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五

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五-原文

寇洛 李弼 弟标 于谨 子实

寇洛,上谷昌平人,累世为将吏。父延寿,和平中,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

洛性明辨,不拘小节。正光末,以北边贼起,遂率乡亲避地于并、肆,因从尔朱荣征讨。及贺拔岳西征,洛与之乡里,乃募从入关。破赤水蜀,以功拜中坚将军、屯骑校尉、别将,封临邑县男,邑二百户。又从岳获贼帅尉迟菩萨于渭水,破侯伏侯元进于百里细川,擒万俟丑奴于长坑。洛每力战,并有功。加龙骧将军、都督,进爵安乡县子,累迁征北将军、卫将军。于平凉,以洛为右都督。

侯莫陈悦既害岳,欲并其众。时初丧元帅,军中惶扰,洛于诸将之中,最为旧齿,素为众所信,乃收集将士,志在复雠,共相纠合,遂全众而反。既至原州,众咸推洛为盟主,统岳之众。洛复自以非才,乃固辞,与赵贵等议迎太祖。魏帝以洛有全师之功,除武卫将军。太祖至平凉,以洛为右大都督。从讨侯莫陈悦,平之,拜泾州刺史。魏孝武西迁,进爵临邑县伯,邑五百户。寻进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大统初,魏文帝诏曰:“往者侯莫陈悦远同逆贼,潜害故清水公岳,志在兼并。当时造次,物情惊骇。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前泾州刺史、大都督、临邑县开国公寇洛,忠款自心,勋诚早立,遂能纠合义军,以待大丞相。见危授命,推贤而奉,此而不赏,何以劝励将来。可加开府,进爵京兆郡公。”封洛母宋氏为襄城郡君。又转领军将军。三年,出为华州刺史,加侍中。与独孤信复洛阳,移镇弘农。四年,从太祖与东魏战于河桥。军还,洛率所部镇东雍。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雍华豳泾原三秦二岐十州诸军事、太尉、尚书令、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谥曰武。子和嗣。世宗二年,录勋旧,以洛配享太祖庙庭,赐和姓若口引氏,改封松阳郡公。后至开府仪同三司、宾部中大夫。洛弟绍,位至上柱国、北平郡公。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受)〔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太祖率兵东下,征弼为大都督,领右军,攻潼关及回洛城,克之。大统初,进位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寻又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先锋陷敌,斩获居多。太祖以所乘骓马及窦泰所着牟甲赐弼。又从平弘农。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率军居右,而左军为敌所乘。弼呼其麾下六十骑,身先士卒,横截之,贼遂为(三),因大破。以功拜特进,爵赵郡公,增邑一千户。又与贺拔胜攻克河东,略定汾、绛。四年,从太祖东讨洛阳,弼为前驱。东魏将莫多娄贷文率众数千,奄至谷城。弼倍道而前,遣军士鼓噪,曳柴扬尘。贷文以为大军至,遂遁走。弼追蹑之,虏其众,斩贷文,传首大军所。翌日,又从太祖与齐神武战于河桥,每入深陷阵,身被七创,遂为所获,围守数重。弼佯若创重,殒绝于地。守者稍懈,弼睨其旁有马,因跃上西驰,得免。五年,迁司空。六年,侯景据荆州,弼与独孤信御之,景乃退走。九年,从战邙山,转太尉。十三年,侯景率河南六州来附,东魏遣其将韩轨围景于颍川。太祖遣弼率军援景,诸将咸受弼节度。弼至,轨退。王思政又进据颍川,弼乃引还。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魏废帝元年,赐姓徒河氏。太祖西巡,令弼居守,后事皆谘禀焉。六官建,拜太傅、大司徒。属茹茹为突厥所逼,举国请降,弼率前军迎之。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及晋公护执政,朝之大事,皆与于谨及弼等参议。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累巨万。

弼每率兵征讨,朝受令,夕便引路,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其忧国忘身,类皆如此

兼复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

元年十月,薨于位,年六十四。

世宗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

发卒穿冢,给大辂、龙旗,陈军至于墓所。

谥曰武。

寻追封魏国公,配食太祖庙庭。

子(辉)〔耀〕。

次子(耀)〔辉〕,尚太祖女义安长公主,遂以为嗣。

辉大统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赐爵义城郡公,历抚军将军、大都督、镇南将军、散骑常侍。

辉常卧疾期年,太祖忧之,日赐钱一千,供其药石之费。

及魏废帝有异谋,太祖乃授辉武卫将军,总宿卫事。

寻而帝废,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二年,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出为岐州刺史。

从太祖西巡,率公卿子弟,别为一军。

孝闵帝践阼,除荆州刺史。

寻袭爵赵国公,改魏国公。

保定中年,加将军。

天和六年,进位柱国。

建德元年,出为总管梁洋等十州诸军事、梁州刺史。

时渠、蓬二州生獠,积年侵暴,辉至州绥抚,并来归附。

玺书劳之。

(辉)〔耀〕既不得为嗣,朝廷以弼功重,乃封(辉)〔耀〕邢国公,位至开府。

子宽,大象末,上大将军蒲山郡公。

辉弟衍,大象末,大将军、真乡郡公。

衍弟纶,最知名,有文武才用。

以功臣子,少居显职,历吏部、内史下大夫,并获当官之誉。

位至司会中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封河阳郡公。

为聘齐使主。

早卒。

子长雅嗣。

纶弟晏,建德中,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赵郡公。

从高祖平齐,殁于并州。

子璟以晏死王事,即袭其爵。

弼弟标。

标字灵杰。

长不盈五尺,性果决,有胆气。

少事尔朱荣。

魏永安元年,以兼别将从荣破元颢,拜讨逆将军。

及荣被害,标从尔朱世隆奉荣妻奔河北。

又随尔朱兆入洛。

赐爵淝城郡男,迁都督。

普泰元年,元树自梁入据谯城,标从行台樊子鹄击破之,迁右将军。

魏孝武西迁,标从大都督元斌之与齐神武战于成皋。

兵败,遂与斌之奔梁。

梁主待以宾礼,后得逃归。

大统元年,授抚军将军,进封晋阳县子,邑四百户。

寻为太祖帐内都督。

从复弘农,破沙苑。

标跨马运矛,冲锋陷阵,隐身鞍甲之中。

敌人见之,皆曰“避此小儿”。

不知标之形貌,正自如是。

太祖初亦闻标骁悍,未见其能,至是方嗟叹之。

谓标曰:“但使胆决如此,何必须要八尺之躯也。”

