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六-原文
赵贵 独孤信 侯莫陈崇
赵贵字符贵,天水南安人也。曾祖达,魏库部尚书、临晋子。祖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
贵少颖悟,有节概。魏孝昌中,天下兵起,贵率乡里避难南迁。属葛荣陷中山,遂被拘逼。荣败,尔朱荣以贵为别将,从讨元颢有功,赐爵燕乐县子,授伏波将军、武贲中郎将。从贺拔岳平关中,赐爵魏平县伯,邑五百户。累迁镇北将军、光禄大夫、都督。
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将吏奔散,莫有守者。贵谓其党曰:“吾闻仁义岂有常哉,行之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朱伯厚、王叔治感意气微恩,尚能蹈履名节;况吾等荷贺拔公国士之遇,宁可自同众人乎?”涕泣歔欷。于是从之者五十人。乃诣悦诈降,悦信之。因请收葬岳,言辞慷慨,悦壮而许之。贵乃收岳尸还,与寇洛等纠合其众,奔平凉,共图拒悦。贵首议迎太祖,语在太祖纪。太祖至,以贵为大都督,领府司马。悦平,以本将军、持节,行秦州事、当州大都督。为政清静,民吏怀之。
齐神武举兵向洛,使其都督韩轨,进据蒲阪。太祖以贵为行台,与梁御等讨之。未济河而魏孝武已西入关。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兼右卫将军。时曹泥据灵州拒守,以贵为大都督,与李弼等率众讨之。进爵为侯、增邑五百户。又以预立魏文帝勋,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户。寻授岐州刺史。时以军国多务,藉贵力用,遂不之部。仍领大丞相府左长史,加散骑常侍。梁仚定称乱河右,以贵为陇西行台,率众讨破之。从太祖复弘农,战沙苑,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中山郡公,除雍州刺史。从战河桥,贵与怡峰为左军,战不利,先还。又从援玉壁,齐神武遁去。高仲密以北豫州降,太祖率师迎之,与东魏人战于邙山。贵为左军,失律,诸军因此并溃。坐免官,以骠骑、大都督领本军。寻复官爵,拜御史中尉,加大将军。东魏将高岳、慕容绍宗等围王思政于颍川,贵率军援之,东南诸州兵亦受贵节度。东魏人遏洧水灌城,军不得至,思政遂没。贵乃班师。寻拜柱国〔大〕将军,赐姓乙弗氏。茹茹寇广武,贵击破之,斩首数千级,收其辎重,振旅而还。六官建,以贵为太保、大宗伯,改封南阳郡公。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
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自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乃与信谋杀护。及期,贵欲发,信止之。寻为开府宇文盛所告,被诛。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及尔朱氏破葛荣,以信为别将。从征韩娄,信疋马挑战,擒贼渔阳王袁肆周,以功拜员外散骑侍郎。寻转骁骑将军,因镇滏口。元颢入洛,荣以信为前驱,与颢党战于河北,破之。拜安南将军,赐爵爰德县侯。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瀍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时荆州虽陷东魏,民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信至武陶,东魏遣其弘农郡守田八能,率蛮左之众,拒信于淅阳;又遣其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我士卒不满千人,而首尾受敌。若却击齐民,则敌人谓为退走,必来要截。未若先破八能。”遂奋击,八能败而齐民亦溃。信乘胜袭荆州。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士庶既怀信遗惠,信临阵喻之,莫不解体。因而纵兵击之,纂大败,奔城趋门,未及阖,信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语在忠传。于是三荆遂定。就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率众奄至。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居三载,梁武帝方始许信还北。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信答以事君无二。梁武帝深义之,礼送甚厚。大统三年秋,至长安。自以亏损国威,上书谢罪。魏文帝付尚书议之,七兵尚书、陈郡王(王言)〔玄〕等议,以为“边将董戎,龚行天罚,丧师败绩,国刑无舍。荆州刺史独孤如愿,任当推毂,远袭襄、宛,斩贼帅辛纂,传首京师,论功语效,寔合嘉赏。但庸绩不终,旋致沦没,责成之义,朝寄有违。然孤军数千,后援未接,贼众我寡,难以自固。既经恩降,理绝刑书。昔秦宥孟明,汉舍广利,卒能改过立功,垂芳竹帛。以今方古,抑有成规。臣等参议,请赦罪,复其旧职
魏文帝诏曰:“如愿荆、襄之役,寔展功效。既属强寇,力屈道穷,归贼不可,还朝路绝,适事求宜,未足称过。违难如吴,诚贯夷险,义全终始,良可嘉叹。复情存谦退,款心谢责。宁容议及恩降,止云免咎,斯则事失权宜,理乖通变。可转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其使持节、仪同三司、浮阳郡公悉如故。”
寻拜领军。仍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改封河内郡公,增邑二千户。时俘虏中有信亲属,始得父凶问,乃发丧行服。寻起为大都督,率众与冯翊王元季海入洛阳。颍、豫、襄、广、陈留之地,并相继款附。
四年,东魏将侯景等率众围洛阳。信据金墉城,随方拒守,旬有余日。及太祖至瀍东,景等退走。信与李远为右军,战不利,东魏遂有洛阳。
六年,侯景寇荆州,太祖令信与李弼出武关。景退,以信为大使,慰抚三荆。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闇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七年,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仚定举兵反,诏信讨之。仚定寻为其部下所杀。而仚定子弟,仍收其余众。信乃勒兵向万年,顿三交口。贼并力拒守,信因诡道趋稠松岭。贼不虞信兵之至,望风奔溃。乘胜逐北,径至城下,贼并出降。加授太子太保。
邙山之战,大军不利。信与于谨收散卒自后击之,齐神武追骑惊扰,诸军因此得全。
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不受代,太祖令信率开府怡峰讨之。仲和婴城固守,信夜令诸将以冲梯攻其东北,信亲帅壮士袭其西南,值明克之。擒仲和,虏其民六千户,送于长安。拜大司马。
十三年,大军东讨。时以茹茹为寇,令信移镇河阳。
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录克下溠、守洛阳、破岷州、平凉州等功,增封,听回授诸子。于是第二子善封魏宁县公,第三子穆文侯县侯,第四子藏义宁县侯,邑各一千户;第五子顺项城县伯,第六子陀建忠县伯,邑各五百户。
信在陇右岁久,启求还朝,太祖不许。或有自东魏来者,又告其母凶问,信发丧行服。属魏太子与(世)〔太〕祖巡北边,因至河阳吊信。信陈哀苦,请终礼制,又不许。于是追赠信父库者司空公,追封信母费连氏常山郡君。
十六年,大军东讨,信率陇右数万人从军,至崤阪而还。迁尚书令。六官建,拜大司马。孝闵帝践阼,迁太保、大宗伯,进封卫国公,邑万户。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东魏将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为檄梁文,矫称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氏,仍云无关西之忧,欲以威梁人也。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子罗,先在东魏,乃以次子善为嗣。及齐平,罗至。善卒,又以罗为嗣。罗字罗仁。大象元年,除楚安郡守,授仪同大将军。
