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指1970年代在陕西省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这些竹简包含了大量关于秦朝法律、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内容。它们是研究秦朝历史和政治的重要文献之一。
年代:成书于秦朝(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睡虎地秦墓竹简是1970年代在陕西省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时期的文献,内容包括了秦朝的法律、行政制度、经济政策以及民间事务等方面。这些竹简为研究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竹简的解读,学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秦朝时期的法律文化、政治运行及其对后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对考古学和古代法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行书-原文
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
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
留者以律論之。
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
以輒相報(也)。
書有亡者,亟告官。
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
書廷辟有曰報,宜到不來者,追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行书-译文
如果是紧急的命令书和文书,就要立即执行;如果不紧急,每天都要检查完毕,不敢留下。如果有人留下不执行,就要按照法律来处理。
传递和接收文书,必须记录下起始和到达的日期和时间,以便及时相互报告。
如果有文书丢失,要立即报告官员。对于奴隶、妾室、年老体弱以及不可信任的人,不要让他们传递文书。
如果是朝廷的征召文书,上面有规定要按时到达而不来的,就要去追捕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行书-注解
行命書:执行命令的文书,即传达上级命令或指示的文件。
書署:文书上的签名或盖章,表示文书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急者:紧急的情况或文书。
日觱(畢):古代时间单位,一日之终,即傍晚时分。
勿敢留:不敢拖延,必须立即执行。
行傳書:传递文书,指将文书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受書:接收文书,指接收他人传递来的文书。
起及到日月夙莫(暮):文书的起始和到达的时间,包括日月(日期)和夙莫(傍晚)。
以輒相報(也):及时相互报告,也即及时通报文书的情况。
書有亡者:文书丢失的情况。
亟告官:立即报告官府。
隸臣妾老弱:隶属于官府的臣妾、老弱之人。
不可誠仁者:不可信赖或不仁慈的人。
勿令:不允许他们执行文书传递的任务。
書廷辟:官府发布的文书。
有曰報:文书中明确指出需要报告。
宜到不來者:应该到达而没有到达的人。
追之:追寻这些人,确保他们到达指定的地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行书-评注
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
此句出自古代公文处理的规定,强调了文书处理的时效性和严肃性。‘行命書’指的是传达命令的文书,‘書署’则是指文书上的署名或标记。‘輒行之’意味着紧急的文书应立即执行,‘日觱’即‘日毕’,表示不紧急的文书应在一天之内完成处理,‘勿敢留’则要求不得拖延。‘留者以律論之’表明如果文书被拖延,将依照法律进行处罚。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法律和秩序的重视。
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輒相報(也)。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文书传递的具体要求。‘行傳書’指的是传递文书,‘受書’则是指接收文书。‘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要求在文书上记录起始和到达的时间,包括日、月、晨(夙)和暮,这样的记录有助于追踪文书的传递过程。‘以輒相報’表示需要及时报告文书传递的情况,‘也’字表明这是一个习惯性的做法,体现了古代对信息传递效率的追求。
書有亡者,亟告官。
此句指出如果发生文书丢失的情况,应立即上报官府。‘書有亡者’中的‘亡’字指的是丢失,‘亟告官’则强调了报告的紧迫性。这反映了古代对文书安全的重视,以及对政府权威的尊重。
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
这句话规定了一些不得参与文书处理的人员。‘隸臣妾’指的是奴隶和妾室,‘老弱’则是指年老体弱的人,‘不可誠仁者’则是指不诚实或不仁的人。这样的规定体现了古代对文书处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对社会道德的重视。
書廷辟有曰報,宜到不來者,追之。
最后一句提到了对廷辟(即官员)的文书处理要求。‘書廷辟’指的是官员之间的文书往来,‘有曰報’表示有规定需要报告,‘宜到不來者,追之’则是指如果应当到达而没有到达的文书,需要追查原因。这体现了古代对官员职责的严格要求,以及对文书传递责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