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七

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七-原文

太祖受命之始,属天下分崩,于时戎马交驰,而学术之士盖寡,故曲艺末技,咸见引纳。至若冀隽、蒋升、赵文深之徒,虽才愧昔人,而名著当世。及克定鄢、郢,俊异毕集。乐茂雅、萧吉以阴阳显,庾季才以天官称,史元华相术擅奇,许奭、姚僧垣方药特妙,斯皆一时之美也。茂雅、元华、许奭,史失其传。季才、萧吉,官成于隋。自余纪于此篇,以备遗阙云尔。

冀隽字僧隽,太原阳邑人也。性沉谨,善隶书,特工模写。魏太昌初,为贺拔岳墨曹参军。及岳被害,太祖引为记室。时侯莫陈悦阻兵陇右,太祖志在平之。乃令隽伪为魏帝敕书与费也头,令将兵助太祖讨悦。隽依旧敕模写,及代舍人、主书等署,与真无异。太祖大悦。费也头已曾得魏帝敕书,及见此敕,不以为疑。遂遣步骑一千,受太祖节度。

大统初,除丞相府城局参军,封长安县男,邑二百户。从复弘农,战沙苑,进爵为子,出为华州中正。十三年,迁襄乐郡守。寻征教世宗及宋献公等隶书。时俗入书学者,亦行束修之礼,谓之谢章。隽以书字所兴,起自苍颉,若同常俗,未为合礼。遂启太祖,释奠苍颉及先圣、先师。除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累迁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世宗二年,以本官为大使,巡历州郡,察风俗,理冤滞。还,拜小御正。寻出为湖州刺史。性退静,每以清约自处,前后所历,颇有声称。寻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昌乐县伯。又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一千六百户。后以疾卒。

蒋升字凤起,楚国平河人也。父隽,魏南平王府从事中郎、赵兴郡守。

升性恬静,少好天文玄象之学。太祖雅信待之,常侍左右,以备顾问。大统三年,东魏将窦泰入寇,济自风陵,顿军潼关。太祖出师马牧泽。时西南有黄紫气抱日,从未至酉。太祖谓升曰:“此何祥也?”升曰:“西南未地,主土。土王四季,秦之分也。今大军既出,喜气下临,必有大庆。”于是进军与窦泰战,擒之。自后遂降河东,克弘农,破沙苑。由此愈被亲礼。

九年,高仲密以北豫州来附。太祖欲遣兵援之,又以问升。升对曰:“春王在东,荧惑又在井、鬼之分,行军非便。”太祖不从,军遂东行。至邙山,不利而还。太师贺拔胜怒,白太祖曰:“蒋升罪合万死。”太祖曰:“蒋升固谏,云出师不利。此败也,孤自取之,非升过也。”

魏恭帝元年,以前后功,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高城县子,邑五百户。保定二年,增邑三百户,除河东郡守。寻入为太史中大夫。以老请致仕,诏许之。加定州刺史。卒于家。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之八世孙也。曾祖郢,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父菩提,梁高平令。尝婴疾历年,乃留心医药。梁武帝性又好之,每召菩提讨论方术,言多会意,由是颇礼之。

僧垣幼通洽,居丧尽礼。年二十四,即传家业。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讨试。僧垣酬对无滞。梁武帝甚奇之。大通六年,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除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还领殿中医师。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僧垣视之。还,具说其状,并记增损时候。梁武帝叹曰:“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术,是以每恒留情,颇识治体。今闻卿说,益开人意。”十一年,转领太医正,加文德主帅、直合将军。梁武帝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宜轻用。”帝弗从,遂至危笃。梁简文帝在东宫,甚礼之。四时伏腊,每有赏赐。太清元年,转镇西湘东王府中记室参军。僧垣少好文史,不留意于章句。时商略今古,则为学者所称。

及侯景围建业,僧垣乃弃妻子赴难。梁武帝嘉之,授戎昭将军、湘东王府记室参军。及宫城陷,百官逃散。僧垣假道归,至吴兴,谒郡守张(嵘)〔嵊〕。嵊见僧垣流涕曰:“吾过荷朝恩,今报之以死。君是此邦大族,又朝廷旧臣。今日得君,吾事办矣。”俄而景兵大至,攻战累日,郡城遂陷。僧垣窜避久之,乃被拘执。景将侯子鉴素闻其名,深相器遇,因此获免。及梁简文嗣位,僧垣还建业,以本官兼中书舍人。子鉴寻镇广陵,僧垣又随至江北。

梁元帝平侯景,召僧垣赴荆州,改授晋安王府谘议。其时虽克平大乱,而任用非才,朝政混淆,无复纲纪。僧垣每深忧之。谓故人曰:“吾观此形势,祸败不久。今时上策,莫若近关。”闻者皆掩口窃笑。梁元帝尝有心腹疾,乃召诸医议治疗之方。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梁元帝从之,进汤讫,果下宿食,因而疾愈。梁元帝大喜。时初铸钱,一当十,乃赐钱十万,实百万也。

及大军克荆州,僧垣犹侍梁元帝,不离左右。为军人所止,方泣涕而去。寻而中山公护使人求僧垣。僧垣至其营。复为燕公于谨所召,大相礼接。太祖又遣使驰驿征僧垣,谨(故)〔固〕留不遣。谓使人曰:“吾年时衰暮,疹疾婴沉。今得此人,望与之偕老。”太祖以谨勋德隆重,乃止焉。明年,随谨至长安。武成元年,授小畿伯下大

夫。

金州刺史伊娄穆以疾还京,请僧垣省疾。乃云:“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缓纵,不复自持。”僧垣为诊脉,处汤三剂。穆初服一剂,上缚即解;次服一剂,中缚复解;又服一剂,三缚悉除。而两脚疼痹,犹自挛弱。更为合散一剂,稍得屈申。僧垣曰:“终待霜降,此患当愈。”及至九月,遂能起行。

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先有气疾,加以水肿,喘息奔急,坐卧不安。或有劝其服决命大散者,其家疑未能决,乃问僧垣。僧垣曰:“意谓此患不与大散相当。若欲自服,不烦赐问。”因而委去。其子殷勤拜请曰:“多时抑屈,今日始来。竟不可治,意实未尽。”僧垣知其可差,即为处方,劝使急服。便即气通,更服一剂,诸患悉愈。

天和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诸医先视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困则困矣,终当不死。若专以见付,相为治之。”其家忻然,请受方术。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

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椿苦利积时,而不废朝谒。燕公谨尝问僧垣曰:“乐平、永世俱有痼疾,若如仆意,永世差轻。”对曰:“夫患有深浅,时有克杀。乐平虽困,终当保全。永世虽轻,必不免死。”谨曰:“君言必死,当在何时?”对曰:“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谨叹异之。六年,迁遂伯中大夫。

建德三年,文宣太后寝疾,医巫杂说,各有异同。高祖御内殿,引僧垣同坐,曰:“太后患势不轻,诸医并云无虑。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义,言在无隐。公为何如?”对曰:“臣无听声视色之妙,特以经事已多,准之常人,窃以忧惧。”帝泣曰:“公既决之矣,知复何言!”寻而太后崩。