以功进爵为公,增邑四百户。

寻从宇文贵与东魏将任祥、尧雄等战于颍川,皆破之。

征为太子中庶子。

九年,从战邙山,迁持节、大都督。

十三年,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又从弼讨稽胡,标功居多,除幽州刺史,增邑三百户。

十五年,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魏废帝初,从赵贵征茹茹,论功为最,改封封山县公,增邑并前二千一百户。

孝闵帝践阼,进位大将军。

武成初,又从豆卢宁征稽胡,大获而还。

进爵汝南郡公。

出为总管延绥丹三州诸军事、延州刺史。

四年,卒于镇。

赠恒朔等五州刺史。

标无子,以弼子椿嗣。

先以标勋功,封魏平县子。

大象末,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右宫伯,改封河东郡公。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也。

小名巨弥。

曾祖婆,魏怀荒镇将。

祖安定,平凉郡守、高平郡将。

父提,陇西郡守,荏平县伯。

保定二年,以谨着勋,追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谨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

屏居闾里,未有仕进之志。

或有劝之者,谨曰:“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吾所以优游郡邑,聊以卒岁耳。”

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

及破六汗拔陵首乱北境,引茹茹为援,大行台仆射元纂率众讨之。

宿闻谨名,辟为铠曹参军事,从军北伐。

茹茹闻大军之逼,遂逃出塞。

纂令谨率二千骑追之,至郁对原,前后十七战,尽降其众。

后率轻骑出塞觇贼,属铁勒数千骑奄至,谨以众寡不敌,退必不免,乃散其众骑,使匿丛薄之间,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军众者。

贼望见,虽疑有伏兵,既恃其众,不以为虑,乃进军逼谨。

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

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

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正光四年,行台广阳王元深治兵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

所有谋议,皆与谨参之。

乃使其子佛陀拜焉,其见待如此。

遂与广阳王破贼主斛律野谷禄等。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乃从容谓广阳王曰:“自正光以后,海内沸腾,郡国荒残,农商废业。今殿下奉义行诛,远临关塞,然丑类蚁聚,其徒实繁,若极武穷兵,恐非计之上者。谨愿禀大王之威略,驰往喻之,必不劳兵甲,可致清荡。”

广阳王然之。

谨兼解诸国语,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

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广阳王欲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

谨曰:“破六汗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归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要,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当竞来抄掠,然后设伏以待,必指掌破之。”

广阳然其计。

拔陵果来要击,破乜列河于岭上,部众皆没。

谨伏兵发,贼遂大败,悉收得乜列河之众。

魏帝嘉之,除积射将军。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

军次白牛逻,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停军中山。

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王以宗室之重,受律专征,今乃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

遂性。今上天降祸,奄弃庶寮。嗣子虽幼,而中山公亲则犹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须归之。

辞色抗厉,众皆悚动。护曰:“此是家事,素虽庸昧,何敢有辞。”

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申礼敬。至是,谨乃趋而言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

群公迫于谨,亦再拜,因是众议始定。

孝闵帝践阼,进封燕国公,邑万户。迁太傅、大宗伯,与李弼、侯莫陈崇等参议朝政。

及贺兰祥讨吐谷浑也,谨遥统其军,授以方略。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上表乞骸骨。

诏报曰:“昔师尚父年踰九十,召公奭几将百岁,皆勤王家,自强不息。今元恶未除,九州不一,将以公为舟烜,弘济于艰难,岂容忘二公之雅操,而有斯请。朕用恧焉。公若更执谦冲,有司宜断启。”

三年四月,诏曰:“树以元首,主乎教化,率民孝悌,置之仁寿。是以古先明后,咸若斯典,立三老五更,躬自袒割。朕以眇身,处兹南面,何敢遗此黄发,不加尊敬。太傅、燕国公谨,执德淳固,为国元老,馈以乞言,朝野所属。可为三老,有司具礼,择日以闻。”

谨上表固辞,诏答不许。又赐延年杖。

高祖幸太学以食之。三老入门,皇帝迎拜门屏之间,三老答拜。

有司设三老席于中楹,南向。太师、晋国公护升阶,设几(施)〔于〕席。三老升席,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

大司(马)〔寇〕、楚国公宁升阶,正舄。皇帝升阶,立于斧扆之前,西面。

有司进馔,皇帝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酳。有司撤讫。

皇帝北面立而访道。三老乃起立于席后。

皇帝曰:“猥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诲之。”

三老答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唯陛下念之。”

又曰:“为国之本,在乎忠信。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愿陛下守而勿失。”

又曰:“治国之道,必须有法。法者,国之纲纪。纲纪不可不正,所正在于赏罚。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有善者日益,为恶者日止。若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则天下善恶不分,下民无所措其手足矣。”

又曰:“言行者立身之基,言出行随,诚宜相顾。愿陛下三思而言,九虑而行。若不思不虑,必有过失。天子之过,事无大小,如日月之蚀,莫不知者。愿陛下慎之。”

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礼成而出。

及晋公护东伐,谨时老病,护以其宿将旧臣,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军还,赐钟磬一部。

天和二年,又赐安车一乘。寻授雍州牧。

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高祖亲临,诏谯王俭监护丧事,赐缯彩千段,粟麦五千斛,赠本官,加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曰文。

及葬,王公已下,咸送出郊外。配享于太祖庙庭。

谨有智谋,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

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之。谨亦竭其智能,弼谐帝室。故功臣之中,特见委信,始终若一,人无间言。

