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六

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六-原文

孝义 李棠 柳桧 杜叔毗 荆可 秦族 皇甫遐 张元

夫塞天地而横四海者,其唯孝乎;奉大功而立显名者,其唯义乎。何则?孝始事亲,惟后资于致治;义在合宜,惟人赖以成德。上智禀自然之性,中庸有企及之美。其大也,则隆家光国,盛烈与河海争流;授命灭亲,峻节与竹(帛)〔柏〕俱茂。其小也,则温枕扇席,无替于晨昏;损己利物,有助于名教。是以尧舜汤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风;孔墨荀孟禀圣贤之资,弘正道以励其俗。观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然而淳源既往,浇风愈扇。礼义不树,廉让莫修。若乃绾银黄,列钟鼎,立于朝廷之间,非一族也,其出忠入孝,轻生蹈节者,则盖寡焉。积龟贝,实仓廪,居于闾巷之内,非一家也,其悦礼敦诗,守死善道者,则又鲜焉。斯固仁人君子所以兴叹,哲后贤宰所宜属心。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优爵赏以劝其善,布恳诚以诱其进,积岁月以求其终,则今之所谓少者可以为多矣,古之所谓为难者可以为易矣。故博采异闻,网罗遗逸,录其可以垂范方来者,为孝义篇云。

李棠字长卿,勃海蓨人也。祖伯贵,魏宣武时官至鲁郡守。有孝行,居父丧,哀戚过礼,遂以毁卒。宣武嘉之,赠勃海相。父元冑,员外散骑侍郎。

棠幼孤,好学,有志操。年十七,属尔朱之乱,与司空高干兄弟,举兵信都。魏中兴初,辟卫军府功曹参军。太昌中,以军功除征虏将军,行东莱郡事。魏孝武西迁,棠时在凹北,遂仕东魏。

及高仲密为北豫州刺史,请棠为掾。先是,仲密与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时被齐文襄委任,仲密恐其构己,每不自安,将图来附。时东魏又遣镇城奚寿兴典兵事,仲密但知民务而已。既至州,遂与棠谋执寿兴以成其计。仲密乃置酒延寿兴,阴伏壮士,欲因此执之。寿兴辞而不赴。棠遂往见之曰:“君与高公,义符昆季。今日之席,以公为首。岂有宾客总萃,而公无事不行?将恐远近闻之,窃有疑怪。”寿兴遂与俱赴,便发伏执之。乃帅其士众据城,遣棠诣阙归款。太祖嘉之,拜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广宗县公,邑一千户。棠固辞曰:“臣世荷朝恩,义当奉国。而往者见拘逆命,不获陪驾西巡。今日之来,免罪为幸,何敢以此微庸,冒受天爵。”如此者再三,优诏不许。俄迁给事黄门侍郎,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魏废帝二年,从魏安公尉迟迥伐蜀。蜀人未即降,棠乃应募,先使谕之。既入成都,萧撝问迥军中委曲,棠不对。撝乃苦笞辱之,冀获其实。棠曰:“尔亡国余烬,不识安危。奉命谕尔,反见踬顿。我王者忠臣,有死而已,义不为尔移志也。”撝不能得其要指,遂害之。子敞嗣。

柳桧字季华,秘书监虬之次弟也。性刚简任气,少文,善骑射,果于断决。年十八,起家奉朝请。居父丧,毁瘠骨立。服阕,除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从太祖战于河桥,先登有功。授都督,镇鄯州。八年,拜湟河郡守,仍典军事。寻加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吐谷浑入寇郡境,时桧兵少,人怀忧惧。桧抚而勉之,众心乃安。因率数十人先击之,溃乱,余众乘之,遂大败而走。以功封万年县子,邑三百户。时吐谷浑强盛,数侵疆埸。自桧镇鄯州,屡战必破之。数年之后,不敢为寇。十四年,迁河州别驾,转帅都督。俄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居三载,征还京师。

时桧兄虬为秘书丞,弟庆为尚书左丞。桧尝谓兄弟曰:“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可谓荣宠矣。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顷之,太祖谓桧曰:“卿昔在鄯州,忠勇显著。今西境肃清,无劳经略。九曲,国之东鄙,当劳君守之。”遂令桧镇九曲。寻从大将军王雄讨上津、魏兴,平之,即除魏兴、华阳二郡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连结党与,攻围州城。乃相谓曰:“尝闻柳府君勇悍,其锋不可当。今既在外,方为吾徒腹心之疾也,不如先击之。”遂围桧郡。郡城卑下,士众寡弱,又无守御之备。连战积十余日,士卒仅有存者,于是力屈城陷,身被十数创,遂为贼所获。既而众宝等进围东梁州,乃缚桧置城下,欲令桧诱说城中。桧乃大呼曰:“群贼乌合,粮食已罄,行即退散,各宜勉之!”众宝大怒,乃临桧以兵曰:“速更汝辞!不尔,便就戮矣。”桧守节不变。遂害之,弃尸水中。城中人皆为之流涕。众宝解围之后,桧兄子止戈方收桧尸还长安。赠东梁州刺史。子斌嗣。斌字伯达。年十七,齐公宪召为记室。早卒。斌弟雄亮,字信诚。幼有志节,好学不倦。年十二,遭父艰,几至灭性。终丧之后,志在复雠。柱国、蔡国公广钦其名行,引为记室参军。年始弱冠,府中文笔,颇亦委之。后竟手刃众宝于京城。朝野咸重其志节,高祖特恕之。由是知名。大象末,位至宾部下大夫。

