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之一,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及其轶事。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流逸事、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书中以人物轶事为主,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话和智慧的表达,反映了魏晋士人对名利、道德、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全书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对后代的小说创作、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言语-原文
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
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
大儿谓曰:‘何以不拜?’
答曰:‘偷,那得行礼!’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
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
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
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不能答。’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
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
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
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讎,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
衡扬枹为渔阳掺檛,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
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魏武惭而赦之。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
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
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
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名?’
侍中缪袭曰:‘陛下圣思齐于哲王;罔极过于曾、闵。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
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司马景王东征,取上党李喜,以为从事中郎。
因问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
喜对曰:‘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
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
王大咨嗟。
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
王者世数,系此多少。
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
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帝说,群臣叹服。
满奋畏风。
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
帝笑之。
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
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
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
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
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
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
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水甲)渫而扬波,其人磊呵而英多。’
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
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
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
乐令既允朝望,加有婚亲,群小谗于长沙。
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
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
主人问病,曰:‘患疟也。’
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
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
崔正熊诣都郡。
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去崔杼几世?’
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
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
庾公造周伯仁。
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
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
伯仁曰:‘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顾司空未知名,诣王丞相。
丞相小极,对之疲睡。
顾思所以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元公道公协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
丞相因觉,谓顾曰:‘此子圭璋特达,机警有锋。’
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
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
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谓温峤曰:‘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阼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子其行乎?’
温曰:‘峤虽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岂敢辞命!’
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
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
温新至,深有诸虑。
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
温忠慨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
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
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
王敦兄含为光禄勋。
敦既逆谋,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
王丞相诣阙谢。
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
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援翰曰:‘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
郗太尉拜司空,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实愧于怀。’
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
既坐,傲然啸咏。
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
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
于时以为名言。
挚瞻曾作四郡太守,大将军户曹参军,复出作内史,年始二十九。
尝别王敦,敦谓瞻曰:‘卿年未三十,已为万石,亦太蚤。’
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蚤;比之甘罗,已为太老。’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廷尉以裘与从弟沈,沈辞不受。
廷尉曰:‘晏平仲之俭,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犹狐裘数十年,卿复何辞此?’
于是受而服之。
佛图澄与诸石游,林公曰:‘澄以石虎为海鸥鸟。’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
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
时贤以为德音。
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
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
或云卞令。
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猎,将其二儿俱行。
庾公不知,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
庾谓曰:‘君亦复来邪?’
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
答曰:‘字齐由。’
公曰:‘欲何齐?’
曰:‘齐许由。’
‘齐庄何字?’
答曰:‘字齐庄。’
公曰:‘欲何齐?’
曰:‘齐庄周。’
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
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
庾公大喜小儿对。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
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
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
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
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
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康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
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庾稚恭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帝。
武帝疑是故物。
侍中刘劭曰:“柏梁云构,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钟、夔先听其音。
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
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何骠骑亡后,徵褚公入。
既至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
褚曰:“真长何以处我?”
真长顾王曰:“此子能言。”
褚因视王,王曰:“国自有周公。”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让在前。
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
简文曰:“卿何以先白?”
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
迺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初,荧惑入太微,寻废海西。
简文登阼,复入太微,帝恶之。
时郗超为中书在直。
引超入曰:“天命脩短,故非所计,政当无复近日事不?”
超曰:“大司马方将外固封疆,内镇社稷,必无若此之虑。
臣为陛下以百口保之。”
帝因诵庾仲初诗曰:“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声甚凄厉。
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
由是身不能以道匡卫,思患预防,愧叹之深,言何能喻?”
因泣下流襟。
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
宣武至,问上何在?
简文曰:“某在斯。”
时人以为能。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闲想也。
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
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支道林常养数匹马。
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
桓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尺玄门。”
刘曰:“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
羊秉为抚军参军,少亡,有令誉。
夏侯孝若为之叙,极相赞悼。
羊权为黄门侍郎,侍简文坐。
帝问曰:“夏侯湛作羊秉叙绝可想。是卿何物?有后不?”
权潸然对曰:“亡伯令问夙彰,而无有继嗣。
虽名播天听,然胤绝圣世。”
帝嗟慨久之。
王长史与刘真长别后相见,
王谓刘曰:“卿更长进。”
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
刘尹云:“人想王荆产佳,此想长松下当有清风耳。”
王仲祖闻蛮语不解,茫然曰:“若使介葛卢来朝,故当不昧此语。”
刘真长为丹阳尹,
许玄度出都就刘宿。
床帷新丽,饮食丰甘。
许曰:“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
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
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
二人并有愧色。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
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
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
临成,以示韩康伯。
康伯都无言,
王曰:“何故不言?”
韩曰:“无可无不可。”
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荀中郎在京口,
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
若秦、汉之君,必当褰裳濡足。”
谢公云:“贤圣去人,其闲亦迩。”
子侄未之许。
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汉。”
支公好鹤,
住剡东(山印)山。
有人遗其双鹤,
少时翅长欲飞。
支意惜之,
乃铩其翮。
鹤轩翥不复能飞,
乃反顾翅,垂头视之,
如有懊丧意。
林曰:“既有凌霄之姿,
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养令翮成,
置使飞去。
谢中郎经曲阿后湖,
问左右:“此是何水?”
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著,
纳而不流。”
晋武帝每饷山涛山少。
谢太傅以问子弟,
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
而使与者忘少。”
谢胡儿语庾道季:“
诸人莫当就卿谈,
可坚城垒。”
庾曰:“若文度来,
我以偏师待之;
康伯来,
济河焚舟。”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
殷扬州知其家贫,
问:“君能屈志百里不?”
李答曰:“北门之叹,
久已上闻。
穷猿奔林,
岂暇择木!”
遂授剡县。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
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
亦觉日月清朗。”
谢万作豫州都督,新拜,当西之都邑,相送累日,谢疲顿。
于是高侍中往,径就谢坐,因问:‘卿今仗节方州,当疆理西蕃,何以为政?’谢粗道其意。
高便为谢道形势,作数百语。
谢遂起坐。
高去后,谢追曰:‘阿酃故粗有才具。’谢因此得终坐。
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
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
斋前种一株松,何自手壅治之。
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
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
顾长康时为客,在坐,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桓即赏以二婢。
王子敬语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故不如铜雀台上妓。
林公见东阳长山曰:‘何其坦迤!’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暝不临。
左右启‘依常应临’。
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
车武子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
袁曰:‘必无此嫌。’
车曰:‘何以知尔?’