每教训诸子,务存静退。加以年齿遐长,礼遇隆重,子孙繁衍,皆至显达,当时莫与为比焉。子寔嗣。

寔字宾实,少和厚。年未弱冠,入太祖幕府,从征潼关及回洛城。

大统三年,又从复弘农,战沙苑。以前后功,封万年县子,邑五百户,授主衣都统。

河桥之役,先锋陷阵。军还,寔又为内殿,除通直散骑常侍,转太子右卫率,加都督。

又从太祖战于邙山。十一年,诏寔侍讲东宫。

侯景来附,遣寔与诸军援之,平九曲城。进大都督,迁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十四年,除尚书。是岁,太祖与魏太子西巡,寔时从。太祖刻石于陇山之上,录功臣位,以次镌勒,预以寔为开府仪同三司。至十五年,方授之。

寻除滑州刺史,特给鼓吹一部,进爵为公,增邑二百户。

魏恭帝二年,羌东念姐率部落反,结连吐谷浑,每为边患。遣大将军豆卢宁讨之,踰时不克。又令寔往,遂破之。太祖手书劳问,赐奴婢一百口,马一百疋。

孝闵帝践祚,授民部中大夫,进爵延寿郡公,邑二千户。又进位大将军,除勋州刺史,入为小司寇。

天和二年,延州蒲川贼郝三郎等反,攻逼丹州。遣寔率众讨平之,斩三郎首,获杂畜万余头。乃除延州刺史。

五年,袭爵燕国公,进位柱国,以罪免。寻复本官,除凉州总管。

大象二年,加上柱国,拜大左辅。隋开皇元年,薨。赠司空,谥曰安。

子顗,大象末,上开府、吴州总管、新野郡公。顗弟仲文,大将军、延寿郡公。仲文弟象贤,仪同三司,尚高祖女。

寔弟翼,自有传。翼弟义,上柱国、潼州总管、建平郡公。义弟礼,上大将军、赵州刺史、安平郡公。礼弟智,初为开府,以受宣帝旨,告齐王宪反,遂封齐国公。寻拜柱国、凉州总管、大司空。智(初)弟绍,上开府、绥州刺史、华阳郡公。绍弟弼,上仪同、平恩县公。弼弟兰,上仪同、襄阳县公。兰弟旷,上仪同,赠恒州刺史。

史臣曰:贺拔岳变起仓卒,侯莫陈悦意在兼并,于时将有离心,士无固志。洛抚缉散乱,抗御仇雠。全师而还,敌人绝觊觎之望;度德而处,霸王建匡合之谋。此功故不细也。李弼、于谨怀佐时之略,逢启圣之运,绸缪顾遇,缔构艰难,帷幄尽其谟猷,方面宣其庸绩,拟巨川之舟楫,为大厦之栋梁。非惟

攀附成名,抑亦材谋自取。

及谨以耆年硕德,誉重望高,礼备上庠,功歌司乐,常以满盈为戒,覆折是忧。

不有君子,何以能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五-译文

寇洛、李弼、弟弟标、于谨、儿子实

寇洛是上谷昌平人,家族世代为将吏。父亲延寿,在和平年间,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因此在那里安家。

寇洛性格明辨,不拘小节。正光末年,因北方边境有贼寇起事,便率领乡亲避难于并州、肆州,随后跟随尔朱荣征讨。当贺拔岳西征时,寇洛因为是同乡,便招募随从入关。攻破赤水蜀,因功被任命为中坚将军、屯骑校尉、别将,封为临邑县男,食邑二百户。又跟随贺拔岳在渭水擒获贼帅尉迟菩萨,在百里细川击败侯伏侯元进,在长坑擒获万俟丑奴。寇洛每次力战,都有功绩。加封为龙骧将军、都督,晋升爵位为安乡县子,历任征北将军、卫将军。在平凉,任命寇洛为右都督。

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后,想要吞并他的部队。当时刚刚失去元帅,军中人心惶惶,寇洛在诸将中最为年长,素来为众人所信任,于是召集将士,志在复仇,共同联合,最终保全了部队并反击。到达原州后,众人推举寇洛为盟主,统领贺拔岳的部队。寇洛自认为才能不足,坚决推辞,与赵贵等人商议迎接太祖。魏帝因寇洛有保全部队的功劳,任命他为武卫将军。太祖到达平凉后,任命寇洛为右大都督。跟随讨伐侯莫陈悦,平定后,被任命为泾州刺史。魏孝武帝西迁后,晋升爵位为临邑县伯,食邑五百户。不久晋升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升爵位为公,增加食邑五百户。大统初年,魏文帝下诏说:“过去侯莫陈悦与逆贼勾结,暗中杀害了清水公贺拔岳,志在兼并。当时仓促行事,人心惊骇。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前泾州刺史、大都督、临邑县开国公寇洛,忠心耿耿,功勋卓著,能够召集义军,等待大丞相。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推举贤能,若不加以赏赐,何以激励后人。可加封开府,晋升爵位为京兆郡公。”封寇洛的母亲宋氏为襄城郡君。又转任领军将军。三年后,出任华州刺史,加封侍中。与独孤信收复洛阳,移镇弘农。四年后,跟随太祖与东魏在河桥交战。军队返回后,寇洛率领部队镇守东雍。五年后,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雍华豳泾原三秦二岐十州诸军事、太尉、尚书令、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谥号为武。儿子和继承爵位。世宗二年,记录功勋旧臣,将寇洛配享太祖庙庭,赐和姓若口引氏,改封为松阳郡公。后来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宾部中大夫。寇洛的弟弟绍,官至上柱国、北平郡公。

李弼字景和,是辽东襄平人。六世祖根,曾任慕容垂的黄门侍郎。祖父贵丑,曾任平州刺史。父亲永,曾任太中大夫,追赠凉州刺史。

李弼年少时就有大志,体力过人。正值魏朝内乱,他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在世,应当经历刀锋,平定寇难,安定社稷以取得功名;怎能碌碌无为依靠资历谋求荣位呢。”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任命他为别将,跟随天光西征,攻破赤水蜀。因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封为石门县伯,食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都取得了胜利。李弼总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寇都畏惧他,说“不要挡在李将军前面”。