杜叔毗字子弼。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阳。祖干光,齐司徒右长史。父渐,梁边城太守。

叔毗早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性慷慨有志节。励精好学,尤善左氏春秋。仕梁,为宜丰侯萧循府中直兵参军。大统十七年,太祖令大将军达奚武经略汉州。明年,武围循于南郑。循令叔毗诣阙请和。太祖见而礼之。使未反,而循中直兵参军曹策、参军刘晓谋以城降武。时叔毗兄君锡

为循中记室参军,从子映录事参军,映弟晰中直兵参军,并有文武材略,各领部曲数百人。

策等忌之,惧不同己,遂诬以谋叛,擅加害焉。

循寻讨策等,擒之,斩晓而免策。

及循降,策至长安。

叔毗朝夕号泣,具申冤状。

朝议以事在归附之前,不可追罪。

叔毗内怀愤惋,志在复雠。

然恐违朝宪,坐及其母,遂沉吟积时。

母知其意,谓叔毗曰:“汝兄横罹祸酷,痛切骨髓。若曹策朝死,吾以夕殁,亦所甘心。汝何疑焉。”

叔毗拜受母言,愈更感励。

后遂白日手刃策于京城,断首刳腹,解其肢体。

然后面缚,请就戮焉。

太祖嘉其志气,特命赦之。

寻拜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

遭母忧,哀毁骨立,殆不胜丧。

服阕,晋公护辟为中外府乐曹参军,加授大都督,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行义归郡守。

自君锡及宗室等为曹策所害,犹殡梁州,至是表请迎丧归葬。

高祖许之,葬事所须,诏令官给。

在梁旧田宅经外配者,并追还之,仍赐田二百顷。

寻除硖州刺史。

天和二年,从卫国公直南讨,军败,为陈人所擒。

陈人将降之,叔毗辞色不挠,遂被害。

子廉卿。

荆可,河东猗氏人也。

性质朴,容止有异于人。

能苦身勤力,供养其母,随时甘旨,终无匮乏。

及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

悲号擗踊,绝而复苏者数四。

葬母之后,遂庐于墓侧。

昼夜悲哭,负土成坟。

蓬发不栉沐,菜食饮水而已。

然可家旧墓,茔域极大,榛芜至深,去家十余里。

而可独宿其中,与禽兽杂处。

哀感远近,邑里称之。

大统中,乡人以可孝行之至,足以劝励风俗,乃上言焉。

太祖令州县表异之。

及服终之后,犹若居丧。

大冢宰、晋公护闻可孝行,特引见焉。

与可言论,时有会于护意。

而护亦至孝,其母阎氏没于敌境,不测存亡。

每见可,自伤久乖膝下。

重可至性。

及可卒之后,护犹思其纯孝,收可妻子于京城,恒给其衣食。

秦族,上郡洛川人也。

祖白、父雚,并有至性,闻于闾里。

魏太和中,板白颍州刺史。

大统中,板雚鄜城郡守。

族性至孝,事亲竭力,为乡里所称。

及其父丧,哀毁过礼,每一痛哭,酸感行路。

既以母在,恒抑割哀情,以慰其母意。

四时珍羞,未尝匮乏。

与弟荣先,复相友爱,闺门之中,怡怡如也。

寻而其母又没,哭泣无时,唯饮水食菜而已。

终丧之后,犹蔬食,不入房室二十许年。

乡里咸叹异之。

其邑人王元达等七十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荣先亦至孝。

遭母丧,哀慕不已,遂以毁卒。

邑里化其孝行。

世宗嘉之,乃下诏曰:“孝为政本,德乃化先,既表天经,又明地义。荣先居丧致疾,至感过人,穷号不反,迄乎灭性。行标当世,理镜幽明。此而不显,道将何述。可赠沧州刺史,以旌厥异。”

皇甫遐字永览,河东汾阴人也。

累世寒微,而乡里称其和睦。

遐性纯至,少丧父,事母以孝闻。

保定末,又遭母丧,乃庐于墓侧,负土为坟。

后于墓南作一禅窟,阴雨则穿窟,晴霁则营墓,晓夕勤力,未尝暂停。

积以岁年,坟高数丈,周回五十余步。

禅窟重台两匝,总成十有二室,中间行道,可容百人。

遐食粥枕块,栉风沐雨,形容枯悴,家人不识。

当其营墓之初,乃有鸱乌各一,徘徊悲鸣,不离墓侧,若助遐者,经月余日乃去。

远近闻其至孝,竞以米面遗之。

遐皆受而不食,悉以营佛斋焉。

郡县表上其状,有诏旌异之。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

祖成,假平阳郡守。

父延隽,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

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

微涉经史,然精修释典。

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

元固不肯从。

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洗浴?”

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

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

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见,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佑。

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

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闇。”

如此经七日。

其夜,梦见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

谓元曰:“勿忧悲也,三日之后,汝祖目必差。”

元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

居三日,祖果目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

及祖殁,号踊,绝而复苏。

复丧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

乡里咸叹异之。

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史臣曰: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然桧恩隆加等,棠礼阙饰终,有周之政,于是乎偏矣。