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
已而会雪下,未甚寒。
诸道人问在道所经。
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
张天锡为凉州刺史,称制西隅。
既为苻坚所禽,用为侍中。
后于寿阳俱败,至都,为孝武所器。
每入言论,无不竟日。
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
张曰:‘桑椹甘香,鸱鸮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
顾长康拜桓宣武墓,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
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哭之状其可见乎?’
顾曰:‘鼻如广莫长风,眼如悬河决溜。’
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范甯作豫章,八日请佛有板。
众僧疑,或欲作答。
有小沙弥在坐末曰:‘世尊默然,则为许可。’
众从其义。
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
太傅叹以为佳。
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王中郎甚爱张天锡,问之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
张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因时脩制,荀、乐之风。’
王曰:‘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
答曰:‘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
谢景重女适王孝伯儿,二门公甚相爱美。
谢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
太傅已构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谢,还取作咨议。
外示絷维,而实以乖闲之。
及孝伯败后,太傅绕东府城行散,僚属悉在南门要望候拜,时谓谢曰:‘王甯异谋,云是卿为其计。’
谢曾无惧色,敛笏对曰:‘乐彦辅有言:‘岂以五男易一女?’’
太傅善其对,因举酒劝之曰:‘故自佳!故自佳!’
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
问人云:‘桓温来欲作贼,如何?’
桓玄伏不得起。
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之议,裁之圣鉴。’
太傅曰:‘我知!我知!’
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
桓出谢过。
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
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
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桓玄诣殷荆州,殷在妾房昼眠,左右辞不之通。
桓后言及此事,殷云:‘初不眠,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
桓玄问羊孚:‘何以共重吴声?’
羊曰:‘当以其妖而浮。’
谢混问羊孚:‘何以器举瑚琏?’
羊曰:‘故当以为接神之器。’
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
侍中殷仲文进曰:‘当由圣德渊重,厚地所以不能载。’
时人善之。
桓玄既篡位,将改置直馆,问左右:‘虎贲中郎省,应在何处?’
有人答曰:‘无省。’
当时殊忤旨。
问:‘何以知无?’
答曰:‘潘岳秋兴赋叙曰:‘余兼虎贲中郎将,寓直散骑之省。’玄咨嗟称善。
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盖之貌?’
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言语-译文
边文礼见到袁奉高时,仪态失序。袁奉高说:‘以前尧帝聘请许由,许由面不改色,先生为什么颠倒衣裳呢?’边文礼回答说:‘明府初来,尧帝的德行还未显现,因此我这些贱民才颠倒衣裳。’
徐孺子九岁时,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东西,那岂不是特别明亮吗?’徐孺子说:‘不是的,就像人的眼睛中有瞳孔一样,没有它必然是看不见的。’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声很大,担任司隶校尉,只有才华出众、清名显赫以及中表亲戚才能登门拜访。孔融到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得到允许后进去坐下。李元礼问他:‘您和我是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以前我们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伯阳,有师生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代友好。’李元礼和宾客们都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到,别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长大了未必就好!’孔融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也很聪明!’陈韪非常尴尬。
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白天父亲睡觉时,小的儿子偷喝床头上的酒。大的儿子对他说:‘你怎么不拜一拜呢?’他回答说:‘偷东西,哪有行礼的份儿!’
孔融被捕时,内外都很恐慌。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两个孩子原本在玩琢钉游戏,一点也不慌张。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行只限于我一人,我的两个儿子可以保全吗?’大儿子慢慢走过来,说:‘父亲,难道您没见过鸟巢倾覆,蛋也不会完整的情况吗?’不久,两个儿子也被捕。
颍川太守陈仲弓被剃光头发。有客人问元方:‘府君怎么样?’元方说:‘是位高明的君主。’‘您父亲怎么样?’‘是位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哪有高明的君主会惩罚忠臣孝子的呢?’元方说:‘您的话太荒谬了!所以我不回答。’客人说:‘您只是因为身体弯曲而不能回答。’元方说:‘以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只有这三位君主,才是高明的君主;只有这三个儿子,才是忠臣孝子。’客人羞愧地退去。
荀慈明和汝南袁阆见面,询问颍川人士,荀慈明首先提到了他的兄长。袁阆笑着说:‘士人难道只能因为亲近的人而知名吗?’荀慈明说:‘您这样难为我,依据的是什么经典?’袁阆说:‘我正要问国士,却提到了您的兄长,所以责怪您。’荀慈明说:‘以前祁奚在内举贤不遗漏自己的儿子,外举贤不遗漏自己的仇人,被认为是至公。公旦文王写诗,不谈论尧舜的德行,而是歌颂文武,这是亲亲的道义。春秋的大义,是亲近自己的国家而对外夏族。而且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他人,不是悖德吗?’