天光前往洛阳,李弼因此隶属于侯莫陈悦,担任大都督,加封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被任命为南秦州刺史。跟随侯莫陈悦征讨,屡次取得胜利。当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后,军队停留在陇上。太祖从平凉进军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谏侯莫陈悦说:“贺拔岳既然无罪却被您杀害,您又不能安抚接纳他的部下,使他们无所归依。宇文夏州收编并任用他们,得到他们的死力,大家都说要为主将报仇,他们的意图不小。现在应该解除兵权谢罪,否则恐怕必定会遭受祸患。”侯莫陈悦惶恐不安,无计可施。李弼知道侯莫陈悦必定失败,便对亲近的人说:“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我们如果不早作打算,恐怕会与他一同被灭族。”恰逢太祖军队到达,侯莫陈悦便放弃秦州南逃,据险自守。第二天,李弼秘密派使者与太祖联系,答应背叛侯莫陈悦来投降。夜里,李弼召集部下说:“侯莫陈公想要返回秦州,你们为什么不收拾行装?”李弼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姨母,特别受侯莫陈悦信任,众人都相信她。人心惊扰,无法安定,纷纷散走,争相前往秦州。李弼便先驰马占据城门以安抚众人,随后率领部队归顺太祖。侯莫陈悦因此失败。太祖对李弼说:“您与我同心,天下不足为平。”击败侯莫陈悦后,获得的金宝奴婢,都挑选好的赐给李弼。仍然命令李弼以本官镇守原州。不久被任命为秦州刺史。

太祖率兵东下,征召李弼为大都督,率领右军,攻打潼关及回洛城,攻克。大统初年,晋升为仪同三司、雍州刺史。不久又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跟随平定窦泰,冲锋陷阵,斩获众多。太祖将自己乘坐的骓马及窦泰所穿的牟甲赐给李弼。又跟随平定弘农。与齐神武在沙苑交战,李弼率领右军,而左军被敌军冲击。李弼召集部下六十骑,身先士卒,横截敌军,敌军因此大败。因功被任命为特进,封为赵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又与贺拔胜攻克河东,平定汾、绛。四年后,跟随太祖东征洛阳,李弼为前驱。东魏将领莫多娄贷文率领数千人,突然到达谷城。李弼倍道兼行,派遣军士鼓噪,拖曳柴草扬起尘土。贷文以为大军到来,便逃走。李弼追击,俘虏其部众,斩杀贷文,将其首级传送到大军。第二天,又跟随太祖与齐神武在河桥交战,每次深入敌阵,身受七处创伤,最终被俘,被重重围困。李弼假装伤势严重,昏倒在地。守卫稍懈,李弼看到旁边有马,便跃上马向西奔驰,得以逃脱。五年后,升任司空。六年后,侯景占据荆州,李弼与独孤信抵御,侯景退走。九年后,跟随太祖在邙山作战,转任太尉。十三年后,侯景率领河南六州归附,东魏派遣将领韩轨在颍川围困侯景。太祖派遣李弼率军援救侯景,诸将都受李弼指挥。李弼到达后,韩轨退走。王思政又进据颍川,李弼便引军返回。十四年后,北稽胡反叛,李弼讨平。升任太保,加封柱国大将军。魏废帝元年,赐姓徒河氏。太祖西巡,命令李弼留守,后事都向他请示。六官建立后,被任命为太傅、大司徒。正值茹茹被突厥逼迫,举国请降,李弼率领前军迎接。赐予前后部羽葆鼓吹,赐予杂彩六千段。及至晋公护执政,朝廷大事,都与于谨及李弼等人商议。孝闵帝即位后,任命为太师,进封赵国公,食邑万户。前后赏赐累计巨万。

李弼每次率兵征讨,早晨接受命令,傍晚便出发,不问私事,也未曾在家中过夜。他忧国忘身,大多如此。

他性格沉稳雄健,有深远的见识,因此能够以功名终老。

元年十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世宗当天就为他举哀,直到下葬,三次亲临丧礼。

派遣士兵挖掘坟墓,赐予大辂、龙旗,将军队陈列到墓地。

谥号为武。

不久追封为魏国公,配享太祖庙庭。

儿子(辉)〔耀〕。

次子(耀)〔辉〕,娶了太祖的女儿义安长公主,因此被立为继承人。

辉在大统年间,从员外散骑侍郎起家,被赐予义城郡公的爵位,历任抚军将军、大都督、镇南将军、散骑常侍。

辉常年卧病,太祖非常担忧,每天赐予一千钱,供他购买药物。

等到魏废帝有异心,太祖便任命辉为武卫将军,负责宫廷守卫。

不久废帝被废,辉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二年,加封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出任岐州刺史。

跟随太祖西巡,率领公卿子弟,单独组成一军。

孝闵帝即位后,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不久继承赵国公的爵位,改封为魏国公。

保定年间,加封为将军。

天和六年,晋升为柱国。

建德元年,出任总管梁洋等十州诸军事、梁州刺史。

当时渠、蓬二州的獠人长期侵扰,辉到任后安抚他们,使他们归附。

朝廷下诏书慰劳他。

(辉)〔耀〕既然不能成为继承人,朝廷因为弼的功劳重大,便封(辉)〔耀〕为邢国公,官至开府。

儿子宽,大象末年,官至上大将军、蒲山郡公。

辉的弟弟衍,大象末年,官至大将军、真乡郡公。

衍的弟弟纶,最为知名,有文武才能。

因为是功臣之子,年轻时便担任显要职位,历任吏部、内史下大夫,都获得了当官的好评。

官至司会中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河阳郡公。

担任出使齐国的主使。

早逝。

儿子长雅继承爵位。

纶的弟弟晏,建德年间,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赵郡公。

跟随高祖平定齐国,死于并州。

儿子璟因为晏为国事而死,便继承了他的爵位。

弼的弟弟标。

标字灵杰。

身高不足五尺,性格果断,有胆识。

年轻时侍奉尔朱荣。

魏永安元年,以兼别将的身份跟随尔朱荣击败元颢,被任命为讨逆将军。

尔朱荣被害后,标跟随尔朱世隆护送尔朱荣的妻子逃往河北。

又跟随尔朱兆进入洛阳。

被赐予淝城郡男的爵位,升任都督。

普泰元年,元树从梁国进入谯城,标跟随行台樊子鹄击败他,升任右将军。

魏孝武帝西迁,标跟随大都督元斌之与齐神武在成皋交战。

兵败后,与元斌之逃往梁国。

梁国君主以宾客之礼相待,后来得以逃回。

大统元年,被任命为抚军将军,封为晋阳县子,食邑四百户。

不久担任太祖的帐内都督。

跟随太祖收复弘农,击败沙苑。

标骑马持矛,冲锋陷阵,隐藏在盔甲之中。

敌人见到他,都说“避开这个小孩”。

不知道标的形貌,正是如此。

太祖起初也听说标骁勇,但未见过他的能力,此时才感叹。

对标说:“只要有这样的胆识,何必一定要有八尺的身躯。”

