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86年),西汉历史学家,《史记》的作者,被誉为“史圣”。他为后代史学家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中国历史写作的先河。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司马法》是司马迁所总结的一部兵法,书中系统地讲述了军事战略、兵力运用、战争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许多军事管理的技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艺术,也为后代军事战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严位-原文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振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起、躁,鼓而进,则以铎止之。衔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执戮禁顾,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
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权视之。
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
舍谨甲兵,行慎行列,战谨进止。
凡战,敬则慊,率则服。上烦轻,上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服肤轻,服美重。
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
上同无获,上专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胜。
凡人,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
凡战:若胜,若否。若天,若人。
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
凡胜,三军一人,胜。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
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严位-译文
战争的法则,位置要严谨,政治要严厉,力量要隐蔽,气息要平和,心思要集中。
战争的法则,要讲究道义,建立队伍,确定行列,端正纵横,审查名义和实际。站立时前进要低,坐下时前进要跪。害怕时要隐蔽,危险时要坐定。远处的人看起来不怕,跟踪的人不要看,以免分散。
位置,下级左右,下级甲坐,缓慢发誓,位置到达步兵甲,根据轻重来安排。振作马匹使其不躁动,步兵甲害怕也要使其隐蔽,跪坐、坐伏,就膝盖行走而宽慰他们。起来、躁动,击鼓前进,就用铎来阻止。衔枚、发誓、干粮、坐下,膝盖行走而推动他们。执行杀戮禁止回头看,大声喊叫以领先。如果害怕过度,就不要杀戮,用脸色示意,告诉他们如何生存,检查他们的职责。
对于整个军队:人要警惕分兵,人要禁止不停息,不能分食;在他们疑惑的时候,可以教育他们,使他们服从。
对于战争:以力量持久,以气势取胜。以稳固持久,以后来取胜,本心稳固,新气取胜。以盔甲稳固,以兵器取胜。车辆要紧密稳固,步兵要坐定稳固,盔甲要重,兵器要轻。
人有取胜之心,要看敌人的态度。人有畏惧之心,要看畏惧的态度。两方面的心都确定了,两方面的利益就像是一样。两方面的职责,要根据权变来看待。
战争:轻敌行轻则危险,重敌行重则无功,轻敌行重则败,重敌行轻则能战斗,所以战争要灵活运用轻重。
军营要谨慎地保管盔甲兵器,行军要谨慎地排列行列,战斗要谨慎地进退。
战争:尊敬敌人则能获得满意,领导有方则能使人服从。上级忙碌时轻视,上级闲暇时重视。击鼓要轻而舒展,服装要轻便而美观。
战车坚固,盔甲锋利,轻装才是重装。
上级意见一致则无收获,上级专断则多死,上级生存则多疑,上级死战则不胜。
人们都有死亡的恐惧,有爱的恐惧,有怒气的恐惧,有威严的恐惧,有义的恐惧,有利的恐惧。战争:教育让人不怕死,道义让人死得正。
战争:无论胜败,无论天时,无论人事。
战争:军队的警戒不超过三天;一个士兵的警觉不超过一天;一个人的禁令不超过瞬间。
大善使用根本,其次使用末节。掌握战略守微末,根本和末节要根据权变来处理。
胜利:整个军队如同一个人,才能取得胜利。
击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步兵,鼓兵器,鼓首,鼓足,七种鼓声同时响起。
战争:已经稳固就不要再加重。重进不要用尽,几乎用尽就危险。
战争:不是摆阵难,让人能摆阵难;不是让人能摆阵难,让人能使用难;不是知道难,执行难。
人有本性,本性因地区而异,教育形成习俗,习俗因地区而异,道义改变习俗。
无论众寡,既胜之后若否。兵器不夸耀其利,盔甲不夸耀其坚,战车不夸耀其固,马匹不夸耀其良,士兵不夸耀其多,未获得胜利之道。
战争:胜利了就要与士兵分享好处。如果再次战斗,就要重赏罚。如果未能取胜,责任在自己。再次战斗,就要在誓言前,不再使用先前的战术。胜败不要反复,这就是正道。
人民:用仁爱来救助,用正义来战斗,用智慧来决断,用勇气来战斗,用诚信来专一,用利益来鼓励,用功绩来取胜。因此心中要有仁爱,行为中要有正义,能应对事物要有智慧,能面对大勇要有勇气,能持久要有诚信。
以谦让来求和,以和睦来待人,自己不违背常规,争贤能以帮助他人,了解他们的心意,发挥他们的力量。
战争:攻击那些微弱而静止的,避开那些强大而静止的;攻击那些疲惫的,避开那些悠闲的;攻击那些极度恐惧的,避开那些轻微恐惧的,这是自古以来的政治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严位-注解
位欲严:指军队的排列要整齐严肃,位置明确,以显示军纪的严明。
政欲栗:政指军队的纪律,栗意为敬畏,表示军队的纪律要严明到让人敬畏。
力欲窕:窕意为强健有力,指军队的战斗力要强健。
气欲闲:气指士气,闲意为从容不迫,表示士气要稳定,不急躁。
心欲一:心指军队的意志,一意为集中,表示军队的意志要集中统一。
等道义:等指同等,道义指道德和正义,表示在战斗中要按照道德和正义的标准行事。
立卒伍:卒伍是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立卒伍指建立良好的军队组织。
