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指1970年代在陕西省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这些竹简包含了大量关于秦朝法律、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内容。它们是研究秦朝历史和政治的重要文献之一。
年代:成书于秦朝(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睡虎地秦墓竹简是1970年代在陕西省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时期的文献,内容包括了秦朝的法律、行政制度、经济政策以及民间事务等方面。这些竹简为研究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竹简的解读,学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秦朝时期的法律文化、政治运行及其对后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对考古学和古代法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传食-原文
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醬駟(四)分升一,采(菜)羹,給之韭。
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
使者之從者,食(糲)米半斗;僕,少半斗。
不更以下到謀人,粺米一斗,醬半升,采(菜)羹,芻各半石。
宦奄如不更。
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無)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糲)米一斗,有采(菜)羹,鹽廿二分升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传食-译文
御史派出的使者,每天吃半斗粺米,酱料按照四份中的一份来分,还有蔬菜汤,给他们提供韭菜。
有爵位的人,从官职士大夫以上的,都可以享用这些食物。
使者随从的人,每天吃半斗糲米;仆人,每天吃少半斗糲米。
从‘不更’以下的官职到谋人,每天一斗粺米,半升酱,蔬菜汤,以及草料各半石。宦官和奄人像‘不更’一样。
从‘上造’以下的官职到没有爵位的官佐、史官,以及卜官、史官、司御、寺官、府官,每天一斗糲米,有蔬菜汤,盐按照二十二分升二的比例提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传食-注解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相当于现代的监察官。
使者:指派遣出使的官员,代表国家或上级机构进行外交或公务活动。
粺米:精米,指经过筛选去壳的优质大米。
醬駟(四)分升一:这里的‘醬’指的是酱,‘駟’意为五,所以这里的‘醬駟’指的是五升酱。‘分升一’意味着每升酱中分出四分之一,即每升酱分出0.25升。
采(菜)羹:每人一份蔬菜羹。
給之韭:‘給’意为提供,‘韭’指的是韭菜,这里指提供韭菜。
爵者:有爵位的人,古代有爵位的人享有特殊的待遇。
官士大夫以上:指担任官职的士大夫及其以上的官员。
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从有爵位的官士大夫开始,可以享用特定的食物。
使者之從者:使者的随从人员。
食(糲)米半斗:‘食’意为吃,‘糲’是一种粗粮,这里指用糲米作为食物,每人半斗。
僕:古代的下级仆役。
少半斗:少于半斗,即0.5斗。
不更以下到謀人:‘不更’是古代军职,‘謀人’指的是谋士,两者以下的官员。
粺米一斗:每人一斗粺米。
醬半升:每人半升酱。
芻各半石:‘芻’指粗草,‘’是古代计量单位,这里指每人半石粗草。
宦奄:宦官,古代宫廷中的男性官员,通常是由阉割后的男性担任。
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無)爵者:‘上造’指一定级别的官员,以下至官佐、无爵位的史官。
及卜、史、司御、寺、府:包括卜官、史官、司御官、寺官、府官等。
(糲)米一斗:每人一斗糲米。
有采(菜)羹:每人一份蔬菜羹。
鹽廿二分升二:每人二十二分升二的盐,‘分升’是古代计量单位,这里指盐的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传食-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周礼》或《礼记》等古代礼制文献,反映了周代及后世对于官员、使者及其随从的饮食规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分升一,采羹,给之韭茆。’这句话描述了御史卒人和使者所享用的食物。其中‘粺米’指的是精制的米,‘酱驷’是指四分之一升的酱,‘采羹’是指蔬菜汤,‘韭茆’则是韭菜。这一规定体现了古代对使者身份的尊重,以及饮食的简朴。
‘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这里的‘爵’指的是官职的等级,表明有爵位的官员士大夫可以享受更高级别的食物。
‘使者之从者,食糲米半斗;仆,少半斗。’使者随从和仆人的食物标准则相对较低,体现了等级制度。
‘不更以下到謀人,粺米一斗,酱半升,采羹,芻茆各半石。’这段话进一步细化了不同官职等级人员的饮食标准,‘不更’和‘謀人’指的是较低级别的官员,他们的饮食标准介于使者与无爵位官员之间。
‘宦奄如不更。’这里的‘宦奄’指的是宦官,他们的饮食标准与‘不更’级别的官员相同,反映了古代对于宦官地位的定位。
‘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糲米一斗,有采羹,盐廿二分升二。’这部分内容则是对无爵位的官佐、史官以及卜官、司御、寺官、府官等人员的饮食规定,他们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仍有一定的标准。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通过对不同官职等级人员饮食的详细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制观念。同时,这些规定也体现了古代对于食物的重视,以及饮食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