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之一,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及其轶事。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流逸事、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书中以人物轶事为主,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话和智慧的表达,反映了魏晋士人对名利、道德、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全书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对后代的小说创作、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仇隙-原文
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
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
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岳于是始知必不免。
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
石先送市,亦不相知。
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
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
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乃成其谶。
刘玙兄弟少时为王恺所憎,尝召二人宿,欲默除之。
令作阬,阬毕,垂加害矣。
石崇素与玙、琨善,闻就恺宿,知当有变,便夜往诣恺,问二刘所在?
恺卒迫不得讳,答云:‘在后斋中眠。’
石便径入,自牵出,同车而去。
语曰:‘少年,何以轻就人宿?’
王大将军执司马愍王,夜遣世将载王于车而杀之,当时不尽知也。
虽愍王家,亦未之皆悉,而无忌兄弟皆稚。
王胡之与无忌,长甚相昵,胡之尝共游,无忌入告母,请为馔。
母流涕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将。吾所以积年不告汝者,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盖以避祸耳!’
无忌惊号,抽刃而出,胡之去已远。
应镇南作荆州,王脩载、谯王子无忌同至新亭与别,坐上宾甚多,不悟二人俱到。
有一客道:‘谯王丞致祸,非大将军意,正是平南所为耳。’
无忌因夺直兵参军刀,便欲斫。
脩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
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
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
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
于是彼此嫌隙大构。
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
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
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
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王东亭与孝伯语,后渐异。
孝伯谓东亭曰:‘卿便不可复测!’
答曰:‘王陵廷争,陈平从默,但问克终云何耳。’
王孝伯死,县其首于大桁。
司马太傅命驾出至标所,孰视首,曰:‘卿何故趣,欲杀我邪?’
桓玄将篡,桓脩欲因玄在脩母许袭之。
庾夫人云:‘汝等近,过我余年,我养之,不忍见行此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仇隙-译文
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
孙秀既恨石崇不把绿珠给他,又遗憾潘岳以前对待他不够礼貌。
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
后来孙秀做了中书令,潘岳在宫内见到他,于是叫他说:‘孙中书,你还记得以前交往的情形吗?’
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孙秀回答说:‘这些事情都藏在心里,怎么可能会忘记呢?’
岳于是始知必不免。
潘岳因此开始意识到自己无法避免这场灾难。
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
后来抓捕了石崇、欧阳坚石,同一天也抓了潘岳。
石先送市,亦不相知。
石崇先被送到市场上,彼此也不知情。
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
潘岳后来到,石崇对潘岳说:‘安仁,你也落到这个地步了吗?’
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
潘岳说:‘可以说是‘白头到老同归一’。’
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
潘岳在《金谷集》中写道:‘彼此投缘结为友,白头到老同归一。’这最终成为了预言。
刘玙兄弟少时为王恺所憎,尝召二人宿,欲默除之。
刘玙兄弟小时候被王恺憎恨,王恺曾经召他们两人过夜,打算暗地里除掉他们。
令作阬,阬毕,垂加害矣。
让人挖好了坑,坑挖好后,正要加害他们。
石崇素与玙、琨善,闻就恺宿,知当有变,便夜往诣恺,问二刘所在?
石崇一向和刘玙、刘琨关系好,听说他们住在王恺那里,知道会有变故,于是在夜晚去拜访王恺,询问两位刘氏兄弟在哪里?
恺卒迫不得讳,答云:‘在后斋中眠。’
王恺因为事情紧急,无法隐瞒,回答说:‘他们在后面的斋房里睡觉。’
石便径入,自牵出,同车而去。
石崇于是径直进去,亲自把两位刘氏兄弟拉出来,一起乘车离开。
语曰:‘少年,何以轻就人宿?’
他对他们说:‘年轻人,为什么轻易地住在别人那里?’
王大将军执司马愍王,夜遣世将载王于车而杀之,当时不尽知也。
王敦将军抓捕了司马愍王,夜里派部将用车载着王愍王杀害,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
虽愍王家,亦未之皆悉,而无忌兄弟皆稚。
尽管王愍王家中的人也不知道全部情况,而王无忌兄弟都还年幼。
王胡之与无忌,长甚相昵,胡之尝共游,无忌入告母,请为馔。
王胡之和无忌关系很好,他们曾经一起游玩,无忌回家告诉母亲,请求准备食物。
母流涕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将。吾所以积年不告汝者,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盖以避祸耳!’
母亲流着泪说:‘王敦以前对你父亲残忍,借助部将之手。我之所以多年来不告诉你,是因为王氏家族势力强大,你们兄弟还小,不想让这件事传出去,以免招来祸患!’
