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九

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九-原文

异域上 高丽 百济 蛮 獠 宕昌 邓至 白兰 氐 稽胡 库莫奚

盖天地之所覆载,至大矣;日月之所临照,至广矣。

然则万物之内,民人寡而禽兽多;两仪之间,中土局而庶俗旷。

求之邹说,诡怪之迹实繁;考之山经,奇谲之词匪一。

周、孔存而不论,是非纷而莫辩。

秦皇鞭笞天下,黩武于遐方;汉武士马强盛,肆志于远略。

匈奴既却,其国已虚;犬马既来,其民亦困。

是知鴈海龙堆,天所以绝夷夏也;炎方朔漠,地所以限内外也。

况乎时非秦、汉,志甚嬴、刘,违天道以求其功,殚民力而从所欲,颠坠之衅,固不旋踵。

是以先王设教,内诸夏而外夷狄;往哲垂范,美树德而鄙广地。

虽禹迹之东渐西被,不过海及流沙;王制之自北徂南,裁称穴居交趾。

岂非道贯三古,义高百代者乎。

有周承丧乱之后,属战争之日,定四表以武功,安三边以权道。

赵、魏尚梗,则结姻于北狄;厩库未实,则通好于西戎。

由是德刑具举,声名遐洎。

卉服毡裘,辐协于属国;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

虽东略漏三吴之地,南巡阻百越之境,而国威之所肃服,风化之所覃被,亦足为弘矣。

其四夷来朝聘者,今并纪之于后。

至于道路远近,物产风俗,详诸前史,或有不同。

斯皆录其当时所记,以备遗阙云尔。

高丽者,其先出于夫余。

自言始祖曰朱蒙,河伯女感日影所孕也。

朱蒙长而有材略,夫余人恶而逐之。

土于纥斗骨城,自号曰高句丽,仍以高为氏。

其孙莫来渐盛,击夫余而臣之。

莫来裔孙琏,始通使于后魏。

其地,东至新罗,西渡辽水二千里,南接百济,北邻靺鞨千余里。

治平壤城。

其城,东西六里,南临浿水。

城内唯积仓储器备,寇贼至日,方入固守。

王则别为宅于其侧,不常居之。

其外有国内城及汉城,亦别都也,复有辽东、玄菟等数十城,皆置官司,以相统摄。

大官有大对卢,次有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俟奢、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分掌内外事焉。

其大对卢,则以强弱相陵,夺而自为之,不由王之署置也。

其刑法:谋反及叛者,先以火焚爇,然后斩首,籍没其家。

盗者,十余倍征赃。

若贫不能备,及负公私债者,皆听评其子女为奴婢以偿之。

丈夫衣同袖衫、大口裤、白韦带、黄革履。

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

其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

妇人服裙襦,裾袖皆为袂。

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

兵器有甲弩弓箭戟捎矛鋋。

赋税则绢布及粟,随其所有,量贫富差等输之。

土田塉薄,居处节俭。

然尚容止。

多诈伪,言辞鄙秽,不简亲疏,乃至同川而浴,共室而寝。

风俗好淫,不以为愧。

有游女者,夫无常人。

婚娶之礼,略无财币,若受财者,谓之卖婢,俗甚耻之。

父母及夫丧,其服制同于华夏。

兄弟则限以三月。

敬信佛法,尤好淫祀。

又有神庙二所:一曰夫余神,刻木作妇人之象;一曰登高神,云是其始祖夫余神之子。

并置官司,遣人守护。

盖河伯女与朱蒙云。

琏五世孙成,大统十二年,遣使献其方物。

成死,子汤立。

建德六年,汤又遣使来贡。

高祖拜汤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

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夫余之别种。

有仇台者,始国于带方。

故其地界东极新罗,北接高句丽,西南俱限大海。

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

治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东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城,北方曰熊津城。

王姓夫余氏,号于罗瑕,民呼为鞬吉支,夏言并王也。

妻号于陆,夏言妃也。

官有十六品。

左平五人,一品;达率三十人,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品;扞率五品;柰率六品。

六品已上,冠饰银华。

将德七品,紫带;施德八品,皂带;固德九品,赤带;(李)〔季〕德十品,青带;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黄带;武督十三品,佐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皆白带。