善(子)〔字〕伏陀,幼聪慧,善骑射,以父勋,封魏宁县公。魏废帝元年,又以父勋,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长安郡公。孝闵帝践阼,除河州刺史。以父负舋,久废于家。保定三年,乃授龙州刺史。天和六年,袭爵河内郡公,邑二千户。从高祖东讨,以功授上开府。寻除兖州刺史,政存简惠,百姓安之。卒于位,年三十八。赠使持节、柱国、定赵恒沧瀛五州诸军事、定州刺史。
信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皇后;第七女,隋文献后。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隋文帝践极,乃下诏曰:“褒德累行,往代通规;追远慎终,前王盛典。故使持节、柱国、河内郡开国公信,风宇高旷,独秀生人,睿哲居宗,清猷映世。宏谟长策,道着于弼谐;纬义经仁,事深于拯济。方当宣风廊庙,亮采台阶,而世属艰危,功高弗赏。眷言令范,事切于心。今景运初开,椒闱肃建。载怀涂山之义,无忘褒纪之典。可赠太师、上柱国、冀定相沧瀛赵恒洺贝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追赠信父库者使持节、太尉、上柱国、定恒沧瀛平燕六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恭。信母费连氏,赠太尉恭公夫人。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先,魏之别部,居库斛真水。五世祖曰太骨都侯。其后,世为渠帅。祖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父兴,殿中将军、羽林监。
崇少骁勇,善驰射,谨悫少言。年十五,随贺拔岳与尔朱荣征葛荣。又从元天穆讨邢杲,平之。以功除建威将军。别从岳破元颢于洛阳。迁直寝。
后从岳入关,破赤水蜀。时万俟丑奴围岐州,遣其将李。尉迟菩萨将兵向武功。崇从岳力战破之,乘胜逐北,解岐州围。又赴百里细川,破贼帅侯伏侯元进栅。丑奴率其余众奔高平,崇与轻骑逐北,至泾州长坑及之。贼未成列,崇单骑入贼中,于马上生擒丑奴。于是大呼,众悉披靡,莫敢当之。后骑益集,贼徒因悉逃散,遂大破之。岳以丑奴所乘马及宝剑金带赏崇。除安北将军、太中大夫、都督,封临泾
县侯,邑八百户。
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崇与诸将同谋迎太祖。太祖至军,原州刺史史归犹为悦守。太祖遣崇袭归。崇潜军夜往,轻将七骑,直到城下,余众皆伏于近路。归见骑少,遂不设备。崇即入据城门。时李远兄弟在城内,先知崇来,于是中外鼓噪,伏兵悉起,遂擒归,斩之以崇行原州事。仍从平悦,转征西将军。又遣崇慰抚秦州,别封广武县伯,邑七百户。
大统元年,除泾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大都督,进爵为公,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彭城郡公,邑三千户。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众讨平之。寻除雍州刺史,兼太子詹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魏恭帝元年,出为宁州刺史,迁尚书令。六官建,拜大司空。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
保定三年,崇从高祖幸原州,高祖夜还京师,窃怪其故。崇谓所亲人常升曰:“吾昔闻卜筮者言,晋公今年不利。车驾今忽夜还,不过是晋公死耳。”于是众皆传之。或有发其事者。高祖召诸公卿于大德殿,责崇。崇惶恐谢罪。其夜,护遣使将兵就崇宅,逼令自杀。礼葬如常仪。谥曰躁。护诛后,改谥曰庄闵。
子芮嗣。拜大将军,进位柱国。从高祖东伐,率众守太行道。并州平,授上柱国。仍从平邺,拜大司马。
崇弟琼,字世乐。年八岁丧父,养母至孝,善事诸兄,内外莫不敬之。以军功封灵丘县男,邑三百户。从魏孝武入关,为太祖直荡都督。大统二年,迁尚药典御。三年,拜太子右卫率,进爵为侯。从独孤信征梁仚定。累迁北秦州刺史。十四年,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孝闵帝践阼,进爵武安县公,增邑并前二千户。出为郢州刺史。武成二年,迁金州总管、六州诸军事、金州刺史。保定元年,拜大将军。天和四年,转荆州总管、十四州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寻进位柱国,进爵同昌郡公。建德二年,拜大宗伯,出为秦州总管。四年,从高祖东伐,为后二军总管。寻改封武威郡公。大象二年,加上柱国。
琼弟凯,字敬乐。性刚正,颇好经史。随兄崇,以军功赐爵下蔡县男。大统元年,为东宫侍书。从太祖擒窦泰,破沙苑阵,以功拜宁远将军。累迁羽林监、东宫洗马、太子庶子,进授都督。十四年,兄崇以平原州功,赐爵灵武县侯,诏听转授凯。累迁东宫武卫率、尚书右丞,转左丞,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六官建,授司门下大夫。孝闵帝践阼,拜工部中大夫,进位开府仪同三司,转司宪中大夫,进爵为公,复除工部中大夫。世宗初,出为宜州刺史。武成二年,入为礼部中大夫。保定中,复为陵州刺史,转丹州刺史。所在颇有政绩。天和中,入为司会中大夫。建德二年,为聘齐使主。
史臣曰:萧何文吏自爱,惧秦法诛戮,乃推奉汉高;李通家传谶术,知刘氏当兴,遂翊戴光武。终而白水复禹,中阳纂尧。方策以为美谈,功臣仰其徽烈。赵贵志怀忠义,首倡大谋,爰启圣明,克复雠耻。关中全百二之险,周室定三分之业,彼此一时,足为连类。独孤信威申南服,化洽西州。信着遐方,光照邻国。侯莫陈崇以勇悍之气,当战争之利,轻骑启高平之扉,疋马得长坑之捷。并以宏材远略,附凤攀龙,绩着元勋,位居上衮。而识惭明悊,咸以凶终,惜哉!信虽不免其身,庆延于后。三代外戚,何其盛欤。
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太祖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今并十二大将军录之于左。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元欣,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右与太祖为八柱国。
右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
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诸公之下,不得预于此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六-译文
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
赵贵,字元贵,是天水南安人。他的曾祖父赵达,曾任北魏的库部尚书,封为临晋子。祖父赵仁,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因此在那里安家。
赵贵年少时聪明颖悟,有节操。北魏孝昌年间,天下大乱,赵贵率领乡里人避难南迁。当时葛荣攻陷中山,赵贵被葛荣拘捕逼迫。葛荣失败后,尔朱荣任命赵贵为别将,跟随讨伐元颢有功,赐爵燕乐县子,授伏波将军、武贲中郎将。后来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赐爵魏平县伯,食邑五百户。逐渐升迁至镇北将军、光禄大夫、都督。
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后,将领和官吏纷纷逃散,没有人留守。赵贵对他的同党说:“我听说仁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践行仁义就是君子,违背仁义就是小人。朱伯厚、王叔治因为感念意气微恩,尚且能够坚守名节;何况我们这些人受到贺拔公的国士待遇,怎么能自甘与众人相同呢?”说完,赵贵痛哭流涕。于是有五十人跟随他。赵贵假装投降侯莫陈悦,悦相信了他。赵贵请求收葬贺拔岳,言辞慷慨,悦被他的气概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赵贵于是收殓贺拔岳的遗体,与寇洛等人集结贺拔岳的旧部,逃往平凉,共同谋划抵抗侯莫陈悦。赵贵首先提议迎接太祖,具体内容记载在《太祖纪》中。太祖到达后,任命赵贵为大都督,兼任府司马。侯莫陈悦被平定后,赵贵以本将军的身份,持节,行秦州事、当州大都督。他为政清静,百姓和官吏都怀念他。