雄亮衔戴天之痛,叔毗切同气之悲,援白刃而不顾,雪家冤于辇毂。

观其志节,处死固为易也。

荆可、秦族之徒,生自陇亩,曾无师资之训,因心而成孝友,乘理而蹈礼节。

如使举世若兹,则羲、农何远之有。

若乃诚感天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六-译文

孝义 李棠 柳桧 杜叔毗 荆可 秦族 皇甫遐 张元

能够塞满天地、横跨四海的,只有孝道;能够建立大功、显扬名声的,只有义行。为什么呢?孝道始于侍奉双亲,最终有助于治理国家;义行在于合乎时宜,人们依靠它来成就德行。上等智慧的人天生具备这种品性,中等才智的人也能通过努力达到这种美德。从大的方面来说,孝义可以使家族兴旺、国家光荣,其盛大的功绩可以与江河大海争流;从小的方面来说,孝义体现在日常的温枕扇席,不因早晚而懈怠;损己利人,有助于名教的弘扬。因此,尧、舜、汤、武这些帝王,以他们的至高德行来敦厚风俗;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这些圣贤,以他们的正道来激励世俗。观察他们的行为,根源就在这里。

然而,淳朴的风气已经过去,浮薄的风气越来越盛行。礼义不被树立,廉让不被修习。那些穿着华贵、位列朝廷的人,并非出自一个家族,但其中能够尽忠尽孝、轻生守节的人却很少。那些积累财富、充实仓库、居住在街巷中的人,也并非出自一个家庭,但其中能够悦礼敦诗、坚守正道的人也很少。这正是仁人君子之所以叹息,哲后贤宰之所以关注的原因。如果能够通过明教化来挽救这种弊端,通过优厚的爵赏来鼓励善行,通过真诚的态度来引导进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求得最终的结果,那么现在所谓的少数可以变成多数,古代所谓的难事可以变成易事。因此,广泛采集异闻,网罗遗逸,记录那些可以垂范后世的事迹,编成《孝义篇》。

李棠,字长卿,是勃海蓨人。他的祖父李伯贵,在魏宣武帝时官至鲁郡太守。李伯贵有孝行,父亲去世时,他哀伤过度,最终因此去世。宣武帝嘉奖他,追赠他为勃海相。李棠的父亲李元冑,曾任员外散骑侍郎。

李棠自幼丧父,但他勤奋好学,有志气操守。十七岁时,正值尔朱之乱,他与司空高干兄弟一起在信都起兵。魏中兴初年,他被任命为卫军府功曹参军。太昌年间,因军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代理东莱郡事务。魏孝武帝西迁时,李棠在凹北,于是投奔东魏。

后来,高仲密担任北豫州刺史,邀请李棠担任掾属。此前,高仲密与吏部郎中崔暹有矛盾。崔暹当时被齐文襄帝委以重任,高仲密担心他会陷害自己,常常感到不安,打算投靠西魏。当时东魏又派遣镇城奚寿兴掌管兵事,高仲密只负责民政事务。到任后,高仲密与李棠密谋抓捕奚寿兴以达成计划。高仲密设宴邀请奚寿兴,暗中埋伏壮士,打算趁机抓捕他。奚寿兴推辞不来。李棠于是前去见他,说:“您与高公,情同兄弟。今天的宴会,以您为首。哪有宾客齐聚,而您却不来的道理?恐怕远近的人听到后,会感到疑惑和奇怪。”奚寿兴于是与李棠一同赴宴,结果被埋伏的壮士抓捕。高仲密随即率领部下占据城池,派遣李棠前往朝廷归顺。太祖嘉奖他,任命李棠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广宗县公,食邑一千户。李棠坚决推辞,说:“臣世代蒙受朝廷恩典,理应报效国家。但此前被拘禁,未能随驾西巡。今日前来,能够免罪已是万幸,怎敢以微薄的功劳,冒受如此高贵的爵位。”他再三推辞,但朝廷优诏不许。不久,李棠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魏废帝二年,他随魏安公尉迟迥讨伐蜀地。蜀人没有立即投降,李棠于是应募前去劝降。进入成都后,萧撝询问尉迟迥军中的情况,李棠不予回答。萧撝于是对他严刑拷打,企图逼他说出实情。李棠说:“你们这些亡国余孽,不识时务。我奉命前来劝降,反而遭受折磨。我是王者的忠臣,只有一死而已,绝不会因你们而改变志向。”萧撝无法从他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最终杀害了他。他的儿子李敞继承了他的爵位。

柳桧,字季华,是秘书监柳虬的弟弟。他性格刚直,少文采,擅长骑射,果断决绝。十八岁时,起家为奉朝请。父亲去世时,他哀伤过度,形销骨立。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他随太祖在河桥作战,率先登城立功,被任命为都督,镇守鄯州。八年,他被任命为湟河郡守,仍掌管军事。不久,加封为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吐谷浑入侵郡境,当时柳桧兵力不足,众人心怀忧虑。柳桧安抚并鼓励他们,军心才得以安定。他率领数十人率先出击,击溃敌军,余众乘胜追击,大败敌军。因功被封为万年县子,食邑三百户。当时吐谷浑强盛,屡次侵犯边境。自从柳桧镇守鄯州后,屡战屡胜。几年后,吐谷浑不敢再犯。十四年,柳桧升任河州别驾,转任帅都督。不久,被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任职三年后,被召回京师。