自恩率以下,官无常员,各有部司,分掌众务。

内官有前内部、谷部、肉部、内掠部、外掠部、马部、刀部、功德部、药部、木部、法部、后官部。

外官有司军部、司徒部、司空部、司寇部、点口部、客部、外舍部、绸部、日官部、都市部。

都下有万家,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统兵五百人。

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以达率为之;郡将三人,以德率为之。

方统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

城之内外民庶及余小城,咸分(肄)〔隶〕焉。

其衣服,男子略同于高丽。

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戎事则不。

拜谒之礼,以两手据地为敬。

妇人衣(以)〔似〕袍,而袖微大。

在室者,编发盘于首,后垂一道为饰;出嫁者,乃分为两道焉。

兵有弓箭刀矛。

俗重骑射,兼爱坟史。

其秀异者,颇解属文。

又解阴阳五行。

用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亦解医药卜筮占相之术。

有投壶、樗蒲等杂戏,然尤尚奕棋。

僧尼寺塔甚多,而无道士。

赋税以布绢丝麻及米等,量岁丰俭,差等输之。

其刑罚:反叛、退军及杀人者,斩;盗者,流,其赃两倍征之;妇人犯奸者,没入夫家为婢。

婚娶之礼,略同华俗。

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治服;余亲,则葬讫除之。

土田下湿,气候温暖。

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

无驼驴骡羊鹅鸭等。其王以四仲之月,祭天及五帝之神。又每岁四祠其始祖仇台之庙。

自晋、宋、齐、梁据江左,后魏宅中原,并遣使称藩,兼受封拜。齐氏擅东夏,其王隆亦通使焉。隆死,子昌立。建德六年,齐灭,昌始遣使献方物。宣政元年,又遣使来献。

蛮者,盘瓠之后。族类(番)〔蕃〕衍,散处江、淮之间,汝、豫之郡。凭险作梗,世为寇乱。逮魏人失驭,其暴滋甚。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太祖略定伊、瀍,声教南被,诸蛮畏威,靡然向风矣。

大统五年,蔡阳蛮王鲁超明内属,以为南雍州刺史,仍世袭焉。十一年,蛮首梅勒特来贡其方物。寻而蛮帅田杜清及沔、汉诸蛮扰动,大将军杨忠击破之。其后蛮帅杜青和自称巴州刺史,以州入附。朝廷因其所称而授之。青和后遂反,攻围东梁州。其唐州蛮田鲁嘉亦叛,自号豫州伯。王雄、权景宣等前后讨平之。语在泉仲遵及景宣传。

魏废帝初,蛮酋樊舍举落内附,以为淮北三州诸军事、淮州刺史、淮安郡公。于谨等平江陵,诸蛮骚动,诏豆卢宁、蔡佑等讨破之。

魏恭帝二年,蛮酋宜民王田兴彦、北荆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继款附。以兴彦、季昌并为开府仪同三司,加季昌洛州刺史,赐爵石台县公。其后巴西人谯淹扇动群蛮,以附于梁。蛮帅向镇侯、向(日)〔白〕彪等应之。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田乌度、田都唐等抄断江路。文子荣复据荆州之汶阳郡,自称仁州刺史。并邻州刺史蒲微亦举兵逆命。诏田弘、贺若敦、潘招、李迁哲讨破之。语在敦及迁哲、(杨)〔阳〕雄等传。

武成初,文州蛮叛,州选军讨定之。寻而冉令贤、向五子王等又攻陷白帝,杀开府杨长华,遂相率作乱。前后遣开府元契、赵刚等总兵出讨,虽颇剪其族类,而元恶未除。

天和元年,诏开府陆腾督王亮、司马裔等讨之。腾水陆俱进,次于汤口,先遣喻之。而令贤方增浚城池,严设扞御。遣其长子西黎、次子南王领其支属,于江南险要之地置立十城,远结涔阳蛮为其声援。令贤率其精卒,固守水逻城。腾乃总集将帅,谋其进趣。咸欲先取水逻,然后经略江南。腾言于众曰:“令贤内恃水逻金汤之险,外托涔阳辅车之援,兼复资粮充实,器械精新。以我悬军攻其严垒,脱一战不克,更成其气。不如顿军汤口,先取江南,剪其羽毛,然后进军水逻。此制胜之计也。”众皆然之。乃遣开府王亮率众渡江,旬日攻拔其八城,凶党奔散。获贼帅冉承公并生口三千人,降其部众一千户。遂简募骁勇,数道入攻水逻。路经石壁城。此城峻崄,四面壁立,故以名焉。唯有一小路,缘梯而上。蛮蜑以为峭绝,非兵众所行。腾被甲先登,众军继进,备经危阻,累月乃得旧路。且腾先任隆州总管,雅知蛮帅冉伯犁、冉安西与令贤有隙。腾乃招诱伯犁等,结为父子,又多遗其金帛。伯犁等悦,遂为乡导。水逻侧又有石胜城者,亦是险要。令贤使兄子龙真据之。腾又密诱龙真云,若平水逻,使其代令贤处。龙真大悦,密遣其子诣腾。腾乃厚加礼接,赐以金帛。蛮贪利既深,仍请立效。乃谓腾曰:“欲翻所据城,恐人力寡少。”腾许以三百兵助之。既而遣二千人衔枚夜进。龙真力不能御,遂平石胜城。晨至水逻,蛮众大溃,斩首万余级,虏获一万口。令贤遁走,追而获之,并其子弟等皆斩之。司马裔又别下其二十余城,获蛮帅冉三公等。腾乃积其骸骨于水逻城侧,为京观。后蛮蜑望见,辄大号哭。自此狼戾之心辍矣。