齐神武起兵攻打洛阳,派都督韩轨进占蒲阪。太祖任命赵贵为行台,与梁御等人讨伐韩轨。还未渡过黄河,魏孝武帝已经西入关中。赵贵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兼右卫将军。当时曹泥占据灵州拒守,太祖任命赵贵为大都督,与李弼等人率军讨伐曹泥。赵贵进爵为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又因为参与拥立魏文帝有功,进爵为公,食邑增至一千五百户。不久,赵贵被任命为岐州刺史。当时因为军国事务繁多,朝廷依赖赵贵的力量,所以他没有去岐州上任。仍然担任大丞相府左长史,加散骑常侍。梁仚定在河右作乱,赵贵被任命为陇西行台,率军讨伐并击败了他。赵贵跟随太祖收复弘农,参加沙苑之战,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中山郡公,担任雍州刺史。赵贵跟随太祖参加河桥之战,与怡峰率领左军,战斗不利,率先撤退。后来又跟随太祖救援玉壁,齐神武撤退。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太祖率军迎接,与东魏军在邙山交战。赵贵率领左军,因违反军纪,导致各军溃败。赵贵因此被免官,以骠骑大将军、大都督的身份统领本军。不久,赵贵恢复官爵,被任命为御史中尉,加封大将军。东魏将领高岳、慕容绍宗等人围攻王思政于颍川,赵贵率军救援,东南各州的军队也受赵贵指挥。东魏人阻断洧水灌城,赵贵的军队无法到达,王思政最终战败。赵贵于是撤军。不久,赵贵被任命为柱国大将军,赐姓乙弗氏。茹茹人入侵广武,赵贵击败他们,斩首数千级,缴获大量辎重,凯旋而归。六官制度建立后,赵贵被任命为太保、大宗伯,改封南阳郡公。孝闵帝即位后,赵贵升任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食邑万户。
起初,赵贵与独孤信等人与太祖地位相当,等到孝闵帝即位,晋公宇文护摄政,赵贵自认为是元勋,心中常怀不满,有不平之色,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害宇文护。到了约定的时间,赵贵准备行动,独孤信阻止了他。不久,赵贵被开府宇文盛告发,被诛杀。
独孤信,云中人,本名如愿。北魏初年,有三十六部,他的祖先伏留屯是部落首领,与北魏一同兴起。祖父俟尼,在和平年间,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云中镇守武川,因此在那里安家。父亲库者,是领民酋长,年少时雄豪有节义,北州的人都敬服他。
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射。正光末年,与贺拔度等人一同斩杀卫可孤,因此闻名。因为北方边境动乱,独孤信避难到中山,被葛荣俘虏。独孤信当时年少,喜欢修饰自己,衣着与众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
尔朱氏击败葛荣后,任命独孤信为别将。独孤信跟随征讨韩娄,单骑挑战,擒获贼将渔阳王袁肆周,因功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久转任骁骑将军,镇守滏口。元颢进入洛阳,尔朱荣任命独孤信为前驱,与元颢的党羽在河北交战,击败了他们。独孤信被任命为安南将军,赐爵爰德县侯。
建明初年,独孤信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任新野郡守。不久升任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守。他多次掌管二部,都有显著的政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上表推荐独孤信为大都督。独孤信跟随贺拔胜攻打梁的下溠戍,击败敌军,升任武卫将军。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后,贺拔胜命令独孤信入关,安抚贺拔岳的余部。当时太祖已经统领贺拔岳的军队,独孤信与太祖是同乡,年少时关系友好,相见甚欢。太祖命令独孤信入洛阳请示事务,到了雍州,大使元毗又派遣独孤信返回荆州。不久,朝廷征召独孤信入朝,魏孝武帝对他非常信任。
魏孝武帝西迁时,事情发生得很突然,独孤信单骑追赶,在瀍涧追上孝武帝。孝武帝感叹道:“武卫将军竟然能辞别父母,抛弃妻子,远道而来跟随我。乱世才能识别忠良,这话果然不假。”当即赐给独孤信一匹御马,进爵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
当时荆州虽然被东魏占领,但民心仍然留恋北魏。朝廷任命独孤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任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抚荆州百姓。独孤信到达武陶,东魏派遣弘农郡守田八能率领蛮族军队在淅阳阻击独孤信;又派遣都督张齐民率领三千步骑兵从背后袭击独孤信。独孤信对他的部下说:“现在我们士兵不足千人,前后受敌。如果退击张齐民,敌人会认为我们撤退,必定会来截击。不如先击败田八能。”于是独孤信奋力进攻,田八能战败,张齐民也溃退。独孤信乘胜袭击荆州。东魏刺史辛纂率兵出战。荆州百姓怀念独孤信的恩惠,独孤信在阵前劝谕他们,敌军纷纷瓦解。独孤信趁机纵兵进攻,辛纂大败,逃向城门,还未关闭城门,独孤信的都督杨忠等人率先斩杀辛纂。具体内容记载在《杨忠传》中。于是三荆地区平定。独孤信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东魏又派遣将领高敖曹、侯景等人率军突然来袭。独孤信因为寡不敌众,率领部下投奔梁朝。在梁朝居住了三年,梁武帝才允许独孤信返回北方。独孤信的父母在山东,梁武帝问独孤信要去哪里,独孤信回答说:“事君无二心。”梁武帝深为感动,礼送独孤信返回北方。大统三年秋天,独孤信到达长安。他自认为有损国威,上书请罪。魏文帝将此事交给尚书商议,七兵尚书、陈郡王玄等人商议后认为:“边将统兵,奉行天罚,丧师败绩,国法不容。荆州刺史独孤如愿,肩负重任,远袭襄、宛,斩杀贼帅辛纂,传首京师,论功行赏,理应嘉奖。但他功绩未能善终,最终导致失败,责任重大,朝廷寄托有违。然而他孤军数千,后援未至,敌众我寡,难以自保。既然已经得到恩赦,理应免除刑罚。从前秦穆公赦免孟明,汉武帝宽恕李广利,最终他们都能改过立功,名垂青史。以古比今,已有成规。臣等建议,请赦免独孤信的罪过,恢复他的旧职。”
魏文帝下诏说:“在荆、襄之战中,你确实展现了功效。虽然面对强敌,力量耗尽,无法归顺敌人,也无法返回朝廷,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并不足以称为过错。你像吴国一样违抗困难,忠诚贯穿了艰险,义气保全了始终,确实值得嘉奖和赞叹。你心存谦退,诚恳地谢罪。怎么能讨论恩典的降低,只说免罪,这是事情失去了权宜之计,道理违背了通变之道。可以转任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使持节、仪同三司、浮阳郡公的职位都保持不变。”
不久被任命为领军。仍然跟随太祖收复弘农,攻破沙苑。改封为河内郡公,增加封邑二千户。当时俘虏中有信的亲属,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于是发丧服丧。不久被任命为大都督,率领军队与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颍、豫、襄、广、陈留等地,相继归附。
四年,东魏将领侯景等人率军包围洛阳。信据守金墉城,随机应变进行防守,坚持了十多天。等到太祖到达瀍东,侯景等人撤退。信与李远为右军,战斗不利,东魏于是占领了洛阳。
六年,侯景侵犯荆州,太祖命令信与李弼出武关。侯景撤退,任命信为大使,安抚三荆地区。
不久被任命为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在此之前,地方官员软弱无能,政令混乱,百姓有冤情诉讼,多年无法解决。等到信在州任职,事情不再积压。他推行礼教,鼓励农耕和桑蚕,几年之内,公私都富裕起来。流民愿意归附的有数万家。太祖因为信的名声远播,所以赐名为信。
七年,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仚定举兵反叛,朝廷命令信讨伐他。梁仚定不久被部下杀死。但梁仚定的子弟仍然收编了他的余部。信于是率军向万年进发,驻扎在三交口。贼军全力防守,信于是采取迂回战术,向稠松岭进发。贼军没有料到信军的到来,望风而逃。信乘胜追击,直抵城下,贼军全部投降。加授太子太保。
邙山之战,大军失利。信与于谨收编散兵从后方攻击,齐神武的追兵惊慌失措,各军因此得以保全。
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守州城不接受替代,太祖命令信率领开府怡峰讨伐他。宇文仲和固守城池,信夜里命令诸将用冲梯攻击东北方向,信亲自率领壮士袭击西南方向,天亮时攻克城池。擒获宇文仲和,俘虏其民六千户,送往长安。被任命为大司马。
