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二-原文
萧撝 萧世怡 萧圆肃 萧大圜 宗懔 刘璠 柳霞
萧撝字智遐,兰陵人也。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也。性温裕,有仪表。年十二,入国学,博观经史,雅好属文。在梁,封永丰县侯,邑一千户。初为给事中,历太子洗马、中舍人。东魏遣李谐、卢元明使于梁,梁武帝以撝辞令可观,令兼中书侍郎,受币于宾馆。寻迁黄门侍郎。出为宁远将军、宋宁宋兴二郡守,转轻车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守。
及侯景作乱,武陵王纪承制授撝使持节、忠武将军。又迁平北将军、散骑常侍,领益州刺史军防事。纪称尊号于成都,除侍中、中书令,封秦郡王,邑三千户,给鼓吹一部。纪率众东下,以撝为(中)〔尚〕书令、征西大将军、都督益梁秦潼安泸青戎宁华信渠万江新邑楚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守成都。又令梁州刺史杨干运守潼州。
太祖知蜀兵寡弱,遣大将军尉迟迥总众讨之。及迥入剑阁,干运以州降。蜀中因是大骇,无复抗拒之志。迥长驱至成都,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语在迥传。撝遂请降,迥许之。撝于是率文武于益州城北,共迥升坛,歃血立盟,以城归国。
魏恭帝元年,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归善县公,邑一千户。孝闵帝践阼,进爵黄台郡公,增邑一千户。武成中,世宗令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经史,仍撰世谱,撝亦预焉。寻以母老,兼有疾疹,五日番上,便隔晨昏,请在外著书。有诏许焉。保定元年,授礼部中大夫。又以撝有归款之功,别赐食多陵县五百户,收其租赋。
三年,出为上州刺史。为政仁恕,以礼让为本。尝至元日,狱中所有囚系,悉放归家,听三日,然后赴狱。主者固执不可。撝曰:“昔王长、虞延见称前史,吾虽寡德,窃怀景行。导民以信,方自此始。以之获罪,弥所甘心,幸勿虑也。”诸囚荷恩,并依限而至。吏民称其惠化。秩满当还,部民李漆等三百余人上表,乞更留两载。诏虽弗许,甚嘉美之。
及撝入朝,属置露门学。高祖以撝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俱为文学博士。撝以母老,表请归养私门,曰:“臣闻出忠入孝,理深人纪;昏定晨省,事切天经。伏惟陛下握镇临朝,垂衣御宇,孝治天下,仁覃草木。是以微臣冒陈至愿。臣母妾褚年过养礼,乞解今职,侍奉私庭。伏愿天慈,特垂矜许。臣披款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肆师掌礼,竟无称职;淅隈督察,空妨能官。方辞违阙庭,屏迹闾里,低佪系慕,恋悚兼深。”高祖未许,诏曰:“开府梁之宗英,今则任等三事。所谓楚虽有材,周实用之。方藉谋猷,匡朕不逮。然进思尽忠,退安侍养者,义在公私兼济。岂容全欲狥己,亏此至公,乖所望也。”寻以母忧去职。
天和六年,授少保。建德元年,转少傅。后改封蔡阳郡公,增邑通前三千四百户。二年卒,时年五十九。高祖举哀于正武殿,赐谷麦三百石、布帛三百匹,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谥曰襄。撝善草隶,名亚于王褒。算数医方,咸亦留意。所着诗赋杂文数万言,颇行于世。子济嗣。
济字德成,少仁厚,颇好属文。萧纪承制,授贞威将军、蜀郡太守,迁东中郎将。从纪东下。至巴东,闻迥围成都,纪命济率所部赴援。比至,撝已降。仍从撝入朝。孝闵帝践阼,除中外府记室参军。后至蒲阳郡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萧世怡,梁武帝弟鄱阳王恢之子也。以名犯太祖讳,故称字焉。幼而聪慧,颇涉经史。梁大同元年,封丰城县侯,邑五百户。除给事中,转太子洗马。寻入直殿省,转太子中舍人。出为持节、仁威将军、谯州刺史。及侯景为乱,路由城下,袭而陷之,世怡遂被执。寻遁逃得免,至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授侍中。及平侯景,以世怡为兼太宰、太常卿,与中卫长史乐子云拜谒山陵。承圣二年,授使持节、平西将军、临川内史。既以陆纳据湘川,道路拥塞,改授平南将军、桂阳内史。未至郡,属于谨平江陵,遂随兄修在郢州。及修卒,即以世怡为刺史。湘州刺史王琳率舟师袭世怡,世怡以州输琳。时陈武帝执政,征为侍中。世怡疑而不就,乃奔于齐。除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寻出为永州刺史。
保定四年,晋公护东伐,大将军权景宣略地河南。世怡闻豫州刺史王士良已降,遂来归款。五年,拜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义兴郡公,邑一千三百户。天和二年,授蔡州刺史。政存简惠,不尚苛察,深为吏民所安。三年,卒于州。赠本官、加并洛永三州刺史。子子宝嗣。
子宝美风仪,善谈笑,年未弱冠,名重一时。隋文帝辅政,引为丞相府典签,深被识遇。开皇中,官至吏部侍郎。后坐事被诛。
萧圆肃字明恭,梁武帝之孙,武陵王纪之子也。风度淹雅,敏而好学。纪称尊号,封宜都郡王,邑三千户,除侍中、宁远将军。纪率兵下峡,令萧撝守成都,以圆肃为之副。及尉迟迥至,圆肃与撝俱降。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封安化县公,邑一千户。
世宗初,进封棘城郡公,增邑一千户。以圆肃有归款之勋,别赐食思君县五百户,收其租赋。保定三年,除畿伯中大夫。五年,拜咸阳郡守。圆肃宽猛相
济,甚有政绩。天和四年,迁陵州刺史,寻诏令随卫国公直镇襄阳,遂不之部。
建德三年,授太子少傅,增邑九百户。圆肃以任当师傅,调护是职。乃作少傅箴曰: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莫不援立太子,为皇之贰。是以易称明两,礼云上嗣。东序养德,震方主器。束发就学,宵雅更肄。朝读百篇,乙夜乃寐。爱日惜力,寸阴无弃。视膳再饭,寝门三至。小心翼翼,大孝蒸蒸。谋谟计虑,问对疑丞。安乐必敬,无忘战兢。夫天道益谦,人道恶盈。汉嗣不绝乎驰道,魏储回环于邺城。前史攸载,后世扬名。三善既备,万国以贞。姬周长久,实赖元良。嬴秦短祚,诚由少阳。虽卜年七百,有德过历而昌;数世万(一),无德不及而亡。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光副皇极,永固洪基。观德审谕,授告职司。太子见而悦之,致书劳问。
六年,授丰州刺史,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户。寻进位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宣政元年,入为司宗中大夫,俄授洛州刺史。大象末,进位大将军。隋开皇初,授贝州刺史。以母老请归就养,隋文帝许之。四年,卒,时年四十六。有文集十卷,又撰时人诗笔为文海四十卷,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行于世。
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居母丧,便有成人之性。梁大宝元年,封乐梁郡王,邑二千户,除宣惠将军、丹阳尹。属侯景肆虐,简文见弒,大圜潜遁获免。明年,景平,大圜归建康。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改封晋熙郡王,邑二千户,除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时梁元帝既有克复之功,而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犹未通谒。梁元帝性既忌刻,甚恨望之。乃谓大圜曰:“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愬生焉,乃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之间,止笺疏而已。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元帝甚叹美之。因曰:“昔河间好学,尔既有之,临淄好文,尔亦兼之。然有东平为善,弥高前载,吾重之爱之,尔当效焉。”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
魏恭帝二年,客长安,太祖以客礼待之。保定二年,诏曰:“梁汝南王萧大封、晋熙王萧大圜等,梁国子孙,宜存优礼,式遗茅土,寔允旧章。大封可封晋陵县公,大圜封始宁县公,邑各一千户。”寻加大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俄而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合。大圜既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集,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
大圜深信因果,心安闲放。尝言之曰:
拂衣褰裳,无吞舟之漏网;挂冠悬节,虑我志之未从。傥获展禽之免,有美慈明之进。如蒙北叟之放,实胜济南之征。其故何哉?夫闾阎者有优游之美,朝廷者有簪佩之累,盖由来久矣。留侯追踪于松子,陶朱成术于辛文,良有以焉。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
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北山之北,弃绝人间,南山之南,超踰世网。面修原而带流水,倚郊甸而枕平皋,筑蜗舍于丛林,构环堵于幽薄。近瞻烟雾,远睇风云。藉纤草以荫长松,结幽兰而援芳桂。仰翔禽于百仞,俯泳鳞于千浔。果园在后,开窗以临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甽。二顷以供饘粥,十亩以给丝麻。侍儿五三,可充纴织;家僮数四,足代耕耘。沽酪牧羊,协潘生之志;畜鸡种黍,应庄叟之言。获菽寻泛氏之书,露葵征尹君之录。烹羔豚而介春酒,迎伏腊而候岁时。披良书,探至赜,歌纂纂,唱乌乌,可以娱神,可以散虑。有朋自远,扬搉古今。田畯相过,剧谈稼穑。斯亦足矣,乐不可支。永保性命,何畏忧责。岂若蹙足入绊,申脰就羁,游帝王之门,趋宰衡之势。不知飘尘之少选,宁觉年祀之斯须。万物营营,靡存其意,天道昧昧,安可问哉。
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系景,寔不愿之。执烛夜游,惊其迅迈。百年何几,擎跽曲拳,四时如流,俛眉蹑足。出处无成,语默奚当。非直丘明所耻,抑亦宣尼耻之。
