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之一,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及其轶事。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流逸事、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书中以人物轶事为主,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话和智慧的表达,反映了魏晋士人对名利、道德、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全书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对后代的小说创作、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容止-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下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目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名士传曰:‘楷病困,诏遣黄门郎王夷甫省之,楷回眸属夷甫云:‘竟未相识。’夷甫还,亦叹其神俊。’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人。’或云谢幼舆言。
周侯说王长史父:形貌既伟,雅怀有概,保而用之,可作诸许物也。
祖士少见卫君长云:‘此人有旄仗下形。’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
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
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
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曰:‘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
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
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宣武。王珣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住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曰:‘定何如?’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谢车骑道谢公:‘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闲仪。’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
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容止-译文
魏武帝曹操准备接见匈奴使者,因为他觉得自己外表丑陋,不足以震慑远方的国家,于是让崔季圭代替自己,曹操自己则手持刀站在床头。会见结束后,他让间谍去问使者:‘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气度非凡,但床头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魏武帝听后,追杀了这个使者。
何平叔长相俊美,面色白皙;魏明帝怀疑他抹了粉。在盛夏时节,魏明帝给他端来热汤,他喝完后大汗淋漓,用红袍擦拭,脸色更加明亮。
魏明帝让皇后弟弟毛曾和夏侯玄一起坐,当时的人说‘蒹葭倚玉树’。
当时的人评价‘夏侯太初明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特别出众。见到他的人赞叹道:‘萧萧肃肃,清爽高雅。’有人说:‘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说:‘嵇叔夜这个人,像孤松一样独立;他醉酒时,像玉山一样即将崩塌。’
裴令公评价:‘王安丰的眼睛亮如山下的闪电。’
潘岳容貌俊美,神情优雅。年轻时手持弹弓在洛阳道上行走,遇到的妇女都会连手围绕他。
左太冲长相极丑,也效仿潘岳游玩,结果一群老妇一起朝他吐唾沫,他尴尬地返回。
王夷甫容貌整洁美丽,擅长谈论玄学,手持白玉柄的麈尾,看起来和手没什么区别。
潘安仁和夏侯湛都有俊美的容貌,喜欢同行,当时的人称他们为‘连璧’。
裴令公长相俊美,有一天生病了,非常难受,晋惠帝派王夷甫去看他,裴令公对着墙躺下,听到王夷甫来了,勉强转过身来看他,王夷甫离开后,对人说:‘他的眼睛闪闪如山下的闪电,精神矍铄,只是身体有些小恙。’名士们传说:‘裴令公病重,皇帝派王夷甫去看他,裴令公回过头对王夷甫说:“我们竟然还没有见过面。”王夷甫回来后,也赞叹他的神采。’
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卓尔不群,就像野鹤立于鸡群。’王戎回答说:‘你没有见过他的父亲。’
裴令公长相俊美,脱下冠冕,穿着简朴,头发凌乱,都显得很好。当时的人认为他是‘玉人’。见到他的人说:‘见到裴叔则就像看到玉山上行走,光芒四射。’
刘伶身高六尺,容貌丑陋憔悴,但举止悠然自得。
骠骑将军王武子是卫玠的舅舅,英俊潇洒,见到卫玠就赞叹:‘珠玉在侧,觉得自己形貌丑陋!’
有人去拜访王太尉,遇到王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座;然后去另一间屋见到季胤、平子。回来后对人说:‘今天的行程,所见之人如同琳琅满目的珠宝。’
王丞相见卫洗马说:‘他虽然体态瘦弱,但即使整天都很舒畅,也承受不了华丽的衣服。’
王大将军称赞太尉:‘在众人中,他就像珠宝在瓦石之间。’
庾子嵩身高不足七尺,腰围十围,颓废自放。
卫玠从豫章到下都,人们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卫玠先前就有瘦弱的疾病,身体承受不了劳累,最终病逝。当时的人说‘看杀卫玠’。
周伯仁评论桓茂伦:‘这个人奇形怪状,可笑至极。’有人说这是谢幼舆说的。
周侯评价王长史的父亲:外形伟岸,胸怀宽广,加以培养,可以成为各种人才。
祖士少评价卫君长:‘他有着威严的仪态。’
石头城事变,朝廷倾覆。温忠武和庾文康向陶公求救,陶公说:‘肃祖的遗命没有涉及我,而且苏峻作乱,祸根在庾氏兄弟,杀掉他们不足以向天下谢罪。’当时庾氏在温的船上听到这话,忧虑恐惧,无计可施。另一天,温劝庾氏去见陶公,庾氏犹豫不决,温说:‘陶公是我所熟悉的人,你只要见到他,就一定不会有忧虑了!’庾氏风度翩翩,陶公一见便改变了看法。谈话宴会一整天,对庾氏的爱重立刻显现。
庾太尉在武昌时,秋夜气候宜人,景色清新,让官吏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吟咏。音调刚劲有力,听到楼道中有急促的屐声,一定是庾公。不久,他带着十几个随从步行而来,众贤人都想起身躲避,庾公慢慢地说:‘各位稍等,我在这里兴趣盎然!’于是他坐在胡床上,和大家一起吟咏玩笑,一直坐到很晚。后来王逸少来访,和丞相谈论这件事。丞相说:‘元规当时的风范,不得不稍微有些衰落。’右军回答说:‘只有山水之间的意境还保留着。’
王敬豫长相俊美,去拜访王公。王公拍着他的肩膀说:‘阿奴,你的才华确实不凡!’又说:‘敬豫事事都像王公。’
王右军见到杜弘治,赞叹道:‘面如凝脂,眼如点漆,这是神仙中人。’当时有人评价王长史的外形,蔡公说:‘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见过杜弘治。’
刘尹评价桓公:‘鬓发如反猬皮,眉毛如紫石棱,他确实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的人物。’
王敬伦风度像父亲,担任侍中,被授予桓公的公服,从大门进入。桓公看着他,说:‘大奴果然有凤毛。’
林公评价王长史:‘他整理衣襟走进来,多么高大俊美!’