十三年,大军东征。当时因为茹茹入侵,命令信移镇河阳。
十四年,晋升为柱国大将军。记录他攻克下溠、守卫洛阳、攻破岷州、平定凉州等功绩,增加封邑,允许他将封邑回授给诸子。于是第二子善被封为魏宁县公,第三子穆被封为文侯县侯,第四子藏被封为义宁县侯,封邑各一千户;第五子顺被封为项城县伯,第六子陀被封为建忠县伯,封邑各五百户。
信在陇右多年,请求返回朝廷,太祖不允许。有从东魏来的人,又告知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信发丧服丧。当时魏太子与太祖巡视北边,于是到河阳吊唁信。信陈述哀苦,请求完成丧礼,又不被允许。于是追赠信的父亲库者为司空公,追封信的母亲费连氏为常山郡君。
十六年,大军东征,信率领陇右数万人从军,到达崤阪后返回。升任尚书令。六官建立后,被任命为大司马。孝闵帝即位后,升任太保、大宗伯,进封为卫国公,封邑万户。
赵贵被杀后,信因同谋被免职。不久,晋公护又想杀他,因为他的名望很高,不想公开他的罪行,逼迫他在家中自尽。时年五十五岁。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刚开始建立霸业时,只有关中之地,因为陇右地势险要,所以委任信镇守。他深受百姓爱戴,名声远播邻国。东魏将领侯景南奔梁国时,魏收撰写檄文给梁国,假称信据守陇右不服从宇文氏,还说没有关西的忧虑,想以此威慑梁人。信在秦州时,曾经因为打猎日暮,骑马入城,帽子稍微歪斜。第二天早上,官吏和百姓中有戴帽子的人,都模仿信将帽子歪斜。他在邻境和士庶中受到如此重视。
儿子罗,原先在东魏,于是以次子善为继承人。等到齐国平定,罗来到。善去世后,又以罗为继承人。罗字罗仁。大象元年,被任命为楚安郡守,授仪同大将军。
善字伏陀,幼年聪慧,擅长骑射,因为父亲的功勋,被封为魏宁县公。魏废帝元年,又因为父亲的功勋,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为长安郡公。孝闵帝即位后,被任命为河州刺史。因为父亲有罪,长期被废黜在家。保定三年,才被任命为龙州刺史。天和六年,继承河内郡公的爵位,封邑二千户。跟随高祖东征,因功被任命为上开府。不久被任命为兖州刺史,政事简惠,百姓安居乐业。在任上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追赠使持节、柱国、定赵恒沧瀛五州诸军事、定州刺史。
信的长女是周明敬皇后;第四女是元贞皇后;第七女是隋文献皇后。周、隋及皇家,三代都是外戚,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隋文帝即位后,下诏说:“褒奖德行,是历代的通规;追念先人,慎终追远,是前王的盛典。故使持节、柱国、河内郡开国公信,风度高旷,独秀于世人,睿智居于宗族,清明的谋略映照世间。宏大的谋略和长远的策略,在辅佐和谐中显现;经纬仁义,在拯救济世中深入。正当在朝廷宣扬风气,在台阶上展示才华时,却遭遇世道艰难,功高未赏。怀念他的美好风范,事情切中我心。如今国运初开,后宫肃建。怀着涂山之义,不忘褒奖的典章。可以追赠太师、上柱国、冀定相沧瀛赵恒洺贝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封邑一万户。谥号为景。”
追赠信的父亲库者为使持节、太尉、上柱国、定恒沧瀛平燕六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封赵国公,封邑一万户。谥号为恭。信的母亲费连氏,追赠为太尉恭公夫人。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他的祖先是魏国的别部,居住在库斛真水。五世祖叫太骨都侯。后来,世代为渠帅。祖父允,以良家子的身份镇守武川,于是定居在那里。父亲兴,是殿中将军、羽林监。
崇年少时骁勇善战,擅长骑射,谨慎少言。十五岁时,跟随贺拔岳与尔朱荣征讨葛荣。又跟随元天穆讨伐邢杲,平定了他。因功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另外跟随贺拔岳在洛阳击败元颢。升任直寝。
后来跟随贺拔岳入关,攻破赤水蜀。当时万俟丑奴包围岐州,派遣他的将领李。尉迟菩萨率军向武功进发。崇跟随贺拔岳力战击败他们,乘胜追击,解除了岐州的包围。又前往百里细川,攻破贼帅侯伏侯元进的栅栏。丑奴率领余部逃往高平,崇与轻骑追击,到达泾州长坑追上他们。贼军尚未列阵,崇单骑冲入贼军中,在马上生擒丑奴。于是大声呼喊,贼众纷纷溃散,无人敢抵挡。后续骑兵陆续赶到,贼军因此全部逃散,于是大破敌军。贺拔岳将丑奴所乘的马和宝剑金带赏赐给崇。任命为安北将军、太中大夫、都督,封临泾
被封为县侯,食邑八百户。
等到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崇与诸将共同谋划迎接太祖。太祖到达军中,原州刺史史归仍然为悦守城。太祖派遣崇袭击归。崇秘密行军夜行,轻装带领七名骑兵,直接到达城下,其余部队都埋伏在近路。归看到骑兵少,于是没有设防。崇随即进入占据城门。当时李远兄弟在城内,预先知道崇要来,于是内外鼓噪,伏兵全部出动,于是擒获归,斩首后以崇代理原州事务。随后跟随平定悦,转任征西将军。又派遣崇慰抚秦州,另外封为广武县伯,食邑七百户。
大统元年,被任命为泾州刺史,加封散骑常侍、大都督,晋升爵位为公,连续升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为彭城郡公,食邑三千户。三年,跟随擒获窦泰,收复弘农,攻破沙苑,增加食邑二千户。四年,跟随战斗河桥,崇的功劳居多。七年,稽胡反叛,崇率领部队讨平之。不久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兼任太子詹事。十五年,晋升为柱国大将军,转任少傅。魏恭帝元年,出任宁州刺史,升任尚书令。六官建立,被任命为大司空。孝闵帝即位,晋升为梁国公,食邑万户,加封太保。历任大宗伯、大司徒。
保定三年,崇跟随高祖到原州,高祖夜晚返回京师,私下奇怪其缘故。崇对所亲信的人常升说:“我从前听卜筮的人说,晋公今年不利。车驾现在忽然夜晚返回,不过是晋公死而已。”于是众人都传开了。有人揭发了这件事。高祖召见诸公卿在大德殿,责备崇。崇惶恐谢罪。那天晚上,护派遣使者带领士兵到崇的宅邸,逼迫他自杀。葬礼按照常规进行。谥号为躁。护被诛杀后,改谥号为庄闵。
儿子芮继承爵位。被任命为大将军,晋升为柱国。跟随高祖东征,率领部队守卫太行道。并州平定后,被任命为上柱国。随后跟随平定邺城,被任命为大司马。
崇的弟弟琼,字世乐。八岁时丧父,侍养母亲非常孝顺,善待各位兄长,内外无不敬重他。因军功被封为灵丘县男,食邑三百户。跟随魏孝武入关,担任太祖直荡都督。大统二年,升任尚药典御。三年,被任命为太子右卫率,晋升爵位为侯。跟随独孤信征讨梁仚定。连续升迁为北秦州刺史。十四年,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孝闵帝即位,晋升爵位为武安县公,增加食邑共计二千户。出任郢州刺史。武成二年,升任金州总管、六州诸军事、金州刺史。保定元年,被任命为大将军。天和四年,转任荆州总管、十四州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不久晋升为柱国,晋升爵位为同昌郡公。建德二年,被任命为大宗伯,出任秦州总管。四年,跟随高祖东征,担任后二军总管。不久改封为武威郡公。大象二年,加封上柱国。
琼的弟弟凯,字敬乐。性格刚正,非常喜欢经史。跟随兄长崇,因军功被赐予下蔡县男的爵位。大统元年,担任东宫侍书。跟随太祖擒获窦泰,攻破沙苑阵,因功被任命为宁远将军。连续升迁为羽林监、东宫洗马、太子庶子,晋升为都督。十四年,兄长崇因平原州的功劳,被赐予灵武县侯的爵位,诏令允许转授给凯。连续升迁为东宫武卫率、尚书右丞,转任左丞,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六官建立,被任命为司门下大夫。孝闵帝即位,被任命为工部中大夫,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转任司宪中大夫,晋升爵位为公,再次被任命为工部中大夫。世宗初年,出任宜州刺史。武成二年,入朝担任礼部中大夫。保定年间,再次担任陵州刺史,转任丹州刺史。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天和年间,入朝担任司会中大夫。建德二年,担任聘齐使主。
史臣评论说:萧何作为文吏自爱,害怕秦法的诛戮,于是推举奉承汉高;李通家传谶术,知道刘氏当兴,于是辅佐光武。最终白水复禹,中阳纂尧。方策以此为美谈,功臣仰慕其光辉。赵贵心怀忠义,首先倡导大谋,开启圣明,克复仇耻。关中保全百二之险,周室定下三分之业,彼此一时,足以相提并论。独孤信威震南服,教化西州。信著远方,光照邻国。侯莫陈崇以勇悍之气,当战争之利,轻骑开启高平之门,单马取得长坑之捷。并以宏材远略,附凤攀龙,功绩显著,位居上卿。然而见识不足,都以凶终,可惜啊!信虽然自身不免,但福庆延及后代。三代外戚,何其盛哉。
