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之一,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及其轶事。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流逸事、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书中以人物轶事为主,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话和智慧的表达,反映了魏晋士人对名利、道德、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全书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对后代的小说创作、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夙惠-原文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太丘问:“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
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
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
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
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
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箸襦,寻作复(巾军)。”
儿云:“已足,不须复(巾军)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箸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箸复衣,但箸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
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与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
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
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
鞠爱过于所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夙惠-译文
客人到陈太丘家住宿,陈太丘让元方和季方做饭。客人和陈太丘讨论,两个儿子一边添火,一边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饭掉进了锅里。陈太丘问:‘为什么不做熟饭?’元方和季方跪下说:‘大人和客人说话,我们俩都偷听了,做饭时忘了放箅子,饭现在都成了粥。’陈太丘说:‘你们是不是有所收获?’他们回答说:‘大概记得一些。’两个儿子互相叙述,互相纠正,没有遗漏任何内容。陈太丘说:‘既然这样,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吃米饭呢?’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伶俐得像神童一样,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在宫中,曹操想收他为养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庐舍。’魏武帝知道了这件事,就让他回家了。
晋明帝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他洛阳的消息,泪流满面。明帝问他为什么哭,就把东渡的意图告诉了他。然后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更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很明显。’元帝对此感到惊讶。第二天在朝会上,元帝把这件事告诉了大臣们,再次询问明帝。明帝回答说:‘太阳近了。’元帝脸色一变,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话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司空顾和和当时的贤人一起谈论,张玄之和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内孙,当时都七岁,在床边玩耍。当时听到谈话,神情好像不相干。晚上在灯下,两个孩子一起复述客人主人的话,没有遗漏任何内容。顾公起身拉起他们的耳朵说:‘没想到我们衰败的家族又出了这么个宝贝。’
韩康伯几岁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到了大寒时节,只能穿上短袄。他的母亲殷夫人亲手为他缝制,让他拿着熨斗,对韩康伯说:‘先穿上短袄,很快就会再做件长袄。’韩康伯说:‘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做长袄了。’母亲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熨斗里的火在加热,现在既然穿了短袄,下面也应该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长袄。’母亲非常惊讶,知道他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晋孝武帝十二岁的时候,当时是冬天,白天不穿保暖的衣物,只穿五六件单衣,晚上则多垫床褥。谢公劝他说:‘圣上应该保持常态。陛下白天太冷,晚上太热,恐怕这不是保养身体的方法。’皇帝说:‘白天活动,晚上安静。’谢公出去感叹说:‘皇上处理事情的能力不亚于先帝。’
桓宣武去世时,桓南郡五岁,刚服完丧。桓车骑和送别的文武官员告别时,指着南郡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旧部。’南郡应声痛哭,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车骑每次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灵宝长大了,我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他对南郡的爱超过了亲生儿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夙惠-注解
宾客:指到访的客人,古代常用于尊称到访的尊贵人士。
陈太丘:陈太丘是古代的一位官员,这里指陈太丘的家。
元方、季方:元方和季方是陈太丘的儿子。
炊:古代指煮饭、烧火做饭。
箅:古代一种炊具,用来放置食物,防止食物直接接触火源。
饭落釜中:饭掉进了锅里,指煮饭时发生了意外。
大人与客语:大人指的是长辈或上级,这里指陈太丘与客人。
何晏:何晏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魏武:魏武指的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明惠若神:非常聪明,好像有神助一样。
庐:房屋,这里指何晏的住所。
晋明帝:晋朝的皇帝,名司马绍。
元帝:晋朝的皇帝,名司马睿。
洛下:洛阳,晋朝的都城。
东渡:指从西向东渡过黄河,这里指晋朝从北方迁都到南方。
清言:清雅的言论,指高雅的谈话。
张玄之、顾敷:张玄之和顾敷是顾和的孙子,这里指顾和的家族。
衰宗:衰落的家族,这里指顾和的家族。
康伯:韩康伯,字伯仁,晋朝时期的名士。
熨斗:古代一种用来熨烫衣服的工具。
复衣:古代的一种保暖衣物,类似于现在的棉衣。
巾军:指军装,这里指穿上军装。
单练衫:单层的练衣,指简单的衣服。
摄养之术:保养身体的方法。
灵宝:对桓宣武的尊称。
故吏佐:过去的官员和助手,这里指桓宣武的旧部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夙惠-评注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此段文字描绘了陈太丘家的日常场景,展现了古人家族的和谐氛围。宾客的到来使得家中的孩子们有机会偷听大人的谈话,这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家庭教育的开放性,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态度。
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
太丘的提问和孩子们的回答,表现了太丘的宽容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孩子们的回答既诚实又机智,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的提问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他们的回答显示出良好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这种互动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太丘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即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他通过这个小小的失误,教育孩子们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而要注重学习的过程。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何晏的故事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自控能力。他通过画地自限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家族的忠诚和对父亲的敬爱。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晏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显示了其机智和智慧。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晋明帝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帝王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明帝的流泪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的悲痛和对统一的渴望。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明帝的回答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他通过类比的方式,巧妙地回答了元帝的问题,表现了他的机智和洞察力。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明帝的回答在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应变能力。他通过巧妙地转换话题,避开了元帝的质问,展现了他的智慧。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
顾和与孩子们的互动,展现了古代家庭教育中注重言传身教的特点。孩子们在玩耍中不经意间吸收了长辈的智慧。
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
孩子们的专注和记忆力,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顾公对孩子们的赞赏,表达了他对家族未来的希望和对教育的重视。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
韩康伯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智慧。
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箸襦,寻作复(巾军)。”儿云:“已足,不须复(巾军)也。”
母亲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箸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韩康伯的回答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知识的理解,母亲对他的赞赏也预示着他未来的成就。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箸复衣,但箸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
晋孝武的行为反映了他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对健康的重视。
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
谢公的劝谏和孝武的回答,体现了古代帝王与臣子的互动,以及他们对国家治理和养生之道的思考。
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谢公的感叹表达了他对孝武的赞赏和对先帝的怀念。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与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
桓南郡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家族的传承和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
南郡的悲痛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怀念和对家族历史的尊重。
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鞠爱过于所生。
车骑的话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家族未来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