因功晋升为公爵,增加食邑四百户。

不久跟随宇文贵与东魏将领任祥、尧雄等在颍川交战,全部击败他们。

被征召为太子中庶子。

九年,跟随作战于邙山,升任持节、大都督。

十三年,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又跟随弼讨伐稽胡,标的功劳最大,被任命为幽州刺史,增加食邑三百户。

十五年,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魏废帝初年,跟随赵贵征讨茹茹,论功为第一,改封为封山县公,食邑增加到二千一百户。

孝闵帝即位后,晋升为大将军。

武成初年,又跟随豆卢宁征讨稽胡,大获全胜而归。

晋升为汝南郡公。

出任总管延绥丹三州诸军事、延州刺史。

四年,在任上去世。

追赠为恒朔等五州刺史。

标没有儿子,以弼的儿子椿为继承人。

因为标的功勋,先封为魏平县子。

大象末年,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右宫伯,改封为河东郡公。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

小名巨弥。

曾祖父婆,是魏怀荒镇将。

祖父安定,是平凉郡守、高平郡将。

父亲提,是陇西郡守,封为荏平县伯。

保定二年,因为于谨的功勋,追赠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于谨性格深沉,有见识,略通经史,尤其喜欢孙子兵法。

隐居乡里,没有出仕的志向。

有人劝他出仕,于谨说:“州郡的职位,古人所鄙视,台鼎的高位,需要等待时机。我之所以悠闲地在郡邑生活,只是为了度过岁月罢了。”

太宰元穆见到他,感叹道:“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等到破六汗拔陵在北境作乱,引茹茹为援,大行台仆射元纂率军讨伐。

元纂早就听说于谨的名声,征召他为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

茹茹听说大军逼近,便逃出塞外。

元纂命令于谨率领二千骑兵追击,到达郁对原,前后交战十七次,全部降服了他们的部众。

后来于谨率领轻骑出塞侦察敌情,遇到铁勒数千骑兵突然到来,于谨因为寡不敌众,撤退必然无法幸免,便分散骑兵,让他们隐藏在草丛中,又派人上山指挥,好像分派军队的样子。

敌人看到后,虽然怀疑有伏兵,但仗着人多,不以为意,便进军逼近于谨。

于谨平时骑着一紫一騧的骏马,敌人早已认识,便让两个人各骑一匹马,冲出阵去。

敌人以为是于谨,都争相追赶。

于谨便率领剩余的军队攻击,追赶的骑兵于是逃走,于谨得以进入塞内。

正光四年,行台广阳王元深治兵北伐,征召于谨为长流参军,特别礼遇。

所有的谋议,都与于谨商议。

还让他的儿子佛陀拜见于谨,可见对他的重视。

于是与广阳王一起击败贼首斛律野谷禄等人。

当时魏末乱世,群盗蜂起,于谨从容地对广阳王说:“自正光以后,天下大乱,郡国荒废,农商荒废。如今殿下奉义讨伐,远临关塞,但敌人众多,如果一味用兵,恐怕不是上策。我愿凭借大王的威略,前往劝降,必能不费兵甲,平定叛乱。”

广阳王同意了他的建议。

于谨精通多种语言,便单骑进入敌营,示以恩信。

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率领三万余户归附,相率南迁。

广阳王想与于谨到折敷岭迎接他们。

于谨说:“破六汗拔陵的兵众不少,听说乜列河等归附,必定会来拦截。如果他们先占据险要,我们就难以争锋。如今以乜列河等为诱饵,敌人必定会来抢掠,然后设伏以待,必能轻易击败他们。”

广阳王采纳了他的计策。

拔陵果然来拦截,击败乜列河于岭上,部众全部覆没。

于谨伏兵出击,敌人于是大败,全部收服了乜列河的部众。

魏帝嘉奖他,任命他为积射将军。

孝昌元年,又跟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

军队驻扎在白牛逻,恰逢章武王被修礼所害,便停军于中山。

侍中元晏向灵太后进言说:“广阳王以宗室之重,受命专征,如今却徘徊不进,图谋不轨。又有于谨,智略过人,是他的谋主。风尘之隙

顺应天性。如今上天降下灾祸,突然抛弃了众多官员。继位的皇子虽然年幼,但中山公作为亲族,又受到先帝的托付,军国大事理应归他处理。

言辞严厉,众人都感到震惊。护说:“这是家事,我虽然平庸愚昧,但怎敢推辞。”

于谨与太祖地位相当,护常常对他表示尊敬。此时,于谨上前说道:“公若能统理军国大事,我们便有了依靠。”于是再次拜谢。

众大臣迫于于谨的压力,也再次拜谢,因此众人的意见才得以统一。

孝闵帝即位后,进封于谨为燕国公,食邑万户。升任太傅、大宗伯,与李弼、侯莫陈崇等人共同参议朝政。

当贺兰祥讨伐吐谷浑时,于谨远程指挥军队,并授予他战略方针。

保定二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退休。

皇帝回复说:“昔日师尚父年过九十,召公奭将近百岁,他们都勤勉于王室,自强不息。如今元凶未除,天下未统一,朕希望公能像舟船一样,帮助朕渡过艰难,怎能忘记二公的高尚品德,而提出这样的请求?朕感到惭愧。公若再坚持谦让,有关部门应驳回他的请求。”

三年四月,皇帝下诏说:“设立元首,主要是为了教化百姓,引导他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使他们长寿。因此古代明君都遵循这一传统,设立三老五更,亲自为他们割肉。朕以微末之身,居于南面之位,怎敢忘记这些长者,不加以尊敬?太傅、燕国公于谨,品德淳厚,是国家的元老,朕希望他能赐教,朝野上下都寄望于他。可任命他为三老,有关部门准备礼仪,择日上报。”