起初,魏孝庄帝因为尔朱荣有辅佐之功,任命荣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因为太祖建立中兴之业,开始任命此职。其后功参佐命,声望和实际地位都很重的人,也担任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担任此职的共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担任爪牙御侮之任。当时荣盛,无人可比。所以现在称门阀者,都推举八柱国家。现在并十二大将军记录在左。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元欣,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右与太祖为八柱国。
右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
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也担任大将军。然而贤担任陇右牧,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多,都是散秩,无所统御。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以位次继承掌其事者,但德望素在诸公之下,不得预于此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六-注解
赵贵: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后因谋反被诛杀。
独孤信:独孤信,原名如愿,云中人,北魏至西魏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以勇猛善战和忠诚著称,曾在北魏末年的战乱中屡立战功。独孤信与宇文泰关系密切,是西魏的重要支持者。他在荆州地区的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成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
侯莫陈崇: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葛荣:北魏的叛军首领,曾发动大规模的叛乱。
尔朱荣: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贺拔岳: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宇文泰:宇文泰,字黑獭,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后被追尊为太祖。他在北魏末年的战乱中崛起,最终建立了西魏政权,为北周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闵帝:指北周的第二位皇帝宇文觉,孝闵帝是其庙号。
宇文护:宇文护是西魏至北周时期的权臣,宇文泰的侄子。他在宇文泰死后掌握实权,成为西魏和北周的实际统治者,但因其专权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魏文帝:指北魏的皇帝,这里具体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他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政策,对北魏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荆、襄之役:指北魏与南朝梁在荆州、襄阳一带的军事冲突,这些战役在北魏与南朝的对峙中具有重要意义。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统领精锐骑兵,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侍中: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属于皇帝的近臣,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开府: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指可以自行设立府署,拥有较大的行政和军事权力。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表示其地位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相当,享有极高的荣誉。
浮阳郡公:古代中国的爵位,郡公是公爵的一种,浮阳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浮阳郡的公爵。
领军:古代中国的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太祖:指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太祖是其庙号。
弘农: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沙苑: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是北魏与东魏的重要战场。
河内郡公:古代中国的爵位,河内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河内郡的公爵。
大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方军队,权力极大。
冯翊王:古代中国的王爵,冯翊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冯翊的王。
洛阳: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北魏的都城之一。
颍、豫、襄、广、陈留:古代中国的地名,分别位于今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等地,是北魏的重要行政区划。
侯景:东魏的将领,后来叛变投靠南朝梁,引发了侯景之乱,对南北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墉城:古代中国的城池,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瀍东: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部,是北魏与东魏的重要战场。
李远: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武关:古代中国的重要关隘,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是北魏与南朝的重要通道。
三荆:古代中国的地名,指荆州、襄阳、南阳三地,是北魏的重要行政区划。
陇右十州大都督: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官职,负责统领陇右地区的十个州。
秦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秦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岷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岷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赤水蕃王:古代中国的王爵,赤水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赤水的蕃王。
梁仚定:岷州的刺史,曾举兵反叛北魏。