其后复因召见,帝问僧垣曰:“姚公为仪同几年?”对曰:“臣忝荷朝恩,于兹九载。”帝曰:“勤劳有日,朝命宜隆。”乃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敕曰:“公年过县车,可停朝谒。若非别敕,不劳入见。”

四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脸)〔睑〕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华州,帝已痊复。即除华州刺史,仍诏随入京,不令在镇。

宣政元年,表请致仕,优诏许之。是岁,高祖行幸云阳,遂寝疾。乃诏僧垣赴行在所。内史柳(升)〔昂〕私问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何如?”对曰:“天子上应天心,或当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寻而帝崩。

宣帝初在东宫,常苦心痛。乃令僧垣治之,其疾即愈。帝甚悦。及即位,恩礼弥隆。常从容谓僧垣曰:“常闻先帝呼公为姚公,有之乎?”对曰:“臣曲荷殊私,实如圣旨。”帝曰:“此是尚齿之辞,非为贵爵之号。朕当为公建国开家,为子孙永业。”乃封长寿县公,邑一千户。册命之日,又赐以金带及衣服等。

大象二年,除太医下大夫。帝寻有疾,至于大渐。僧垣宿直侍。帝谓随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乃对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及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三年卒,时年八十五。遗诫衣白帢入棺,朝服勿敛。灵上唯置香奁,每日设清水而已。赠本官,加荆、湖二州刺史。

僧垣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僧垣乃搜采奇异,参校征效者,为集验方十二卷,又撰行记三卷,行于世。长子察在江南。

次子最,字士会,幼而聪敏,及长,博通经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随僧垣入关。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俄授齐王宪府水曹参军,掌记室事。特为宪所礼接,赏赐隆厚。宣帝嗣位,宪以嫌疑被诛。隋文帝作相,追复官爵。最以陪游积岁,恩顾过隆,乃录宪功绩为传,送上史局。

最幼在江左,迄于入关,未习医术。天和中,齐王宪奏高祖,遣最习之。宪又谓最曰:“尔博学高才,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两国,吾视之蔑如。接待资给,非尔家比也。尔宜深识此意,勿不存心。且天子有敕,弥须勉励。”最于是始受家业。十许年中,略尽其妙。每有人造请,效验甚多。隋文帝践极,除太子门大夫。以父忧去官,哀毁骨立。既免丧,袭爵北绛郡公,复为太子门大夫。俄转蜀王秀友。秀镇益州,迁秀府司马。及平陈,察至。最自以非嫡,让封于察,隋文帝许之。秀后阴有异谋,隋文帝令公卿穷治其事。开府庆整、郝伟等并推过于秀。最独曰:“凡有不法,皆最所为,王实不知也。”搒讯数百,卒无异辞。最竟坐诛。时年六十七。论者义之。撰梁后略十卷,行于世。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郑)〔鄚〕人也,少以字行于世。曾祖嶷,魏太武时,从破平凉,有功,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后为燕郡守。祖镇,袭爵,为员外散骑侍郎。父琼,太和中,袭爵,历员外郎、魏县令,后至鄜城郡守。

季明少好读书,性强记默识,而无应对之能。其从祖广,太武时为尚书郎,善古学。尝从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受字义,又从司徒崔浩学楷篆,自是家传其法。季明亦传

习之,颇与许氏有异。又好占玄象,颇知术数。而落魄不事生业。有书千余卷。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友。

永安中,道源劝令入仕,始为威烈将军。魏孝武初,迁镇远将军,寻除步兵校尉。及孝武西迁,季明乃寓居伊、洛。侯景徇地河外,召季明从军。寻授银青光禄大夫,加中军将军,拜行台郎中,除黎阳郡守。季明从至悬瓠,察景终不足恃,遂去之。客于颍川,以世路未清,欲优游卒岁。时王思政镇颍川,累使召。季明不得已,出与相见。留于内馆月余。太祖又征之,遂入关。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东阁。

大统末,除安西将军,寻拜著作佐郎。于时伦辈,皆位兼常伯,车服华盛。唯季明独以贫素居之,而无愧色。又勤于所职,著述不怠。然性尤专固,不合于时。是以一为史官,遂十年不调。魏恭帝元年,进号平南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六官建,为外史上士。孝闵帝践阼,加征南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时大司马贺兰祥讨吐谷浑,诏季明从军。还,除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末,迁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盛营宫室。春夏大旱,诏公卿百寮,极言得失。季明上书曰:臣闻成汤遭旱,以六事自陈。宣王太甚,而珪璧斯竭。岂非远虑元元,俯哀兆庶。方今农要之月,时雨犹愆,率土之心,有怀渴仰。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群生,觐礼百神,犹未丰洽者,岂或作事不节,有违时令,举措失中,傥邀斯旱。

春秋,君举必书,动为典礼,水旱阴阳,莫不应行而至。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五行传以为是岁一年而三筑台,奢侈不恤民也。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五行传以为时作南门,劳民兴役。汉惠帝二年夏,大旱。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涧水绝。五行传以为先是发民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五行传以为是岁发天下故吏穿昆明池。然则土木之功,动民兴役,天辄应之以异。典籍作诫,傥或可思。上天谴告,改之则善。今若息民省役,以答天谴,庶灵泽时降,嘉谷有成,则年登可觊,子来非晚。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或恐极阳生阴,秋多雨水,年复不登,民将无觊。如又荐饥,为虑更甚。时豪富之家,竞为奢丽。季明又上书曰:

臣闻宽大所以兼覆,慈爱所以怀众。故天地称其高厚者,万物得其容养焉。四时着其寒暑者,庶类资其忠信焉。是以帝王者,宽大象天地,忠信则四时。招摇东指,天下识其春。人君布德,率土怀其惠。伏惟陛下资干御宇,品物咸亨,时乘六龙,自强不息,好问受规,天下幸甚。

自古至治之君,亦皆广延博访,询采刍荛,置喜树木,以求其过。顷年亢旱踰时,人怀望岁。陛下爰发明诏,广求人瘼。同禹、汤之罪己,高宋景之守正。澍雨应时,年谷斯稔。克己节用,慕质恶华,此则尚矣。然而朱紫仍耀于衢路,绮縠犹侈于豪家;裋褐未充于细民,糟糠未厌于编户。此则劝导之理有所未周故也。今虽导之以政,齐之以刑,风俗固难以一矣。昔文帝集上书之囊,以作帷帐;惜十家之产,不造露台;后宫所幸,衣不曳地,方之今日富室之饰,曾不如婢隶之服。然而以身率下,国富刑清,庙称太宗,良有以也。臣闻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今承魏氏丧乱之后,贞信未兴。宜先“遵五美,屏四恶”,革浮华之俗,抑流竞之风,察鸿都之小艺,焚雉头之异服,无益之货勿重于时,亏德之器勿陈于侧,则民知德矣。