当时,柳桧的兄长柳虬任秘书丞,弟弟柳庆任尚书左丞。柳桧曾对兄弟们说:“兄长掌管文书,褒贬人伦;弟弟管辖百官,辅佐朝廷。可以说是荣宠至极。然而四方尚未平定,车书未一,我唯有冲锋陷阵,经历危难,以报国恩。”不久,太祖对柳桧说:“你过去在鄯州,忠勇显著。如今西境已经肃清,无需再劳你经略。九曲是国家的东境,应当由你来镇守。”于是命令柳桧镇守九曲。不久,他随大将军王雄讨伐上津、魏兴,平定后,被任命为魏兴、华阳二郡太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勾结党羽,围攻州城。他们相互商议说:“曾听说柳府君勇猛强悍,其锋芒不可抵挡。如今他在外,正是我们的心腹之患,不如先攻击他。”于是围攻柳桧的郡城。郡城低矮,兵力薄弱,又无守备。连续作战十余日,士兵所剩无几,最终力竭城陷,柳桧身负十余处伤,被贼兵抓获。随后,黄众宝等人围攻东梁州,将柳桧绑在城下,企图让他劝降城中守军。柳桧大声呼喊:“这群贼兵乌合之众,粮食已尽,即将退散,大家要坚持住!”黄众宝大怒,持刀威胁柳桧:“快改口!否则立刻处死你。”柳桧守节不变,最终被杀害,尸体被抛入水中。城中人都为他流泪。黄众宝解围后,柳桧的侄子柳止戈将他的尸体运回长安。朝廷追赠他为东梁州刺史。他的儿子柳斌继承爵位。柳斌,字伯达,十七岁时被齐公宪召为记室,早逝。柳斌的弟弟柳雄亮,字信诚,自幼有志节,勤奋好学。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几乎因哀伤过度而丧命。服丧期满后,他立志复仇。柱国、蔡国公广钦欣赏他的名节,任命他为记室参军。年仅二十岁,府中的文书大多由他负责。后来,他亲手在京城杀死了黄众宝。朝野上下都敬重他的志节,高祖特别宽恕了他。从此,他名声大振。大象末年,官至宾部下大夫。

杜叔毗,字子弼,祖先是京兆杜陵人,后迁居襄阳。祖父杜干光,曾任齐司徒右长史。父亲杜渐,曾任梁边城太守。

杜叔毗早年丧父,以孝事母闻名。他性格慷慨,有志节,勤奋好学,尤其擅长《左氏春秋》。他在梁朝任职,为宜丰侯萧循府中的直兵参军。大统十七年,太祖命令大将军达奚武经略汉州。次年,达奚武围攻萧循于南郑。萧循命令杜叔毗前往朝廷请和。太祖对他礼遇有加。使者尚未返回,萧循的直兵参军曹策、参军刘晓密谋献城投降达奚武。当时杜叔毗的兄长杜君锡

担任循中的记室参军,他的侄子映担任录事参军,映的弟弟晰担任中直兵参军,他们都有文武才能,各自率领数百名部属。

策等人嫉妒他们,担心他们不与自己同心,于是诬陷他们谋反,擅自加害他们。

循随即讨伐策等人,擒获了他们,斩杀了晓而赦免了策。

等到循投降,策到了长安。

叔毗日夜哭泣,详细陈述了冤情。

朝廷讨论认为事情发生在归附之前,不能追究罪责。

叔毗内心充满愤恨,立志要复仇。

但他担心违背朝廷的法令,连累到母亲,于是犹豫了很久。

母亲知道他的心意,对叔毗说:“你哥哥遭受了残酷的祸害,痛苦深入骨髓。如果曹策早上死了,我晚上去世,也心甘情愿。你还有什么疑虑呢?”

叔毗接受了母亲的话,更加感动和激励。

后来他在京城白天亲手杀死了策,砍下他的头,剖开他的肚子,肢解了他的身体。

然后他自缚双手,请求受刑。

太祖赞赏他的志气,特别下令赦免了他。

不久他被任命为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

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几乎无法承受丧事。

服丧期满后,晋公护任命他为中外府乐曹参军,加授大都督,升任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代理义归郡守。