万年: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三交口: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稠松岭: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太子太保: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邙山之战:古代中国的重要战役,发生在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部),是北魏与东魏的重要战场。
于谨: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齐神武:指东魏的实际掌权者高欢,他在位期间对东魏的政治、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凉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凉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宇文仲和:凉州的刺史,曾据州反叛北魏。
怡峰: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大司马: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全国军队,地位极为尊崇。
茹茹: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曾多次与北魏发生冲突。
河阳: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柱国大将军:古代最高级别的武官名,负责统领全国军队,地位极为尊崇。
下溠: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魏宁县公:古代中国的爵位,魏宁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魏宁县的公爵。
穆文侯县侯:古代中国的爵位,穆文侯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穆文侯县的侯爵。
藏义宁县侯:古代中国的爵位,藏义宁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藏义宁县的侯爵。
项城县伯:古代中国的爵位,项城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项城县的伯爵。
建忠县伯:古代中国的爵位,建忠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建忠县的伯爵。
尚书令: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尚书省,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六官建:指北魏的六官制度,是北魏的重要政治制度。
太保:古代官职名,属于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地位极高。
大宗伯: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礼仪和祭祀事务,地位显赫。
卫国公:古代中国的爵位,卫国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卫国的公爵。
晋公护:指北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护,他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安郡守: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楚安郡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仪同大将军: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官职,属于将军中的高级别。
伏陀:信的儿子,字伏陀,因父亲的功勋被封为魏宁县公。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表示其有权开设府署,地位与三司相当,享有极高的荣誉。
长安郡公:古代中国的爵位,长安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长安郡的公爵。
河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河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龙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龙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上开府: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拥有较大的行政和军事权力。
兖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兖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定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定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周明敬后:指北周的皇后,是信的长女。
元贞皇后:指北周的皇后,是信的第四女。
隋文献后:指隋朝的皇后,是信的第七女。
隋文帝:指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在位期间对隋朝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师: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辅佐皇帝。
上柱国:古代最高级别的武官名,负责统领全国军队,地位极为尊崇。
冀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冀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赵国公:古代中国的爵位,赵国是地名,这里指被封为赵国的公爵。
谥曰景:古代中国的谥号,景是谥号的一种,通常授予有重大功勋的人。
太尉: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定恒沧瀛平燕六州诸军事: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定、恒、沧、瀛、平、燕六州的军事事务。
谥曰恭:古代中国的谥号,恭是谥号的一种,通常授予有重大功勋的人。
代郡武川: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库斛真水: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太骨都侯: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北魏的军事官职。
渠帅: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少数民族的军事首领。
元天穆: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邢杲:北魏的叛军首领,曾发动大规模的叛乱。
建威将军:古代中国的军事官职,属于将军中的中级别。
元颢:北魏的叛军首领,曾发动大规模的叛乱。
直寝: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皇帝的近臣,负责皇帝的起居事务。
赤水蜀: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曾多次与北魏发生冲突。
万俟丑奴:北魏的叛军首领,曾发动大规模的叛乱。
岐州: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李: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尉迟菩萨: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武功: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百里细川: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侯伏侯元进:北魏的叛军首领,曾发动大规模的叛乱。