于谨上表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不许。又赐给他延年杖。

高祖亲临太学,设宴款待。三老进门时,皇帝在门屏之间迎接并拜谢,三老回拜。

有关部门在中楹设三老席,面向南。太师、晋国公护登上台阶,在席上设几案。三老登上席位,面向南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

大司寇、楚国公宁登上台阶,整理鞋履。皇帝登上台阶,站在斧扆前,面向西。

有关部门进献食物,皇帝跪着摆放酱豆,亲自割肉。三老吃完后,皇帝又亲自跪着递上酒杯。有关部门撤去餐具。

皇帝面向北站立,向三老请教治国之道。三老起身站在席后。

皇帝说:“朕承担天下重任,自认为才能不足,不知政治的要点,请公赐教。”

三老回答说:“木材经过墨线测量才能正直,君主听从谏言才能圣明。自古以来的明君圣主,都虚心纳谏,以了解得失,天下才能安定。希望陛下牢记。”

又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忠信。因此古人说,宁可失去粮食和军队,也不能失去信用。国家的兴衰,无不与此有关。希望陛下坚守这一原则。”

又说:“治国必须有法度。法度是国家的纲纪。纲纪不可不正,关键在于赏罚分明。如果有功必赏,有罪必罚,那么行善的人会越来越多,作恶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那么天下善恶不分,百姓将无所适从。”

又说:“言行是立身的基础,言出必行,应当谨慎。希望陛下三思而后言,九虑而后行。如果不思不虑,必定会有过失。天子的过失,无论大小,都像日食月食一样,无人不知。希望陛下慎重。”

三老说完后,皇帝再次拜谢并接受教诲,三老回拜。礼仪完成后,三老离开。

当晋公护东征时,于谨年老多病,护因他是宿将旧臣,仍请求他同行,咨询军事策略。军队返回后,赐给他钟磬一部。

天和二年,又赐给他安车一辆。不久任命他为雍州牧。

三年,于谨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六岁。高祖亲自临丧,诏令谯王俭监护丧事,赐予缯彩千段,粟麦五千斛,追赠本官,加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为文。

下葬时,王公以下官员都送他到郊外。配享于太祖庙庭。

于谨有智谋,善于侍奉君主。虽然名位显赫,但更加谦逊。每次上朝,只带两三个随从。

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多与于谨商议。于谨也竭尽所能,辅佐皇室。因此在功臣中,特别受到信任,始终如一,无人有异议。

他常常教导儿子们,务必保持谦退。加之年高德劭,礼遇隆重,子孙繁衍,皆至显达,当时无人能比。儿子寔继承爵位。

寔字宾实,年少时温和厚道。未满二十岁,便进入太祖幕府,随从征讨潼关和回洛城。

大统三年,又随从收复弘农,参加沙苑之战。因前后功绩,封为万年县子,食邑五百户,授主衣都统。

河桥之战中,他作为先锋冲锋陷阵。军队返回后,寔又在内殿任职,任通直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右卫率,加都督。

又随从太祖在邙山作战。十一年,诏令寔在东宫侍讲。

侯景归附时,派遣寔与诸军支援,平定九曲城。晋升大都督,迁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十四年,任尚书。当年,太祖与魏太子西巡,寔随从。太祖在陇山上刻石,记录功臣位次,依次镌刻,预先任命寔为开府仪同三司。至十五年,才正式授予。

不久任滑州刺史,特赐鼓吹一部,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二百户。

魏恭帝二年,羌族东念姐率部落反叛,勾结吐谷浑,屡次为边患。派遣大将军豆卢宁讨伐,久攻不下。又令寔前往,终于平定。太祖亲自写信慰问,赐奴婢一百口,马一百匹。

孝闵帝即位后,授民部中大夫,进爵延寿郡公,食邑二千户。又晋升大将军,任勋州刺史,入朝为小司寇。

天和二年,延州蒲川贼郝三郎等反叛,攻逼丹州。派遣寔率军讨平,斩郝三郎首级,缴获牲畜万余头。于是任延州刺史。

五年,继承燕国公爵位,晋升柱国,因罪免职。不久恢复原职,任凉州总管。

大象二年,加封上柱国,任大左辅。隋开皇元年,去世。追赠司空,谥号为安。

儿子顗,大象末年,任上开府、吴州总管、新野郡公。顗的弟弟仲文,任大将军、延寿郡公。仲文的弟弟象贤,任仪同三司,娶高祖的女儿。

寔的弟弟翼,另有传记。翼的弟弟义,任上柱国、潼州总管、建平郡公。义的弟弟礼,任上大将军、赵州刺史、安平郡公。礼的弟弟智,初任开府,因接受宣帝旨意,告发齐王宪谋反,遂封齐国公。不久任柱国、凉州总管、大司空。智的弟弟绍,任上开府、绥州刺史、华阳郡公。绍的弟弟弼,任上仪同、平恩县公。弼的弟弟兰,任上仪同、襄阳县公。兰的弟弟旷,任上仪同,追赠恒州刺史。

史臣评论说:贺拔岳事变突然发生,侯莫陈悦意在兼并,当时将领们离心离德,士兵们没有坚定的意志。洛抚平定散乱,抵御仇敌。全军而还,敌人断绝了觊觎的念头;度德而处,霸王建立了匡合天下的谋略。这一功劳不可谓不大。李弼、于谨怀有辅佐时局的谋略,恰逢开启圣明的时运,他们周密谋划,缔造艰难,帷幄之中尽显谋略,地方上宣扬功绩,如同巨川中的舟楫,大厦中的栋梁。非惟

通过依附他人来获得名声,或者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谋来取得成就。

到了晚年,以谨慎的态度和丰富的德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威望,礼仪完备于高等学府,功绩被歌颂于掌管音乐的官员之中,常常以自满为戒,担心会遭遇失败。

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么能治理得好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五-注解

寇洛:上谷昌平人,北魏至西魏时期的将领,历任中坚将军、龙骧将军、都督等职,封临邑县男,后进爵为京兆郡公。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北魏至西魏时期的著名将领,历任征虏将军、大都督、骠骑大将军等职,封赵郡公,后进封赵国公。