当时的人评价王右军:‘飘逸如游云,矫健如惊龙。’
王长史曾经生病,亲戚朋友都不能探望。林公来时,守门人急忙开门说:‘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在外面,不敢不通报。’王长史笑着说:‘这一定是林公。’
有人认为谢仁祖不重,桓大司马说:‘各位不要轻视,谢仁祖坐在北窗下弹琵琶,自然有超凡脱俗的仙子气质。’
王长史担任中书郎时,去拜访敬和。当时下着大雪,长史从门外下车,走进尚书府,穿着公服。敬和远远望去,赞叹道:‘这个人不再是世间的凡人!’
简文帝担任相王时,和谢公一起拜访桓宣武。王珣先在室内,桓温对王珣说:‘你一直想见相王,可以待在帐子里。’两位客人离开后,桓温问王珣:‘怎么样?’王珣说:‘相王作为辅佐,自然像神仙一样,您也是万人敬仰。如果不是这样,仆射怎么会自己隐退呢?’
海西时期,各位公卿每次上朝,朝堂上都很暗;只有会稽王到来时,就像朝霞升起。
谢车骑评价谢公:‘他游玩时声音高亢,但只是静静地坐着捻鼻顾盼,自然有山泽之间的风度。’
谢公说:‘看到林公的双眼,深邃明亮。’孙兴公见到林公:‘他的眼神明亮而爽朗。’
庾长仁和弟弟们去吴地,想在亭中过夜。弟弟们先上去,看到房间里都是小人物,毫无避让之意。长仁说:‘我试试看。’于是他拄着拐杖带着一个小孩,刚进门,众客人都被他超凡的风姿所吸引,一时间都躲藏起来。
有人赞叹王恭的外形,说:‘他像春天里的柳树一样清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容止-注解
魏武:指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匈奴使:指匈奴派来的使者。
崔季圭:曹操的部将,此处代指曹操。
帝:指曹操。
捉刀:手持刀剑,表示准备战斗。
床头:床边。
何平叔:何晏,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
傅粉:古代男子化妆的一种方式,用粉敷面。
魏明帝:曹叡,曹操之子,三国时期魏国皇帝。
脤:一种肉食。
夏侯玄:曹魏时期的名将。
蒹葭倚玉树:比喻美好的女子依偎在英俊的男子身边。
夏侯太初:夏侯玄的字。
李安国:李丰,字安国。
嵇康: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山公:山涛,字山公。
裴令公:裴楷,字叔则。
王安丰:王戎,字安丰。
潘岳:潘安,字安仁。
左太冲:左思,字太冲。
王夷甫:王衍,字夷甫。
夏侯湛:夏侯玄之子。
连璧:比喻两位美貌的男子。
惠帝:司马衷,晋朝第一位皇帝。
黄门郎:官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嵇延祖:嵇康之子。
卫玠:卫玠,字叔宝。
王太尉:王衍,曾任太尉。
季胤:王衍之子。
平子:王衍之子。
琳琅珠玉:比喻珍贵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
卫洗马:卫玠的官职。
羸形:瘦弱的身体。
庾子嵩:庾翼,字子嵩。
豫章: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下都:指洛阳。
嵚崎历落:形容人风度翩翩,不拘小节。
谢幼舆:谢安,字幼舆。
保而用之:保护并加以任用。
旄仗下形:形容威武雄壮的仪态。
石头事故:指晋惠帝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中的“石头城之变”。
温忠武:温峤,字忠武。
庾文康:庾亮,字文康。
陶公:陶侃,字公,东晋时期的名将。
溪狗:对陶侃的昵称。
元规:庾亮,字元规。
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曾任右将军。
阿奴:对王羲之的昵称。
相王:司马道子,晋朝的宗室,曾任相王。
海西:地名,今山东省聊城市。
谢公:谢安,字安石。
孙兴公:孙绰,字兴公。
吴: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
濯濯:形容清新脱俗的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容止-评注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段文字描绘了曹操为了掩饰自己的外貌不足,而让崔季圭代替自己会见匈奴使者,并暗中观察使者的反应。曹操的自卑和机智在此得以体现,而匈奴使者对曹操的评价则揭示了英雄的外表并非决定性因素,更看重的是内在的气度和英雄本色。曹操闻言后追杀使者,表现了他的多疑和狠辣。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平叔即何晏,这段文字描述了何晏的美貌和魏明帝对他的怀疑。魏明帝故意在夏天给他吃热汤,看他是否会出汗,以此来检验他是否敷粉。何晏的表现证明了他的真实美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美人的审美标准和宫廷的猜疑氛围。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此句用蒹葭和玉树比喻毛曾和夏侯玄,蒹葭柔弱,玉树挺拔,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毛曾的谦逊和夏侯玄的出众。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此句以日月和玉山比喻夏侯太初和李安国的性格特点,夏侯太初光明磊落,李安国则颓废不振。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这段文字对嵇康的外貌和气质进行了细致描绘,突出了他的超凡脱俗和独立不羁。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裴令公对王安丰的评价,以岩下电比喻其眼神的明亮和炯炯有神。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这段文字通过潘岳和左太冲的对比,展现了美丑之间的强烈反差,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和评价标准。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下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王夷甫以容貌整丽和谈玄之才著称,这段文字描绘了他的外貌和气质,以及他在玄学上的造诣。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潘安仁和夏侯湛以美貌著称,这段文字用连璧比喻他们的美貌,寓意他们的相得益彰。