自从君锡和宗室等人被曹策杀害后,他们的遗体还停放在梁州,这时他上表请求迎回遗体安葬。

高祖同意了,葬礼所需的一切,诏令由官府提供。

在梁州的旧田宅被外配的,全部追回,还赐予他二百顷田地。

不久他被任命为硖州刺史。

天和二年,他跟随卫国公直南征,军队战败,被陈人擒获。

陈人想让他投降,叔毗言辞坚决,毫不屈服,最终被害。

他的儿子廉卿。

荆可,是河东猗氏人。

他性格朴实,举止与众不同。

他能够吃苦耐劳,尽心尽力地供养母亲,随时准备美味的食物,从未有过匮乏。

母亲去世后,他三天没有喝水。

他悲痛地哭泣,多次昏倒又苏醒。

安葬母亲后,他在墓旁搭建了茅屋。

他日夜哭泣,用土堆成了坟墓。

他头发蓬乱,不梳洗,只吃蔬菜和喝水。

然而荆可家的旧墓,墓地非常大,杂草丛生,离家有十多里。

荆可独自住在那里,与禽兽为伴。

他的哀痛感动了远近的人,乡里都称赞他。

大统年间,乡里人认为荆可的孝行达到了极致,足以激励风俗,于是上表推荐他。

太祖命令州县表彰他的特殊行为。

服丧期满后,他仍然像在服丧一样。

大冢宰、晋公护听说荆可的孝行,特别召见了他。

与荆可交谈时,护时常感到与他的心意相通。

护也非常孝顺,他的母亲阎氏在敌境失踪,生死不明。

每次见到荆可,他都为自己长期未能尽孝而感到伤心。

他非常看重荆可的至孝品性。

荆可去世后,护仍然思念他的纯孝,将荆可的妻子和孩子接到京城,长期供给他们衣食。

秦族,是上郡洛川人。

他的祖父白和父亲雚,都有至孝的品性,乡里闻名。

魏太和年间,白被任命为颍州刺史。

大统年间,雚被任命为鄜城郡守。

秦族性格至孝,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乡里都称赞他。

父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每次痛哭,都让路人感到心酸。

因为母亲还在世,他常常压抑自己的哀伤,以安慰母亲的心意。

四季的珍馐美味,从未有过匮乏。

他与弟弟荣先,互相友爱,家庭和睦。

不久母亲也去世了,他无时无刻不在哭泣,只喝水吃菜。

服丧期满后,他仍然吃素,二十多年没有进入卧室。

乡里人都感叹他的奇异行为。

他的同乡王元达等七十多人上表推荐他,朝廷下诏表彰他的家门。

荣先也非常孝顺。

母亲去世后,他哀痛不已,最终因过度悲伤而去世。

乡里人都被他的孝行所感化。

世宗赞赏他,下诏说:“孝是政治的根本,德是教化的先导,既体现了天经,又彰显了地义。荣先因居丧而生病,悲痛过度,最终丧命。他的行为在当世树立了榜样,道理照亮了幽明。如果不表彰他,道义将如何传述。可以追赠他为沧州刺史,以表彰他的特殊行为。”

皇甫遐字永览,是河东汾阴人。

他家世代贫寒,但乡里称赞他们家庭和睦。

皇甫遐性格纯孝,年少时父亲去世,他以孝顺母亲闻名。

保定末年,母亲又去世了,他在墓旁搭建茅屋,用土堆成坟墓。

后来他在墓南挖了一个禅窟,阴雨天就在窟中,晴天则继续修墓,日夜辛勤,从未停止。

经过多年,坟墓高达数丈,周长五十多步。

禅窟有两层台,共有十二个房间,中间有通道,可以容纳百人。

皇甫遐吃粥枕土,风吹雨打,形容枯槁,家人都不认识他了。

当他开始修墓时,有两只鸱乌在墓旁徘徊悲鸣,仿佛在帮助他,一个多月后才离开。

远近的人听说他的至孝,纷纷送来米面。

皇甫遐都接受了但不吃,全部用来做佛事。

郡县上表推荐他,朝廷下诏表彰他的特殊行为。

张元字孝始,是河北芮城人。

他的祖父成,曾任假平阳郡守。

父亲延隽,在州郡任职,历任功曹、主簿。

他们都以纯孝闻名,乡里推崇。

张元性格谦逊谨慎,有孝行。

他略懂经史,但精修佛经。

六岁时,祖父因为夏天太热,想带他去井边洗澡。

张元坚决不肯。

祖父认为他贪玩,用杖打他的头说:“你为什么不肯洗澡?”

张元回答说:“衣服是用来遮盖身体的,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裸露身体。”

祖父感到惊讶,便不再强迫他。

南邻有两棵杏树,杏子熟了,很多掉在张元的园子里。

其他小孩争相捡来吃;张元捡到的,都送还给主人。

村里有只小狗被人遗弃,张元看到后,就收养了它。

他的叔父生气地说:“养这个有什么用?”

打算再次遗弃它。

张元回答说:“所有生命都重视自己的性命。如果天生天杀,那是自然之理。现在被人遗弃而死,是不合道的。如果看到而不收养,是没有仁心的。所以我收养了它。”

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便同意了。

不久,有只母狗叼来一只死兔,放在张元面前后离开。

张元十六岁时,祖父失明三年,他常常忧虑哭泣,日夜读佛经,礼拜以求福佑。

后来他读药师经,看到盲者复明的记载,便请来七位僧人,点燃七盏灯,七天七夜,诵读药师经。

他每次都说:“天人师啊!我不孝,让祖父失明。现在以灯光普照法界,愿祖父重见光明,我愿意代替他失明。”

这样持续了七天。

那天晚上,他梦见一位老人用金鎞治疗祖父的眼睛。

老人对他说:“不要悲伤,三天后,你祖父的眼睛一定会好。”

张元在梦中高兴地跳起来,随即惊醒,便告诉了家人。

三天后,祖父果然重见光明。

后来祖父卧病两年,张元总是根据祖父的食量调整自己的饮食,衣冠不解,日夜服侍。

祖父去世后,他痛哭流涕,昏倒又苏醒。

父亲去世后,他三天没有喝水。

乡里人都感叹他的奇异行为。

县博士杨轨等二百多人上表推荐他,朝廷下诏表彰他的家门。

史臣说:李棠、柳桧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壮志和贞情可以与青松白玉相比。

然而柳桧得到了加倍的恩宠,李棠的葬礼却不够隆重,周朝的政治在这方面有所偏颇。

雄亮怀着深仇大恨,叔毗怀着兄弟之痛,拿起白刃不顾一切,在京城洗雪家冤。

看他们的志节,面对死亡是很容易的。

荆可、秦族等人,出身贫寒,没有受过师长的教导,却因内心的善良而成为孝友,遵循道理而践行礼节。

如果全世界都像他们这样,那么羲、农的时代又有什么遥远的呢?

