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秦楚之际月表-原文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
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
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
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
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秦楚之际月表-译文
太史公阅读了秦楚之间的历史,说:最初发动起义,是从陈涉开始的;残酷地消灭了秦朝,是由项羽完成的;平定混乱,诛杀暴君,统一天下,最终登上帝位,都是由汉朝完成的。在五年的时间里,政权更迭了三次。自从人类出现以来,还没有哪一次接受天命像这样迅速的。
以前虞舜、夏禹兴起,积累善行和功绩需要几十年,他们的德行得到百姓的拥护,行政事务得到妥善处理,经过天的考验,然后才登位。商汤、周武王的王位,是从契、后稷开始,行仁义已经有十几代。他们不期而遇地在孟津会合了八百个诸侯,还是觉得时机未到。后来才发生了放逐和弑君的事情。秦国从秦襄公开始,经过文公、缪公,献公、孝公之后,逐渐蚕食六国,经过一百多年,到秦始皇时才统一了天下。以他们的德行和力量,统一天下竟然如此困难。
秦国一旦称帝,担心战争不断,因为有诸侯存在,于是没有分封任何土地,摧毁名城,销毁武器,铲除豪杰,为了万世的安宁。然而王者的兴起,往往是从民间开始的,联合起来讨伐敌人,甚至超过了三代。以前秦国的禁令,恰好足以资助有才能的人去排除困难。所以,那些奋发向前的人成为了天下的英雄,哪里有什么‘没有土地就不能称王’的说法?这不就是传说中所谓的大圣人吗?难道不是天意吗,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谁能接受天命成为帝王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秦楚之际月表-注解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秦楚之际:指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的历史时期。
作难:发起起义,指陈胜、吴广起义。
虐戾:残暴,指秦朝的暴政。
灭秦:灭亡秦朝。
项氏:项羽,楚汉争霸的主要人物之一。
拨乱诛暴:平定混乱,诛杀暴君。
平定海内:统一天下。
践帝祚:登上帝位。
汉家:汉朝。
五年之间:指楚汉争霸的五年时间。
号令三嬗:指政权更迭三次。
生民以来:自人类以来。
受命若斯之亟也:接受天命如此迅速。
虞、夏:虞、夏,即虞舜和夏禹,中国古代的传说帝王。
兴:兴起。
积善累功:积累善行和功绩。
德洽百姓:德行普及于百姓。
摄行政事:代理行政事务。
考之于天:向天询问。
然后在位:然后才登位。
汤、武之王:商汤和周武王,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君主。
契、后稷:契和后稷,商朝的始祖和周朝的始祖。
修仁行义:修养仁德,行正义。
十余世:十几代人。
不期而会:没有约定而会合。
孟津: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孟津县。
八百诸侯:指当时八百个诸侯国。
犹以为未可:还是认为不可行。
放弑:放逐和杀害。
秦起襄公:秦国的起源,从秦襄公开始。
章于文、缪:文公和缪公,秦国的两位君主。
献、孝之后:献公和孝公,秦国的两位君主。
蚕食六国:逐渐吞并六国。
百有余载:一百多年。
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直到秦始皇才能统一天下。
以德若彼:以那样的德行。
用力如此:付出如此的努力。
盖一统若斯之难也:原来统一天下是如此困难。
称帝:称帝,即成为皇帝。
患兵革不休:担心战争不断。
诸侯:诸侯国。
无尺土之封:没有土地的封地。
堕坏名城:摧毁名城。
销锋镝:销毁武器。
锄豪桀:铲除豪杰。
维万世之安:为了万世的安宁。
王迹之兴:帝王的兴起。
闾巷:里巷,指平民百姓。
合从讨伐:联合起来讨伐。
轶于三代:超过三代。
乡秦之禁:指秦朝的禁令。
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恰好足以资助有才能的人去驱除困难。
愤发其所为天下雄:激发他们成为天下的英雄。
无土不王:没有土地就不能称王。
大圣:伟大的圣人。
受命而帝者:接受天命成为皇帝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秦楚之际月表-评注
太史公在开篇即点明了秦楚之际的历史背景,‘初作难,发于陈涉’一句,将陈涉起义作为秦末动乱的起点,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虐戾灭秦,自项氏’则点出了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这一句,描绘了汉高祖刘邦最终统一天下的过程,其中‘平定海内’和‘践帝祚’体现了汉高祖的雄才大略和帝王之资。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一句,反映了秦末至汉初短短五年内,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突显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
‘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这句话,太史公通过对比,强调了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迅速和容易,与古代圣贤相比,刘邦的成就是空前的。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这句话,太史公以虞、夏两代为例,说明了古代圣贤是通过长期积累德行和功绩,得到天命而成为君主的。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这一句,太史公以商汤、周武王为例,说明了古代圣贤是通过数代人的仁义行为,最终得到天命而成为君主的。
‘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这句话,反映了商汤、周武王在得到天命之前,仍需谨慎行事,不敢轻举妄动。
‘其后乃放弑’这一句,指出了商汤、周武王在得到天命后,最终通过放逐或弑杀的方式完成了统一。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这句话,太史公回顾了秦国的崛起过程,指出秦国通过长期的蚕食政策,最终完成了统一。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这句话,太史公通过对比虞、夏、商、周和秦的统一过程,指出统一天下的难度之大。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这句话,太史公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指出秦朝的暴政和统一后的政策失误是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这句话,太史公认为王者的兴起并非来自世家大族,而是来自民间,这与古代圣贤的传承形成了鲜明对比。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这句话,太史公指出秦朝的禁锢政策反而为有才干的人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推翻秦朝。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这一段,太史公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达到了高潮,认为刘邦是大圣,是天命所归的帝王,强调了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