祢衡被曹操贬为鼓吏,在正月十五试鼓。祢衡敲鼓,发出渔阳掺檛的声音,深沉而像金石一样响亮,四周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的罪行和奴隶一样,不能彰显王者的威严。’曹操感到羞愧,赦免了祢衡。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在颍川,特意从二千里外赶来拜访。到了那里,遇到德操在采桑,士元从车里对他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腰佩金印,身挂紫绶,怎么会有洪流般的胸怀,却做女工一样的事。’德操说:‘您暂且下车,您只知邪径之快,却不虑失道之迷。以前伯成耦耕,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以桑枢为家,不改变有官职的住宅。有什么坐在华丽的房屋里,出行骑肥马,侍女数十,然后才觉得奇特。这正是许由、父己之所以慷慨,伯夷、叔齐之所以长叹的原因。即使有窃取秦国爵位,拥有千匹马财富,也不足珍贵!’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之地,见识短浅。如果不敲响洪钟,击鼓雷鸣,就不会知道它的声音。’
刘公干因为失礼而获罪,文帝问他:‘你为什么不在文宪上谨慎?’刘桢回答说:‘我确实平庸短小,也是因为陛下法网太密。’
钟毓、钟会兄弟年幼时就有美誉。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命令他们进见。钟毓满脸是汗,文帝问:‘你的脸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我害怕得发抖,汗就像浆一样流出来。’再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说:‘我害怕得发抖,不敢出汗。’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值父亲白天睡觉,他们趁机偷喝父亲存放的药酒。父亲当时察觉了,假装睡觉观察他们。钟毓行礼后才喝,钟会喝了却不行礼。后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行礼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所以不行礼。’
魏明帝为外祖母在甄氏家建造了一座馆。建成后,他自己去查看,对身边的人说:‘这个馆应该叫什么名字呢?’侍中缪袭说:‘陛下圣明之思与圣王相比;恩泽超过曾参、闵子骞。这个馆的建成,情谊深重于舅舅,应该叫“渭阳”。’
何平叔说:‘服用五石散,不仅能够治病,还能感觉精神明亮。’
嵇中散对赵景真说:‘您的瞳孔黑白分明,有白起的风范,遗憾的是胸怀狭隘。’赵景真说:‘尺表可以精确测量天球仪的度数,寸管可以测量往复的气流;何必在乎大小,只问见识如何。’
司马景王东征,俘虏了上党李喜,任命他为从事中郎。于是问李喜:‘以前先公以礼相待,您不就任;现在我召您,您为什么来?’李喜回答说:‘先公以礼相待,所以我能够以礼进退;明公以法相绳,我害怕法律,所以来。’
邓艾口吃,说话时自称“艾艾”。晋文王开玩笑说:‘你自称艾艾,是不是有几个艾?’邓艾回答说:‘凤兮凤兮,所以只有一个凤。’
嵇中散被杀后,向子期带着郡里的贡品到洛阳,文王引进他,问:‘听说您有箕山之志,为什么在这里?’向子期回答说:‘巢父、许由是孤僻的人,不值得我多加仰慕。’文王非常叹息。
晋武帝刚登基,抽签得到“一”。王者的世数,与此多少有关。武帝很不高兴,群臣都失色,没有人敢说话。侍中裴楷进言:‘我听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武帝很高兴,群臣都赞叹佩服。
满奋害怕风。在晋武帝的座位上,北窗有一块琉璃屏风,实际上很密,看起来却像稀疏的。满奋面露难色。武帝笑了。满奋回答说:‘我就像吴地的牛,看到月亮就会喘气。’
诸葛靓在吴国时,在朝堂上举行大会。孙皓问他:‘你的字是仲思,你在想什么?’诸葛靓回答说:‘在家想孝顺,事君想忠诚,朋友想诚信,如此而已。’
蔡洪前往洛阳,洛阳的人问他:‘幕府刚刚开设,各位公卿都在征召人才,从卑微的人中寻求英才,从隐居的人中选取贤俊。你是吴楚之地的人,是亡国之后,有什么特别的才能,能响应这次征召?’蔡洪回答说:‘夜光之珠,不必出自孟津之河;满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的出生地,何必固定不变。以前武王伐纣,将顽民迁到洛邑,难道不是各位的先祖吗?’
众多名士一同前往洛水游玩。回来后,乐令问王夷甫说:‘今天的游玩愉快吗?’王夷甫回答说:‘裴仆射擅长谈论名理,滔滔不绝且很有雅致;张茂先论述史汉,娓娓道来且很好听;我和王安丰谈论延陵季子、张良,也很有超脱和玄妙。’
王武子、孙子荆各自谈论自己家乡的风景和人物之美。王武子说:‘那里的土地平坦而宽阔,那里的水淡而清澈,那里的人廉洁且忠诚。’孙子荆说:‘那里的山峦高耸而峻峭,那里的水波荡漾,那里的人豪爽且英气勃勃。’
乐令的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成都王颖。王颖的哥哥长沙王在洛阳掌权,于是策划军队互相攻击。长沙王亲近小人,远离君子,朝廷中人人自危。乐令既然受到朝廷的信任,再加上有姻亲关系,一群小人就在长沙王面前诽谤他。长沙王曾经询问乐令,乐令神色自如,慢慢回答说:‘难道因为五个儿子就换一个女儿吗?’因此他释然,不再有疑虑。
陆机拜访王武子,王武子事先摆了几斛羊奶酪,指着给陆机看,说:‘你江东有什么可以与此相比的?’陆机说:‘有千里莼菜羹,只是还没加盐豉罢了!’
中朝有个小孩,父亲生病,出来行乞买药。主人问他病情,他说:‘患疟疾。’主人说:‘你的父亲是位品德高尚的君子,怎么会得疟疾?’他回答说:‘正是因为来行善的君子,才会得疟疾。’
崔正熊拜访都郡,都郡的将领姓陈,问崔正熊:‘你离开崔杼多少世了?’他回答说:‘我们离开崔杼,就像您离开陈恒一样。’
元帝刚过江,对顾骠骑说:‘寄居在别人的国土上,心里常常感到惭愧。’荣跪拜回答说:‘我听说君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所以耿、亳没有固定的住处,九鼎迁到了洛邑。希望陛下不要把迁都放在心上。’
庾公拜访周伯仁,伯仁说:‘你为什么突然发胖了?’庾公说:‘你为什么突然消瘦了?’伯仁说:‘我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只是觉得清静虚无的日子越来越多,污秽的日子越来越少。’
过江的人,每逢好天气,就相约到新亭聚会,铺上草席饮酒作乐。周侯坐着叹息说:‘风景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同罢了!’大家都相对流泪。只有王丞相脸色沉重地说:‘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恢复王室,收复神州,何必像楚囚一样相对而泣?’
卫洗马初欲渡江时,形容憔悴,对左右说:‘看到这茫茫大地,不觉百感交集。如果未能免于情感,又有谁能排解这种心情呢!’
顾司空当时还未成名,拜访王丞相。丞相稍微有些疲惫,对他说话时打起了瞌睡。顾司空想找机会引起他的注意,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以前常听元公说公协赞中宗,保全江表,身体稍微不适,让人喘不过气。’丞相因此醒来,对顾司空说:‘这个年轻人是块美玉,机智且有锐气。’
会稽贺生,体态清秀,认识高远,言行举止都有礼节。他不仅是东南地区的美丽,实际上也是全国的人才。
刘琨虽然与敌军隔阂,但心中仍想着本朝,对温峤说:‘班彪识破了刘氏的复兴,马援知道可以辅佐汉光武帝。现在晋朝虽然衰落,但天命并未改变。我想在河北立功,让你在江南传名。你愿意去吗?’温峤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才能并不比古人差,明公以桓公、文公的姿才,建立匡扶社稷的功业,我怎敢推辞命令!’
温峤最初作为刘琨的使者来过江。当时江左的营建刚开始,制度尚未建立。温峤刚到,深有忧虑。他拜访王丞相,陈述了主上被囚禁、国家灭亡、山陵被毁的惨状,有如《黍离》之痛。温峤忠诚激昂,言辞悲壮,丞相也与他相对哭泣。情感表达完毕,温峤便深深地向丞相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丞相也慷慨地给予了回应。出来后,温峤高兴地说:‘江左自有管夷吾,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王敦的兄弟王含担任光禄勋。王敦叛逆,驻军南州,王含辞职逃到姑孰。王丞相到朝廷谢罪。司徒、丞相、扬州的官员前来询问,他仓促之间不知如何回答。顾司空当时担任扬州别驾,拿起笔写道:‘王光禄远离流言,明公蒙受尘埃,群下不安,不知您的身体如何?’