时向五子王据石默城,令其子宝胜据双城。水逻平后,频遣喻之,而五子王犹不从命。腾又遣王亮屯牢坪,司马裔屯双城以图之。腾虑双城孤峭,攻未易拔。贼若委城奔散,又难追讨。乃令诸军周回立栅,遏其走路。贼乃大骇。于是纵兵击破之,擒五子王于石默,获宝胜于双城,悉斩诸向首领,生擒万余口。信州旧治白帝。腾更于刘备故宫城南,八阵之北,临江岸筑城,移置信州。又以巫县、信陵、秭归并是硖中要险,于是筑城置防,以为襟带焉。

天和六年,蛮渠冉祖喜、冉龙骧又反,诏大将军赵誾讨平之。自此群蛮慑息,不复为寇矣。

獠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在所皆有之。俗多不辨姓氏,又无名字,所生男女,唯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謨、阿段,妇人阿夷、阿第之类,皆其语之次第称谓也。喜则群聚,怒则相杀,虽父子兄弟,亦手刃之。递相掠卖,不避亲戚。被卖者号叫不服,逃窜避之,乃将买人指撝捕逐,若追亡叛,获便缚之。但经被缚者,即服为贱隶,不敢更称良矣。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巫祝,至有卖其昆季妻孥尽者,乃自卖以祭祀焉。往往推一酋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

自江左及中州递有巴、蜀,多恃险不宾。太祖平梁、益之后,令所在抚慰。其与华民杂居者,亦颇从赋役。然天性暴乱,旋至扰动。每岁命随近州镇出兵讨之,获其口以充贱隶,谓之为压獠焉。后有商旅往来者,亦资以为货,公卿逮于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

魏恭帝三年,陵州木笼獠反,诏开府陆腾讨破之,俘斩万五千人。保定二年,铁山獠又反,抄断江路。陆腾复攻拔其三城,虏获三千人,降其种三万落。

则旅拒,弱则稽服,其揆一也。

斯盖天之所命,使其然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九-译文

在异域之上,有高丽、百济、蛮、獠、宕昌、邓至、白兰、氐、稽胡、库莫奚等民族。

天地所覆盖承载的,是极其广大的;日月所照耀的,是极其广阔的。

然而在万物之中,人类稀少而禽兽众多;在天地之间,中原狭小而四方广阔。

探究邹衍的学说,诡怪的迹象确实繁多;考察《山海经》,奇异的言辞不止一种。

周公、孔子对这些存而不论,是非纷繁而难以辩明。

秦始皇鞭笞天下,穷兵黩武于远方;汉朝武士马强盛,肆意扩张于远略。

匈奴被打退后,其国家已经空虚;犬马到来后,其人民也陷入困境。

由此可知,雁海龙堆是上天用来隔绝夷夏的;炎方朔漠是大地用来限制内外的。

何况现在不是秦、汉的时代,志向也不如嬴政、刘邦,违背天道以求功绩,耗尽民力以满足欲望,倾覆的祸患,必然不会延迟。

因此先王设立教化,内治华夏而外御夷狄;往昔的哲人垂范后世,赞美树德而鄙视广地。

即使大禹的足迹东渐西被,也不过到达海边和流沙;王制自北徂南,也只称穴居交趾。

这难道不是道贯三古,义高百代的表现吗?

周朝在丧乱之后,正值战争时期,以武功平定四方,以权道安定三边。

赵、魏尚且梗阻,便与北狄结姻;厩库未充实,便与西戎通好。

由此德刑并举,声名远播。

卉服毡裘的夷狄,纷纷归附于属国;商胡贩客,聚集于旗亭。

虽然东略漏掉了三吴之地,南巡受阻于百越之境,但国威所肃服,风化所广被,也足以称得上弘大了。

那些来朝聘的四夷,现在一并记录在后面。

至于道路的远近,物产风俗,详细记载在前史中,或许有所不同。

这些都是记录当时所记,以备遗漏而已。

高丽的祖先出自夫余。

他们自称始祖叫朱蒙,是河伯女感日影所孕而生。

朱蒙长大后很有才能,夫余人厌恶他并驱逐了他。

他在纥斗骨城建都,自号高句丽,并以高为氏。

他的孙子莫来逐渐强盛,击败夫余并使其臣服。

莫来的后裔孙琏,开始与后魏通使。

高丽的地域,东至新罗,西渡辽水二千里,南接百济,北邻靺鞨千余里。

都城在平壤城。

平壤城东西六里,南临浿水。

城内只积存仓储器备,寇贼到来时,才入城固守。

国王则在城侧另建宅邸,不常住在城内。

城外有国内城及汉城,也是别都,还有辽东、玄菟等数十城,都设有官司,以相统摄。

大官有大对卢,其次有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俟奢、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并褥萨共十三等,分掌内外事务。