臣又闻之,为治之要,在于选举。若差之毫厘,则有千里之失。后来居上,则致积薪之讥。是以古之善为治者,贯鱼以次,任必以能。爵人于朝,不以私爱。简材以授其官,量能以任其用。官得其材,用当其器,六辔既调,坐致千里。虞、舜选众,不仁者远。则庶事康哉,民知其化矣。帝览而嘉之。

时外史廨宇屡移,未有定所。季明又上言曰:“外史之职,汉之东观,仪等石渠,司同天禄。是乃广内秘府,藏言之奥。帝王所宝,此焉攸在。自魏及周,公馆不立。臣虽愚瞽,犹知其非,是以去年十一月中,敢冒陈奏。将降中旨,即遣修营。荏苒一周,未加功力。臣职思其忧,敢不重请。”帝纳焉。于是廨宇方立。

天和三年,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以疾卒。

赵文深字德本,南阳宛人也。父遐,以医术进,仕魏为尚药典御。

文深少学楷隶,年十一,献书于魏帝。立义归朝,除大丞相府法曹参军。文深雅有钟、王之则,笔势可观。当时碑牓,唯文深及冀隽而已。大统十年,追论立义功,封白石县男,邑二百户。太祖以隶书纰缪,命文深与黎季明、沉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成一万余言,行于世。

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遂被遐弃。文深惭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牓,余人犹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宫殿楼阁,皆其迹也。迁县伯下大夫,加仪同三司。世宗令至江陵书景福寺碑,汉南人士,亦以为工。梁主萧察观而美之,赏遗甚厚。天和元年,露寝等初成,文深以题牓之功,增邑二百户,除赵兴郡守。文深虽外任,每须题牓,辄复追之。后以疾卒。

褚该字孝通

,河南阳翟人也。晋末,迁居江左。祖长乐,齐竟陵王录事参军。父义昌,梁鄱阳王中记室。

该幼而谨厚,有誉乡曲。尤善医术,见称于时。仕梁,历武陵王府参军。随府西上。后与萧撝同归国,授平东将军、左银青光禄大夫,转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元年,除医正上士。自许奭死后,该稍为时人所重,宾客迎候,亚于姚僧垣。天和初,迁县伯下大夫。五年,进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该性淹和,不自矜尚,但有请之者,皆为尽其艺术。时论称其长者焉。后以疾卒。子士则,亦传其家业。

时有强练,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字。魏时有李顺兴者,语默不恒,好言未然之事,当时号为李练。世人以强类练,故亦呼为练焉。容貌长壮,有异于人。神精僘侃,莫之能测。意欲有所论说,逢人辄言。若值其不欲言,纵苦加祈请,亦不相酬答。初闻其言,略不可解。事过之后,往往有验。恒寄住诸佛寺,好游行民家,兼历造王公邸第。所至之处,人皆敬而信之。

晋公护未诛之前,曾手持一大瓠,到护第门外,抵而破之。乃大言曰:“瓠破子苦。”时柱国、平高公侯伏侯龙恩早依随护,深被任委。强练至龙恩宅,呼其妻元氏及其妾媵并婢仆等,并令连席而坐。诸人以逼夫人,苦辞不肯。强练曰:“汝等一例人耳,何有贵贱。”遂逼就坐。未几而护诛,诸子并死。龙恩亦伏法,仍籍没其家。

建德中,每夜上街衢边树,大哭释迦牟尼佛,或至申旦,如此者累日,声甚哀怜。俄而废佛、道二教。

大象末,又以一无底囊,历长安市肆告乞,市人争以米麦遗之。强练张囊投之,随即漏之于地。人或问之曰:“汝何为也?”强练曰:“此亦无余,但欲使诸人见盛空耳。”至隋开皇初,果移都于龙首山,长安城遂空废。后亦莫知其所终。

又有蜀郡卫元嵩者,亦好言将来之事,盖江左宝志之流。天和中,着诗预论周、隋废兴及皇家受命,并有征验。性尤不信释教,尝上疏极论之。史失其事,故不为传。

史臣曰:仁义之于教,大矣,术艺之于用,博矣。狥于是者,不能无非,厚于利者,必有其害。诗、书、礼、乐所失也浅,故先王重其德。方术技巧,所失也深,故往哲轻其艺。夫能通方术而不诡于俗,习技巧而必蹈于礼者,岂非大雅君子乎。姚僧垣诊候精审,名冠于一代,其所全济,固亦多焉。而弘兹义方,皆为令器,故能享眉寿,縻好爵。老聃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于是信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七-译文

太祖接受天命之初,正值天下分裂,战乱频繁,学术人才稀少,因此各种技艺和末技之人都被引荐录用。像冀隽、蒋升、赵文深等人,虽然才能不及前人,但在当时却非常有名。等到平定鄢、郢等地后,才俊之士纷纷聚集。乐茂雅、萧吉因精通阴阳之术而显赫,庾季才因精通天文学而闻名,史元华以相术见长,许奭、姚僧垣则擅长医药,这些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乐茂雅、史元华、许奭的事迹在史书中失传。庾季才、萧吉在隋朝时成为官员。其余的人记录在此篇中,以补充遗漏。

冀隽,字僧隽,是太原阳邑人。性格沉稳谨慎,擅长隶书,尤其擅长模仿书写。魏太昌初年,担任贺拔岳的墨曹参军。贺拔岳被害后,太祖任命他为记室。当时侯莫陈悦在陇右拥兵自重,太祖决心平定他。于是命令冀隽伪造魏帝的敕书给费也头,命令他带兵协助太祖讨伐侯莫陈悦。冀隽按照旧敕书模仿书写,并代替舍人、主书等人签名,与真敕书无异。太祖非常高兴。费也头之前已经收到过魏帝的敕书,见到这封敕书后,毫不怀疑。于是派遣一千步骑兵,接受太祖的指挥。

大统初年,冀隽被任命为丞相府城局参军,封为长安县男,食邑二百户。跟随太祖收复弘农,参加沙苑之战,晋升为子爵,出任华州中正。十三年后,调任襄乐郡守。不久被征召教授世宗和宋献公等人隶书。当时学习书法的人,也会行束修之礼,称为谢章。冀隽认为书法的起源来自苍颉,如果按照世俗的礼仪,不太合适。于是向太祖请示,举行祭祀苍颉及先圣、先师的仪式。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历任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

世宗二年,冀隽以本官身份担任大使,巡视州郡,考察风俗,处理冤案。回朝后,被任命为小御正。不久出任湖州刺史。他性格淡泊宁静,常常以清廉自持,历任官职,颇有声誉。后来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为昌乐县伯。又晋升为侯爵,食邑增加到一千六百户。最终因病去世。