郗太尉被任命为司空,他对同座的人说:‘我平生并不追求太多,但世事纷纭,最终到了台鼎之位。朱博的翰音,我实在感到羞愧。’
高坐道人不说汉语,有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简文皇帝说:‘用简短的回答来避免繁琐。’
周仆射仪态优雅,去拜访王公,刚下车,就隐约数人,王公含笑地看着他。坐下后,他傲然吟咏。王公说:‘你是想效仿嵇康、阮籍吗?’他回答说:‘怎么敢接近您这样的大人物,只是远远地效仿嵇康、阮籍!’
庾公曾经进入佛图,看到卧佛,说:‘这个人累于桥梁。’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句名言。
挚瞻曾经担任过四个郡的太守,大将军府的户曹参军,后来又担任内史,当时年仅二十九岁。他曾与王敦告别,王敦对他说:‘你年纪未满三十,已经做了高官,也太过早了。’挚瞻说:‘和将军相比,我年轻得早;和甘罗相比,我已经老了。’
梁国杨氏的儿子,九岁,非常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叫出孩子,为他摆上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立刻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孔廷尉把一件皮袄给了他的堂弟沈,沈推辞不接受。廷尉说:‘晏平仲虽然节俭,祭祀祖先时,猪腿也遮不住豆子,但狐裘穿了数十年,你还有什么可推辞的?’于是沈接受了并穿上。
佛图澄与石氏家族的人游玩,林公说:‘澄把石虎当作海鸥鸟。’
谢仁祖八岁时,谢安将要送客,当时他说话已经显示出非凡的智慧,自认为已经融入了上层社会。大家都感叹说:‘这个年轻人就像颜回一样。’仁祖说:‘如果没有孔夫子在座,怎么分辨颜回呢?’
陶公病重,没有留下任何可以献替的话,朝中的官员都感到遗憾。仁祖听说后说:‘时下没有竖刁这样的人,所以没有给陶公留下话言。’当时的贤人认为这是德行。
竺法深在简文皇帝的座位上,刘尹问他:‘道人为什么去朱门?’他回答说:‘你自己看到的是朱门,我就像在蓬户中游走。’有人说他是卞令。
孙盛担任庾公的记室参军,随他打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去。庾公不知道,突然在猎场看到齐庄,当时他七八岁。庾公对他说:‘你也来了?’他立刻回答说:‘所谓“无小无大,随公而行”。’
孙齐由、孙齐庄两个小孩小时候去拜访庾公,庾公问:‘齐由的字是什么?’他回答说:‘字齐由。’庾公说:‘你想追随谁?’他回答:‘追随许由。’‘齐庄的字是什么?’他回答:‘字齐庄。’庾公说:‘为什么不追随孔子而追随庄子?’他回答:‘圣人天生智慧,所以难以效仿。’庾公非常高兴小孩子的回答。
张玄之和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都年轻而聪明。顾和了解他们,但常常认为顾敷更胜一筹,对他的宠爱和重视有偏颇,这让张玄之有些不高兴。当时张玄之九岁,顾敷七岁,顾和带着他们一起去寺庙。看到佛像,有的弟子在哭泣,有的没有,顾和就问这两个孙子。张玄之说:‘因为亲人去世所以哭泣,没有亲人所以不哭泣。’顾敷说:‘不是这样,应该是由于忘记了情感所以不哭泣,因为无法忘记情感所以哭泣。’
康法畅去拜访庾太尉,手里拿着拂尘,做得非常好,庾太尉说:‘这做得真好,怎么会有呢?’康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去求,贪婪的人不会给,所以才会做得这么好。’
庾稚恭担任荆州刺史时,用毛扇赠送给武帝。武帝怀疑这是旧物。侍中刘劭说:‘柏梁宫的云构,工匠先住在下面;管弦乐队的演奏,钟、夔先听其音。庾稚恭赠扇,是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它是新的。’庾稚恭后来听说这件事,说:‘这个人应该待在皇帝身边。’
何骠骑去世后,征召褚公入朝。到了石头城,王长史、刘尹一同去拜访褚公。褚公问:‘真长打算怎么安排我呢?’真长看着王长史说:‘这个人能言善辩。’褚公于是看着王长史,王长史说:‘国家自有周公。’
桓公北征经过金城,看到以前在琅邪时种的柳树,都已经长得十围粗,感慨地说:‘树木都这样了,人怎么能承受呢!’他攀着树枝,握着枝条,泪流满面。
简文帝担任抚军时,曾经和桓宣武一起入朝,互相推让谁走在前面。桓宣武不得已先走,于是说:‘伯父拿着殳,为王前驱。’简文帝说:‘这就是所说的“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顾悦和简文帝同年,但头发早早变白。简文帝问:‘你为什么头发先变白?’他回答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桓公进入峡谷,绝壁高耸,波浪迅猛。他感叹说:‘既然是忠臣,就不能是孝子,怎么办呢?’
起初,火星进入太微星区,不久海西被废。简文帝登基后,火星再次进入太微星区,皇帝很讨厌这个。当时郗超在中书省值班。皇帝引他进来,说:‘天命长短,所以不必去计算,政治上是否应该不再出现类似的事情?’郗超说:‘大司马正在外面巩固边疆,在内部稳定国家,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忧虑。我以百口之家向陛下保证。’皇帝于是背诵庾仲初的诗说:‘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声音非常凄厉。郗超请假回东边,皇帝说:‘提醒你的父亲,家国之事,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因此我无法用道德来保护自己,思考如何预防,感到非常惭愧,说的话无法表达。’于是泪流满面。
简文帝在暗室中坐着,召唤宣武。宣武到了,问皇帝在哪里?简文帝说:‘我在这里。’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很了不起的。
简文帝进入华林园,对身边的人说:‘会心之处,不必在远处。树木和水面,自然就有濠水和濮水的意境。觉得鸟兽鱼虫,都自然亲近。’
谢太傅对王右军说:‘中年受到哀乐的伤害,与亲友分别,总是几天都不舒服。’王右军说:‘年纪大了,自然会这样,正需要音乐来陶冶情操。我总是担心孩子们发现,会减少快乐。’
支道林常常养几匹马。有人说道人养马不雅,支道林说:‘我重视它们的神骏。’
刘尹和桓宣武一起听讲《礼记》。桓宣武说:‘有时候听讲能深入心灵,感觉离玄门很近。’刘尹说:‘这还没有达到极致,这只是金华殿的言论。’
羊秉担任抚军参军,年轻时就去世了,但留下了好名声。夏侯孝若为他作序,极尽赞美和哀悼。羊权担任黄门侍郎,在简文帝旁边坐着。皇帝问:‘夏侯湛写的羊秉序,非常感人。你是谁?有后代吗?’羊权泪流满面地回答说:‘我已故的伯父名声远扬,但没有后代。虽然名声传遍天下,但后代已经断绝了。’皇帝叹息了很久。
王长史和刘真长分别后再次见面,王长史对刘真长说:‘你进步很大。’刘真长回答说:‘这就像天自然升高一样。’
刘尹说:‘人们都想王荆产很好,这就像在长松下会有清风一样。’
王仲祖听不懂蛮人的语言,茫然地说:‘如果让介葛卢来朝见,一定不会不明白这些话。’
刘真长担任丹阳尹,许玄度出都城去刘真长那里住宿。床帏很新丽,饮食很丰盛。许玄度说:‘如果能够保持这里,比东山还要好。’刘真长说:‘如果你知道吉凶由人,我怎么能不保持这里!’王逸少在座,说:‘如果巢、许遇到稷、契,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两人都感到羞愧。
王右军和谢太傅一起登上冶城。谢太傅悠然远望,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右军对谢太傅说:‘夏禹勤于王事,手脚都生了茧;文王晚食,日不暇给。现在四郊多事,应该人人自效。而空谈废事,浮文误事,恐怕不是当今之宜。’谢太傅回答说:‘秦任商鞅,二世而亡,难道是清谈造成的祸患吗?’