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目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名士传曰:‘楷病困,诏遣黄门郎王夷甫省之,楷回眸属夷甫云:‘竟未相识。’夷甫还,亦叹其神俊。’
这段文字描绘了裴令公生病时的情景,以及他对王夷甫的赏识和信任,反映了当时名士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欣赏。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这段对话体现了王戎对嵇延祖的评价,以野鹤比喻其高洁脱俗,同时也反映了王戎对父亲嵇康的尊敬。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这段文字对裴令公的外貌和气质进行了描绘,以玉人比喻其美貌,突出了他的不凡气质。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这段文字描述了刘伶的外貌和气质,以土木形骸比喻其率真和自然。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武子对卫玠的欣赏,以珠玉比喻卫玠的美貌,突出了王武子的谦逊和卫玠的出众。
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这段文字通过王太尉的见闻,展现了当时名士的众多和他们的风采。
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丞相见卫洗马时的情景,以羸形比喻卫洗马的外貌,同时也反映了王丞相见卫洗马时的复杂情感。
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这段文字以珠玉比喻王太尉的美貌,突出了他在众人中的出众。
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
这段文字描述了庾子嵩的外貌和气质,以颓然自放比喻他的率真和自在。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这段文字描述了卫玠的美貌和他因美貌而受到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过度追求。
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人。’或云谢幼舆言。
这段文字描述了周伯仁对桓茂伦的评价,以嵚崎历落比喻其性格特点。
周侯说王长史父:形貌既伟,雅怀有概,保而用之,可作诸许物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周侯对王长史的评价,以形貌伟和雅怀有概比喻其才能和品德。
祖士少见卫君长云:‘此人有旄仗下形。’
这段文字描述了祖士对卫君长的评价,以旄仗下形比喻其威严和气势。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这段文字描述了温忠武和庾文康在朝廷倾覆时的困境,以及陶公对庾文康的赏识和改变。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这段文字描述了庾太尉在武昌的情景,以及他与诸贤的交往,展现了庾太尉的风范和气度。
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敬豫和王公的互动,展现了王公对王敬豫的赏识和喜爱。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右军对杜弘治的评价,以神仙中人比喻其美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
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
这段文字描述了刘尹对桓公的评价,以反猬皮和紫石棱比喻其鬓发和眉毛,突出了桓公的威严和气势。
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敬伦的情景,以凤毛比喻其出众的才华和气质。
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
这段文字描述了林公对王长史的评价,以轩轩韶举比喻其气质和风采。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这段文字以游云和惊龙比喻王右军的气质和风采,突出了他的超凡脱俗。
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长史病中的情景,以及林公的来访,展现了林公和王长史之间的深厚友谊。
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曰:‘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
这段文字描述了桓大司马对谢仁祖的评价,以天际真人比喻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长史的形象,以世中人比喻他的超凡脱俗。
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宣武。王珣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住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定何如?’王:‘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
这段文字描述了简文和谢公拜访桓宣武的情景,展现了简文和谢公的气度和见识。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这段文字描述了会稽王的形象,以朝霞比喻其气质和风采。
谢车骑道谢公:‘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闲仪。’
这段文字描述了谢车骑对谢公的评价,以山泽闲仪比喻其超凡脱俗。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
这段文字描述了谢公和孙兴公对林公的评价,以双眼和爽比喻其气质和风采。
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这段文字描述了庾长仁的情景,以神姿比喻其气质和风采。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这段文字以春月柳比喻王恭的形象,突出了他的气质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