贺拔岳:北魏将领,谨曾在其麾下任职。

侯莫陈悦:北魏末年的将领,曾杀害贺拔岳,后被寇洛、李弼等人讨伐并击败。

宇文泰:即太祖,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后建立北周,是北周的开国皇帝。

赤水蜀:指北魏末年的一支叛乱军队,寇洛和李弼曾参与讨伐。

万俟丑奴:北魏末年的叛乱首领,后被平定。

河桥之战:北魏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李弼在此战中表现出色,身负重伤仍奋勇作战。

沙苑之战:北魏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李弼在此战中率军大破敌军。

邙山之战:北魏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李弼在此战中表现出色,后升任太尉。

薨:古代称诸侯或高官去世为薨。

世宗:指北魏孝明帝元诩,庙号世宗。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魏国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高级爵位。

太祖庙庭:指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宗庙。

员外散骑侍郎:古代官职名,属于散骑常侍的副职。

义城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郡公级别。

抚军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指挥。

大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侍从和顾问。

武卫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宫廷禁卫。

车骑大将军:古代高级将军名号,负责统领车骑部队。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地位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相当。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将军名号,负责统领骠骑部队。

岐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岐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孝闵帝:北周的第二位皇帝,宇文觉,谥号孝闵帝。

荆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荆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赵国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国公级别。

柱国:北周时期的高级官职,位列三公之下,负责国家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梁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梁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渠、蓬二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重庆一带。

生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玺书:古代皇帝颁发的诏书。

邢国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国公级别。

开府:古代官职名,指开设府署,拥有独立行政权力。

蒲山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郡公级别。

真乡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郡公级别。

司会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财政和会计事务。

河阳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郡公级别。

聘齐使主:古代官职名,负责出使齐国。

赵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郡公级别。

高祖:指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一带。

尔朱荣:北魏时期的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

元颢:北魏宗室,曾起兵反叛。

讨逆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讨伐叛逆。

尔朱世隆:尔朱荣的侄子,北魏时期的权臣。

尔朱兆:尔朱荣的侄子,北魏时期的权臣。

淝城郡男: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男爵级别。

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元树:北魏宗室,曾起兵反叛。

樊子鹄:北魏时期的将领。

右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统领右翼军队。

元斌之:北魏宗室,曾任大都督。

齐神武:指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欢,曾与北魏交战。

成皋: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一带。

晋阳县子: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子爵级别。

帐内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皇帝的亲兵。

弘农: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

沙苑: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大荔一带。

颍川: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许昌一带。

任祥:东魏时期的将领。

尧雄:东魏时期的将领。

太子中庶子: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子的侍从和顾问。

邙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洛阳一带。

持节:古代官职名,持有节杖,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稽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幽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幽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茹茹:古代对柔然族的称呼。

封山县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县公级别。

豆卢宁:北魏时期的将领。

汝南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郡公级别。

延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延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恒朔等五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恒州、朔州等五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魏平县子: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子爵级别。

右宫伯: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河东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郡公级别。

于谨:北魏时期的将领,曾任柱国大将军。

巨弥:于谨的小名。

怀荒镇将:古代官职名,负责怀荒镇的军事事务。

平凉郡守:古代官职名,负责平凉郡的行政事务。

高平郡将:古代官职名,负责高平郡的军事事务。

陇西郡守:古代官职名,负责陇西郡的行政事务。

荏平县伯: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伯爵级别。

柱国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官职,属于柱国级别。

太保:古代官职名,属于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

建平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属于郡公级别。

孙子兵书:指《孙子兵法》,古代著名的兵书。

太宰:古代官职名,属于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

元穆:北魏宗室,曾任太宰。

破六汗拔陵:北魏时期的叛乱首领。

元纂:北魏宗室,曾任大行台仆射。

铠曹参军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参谋事务。

郁对原: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一带。

铁勒: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正光四年: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23年。

广阳王元深:北魏宗室,曾任行台。

长流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参谋事务。

斛律野谷禄:北魏时期的叛乱首领。

鲜于修礼:北魏时期的叛乱首领。

白牛逻: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一带。

章武王:北魏宗室,曾任章武王。

中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定州一带。

灵太后:北魏时期的皇太后,掌握实权,对朝政有重大影响。

尚书省: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广阳:指广阳王,北魏宗室成员,与谨有交往。

梁将曹义宗:南朝梁的将领,曾据守穰城,对北魏构成威胁。

行台尚书辛纂:北魏官员,与谨一同率兵讨伐曹义宗。

孝庄帝:北魏皇帝,谨在其统治时期担任重要职务。

太宰元天穆:北魏重要官员,曾与谨一同讨伐叛乱。

葛荣:北魏末年的叛乱首领,后被平定。

邢杲:北魏末年的叛乱首领,后被平定。

尔朱天光:北魏末年的重要将领,曾与谨一同作战。

石城县伯:谨因功被封为石城县伯,享有封地和爵位。

太祖:指西魏的开国皇帝宇文泰,谨在其麾下立下赫赫战功。

关右:指关中地区,古代中国的战略要地。

桓、文之业:指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业,比喻建立功业。

侯景:南朝梁的叛将,曾投降北魏,后再次叛乱。

梁元帝:南朝梁的皇帝,曾与北魏交战。

萧察:梁元帝的侄子,曾投降北魏,后被立为梁主。

中山公:指北周时期的贵族,具体指宇文护,他是北周的实际掌权者,封为中山公。

顾托:指临终前的托付,通常指皇帝或重要人物在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信任的臣子。

军国之事:指国家的军事和政治事务,是古代国家最重要的两大事务。

燕国公:北周时期的封爵,封给有功的臣子,此处指于谨。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负责教导皇帝,位高权重。

大宗伯: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事务。

乞骸骨: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归还自己的骸骨,即退休。

三老五更:古代尊老敬贤的礼仪制度,三老指德高望重的老人,五更指有德行的长者。

师尚父:指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功臣,被封为齐国的始祖,尊称为师尚父。

召公奭:指召公奭,周朝的重要大臣,封于燕国,是周朝的贤臣之一。

斧扆:古代皇帝座位前的屏风,象征皇帝的权威。

酳:古代的一种饮酒礼仪,皇帝亲自为三老敬酒。

谥曰文:古代对去世的臣子给予的谥号,表示对其一生功绩的评价,此处“文”表示文治有功。

配享:指将功臣的灵位配享于皇帝的宗庙中,表示对其功绩的极高认可。

上柱国:北周时期的最高军事官职,位在柱国之上,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将领。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的高级官职,享有与三公同等的礼仪待遇,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臣子。