建德四年,除滕王逌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如使有之,亦不足怪。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抑又礼也。”逌乃大笑。
其后大军东讨,攻拔晋州。或问大圜曰:“齐遂克不?”对曰:“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今本既拔矣,能无亡乎。所谓以此始者必以此终也。”居数日,齐氏果灭。闻者以为知言。宣政元年,增邑通前二千二百户。隋开皇初,拜内史侍郎,出为西河郡守。寻卒。
大圜性好学,务于著述。撰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士丧仪注五卷、要决两卷,
并文集二十卷。大封位至开府仪同三司。大象末,为陈州刺史。
宗懔字符懔,南阳涅阳人也。八世祖承,永嘉之乱,讨陈敏有功,封柴桑县侯,除宜都郡守。寻卒官,子孙因居江陵。父高之,梁山阴令。
懔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梁普通六年,举秀才,以不及二宫元会,例不对策。及梁元帝镇荆州,谓长史刘之遴曰:“贵乡多士,为举一有意少年。”之遴以懔应命。即日引见,令兼记室。尝夕被召宿省,使制龙川庙碑,一夜便就,诘朝呈上。梁元帝叹美之。及移镇江州,以懔为刑狱参军,兼掌书记。历临汝、建成、广晋三县令。遭母忧去职。哭辄呕血,两旬之内,绝而复苏者三。每有群乌数千,集于庐舍,候哭而来,哭止而去。时论称之,以为孝感所致。
梁元帝重牧荆州,以懔为别驾、江陵令。及帝即位,擢为尚书侍郎。又手诏曰:“昔扶柳开国,止曰故人,西乡胙土,本由宾客。况事涉勋庸,而无爵赏?尚书侍郎宗懔,亟有帷幄之谋,诚深股肱之寄。从我于迈,多历岁时。可封信安县侯,邑一千户。”累迁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初侯景平后,梁元帝议还建业,唯懔劝都渚宫,以其乡里在荆州故也。
及江陵平,与王褒等入关。太祖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孝闵帝践阼,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数蒙宴赐。保定中卒,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六世祖敏,以永嘉丧乱,徙居广陵。父臧,性方正,笃志好学,居家以孝闻。梁天监初,为著作郎。
璠九岁而孤,居丧合礼。少好读书,兼善文笔。年十七,为上黄侯萧晔所器重。范阳张绾,梁之外戚,才高口辩,见推于世。以晔之懿贵,亦假借之。璠年少未仕,而负才使气,不为之屈。绾尝于新渝侯坐,因酒后诟京兆杜骞曰:“寒士不逊。”璠厉色曰:“此坐谁非寒士?”璠本意在绾,而晔以为属己,辞色不平。璠曰:“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遂拂衣而去。晔辞谢之,乃止。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当身痛之辰,即母死之日也。居丧毁瘠,遂感风气。服阕后一年,犹杖而后起,及晔终于毗陵,故吏多分散,璠独奉晔丧还都,坟成乃退。梁简文时在东宫,遇晔素重,诸不送者皆被劾责,唯璠独被优赏。解褐王国常侍,非其好也。
璠少慷慨,好功名,志欲立事边城,不乐随牒平进。会宜丰侯萧循出为北徐州刺史,即请为其轻车府主簿,兼记室参军,又领刑狱。循为梁州,除信武府记室参军,领南郑令。又板为中记室,补华阳太守。属侯景度江,梁室大乱,循以璠有才略,甚亲委之。时寇难繁兴,未有所定。璠乃喟然赋诗以见志。其末章曰:“随会平王室,夷吾匡霸功。虚薄无时用,徒然慕昔风。”循开府,置佐史,以璠为谘议参军,仍领记室。梁元帝承制,授树功将军、镇西府谘议参军。赐书曰:“邓禹文学,尚或执戈;葛洪书生,且云破贼。前修无远,属望良深。”梁元帝寻又以循绍鄱阳之封,且为雍州刺史,复以璠为循平北府司马。及武陵王纪称制于蜀,以璠为中书侍郎,屡遣召璠,使者八返,乃至蜀。又以为黄门侍郎,令长史刘孝胜深布腹心。使工画陈平度河归汉图以遗之。璠苦求还。中记室韦登私曰:“殿下忍而蓄憾,足下不留,将(至)〔致〕大祸。脱使盗遮于葭萌,则卿殆矣。孰若共构大厦,使身名俱美哉。”璠正色曰:“卿欲缓颊于我耶?我与府侯,分义已定。岂以宠辱夷险,易其心乎?丈夫立志,当死生以之耳。殿下方布大义于天下,终不逞志于一人。”纪知必不为己用,乃厚其赠而遣之。临别,纪又解其佩刀赠璠曰:“想见物思人。”璠对曰:“敢不奉扬威灵,克剪奸宄。”纪于是遣使就拜循为益州刺史,封随郡王,以璠为循府长史,加蜀郡太守。
还至白马西,属达奚武军已至南郑,璠不得入城,遂降于武。太祖素闻其名,先诫武曰:“勿使刘璠死也。”故武先令璠赴阙。璠至,太祖见之如旧。谓仆射申徽曰:“刘璠佳士,古人何以过之。”徽曰:“昔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时南郑尚拒守未下,达奚武请屠之,太祖将许焉,唯令全璠一家而已。璠乃请之于朝,太祖怒而不许。璠泣而固请,移时不退。柳仲礼侍侧曰:“此烈士也。”太祖曰:“事人当如此。”遂许之。城竟获全,璠之力也。
太祖既纳萧循之降,又许其反国。循至长安累月,未之遣也。璠因侍宴,太祖曰:“我于古谁比?”对曰:“常以公命世英主,汤、武莫逮;今日所见,曾齐桓、晋文之不若。”太祖曰:“我不得比汤、武,望与伊、周为匹,何桓、文之不若乎?”对曰:“齐桓存三亡国,晋文不失信于伐原。”语未终,太祖抚掌曰:“我解尔意,欲激我耳。”于是即命遣循。循请与璠俱还,太祖不许。以璠为中外府记室,寻迁黄门侍郎、仪同三司。
尝卧疾居家,对雪兴感,乃作雪赋以遂志云。其词曰:
天地否闭,凝而成雪。应乎玄冬之辰,在于冱寒之节。苍云暮同,严风晓别。散乱徘徊,雰霏皎洁。违朝阳之暄煦,就陵阴之惨烈。
若乃雪山峙于流沙之
右,雪宫建于碣石之东。混二仪而并色,覆万有而皆空。埋没河山之上,笼罩寰宇之中。日驭潜于蒙泛,地险失于华、嵩。既夺朱而成素,实矫异而为同。
始飘飖而稍落,遂纷糅而无穷。萦回兮琐散,暠皓兮溟蒙。绥绥兮飒飒,瀌瀌兮沨沨。因高兮累仞,藉少兮成丰。晓分光而映净,夜合影而通胧。似北荒之明月,若西昆之阆风。
尔乃凭集异区,遭随所适。遇物沦形,触途湮迹。何净秽之可分,岂高卑之能择。体不常消,质无定白。深谷夏凝,小山春积。偶仙宫而为绛,值河滨而成赤。广则弥纶而交四海,小则淅沥而缘间隙。浅则不过二寸,大则平地一尺。乃为五谷之精,寔长众川之魄。大壑所以朝宗,洪波资其消释。家有赵王之璧,人聚汉帝之金。既藏牛而没马,又冰木而凋林。已堕白登之指,实怆黄竹之心。楚客埋魂于树里,汉使迁饥于海阴。毙云中之狡兽,落海上之惊禽。庚辰有七尺之厚,甲子有一丈之深。无复垂霙与云合,唯有变白作泥沉。
本为白雪唱,翻作白头吟。吟曰:昔从天山来,忽与狂风阅。逆河阴而散漫,望衡阳而委绝。朝朝自消尽,夜夜空凝结。徒云雪之可赋,竟何赋之能雪。
初,萧循在汉中与萧纪笺及答国家书、移襄阳文,皆璠之辞也。世宗初,授内史中大夫,掌纶诰。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璠善于抚御,莅职未期,生羌降附者五百余家。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诣璠讼理焉。其德化为他界所归仰如此。蔡公广时镇陇右,嘉璠善政。及迁镇陕州,欲取璠自随,羌人乐从者七百人。闻者莫不叹异。陈公纯作镇陇右,引为总管府司录,甚礼敬之。天和三年卒,时年五十九。着梁典三十卷,有集二十卷,行于世。子祥嗣。
祥字休征。幼而聪慧,占对俊辩,宾客见者,皆号神童。事嫡母以至孝闻。其伯父黄门郎璆有名江左,在岭南,闻而奇之,乃令名祥字休征。后以字行于世。年十岁能属文,十二通五经。解褐梁宜丰侯主簿,迁记室参军。
江陵平,随例入国。齐公宪以其善于词令,召为记室。府中书记,皆令掌之。寻授都督,封汉安县子,食邑七百户,转从事中郎。宪进爵为王,以休征为王友。俄除内史上士。高祖东征,休征陪侍帷幄。平齐露布,即休征之文也。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大将军。寻以去官,领万年令,未期月,转长安令。频宰二县,颇获时誉。大象二年,卒于官,时年四十七。
初,璠所撰梁典始就,未及刊定而卒。临终谓休征曰:“能成我志,其在此书乎。”休征(始)〔治〕定缮写,勒成一家,行于世。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人也。曾祖卓,晋汝南太守,始自本郡徙居襄阳。祖叔珍,宋员外散骑常侍、义阳内史。父季远,梁临川王谘议参军、宜都太守。霞幼而爽迈,神彩嶷然,髫岁便有成人之量。笃好文学,动合规矩。其世父庆远特器异之。谓霞曰:“吾昔逮事伯父太尉公,尝语吾云:“我昨梦汝登一楼,楼甚峻丽,吾以坐席与汝。汝后名宦必达,恨吾不及见耳。”吾向聊复昼寝,又梦将昔时座席还以赐汝。汝之官位,当复及吾。特宜勉励,以应嘉祥也。”梁西昌侯深藻镇雍州,霞时年十二,以民礼修谒,风仪端肃,进止详雅。深藻美之,试遣左右践霞衣裾,欲观其举措。霞徐步稍前,曾不顾眄。庐陵王续为雍州刺史,辟霞为主簿。起家平西邵陵王纶府法曹参军,仍转外兵,除尚书工部郎。谢举时为仆射,引霞与语,甚嘉之。顾谓人曰:“江汉英灵,见于此矣。”
岳阳王萧察莅雍州,选为治中,寻迁别驾。及察于襄阳承制,授霞吏部郎、员外散骑常侍。俄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赐爵闻喜县公。寻进位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及萧察践帝位于江陵,以襄阳归于我。
霞乃辞察曰:“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自晋氏南迁,臣宗族盖寡。从祖太尉、世父仪同、从父司空,并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先臣,独守坟柏。常诫臣等,使不违此志。今襄阳既入北朝,臣若陪随銮跸,进则无益尘露,退则有亏先旨。伏愿曲垂照鉴,亮臣此心。”察重违其志,遂许之。因留乡里,以经籍自娱。
太祖、世宗频有征命,霞固辞以疾。及察殂,霞举哀,行旧君之服。保定中又征之,霞始入朝。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诸军事、霍州刺史。霞导民务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微加贬异,示之耻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天和中,卒,时年七十二。宣政初,赠金、安二州刺史。
霞有志行。初为州主簿,其父卒于扬州,霞自襄阳奔赴,六日而至。哀感行路,毁瘁殆不可识。后奉丧泝江西归,中流风起,舟中之人,相顾失色。霞抱棺号恸,愬天求哀,俄顷之间,风浪止息。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脓,或望微止其痛。”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为孝感所致。性又温裕,略无喜愠之容。弘奖名教,未尝论人之短。尤好施与,家无余财。临终遗诫薄葬,其子等并奉行之。有十子,靖、庄最知名。