大对卢则以强弱相争,夺取职位,不由国王任命。

其刑法规定:谋反及叛者,先以火烧,然后斩首,并没收其家产。

盗窃者,按赃物的十余倍征收。

若贫穷无法偿还,及欠公私债务者,皆可评定其子女为奴婢以偿还。

男子穿同袖衫、大口裤、白韦带、黄革履。

其冠叫骨苏,多用紫罗制成,杂以金银为饰。

有官品者,又在冠上插二鸟羽,以显异之。

妇人穿裙襦,裾袖皆为袂。

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

兵器有甲弩弓箭戟捎矛鋋。

赋税则按绢布及粟,随其所有,量贫富差等征收。

土地贫瘠,居处节俭。

然而崇尚容止。

多诈伪,言辞鄙秽,不简亲疏,甚至同川而浴,共室而寝。

风俗好淫,不以为愧。

有游女者,夫无常人。

婚娶之礼,略无财币,若受财者,谓之卖婢,俗甚耻之。

父母及夫丧,其服制同于华夏。

兄弟则限以三月。

敬信佛法,尤好淫祀。

又有神庙二所:一曰夫余神,刻木作妇人之象;一曰登高神,云是其始祖夫余神之子。

并设官司,遣人守护。

盖河伯女与朱蒙云。

琏的五世孙成,在大统十二年,遣使献其方物。

成死后,子汤继位。

建德六年,汤又遣使来贡。

高祖拜汤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

百济的祖先大概是马韩的属国,夫余的别种。

有仇台者,始建国于带方。

故其地界东极新罗,北接高句丽,西南俱限大海。

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

都城在固麻城。

其外还有五方:中方叫古沙城,东方叫得安城,南方叫久知下城,西方叫刀先城,北方叫熊津城。

国王姓夫余氏,号于罗瑕,民呼为鞬吉支,夏言并王也。

妻号于陆,夏言妃也。

官有十六品。

左平五人,一品;达率三十人,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品;扞率五品;柰率六品。

六品以上,冠饰银华。

将德七品,紫带;施德八品,皂带;固德九品,赤带;季德十品,青带;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黄带;武督十三品,佐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皆白带。

自恩率以下,官无常员,各有部司,分掌众务。

内官有前内部、谷部、肉部、内掠部、外掠部、马部、刀部、功德部、药部、木部、法部、后官部。

外官有司军部、司徒部、司空部、司寇部、点口部、客部、外舍部、绸部、日官部、都市部。

都下有万家,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统兵五百人。

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以达率为之;郡将三人,以德率为之。

方统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

城之内外民庶及余小城,皆分隶焉。

其衣服,男子略同于高丽。

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戎事则不。

拜谒之礼,以两手据地为敬。

妇人衣似袍,而袖微大。

在室者,编发盘于首,后垂一道为饰;出嫁者,乃分为两道焉。

兵有弓箭刀矛。

俗重骑射,兼爱坟史。

其秀异者,颇解属文。

又解阴阳五行。

用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亦解医药卜筮占相之术。

有投壶、樗蒲等杂戏,然尤尚奕棋。

僧尼寺塔甚多,而无道士。

赋税以布绢丝麻及米等,量岁丰俭,差等输之。

其刑罚:反叛、退军及杀人者,斩;盗者,流,其赃两倍征之;妇人犯奸者,没入夫家为婢。

婚娶之礼,略同华俗。

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治服;余亲,则葬讫除之。

土田下湿,气候温暖。

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

没有骆驼、驴、骡、羊、鹅、鸭等动物。他们的国王在四季的中间月份祭祀天和五帝的神灵。每年还四次祭祀他们的始祖仇台的庙宇。

自从晋、宋、齐、梁占据江南,后魏定都中原,他们都派遣使者称臣,并接受封赏。齐氏统治东夏时,他们的国王隆也派遣使者。隆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建德六年,齐国灭亡,昌开始派遣使者献上贡品。宣政元年,又派遣使者来献贡。

蛮族是盘瓠的后代。他们的族类繁衍,分散居住在长江、淮河之间,汝、豫等郡。他们凭借险要地形作乱,世代为寇。到了魏人失去控制时,他们的暴行更加严重。有冉氏、向氏、田氏等家族,他们的部落尤其强盛。其余的部落大的有万家,小的有千户。他们互相推崇,僭称王侯,占据三峡,阻断水路,荆、蜀的商旅有时不得不借道。太祖平定伊、瀍后,声威教化传到南方,蛮族畏惧威势,纷纷归顺。