定行列:行列指军队的排列,定行列指排列整齐。
正纵横:正纵横指军队的行列要横平竖直,整齐划一。
察名实:察名实指要明辨是非,确保军队中的人名和实际情况相符。
立进俯,坐进跪:立进俯指前进时身体要挺直,坐进跪指坐下或跪下时要端正。
畏则密,危则坐:畏则密指在害怕时要保持密集的阵形,危则坐指在危险时要坐下来。
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远者视之则不畏指要敢于面对远方的敌人,迹者勿视则不散指不要被敌人的小动作所分散注意力。
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位指位置,下左右指按照左右排列,下甲坐指下级士兵坐下,誓徐行之指缓慢前进,位逮徒甲指位置到达士兵,筹以轻重指根据情况分配兵力。
振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振马躁指驾驭马匹要稳,徒甲畏亦密之指士兵害怕时要保持阵形,跪坐、坐伏指跪下或坐下,膝行而宽誓之指跪行时要宽慰士兵。
起、躁,鼓而进,则以铎止之:起、躁指起身或躁动,鼓而进指击鼓前进,则以铎止之指用铎(一种古代打击乐器)来停止前进。
衔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衔枚指士兵口含木枚以防喧哗,誓指发誓,糗指干粮,坐指坐下,膝行而推之指跪行时推着前进。
执戮禁顾,噪以先之:执戮禁顾指执行任务时禁止回头看,噪以先之指大声喧哗以鼓舞士气。
若畏太甚,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若畏太甚指如果害怕过度,则不要轻易杀戮,示以颜色指用表情来安慰,告之以所生指告知他们的家族,循省其职指检查他们的职责。
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人戒分日指士兵要警惕分日(指时间流逝),人禁不息指禁止停止,不可以分食指不能分食,方其疑惑指在士兵疑惑时可以教育和使他们服从。
以力久,以气胜:以力久指依靠持久的力量,以气胜指依靠强大的士气。
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固久指依靠坚固的防御,以后胜指依靠后续的胜利,本心固指原有的决心,新气胜指新的士气。
以甲固,以兵胜:以甲固指依靠坚固的盔甲,以兵胜指依靠精良的武器。
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凡车以密固指战车要紧密,徒以坐固指步兵要坐稳,甲以重固指盔甲要重,兵以轻胜指武器要轻便。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胜心指人们有胜利的愿望,惟敌之视指这种愿望要由敌人来验证。
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人有畏心指人们有恐惧的心理,惟畏之视指这种恐惧要由敌人来激发。
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心交定指双方的心理状态相互确认,两利若一指双方的利益达到一致。
两为之职,惟权视之:两为之职指双方的责任,惟权视之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以轻行轻则危指用轻兵打轻兵则危险,以重行重则无功指用重兵打重兵则无效果,以轻行重则败指用轻兵打重兵则失败,以重行轻则战指用重兵打轻兵则可以战斗,故战相为轻重指战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舍谨甲兵,行慎行列,战谨进止:舍谨甲兵指营地要严谨管理甲兵,行慎行列指行军时要谨慎排列,战谨进止指战斗时要谨慎进退。
敬则慊,率则服:敬则慊指尊敬他人则得到满足,率则服指领导有方则得到服从。
上烦轻,上暇重:上烦轻指上级忙碌时要轻松处理,上暇重指上级闲暇时要认真处理。
奏鼓轻舒鼓重:奏鼓轻舒鼓重指击鼓时要轻柔舒展,重击时要有力。
服肤轻,服美重:服肤轻指穿着要轻便,服美重指穿着要美观。
上同无获,上专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胜:上同无获指上级意见一致则无收获,上专多死指上级专断则士兵多死,上生多疑指上级犹豫不决则士兵多疑,上死不胜指上级失败则士兵无法取胜。
凡人,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凡人,死爱指人们为了爱情而死,死怒指为了愤怒而死,死威指为了威严而死,死义指为了正义而死,死利指为了利益而死。
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凡战,教约人轻死指在战斗中教育人们不要轻易死亡,道约人死正指引导人们为了正义而死。
若胜,若否。若天,若人:若胜,若否。若天,若人指战斗的结果可能是胜利,也可能是失败,可能是天意,也可能是人为。
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指军队的警戒不要超过三天,士兵的警觉不要超过一天,个人的禁令不要超过一瞬。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指在战斗中要善于利用根本,次要的部分也要注意。掌握大略,坚守细节,根本和细节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
凡胜,三军一人,胜:凡胜,三军一人,胜指整个军队的胜利取决于每一个士兵的努力。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指击鼓时要同时击打旌旗、战车、马匹、步兵、士兵、头部和脚部,以显示军队的整齐。
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指在战斗中一旦巩固了阵地就不要再加重攻击,重进不要过分,否则接近危险。
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指不是布置阵势的困难,而是让士兵能够布置阵势的困难,不是让士兵能够使用阵势的困难,而是让士兵能够灵活使用阵势的困难,不是了解阵势的困难,而是执行阵势的困难。
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指人的本性各不相同,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教育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习俗又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道德又因习俗的不同而不同。