靖字思休。少方
雅,博览坟籍。
梁大同末,释褐武陵王国左常侍,转法曹行参军。
大定初,除尚书度支郎,迁正员郎。
随霞入朝,授大都督,历河南、德广二郡守。
靖雅达政事,所居皆有治术,吏民畏而爱之。
然性爱闲素,其于名利澹如也。
及秩满还,便有终焉之志。
隋文帝践极,特诏征之,靖遂以疾固辞。
优游不仕,闭门自守,所对惟琴书而已。
足不历园庭,殆将十载。
子弟等奉之,若严君焉。
其有过者,靖必下帷自责,于是长幼相率拜谢于庭,靖然后见之,勖以礼法。
乡里亦慕而化之。
或有不善者,皆曰:“唯恐柳德广知也。”
时论方之王烈。
前后总管到官,皆亲至靖家问疾,遂以为故事。
秦王俊临州,赉以几杖,并致衣物。
靖唯受几杖,余并固辞。
其为当时所重如此。
开皇中,以寿终。
庄字思敬。
器量贞固,有经世之才。
初仕梁,历中书舍人、尚书右丞、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鸿胪太府卿。
入隋,位至开府仪同三司、给事黄门侍郎、饶州刺史。
史臣曰:萧撝、世怡、圆肃、大圜并有梁之令望也。
虽羁旅异国,而终享荣名。
非有兹基,夙怀文质,亦何能至于此乎。
方武陵拥众东下,任撝以萧何之事,君臣之道既笃,家国之情亦隆。
金石不足比其心,河山不足盟其誓。
及魏安之至城下,旬日而智力俱竭。
委金汤而不守,举庸蜀而来王。
若乃见机而作,诚有之矣。
守节没齿,则未可焉。
宗懔干局才辞见称于梁元之世。
逮乎俘囚楚甸,播越秦中,属太祖思治之辰,遇世宗好士之日,在朝不预政事,就列纔忝戎章。
岂怀道图全,优游卒岁,将用与不用,留滞当年乎?
梁氏据有江东,五十余载。
挟策纪事,勒成不朽者,非一家焉。
刘璠学思通博,有著述之誉,虽传疑传信,颇有详略,而属辞比事,足为清典。
盖近代之佳史欤。
柳霞立身之道,进退有节。
观其眷恋坟陇,其孝可移于朝廷;尽礼旧主,其忠可事于新君。
夫能推此类以求贤,则知人几于易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二-译文
萧撝、萧世怡、萧圆肃、萧大圜、宗懔、刘璠、柳霞
萧撝,字智遐,是兰陵人。他是梁武帝的弟弟安成王萧秀的儿子。性格温和宽厚,仪表堂堂。十二岁时进入国学,广泛阅读经史,尤其喜欢写文章。在梁朝时,被封为永丰县侯,食邑一千户。最初担任给事中,历任太子洗马、中舍人。东魏派遣李谐、卢元明出使梁朝,梁武帝因为萧撝言辞得体,任命他兼任中书侍郎,负责在宾馆接待使者。不久升任黄门侍郎。后来出任宁远将军、宋宁宋兴二郡太守,转任轻车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等到侯景叛乱时,武陵王萧纪承制任命萧撝为使持节、忠武将军。后来又升任平北将军、散骑常侍,兼任益州刺史,负责军防事务。萧纪在成都称帝,任命萧撝为侍中、中书令,封为秦郡王,食邑三千户,赐给鼓吹一部。萧纪率军东下,任命萧撝为尚书令、征西大将军、都督益梁秦潼安泸青戎宁华信渠万江新邑楚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留守成都。又命令梁州刺史杨干运留守潼州。
太祖知道蜀地兵力薄弱,派遣大将军尉迟迥率领大军讨伐。等到尉迟迥进入剑阁,杨干运投降。蜀中因此大为恐慌,再也没有抵抗的意志。尉迟迥长驱直入成都,萧撝看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万人,仓库空虚,军队没有物资供应,于是决定坚守城池。尉迟迥围城五十天,萧撝多次派遣将领出城挑战,但大多被杀伤。外援虽然到来,但又被尉迟迥击败。详情见尉迟迥传。萧撝于是请求投降,尉迟迥同意了。萧撝于是率领文武官员在益州城北,与尉迟迥一起登上祭坛,歃血立盟,将城池归顺朝廷。
魏恭帝元年,萧撝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归善县公,食邑一千户。孝闵帝即位后,晋升为黄台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户。武成年间,世宗命令文儒们在麟趾殿校定经史,并撰写世谱,萧撝也参与其中。不久因为母亲年老,且患有疾病,每隔五天就要上朝一次,早晚不能相见,请求在外著书。皇帝下诏同意。保定元年,被任命为礼部中大夫。又因为萧撝有归顺的功劳,特别赐予他多陵县五百户的食邑,收取租赋。
三年后,萧撝出任上州刺史。他为政仁厚宽恕,以礼让为根本。曾经在元旦时,将监狱中的所有囚犯都放回家,允许他们三天后再回监狱。主管官员坚持认为不可行。萧撝说:“从前王长、虞延在前史中被称赞,我虽然德行浅薄,但私下里仰慕他们的行为。以诚信引导百姓,正是从这里开始。即使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希望不要担心。”囚犯们感激恩德,都按时返回。官吏和百姓都称赞他的仁政。任期届满应当回朝时,部民李漆等三百多人上表,请求他再留任两年。虽然皇帝没有批准,但非常赞赏他的行为。
等到萧撝入朝时,正值设立露门学。高祖任命萧撝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一起担任文学博士。萧撝因为母亲年老,上表请求回家奉养,说:“臣听说出外尽忠,回家尽孝,这是人伦的根本;早晚定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陛下握镇临朝,垂衣御宇,以孝治天下,仁爱遍及草木。因此微臣冒昧陈述心愿。臣的母亲褚氏年事已高,请求解除现在的职务,回家侍奉母亲。恳请陛下慈悲,特别准许。臣归顺朝廷已有十六年,恩深如海,报答却如涓埃。担任礼官,未能称职;督察地方,徒然妨碍能官。正要辞别朝廷,隐居乡里,心中充满眷恋和惶恐。”高祖没有批准,下诏说:“开府是梁朝的宗室英才,如今担任三事之职。所谓楚虽有材,周实用之。正需要你的谋略,匡正朕的不足。然而进思尽忠,退安侍养,这是公私兼顾的道理。岂能完全顺从私欲,损害公事,违背朕的期望呢?”不久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天和六年,萧撝被任命为少保。建德元年,转任少傅。后来改封为蔡阳郡公,食邑增加到三千四百户。二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九岁。高祖在正武殿举哀,赐予谷麦三百石、布帛三百匹,追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谥号为襄。萧撝擅长草书和隶书,名声仅次于王褒。对算数和医方也有所研究。所著诗赋杂文数万言,广泛流传于世。儿子萧济继承爵位。
萧济,字德成,年少时仁厚,喜欢写文章。萧纪承制任命他为贞威将军、蜀郡太守,升任东中郎将。跟随萧纪东下。到达巴东时,听说尉迟迥围困成都,萧纪命令萧济率部前去救援。等到他到达时,萧撝已经投降。于是跟随萧撝入朝。孝闵帝即位后,任命他为中外府记室参军。后来担任蒲阳郡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萧世怡,是梁武帝的弟弟鄱阳王萧恢的儿子。因为名字犯了太祖的忌讳,所以称字。他从小就聪明,广泛涉猎经史。梁大同元年,被封为丰城县侯,食邑五百户。担任给事中,转任太子洗马。不久进入殿省任职,转任太子中舍人。后来出任持节、仁威将军、谯州刺史。等到侯景叛乱时,路过城下,袭击并攻陷了城池,萧世怡被俘。不久逃脱,到达江陵。
梁元帝承制任命他为侍中。等到平定侯景后,任命萧世怡为兼太宰、太常卿,与中卫长史乐子云一起拜谒山陵。承圣二年,被任命为使持节、平西将军、临川内史。由于陆纳占据湘川,道路阻塞,改任平南将军、桂阳内史。还未到任,属于谨平定江陵,于是跟随兄长萧修在郢州。等到萧修去世,萧世怡被任命为刺史。湘州刺史王琳率领水军袭击萧世怡,萧世怡将州城交给王琳。当时陈武帝执政,征召他为侍中。萧世怡怀疑而不就任,于是投奔齐国。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不久出任永州刺史。
保定四年,晋公宇文护东征,大将军权景宣攻占河南。萧世怡听说豫州刺史王士良已经投降,于是前来归顺。五年后,被任命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义兴郡公,食邑一千三百户。天和二年,被任命为蔡州刺史。他为政简朴宽厚,不崇尚苛察,深受官吏和百姓的拥护。三年后,在任上去世。追赠本官,加封并洛永三州刺史。儿子萧子宝继承爵位。
萧子宝风度翩翩,善于谈笑,年纪轻轻就名重一时。隋文帝辅政时,任命他为丞相府典签,深受赏识。开皇年间,官至吏部侍郎。后来因事被诛杀。
萧圆肃,字明恭,是梁武帝的孙子,武陵王萧纪的儿子。风度优雅,聪明好学。萧纪称帝后,封他为宜都郡王,食邑三千户,担任侍中、宁远将军。萧纪率军下峡,命令萧撝留守成都,萧圆肃为副手。等到尉迟迥到来,萧圆肃与萧撝一起投降。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封为安化县公,食邑一千户。
世宗初年,晋升为棘城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因为萧圆肃有归顺的功劳,特别赐予他思君县五百户的食邑,收取租赋。保定三年,被任命为畿伯中大夫。五年后,担任咸阳郡守。萧圆肃为政宽猛相济
济,政绩非常显著。天和四年,升任陵州刺史,不久被诏令随卫国公直镇守襄阳,于是没有去陵州。
建德三年,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增加封邑九百户。圆肃因为担任师傅的职责,负责调教和保护太子。于是写了《少傅箴》说:
君王建立国家,辨明方向,确定位置。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无不援立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者。因此《易经》称‘明两’,《礼记》说‘上嗣’。东序培养德行,震方主持器物。束发就学,夜晚继续学习。早晨读百篇文章,直到深夜才睡觉。珍惜时间,不浪费一寸光阴。每天两次侍奉膳食,三次到寝门请安。小心翼翼,大孝蒸蒸。谋划计虑,问答疑难。安乐时也要保持恭敬,不忘战战兢兢。天道是益谦的,人道是厌恶盈满的。汉朝的继承者不绝于驰道,魏国的储君回环于邺城。前史所载,后世扬名。三善既备,万国以贞。姬周长久,实赖元良。嬴秦短祚,诚由少阳。虽然卜年七百,有德过历而昌;数世万(一),无德不及而亡。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光副皇极,永固洪基。观德审谕,授告职司。太子见而悦之,致书劳问。
