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
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膺,荆荼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
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后进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
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
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
以三得之,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
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
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
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
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
悲夫,后世其诫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译文
太史公说:匈奴断绝了和亲的关系,攻打通往汉朝的主要关塞;闽越国擅自出兵,东瓯国请求投降。两个边远民族相互侵犯,正值汉朝兴盛之时,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功臣被封赏,与他们的祖先一样。为什么呢?从《诗经》和《尚书》中提到三代时期‘抵御戎狄,征讨荆楚’,齐桓公越过燕国攻打山戎,赵武灵王用小小的赵国使单于臣服,秦缪公用百里奚使西戎称霸,吴国和楚国的国君作为诸侯使百越国臣服。何况我们中国已经统一,明君在上,文治武功,统治四海,内部安抚亿万百姓,难道会安然无恙地不去征伐边境吗!从那时起,就出兵北讨强大的胡人,南征强大的越人,将士们依次被封赏。
后来爱好儒学的褚先生说:太史公记载的历史事件到孝武帝时期就结束了,所以我再次记载了孝昭帝以来被封侯的功臣,将他们的名单编在左边,让后来爱好历史的人可以观看他们的成败长短,从中得到警示。当世的君子,行事权变,根据时代变化来施行适宜的政策,追求世间的功名,通过建立功勋获得土地和封侯,在当世留下名声,这难道不是非常伟大吗!
观察他们保持满盈和守成的态度,都不谦虚退让,骄傲自大争夺权力,喜欢宣扬自己的声誉,只知道进取不知道退让,最终导致身死国灭。有了这三点,然后又失去了,不能将功绩传给后世,让恩德惠及子孙,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
龙雒侯曾经担任前将军,为人随和善良,稳重谨慎,不参与政事,退让爱人。他的家族起源于晋国的六卿时期。自从有土地成为国君以来,一直是王侯,子孙世袭不断,历经数代,至今已有百余年,怎么可以与那些功臣一样,身死功绩就消失了呢?悲哀啊,后世的人们应该以此为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注解
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长期对抗,是汉朝的主要边疆威胁之一。
和亲: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以维护边疆和平的政策。
当路塞:指通往中原的道路要塞,匈奴攻打当路塞意味着威胁了汉朝的交通和边疆安全。
闽越:古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族,与汉朝关系复杂,有时臣服,有时反叛。
擅伐:擅自出兵攻打,指闽越违反了与汉朝的约定。
东瓯:古代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部族,因受闽越侵扰而向汉朝请求降服。
夷:古代对非华夏族群的泛称,此处指闽越和东瓯。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被视为文明的典范。
戎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与华夏族相对。
荆荼: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霸主著称,曾北伐山戎。
燕: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北一带。
山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与燕国接壤。
武灵王:赵国的君主,曾征服匈奴的单于,使其臣服。
单于:匈奴的首领,相当于皇帝。
秦缪公: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任用百里奚为相,使秦国强盛。
百里霸:即百里奚,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西戎:古代西方的少数民族。
吴楚:古代的吴国和楚国,均位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北一带。
百越:古代南方的一个民族群体,包括多个部族。
中国:指中原地区,即华夏文明的中心。
一统:统一,指全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下。
明天子:指明智的皇帝,此处指汉朝的皇帝。
文武:文治武功,指既擅长治理国家,又擅长军事。
晏然:平静无事的样子。
强胡:强大的北方民族,指匈奴。
劲越:强大的南方民族,指闽越和东瓯。
将卒:将领和士兵,指军队。
左方:左边,此处指记录功臣的书籍。
好事:喜欢做某事,此处指研究历史。
儒者:儒家学者,此处指褚先生。
孝武:汉朝的皇帝,刘彻,谥号孝武皇帝。
孝昭:汉朝的皇帝,刘弗陵,谥号孝昭皇帝。
功臣侯者:有功的将军和被封为侯的人。
成败长短:成功与失败,长处与短处。
绝世之适:超越时代的人。
行权合变:灵活运用权谋,适应变化。
度时施宜:根据时代情况来施行适宜的政策。
希世用事:追求时代所需的事务。
有土封侯:拥有封地并被封为侯爵。
立名当世:在当代留下名声。
持满守成:保持已经取得的成就,并维护现状。
骄蹇:骄傲而不谦逊,形容人态度傲慢。
争权:争夺权力。
扬声誉:夸耀自己的名声。
杀身灭国:因个人行为导致国家灭亡。
龙雒侯:古代的一个侯爵,此处指某个具体的侯爵。
晋六卿:晋国时期的六个权臣家族。
土君国:拥有土地的封国。
子孙相承:子孙后代相继继承。
经世:经历世事,指时间长久。
晋六卿之世:晋国六卿家族的时期,此处指晋国六卿家族的历史背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评注
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此句中,太史公以匈奴与闽越的冲突为背景,揭示了功臣受封的重要性。‘匈奴绝和亲’与‘闽越擅伐’表明了边疆的不安定,而‘东瓯请降’则暗示了汉朝的强大与威望。太史公通过这些事件,强调功臣受封是顺应时代背景和汉朝国力的必然结果,与祖考之封相提并论,彰显了功臣的地位与荣耀。
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膺,荆荼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太史公此处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事件,从《诗》《书》时代的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展示了中华文明对边疆民族的态度和治理方式。‘戎狄是膺,荆荼是征’体现了对边疆民族的征服与教化。而齐桓公、赵武灵王、秦缪公、吴楚诸侯等人物的事迹,则进一步证明了通过武力与政治手段,中华文明能够统一并管理边疆地区。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太史公在此处强调了汉朝的统一与强大,以及其对边疆的征伐。‘中国一统’和‘明天子在上’表明了汉朝的国力和统治者的英明。‘兼文武,席卷四海’则展现了汉朝的文治武功。太史公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朝必然会对边疆进行征伐,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后进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
褚先生在此处评价太史公的记载,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太史公的记载止于孝武帝时期,因此他补充了孝昭帝以来的功臣侯者的记载,以便后人能够全面了解历史的成败,从中吸取教训。
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
褚先生在这里对当时的君子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权变,顺应时代,以功成名就。‘行权合变’和‘度时施宜’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策略。褚先生认为,这样的君子能够建功立业,获得土地和封侯,名垂青史,是非常可敬的。
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
褚先生进一步指出,这些君子在成功之后,往往骄傲自满,不懂得谦让,争权夺利,热衷于宣扬自己的声誉。他们只知进不知退,最终导致身败名裂,国家灭亡。
以三得之,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
褚先生对于这些君子的结局表示悲哀,认为他们虽然一度成功,但最终失去了所有的成就,无法将功业传给后代,使恩德流传子孙,这是一种遗憾。
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
褚先生在此提到了龙雒侯,一个与前文所描述的君子截然不同的人物。龙雒侯是一个前将军,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是‘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他不参与政事,退让爱人,体现了他的谦逊和仁爱。
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
褚先生通过对龙雒侯的描述,与之前的功臣形成对比。龙雒侯及其家族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这与那些功臣的短暂成功形成了鲜明对比。褚先生以‘悲夫’结尾,表达了对那些功臣失去一切的悲哀,同时也对后世提出了警示,希望人们能够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