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指在战斗中,无论是众寡,胜利与否都是一样的。士兵不会夸大自己的利益,盔甲不会夸大自己的坚固,战车不会夸大自己的坚固,马匹不会夸大自己的优良,士兵不会自夸,这些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道德。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指在战斗中,胜利了要与士兵共享好处。如果再次战斗,就要加重赏罚。如果未能取胜,责任在自己。再次战斗时,要发誓站在前面,不再使用先前的策略。无论胜负,不要反悔,这就是正义。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指人民应该用仁爱来拯救,用正义来战斗,用智慧来决策,用勇气来战斗,用诚信来专一,用利益来鼓励,用功绩来取胜。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指要以谦让来达到和谐,以和谐来处理人际关系,自己要不受束缚,争着推荐贤能的人,说服他们的心,发挥他们的力量。
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指要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避开敌人的强大阵地;攻击敌人的疲惫,避开敌人的悠闲;攻击敌人的恐惧,避开敌人的小恐慌,这是自古以来的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司马法-严位-评注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此句强调了战争中的纪律性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位欲严’指出军队的编制和位置必须明确,以保持秩序;‘政欲栗’意味着政治决策要果断,令敌人心生畏惧;‘力欲窕’要求士兵体力充沛,以应对战斗;‘气欲闲’强调士兵心态要保持冷静,不被情绪左右;‘心欲一’则是要求士兵心思集中,统一行动。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纪律与心理素质的双重重要性。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道义和实际操作。‘等道义’意味着在战争中要遵循正义,不侵犯无辜;‘立卒伍’指的是建立军队的基本单位;‘定行列’和‘正纵横’则要求军队在战斗中保持整齐的队形;‘察名实’则是要求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情况有准确的了解。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道义观和实战操作的结合。
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
这里描述了战斗中的姿态和应对策略。‘立进俯’和‘坐进跪’是战斗时的姿势,体现了士兵的勇敢和服从;‘畏则密’和‘危则坐’则是应对敌人威胁的策略,‘密’表示集中兵力,‘坐’则表示防守。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实战技巧和应变能力。
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斗中保持冷静和目标明确的重要性。‘远者视之则不畏’意味着面对远处的敌人要镇定自若;‘迹者勿视则不散’则是说不要被敌人的小动作所分散注意力。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纪律。
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
此句说明了军队中的等级制度和行动原则。‘位’指的是军职等级;‘下左右’和‘下甲坐’表示士兵要服从命令;‘誓徐行之’强调行动要有序;‘位逮徒甲’则是说要根据军职等级来分配任务;‘筹以轻重’则是要求在分配任务时要考虑任务的轻重缓急。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组织管理和资源分配原则。
振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
这句话描述了在战斗中如何安抚士兵和战马。‘振马躁’表示安抚躁动的马匹;‘徒甲畏亦密之’则是说士兵害怕时也要保持阵型紧密;‘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表示在战斗中士兵要服从指挥,保持秩序。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士兵管理和心理调适。
起、躁,鼓而进,则以铎止之。
这句话说明了战斗中的指挥和纪律。‘起、躁’表示指挥士兵起身和躁动;‘鼓而进’则是击鼓前进;‘则以铎止之’表示击鼓停止。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指挥艺术和纪律性。
衔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
这里描述了战斗中的具体行动和纪律。‘衔枚’是指士兵口含木枚,保持安静;‘誓’是发誓;‘糗’是指干粮;‘坐’是坐下休息;‘膝行而推之’表示用膝盖推动前进。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实战细节和纪律性。
执戮禁顾,噪以先之。
这句话强调了战斗中的纪律和勇气。‘执戮’是指执行斩首;‘禁顾’是禁止回头看;‘噪以先之’则是说大声喊叫以鼓舞士气。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纪律性和勇气。
若畏太甚,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
这句话说明了对待战俘的态度和策略。‘若畏太甚,则勿戮杀’表示如果敌人过于恐惧,不要轻易杀戮;‘示以颜色’和‘告之以所生’则是用言语和态度安抚敌人;‘循省其职’则是要求敌人遵守职责。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实用主义。
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
