适应地理条件,官吏具备德行,正确命名和治理事物,建立国家,明确职责,用爵位分配俸禄,使诸侯心悦诚服,海外国家归附,诉讼减少,战争停止,这是圣明的治理。
其次,贤明的王制定礼乐法度,设立了五种刑罚,兴起军队来讨伐不义之徒。巡视四方,召集诸侯,考察他们的政绩。对于那些违背命令、扰乱常理、背弃道德、违背天时,以及危害有功之君的人,向诸侯宣布罪行,向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祈祷,向后土四海神祗、山川神社祈祷,向失去德行的王宣告。然后,冢宰向诸侯征兵说:‘某国不道,征讨它,于某年某月某日军队到达某国,与天意一致,进行正义的刑罚’。冢宰和百官向军队发布命令说:‘进入罪犯的领地,不要亵渎神圣,不要进行狩猎,不要破坏土地,不要烧毁房屋,不要砍伐树木,不要夺取牲畜,不要拿走谷物、农具。见到老人和小孩,要保护他们,不要伤害他们。即使遇到壮年人,也不要挑战,不要敌对,如果敌人伤害了他们,要提供医药治疗’。
惩罚了有罪之人后,王和诸侯要修正自己的国家,选拔贤能,建立明智的政策,恢复各人的职责。
王和霸主治理诸侯的六个方法:用土地形状来区分诸侯,用政令来平定诸侯,用礼节和诚信来亲近诸侯,用礼节和力量来说服诸侯,用谋略来维系诸侯,用军事来征服诸侯。通过共同面对困难和共同利益来团结诸侯,通过小事服从大事来和诸侯相处。
通过九种方式来召集诸侯:依靠弱小侵犯弱小的是错误的。陷害贤能和伤害百姓的是要讨伐的。在内暴政而对外侵犯的是要惩罚的。土地荒芜百姓离散的是要削减的。依仗坚固不服从的是要侵犯的。杀害亲族的是要正义的。废黜或暗杀君主的是要严厉的。违反命令和侵犯政令的是要禁止的。内外混乱,行为如禽兽的是要灭亡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仁本-注解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在古代,仁被视为治国之本,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原则。
义:义是指正义、合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在古代,义与仁相辅相成,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正:正是指正确、公正、合理的政治行为和制度。在古代,正被视为国家治理的最高标准。
权:权在古代政治中,指的是权衡、变通、灵活处理事务的能力。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权可以用来调整常规的治理方式。
战:战在此处指的是战争,是古代国家间或内部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
智:智是指智慧、才智,是古代衡量一个人治理国家能力的重要标准。
勇:勇是指勇敢、果断,是古代军事行动中所需的重要品质。
信:信是指诚信、信任,是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基础。
礼:礼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包括礼仪、礼节等,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乐:乐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指音乐,它不仅是娱乐方式,还用于教化民众,弘扬道德。
法度:法度是指法律和制度,是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五刑:五刑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刑罚制度,包括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巡狩:巡狩是古代君主巡视疆域、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种制度。
会诸侯:会诸侯是指诸侯国之间或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会盟。
失命:失命是指违背命令、不遵从上级指示的行为。
乱常:乱常是指破坏常规、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背德:背德是指违背道德、不守诚信的行为。
逆天之时:逆天之时是指违背天时、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
正刑:正刑是指执行公正的刑罚。
九禁:九禁是指九种禁止的行为,包括侵犯弱小、伤害贤能、侵犯邻国、荒废土地、依仗坚固、杀害亲人、放逐君主、违反命令、内外混乱等。
禽兽行:禽兽行是指行为如同禽兽,不守人伦道德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仁本-评注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仁义为本,正道为先。‘正’在此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正确行为。当正道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运用权变,这里的权变并非指不正当的手段,而是指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灵活的策略。权变出于战争,而非普通民众,表明战争是权变策略的根源,而战争中的权变需要智慧和勇气。
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权变的合理性。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大的和平与安宁,即使需要采取看似残酷的手段,如杀人或攻城,也是可以接受的。这里的‘杀人安人’和‘攻其国,爱其民’体现了战争中的道德原则,即战争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平与正义。
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
此句强调了仁、义、智、勇、信五种德行在战争中的体现。仁德表现为亲情,义德表现为公正,智德表现为依赖,勇德表现为身体力行,信德表现为诚信。这五种德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此句说明了内政和外交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内部得到民众的爱戴,国家才能稳固防守;外部得到其他国家的敬畏,国家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
此句阐述了战争的道德原则,即不违背自然规律,不使民众遭受苦难,不利用他人的丧事或灾难,以及在冬夏两季不发动战争,以体现对民众的关爱。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此句强调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过于好战,最终会导致灭亡;而一个天下虽然和平,但忘记了战争的威胁,也会变得危险。
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此句说明了即使在和平时期,也需要通过军事演习和训练来保持对战争的警惕,以防止忘记战争的威胁。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此句描述了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即追击逃敌不超过百步,宽恕敌人不超过三舍,体现了对敌人的尊重和礼节。
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
此句强调了在战争中对待伤病者的仁慈,体现了仁德。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此句说明了在战争中保持军纪和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
此句强调了战争中的正义性,指出战争的目的在于维护正义,而非争夺利益。
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
此句说明了在战争中能够放下身段,接受失败,体现了勇敢。
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
此句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有远见和智慧,预见到战争的开始和结果。
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此句总结了六德(仁、义、礼、智、信、勇)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性,指出这六德是古代政治治理的基石。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此句描述了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即顺应天命,根据地理环境制定适宜的政策,官员具备德行,正名治物,明确国家机构和职责,通过爵位和禄位来激励官员,使诸侯心悦诚服,海外国家归附,消除诉讼和战争,实现圣德之治。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
此句说明了贤王在治理国家时,制定礼乐法度,设立五刑,以及兴兵讨伐不义的行为。
巡狩省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
此句描述了贤王通过巡狩来考察各地情况,会合诸侯,对于有失德行、违背常理、背弃道德、逆天时势的行为,会向诸侯宣告,明确罪责。
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失王。
此句说明了贤王在处理重大事务时,会向上天和神灵祈祷,以示对天命的敬畏。
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
此句描述了冢宰(古代官职)向诸侯征兵,以讨伐不道之国,并明确征兵的时间和地点。
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
此句说明了在战争中,军队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如不侵犯神灵,不进行狩猎,不破坏土地,不焚烧房屋,不砍伐树木,不掠夺牲畜,不抢夺粮食和器械,对待老人和儿童要保护,对待壮年人则避免不必要的战斗,如果发生战斗,也要提供医疗救助。
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此句说明了在惩罚有罪之后,王和诸侯会修正国家政治,选拔贤能,恢复正常的职责。
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礼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
此句总结了王霸治理诸侯的六种方法,包括利用地理优势、政令统一、礼节诚信、礼遇说服、谋略维护和武力征服。
同患同利以台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
此句说明了王霸治理诸侯的原则,即与诸侯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分享利益,以及在小事上尊重诸侯,在大事上维护诸侯的利益。
会之以发禁者九。
此句说明了在处理诸侯关系时,有九种禁止的行为。
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此句详细列举了九种禁止的行为,包括侵犯弱小、害贤害民、暴虐内外、荒废土地、背叛国家、杀害亲族、弑君篡位、违反命令、内外混乱等,对于这些行为,都要进行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