六年,被任命为丰州刺史,增加封邑至三千七百户。不久晋升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宣政元年,入朝担任司宗中大夫,随即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大象末年,晋升为大将军。隋开皇初年,被任命为贝州刺史。因母亲年老请求回家奉养,隋文帝允许。四年后去世,时年四十六岁。有文集十卷,又撰写了时人诗笔为《文海》四十卷,《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流传于世。
萧大圜字仁显,是梁简文帝的儿子。幼年聪敏,神情俊悟。四岁时就能背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时母亲去世,便有成人的性情。梁大宝元年,被封为乐梁郡王,封邑二千户,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当时侯景肆虐,简文帝被弑,大圜潜逃得以免难。第二年,侯景被平定,大圜回到建康。当时正值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于是寄居在善觉佛寺。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僧辩。僧辩于是提供船只和粮食,得以前往江陵。梁元帝见到他非常高兴,赐给他越衫胡带等。改封为晋熙郡王,封邑二千户,任命为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当时梁元帝已经有了克复之功,而大圜的兄长汝南王萧大封等人还未前来拜见。梁元帝性格忌刻,非常怨恨他们。于是对大圜说:“你的两位兄长久不出面,你可以去召他们来。”大圜当天就晓谕两位兄长,相继前来拜见,元帝这才安心。大圜因为世道多故,恐怕谗言生事,于是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之间,只通过书信往来。常常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元帝曾亲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言辞简约,指明要点,应答无滞。元帝非常赞叹。于是说:“昔河间好学,你既有之,临淄好文,你也兼之。然有东平为善,弥高前载,我重之爱之,你当效仿。”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
魏恭帝二年,客居长安,太祖以客礼待之。保定二年,诏曰:“梁汝南王萧大封、晋熙王萧大圜等,梁国子孙,宜存优礼,式遗茅土,寔允旧章。大封可封晋陵县公,大圜封始宁县公,邑各一千户。”不久加封大圜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赐予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不久后开设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参与其中。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定后,并藏于秘合。大圜进入麟趾殿后,才得以见到这些书。于是手抄二集,一年内完成。识者称叹之。
大圜深信因果,心安闲放。曾经说过:
拂衣褰裳,无吞舟之漏网;挂冠悬节,虑我志之未从。傥获展禽之免,有美慈明之进。如蒙北叟之放,实胜济南之征。其故何哉?夫闾阎者有优游之美,朝廷者有簪佩之累,盖由来久矣。留侯追踪于松子,陶朱成术于辛文,良有以焉。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
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北山之北,弃绝人间,南山之南,超踰世网。面修原而带流水,倚郊甸而枕平皋,筑蜗舍于丛林,构环堵于幽薄。近瞻烟雾,远睇风云。藉纤草以荫长松,结幽兰而援芳桂。仰翔禽于百仞,俯泳鳞于千浔。果园在后,开窗以临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甽。二顷以供饘粥,十亩以给丝麻。侍儿五三,可充纴织;家僮数四,足代耕耘。沽酪牧羊,协潘生之志;畜鸡种黍,应庄叟之言。获菽寻泛氏之书,露葵征尹君之录。烹羔豚而介春酒,迎伏腊而候岁时。披良书,探至赜,歌纂纂,唱乌乌,可以娱神,可以散虑。有朋自远,扬搉古今。田畯相过,剧谈稼穑。斯亦足矣,乐不可支。永保性命,何畏忧责。岂若蹙足入绊,申脰就羁,游帝王之门,趋宰衡之势。不知飘尘之少选,宁觉年祀之斯须。万物营营,靡存其意,天道昧昧,安可问哉。
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系景,寔不愿之。执烛夜游,惊其迅迈。百年何几,擎跽曲拳,四时如流,俛眉蹑足。出处无成,语默奚当。非直丘明所耻,抑亦宣尼耻之。
建德四年,被任命为滕王逌的友。逌曾问大圜:“我听说湘东王写了梁史,有这回事吗?我的传记可以抑扬,帝纪如何?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大圜回答说:“这是言者的妄言。如果有,也不足为怪。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抑又礼也。”逌于是大笑。
其后大军东讨,攻拔晋州。有人问大圜:“齐国能攻克吗?”大圜回答说:“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今本既拔矣,能无亡乎。所谓以此始者必以此终也。”过了几天,齐国果然灭亡。闻者以为知言。宣政元年,增加封邑至二千二百户。隋开皇初年,被任命为内史侍郎,出任西河郡守。不久去世。
大圜性好学,致力于著述。撰写了《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士丧仪注》五卷、《要决》两卷,
并著有文集二十卷。大封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象末年,担任陈州刺史。
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他的八世祖宗承,在永嘉之乱时,因讨伐陈敏有功,被封为柴桑县侯,并担任宜都郡守。不久后去世,子孙因此定居江陵。父亲宗高之,曾任梁山阴令。
宗懔年少时聪明机敏,喜欢读书,昼夜不倦。说话时常引用古事,乡里人称他为“小儿学士”。梁普通六年,被举荐为秀才,但因未能参加二宫元会,按惯例不参加对策考试。后来梁元帝镇守荆州时,对长史刘之遴说:“你家乡有很多才士,推荐一个有志向的少年吧。”刘之遴推荐了宗懔。当天就被召见,任命为记室。曾有一次晚上被召入宫中,让他撰写龙川庙碑文,一夜之间就完成了,第二天早上呈上。梁元帝赞叹不已。后来梁元帝移镇江州,任命宗懔为刑狱参军,兼掌书记。历任临汝、建成、广晋三县县令。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他哭得呕血,二十天内三次昏死又苏醒。每次有数千只乌鸦聚集在他的房舍周围,等他哭完才离开。当时人们称赞他,认为这是孝心感天动地的结果。
梁元帝再次镇守荆州时,任命宗懔为别驾、江陵令。梁元帝即位后,提拔他为尚书侍郎。并亲自下诏说:“昔日扶柳开国,只说是故人,西乡封土,本是宾客。何况你功勋卓著,怎能没有爵位赏赐?尚书侍郎宗懔,屡有帷幄之谋,深得股肱之托。随我多年,历经岁月。可封信安县侯,食邑一千户。”后来历任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商议还都建业,只有宗懔建议定都渚宫,因为他的家乡在荆州。
江陵平定后,宗懔与王褒等人入关。太祖因宗懔在南方的名声,对他非常礼遇。孝闵帝即位后,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世宗即位后,又与王褒等人在麟趾殿校订群书。多次受到宴请赏赐。保定年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著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县人。六世祖刘敏,因永嘉之乱,迁居广陵。父亲刘臧,性格方正,专心好学,以孝闻名。梁天监初年,担任著作郎。
刘璠九岁时成为孤儿,守丧合乎礼仪。年少时喜欢读书,擅长文笔。十七岁时,受到上黄侯萧晔的器重。范阳张绾,是梁朝的外戚,才华横溢,口才出众,受到世人推崇。因萧晔地位显赫,张绾也对他有所借重。刘璠年少未仕,但自负才华,不愿屈服。张绾曾在新渝侯的宴会上,酒后辱骂京兆杜骞说:“寒士不逊。”刘璠厉声说:“在座谁不是寒士?”刘璠本意针对张绾,但萧晔以为是在说自己,脸色不悦。刘璠说:“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于是拂袖而去。萧晔向他道歉,事情才平息。后来刘璠随萧晔在淮南,刘璠的母亲在建康生病,刘璠并不知道。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全身剧痛,不久家信传来,说他母亲病重。刘璠当即痛哭,昏死又苏醒。他感到剧痛的那天,正是母亲去世的日子。守丧期间,他身体消瘦,感染了风寒。服丧期满后一年,仍需拄杖才能起身。萧晔在毗陵去世后,旧部大多散去,只有刘璠独自护送萧晔的灵柩回都,安葬完毕才离开。梁简文帝在东宫时,对萧晔一向看重,那些没有送葬的人都被弹劾责备,只有刘璠受到特别嘉奖。后来担任王国常侍,但这并非他所好。
刘璠年少时慷慨激昂,喜欢功名,立志在边城建功立业,不愿随波逐流。适逢宜丰侯萧循出任北徐州刺史,刘璠请求担任其轻车府主簿,兼记室参军,又掌管刑狱。萧循调任梁州时,任命刘璠为信武府记室参军,兼任南郑县令。后又任命为中记室,补任华阳太守。侯景渡江后,梁朝大乱,萧循因刘璠有才略,非常信任他。当时战乱频繁,局势未定。刘璠感慨赋诗以表达志向。诗的末章写道:“随会平王室,夷吾匡霸功。虚薄无时用,徒然慕昔风。”萧循开府后,设置佐史,任命刘璠为谘议参军,仍兼任记室。梁元帝承制后,任命刘璠为树功将军、镇西府谘议参军。赐书说:“邓禹文学,尚或执戈;葛洪书生,且云破贼。前修无远,属望良深。”梁元帝后来又封萧循为鄱阳王,并任命为雍州刺史,再次任命刘璠为萧循的平北府司马。武陵王纪在蜀地称制后,任命刘璠为中书侍郎,多次派人召刘璠,使者往返八次,刘璠才到蜀地。又任命为黄门侍郎,让长史刘孝胜深表信任。还让画工绘制陈平渡河归汉图送给刘璠。刘璠苦苦请求返回。中记室韦登私下说:“殿下忍而蓄憾,足下不留,将致大祸。若盗贼在葭萌拦截,你就危险了。不如共同成就大业,使身名俱美。”刘璠正色说:“你想劝我屈服吗?我与府侯,情义已定。岂能因宠辱安危而改变心志?大丈夫立志,当以死生相许。殿下正布大义于天下,终不会因一人而逞志。”纪知道刘璠不会为己所用,便厚赠礼物送他离开。临别时,纪解下佩刀赠给刘璠说:“想见物思人。”刘璠回答说:“敢不奉扬威灵,克剪奸宄。”纪于是派使者封萧循为益州刺史,封随郡王,任命刘璠为萧循府长史,兼任蜀郡太守。