这句话强调了军队中的纪律和团结。‘人戒分日’和‘人禁不息’表示士兵要遵守时间纪律,不得擅自行动;‘不可以分食’则要求士兵共同进退;‘方其疑惑,可师可服’则是说在敌人犹豫不决时,可以采取军事行动或安抚策略。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纪律性和团结精神。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持久战和士气的重要性。‘以力久’和‘以气胜’表示依靠持久的力量和士气取胜;‘以固久’和‘以后胜’则是说在防御中要持久,在进攻中要后发制人;‘本心固’和‘新气胜’则是说要保持坚定的意志和旺盛的士气。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
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这句话描述了战争中装备和兵种的重要性。‘以甲固’和‘以兵胜’表示依靠坚固的盔甲和精良的兵器取胜;‘凡车以密固’和‘徒以坐固’则是说车兵要紧密配合,步兵要坐稳;‘甲以重固’和‘兵以轻胜’则是说重甲兵要坚固,轻兵要灵活。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装备和兵种运用策略。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心理战。‘人有胜心’和‘人有畏心’分别指的是士兵的求胜欲望和恐惧心理;‘惟敌之视’和‘惟畏之视’则是说这些心理状态会被敌人所察觉。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心理战术和情报战。
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权视之。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心理平衡和权变。‘两心交定’和‘两利若一’表示敌我双方的心理状态要相互平衡,双方的利益要协调一致;‘两为之职,惟权视之’则是说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权变和策略性。
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轻与重的运用原则。‘以轻行轻则危’和‘以重行重则无功’表示轻兵和重兵单独行动都有风险;‘以轻行重则败’和‘以重行轻则战’则是说轻兵和重兵要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术运用和兵种配合。
舍谨甲兵,行慎行列,战谨进止。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谨慎态度。‘舍谨甲兵’表示对装备的保养要谨慎;‘行慎行列’则是说行军时要保持队形;‘战谨进止’则是说战斗时要谨慎行动。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谨慎和细致。
凡战,敬则慊,率则服。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领导力和纪律性。‘敬则慊’表示领导者要尊重士兵,‘率则服’则是说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士兵才会服从。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领导艺术和纪律管理。
上烦轻,上暇重。
这句话说明了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上烦轻’表示在紧急情况下要果断;‘上暇重’则是说在闲暇时要稳重。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应变能力和策略性。
奏鼓轻舒鼓重。
这句话描述了战争中的指挥艺术。‘奏鼓轻舒’和‘鼓重’表示根据情况调整指挥力度,既要轻松又要稳重。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指挥技巧和战术运用。
服肤轻,服美重。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装备选择。‘服肤轻’和‘服美重’表示根据需要选择轻便或坚固的装备。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装备管理和战术运用。
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装备和物资保障。‘马车坚’和‘甲兵利’表示车辆和兵器要坚固和锋利;‘轻乃重’则是说轻便的装备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装备保障和物资管理。
上同无获,上专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胜。
这句话说明了领导者在战争中的决策和后果。‘上同无获’表示领导者不统一指挥会导致失败;‘上专多死’则是说领导者专断会导致士兵伤亡;‘上生多疑’和‘上死不胜’则是说领导者犹豫不决会导致失败。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领导力和决策艺术。
凡人,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
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不同心态。‘死爱’和‘死怒’表示人们为了爱情和愤怒而战;‘死威’和‘死义’表示人们为了威望和正义而战;‘死利’则是说人们为了利益而战。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教育和道德规范。‘教约人轻死’表示通过教育让人们不畏惧死亡;‘道约人死正’则是说通过道德规范让人们为了正义而战。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教育和道德观念。
凡战:若胜,若否。若天,若人。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天时地利人的因素。‘若胜,若否’表示战争结果不确定;‘若天,若人’则是说战争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略观念和现实考量。