如果诚心感动天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六-注解

孝义:孝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孝指对父母的孝顺,义指对朋友、社会的正义和忠诚。孝义在古代被视为道德的最高标准,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李棠:人名,具体不详。

柳桧:人名,具体不详。

杜叔毗:杜叔毗是梁朝的官员,以其孝行和忠诚著称。他在政治动荡时期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和勇敢的行为,最终因忠诚而被杀害。

荆可:人名,具体不详。

秦族:人名,具体不详。

皇甫遐:人名,具体不详。

张元:张元是古代孝子的典范,其孝行被后人传颂。具体事迹不详,但在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作为孝道的象征。

循中记室参军:官职名,记室参军是古代军队中的文职官员,负责文书工作。

从子映录事参军:官职名,录事参军负责记录和管理军队中的事务。

中直兵参军:官职名,中直兵参军是负责直接指挥兵力的军官。

部曲:古代军队中的基层单位,通常由数百人组成。

策等忌之:策等人嫉妒他们。

擅加害焉:擅自加害于他们。

循寻讨策等:循中记室参军寻找并讨伐策等人。

斩晓而免策:斩杀晓而放过策。

叔毗朝夕号泣:叔毗早晚哭泣。

具申冤状:详细陈述冤情。

朝议:朝廷的讨论。

归附之前:在归顺朝廷之前。

追罪:追究罪责。

内怀愤惋:内心充满愤怒和遗憾。

复雠:复仇。

朝宪:朝廷的法律。

坐及其母:连累到他的母亲。

沉吟积时:长时间沉思。

横罹祸酷:遭受横祸。

痛切骨髓:痛苦深入骨髓。

手刃策:亲手杀死策。

断首刳腹:砍下头颅,剖开腹部。

面缚:双手被绑在背后。

请就戮焉:请求被处死。

太祖嘉其志气:太祖赞赏他的志气和勇气。

特命赦之:特别命令赦免他。

都督:高级军事指挥官。

辅国将军:高级将军称号。

中散大夫:官职名,负责谏议和监察。

遭母忧:母亲去世。

哀毁骨立:因悲伤而消瘦。

殆不胜丧:几乎无法承受丧母之痛。

服阕:服丧期满。

晋公护:晋国公护,高级官员。

中外府乐曹参军:官职名,负责音乐和礼仪。

大都督:高级军事指挥官。

使持节:持有皇帝节杖的使者,象征权力。

车骑大将军:高级将军称号。

仪同三司:官职名,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待遇。

行义归郡守:代理郡守职务。

君锡:人名,具体不详。

殡梁州:在梁州安葬。

表请迎丧归葬:上表请求将灵柩迎回安葬。

高祖许之:高祖皇帝同意。

葬事所须:葬礼所需的一切。

诏令官给:皇帝下令由官府提供。

外配者:被分配到外地的人。

追还之:追回并归还。

仍赐田二百顷:还赐予二百顷田地。

硖州刺史:硖州的行政长官。

天和二年:天和二年,具体年份不详。

卫国公直:卫国公直,高级官员。

南讨:南征。

军败:军队战败。

陈人:陈朝的人。

辞色不挠:言辞和神色毫不屈服。

遂被害:最终被杀。

子廉卿:廉卿是他的儿子。

河东猗氏:地名,今山西猗氏。

性质朴:性格朴实。

容止有异于人:举止与众不同。

苦身勤力:刻苦努力。

供养其母:赡养母亲。

随时甘旨:随时提供美味的食物。

终无匮乏:始终没有缺乏。

水浆不入口三日:三天不喝水。

悲号擗踊:悲痛地哭泣和捶胸顿足。

绝而复苏者数四:多次昏厥后又苏醒。

庐于墓侧:在墓旁搭建茅屋居住。

负土成坟:用土堆成坟墓。

蓬发不栉沐:头发蓬乱不梳理。

菜食饮水:只吃蔬菜和喝水。

家旧墓:家族的老墓地。

茔域极大:墓地范围很大。

榛芜至深:杂草丛生。

去家十余里:离家十多里。

独宿其中:独自住在墓地中。

与禽兽杂处:与野兽混杂居住。

哀感远近:悲伤感动了远近的人。

邑里称之:乡里称赞他。

大统中:大统年间,具体年份不详。

乡人:同乡的人。

孝行之至:孝行达到了极致。

劝励风俗:激励风俗。

上言焉:向上级报告。

太祖令州县表异之:太祖命令州县表彰他。

服终之后:服丧期满后。

犹若居丧:仍然像在服丧一样。

大冢宰:高级官员,负责国家大政。

特引见焉:特别召见他。

与可言论:与荆可交谈。

时有会于护意:时常与护的意见相合。

护亦至孝:护也非常孝顺。

其母阎氏没于敌境:他的母亲阎氏在敌境去世。

不测存亡:生死不明。

每见可:每次见到荆可。

自伤久乖膝下:自伤长久不在母亲膝下。