刘璠回到白马西时,正值达奚武的军队已到南郑,刘璠无法入城,便投降了达奚武。太祖早就听说过刘璠的名声,事先告诫达奚武说:“不要让刘璠死。”所以达奚武先让刘璠赴京。刘璠到后,太祖待他如旧。对仆射申徽说:“刘璠是佳士,古人也不过如此。”申徽说:“昔日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当时南郑还在抵抗,达奚武请求屠城,太祖准备同意,只下令保全刘璠一家。刘璠向朝廷请求,太祖怒而不许。刘璠哭泣坚持请求,久久不退。柳仲礼在一旁说:“这是烈士。”太祖说:“事人当如此。”于是同意了。南郑城得以保全,全靠刘璠的努力。
太祖接受了萧循的投降,又允许他返回故国。萧循到长安数月,未被遣返。刘璠在一次侍宴时,太祖问:“我与古人相比如何?”刘璠回答说:“常以为公是命世英主,汤、武不及;今日所见,竟不如齐桓、晋文。”太祖说:“我不能比汤、武,只望与伊、周为匹,为何不如齐桓、晋文?”刘璠说:“齐桓存三亡国,晋文不失信于伐原。”话未说完,太祖拍手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是想激我。”于是立即下令遣返萧循。萧循请求与刘璠一同返回,太祖不许。任命刘璠为中外府记室,不久升任黄门侍郎、仪同三司。
刘璠曾因病在家休养,看到雪景有感,便作《雪赋》以表达志向。其词写道:
天地闭塞,凝结成雪。应于玄冬之时,在于严寒之节。苍云暮合,寒风晓别。散乱徘徊,洁白如霜。远离朝阳的温暖,靠近阴冷的陵墓。
若雪山峙立于流沙之
右边,雪宫建在碣石的东边。混合了天地二仪的颜色,覆盖了万物而显得空无一物。埋没在河山之上,笼罩在寰宇之中。太阳的驾驭隐藏在蒙泛之中,地势的险峻在华山和嵩山之间消失。既夺去了红色而变成了白色,实际上是将差异变成了相同。
开始飘摇而稍微落下,随后纷乱而无尽。萦回啊琐碎散落,明亮啊模糊不清。缓缓啊飒飒作响,瀌瀌啊沨沨流动。因为高处而堆积成仞,借助少量而变成丰盈。早晨分开光芒而映照清净,夜晚合拢影子而显得朦胧。像北荒的明月,像西昆的阆风。
于是凭借集合不同的区域,遭遇随从所到之处。遇到物体就沉沦形状,触碰路途就湮灭痕迹。何来净秽可以区分,岂能高低可以选择。体态不常消失,质地无定白色。深谷夏天凝结,小山春天积累。偶然在仙宫变成绛色,恰好在河滨变成红色。广阔则遍布四海,狭小则沿着间隙。浅则不过二寸,大则平地一尺。乃是五谷的精髓,实为众川的魂魄。大壑因此朝宗,洪波依赖其消释。家中有赵王的璧玉,人们聚集汉帝的金子。既藏牛又没马,又冰木又凋林。已经堕入白登的指间,实在悲伤黄竹的心。楚客埋魂在树里,汉使迁饥在海阴。毙命云中的狡兽,落下海上的惊禽。庚辰有七尺之厚,甲子有一丈之深。不再有垂霙与云合,唯有变白作泥沉。
本为白雪唱,翻作白头吟。吟曰:昔从天山来,忽与狂风阅。逆河阴而散漫,望衡阳而委绝。朝朝自消尽,夜夜空凝结。徒云雪之可赋,竟何赋之能雪。
起初,萧循在汉中与萧纪的书信及答国家书、移襄阳文,都是璠的辞章。世宗初年,授予内史中大夫,掌管纶诰。不久封为平阳县子,食邑九百户。在职期间清白简亮,不合时宜,被贬为同和郡守。璠善于抚御,任职未满期,生羌降附的有五百多家。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有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到璠处诉讼。其德化为他界所归仰如此。蔡公广时镇陇右,嘉璠善政。及迁镇陕州,欲取璠自随,羌人乐从者七百人。闻者莫不叹异。陈公纯作镇陇右,引为总管府司录,甚礼敬之。天和三年卒,时年五十九。著有梁典三十卷,有集二十卷,行于世。子祥嗣。
祥字休征。幼而聪慧,占对俊辩,宾客见者,皆号神童。事嫡母以至孝闻。其伯父黄门郎璆有名江左,在岭南,闻而奇之,乃令名祥字休征。后以字行于世。年十岁能属文,十二通五经。解褐梁宜丰侯主簿,迁记室参军。
江陵平,随例入国。齐公宪以其善于词令,召为记室。府中书记,皆令掌之。寻授都督,封汉安县子,食邑七百户,转从事中郎。宪进爵为王,以休征为王友。俄除内史上士。高祖东征,休征陪侍帷幄。平齐露布,即休征之文也。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大将军。寻以去官,领万年令,未期月,转长安令。频宰二县,颇获时誉。大象二年,卒于官,时年四十七。
起初,璠所撰梁典始就,未及刊定而卒。临终谓休征曰:“能成我志,其在此书乎。”休征(始)〔治〕定缮写,勒成一家,行于世。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人也。曾祖卓,晋汝南太守,始自本郡徙居襄阳。祖叔珍,宋员外散骑常侍、义阳内史。父季远,梁临川王谘议参军、宜都太守。霞幼而爽迈,神彩嶷然,髫岁便有成人之量。笃好文学,动合规矩。其世父庆远特器异之。谓霞曰:“吾昔逮事伯父太尉公,尝语吾云:“我昨梦汝登一楼,楼甚峻丽,吾以坐席与汝。汝后名宦必达,恨吾不及见耳。”吾向聊复昼寝,又梦将昔时座席还以赐汝。汝之官位,当复及吾。特宜勉励,以应嘉祥也。”梁西昌侯深藻镇雍州,霞时年十二,以民礼修谒,风仪端肃,进止详雅。深藻美之,试遣左右践霞衣裾,欲观其举措。霞徐步稍前,曾不顾眄。庐陵王续为雍州刺史,辟霞为主簿。起家平西邵陵王纶府法曹参军,仍转外兵,除尚书工部郎。谢举时为仆射,引霞与语,甚嘉之。顾谓人曰:“江汉英灵,见于此矣。”
岳阳王萧察莅雍州,选为治中,寻迁别驾。及察于襄阳承制,授霞吏部郎、员外散骑常侍。俄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赐爵闻喜县公。寻进位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及萧察践帝位于江陵,以襄阳归于我。
霞乃辞察曰:“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自晋氏南迁,臣宗族盖寡。从祖太尉、世父仪同、从父司空,并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先臣,独守坟柏。常诫臣等,使不违此志。今襄阳既入北朝,臣若陪随銮跸,进则无益尘露,退则有亏先旨。伏愿曲垂照鉴,亮臣此心。”察重违其志,遂许之。因留乡里,以经籍自娱。
太祖、世宗频有征命,霞固辞以疾。及察殂,霞举哀,行旧君之服。保定中又征之,霞始入朝。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诸军事、霍州刺史。霞导民务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微加贬异,示之耻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天和中,卒,时年七十二。宣政初,赠金、安二州刺史。
霞有志行。初为州主簿,其父卒于扬州,霞自襄阳奔赴,六日而至。哀感行路,毁瘁殆不可识。后奉丧泝江西归,中流风起,舟中之人,相顾失色。霞抱棺号恸,愬天求哀,俄顷之间,风浪止息。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脓,或望微止其痛。”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为孝感所致。性又温裕,略无喜愠之容。弘奖名教,未尝论人之短。尤好施与,家无余财。临终遗诫薄葬,其子等并奉行之。有十子,靖、庄最知名。
靖字思休。少方
雅,广泛阅读古籍。
梁大同末年,被任命为武陵王国左常侍,后转任法曹行参军。
大定初年,被任命为尚书度支郎,后升为正员郎。
随柳霞入朝,被授予大都督,历任河南、德广二郡的太守。
靖雅通达政事,所到之处都有治理之术,官吏和百姓既敬畏又爱戴他。
但他性格喜欢闲适朴素,对名利看得很淡。
等到任期结束回家,便有了终老于此的志向。
隋文帝即位后,特别下诏征召他,靖以疾病为由坚决推辞。
他悠闲自得,不再做官,闭门自守,只与琴书为伴。
足不出户,几乎有十年之久。
子弟们侍奉他,如同对待严厉的父亲。
如果有过错,靖必定放下帷幕自责,于是长幼都相继在庭院中拜谢,靖才见他们,并以礼法勉励他们。
乡里的人也仰慕他并受到感化。
如果有不善的行为,人们都说:“唯恐柳德广知道。”
当时的舆论将他比作王烈。
前后总管到任,都亲自到靖家问候他的病情,这成为了一种惯例。
秦王俊到州任职,赠送他几杖,并送来衣物。
靖只接受了几杖,其余的都坚决推辞。
他在当时受到如此重视。
开皇年间,他以寿终。
庄字思敬。
他器量坚定,有经世之才。
最初在梁朝任职,历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鸿胪太府卿。
进入隋朝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给事黄门侍郎、饶州刺史。
史臣说:萧撝、世怡、圆肃、大圜都有梁朝的声望。
虽然他们流落异国,但最终享有荣名。
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早怀文质,又怎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呢?
当武陵王率众东下时,任命萧撝为萧何那样的事务,君臣之道既深厚,家国之情也深厚。
金石不足以比喻他们的心,河山不足以盟誓他们的誓言。
等到魏安之兵临城下,十天内智谋和力量都耗尽。
放弃坚固的城池不守,举庸蜀之地来归顺。
如果能够见机行事,确实有这样的情况。
但守节到死,则未必能做到。
宗懔的才干和辞令在梁元帝时期受到称赞。
等到他被俘囚禁在楚地,流落到秦中,正值太祖思治之时,遇到世宗好士之日,在朝中不参与政事,只是勉强担任军职。
难道他是怀道图全,悠闲度日,还是用与不用,留滞在当年呢?
梁氏占据江东五十多年。
挟策纪事,成就不朽的,不止一家。
刘璠学识广博,有著述的声誉,虽然传疑传信,颇有详略,但属辞比事,足以成为清典。
这大概是近代的优秀史书吧。
柳霞立身之道,进退有节。
看他眷恋祖坟,他的孝心可以转移到朝廷;尽礼旧主,他的忠诚可以服务于新君。
如果能够以此类推来寻求贤才,那么了解人几乎就变得容易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二-注解
萧撝:萧撝,字智遐,兰陵人,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性格温和,仪表堂堂。在梁朝被封为永丰县侯,历任多个官职,后在侯景之乱中投降北周,被封为归善县公,后进爵黄台郡公。
萧世怡:萧世怡,梁武帝弟鄱阳王恢之子,因名犯太祖讳,故称字。在梁朝被封为丰城县侯,历任多个官职,后在侯景之乱中被俘,逃脱后归顺北周,被封为义兴郡公。
萧圆肃:萧圆肃,字明恭,梁武帝之孙,武陵王纪之子。在梁朝被封为宜都郡王,后在侯景之乱中投降北周,被封为安化县公,后进爵棘城郡公。
宗懔:宗懔,未在文中详细描述,可能为同时期的其他人物。
刘璠:南朝梁时期的学者,以博学多才著称。
柳霞:柳靖的弟弟,字霞,南朝梁、陈时期的官员。
国学: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历史。
侯景之乱:侯景之乱,南朝梁时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由侯景发动,导致梁朝国力大损,最终被北周所灭。