蒋升,字凤起,是楚国平河人。父亲蒋隽,曾任魏南平王府从事中郎、赵兴郡守。

蒋升性格恬静,年轻时喜欢研究天文玄象之学。太祖非常信任他,常常让他随侍左右,以备咨询。大统三年,东魏将领窦泰入侵,从风陵渡过黄河,驻扎在潼关。太祖出兵马牧泽。当时西南方向有黄紫气环绕太阳,从未时持续到酉时。太祖问蒋升:“这是什么征兆?”蒋升回答:“西南方向属未地,主土。土王四季,是秦地的分野。现在大军出征,喜气降临,必定有大喜事。”于是太祖进军与窦泰交战,擒获了他。此后接连降服河东,攻克弘农,大破沙苑。蒋升因此更加受到太祖的亲近和礼遇。

大统九年,高仲密以北豫州归附。太祖想派兵支援他,又问蒋升的意见。蒋升回答:“春王在东,荧惑星在井、鬼的分野,此时行军不利。”太祖没有听从,军队东行。到了邙山,战事不利,只得撤回。太师贺拔胜大怒,对太祖说:“蒋升罪该万死。”太祖说:“蒋升曾坚决劝谏,说出师不利。这次失败是我自己的责任,不是蒋升的过错。”

魏恭帝元年,蒋升因前后功绩,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为高城县子,食邑五百户。保定二年,增加食邑三百户,出任河东郡守。不久入朝担任太史中大夫。因年老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加封为定州刺史。最终在家中去世。

姚僧垣,字法卫,是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的八世孙。曾祖姚郢,曾任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父亲姚菩提,曾任梁高平令。姚菩提曾长期患病,因此潜心研究医药。梁武帝也喜欢医药,常常召见姚菩提讨论方术,言谈中多有共鸣,因此对他颇为礼遇。

姚僧垣自幼聪慧,居丧期间尽礼尽节。二十四岁时,继承了家业。梁武帝召他入宫,亲自考察他的医术。姚僧垣对答如流,梁武帝非常惊奇。大通六年,姚僧垣被任命为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升任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兼任殿中医师。当时武陵王的妃子葛修华,长期患病,各种方术都无效。梁武帝于是命令姚僧垣为她诊治。姚僧垣回来后,详细描述了病情,并记录了病情的变化。梁武帝感叹道:“你的用心如此细致,连病情的变化都记得如此清楚,用这种方法诊治疾病,什么病能逃得掉呢?我常常因为前代名人多喜欢医术,所以一直留心,颇懂一些医理。今天听你这么说,更加开阔了我的思路。”十一年,姚僧垣转任太医正,加封文德主帅、直合将军。梁武帝曾因发热,想服用大黄。姚僧垣说:“大黄是速效药,但陛下年事已高,不宜轻易使用。”梁武帝没有听从,结果病情加重,几乎危及生命。梁简文帝在东宫时,对姚僧垣非常礼遇,每逢四时伏腊,都有赏赐。太清元年,姚僧垣调任镇西湘东王府中记室参军。姚僧垣年轻时喜欢文史,不太在意章句之学。当时他讨论古今,被学者们所称道。

侯景围攻建业时,姚僧垣抛弃妻子儿女,奔赴国难。梁武帝嘉奖他,任命他为戎昭将军、湘东王府记室参军。宫城陷落后,百官逃散。姚僧垣绕道回到吴兴,拜见郡守张嵊。张嵊见到姚僧垣,流泪说:“我深受朝廷恩典,现在要以死相报。你是本地的名门望族,又是朝廷旧臣。今天见到你,我的事情就好办了。”不久,侯景的军队大举进攻,经过多日激战,郡城陷落。姚僧垣躲藏了很久,最终被抓住。侯景的将领侯子鉴早就听说过姚僧垣的名声,对他非常器重,因此姚僧垣得以免于一死。梁简文帝即位后,姚僧垣回到建业,以本官兼任中书舍人。侯子鉴镇守广陵时,姚僧垣又随他到了江北。

梁元帝平定侯景后,召姚僧垣到荆州,改任晋安王府谘议。当时虽然平定了大乱,但任用的官员大多无能,朝政混乱,纲纪废弛。姚僧垣对此深感忧虑。他对老朋友说:“我看这种形势,祸乱不久就会到来。现在最好的策略,莫过于靠近关隘。”听到的人都掩口窃笑。梁元帝曾患心腹疾病,召集众医商议治疗方案。大家都认为皇帝身份尊贵,不能轻易用药,应该用温和的药物,慢慢调理。姚僧垣说:“脉象洪大而实,这是有宿食未消。不用大黄,病不会好。”梁元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服药后果然排出了宿食,病就好了。梁元帝非常高兴。当时刚刚开始铸造新钱,一枚新钱相当于十枚旧钱,梁元帝赐给姚僧垣十万钱,实际上相当于一百万。

等到大军攻克荆州,姚僧垣仍然侍奉梁元帝,不离左右。后来被军人阻拦,才哭着离开。不久,中山公宇文护派人寻找姚僧垣。姚僧垣到了宇文护的军营。后来又被燕公于谨召见,对他非常礼遇。太祖又派使者快马征召姚僧垣,于谨坚决不放人。他对使者说:“我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现在得到这个人,希望能与他共度晚年。”太祖因为于谨功勋卓著,德高望重,便不再强求。第二年,姚僧垣随于谨到了长安。武成元年,被任命为小畿伯下大

夫。

金州刺史伊娄穆因病回到京城,请僧垣来诊治。他说:“从腰部到肚脐,好像有三道束缚,两脚无力,无法控制。”僧垣为他诊脉,开了三剂汤药。伊娄穆第一次服用一剂,上部的束缚就解开了;第二次服用一剂,中部的束缚也解开了;再服用一剂,所有的束缚都解除了。但两脚仍然疼痛麻痹,软弱无力。僧垣又为他配制了一剂散药,稍微能够屈伸。僧垣说:“等到霜降时,这个病就会痊愈。”到了九月,伊娄穆果然能够起身行走了。

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原本有气疾,加上水肿,呼吸急促,坐卧不安。有人劝他服用决命大散,他的家人犹豫不决,于是去问僧垣。僧垣说:“我认为这个病不适合服用决命大散。如果你想自己服用,不必再来问我。”于是家人放弃了。贺兰隆的儿子恳切地请求说:“我们压抑了很久,今天才来。如果真的无法治愈,我们心里实在不甘。”僧垣知道这个病可以治好,便开了药方,劝他们赶紧服用。服药后,贺兰隆的气疾立刻通畅了,再服用一剂,所有的病症都痊愈了。

天和元年,僧垣被加授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将军、乐平公窦集突然得了风疾,精神错乱,毫无知觉。之前看过的医生都说他已经无法救治。僧垣后来到了,说:“虽然病情严重,但最终不会死。如果你们愿意把病人交给我,我会尽力治疗。”窦集的家人欣然同意,请求僧垣开药方。僧垣为他配制了汤药和散药,窦集的病很快就好了。