大统五年,蔡阳的蛮王鲁超明归附,被任命为南雍州刺史,并世袭此职。十一年,蛮族首领梅勒特来献贡品。不久,蛮族首领田杜清和沔、汉的蛮族发动叛乱,大将军杨忠击败了他们。后来,蛮族首领杜青和自称巴州刺史,带着州归附。朝廷根据他的自称授予他官职。青和后来反叛,围攻东梁州。唐州的蛮族田鲁嘉也反叛,自称为豫州伯。王雄、权景宣等人先后讨平了他们。这些事记载在泉仲遵和权景宣的传记中。

魏废帝初年,蛮族首领樊舍举部落归附,被任命为淮北三州诸军事、淮州刺史、淮安郡公。于谨等人平定江陵时,蛮族骚动,诏令豆卢宁、蔡佑等人讨伐并击败了他们。

魏恭帝二年,蛮族首领宜民王田兴彦、北荆州刺史梅季昌等人相继归附。朝廷任命兴彦、季昌为开府仪同三司,加封季昌为洛州刺史,赐爵石台县公。后来,巴西人谯淹煽动蛮族,归附梁国。蛮族首领向镇侯、向白彪等人响应。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田乌度、田都唐等人阻断江路。文子荣占据荆州的汶阳郡,自称为仁州刺史。邻州刺史蒲微也举兵反叛。诏令田弘、贺若敦、潘招、李迁哲讨伐并击败了他们。这些事记载在贺若敦、李迁哲、阳雄等人的传记中。

武成初年,文州的蛮族反叛,州里派军队讨伐平定。不久,冉令贤、向五子王等人又攻陷白帝,杀死开府杨长华,随后相继作乱。前后派遣开府元契、赵刚等人率兵讨伐,虽然剪除了他们的族类,但元凶未除。

天和元年,诏令开府陆腾督率王亮、司马裔等人讨伐。陆腾水陆并进,驻扎在汤口,先派人劝降。而令贤正在加固城池,严设防御。他派遣长子西黎、次子南王率领部下,在江南险要之地建立十座城池,远结涔阳蛮作为声援。令贤率领精兵,固守水逻城。陆腾召集将帅,商议进攻策略。大家都想先攻取水逻城,然后再经略江南。陆腾对众人说:“令贤内恃水逻城的坚固,外托涔阳蛮的援助,加上粮草充足,器械精良。如果我们孤军进攻他的坚固堡垒,一旦不克,反而助长他们的气势。不如驻扎在汤口,先攻取江南,剪除他们的羽翼,然后再进攻水逻城。这是制胜的策略。”大家都同意。于是派遣开府王亮率军渡江,十天内攻下八座城池,叛军溃散。俘获贼帅冉承公及三千人,降服一千户。随后选拔骁勇之士,分几路进攻水逻城。途经石壁城。这座城险峻,四面峭壁,因此得名。只有一条小路,需要攀梯而上。蛮族认为这里险绝,不适合大军行进。陆腾披甲先登,众军随后跟进,历经艰险,数月才找到旧路。陆腾曾任隆州总管,深知蛮族首领冉伯犁、冉安西与令贤有矛盾。陆腾于是招诱伯犁等人,结为父子,并赠送大量金帛。伯犁等人高兴,于是作为向导。水逻城旁还有一座石胜城,也是险要之地。令贤派侄子龙真据守。陆腾又秘密引诱龙真,说如果平定水逻城,就让他代替令贤的位置。龙真大喜,秘密派儿子去见陆腾。陆腾厚礼相待,赐以金帛。蛮族贪图利益,请求立功。他们对陆腾说:“想攻下所据的城池,但人力不足。”陆腾答应派三百兵协助。随后派遣两千人衔枚夜进。龙真无力抵抗,于是平定石胜城。清晨到达水逻城,蛮族大溃,斩首万余级,俘获一万口。令贤逃走,被追获,连同他的子弟都被斩首。司马裔又攻下二十余座城池,俘获蛮族首领冉三公等人。陆腾将他们的骸骨堆积在水逻城旁,作为京观。后来蛮族看到,都大哭。从此他们的凶暴之心停止了。

当时向五子王占据石默城,派他的儿子宝胜占据双城。水逻城平定后,多次派人劝降,但五子王仍不听从。陆腾又派王亮驻扎牢坪,司马裔驻扎双城以图谋他们。陆腾担心双城孤峭,难以攻下。如果贼人弃城逃跑,又难以追讨。于是命令各军围城立栅,阻断他们的退路。贼人大惊。于是纵兵击破他们,在石默城擒获五子王,在双城擒获宝胜,斩杀所有向姓首领,生擒万余口。信州旧治在白帝城。陆腾在刘备故宫城南,八阵之北,临江岸筑城,移置信州。又在巫县、信陵、秭归等硖中要险之地筑城设防,作为屏障。