北周:北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由宇文觉建立,后被隋朝所取代。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员的称号,相当于三公的地位。
陵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陵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太子少傅:古代官职名,负责教导太子,属于太子的师傅之一。
少傅箴:箴言,一种文体,用于规劝、告诫,此处指太子少傅所作的箴言。
易称明两:指《易经》中提到的‘明两作离’,象征光明和智慧。
礼云上嗣:指《礼记》中提到的‘上嗣’,即继承王位的太子。
东序养德:东序,古代学校的一种,养德指培养德行。
震方主器:震方指东方,主器指主持国家大器,即太子。
束发就学:古代男子成年后束发,开始正式学习。
宵雅更肄:宵雅指夜晚学习,更肄指反复练习。
视膳再饭:指太子每日两次亲自查看膳食,以示孝道。
寝门三至:指太子每日三次到父母寝宫问安。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谨慎小心。
大孝蒸蒸:形容孝道非常深厚。
谋谟计虑:指谋划和考虑国家大事。
问对疑丞:指询问和回答疑难问题。
安乐必敬:指在安乐中也要保持敬畏之心。
无忘战兢:指不要忘记战争的紧张和警惕。
天道益谦:指天道倾向于谦虚。
人道恶盈:指人道厌恶自满。
汉嗣不绝乎驰道:指汉朝的太子不会断绝在驰道上。
魏储回环于邺城:指魏国的太子在邺城回环。
三善既备:指三种善行已经具备。
万国以贞:指万国因此而安定。
姬周长久:指周朝长久。
实赖元良:指实际上依赖于贤良的太子。
嬴秦短祚:指秦朝短命。
诚由少阳:指确实由于太子的问题。
虽卜年七百:指虽然占卜说有七百年。
有德过历而昌:指有德行超过历史而昌盛。
数世万(一):指数代万世。
无德不及而亡:指没有德行而灭亡。
敬之敬之:指要非常尊敬。
天惟显思:指天意显明。
光副皇极:指光辉辅佐皇权。
永固洪基:指永远巩固国家基业。
观德审谕:指观察德行并审慎教导。
授告职司:指授予官职并告知职责。
丰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丰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军事将领。
司宗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宗族事务。
洛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洛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将军: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军事将领。
贝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贝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隋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
文集十卷:指萧大圜的个人文集,共十卷。
文海四十卷:指萧大圜编纂的文集,共四十卷。
广堪十卷:指萧大圜编纂的文集,共十卷。
淮海乱离志四卷:指萧大圜编纂的历史著作,共四卷。
梁简文帝:南朝梁的皇帝萧纲。
乐梁郡王:古代封号,指萧大圜被封为乐梁郡王。
宣惠将军:古代官职名,属于将军的一种。
丹阳尹: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丹阳地区的行政事务。
侯景:南朝梁的叛将。
建康:南朝梁的都城,今南京。
善觉佛寺:佛教寺庙名。
王僧辩:南朝梁的将领。
江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梁元帝:南朝梁的皇帝萧绎。
越衫胡带:指越地的衫和胡地的带,是一种服饰。
晋熙郡王:古代封号,指萧大圜被封为晋熙郡王。
宁远将军:古代官职名,属于将军的一种。
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琅邪和彭城两郡的行政事务。
汝南王大封:指萧大圜的兄长萧大封。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河间:指河间王刘德,以好学著称。
临淄:指临淄王刘肥,以好文著称。
东平:指东平王刘苍,以善行著称。
于谨:北周的将领。
魏恭帝:北周的皇帝宇文觉。
太祖:指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
保定:南朝梁的年号,指公元561年至565年。
晋陵县公:古代封号,指萧大封被封为晋陵县公。
始宁县公:古代封号,指萧大圜被封为始宁县公。
车骑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麟趾殿:古代宫殿名,常用于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
梁武帝:南朝梁的皇帝萧衍。
简文:指梁简文帝萧纲。
江陵平后:指江陵被平定之后。
秘合:指秘密的藏书处。
因果:佛教术语,指因果报应。
拂衣褰裳:指整理衣冠,准备行动。
无吞舟之漏网:指没有遗漏,比喻没有遗漏的人才。
挂冠悬节:指辞去官职。
展禽之免:指展禽(古代贤人)的免职。
慈明之进:指慈明(古代贤人)的晋升。
北叟之放:指北叟(古代贤人)的放逐。
济南之征:指济南的征召。
闾阎:指民间。
簪佩:指官员的服饰。
留侯:指张良,汉朝的开国功臣。
松子:指松子(古代贤人)。
陶朱:指范蠡,春秋时期的政治家。
辛文:指辛文子(古代贤人)。
北山之北:指北方的山。
南山之南:指南方的山。
蜗舍:指简陋的房屋。
环堵:指围墙。
幽薄:指幽深的地方。
纤草:指细小的草。
长松:指高大的松树。
幽兰:指幽香的兰花。
芳桂:指芳香的桂花。
翔禽:指飞翔的鸟。
泳鳞:指游动的鱼。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子。
蔬圃:指种植蔬菜的园子。
饘粥:指稀饭。
丝麻:指丝和麻,用于纺织。
侍儿:指侍候的仆人。
家僮:指家中的仆人。
沽酪:指买酒。
牧羊:指放羊。
潘生:指潘岳,晋朝的文学家。
畜鸡:指养鸡。
种黍:指种植黍子。
庄叟:指庄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菽:指豆类。
泛氏:指泛胜之,汉朝的农学家。
露葵:指露天的葵菜。
尹君:指尹文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烹羔豚:指煮小羊和小猪。
介春酒:指春天的酒。
伏腊:指伏天和腊月。
岁时:指一年四季。
良书:指好书。
至赜:指深奥的道理。
纂纂:指编纂书籍。
乌乌:指乌鸦的叫声。
娱神:指娱乐心神。
散虑:指消除忧虑。
扬搉:指扬弃和选择。
田畯:指田间的农夫。
剧谈:指热烈地谈论。
稼穑:指农业。
蹙足入绊:指被迫进入困境。
申脰就羁:指被迫接受束缚。
游帝王之门:指在帝王门下活动。
趋宰衡之势:指追求宰相的权力。
飘尘:指飘浮的尘埃。
年祀:指年岁。
万物营营:指万物忙碌。
天道昧昧:指天道不明。
浮云朝露:比喻人生短暂。
长绳系景:比喻试图留住时间。
执烛夜游:指夜间举烛游玩。
擎跽曲拳:指跪拜行礼。
俛眉蹑足:指低头轻步。
出处无成:指出仕和隐居都没有成就。
语默奚当:指说话和沉默都不合适。
丘明:指左丘明,春秋时期的史学家。
宣尼:指孔子。
滕王逌:指滕王李元婴,唐朝的皇子。
湘东王:指湘东王萧绎,南朝梁的皇子。
梁史:指梁朝的历史。
汉明:指汉明帝刘庄。
世祖:指汉光武帝刘秀。
章帝:指汉章帝刘炟。
显宗:指汉明帝刘庄。
殷鉴:指殷商的教训。
君子之过:指君子的过错。
日月之蚀:比喻明显的过错。
彰于四海:指在天下显明。
子为父隐:指儿子为父亲隐瞒过错。
讳国之恶:指隐瞒国家的恶行。
高欢:北齐的开国皇帝。
晋州:古代地名,今山西临汾。
齐氏:指北齐。
内史侍郎: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内史事务。
西河郡守: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西河郡的行政事务。
梁旧事:指梁朝的历史。
寓记:指寓言的记录。
士丧仪注:指士人的丧礼仪式。
要决:指重要的决断。
永嘉之乱:指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发生的五胡乱华事件,导致西晋灭亡。
柴桑县侯:古代封爵名,柴桑为地名,县侯是侯爵的一种。
宜都郡守:古代官职名,宜都为郡名,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记室: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起草和记录。
刑狱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刑狱事务的参军。
尚书侍郎:古代官职名,尚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信安县侯:古代封爵名,信安为地名,县侯是侯爵的一种。
吏部郎中:古代官职名,吏部的属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五兵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的尚书。
著作郎:古代官职名,负责编撰史书和文献。
王国常侍:古代官职名,王国的常设侍从官。
轻车府主簿:古代官职名,轻车府的文书官员。
谘议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提供咨询和建议的参军。
树功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建立功勋的将军。
镇西府谘议参军:古代官职名,镇西府的咨询参军。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名,黄门省的副职,负责宫廷事务。
中外府记室:古代官职名,中外府的文书官员。
雪宫:古代传说中的宫殿,常与仙境相联系,象征着纯洁与神秘。
碣石: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昌黎县北,是古代帝王封禅的重要地点。
二仪:指天地,古代哲学概念,代表宇宙的两大基本元素。
万有: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天地万物。
蒙泛:指日光的微弱或隐晦,象征着日光的潜藏。
华、嵩:指华山和嵩山,均为中国五岳之一,象征着高峻与险要。
朱、素:朱指红色,素指白色,这里用来形容颜色的变化。