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椿长期患有痢疾,但仍然坚持上朝。燕公谨曾问僧垣:“乐平公和永世公都有顽疾,依我看,永世公的病情较轻。”僧垣回答说:“病情有深浅之分,有时会致命。乐平公虽然病情严重,但最终会康复。永世公虽然病情较轻,但必定会死。”谨问:“你说他必死,大概在什么时候?”僧垣回答:“不出四月。”果然如他所言。谨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天和六年,僧垣被调任为遂伯中大夫。

建德三年,文宣太后病重,医生和巫师的说法各不相同。高祖在内殿召见僧垣,与他同坐,说:“太后的病情不轻,其他医生都说不用担心。我作为儿子,心里明白。君臣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你觉得如何?”僧垣回答:“我没有听声辨色的高超医术,只是经验丰富,根据常人的情况,我私下里感到担忧。”高祖流泪说:“你已经决定了,我还能说什么!”不久,太后去世了。

后来,高祖再次召见僧垣,问他:“姚公担任仪同三司已经几年了?”僧垣回答:“臣蒙受朝廷恩典,已经九年了。”高祖说:“你辛苦了这么久,朝廷应该给予更高的荣誉。”于是授予他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又下诏说:“你已经年过七十,可以停止上朝。除非有特别诏令,不必再入朝觐见。”

建德四年,高祖亲自率军东征,到了河阴时突然生病。他口不能言,眼皮下垂,无法睁眼;一只脚短缩,无法行走。僧垣认为他的五脏六腑都出了问题,不能同时治疗。在军中,最重要的是恢复语言能力。于是僧垣开了药方,高祖服药后能够说话了。接着治疗眼睛,眼睛的疾病也好了。最后治疗脚,脚的疾病也痊愈了。到了华州时,高祖已经完全康复。于是任命僧垣为华州刺史,并诏令他随驾回京,不让他留在地方。

宣政元年,僧垣上表请求退休,高祖下诏批准。这一年,高祖巡幸云阳,突然病倒。于是诏令僧垣前往行宫。内史柳昂私下问僧垣:“皇上已经很久没有进食了,脉象如何?”僧垣回答:“天子顺应天心,或许不是我能理解的。如果是普通人这样,肯定无法存活。”不久,高祖去世了。

宣帝还在东宫时,经常感到心痛。于是让僧垣为他治疗,病很快就好了。宣帝非常高兴。即位后,对僧垣的恩宠更加深厚。宣帝曾从容地对僧垣说:“我常听先帝称你为姚公,有这回事吗?”僧垣回答:“臣蒙受先帝的特殊恩宠,确实如此。”宣帝说:“这是尊老的称呼,不是爵位的称号。我要为你建立家业,作为子孙的永久基业。”于是封僧垣为长寿县公,食邑一千户。册封当天,还赐予他金带和衣服等物。

大象二年,僧垣被任命为太医下大夫。宣帝不久后生病,病情逐渐加重。僧垣在宫中值夜侍奉。宣帝对随公说:“今天我的性命,就交给你了。”僧垣知道宣帝的病情危急,无法完全治愈。于是回答说:“臣蒙受皇恩深重,愿意尽力效劳。只怕能力有限,不敢不尽心。”宣帝点头同意。静帝继位后,僧垣被提升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朝开皇初年,僧垣被封为北绛郡公。开皇三年,僧垣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他留下遗言,要求穿着白衣入棺,不穿朝服。灵前只放置香炉,每天供奉清水。朝廷追赠他本官,并加封为荆、湖二州刺史。

僧垣的医术高超,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他的治疗效果显著,事迹不胜枚举。他的名声远播,甚至传到了边疆和外国。许多外族和外国人都来请求他治病。僧垣收集了许多奇异的药方,经过验证后,编撰了《集验方》十二卷,还撰写了《行记》三卷,流传于世。他的长子姚察在江南。

次子姚最,字士会,从小聪明,长大后博通经史,尤其喜欢著述。十九岁时,随僧垣入关。世宗在麟趾殿聚集学者校书,姚最也参与其中,成为学士。不久,他被任命为齐王宪府的水曹参军,掌管记室事务。齐王宪对他非常礼遇,赏赐丰厚。宣帝继位后,齐王宪因涉嫌谋反被诛杀。隋文帝担任丞相后,追复了齐王宪的官爵。姚最因为长期陪伴齐王宪,受到厚待,便记录了齐王宪的功绩,写成传记,送交史局。

姚最在江南长大,直到入关前,从未学过医术。天和年间,齐王宪上奏高祖,请求让姚最学习医术。齐王宪还对姚最说:“你博学多才,不亚于王褒、庾信。王褒、庾信在两国的名声很大,但我并不看重他们。对你的待遇和赏赐,不是他们能比的。你要深刻理解这一点,不要不放在心上。而且天子有诏令,你必须更加努力。”姚最于是开始学习家传的医术。十多年后,他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每当有人来求医,他的治疗效果都非常显著。隋文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太子门大夫。因为父亲去世,他辞去官职,哀痛过度,身体消瘦。服丧期满后,他继承了北绛郡公的爵位,再次担任太子门大夫。不久,他调任为蜀王秀的友官。蜀王秀镇守益州时,姚最升任为秀府司马。平定陈朝后,姚察来到。姚最认为自己不是嫡子,便将爵位让给姚察,隋文帝同意了。后来,蜀王秀暗中策划谋反,隋文帝命令公卿彻查此事。开府庆整、郝伟等人都将责任推给蜀王秀。只有姚最说:“所有的不法行为,都是我做的,蜀王秀确实不知情。”经过数百次拷问,姚最始终没有改口。最终,姚最被处死,享年六十七岁。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很有义气。他撰写了《梁后略》十卷,流传于世。

黎景熙,字季明,是河间鄚县人,年轻时以字行于世。他的曾祖父黎嶷,在北魏太武帝时,随军攻破平凉,立下战功,被封为容城县男,加授鹰扬将军。后来担任燕郡太守。祖父黎镇,继承了爵位,担任员外散骑侍郎。父亲黎琼,在太和年间继承了爵位,历任员外郎、魏县令,后来担任鄜城郡守。

季明从小喜欢读书,记忆力强,但缺乏应对的能力。他的从祖父黎广,在北魏太武帝时担任尚书郎,精通古学。曾跟随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学习字义,又跟随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从此家传这门学问。季明也继承了这门学问。

他学习的东西,与许氏有所不同。他还喜欢占卜天象,对术数颇有了解。但他生活落魄,不从事生产。他拥有千余卷书籍。即使生活贫困,独自居住,也不因饥寒而改变操守。他与范阳的卢道源是莫逆之交。

永安年间,卢道源劝他入仕,他开始担任威烈将军。魏孝武初年,升任镇远将军,不久又担任步兵校尉。魏孝武西迁时,季明便寓居在伊、洛地区。侯景在河外地区征战时,召季明从军。不久,他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加封中军将军,拜为行台郎中,担任黎阳郡守。季明随军到悬瓠,察觉到侯景终究不可靠,于是离开了他。他客居在颍川,因世道未清,想要悠闲度日。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他。季明不得已,出来与他相见。在内馆停留了一个多月。太祖又征召他,于是他入关。太祖命令季明在东阁正定古今文字。