天和六年,蛮族首领冉祖喜、冉龙骧又反叛,诏令大将军赵誾讨伐平定。从此蛮族慑服,不再为寇。

獠族是南蛮的别种,从汉中到邛、笮,川洞之间,到处都有。他们的习俗多不辨姓氏,也没有名字,所生的男女,只按长幼次序称呼。男子称为阿謨、阿段,女子称为阿夷、阿第等,都是按次序称呼。高兴时群聚,愤怒时互相残杀,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会亲手杀死。互相掠卖,不避亲戚。被卖的人号叫不服,逃窜躲避,买主会指认追捕,像追捕逃亡的叛徒一样,抓到就绑起来。一旦被绑,就沦为贱隶,不敢再称良民。他们敬畏鬼神,尤其崇尚淫祀巫祝,甚至有人卖掉自己的兄弟妻儿,自己卖身来祭祀。往往推举一个酋帅为王,但也不能远距离统摄。

自江南到中原,巴、蜀地区多恃险不归顺。太祖平定梁、益后,命令各地安抚。与汉民杂居的獠族,也大多服从赋役。但他们天性暴乱,常常骚动。每年命令附近的州镇出兵讨伐,俘获他们的人口充作贱隶,称为压獠。后来有商旅往来,也把他们当作货物买卖,公卿到百姓家中,有獠口的人很多。

魏恭帝三年,陵州的木笼獠反叛,诏令开府陆腾讨伐平定,俘斩一万五千人。保定二年,铁山獠又反叛,阻断江路。陆腾再次攻下三座城池,俘获三千人,降服三万落。

如果强大就会拒绝,如果弱小就会屈服,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这大概是天命所定,使得事情如此发展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九-注解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起源于夫余,后逐渐强大,成为东北亚的重要政权。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国家,与高丽、新罗并称为三国,位于半岛的西南部。

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常带有贬义。

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常带有贬义。

宕昌: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甘肃一带。

邓至: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具体位置不详。

白兰: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可能与羌族有关。

氐:古代中国西北部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四川一带。氐族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建立政权,如前秦、后秦等。

稽胡: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被认为是匈奴的别种,居住在离石以西、安定以东的山谷间,以农业为主,文化上与汉族有较多交流。

库莫奚: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松漠之间,分为五部,曾受突厥统治,与契丹常有冲突。

邹说:指邹衍的学说,邹衍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主张五行学说。

山经:指《山海经》,古代地理志怪书籍,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奇异的地理现象。

周、孔:指周公和孔子,分别代表周代的礼乐制度和儒家的思想体系。

秦皇:指秦始皇,以统一中国和修建长城闻名,但也因暴政和劳民伤财而备受争议。

汉武:指汉武帝,以开疆拓土和推行儒家思想著称,但也因频繁征战导致国力损耗。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长期与中原王朝对抗。

犬马:指匈奴的骑兵,因其善于骑射而得名。

鴈海龙堆:指北方边远地区,象征夷夏之间的地理和文化界限。

炎方朔漠:指南方炎热地区和北方沙漠地区,象征地理上的内外界限。

内诸夏而外夷狄:古代中原王朝的对外政策,强调以华夏为中心,将夷狄视为外族。

禹迹:指大禹治水的足迹,象征古代中国的疆域范围。

王制: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强调以礼治国。

三古:指上古、中古、下古三个历史时期,象征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四表:指四方边疆,象征国家的疆域范围。

三边:指北方、西方、南方的边疆地区。

赵、魏:指战国时期的赵国和魏国,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北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西戎: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卉服毡裘:指少数民族的服饰,象征其与中原文化的差异。

商胡贩客:指来自西域的商人和旅行者,象征中外贸易的繁荣。

三吴:指江南地区的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象征南方富庶之地。

百越: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一带。

夫余: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国家,高丽的祖先。

朱蒙:高丽的始祖,传说为河伯女感日影所孕。

纥斗骨城:高丽的早期都城,位于今朝鲜半岛北部。

平壤城:高丽的主要都城,位于今朝鲜平壤。

浿水:今朝鲜大同江,流经平壤城。

大对卢:高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骨苏:高丽的冠帽,多用紫罗制成,饰以金银。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儒家经典。

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古代史书。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史书。