高平: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泾州长坑: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安北将军:古代中国的军事官职,属于将军中的中级别。
太中大夫: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文官中的中级别。
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方军队,权力较大。
临泾:古代中国的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是北魏的重要军事据点。
县侯:古代爵位之一,位于侯爵之下,通常授予有功之臣,享有一定的封地和户数。
原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固原一带,是北周的重要军事据点。
侯莫陈悦:北周时期的将领,曾与宇文泰争夺权力,后被宇文泰击败。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属于皇帝的近臣,负责顾问应对,地位较高。
车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统领骑兵,地位显赫。
大司空:古代官职名,属于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工程和水利事务。
大司徒:古代官职名,属于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民政事务。
宁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庆阳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六官:指北周时期的六部尚书,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梁国公:古代爵位名,位于公爵之列,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封地。
灵丘县男:古代爵位名,位于男爵之列,享有一定的封地和户数。
尚药典御: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医药事务,地位较高。
太子右卫率: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子的护卫事务,地位较高。
北秦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天水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武安县公:古代爵位名,位于公爵之列,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封地。
郢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江陵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金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安康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荆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荆州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同昌郡公:古代爵位名,位于公爵之列,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封地。
秦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天水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武威郡公:古代爵位名,位于公爵之列,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封地。
下蔡县男:古代爵位名,位于男爵之列,享有一定的封地和户数。
东宫侍书: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子的文书事务,地位较高。
宁远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军队,地位较高。
羽林监: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护卫事务,地位较高。
东宫洗马: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子的马匹事务,地位较高。
太子庶子: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地位较高。
灵武县侯:古代爵位名,位于侯爵之列,享有一定的封地和户数。
东宫武卫率: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子的护卫事务,地位较高。
尚书右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尚书省的日常事务,地位较高。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尚书省的日常事务,地位较高。
司门下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司法事务,地位较高。
工部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工程事务,地位较高。
司宪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司法事务,地位较高。
宜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宜州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礼部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礼仪事务,地位较高。
陵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宜宾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丹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延安一带,是北周的重要行政区域。
司会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财政事务,地位较高。
聘齐使主:古代官职名,负责出使齐国,地位较高。
八柱国:指北周时期的八位最高级别的武官,分别是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宇文泰。
十二大将军:指北周时期的十二位高级武官,分别是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宇文泰、念贤、王思政等。