大统末年,他被任命为安西将军,不久又拜为著作佐郎。当时他的同辈,都身居高位,车马服饰华丽。唯独季明以贫素自居,毫无愧色。他还勤于职守,著述不倦。但他的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他一旦成为史官,便十年未得升迁。魏恭帝元年,他被封为平南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六官建立后,他担任外史上士。孝闵帝即位后,加封他为征南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当时大司马贺兰祥讨伐吐谷浑,诏令季明从军。回来后,他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末年,他升任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朝廷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春夏大旱,皇帝诏令公卿百官,直言得失。季明上书说:我听说成汤遭遇旱灾时,以六事自责。宣王过于奢侈,导致玉璧耗尽。这难道不是深谋远虑,怜悯百姓吗?如今正是农忙时节,雨水却迟迟未至,天下百姓都渴望雨水。陛下关心万物,爱护众生,祭祀百神,却仍未得到丰厚的回报,难道是因为行事不节制,违背了时令,举措失当,才招致了这场旱灾吗?

《春秋》中,君主的举动必被记录,行为成为典礼,水旱阴阳,无不相应而至。孔子说:“言行,是君子感动天地的关键,怎能不谨慎呢?”《春秋》记载,庄公三十一年冬天,没有下雨。五行传认为这是因为当年一年内三次筑台,奢侈而不体恤百姓。僖公二十一年夏天,大旱。五行传认为这是因为当时修建南门,劳民伤财。汉惠帝二年夏天,大旱。五年夏天,大旱,江河水少,溪涧水绝。五行传认为这是因为之前征发了十四万六千人修建长安城。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天,大旱。五行传认为这是因为当年征发天下旧吏开凿昆明池。由此可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上天就会以异常现象回应。典籍中的告诫,或许值得深思。上天的谴责和警告,改正了就是好事。如今若能停止劳役,减轻百姓负担,以回应上天的谴责,或许雨水会及时降下,庄稼会有好收成,那么丰收之年可期,百姓的期望也不会落空。《诗经》说:“百姓已经劳苦,希望可以稍得安宁。惠及中原,安抚四方。”或许担心阳气过盛导致阴气生发,秋天多雨,年成不好,百姓将无望。如果再发生饥荒,忧虑将更加严重。当时豪富之家,竞相追求奢侈华丽。季明又上书说:

我听说宽大可以包容一切,慈爱可以感化众人。所以天地因其高厚而称颂,万物得以在其中生长。四季因其寒暑而显著,万物依赖其忠信。因此,帝王应像天地一样宽大,像四季一样忠信。招摇星指向东方,天下便知春天到来。君主布施恩德,天下百姓便感怀其恩惠。陛下以才干治理天下,万物皆得亨通,乘六龙之车,自强不息,虚心纳谏,天下幸甚。

自古以来,至治之君也都广泛延揽人才,听取百姓意见,种植树木,以求发现自己的过失。近年来旱灾持续时间长,百姓渴望丰收。陛下发布明诏,广泛征求百姓疾苦。像禹、汤一样自责,像宋景一样坚守正道。雨水及时降下,庄稼丰收。克制自己,节俭用度,崇尚质朴,厌恶奢华,这是值得推崇的。然而,朱紫之色仍在街道上闪耀,绮縠之衣仍在豪富之家流行;普通百姓的粗布衣服还未充足,编户之民的糟糠还未满足。这是因为劝导的道理还未普及。如今虽然以政令引导,以刑罚约束,但风俗难以统一。过去汉文帝将上书用的布袋做成帷帐;珍惜十家的财产,不建造露台;后宫所宠幸的妃子,衣服不拖地,与今日富室的装饰相比,还不如婢女的衣服。然而他以身作则,国家富裕,刑罚清明,庙号称太宗,确实有道理。我听说圣人长久坚持其道,天下便自然化育。如今承继魏氏丧乱之后,贞信之风尚未兴起。应当先“遵五美,屏四恶”,革除浮华之俗,抑制竞逐之风,审视鸿都的小技艺,焚烧雉头的异服,无益的货物不要重视,亏德的器物不要陈设,这样百姓就会知道德行的重要。

我又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选举。如果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千里之失。后来者居上,就会招致积薪之讥。因此,古代善于治国的人,按顺序选拔人才,任用必以才能。在朝廷上封爵,不因私爱。选拔人才授予官职,量才任用。官职得到合适的人才,任用得当,六辔调和,坐致千里。虞、舜选拔众人,不仁者远离。这样,万事安康,百姓知道教化。皇帝看了他的上书,非常赞赏。

当时外史的官署屡次迁移,没有固定的地方。季明又上书说:“外史的职责,相当于汉代的东观,仪制与石渠阁相同,职责与天禄阁相同。这是广内秘府,藏书的奥秘所在。帝王所珍视的,就在这里。自魏至周,公馆未立。我虽愚昧,也知道这是不对的,因此去年十一月中,冒昧上奏。希望降下圣旨,立即派人修建。时间已过一年,仍未动工。我职责所在,忧心忡忡,不得不再次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外史的官署才得以建立。

天和三年,他被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来因病去世。

赵文深,字德本,南阳宛人。他的父亲赵遐,因医术高超,仕于魏国,担任尚药典御。

文深年少时学习楷书和隶书,十一岁时,向魏帝献书。他因立义归朝,被任命为大丞相府法曹参军。文深的书法有钟繇、王羲之的风格,笔势可观。当时的碑文,只有文深和冀隽两人能写。大统十年,因立义之功,被封为白石县男,食邑二百户。太祖因隶书有误,命令文深与黎季明、沉遐等人依据《说文》和《字林》刊定六体,完成一万余字,流传于世。

平定江陵后,王褒入关,贵族们争相学习王褒的书法。文深的书法因此被冷落。文深感到惭愧和愤恨,形于言色。后来他知道风尚难以改变,也开始学习王褒的书法,但终究没有成功,反而被人讥讽,说他像邯郸学步。至于碑文,其他人仍无法与他相比。王褒也常常推崇他。宫殿楼阁的题字,都是他的手笔。他被封为县伯下大夫,加封仪同三司。世宗命令他到江陵书写景福寺碑,汉南人士也认为他的书法工整。梁主萧察看了后非常赞赏,赏赐丰厚。天和元年,露寝等建筑初成,文深因题字的功劳,增加食邑二百户,被任命为赵兴郡守。文深虽在外任职,每当需要题字时,仍被召回。后来因病去世。

褚该,字孝通。

他是河南阳翟人。晋朝末年,迁居到江南。祖父长乐,曾任齐竟陵王的录事参军。父亲义昌,曾任梁鄱阳王的中记室。

他从小就谨慎厚道,在乡里很有声誉。尤其擅长医术,在当时很有名。在梁朝做官,历任武陵王府的参军。随王府西上。后来与萧撝一同归顺北周,被授予平东将军、左银青光禄大夫,后转任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元年,被任命为医正上士。自从许奭死后,他逐渐被当时的人所重视,宾客迎候,仅次于姚僧垣。天和初年,升任县伯下大夫。五年后,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他性格温和,不自高自大,只要有请求他的人,都会尽力施展自己的医术。当时的人称他为长者。后来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士则,也继承了他的家业。