晋阳秋:记载晋朝历史的史书。

甲弩弓箭戟捎矛鋋:古代常见的兵器,象征高丽的军事力量。

绢布及粟:古代常见的赋税形式,象征经济制度。

夫余神:高丽的神庙之一,供奉夫余神。

登高神:高丽的神庙之一,供奉登高神。

仇台: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某个部落或民族的始祖。

带方:百济的早期都城,位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

固麻城:百济的主要都城,位于今韩国扶余。

古沙城:百济的五方之一,位于中部。

得安城:百济的五方之一,位于东方。

久知下城:百济的五方之一,位于南方。

刀先城:百济的五方之一,位于西方。

熊津城:百济的五方之一,位于北方。

夫余氏:百济的王姓,象征其与夫余的渊源。

于罗瑕:百济的王号,意为“王”。

鞬吉支:百济的民称,意为“王”。

于陆:百济的王后称号,意为“妃”。

左平:百济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达率:百济的高级官职,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恩率:百济的中级官职,负责礼仪和文化事务。

德率:百济的中级官职,负责教育和道德事务。

扞率:百济的中级官职,负责司法和治安事务。

柰率:百济的中级官职,负责财政和经济事务。

将德: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施德: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行政事务。

固德: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季德: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教育事务。

对德: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文督: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文化事务。

武督: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佐军: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军事辅助事务。

振武: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军事训练事务。

克虞:百济的初级官职,负责军事防御事务。

前内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谷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粮食管理事务。

肉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肉类供应事务。

内掠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宫廷内部安全事务。

外掠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宫廷外部安全事务。

马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马匹管理事务。

刀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兵器管理事务。

功德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宗教和礼仪事务。

药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医药事务。

木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木材管理事务。

法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法律事务。

后官部:百济的内官之一,负责后宫事务。

司军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军事事务。

司徒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行政事务。

司空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工程事务。

司寇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司法事务。

点口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人口统计事务。

客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外交事务。

外舍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外部事务。

绸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纺织事务。

日官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天文历法事务。

都市部:百济的外官之一,负责城市管理事务。

上部:百济的五部之一,位于都城的上部。

前部:百济的五部之一,位于都城的前部。

中部:百济的五部之一,位于都城的中部。

下部:百济的五部之一,位于都城的下部。

后部:百济的五部之一,位于都城的后部。

方领:百济的地方官职,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郡将:百济的地方官职,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宋元嘉历:南朝宋时期的历法,百济采用此历法。

建寅月:农历正月,百济以此月为岁首。

投壶: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象征百济的文化生活。

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象征百济的娱乐文化。

奕棋: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象征百济的文化修养。

僧尼寺塔:佛教的寺庙和塔,象征百济的宗教信仰。

道士:道教的修行者,百济无道士,说明其佛教信仰占主导地位。

布绢丝麻及米:百济的赋税形式,象征其经济制度。

反叛、退军及杀人者,斩:百济的刑法,对严重犯罪处以极刑。

盗者,流:百济的刑法,对盗窃罪处以流放。

妇人犯奸者,没入夫家为婢:百济的刑法,对通奸罪处以没收为奴婢。

婚娶之礼,略同华俗:百济的婚姻习俗与中原相似,象征其文化受中原影响。

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治服:百济的丧葬习俗,对父母和丈夫的丧期为三年。

余亲,则葬讫除之:百济的丧葬习俗,对其他亲属的丧期较短。

土田下湿,气候温暖:百济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生产。

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百济的物产丰富,象征其经济繁荣。

四仲之月: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所在的月份,古代用于祭祀等重要活动。

五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盘瓠: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犬,被认为是蛮族的祖先。

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是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

京观:古代战争中,将敌人的尸体堆积成山,以显示胜利和威慑敌人。

阿謨、阿段:獠族中对男性的称呼,按长幼次序命名。

阿夷、阿第:獠族中对女性的称呼,按长幼次序命名。

淫祀巫祝:指过度迷信鬼神,频繁进行祭祀和巫术活动。

宕昌羌:古代羌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四川一带。

吐谷浑: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活动在今青海、甘肃一带。

仇池: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曾是氐族的重要据点。

武都郡: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汉武帝时设立。

苻坚:前秦皇帝,曾统一北方,后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

乞伏干归:西秦的建立者,曾击败氐族首领定。

傅竖眼:北魏将领,曾平定武兴王绍先的叛乱。

侯莫陈顺:北魏将领,曾参与平定氐族叛乱。

杨法深:氐族首领,自称阴平王,是盛之的后裔。在魏孝昌年间归附北魏,后被任命为黎州刺史。

宇文贵:北周时期的大将军,曾任大都督、六州诸军事、兴州刺史,以其威名使氐族畏惧。

赵昶:北周时期的将领,曾多次平定氐族叛乱,担任成武沙三州诸军事、成州刺史等职。

刘蠡升:稽胡族的首领,自称天子,立年号,署百官,曾在魏孝昌年间占据云阳谷,后被齐神武击败。

旅拒:指在旅途中拒绝或抵抗,这里比喻在力量强大时对外界的抗拒。

稽服:指在力量弱小时屈服或顺从,这里比喻在力量不足时对外界的屈服。

揆:指衡量、比较,这里指无论强弱,其本质或结果都是一样的。

天之所命:指天命,即上天的安排或命运,这里用来解释事物的必然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九-评注