重可至性:重视荆可的至孝。

及可卒之后:荆可去世后。

护犹思其纯孝:护仍然思念他的纯孝。

收可妻子于京城:将荆可的妻子和子女接到京城。

恒给其衣食:长期提供他们的衣食。

上郡洛川:地名,今陕西洛川。

祖白:秦族的祖父。

父雚:秦族的父亲。

至性:极致的孝心。

闻于闾里:在乡里闻名。

魏太和中:魏太和年间,具体年份不详。

板白颍州刺史:任命白为颍州刺史。

板雚鄜城郡守:任命雚为鄜城郡守。

族性至孝:秦族非常孝顺。

事亲竭力:竭尽全力侍奉父母。

为乡里所称:被乡里称赞。

哀毁过礼:因悲伤而过度哀悼。

每一痛哭:每次痛哭。

酸感行路:感动了路人。

既以母在:因为母亲还在世。

恒抑割哀情:总是抑制悲痛的情感。

以慰其母意:以安慰母亲的心情。

四时珍羞:四季的美味食物。

未尝匮乏:从未缺乏。

与弟荣先:与弟弟荣先。

复相友爱:互相友爱。

闺门之中:家庭内部。

怡怡如也:和睦相处。

寻而其母又没:不久他的母亲又去世了。

哭泣无时:随时哭泣。

唯饮水食菜而已:只喝水和吃蔬菜。

终丧之后:服丧期满后。

犹蔬食:仍然吃素。

不入房室二十许年:二十多年不进卧室。

乡里咸叹异之:乡里都感叹他的奇特。

其邑人王元达等七十余人上其状:他的同乡王元达等七十多人上表陈述他的事迹。

有诏表其门闾:皇帝下令表彰他的家门。

荣先亦至孝:荣先也非常孝顺。

遭母丧:母亲去世。

哀慕不已:哀悼不已。

遂以毁卒:最终因悲伤过度而去世。

邑里化其孝行:乡里被他的孝行感化。

世宗嘉之:世宗皇帝赞赏他。

乃下诏曰:于是下诏说。

孝为政本:孝是政治的根本。

德乃化先:德是教化的先导。

既表天经:既符合天道。

又明地义:又符合地道。

荣先居丧致疾:荣先因服丧而生病。

至感过人:感动了所有人。

穷号不反:悲痛地哭泣不止。

迄乎灭性:直到失去生命。

行标当世:行为成为当世的榜样。

理镜幽明:道理照亮了幽暗和光明。

此而不显:这样的行为如果不表彰。

道将何述:道义将如何传述。

可赠沧州刺史:可以追赠为沧州刺史。

以旌厥异:以表彰他的非凡。

河东汾阴:地名,今山西汾阴。

累世寒微:世代贫寒。

乡里称其和睦:乡里称赞他和睦。

遐性纯至:皇甫遐性格纯朴至极。

少丧父:年少时丧父。

事母以孝闻:以孝顺母亲闻名。

保定末:保定末年,具体年份不详。

又遭母丧:又遭遇母亲去世。

乃庐于墓侧:于是在墓旁搭建茅屋居住。

负土为坟:用土堆成坟墓。

后于墓南作一禅窟:后来在墓南建造了一个禅窟。

阴雨则穿窟:阴雨天则在窟中穿行。

晴霁则营墓:晴天则继续建造坟墓。

晓夕勤力:早晚辛勤劳作。

未尝暂停:从未停止。

积以岁年:经过多年。

坟高数丈:坟墓高达数丈。

周回五十余步:周长五十多步。

禅窟重台两匝:禅窟有两层台子。

总成十有二室:总共有十二个房间。

中间行道:中间有通道。

可容百人:可以容纳一百人。

遐食粥枕块:皇甫遐吃粥,枕着土块睡觉。

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身,形容辛苦劳作。

形容枯悴:形容憔悴。

家人不识:家人认不出他。

当其营墓之初:当他开始建造坟墓时。

乃有鸱乌各一:有一只鸱鸟和一只乌鸦。

徘徊悲鸣:徘徊并悲鸣。

不离墓侧:不离开墓旁。

若助遐者:好像在帮助皇甫遐。

经月余日乃去:经过一个多月才离开。

远近闻其至孝:远近的人听说他的至孝。

竞以米面遗之:争相送米面给他。

遐皆受而不食:皇甫遐都接受但不吃。

悉以营佛斋焉:全部用来做佛事。

郡县表上其状:郡县上表陈述他的事迹。

有诏旌异之:皇帝下令表彰他。

河北芮城:地名,今山西芮城。

祖成:张元的祖父。

假平阳郡守:代理平阳郡守。

父延隽:张元的父亲。

仕州郡:在州郡任职。

累为功曹、主簿:多次担任功曹和主簿。

并以纯至:都以纯朴至极著称。

为乡里所推:被乡里推崇。

元性谦谨:张元性格谦虚谨慎。

有孝行:有孝顺的行为。

微涉经史:略微涉猎经史。

然精修释典:但精通佛教经典。

年六岁:六岁时。

其祖以夏中热甚:他的祖父因为夏天太热。

欲将元就井浴:想带张元去井边洗澡。

元固不肯从:张元坚决不肯。

祖谓其贪戏:祖父认为他贪玩。

乃以杖击其头:于是用杖打他的头。

汝何为不肯洗浴:你为什么不肯洗澡。

元对曰:张元回答说。

衣以盖形:衣服是用来遮盖身体的。

为覆其亵:为了遮盖私处。

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我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身体。