谢太傅在寒雪的日子里举行家庭聚会,和子女们讨论文学。不久雪突然变大,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大笑。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王中郎让伏玄度和习凿齿讨论青州和楚州的人物。快要完成时,他把讨论结果给韩康伯看。韩康伯没有说什么,王中郎说:‘为什么不说?’韩康伯说:‘无可无不可。’
刘尹说:‘清风明月,总是想起玄度。’
荀中郎在京口,登上北固山望海,说:‘虽然没有看到三山,但已经让人有凌云的志向。如果秦、汉的皇帝,一定会卷起衣裳,涉水而过。’
谢太傅说:‘贤圣离我们不远。’他的子侄们不相信。谢太傅叹息说:‘如果郗超听到这句话,一定不会到河汉。’
支道林喜欢鹤,住在剡东的山上。有人送他一对鹤,小的时候翅膀长,想要飞翔。支道林舍不得它们,就剪掉了它们的翅膀。鹤不能飞翔,就回头看着翅膀,低头看着,好像很懊丧。林说:‘既然有凌霄的姿态,怎么会愿意被人当作玩物呢?’等到翅膀长成,就放它们飞走了。
谢中郎经过曲阿后湖,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水?’回答说:‘曲阿湖。’谢中郎说:‘当然应该深沉宁静,容纳而不流动。’
晋武帝经常给山涛送山少。谢太傅问他的子弟,车骑回答说:‘应该是想要的人不多,而送的人忘记了少。’
谢胡儿对庾道季说:‘其他人都不应该去找你谈话,你可以加固城垒。’庾道季说:‘如果文度来了,我用偏师对待他;康伯来了,我就渡河烧船。’
李弘度常常感叹没有得到重用。殷扬州知道他家境贫寒,问:‘你愿意屈志到百里之外吗?’李弘度回答说:‘北门的叹息,已经很久了。穷猿奔林,哪里有时间选择树木!’于是被任命为剡县县令。
王司州到吴兴印渚中去看。感叹说:‘不仅使人心情开朗,也觉得日月明亮。’
谢万被任命为豫州都督,刚刚上任,要去西部的一个都城,送行的人连续几天不停,谢万疲惫不堪。于是高侍中前往,直接走到谢万座位旁边,问道:“你现在担任方州的节度使,要管理边疆的西蕃,你打算如何治理?”谢万大致表达了他的想法。高侍中便向谢万详细解释了形势,说了几百句话。谢万于是站起来。高侍中离开后,谢万追上去说:“阿酃(高侍中)确实很有才干。”谢万因此得以安坐下来。
袁彦伯担任谢安南的司马,都城的人送他到濑乡。即将分别时,他既感到凄凉,又叹息道:“江山辽阔,竟然有万里的气势。”
孙绰在畎川建造了房子,自称看到了止足的界限。在斋房前种了一棵松树,他自己动手培土浇水。高世远当时也是邻居,对孙绰说:“松树虽然看起来楚楚可怜,但永远没有做栋梁之材的用处!”孙绰回答:“枫树和柳树虽然合抱在一起,又能派什么用场?”
桓征西在江陵城的建设非常华丽,他带着宾客和部下从江津望过去,说:“如果谁能看到这座城,就有赏。”顾长康当时是客人,在座上望过去说:“远远望去,城墙层层叠叠,红楼如霞。”桓征西立刻赏给他两个婢女。
王子敬对王孝伯说:“羊叔子固然很优秀,但这也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不如铜雀台上的歌女。”
林公看到东阳长山时说:“多么平坦啊!”
顾长康从会稽回来,有人问他山川的美丽,顾长康说:“千山竞相秀丽,万壑争流,草木覆盖在上面,就像云彩兴起,彩霞聚集。”
简文帝去世,孝武帝十多岁即位,到了晚上也没有去哭灵。左右的人提醒说‘按照惯例应该去哭灵’。皇帝说:‘哀痛到了就会哭泣,哪有什么惯例!’
孝武帝准备讲解孝经,谢安的兄弟和其他人在私宅里一起学习。车武子对谢安提出难题,对袁羊说:‘不问就会遗漏德音,问多了又会使两位谢先生疲劳。’袁羊说:‘一定不会有这种嫌疑。’车武子问:‘你怎么知道呢?’袁羊说:‘什么时候见过明镜因为多次照人而疲惫,清流因为微风而害怕?’