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纪律和时效性。‘三军之戒’和‘一卒之警’分别指军队和士兵的警戒时间;‘无过三日’和‘无过分日’则是说警戒时间不能超过三天;‘无过瞬息’则是说个人警戒时间不能超过瞬间。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纪律性和时效性。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战略重点。‘大善用本’表示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根本问题;‘其次用末’则是说次要问题可以适当处理。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
执略守微,本末惟权。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策略选择。‘执略守微’表示要抓住战略要点,同时注意细节;‘本末惟权’则是说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策略性和权变性。
战也。
这句话简洁地总结了战争的本质。
凡胜,三军一人,胜。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三军一人’表示整个军队要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这句话描述了战争中的指挥和鼓舞士气的方式。‘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和‘鼓足’分别指指挥和鼓舞不同的兵种和士兵。
凡战,既固勿重。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战略原则。‘既固勿重’表示在巩固胜利后不要轻易采取新的行动。
重进勿尽,几尽危。
这句话强调了在进攻中的谨慎态度。‘重进勿尽’表示在进攻时要适度,不要过度;‘几尽危’则是说过度进攻会带来危险。
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战术运用和执行难度。‘非陈之难’和‘使人可陈难’分别指布阵和指挥的难度;‘非使可陈难’和‘使人可用难’则是说使士兵能够执行命令的难度;‘非知之难’和‘行之难’则是说理解和执行战术的难度。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术运用和执行难度。
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这句话说明了人的性格和文化的多样性。‘人方有性’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州异’和‘俗州异’则是说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文化;‘教成俗’和‘道化俗’则是说教育和道德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文化。
凡众寡,既胜若否。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众寡悬殊的情况。‘既胜若否’表示即使胜利,也可能因为众寡悬殊而面临危险。
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中真实情况的重要性。‘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则是说士兵、装备、车辆、马匹和人数都不能虚假报告,只有真实的情况才能获得胜利。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胜利后的分配原则。‘胜则与众分善’表示胜利后要公平分配战利品。
若将复战,则重赏罚。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奖惩制度。‘若将复战’表示如果准备再次战斗,就要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若使不胜,取过在己。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失败的责任归属。‘若使不胜’表示如果战斗失败,责任在于领导者。
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誓言和策略。‘复战’表示再次战斗;‘誓以居前’表示在战斗前要发誓;‘无复先术’则是说不要重复之前的错误策略。
胜否勿反,是谓正则。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正道。‘胜否勿反’表示无论胜负都要坚持正道;‘是谓正则’则是说这是正道的表现。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道德原则。‘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分别指用仁爱拯救、用正义战斗、用智慧决策、用勇气战斗、用诚信专一、用利益劝诱、用功绩取胜。
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品质的重要性。‘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分别指内心的仁爱、行为中的正义、适应事物的智慧、巨大的勇气、持久的诚信。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和谐与竞争。‘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分别指以和为贵、和谐相处、不循常规、竞争贤能、说服他人、发挥力量。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这句话说明了战争中的战术原则。‘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分别指攻击敌人的弱点、避开敌人的强点、攻击敌人的疲劳状态、避开敌人的闲暇状态、攻击敌人的恐惧状态、避开敌人的小恐惧状态。这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术运用和策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