二十四军:指北周时期的二十四支军队,每支军队由一位开府统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六-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赵贵和独孤信两位西魏重要将领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北魏末年至西魏初年动荡局势中的忠诚与勇敢。赵贵和独孤信都是宇文泰(太祖)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行动对西魏的建立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赵贵的事迹突出表现在贺拔岳被害后的忠诚与决断。面对侯莫陈悦的叛乱,赵贵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坚持抵抗,最终迎立宇文泰为领袖。他的行动不仅体现了对贺拔岳的忠诚,也展现了对西魏政权的坚定支持。赵贵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使他在西魏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独孤信则以勇猛善战和忠诚著称。他在荆州地区的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成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独孤信与宇文泰的关系密切,他的忠诚和勇敢为西魏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独孤信的事迹还体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智慧,尤其是在面对东魏的强大压力时,他能够灵活应对,最终成功稳定了荆州地区。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北魏末年至西魏初年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斗争。赵贵和独孤信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英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忠诚与背叛、权力与斗争的缩影。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君爱国’的理念,同时也展现了乱世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赵贵和独孤信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功绩。文中对赵贵在贺拔岳被害后的悲痛与决断、独孤信在荆州地区的军事行动等情节的描写,极具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与英雄的气概。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北魏末年至西魏初年的政治和军事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赵贵和独孤信的事迹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也为理解西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他们的忠诚与勇敢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北魏将领信的军事生涯和政治成就,展现了他在北魏与东魏、南朝梁的多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卓越才能。信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还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陇右地区的治理中,他推行礼教,劝课农桑,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流民纷纷归附。信的治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北魏太祖的高度认可,多次被封赏,最终成为北魏的重要支柱之一。
信的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深受百姓和邻国的敬重。他在秦州时,因一次狩猎归来帽微侧,竟引得吏民纷纷效仿,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北魏的霸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陇右地区的镇守,为北魏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的家族也与北魏、北周、隋朝的皇室有着密切的联系,三代皆为外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信的长女、第四女、第七女分别成为北周、隋朝的皇后,显示了信家族在北魏、北周、隋朝三代中的重要地位。
信的军事生涯和政治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他的治理理念和军事策略,尤其是对陇右地区的治理,为后世的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信的家族与皇室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北魏、北周、隋朝三代政治联姻的重要性,为后世的政治联姻提供了历史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载了信的军事生涯和政治成就,还展现了北魏、北周、隋朝三代的政治联姻和地方治理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记载了北周时期侯莫陈崇及其家族的功绩与官职变迁,反映了北周初期的政治与军事格局。侯莫陈崇作为北周的重要将领,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如平定侯莫陈悦、擒窦泰、破沙苑等,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他的官职从最初的县侯逐步晋升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等高位,体现了北周朝廷对其功绩的认可与重用。
侯莫陈崇的家族成员也多有功勋,如其弟琼、凯等人,均在军事和政治上有所建树,显示了家族的显赫地位。尤其是琼,以其孝行和军事才能,获得了朝廷的多次封赏,最终成为同昌郡公,进一步巩固了家族的地位。
本文还提到了北周时期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制度,这是北周政权的重要军事架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不仅是北周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还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他们的存在,确保了北周政权的稳定与强大。侯莫陈崇作为八柱国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然而,侯莫陈崇的结局却颇为悲剧。由于他在一次事件中的不慎言论,导致被逼自杀,最终谥号为“躁”。这一结局反映了北周政权内部的复杂斗争和权力博弈,即便是功勋卓著的将领,也难以避免政治风险。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通过对侯莫陈崇及其家族的描述,展现了北周初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结构。侯莫陈崇的忠诚与功绩,体现了北周政权对功臣的重视与依赖,同时也揭示了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与风险。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叙事条理清晰,通过对侯莫陈崇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变迁和功绩的描述,展现了北周初期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对侯莫陈崇的悲剧结局的描写,增加了文本的戏剧性和历史厚重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北周初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侯莫陈崇及其家族的描述,可以深入了解北周政权的运作机制和权力结构,以及功臣在政权中的地位与命运。此外,本文还反映了北周政权内部的复杂斗争,为研究北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