王子敬说:“从山阴道上行走,山川自然相互映衬,让人应接不暇。如果是秋冬之际,尤其让人难以忘怀。”
谢太傅问他的子侄们:“子弟们为什么还要参与人事,而正想要他们变得优秀?”没有人回答,车骑将军回答说:“就像芝兰玉树,想要它们生长在庭院里。”
道壹道人喜欢修饰言辞,从都城回到东山,经过吴中。不久下雪了,并不很冷。其他道人问他路上经过的地方。道壹公说:“风霜固然不必考虑,但先聚集了凄凉的氛围。郊外和城镇正被雪花飘洒,山林就已经变得洁白。”
张天锡担任凉州刺史,在西部称霸。后来被苻坚俘虏,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在寿阳一起失败,到了都城,被孝武帝器重。每次进言,都持续一整天。有人嫉妒他,在座上问他:‘北方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张天锡说:‘桑椹甘甜,猫头鹰的羽毛响亮。醇厚的奶酪可以养性,人没有嫉妒之心。’
顾长康拜祭桓宣武的墓,作诗说:‘山崩海枯,鱼鸟将何依。’有人问他:‘你如此敬重桓宣武,哭的样子可见吗?’顾长康说:‘鼻子像广莫长风,眼睛像悬河决堤。’有人说:‘声音像雷震山崩,泪水像河流注海。’
毛伯成自负才气,常常说:‘宁愿像兰花折断、玉石破碎,也不愿像萧草蔓延、艾草繁荣。’
范宁担任豫章,八天就请求佛像有板。众僧怀疑,有人想要回答。一个小和尚坐在末尾说:‘佛陀默然,就是许可。’众僧都赞同他的意见。
司马太傅在斋房里夜晚坐着,当时天空月亮明亮清澈,没有任何云翳。太傅感叹这是美景。谢景重当时在座上,回答说:‘我觉得这还不如有微云点缀。’太傅于是开玩笑地对谢景重说:‘你的心不干净,还想故意弄脏这清澈的天空吗?’
王中郎非常喜爱张天锡,问他:‘你观察过渡江后的人们的才能和品德,江左的路线,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的才子,又如何与中原相比?’张天锡说:‘研究深邃,从王导以来就是这样;顺应时代,有荀彧、乐毅的风范。’王中郎说:‘你知道见闻很多,为什么会被苻坚所控制?’张天锡回答:‘阳消阴长,所以天命多舛;否极泰来,哪里值得多批评?’
谢景重的女儿嫁给了王孝伯的儿子,两家的公子非常相爱。谢景重担任太傅长史时,被弹劾;王孝伯就让他担任长史,带着晋陵郡。太傅已经对孝伯产生了嫌隙,不想让他得到谢景重,于是又让他担任咨议。表面上看似约束,实际上却是让他闲散。等到孝伯失败后,太傅绕着东府城散步,属下都在南门等候拜见,当时有人对谢景重说:‘王宁有异心,说是你为他出谋划策。’谢景重毫无惧色,收起笏板回答说:‘乐彦辅说过:“岂以五男易一女?”’太傅对他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举杯劝他说:“自然很好!自然很好!”’
桓玄从义兴回来后,见到司马太傅,太傅已经喝醉了,座上有很多客人,他问在座的人:‘桓温来是想作乱,怎么办?’桓玄伏在地上不能起身。谢景重当时担任长史,举起板回答说:‘宣武公罢黜昏庸,拥立圣明,功绩超过伊尹、霍光。纷纭的议论,应该由圣明的您来裁决。’太傅说:‘我知道!我知道!’于是举杯说:‘桓义兴,我敬你一杯。’桓玄起身表示感谢。
宣武移镇南州,制定了街道的规划,使街道平坦笔直。有人对王东亭说:‘丞相当初建造建康,没有什么可以依托,而规划却曲折,比起这个来要差。’东亭说:‘这正是丞相之所以巧妙。江左的地形狭窄,不如中原;如果使街道宽敞畅通,一眼就能看尽。所以故意使街道曲折,就像不可测度一样。’
桓玄拜访殷荆州,殷荆州当时在妾房里白天睡觉,左右的人拒绝通报。桓玄后来提起这件事,殷荆州说:‘我根本没睡觉,即使有这种事,难道不也是因为“贤贤易色”吗?’
桓玄问羊孚:“为什么大家都重视吴地的音乐?”羊孚说:“因为它们妖娆而轻浮。”
谢混问羊孚:“为什么器重你为瑚琏?”羊孚说:“当然应该认为你是承接神灵的器物。”
桓玄篡位后,御床稍微陷下去,群臣都感到惊慌。侍中殷仲文进言说:‘这可能是由于圣德深厚,大地所以不能承载。’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好。
桓玄篡位后,打算改置直馆,问左右的人:‘虎贲中郎省,应该放在哪里?’有人回答说:‘没有省。’当时的人都不满意他的回答。桓玄问:‘你怎么知道没有?’回答说:‘潘岳在《秋兴赋》中说:“我兼虎贲中郎将,寄居在散骑省。”’桓玄感叹并称赞这个回答。
谢灵运喜欢戴曲柄笠,孔隐士对他说:‘你想要追求心灵的高远,为什么不能去掉曲柄笠的外貌?’谢灵运回答说:‘那些不怕影子的人,还无法忘记心中的牵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言语-注解
边文礼:边文礼,人名,具体生平事迹不详。
袁奉高:袁奉高,人名,具体生平事迹不详。
许由: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以清高著称。
尧德:尧帝的德行,尧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以德治天下著称。
颠倒衣裳:形容衣冠不整,这里比喻行为失当。
徐孺子:徐孺子,人名,东汉末年名士。
瞳子:瞳孔,人眼的一部分。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
李元礼:李元礼,人名,东汉末年名士。
司隶校尉:官名,主管监察地方官吏。
仲尼:仲尼,即孔子,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道家学派创始人。
陈韪:陈韪,人名,东汉末年名士。
孔融: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
颍川太守:官名,颍川是地名,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陈仲弓:陈群,字仲弓,东汉末年名士。
元方:陈群之子,名陈泰。
孔慈明:孔融之子,孔融字子思。
袁阆:袁阆,人名,东汉末年名士。
祁奚:祁奚,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公正著称。
公旦: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辅佐周成王有功。
文王:周文王,周武王之父,周朝的奠基人。
春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祢衡: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文学家。
魏武: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东汉末年名士。
庞士元:庞统,字士元,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友。
刘公幹:刘桢,字公幹,东汉末年文学家。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魏国皇帝。
钟毓:钟毓,字稚叔,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钟会:钟会,字士季,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钟繇:钟繇,字元常,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书法家。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三国时期魏国皇帝。
甄氏:甄宓,字仲英,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皇后。
缪袭:缪袭,字承祖,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五石散:古代一种药物,含有多种矿物和植物成分。
嵇中散: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
赵景真:赵至,字景真,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司马景王:司马师,字子元,三国时期魏国权臣。
李喜:李喜,人名,具体生平事迹不详。
邓艾: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晋文王:司马昭,字子上,三国时期魏国权臣。
向子期:向秀,字子期,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晋武帝:晋武帝,指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
裴楷:裴楷,字叔则,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满奋:满奋,字处仁,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诸葛靓:诸葛靓,字仲思,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诸葛亮的族弟。