祖异而舍之:祖父感到奇怪,于是放过他。

南邻有二杏树:南边邻居有两棵杏树。

杏熟:杏子成熟。

多落元园中:很多掉在张元的园子里。

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其他小孩争相捡来吃。

元所得者:张元捡到的。

送还其主:送还给主人。

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村边有一只被人遗弃的小狗。

元见:张元看到。

即收而养之:立即收养它。

其叔父怒曰:他的叔父生气地说。

何用此为:为什么要这样做。

将欲更弃之:打算再次遗弃它。

有生之类:有生命的生物。

莫不重其性命:无不重视自己的生命。

若天生天杀:如果是天生天杀。

自然之理:这是自然的道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现在被人遗弃而死。

非其道也:这不是它的命运。

若见而不收养:如果看到而不收养。

无仁心也:是没有仁心的表现。

是以收而养之:所以收养它。

叔父感其言:叔父被他的话感动。

遂许焉:于是同意了。

未几:不久。

乃有狗母衔一死兔:有一只母狗叼来一只死兔子。

置元前而去:放在张元面前然后离开。

及元年十六:等到张元十六岁时。

其祖丧明三年:他的祖父失明三年。

元恒忧泣:张元总是忧愁哭泣。

昼夜读佛经:日夜读佛经。

礼拜以祈福佑:礼拜以求福佑。

后读药师经:后来读药师经。

见盲者得视之言:看到盲人复明的记载。

遂请七僧:于是请来七位僧人。

然七灯:点燃七盏灯。

七日七夜:七天七夜。

转药师经行道:念诵药师经并绕行。

每言:每次都说。

天人师乎:天人之师啊。

元为孙不孝:我作为孙子不孝。

使祖丧明:让祖父失明。

今以灯光普施法界:现在用灯光普照法界。

愿祖目见明:希望祖父的眼睛复明。

元求代闇:我愿代替黑暗。

如此经七日:这样持续了七天。

其夜:那天晚上。

梦见一老公:梦见一位老人。

以金鎞治其祖目:用金鎞治疗他祖父的眼睛。

谓元曰:对张元说。

勿忧悲也:不要忧愁悲伤。

三日之后:三天之后。

汝祖目必差:你祖父的眼睛一定会好。

元于梦中喜跃:张元在梦中高兴地跳起来。

遂即惊觉:于是惊醒。

乃遍告家人:于是告诉全家人。

居三日:过了三天。

祖果目明:祖父的眼睛果然复明了。

其后祖卧疾再周:后来祖父再次卧病。

元恒随祖所食多少:张元总是根据祖父的食量进食。

衣冠不解:不脱衣服。

旦夕扶侍:早晚服侍。

及祖殁:等到祖父去世。

号踊:痛哭。

绝而复苏:昏厥后又苏醒。

复丧其父:又失去父亲。

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县博士杨轨等二百多人上表陈述他的事迹。

史臣曰:史官评论说。

并临危不挠:都在危难面前不屈服。

视死如归:视死如归。

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他们的壮志和贞情可以与青松和白玉相比。

然桧恩隆加等:然而柳桧的恩宠更加深厚。

棠礼阙饰终:李棠的葬礼却不够隆重。

有周之政:周朝的政治。

于是乎偏矣:在这方面有所偏颇。

雄亮衔戴天之痛:雄亮承受着如天般的痛苦。

叔毗切同气之悲:叔毗深切感受到同族的悲伤。

援白刃而不顾:拿起白刃而不顾一切。

雪家冤于辇毂:在京城洗刷家族的冤屈。

观其志节:观察他们的志节。

处死固为易也:面对死亡是容易的。

荆可、秦族之徒:荆可、秦族等人。

生自陇亩:出身于农田。

曾无师资之训:从未受过师长的教导。

因心而成孝友:因内心而成就孝友。

乘理而蹈礼节:遵循道理而践行礼节。

如使举世若兹:如果全世界都像这样。

则羲、农何远之有:那么羲、农的时代又有什么遥远。

若乃诚感天地:如果真诚感动天地。

孝通神明:孝道能够通达神明,意指孝行能够感动天地神明,得到神明的庇佑和认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孝行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更是一种能够影响天地万物的道德力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六-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孝义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迹来展示孝义在实践中的体现。孝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在家庭中起到维系亲情的作用,也在社会中起到维护正义和忠诚的作用。

文中提到的李棠、柳桧、杜叔毗等人物,都是历史上以孝义著称的典范。他们在政治动荡和战争时期,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和勇敢的行为,最终因忠诚而被杀害。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品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从文化内涵来看,孝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强调对父母的孝顺和对朋友、社会的正义和忠诚。这种价值观在古代被视为道德的最高标准,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迹来展示孝义在实践中的体现,使得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道德观念。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孝义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这些记录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迹,展示了孝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中的体现。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几个孝子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孝行和忠诚。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以及孝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首先,文中提到的叔毗是一个典型的孝子形象。他在兄长被冤枉杀害后,虽然内心充满愤怒和复仇的欲望,但因为担心连累母亲,迟迟没有行动。直到母亲鼓励他,他才下定决心复仇。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孝心,也展现了他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其次,荆可的故事则更加感人。他在母亲去世后,不仅悲痛欲绝,还在墓旁搭建茅屋居住,日夜守护母亲的坟墓。他的孝行感动了远近的人,甚至得到了皇帝的表彰。这种极致的孝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高度推崇。

秦族和皇甫遐的故事也展现了孝子的形象。秦族在父亲去世后,哀毁过礼,甚至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皇甫遐则在母亲去世后,日夜劳作,建造坟墓和禅窟,甚至不顾自己的健康和形象。这些故事都强调了孝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最后,张元的故事则展现了孝子的智慧和虔诚。他在祖父失明后,日夜读佛经,祈求祖父复明。最终,他的虔诚感动了天地,祖父的眼睛果然复明了。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张元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佛教的信仰和依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几个孝子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孝子不仅是家庭的核心,也是社会的楷模。他们的孝行不仅感动了家人,也感动了社会,甚至得到了皇帝的表彰。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首先,’孝通神明’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至高地位。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更被视为一种能够通达天地、感动神明的道德力量。这种观念源于儒家思想,强调孝行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天地秩序的基础。

其次,’见之于张元矣’这句话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张元,进一步强化了孝道的重要性。张元作为孝子的典范,其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孝道的象征。这种通过具体人物来传达道德观念的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叙事手法,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得抽象的道德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而有力,通过短短的几个字,传达出深刻的道德观念和历史意义。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既符合古代文献的写作风格,又使得内容更加凝练,易于传播和记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也为后人提供了道德教化的典范。通过张元的事迹,后人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孝道的内涵和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至高地位,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为后人提供了道德教化的典范。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既符合古代文献的写作风格,又使得内容更加凝练,易于传播和记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