攀附成名:指通过依附权贵或名人来提升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材谋自取:指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谋取得成功。

耆年硕德:指年高德劭,品德高尚。

誉重望高:指声誉和威望都很高。

礼备上庠:指在礼仪和学问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上庠,古代指最高学府。

功歌司乐:指在音乐和礼仪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司乐,古代掌管音乐的官职。

满盈为戒:指以自满为戒,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覆折是忧:指担心失败和挫折。覆折,指失败或挫折。

不有君子,何以能国:指没有君子,国家就无法治理好。君子,指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五-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北魏至西魏时期两位重要将领寇洛和李弼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英勇与忠诚。寇洛和李弼都是北魏末年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寇洛出身将门,世代为将吏,他性格明辨,不拘小节,善于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并寻找机会为国家效力。他在贺拔岳被害后,迅速组织将士,志在复仇,最终成功保全了贺拔岳的军队,并与赵贵等人共同迎接宇文泰的到来。寇洛的忠诚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宇文泰的赏识,最终被封为京兆郡公,成为西魏的重要将领。

李弼则是一位极具军事天赋的将领,他年少时便有大志,膂力过人,立志通过征战平定寇难、安社稷。李弼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敌军对他极为畏惧。他在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后,果断选择投靠宇文泰,并在河桥之战、沙苑之战等关键战役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李弼的忠诚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宇文泰的得力助手,最终被封为赵国公,成为西魏的核心将领之一。

本文通过对寇洛和李弼生平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北魏末年至西魏初年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格局。寇洛和李弼的忠诚、勇敢和军事才能,不仅为他们在乱世中赢得了荣誉和地位,也为西魏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将领们的生存状态和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寇洛和李弼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两位忠诚勇敢的将领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在乱世中的艰难抉择和英勇奋斗。同时,本文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叙述,展现了北魏末年至西魏初年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文中提到的于谨、标等人,都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等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于谨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不仅精通兵法,而且善于谋略。文中提到他‘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这表明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还是一位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智者。他在平定破六汗拔陵的叛乱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郁对原的战斗中,他巧妙地运用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些事迹充分展示了于谨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标是另一位重要的将领,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性格果决,胆气过人。文中提到他在战斗中‘跨马运矛,冲锋陷阵’,敌人见了他都惊呼‘避此小儿’,这生动地描绘了标的勇猛形象。他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与东魏将领任祥、尧雄的战斗中,他屡次破敌,功勋卓著。这些事迹充分展示了标的英勇和军事才能。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重要人物,如辉、衍、纶等,他们都是北魏时期的显赫人物,各自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重要的贡献。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记载北魏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末年及西魏初年的历史事件,主要围绕谨(即宇文泰)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展开。谨作为北魏末年的重要将领,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斗争,最终成为西魏的开国功臣。

文本通过谨的言行,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谨在面对灵太后的猜疑时,选择主动归罪,展示了他的忠诚和机智。在军事上,谨多次率兵平定叛乱,表现出出色的指挥能力。特别是在与齐神武的战斗中,谨的谋略和勇气为西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谨的政治眼光也极为敏锐。他建议太祖占据关右,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招揽人才,最终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目标。这一建议不仅体现了谨对时局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文本还通过谨与长孙俭的对话,揭示了谨对敌手的精准判断。谨认为梁元帝必用下策,这一判断基于对梁元帝性格和局势的分析,最终证明是正确的。这种对敌手的深刻洞察力,是谨在军事上屡战屡胜的重要原因。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北魏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谨在多次战争中,不仅要面对外敌,还要应对内部的权力斗争。他的成功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谨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北魏末年至西魏初年的历史变迁。谨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对时局的深刻理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示了古代中国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北周时期的重要人物于谨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北周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于谨作为北周的开国功臣,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贡献,还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次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尤其是在孝闵帝时期,被封为燕国公,担任太傅、大宗伯等要职,参与朝政决策。

文中特别强调了于谨的谦逊和忠诚。尽管他位高权重,但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甚至在年老时请求退休,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他的这种品质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评价,皇帝不仅拒绝了他的退休请求,还赐予他三老的尊号,亲自为他举行隆重的礼仪,显示出对于谨的极高尊重。

于谨的政治智慧也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在朝政中多次提出重要的建议,尤其是在治国之道上,强调了忠信、法治和赏罚分明的重要性。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于谨的家族,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在北周和隋朝担任重要官职,显示出于谨家族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于谨的功绩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北周时期对功臣的尊崇和对忠信的重视。通过对于谨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忠君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礼仪制度中对长者和功臣的尊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于谨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忠臣良将的形象。文中多次引用古代典故,如“师尚父”、“召公奭”等,增强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于谨的生平事迹,也反映了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对个人品德和才能的赞美,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子品德的重视。首先,文中提到‘攀附成名,抑亦材谋自取’,这表明古代社会虽然存在通过依附权贵来提升地位的现象,但更推崇凭借自身才能和智谋取得成功的人。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能力和品德的重视,而非仅仅依赖外部关系。

接下来,文中提到‘及谨以耆年硕德,誉重望高,礼备上庠,功歌司乐’,这进一步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和才能。耆年硕德、誉重望高,表明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有广泛的声誉和威望。礼备上庠、功歌司乐,则表明君子在礼仪和学问方面也应达到很高的水平。这种全面的要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子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文中还提到‘常以满盈为戒,覆折是忧’,这表明君子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骄傲自满,并时刻警惕可能的失败和挫折。这种自我反省和警惕的态度,是君子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对君子的重要期望。

最后,文中总结道‘不有君子,何以能国’,这强调了君子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没有君子,国家就无法治理好。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子在国家和社会中作用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君子品德的极高评价。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君子品德的赞美和强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德和才能的重视,以及对君子在国家治理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这种观念不仅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