蔡洪:蔡洪,字子河,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
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朝的建立者。
洛水:洛水,古称洛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河南省,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之一,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象征美好景色。
名士:指有才学、有品德、有影响的人物,常指古代的文人墨客。
延陵:延陵,古地名,指现在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属地。
子房:子房,指张良,字子房,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土地人物之美:指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都很美好。
长沙王:指东晋时期长沙王司马乂,曾任丞相,掌握朝政大权。
朝望:指在朝廷中的声望和地位。
婚亲:指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
谗言:指恶意中伤他人的话。
羊酪:一种用羊奶制成的乳制品。
莼羹:一种用莼菜做的汤。
疟:即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崔杼:崔杼,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因弑君被杀。
陈恒:陈恒,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曾一度掌握齐国政权。
耿、亳:耿、亳,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河南省和安徽省交界地区。
九鼎:古代传国重器,象征国家的权力。
洛邑:洛邑,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是东周和东汉的都城。
清虚:指清静无欲,超脱世俗的状态。
藉卉:指在草地上。
楚囚:指被囚禁的人,这里比喻身处困境。
芒芒:形容广阔无边。
竖刁:竖刁,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以残忍著称。
朱门:指富贵人家的大门,这里指富贵人家。
蓬户:指简陋的房屋,这里指贫穷人家。
管夷吾: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著称。
光禄勋:古代官名,掌管宫廷宴会的官员。
流言:指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谣言。
台鼎:台,指政府;鼎,古代象征权力的器物,台鼎合称指政府或政权。
朱博:朱博,古代著名文学家,以清正廉洁著称。
简文:简文,指晋简文帝司马昱,东晋时期皇帝。
嵇、阮:嵇、阮,指嵇康和阮籍,两人都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清谈和反对礼教著称。
佛图:佛教寺庙。
户曹参军:古代官名,掌管户籍和司法的官员。
内史:古代官名,掌管地方行政的官员。
杨梅:一种水果,味道酸甜可口。
裘:指皮衣。
裘与从弟沈:裘,指皮衣;从弟沈,指沈约的弟弟沈约,沈约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石虎:石虎,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以残暴著称。
尼父:指孔子,孔子字仲尼,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庾公:庾公,指庾亮,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齐庄:齐庄,指齐庄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圣人生知:指圣人天生就有智慧,难以效仿。
齐由:齐由,指齐庄公的儿子。
齐庄周:齐庄周,指齐庄公的儿子庄周,即后来的齐宣公。
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意指无论大小,都跟随君主前行。
张玄之:张玄之,即张翰,东晋时期文学家,以文章著称。
顾敷:顾敷,东晋时期文学家,顾和的外孙,以文学才华闻名。
顾和:顾和,东晋时期文学家,以文学成就和为人称道。
佛般泥洹像:佛般泥洹像,指佛教中佛祖涅槃的塑像。
康法畅:康法畅,东晋时期人物,庾亮的甥,以文学和书法著称。
庾太尉:庾太尉,指庾亮,东晋时期名臣,曾任太尉。
麈尾:麈尾,古代文人用来挥动以助谈兴的工具。
庾稚恭:庾稚恭,即庾翼,东晋时期名臣,曾任荆州刺史。
武帝: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
侍中刘劭:侍中刘劭,刘劭是刘裕的弟弟,曾任侍中。
柏梁云构:柏梁云构,指古代建筑的高大。
管弦繁奏:管弦繁奏,指音乐演奏的盛况。
钟、夔:钟、夔,指古代音乐家。
何骠骑:何骠骑,指何充,东晋时期名臣,曾任骠骑将军。
褚公:褚公,指褚裒,东晋时期名臣,曾任尚书令。
石头:石头,指石头城,古代南京的别称。
王长史:王长史,指王述,东晋时期名臣,曾任长史。
刘尹:刘尹,指刘惔,东晋时期名臣,曾任尚书。
桓公:桓公,指桓温,东晋时期的权臣,曾任大司马。
金城:金城,指古代城池的坚固。
琅邪:琅邪,指古代地名,今山东省临沂市。
抚军:抚军,指抚军将军,官职名。
桓宣武:桓宣武,指桓温,东晋时期的权臣,曾任宣武将军。
周公:周公,指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元勋,以智慧著称。
庾仲初:庾仲初,指庾仲文,东晋时期文学家。
荧惑:荧惑,指火星,古代天文术语。
太微:太微,指天上的星宿,古代天文术语。
海西:海西,指古代地名,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简文登阼:简文登阼,指晋简文帝司马昱即位。
郗超:郗超,东晋时期名臣,曾任中书令。
中书在直:中书在直,指在中书省值班。
庾仲初诗:庾仲初诗,指庾仲文的诗作。
宣武:宣武,指桓温,东晋时期的权臣,曾任宣武将军。
华林园:华林园,古代皇家园林。
顾悦:顾悦,东晋时期人物,以文学和书法著称。
蒲柳:蒲柳,指柳树,因其生命力不强,常用来比喻人的寿命短暂。
松柏:松柏,指松树和柏树,因其寿命长,常用来比喻人的长寿。
峡:峡,指峡谷,这里指山峡。
谢太傅:谢太傅,指谢安,东晋时期名臣,曾任太傅。
王右军:王右军,指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
桑榆:桑榆,指日落的地方,比喻晚年。
丝竹:丝竹,指弦乐器和竹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支道林:支道林,即支遁,东晋时期名僧,以清谈著称。
神骏:神骏,指马的神态和速度。
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记载古代礼制。
金华殿:金华殿,古代宫殿名。
羊秉:羊秉,东晋时期人物,以文学和书法著称。
夏侯孝若:夏侯孝若,即夏侯湛,东晋时期文学家。
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古代官职名。
王逸少:王逸少,即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
巢、许:巢、许,指巢父和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冶城:冶城,古代城池名。
秦任商鞅:秦任商鞅,指秦国任用商鞅变法。
清言:清言,指清谈,古代文人的一种辩论方式。
文王旰食:文王旰食,指周文王在位时,因国事繁忙,连吃饭都很晚。
四郊多垒:四郊多垒,指国家边疆多事。
曲阿湖:曲阿湖,古代湖泊名。
山涛:山涛,东晋时期名臣,曾任尚书令。
车骑:车骑,指车骑将军,官职名。
庾道季:庾道季,即庾翼,东晋时期名臣,曾任荆州刺史。
李弘度:李弘度,即李充,东晋时期文学家。
殷扬州:殷扬州,即殷浩,东晋时期名臣,曾任扬州刺史。
剡县:剡县,古代县名,今浙江省嵊州市。
吴兴印渚:吴兴印渚,古代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
介葛卢:介葛卢,古代传说中的智者。