当时有个叫强练的人,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北魏时有个叫李顺兴的人,说话沉默寡言,喜欢预言未来的事情,当时被称为李练。世人认为强练与李顺兴类似,所以也叫他练。他容貌高大强壮,与常人不同。精神恍惚,没有人能理解他。他想说什么的时候,遇到人就说。如果遇到他不想说话的时候,即使苦苦请求,他也不会回答。刚开始听他说的话,很难理解。事情过后,往往会有应验。他经常寄住在各个佛寺,喜欢游走于民家,也经常造访王公贵族的府邸。所到之处,人们都尊敬并相信他。

晋公宇文护被杀之前,强练曾手持一个大葫芦,到宇文护的府门外,把葫芦打破。然后大声说:“葫芦破了,子苦。”当时柱国、平高公侯伏侯龙恩早先依附宇文护,深受重用。强练到龙恩的家中,叫他的妻子元氏以及妾媵和婢仆等人,都让他们连席而坐。众人因为逼夫人坐在一起,苦苦推辞不肯。强练说:“你们都是一样的人,哪有贵贱之分。”于是强迫他们坐下。不久宇文护被杀,他的儿子们也都被处死。龙恩也被处死,家产被没收。

建德年间,强练每天晚上到街边的树上,大哭释迦牟尼佛,有时哭到天亮,这样持续了好几天,哭声非常哀怜。不久之后,朝廷废除了佛教和道教。

大象末年,强练又拿着一个无底的袋子,在长安的市集上乞讨,市集上的人争相给他米麦。强练张开袋子接住,随即米麦就漏到地上。有人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强练说:“这也是无余,只是想让大家看到盛满的东西也会变空。”到了隋朝开皇初年,果然迁都到龙首山,长安城于是空废。后来也不知道强练去了哪里。

还有一个蜀郡的卫元嵩,也喜欢预言未来的事情,属于江南宝志一类的人物。天和年间,他写诗预言北周、隋朝的兴衰以及皇家的命运,都有应验。他特别不信佛教,曾经上疏极力反对佛教。史书没有记载他的事迹,所以没有为他立传。

史臣说:仁义对于教化来说,意义重大;术艺对于实用来说,范围广泛。追求这些的人,不可能没有过失,过于追求利益的人,必然会有害处。诗、书、礼、乐所失去的东西比较浅显,所以先王重视德行。方术技巧所失去的东西比较深奥,所以过去的哲人轻视技艺。能够通晓方术而不违背世俗,学习技巧而必定遵循礼仪的人,难道不是大雅君子吗?姚僧垣诊断病情精确审慎,名冠一代,他所救治的人,确实也很多。而弘扬这些义方的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所以能够长寿,享受高官厚禄。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确实是有道理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七-注解

冀隽: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蒋升:蒋升,字凤起,楚国平河人,北魏至北周时期的天文学家、官员。少好天文玄象之学,深受太祖信任,常侍左右以备顾问,曾预言军事吉凶,屡次被验证。

姚僧垣:南朝梁、陈时期的著名医家,医术高超,名冠一时。

子最:子最,此处指姚僧垣之子,具体事迹不详。

黎景熙:黎景熙,事迹不详,可能为北周时期的官员或学者。

赵文深: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褚该: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太祖:指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贺拔岳:贺拔岳,北魏末年的将领,曾为冀隽的上司,后被侯莫陈悦所害。

侯莫陈悦:侯莫陈悦,北魏末年的军阀,曾阻兵陇右,后被太祖平定。

费也头:费也头,北魏末年的将领,曾受魏帝敕书,后被冀隽伪造的敕书所骗,助太祖讨伐侯莫陈悦。

窦泰:窦泰,东魏将领,曾入侵北周,后被太祖击败。

高仲密:高仲密,北豫州的将领,曾归附北周,后因太祖不听蒋升之谏而出兵失利。

梁武帝: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性好医药,曾与姚僧垣之父菩提讨论方术。

梁简文帝:梁简文帝萧纲,梁武帝之子,继位后对姚僧垣礼遇有加。

梁元帝:梁元帝萧绎,梁武帝之子,继位后召姚僧垣赴荆州,曾因宿食之疾被姚僧垣治愈。

侯景:侯景,南朝梁时期的叛将,曾围建业,姚僧垣弃妻子赴难,后侯景兵败被杀。

中山公护:中山公护,即宇文护,北周权臣,曾派人求姚僧垣。

燕公于谨:燕公于谨,北周重臣,曾召姚僧垣并礼遇之,后随其至长安。

僧垣:指姚僧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以其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闻名于世。

决命大散:一种古代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气疾和水肿。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

车骑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负责军事指挥。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文官,负责礼仪、文化等事务。

太医下大夫:古代中国负责皇室医疗的官职,属于太医署的下级官员。

北绛郡公:古代中国的爵位,属于郡公级别,通常授予给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集验方:指姚僧垣编撰的医学著作,收录了多种有效的药方和治疗经验。

行记:指姚僧垣编撰的医学著作,记录了他的临床经验和医学见解。

梁后略:指姚最撰写的史书,记录了梁朝后期的历史事件。

许氏:指许慎,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著有《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

玄象:指天文星象,古代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学问。

术数:古代的一种预测和占卜的方法,包括天文、历法、占星等。

范阳卢道源:范阳是古代地名,卢道源是季明的朋友,具体事迹不详。

威烈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

镇远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边疆防御。

步兵校尉: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步兵的训练和指挥。

银青光禄大夫: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朝廷的礼仪和文化事务。

中军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中央军队的指挥。

行台郎中: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朝廷的文书工作。

黎阳郡守:黎阳是古代地名,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悬瓠: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颍川: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中部地区。

王思政: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东阁:古代皇宫中的一处建筑,用于存放书籍和文献。

安西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西部边疆的防御。

著作佐郎: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编撰和整理文献。

常伯:古代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负责朝廷的礼仪和文化事务。

平南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南部边疆的防御。

右银青光禄大夫: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朝廷的礼仪和文化事务。

六官:指古代朝廷的六种主要官职,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外史上士: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编撰和整理历史文献。

孝闵帝: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

征南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南部边疆的防御。

右金紫光禄大夫: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朝廷的礼仪和文化事务。

大司马:古代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

贺兰祥: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吐谷浑: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青海、甘肃一带。

骠骑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负责军事指挥。

右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文官,负责礼仪、文化等事务。

外史下大夫: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编撰和整理历史文献。

保定三年:指北周的年号,具体年份为563年。

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宣王:指周宣王,西周时期的君主。

珪璧: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于祭祀和礼仪。

五行传:古代的一种占卜和预测未来的方法,基于五行理论。

汉惠帝:指西汉的皇帝刘盈。

汉武帝:指西汉的皇帝刘彻。

昆明池:古代的一处水利工程,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文帝:指西汉的皇帝刘恒。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五美:指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