本文通过对高丽、百济等古代东北亚国家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及其文化差异。文章首先从天地之大、日月之广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原地区虽为文明中心,但周边地区却充满了奇异的风俗和传说。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反映了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复杂态度。

文章进一步提到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扩张政策,虽然使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大,但也导致了民力的损耗和边疆的动荡。这种历史反思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矛盾:一方面希望通过武力扩张来巩固边疆,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扩张会引发内忧外患。这种矛盾在后来的历史中反复出现,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主题。

文中对高丽和百济的详细描述,不仅展现了这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周边民族的观察和记录。高丽的官职制度、刑法、服饰、文化等细节,显示了其与中原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百济的官职制度、赋税制度、婚姻习俗等,则进一步揭示了其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高丽和百济的宗教信仰,尤其是佛教的盛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够在这些国家扎根并发展,反映了古代东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文中对高丽和百济的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的描述,也显示了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对中原的模仿与借鉴。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关于古代东北亚国家的历史记录,更是一篇关于文化差异与融合的深刻思考。通过对高丽、百济等国家的描述,文章揭示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历史进程。这种历史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互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南北朝时期蛮族和獠族的历史活动及其与中原政权的互动。蛮族和獠族作为南方少数民族,长期与中原政权存在冲突和融合。文中详细记载了蛮族和獠族的叛乱、归附、再叛乱的过程,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和军事行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和态度。蛮族和獠族被视为‘化外之民’,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中原汉族有显著差异。文中提到的‘盘瓠之后’、‘不辨姓氏’、‘喜则群聚,怒则相杀’等描述,反映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同时,文中也提到蛮族和獠族的‘畏鬼神’、‘淫祀巫祝’,揭示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文中提到的蛮族和獠族的叛乱、归附、再叛乱的过程,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和军事行动。特别是文中提到的‘京观’、‘压獠’等词汇,揭示了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残酷镇压和奴役。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纪实性。文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描绘了蛮族和獠族的生活状态和与中原政权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对蛮族和獠族的叛乱、归附、再叛乱的过程的描述,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和冲突感,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和态度,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结构,以及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和互动。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文中详细描述了赵文表讨伐梁州恒棱獠的经过,展现了中原政权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时的策略与智慧。赵文表通过分化獠族内部,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最终成功招降了獠族,体现了中原政权在处理边疆问题时的灵活性与政治智慧。

文中还提到了宕昌羌、氐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及其与中原政权的互动。宕昌羌作为羌族的一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曾参与武王伐纣。氐族则在汉代成为边患,汉武帝灭氐后设立武都郡。氐族在汉末逐渐强大,杨驹据仇池自立为王,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多次叛乱,最终被北魏平定。这些记载反映了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博弈与融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的认知与态度。文中多次提到少数民族的“无知”、“叛服不恒”等描述,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轻视。然而,中原政权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与包容性,如赵文表通过分化与招抚的手段成功平定獠族叛乱,北魏在平定氐族叛乱后仍保留其王位,体现了中原政权在边疆治理中的实用主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叙事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符合史书的写作风格。文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行动,生动地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赵文表讨伐獠族的经过,通过对话与行动的描写,展现了中原将领的智慧与策略,具有较强的叙事张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文中详细记载了宕昌羌、氐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风俗习惯及其与中原政权的互动,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文中也反映了中原政权在处理边疆问题时的策略与手段,为研究古代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案例。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北朝时期氐族、稽胡等少数民族的叛乱与平定过程,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度。文中提到的氐族首领杨法深、宇文贵、赵昶等人物,都是当时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行动对北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俗。例如,稽胡族的婚姻习俗、丧葬仪式等,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文中也提到了各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如稽胡族渠帅识文字,与华民错居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资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作者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性格和形象,如赵昶的机智勇敢、宇文贵的威名显赫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军事行动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北方的社会状况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天命和人事关系的深刻理解。文中通过对比‘旅拒’与‘稽服’两种不同的态度,揭示了无论个人或国家的力量强弱,最终都难以逃脱天命的安排。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儒家和道家的哲学体系中,天命被视为一种超越人类意志的力量,它决定了人事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对立的概念‘旅拒’与‘稽服’的对比,强化了天命不可违的主题。同时,使用‘揆一也’这样的表述,既表达了作者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语言精炼和意境深远的追求。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示。它提醒人们,无论个人如何努力,最终都难以改变天命的安排。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决策和社会行为,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抉择时,人们往往会考虑到天命的因素。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哲学和历史学上也提供了深刻的见解,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