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原文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

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

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强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

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

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

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

皆外接于胡、越。

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

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

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

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

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zhé削地,

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

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

形势虽强,要之以仁义为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译文

太史公说:商朝以前的历史已经很遥远了。周朝实行分封制,分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但是周公封伯禽、康叔到鲁国、卫国,各封地四百里,这是为了亲近亲人,奖赏有德之人;太公被封到齐国,兼并了五个侯国的土地,这是为了尊重勤劳的人。武王、成王、康王时期,封地达到数百处,其中同姓的诸侯有五十五个,封地面积不超过百里,有的甚至只有三十里,目的是辅助保卫王室。管叔、蔡叔、康叔、曹国、郑国,有的封地增加,有的减少。到了厉王、幽王之后,王室衰微,诸侯强国兴起,天子势力弱小,无法制止他们。这不是因为道德不纯,而是因为形势弱小。

汉朝建立后,分为两个等级。高祖晚年,不是刘姓而称王的,如果没有功绩,上级不任命而封侯的,天下人共同讨伐他。高祖的子弟同姓的称王的有九个国家,只有长沙是异姓,而功臣封侯的有百余人。从雁门、太原以东到辽阳,设立燕国、代国;从常山以南,往东到大行山脉,渡过黄河、济水,到阿、甄以东直到海边,设立齐国、赵国;从陈国以西,南到九疑山,东临长江、淮河、谷水、泗水,直到会稽,设立梁国、楚国、淮南国、长沙国。这些国家都外接胡人、越人。而内地从山以东都是诸侯的土地,大的国家有五六郡,连城数十座,设立百官和宫殿,僭越了天子的地位。汉朝独有河内、东郡、颍川、南阳等十五郡,加上公主和列侯的封地。这是因为天下刚刚安定,刘姓的同宗兄弟很少,所以扩大了庶出的势力,用来镇抚四海,承卫天子。

汉朝建立一百年之间,亲属关系越来越疏远,诸侯有的骄奢淫逸,被邪恶的臣子所诱导,做出淫乱的事情,大的有叛逆,小的违法,危及自己的生命,导致国家灭亡。天子观察上古时期的情况,然后加以恩惠,让诸侯可以推恩分封给子弟的封地,所以齐国分为七个国家,赵国分为六个国家,梁国分为五个国家,淮南国分为三个国家,以及天子的旁支子弟称王,王子的旁支子弟封侯,总共有百余人。在吴楚之乱时,前后有些诸侯被削减封地,因此燕国、代国没有北边的郡,吴国、淮南国、长沙国没有南边的郡,齐国、赵国、梁国、楚国的支郡,名山、湖泊都纳入汉朝。诸侯的势力逐渐减弱,大国不过十几座城,小侯国不过几十里,上面能够供奉贡品,下面能够供养祭祀,以辅助京城。而汉朝有八九十郡,分布诸侯之间,犬牙交错,掌握要塞和地理优势,强化主干,削弱枝叶,尊卑分明,万事各得其所。

我司马迁谨记从高祖以来到太初年间诸侯的情况,记录他们封地增减的时间,让后世能够了解。形势虽然强大,但关键是以仁义为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注解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殷:殷,指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纪年的朝代。

周封五等:周封五等,指周朝时期对诸侯国的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伯禽:伯禽,指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国。

康叔:康叔,指周公旦之子康叔,封于卫国。

太公:太公,指姜太公,周文王之师,封于齐国。

兼五侯地:兼五侯地,指姜太公封地广阔,包括五个侯国的土地。

武王: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成、康: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周朝的两位贤王。

管、蔡、康叔、曹、郑:管、蔡、康叔、曹、郑,指周初分封的五个诸侯国。

厉、幽之后:厉、幽之后,指周厉王和周幽王之后的时期。

天子:天子,指周朝的君主。

汉兴:汉兴,指汉朝的建立。

序二等:序二等,指汉朝初期对诸侯国的封爵分为王和侯两个等级。

高祖: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指汉朝初期设立的燕、代两个诸侯国。

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指汉朝初期设立的齐、赵两个诸侯国。

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指汉朝初期设立的梁、楚、淮南、长沙四个诸侯国。

胡、越:胡、越,指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三河、东郡、颍川、南阳:三河、东郡、颍川、南阳,指汉朝初期的四个郡。

公主列侯:公主列侯,指汉朝的公主和列侯。

庶孽:庶孽,指非正室所生的子女。

适zhé削地:适zhé削地,指诸侯国被削减封地。

犬牙相临:犬牙相临,指郡国之间交错相连,如同犬牙。

厄塞:厄塞,指险要的关隘。

本干:本干,指国家的根本。

枝叶:枝叶,指国家的边疆。

京师:京师,指国都。

太初:太初,指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年号。

谱:谱,指编撰谱系。

仁义:仁义,指儒家提倡的仁爱和正义的道德规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评注

太史公在开篇便点明了主题,以‘殷以前尚矣’作为引子,表达了对殷商以前历史的追溯与尊重。周朝的封爵制度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这种分封制度体现了亲亲之谊,同时褒扬有德之人。伯禽、康叔被封于鲁、卫,地各四百里,这不仅是对他们的尊崇,也是对德行的肯定。太公被封于齐,兼五侯之地,是对勤劳的尊崇。

太史公进一步阐述了周朝分封的具体情况,武王、成王、康王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众多,其中同姓诸侯占多数,地盘不大,主要是为了辅佐和保卫王室。然而,到了厉王、幽王之后,王室衰微,诸侯强国兴起,天子权力削弱,无法再维护分封秩序。这里,太史公指出了权力与德行的关系,认为权力的衰弱并非完全因为德行不纯,也有形势弱化的因素。

汉兴之后,分封制度有所改变,实行二等分封。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劳,天下共诛之,这体现了对刘氏天下的维护。高祖的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为异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汉初的分封,特别是在北方和边疆地区,如燕、代国,以及齐、赵、梁、楚等国的设立,都是为了抵御外患,维护国家的统一。

然而,随着汉朝的稳定,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形成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国逐渐缩小,权力更加集中。吴楚七国之乱时,诸侯国的土地被进一步削减,使得诸侯王的势力更加弱化。

太史公在结尾部分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认为无论形势如何强大,都必须以仁义为本。这体现了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整体而言,太史公的这一段文字通过对周、汉两朝分封制度的对比,揭示了权力、德行、形势与仁义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他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5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