丹阳尹:丹阳尹,古代官职名,负责丹阳地区的行政。
许玄度:许玄度,即许询,东晋时期文学家。
王中郎:王中郎,即王坦之,东晋时期名臣,曾任中郎将。
伏玄度:伏玄度,即伏滔,东晋时期文学家。
习凿齿:习凿齿,东晋时期文学家。
韩康伯:韩康伯,即韩伯,东晋时期名臣,曾任尚书。
玄度:玄度,即支遁,东晋时期名僧,以清谈著称。
荀中郎:荀中郎,即荀崧,东晋时期名臣,曾任中郎将。
北固:北固,指北固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支公:支公,即支遁,东晋时期名僧,以清谈著称。
剡东(山印)山:剡东(山印)山,指剡县东部的一座山。
曲阿后湖:曲阿后湖,古代湖泊名。
王司州:王司州,即王坦之,东晋时期名臣,曾任司州刺史。
谢万:谢万,东晋时期著名文人,曾任豫州都督,以文才著称。
高侍中:高侍中,指高崧,东晋时期官员,曾任侍中。
疆理:疆理,指边疆治理。
西蕃:西蕃,指古代对西域地区的称呼。
仗节:仗节,指持节出行,古代官员出行时手持符节以示身份。
阿酃:阿酃,指谢安,谢万的叔父,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袁彦伯:袁彦伯,指袁宏,东晋时期文学家。
谢安南:谢安南,指谢安,曾任安南将军。
司马太傅:司马太傅,指司马道子,东晋时期官员,曾任太傅。
王子敬:王子敬,指王献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羊叔子:羊叔子,指羊祜,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
铜雀台:铜雀台,指曹操所建铜雀台,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林公:林公,指林逋,东晋时期著名道士。
东阳长山:东阳长山,指位于今浙江省东阳市的一座山。
孝武:孝武,指晋孝武帝司马曜,东晋时期皇帝。
谢公兄弟:谢公兄弟,指谢安和他的弟弟谢万。
车武子:车武子,指车胤,东晋时期官员。
苻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
王东亭:王东亭,指王导,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
潘岳:潘岳,西晋时期文学家。
谢灵运:谢灵运,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孔隐士:孔隐士,指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
谢混:谢混,东晋时期文学家。
桓玄:桓玄,东晋末年权臣,曾一度篡位。
直馆:直馆,指古代官署中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
潘岳秋兴赋:潘岳秋兴赋,指潘岳所作的《秋兴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言语-评注
谢万被任命为豫州都督,新官上任,面临西都的重任,相送的人群连续多日,使得谢万疲惫不堪。高侍中亲自前来,直接坐在谢万旁边,询问他如何治理疆土。谢万简单回答了他的问题。高侍中随后详细分析了形势,说了很多话。谢万因此得以起身休息。高侍中离开后,谢万称赞高侍中“阿酃故粗有才具”,表示对他的认可。这段描述展现了谢万对高侍中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谢万对政治形势的无奈。
袁彦伯作为谢安南的司马,在都下被送至濑乡,分别时感慨万千,感叹江山的辽阔和威势。这句话表达了袁彦伯对江山美景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即将离别的感伤。
孙绰在畎川筑室,种植松树,表示自己已经看到了止足的界限。他种植松树并亲自养护,反映出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高世远对孙绰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认为松树虽然可爱,但无用。孙绰则反问枫柳有何用处,表达了他对事物价值的独立思考。
桓温治理江陵城,非常华丽。他在江津望城时,说如果有人能看懂这座城,就有赏赐。顾长康作为客人,用诗意的话语赞美了江陵城,因此得到了桓温的赏赐。这段描述展现了顾长康的文采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王子敬认为羊叔子虽然优秀,但与人事无关,不如铜雀台上的妓女。这句话反映了王子敬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非世俗的成功。
林公见到东阳长山,赞叹其坦荡。这句话体现了林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顾长康从会稽回来,描述了山川之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简文帝去世,孝武帝年幼继位,到了晚上没有去临丧。左右的人提醒他应该按照惯例去临丧,但孝武帝表示哀痛自然流露,不必拘泥于常规。
孝武帝准备讲解孝经,谢安和兄弟们在私庭讲习。车武子向谢安请教问题,担心过多提问会劳烦谢安。袁羊表示不必担心,用明镜和清流作比喻,说明问题。
王子敬认为从山阴道上行,山川之美让人应接不暇,尤其在秋冬之际,更是难以忘怀。这句话表达了王子敬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谢太傅问子弟们为何要培养优秀的人才,车骑回答说,就像培养芝兰玉树一样,希望它们生长在家中。这句话反映了谢太傅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期望。
道壹道人喜欢修饰语言,从都下回到东山,经过吴中。他描述了雪后的景色,用诗意的话语描绘了风霜、郊邑和林岫的美景。
张天锡作为凉州刺史,被苻坚俘虏后,后来被孝武帝重用。他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用桑椹、鸱鸮和淳酪等事物比喻自己的经历,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
顾长康拜祭桓温的墓,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桓温的敬仰和哀悼。他用夸张的语言形容自己的悲痛,表达了对桓温的深厚感情。
毛伯成自负才华,表示宁愿像兰花和玉石一样被摧折,也不愿像萧草和艾草一样繁荣。这句话反映了毛伯成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才华的珍视。
范宁担任豫章太守,第八天就邀请佛祖,并写下板文。众僧对此表示怀疑,一个小沙弥表示佛祖的沉默就是许可。这句话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包容性和对小沙弥智慧的赞赏。
司马太傅在斋中夜坐,赞叹月亮的明亮。谢景重回答说,微云点缀的月亮更加美丽。司马太傅戏谑谢景重,认为他心中的清净被破坏了。这段对话展现了司马太傅和谢景重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对美的不同理解。
王中郎问张天锡关于江左和中原的文化差异,张天锡认为江左的文化更加深邃,中原的文化更加因时制宜。这段对话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以及张天锡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谢景重的女儿嫁给王孝伯的儿子,两家关系亲密。谢景重被弹劾后,王孝伯将他调任为长史,带晋陵郡。这段描述展现了王孝伯对谢景重的信任和支持。
桓玄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惊慌失措。殷仲文用幽默的话语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是因为皇帝的德行深厚,使得大地无法承载。这句话反映了殷仲文对皇帝的赞美,以及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桓玄询问左右关于虎贲中郎省的位置,有人回答说没有省。桓玄询问原因,回答说潘岳的《秋兴赋》中有提及。这句话反映了桓玄对文学的热爱,以及他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谢灵运喜欢戴曲柄笠,孔隐士认为他应该去掉这个装饰。谢灵运回答说,他不愿意忘记自己的影子。这段对话展现了谢灵运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以及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