飘飖: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轻盈而自由。
纷糅:形容雪花纷飞,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暠皓:形容雪光明亮,洁白无瑕。
溟蒙:形容雪景朦胧,模糊不清。
绥绥、飒飒:形容风声,绥绥为轻柔的风声,飒飒为急促的风声。
瀌瀌、沨沨:形容雪花的飘落声,瀌瀌为轻柔的飘落声,沨沨为急促的飘落声。
累仞:形容雪堆积得很高,仞是古代长度单位。
映净:形容雪光映照下的洁净景象。
通胧:形容夜晚雪光映照下的朦胧景象。
北荒:指北方荒凉之地,象征着遥远与寒冷。
西昆:指西方昆仑山,古代神话中的仙山。
阆风:指昆仑山上的风,象征着仙境的气息。
沦形:指物体被雪覆盖,形状消失。
湮迹:指雪覆盖了道路,痕迹消失。
净秽:指洁净与污秽,象征着事物的对立面。
高卑:指高低,象征着地位或位置的差异。
五谷之精:指雪是五谷的精华,象征着丰收与富饶。
众川之魄:指雪是河流的灵魂,象征着水源与生命。
大壑:指大海或深谷,象征着广阔与深邃。
洪波:指大浪,象征着水的力量与变化。
赵王之璧:指赵国的璧玉,象征着珍贵与财富。
汉帝之金:指汉朝的金器,象征着权力与财富。
白登:指白登山,古代战场,象征着战争与苦难。
黄竹:指黄竹山,古代地名,象征着哀伤与思念。
楚客:指楚国的客人,象征着流亡与思乡。
汉使:指汉朝的使者,象征着使命与责任。
云中:指云中郡,古代地名,象征着边远与荒凉。
海上:指大海,象征着广阔与未知。
庚辰:指庚辰年,古代纪年法中的一年。
甲子:指甲子年,古代纪年法中的一年。
垂霙:指垂下的雪花,象征着雪的飘落。
泥沉:指雪融化后变成泥,象征着雪的消逝。
白头吟: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常用来表达哀伤与思念。
天山:指天山山脉,象征着高远与寒冷。
河阴:指黄河的南岸,象征着北方与寒冷。
衡阳:指衡山南面,象征着南方与温暖。
萧循:指萧循,南朝梁时期的官员,以文才著称。
萧纪:指萧纪,南朝梁时期的官员,与萧循有书信往来。
璠:指萧璠,南朝梁时期的官员,以文才著称。
世宗:指南朝梁的第二位皇帝萧纲。
内史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
平阳县子:古代爵位名,子爵的一种。
同和郡守:古代官职名,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生羌:指羌族,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洮阳、洪和: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蔡公广:指蔡广,南朝梁时期的官员。
陕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陈公纯:指陈纯,南朝梁时期的官员。
天和:南朝梁的年号,指公元566年至572年。
梁典:指萧璠所著的史书,记载了南朝梁的历史。
祥:指萧祥,萧璠的儿子,以文才著称。
休征:指萧祥的字,休征意为吉祥的征兆。
黄门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江左: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即江南。
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宜丰侯:古代爵位名,侯爵的一种。
主簿: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事务。
记室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起草。
齐公宪:指萧宪,南朝梁时期的官员。
汉安县子:古代爵位名,子爵的一种。
从事中郎: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事务。
高祖: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
露布:指公开的文书,常用于宣布胜利或重大事件。
仪同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万年令:古代官职名,县令是地方行政长官。
长安令:古代官职名,县令是地方行政长官。
大象:南朝梁的年号,指公元579年至581年。
河东: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解: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汝南: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襄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义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宜都: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庆远:指柳庆远,柳霞的伯父,南朝梁时期的官员。
太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雍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法曹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法律事务。
外兵: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工部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工程事务。
谢举:指谢举,南朝梁时期的官员。
仆射: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事务。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象征着江南地区。
英灵:指杰出的人才,象征着才华与智慧。
岳阳王:指萧察,南朝梁时期的王侯。
治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别驾: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吏部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官员选拔。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大都督: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军队。
闻喜县公:古代爵位名,公爵的一种。
持节:古代官职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侍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骠骑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北朝:指北方的政权,与南朝相对。
銮跸:指皇帝的车驾,象征着皇帝的权威。
尘露:指微小的贡献,象征着微不足道。
先旨:指祖先的遗愿,象征着家族的传统。
察:指萧察,南朝梁时期的王侯。
霍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宣政:南朝梁的年号,指公元578年至579年。
金、安二州:古代地名,金州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安州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扬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泝江:指逆流而上,象征着艰难与坚持。
乳间发疽:指乳房发炎,象征着疾病与痛苦。
孝感:指孝行感动天地,象征着孝道的力量。
温裕:指温和宽厚,象征着性格的平和与宽容。
名教:指儒家的伦理道德,象征着社会的规范与秩序。
薄葬:指简朴的葬礼,象征着节俭与朴素。
靖:指柳靖,柳霞的儿子,以文才著称。
庄:指柳庄,柳霞的儿子,以文才著称。
坟籍:古代指典籍、书籍,特指古代的经典文献。
释褐:古代指脱下平民的粗布衣服,穿上官员的服饰,即指开始做官。
武陵王国:古代的一个封国,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左常侍:古代官名,属于皇帝的近臣,负责谏议和侍从。
法曹行参军: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的参军。
尚书度支郎:古代官名,负责国家财政的官员。
正员郎:古代官名,属于尚书省的正式官员。
河南、德广二郡守: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河南和德广两个郡的行政事务。
靖雅:指柳靖,字雅,南朝梁、陈时期的官员。
优游不仕:指悠闲自得,不愿做官。
秦王俊:隋文帝的儿子杨俊,封为秦王。
开皇:隋文帝的年号,公元581年至600年。
庄字思敬:指柳庄,字思敬,柳靖的弟弟。
饶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饶州的行政事务。
萧撝、世怡、圆肃、大圜:南朝梁时期的四位著名官员。
梁元之世:指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统治时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二-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萧撝、萧世怡、萧圆肃等人在梁朝和北周的政治生涯,展现了他们在动荡时期的政治智慧和生存策略。萧撝在梁朝被封为永丰县侯,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后在侯景之乱中投降北周,被封为归善县公,后进爵黄台郡公。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变数和挑战,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最终在北周获得了高位。