无忌惊号,抽刃而出,胡之去已远。
无忌惊叫起来,抽出刀子冲出去,王胡之已经走远了。
应镇南作荆州,王脩载、谯王子无忌同至新亭与别,坐上宾甚多,不悟二人俱到。
应镇南担任荆州刺史时,王脩载和谯王无忌一同来到新亭告别,座上宾客很多,没想到他们两个都到了。
有一客道:‘谯王丞致祸,非大将军意,正是平南所为耳。’
一位客人说:‘谯王丞遭遇祸事,不是大将军的意思,而是平南将军王敦的所作所为。’
无忌因夺直兵参军刀,便欲斫。
无忌趁机夺过直兵参军的刀,想要杀掉他。
脩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
王脩载逃跑投水,船上的人接住他,得以逃脱。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
王羲之一直轻视蓝田,但蓝田晚年声誉却越来越高,王羲之特别不满。
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
蓝田在会稽遭遇父亲去世的丧事,停留在山阴办理丧事。
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
王羲之代替蓝田管理郡事,多次提议去吊唁,但连续几天都没有成行。
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
后来王羲之亲自上门通报,主人已经哭过,没有上前就离开了,这是在羞辱他。
于是彼此嫌隙大构。
于是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
后来蓝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王羲之还在郡里,刚得到消息,就派一个参军去朝廷,请求把会稽分成越州。
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
使者接受命令却误解了意图,被当时的贤人广泛嘲笑。
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
蓝田暗中命令手下列举郡中各种不法行为,因为之前有矛盾,让他自己处理。
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王羲之于是称病辞去郡职,因为愤怒和失望而去世。
王东亭与孝伯语,后渐异。
王东亭和孝伯的谈话后来逐渐有了变化。
孝伯谓东亭曰:‘卿便不可复测!’
孝伯对东亭说:‘你现在的行为真是让人难以预测!’
答曰:‘王陵廷争,陈平从默,但问克终云何耳。’
东亭回答说:‘王陵在朝廷上争论,陈平保持沉默,关键是要看最终结果如何。’
王孝伯死,县其首于大桁。
王孝伯死后,他的头颅被悬挂在大桥上。
司马太傅命驾出至标所,孰视首,曰:‘卿何故趣,欲杀我邪?’
司马太傅(王导)驾着车来到桥边,仔细看了头颅,说:‘你为什么急着想要杀我?’
桓玄将篡,桓脩欲因玄在脩母许袭之。
桓玄即将篡位,桓脩想要趁桓玄在他母亲那里的时候袭击他。
庾夫人云:‘汝等近,过我余年,我养之,不忍见行此事。’
庾夫人说:‘你们现在靠近我,度过我剩下的日子,我养你们,不忍心看到你们做这样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仇隙-注解
绿珠:绿珠是石崇的爱妾,以美貌著称,这里指代美女。
潘岳:潘岳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才华横溢著称。
中书令:古代官职,掌管机密文书,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周旋:交往,交际。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出自《诗经》,意指心中的事情永远不会忘记。
石崇:西晋时期的富豪,以奢华著称。
欧阳坚石:欧阳坚石是石崇的朋友,这里指代朋友。
白首同所归:出自《诗经》,意指年老时一同归去。
谶:预言,预兆。
王恺:西晋时期的权贵,以奢侈著称。
阬:深坑,这里指挖坑。
石崇素与玙、琨善:石崇与刘玙、刘琨关系很好。
世将:古代的武将。
王敦:东晋时期的权臣,以暴虐著称。
王胡之:王敦的儿子,与王无忌关系密切。
司马愍王:司马家族的成员,愍王是封号。
王右军:王羲之,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以书法著称。
蓝田:王羲之的字,指王羲之。
会稽:古代地名,今属浙江省。
丁艰:古代丧礼,指父亲去世。
郡:古代的行政单位。
王东亭:王羲之的弟弟,王徽之。
孝伯:王徽之的字。
王陵:西汉时期的政治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陈平:西汉时期的政治家,以谋略著称。
大桁:桥梁,这里指桥梁的标志。
桓玄:东晋末年的权臣,有篡位之心。
桓脩:桓玄的弟弟。
庾夫人:庾亮的妻子,庾亮是东晋时期的权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仇隙-评注
孙秀对石崇的绿珠和潘岳的昔日待遇表示不满,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权势和情感纠葛的敏感。孙秀成为中书令后,潘岳在省中见到他,询问过去交往的情形,孙秀的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表达了他对过去情感的深刻记忆和难以忘怀。潘岳的回答‘可谓‘白首同所归’’则是对命运的一种接受和无奈,而潘金谷的诗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更是对这种命运的预言和认同。
刘玙兄弟与王恺的冲突,揭示了权势斗争中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石崇的及时出现和救援,不仅展现了个人之间的友谊,也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和对不义行为的抵制。
王敦杀害司马愍王的事件,虽然当时并未完全为人所知,但王胡之与无忌的关系表明,即使是在权力的阴影下,友情和亲情的联系依然存在。无忌母亲的担忧和她的决定,体现了古代家庭中对于名誉和安全的重视。
应镇南与王脩载、谯王子无忌的离别,以及无忌对谯王丞的误解和冲动,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复杂性和人际交往中的误解。
王右军与蓝田的关系,揭示了古代士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名誉争夺。王右军的轻视和蓝田的反击,以及最终两人关系的破裂,都是权力和名誉的象征。
王东亭与孝伯的对话,体现了古代士人在面对人生和命运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王孝伯的死亡和司马太傅的反应,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
桓玄篡位时,桓脩的犹豫和庾夫人的劝阻,展现了古代家庭中对于亲情和道义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