四恶:指暴、虐、贼、乱四种恶行。

鸿都:古代的一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雉头:古代的一种服饰,具体样式不详。

虞、舜:指中国古代的两位圣君,虞舜和尧舜。

东观:古代的一处建筑,用于存放书籍和文献。

石渠:古代的一处建筑,用于存放书籍和文献。

天禄:古代的一处建筑,用于存放书籍和文献。

天和三年:指北周的年号,具体年份为568年。

南阳宛: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尚药典御: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宫廷的医药事务。

大丞相府法曹参军:古代的一种文官职位,负责法律事务。

钟、王:指钟繇和王羲之,两位著名的书法家。

白石县男:古代的一种爵位,封地在白石县。

说文:指许慎的《说文解字》。

字林:古代的一部字典,具体作者不详。

六体:指古代的六种书体,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飞白书。

王褒: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江陵: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荆州市。

景福寺:古代的一处佛教寺庙,具体位置不详。

梁主萧察:指梁朝的皇帝萧察。

露寝:古代的一处建筑,具体用途不详。

赵兴郡守:赵兴是古代地名,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阳翟:古地名,今河南省禹州市,历史上为重要的文化、政治中心。

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安徽一带,历史上是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

录事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记录等事务,属于王府或州府的属官。

中记室: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记录等事务,属于王府或州府的属官。

武陵王:南朝梁的封王,武陵是今湖南常德一带。

平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负责军事指挥。

左银青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文官,负责礼仪、文化等事务。

医正上士:古代官职名,负责医疗事务,属于医官系统。

县伯下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县级事务。

李顺兴:北魏时期的隐士,以预言未来著称,被称为“李练”。

晋公护:北周时期的权臣宇文护,掌握朝政大权,后被诛杀。

侯伏侯龙恩:北周时期的将领,依附于宇文护,后被诛杀。

建德:北周武帝的年号,期间发生了废佛、道二教的事件。

大象:北周静帝的年号,期间发生了废佛、道二教的事件。

开皇:隋文帝的年号,期间隋朝迁都至龙首山,长安城逐渐废弃。

卫元嵩:南朝梁、陈时期的隐士,擅长预言未来,与江左宝志齐名。

宝志:南朝梁时期的著名隐士,擅长预言未来,被称为“宝志禅师”。

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七-评注

本文选自《周书》,主要记载了北周太祖宇文泰时期几位重要的学者、书法家、天文学家和医学家的事迹。这些人物虽在乱世中,却因其才华和技艺得到了太祖的重用,成为北周初期文化、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

冀隽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尤其是模写能力,帮助太祖伪造敕书,成功策反费也头,为平定侯莫陈悦立下大功。这不仅体现了冀隽的技艺高超,也反映了太祖对书法艺术的重视。书法在当时不仅是文化修养的象征,更是一种实用的政治工具。

蒋升作为天文学家,以其对天文玄象的深刻理解,多次为太祖提供军事决策的依据。他的预言屡次应验,显示了古代天文学在军事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蒋升的故事也反映了北周时期对天文学的重视,以及天文学与政治、军事的紧密联系。

姚僧垣则是医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他自幼通晓医药,梁武帝时入宫为医,医术高超,尤擅用大黄治疗宿食之疾。姚僧垣的医术不仅得到了梁武帝、梁元帝的认可,也在北周时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医学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医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本文通过对冀隽、蒋升、姚僧垣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北周初期在文化、科技领域的成就。这些人物虽在乱世中,却因其才华和技艺得到了太祖的重用,成为北周初期文化、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北周时期对学术和技艺的重视,也揭示了古代文化、科技与政治、军事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本文还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反映了北周初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在天下分崩、戎马交驰的背景下,学术之士虽寡,但太祖却能够不拘一格,引纳曲艺末技,使得这些人才得以发挥所长。这种用人策略不仅为北周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冀隽、蒋升、姚僧垣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北周初期在文化、科技领域的成就,揭示了古代文化、科技与政治、军事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反映了北周初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古代文化、科技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学家姚僧垣的医术成就及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姚僧垣以其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了多位朝廷重臣的疑难杂症,赢得了皇帝和朝臣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文中详细描述了姚僧垣治疗金州刺史伊娄穆、大将军贺兰隆、乐平公窦集、永世公叱伏列椿等人的过程,展现了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卓越能力。例如,伊娄穆的病情复杂,姚僧垣通过诊脉和处方,逐步解除了他的病痛,最终使其康复。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姚僧垣的医术精湛,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姚僧垣的医术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播至边疆和外国,吸引了众多求医者。他的医学著作《集验方》和《行记》成为后世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姚僧垣的儿子姚最,他虽然最初并未习医,但在父亲的指导下,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者。姚最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古代医学世家传承的特点,即医术往往通过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和发展。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姚僧垣的医术成就,还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姚僧垣作为一位医者,能够在朝廷中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和信任,说明当时社会对医学的重视和对医者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古代中医的辉煌成就和医者的崇高地位,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季明和赵文深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

季明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他精通天文、术数,并且有丰富的藏书。尽管他生活贫困,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为饥寒所动。他的朋友卢道源劝他入仕,他最终成为威烈将军,并在北魏朝廷中担任多个重要职位。季明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政治动荡中的选择和坚持。

赵文深则是一个书法家,他从小学习楷隶,并在魏帝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他在大丞相府担任法曹参军,并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尽管后来王褒的书法风格流行,赵文深的书法被冷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风格,并在碑牓书法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赵文深的故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文化变迁中的坚持和创新。

这段古文还提到了古代的政治制度、官职设置、文化传统等内容,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政治和文化变迁中的选择和坚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以及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和作用。

本文主要记载了南朝梁、陈时期的一些人物事迹,尤其是医家、隐士和预言者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复杂政治背景。

首先,文中提到的医家该,以其医术高超和谦逊的品格赢得了时人的尊重。他的事迹不仅展示了南朝时期医学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医者的重视。该的医术和品德使他成为当时医界的代表人物,与姚僧垣齐名,体现了南朝医学的繁荣和医者的社会地位。

其次,文中提到的隐士强练,以其神秘的行为和预言能力引起了时人的关注。强练的行为看似荒诞,但其预言往往应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强练的故事也揭示了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复杂性,尤其是晋公护的兴衰和废佛、道二教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深刻变革。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蜀郡卫元嵩,他与江左宝志齐名,擅长预言未来,尤其是对周、隋废兴的预言。卫元嵩的故事反映了南朝时期隐士文化的兴盛,隐士们通过预言和诗文表达对时局的看法,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

最后,史臣的评论总结了仁义与术艺的关系,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史臣认为,虽然术艺有其用处,但德行才是根本。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南朝社会的影响,强调了道德修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医家、隐士和预言者的记载,展现了南朝时期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复杂政治背景。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四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