萧世怡在梁朝被封为丰城县侯,历任多个官职,后在侯景之乱中被俘,逃脱后归顺北周,被封为义兴郡公。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个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萧圆肃在梁朝被封为宜都郡王,后在侯景之乱中投降北周,被封为安化县公,后进爵棘城郡公。他的政治生涯同样充满了变数和挑战,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最终在北周获得了高位。
本文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动荡时期的政治智慧和生存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个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此外,本文还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政治生涯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动荡时期的政治智慧和生存策略。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个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动荡时期的政治智慧和生存策略。
本文通过对萧大圜生平事迹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作为南朝梁皇室后裔的复杂人生经历和政治智慧。萧大圜自幼聪慧,四岁便能诵读经典,七岁便有成人之性,显示出他非凡的才智和早熟的性格。在梁朝动荡的时期,他经历了侯景之乱,简文帝被弑,大圜潜遁获免,后归建康,寓居善觉佛寺,最终得到王僧辩的帮助,前往江陵,得到梁元帝的赏识和重用。
萧大圜在政治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能够妥善处理与兄长们的关系,避免因元帝的忌刻而引发家族内部的矛盾,还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屏绝人事,专注于学问。他的学识渊博,能够应对元帝关于五经的提问,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智慧。
在北周时期,萧大圜得到了太祖的礼遇,被封为始宁县公,并担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显示出他在北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他深信因果,追求心灵的闲放,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他的《少傅箴》不仅是对太子的规劝,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萧大圜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他撰写了大量的文集和历史著作,如《梁旧事》、《寓记》、《士丧仪注》、《要决》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的文风简洁明快,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萧大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文学和历史研究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念,为我们了解南朝梁和北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通过对宗懔和刘璠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忠诚、才智和孝道。宗懔自幼聪敏好学,以其才华和忠诚得到梁元帝的重用,历任多个重要职位,最终被封为信安县侯。他的孝道也备受赞誉,母亲去世时,他悲痛欲绝,甚至哭到呕血,群乌集于庐舍,被视为孝感所致。
刘璠则以其刚正不阿和忠诚不渝的形象出现。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坚定的志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在梁室大乱之际,他毅然投身军旅,志在立事边城。他的忠诚和才智得到了梁元帝和太祖的赏识,屡次被委以重任。即使在面对生死考验时,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权势所动。
本文通过对两位人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品质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复杂性。宗懔和刘璠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那个时代忠诚与孝道的象征。他们的生平事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此外,本文的语言简洁明快,叙事条理清晰,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形象。特别是对宗懔和刘璠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和勇敢,给予了充分的展现,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力量。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
这段古文描绘了雪宫的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雪的纯洁与神秘。雪宫建于碣石之东,象征着仙境般的美丽与高远。文中提到“混二仪而并色,覆万有而皆空”,表达了雪覆盖大地,使万物归于一片洁白的景象,象征着宇宙的统一与和谐。
文中还通过对比朱与素、高与卑等对立面,展现了雪的变幻无常与包容性。雪既能夺朱成素,又能使高卑无别,象征着雪的纯洁与平等。雪的飘落与堆积,形成了“萦回兮琐散,暠皓兮溟蒙”的景象,展现了雪的轻盈与朦胧美。
文中还提到雪对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深谷夏凝,小山春积”,展现了雪在不同季节与地形中的变化。雪的广袤与细腻,形成了“广则弥纶而交四海,小则淅沥而缘间隙”的景象,象征着雪的无所不在与细致入微。
文中还通过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展现了雪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如“家有赵王之璧,人聚汉帝之金”,象征着雪的珍贵与财富;“毙云中之狡兽,落海上之惊禽”,象征着雪的威力与变化。
最后,文中通过“白头吟”表达了雪的哀伤与思念,象征着雪的短暂与消逝。雪的飘落与融化,形成了“朝朝自消尽,夜夜空凝结”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轮回。
这段古文不仅描绘了雪的美丽与神秘,还通过雪的变化与影响,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雪的纯洁与包容,象征着宇宙的统一与和谐,而雪的消逝与再生,则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永恒。
此外,文中还通过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展现了雪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雪的珍贵与财富、威力与变化,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智慧。雪的哀伤与思念,则象征着人类的情感与记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雪的细腻描写与深刻象征,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神秘,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雪的纯洁与包容、变化与消逝,象征着宇宙的统一与和谐,生命的无常与永恒。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柳靖和柳庄兄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南朝梁、陈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柳靖以其卓越的政绩和清廉的品格赢得了吏民的敬畏和爱戴,但他本人却淡泊名利,最终选择隐居不仕。柳庄则以器量贞固和经世之才著称,历任多个重要官职,最终在隋朝位至高官。
文本通过柳靖和柳庄的事迹,展现了南朝梁、陈时期官员的典型形象。柳靖的清廉和淡泊名利,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柳庄的器量和才能,则体现了官员在政治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两人的生平事迹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赞美,也是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反映。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萧撝、世怡、圆肃、大圜等梁朝名臣,以及刘璠等学者的著述成就。这些人物的事迹和成就,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历史内涵,展现了南朝梁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政治复杂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品格和成就。同时,文本还通过对比和衬托,突出了柳靖和柳庄的独特之处,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柳靖和柳庄兄弟的赞美,也是对南朝梁、陈时期政治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述,文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