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三

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三-原文

文闵明武宣诸子

文帝十三子。姚夫人生世宗,后宫生宋献公震,文元皇后生孝闵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生高祖、卫剌王直,达步干妃生齐王宪,王姬生赵僭王招,后宫生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代奰王达、冀康公通、滕闻王逌。齐炀王别有传。

宋献公震,字弥俄突。幼而敏达,年十岁,诵孝经、论语、毛诗。后与世宗俱受礼记、尚书于卢诞。大统十六年,封武邑公,二千户。尚魏文帝女,其年薨。保定元年,追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少师、大司马、大都督、青徐等十州诸军事、青州刺史;进封宋国公,增邑并前一万户。无子,以世宗第三子寔为嗣。寔字干辩,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大象中,为大前疑。寻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卫剌王直,字豆罗突。魏恭帝三年,封秦郡公,邑一千户。武成初,出镇蒲州,拜大将军,进卫国公,邑万户。保定初,为雍州牧,寻进位柱国,转大司空,出为(梁)〔襄〕州总管。天和中,陈湘州刺史华皎举州来附,诏直督绥德公陆通、大将军田弘、权景宣、元定等兵赴援,与陈将淳于量、吴明彻等战于沌口。直军不利,元定遂投江南。直坐免官。

直高祖母弟,性浮诡,贪狠无赖。以晋公护执政,遂贰于帝而昵护。及沌口还,愠于免黜,又请帝除之,冀得其位。帝夙有诛护之意,遂与直谋之。及护诛,帝乃以齐王宪为大冢宰。直既乖本望,又请为大司马,意欲总知戎马,得擅威权。帝揣知其意,谓之曰:“汝兄弟长幼有序,宁可反居下列也?”乃以直为大司徒。

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初,高祖以直第为东宫,更使直自择所居。直历观府署,无称意者,至废陟屺佛寺,欲居之。齐王宪谓直曰:“弟儿女成长,理须宽博,此寺褊小,讵是所宜。”直曰:“一身尚不自容,何论儿女!”宪怪而疑之。直尝从帝校猎而乱行,帝怒,对众挞之。自是愤怨滋甚。及帝幸云阳宫,直在京师,举兵反,攻肃章门。司武尉迟运闭门拒守,直不得入。语在运传。直遂遁走,追至荆州,获之,免为庶人,囚于别宫。寻而更有异志,遂诛之,及其子贺、贡、塞、响、贾、秘、津、干理、干璪、干悰等十人,国除。

赵僭王招,字豆卢突。幼聪颖,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魏恭帝三年,封正平郡公,邑一千户。武成初,进封赵国公,邑万户。保定中,拜为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建德元年,授大司空,转大司马。三年,进爵为王,除雍州牧。四年,大军东讨,招为后三军总管。五年,又从高祖东伐,率步骑一万出华谷,攻齐汾州。及并州平,进位上柱国。东夏底定,又为行军总管,与齐王讨稽胡。招擒贼帅刘没铎,斩之,胡寇平。宣政中,拜太师。大象元年五月,诏以洺州襄国郡邑万户为赵。招出就国。二年,宣帝不豫,征招及陈、越、代、滕五王赴阙。比招等至而帝已崩。

隋文帝辅政,加招等殊礼,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隋文帝将迁周鼎,招密欲图之,以匡社稷。乃邀隋文帝至第,饮于寝室。招子员、贯及妃弟鲁封、所亲人史冑,皆先在左右,佩刀而立。又藏兵刃于帷席之间,后院亦伏壮士。隋文帝从者多在合外,唯杨弘、元冑、冑弟威及陶彻坐于户侧。招屡以佩刀割瓜啖隋文帝,隋文帝未之疑也。元冑觉变,扣刀而入。招乃以大觞亲饮冑酒,又命冑向厨中取浆。冑不为之动。滕王逌后至,隋文帝降阶迎之,元冑因得耳语曰:“形势大异,公宜速出。”隋文帝共逌等就坐,须臾辞出。后事觉,陷以谋反。其年秋,诛招及其子德广公员、永康公贯、越携公干铣、弟干铃、干铿等,国除。招所着文集十卷,行于世。

谯孝王俭,字侯幼突。武成初,封谯国公,邑万户。天和中,拜大将军,寻迁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建德三年,进爵为王。五年,东伐,以本官为左一军总管,攻永固城,拔之。进平并、邺,拜大冢宰。是岁,稽胡反,诏俭为行军总管,与齐王宪讨之。有胡帅自号天柱者,据守河东,俭攻破之,斩首三千级。宣政元年二月,薨。子干恽嗣。大定中,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陈惑王纯,字堙智突。武成初,封陈国公,邑万户。保定中,除岐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使于突厥迎皇后,拜大将军。寻进位柱国,出为秦州总管,转陕州总管,督鴈门公田弘拔齐宜阳等九城。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四年,大军东伐,纯为前一军总管。以帝寝疾,班师。五年,大军复东讨,诏纯为前一军,率步军二万守千里径。并州平,进位上柱国,即拜并州总管。宣政中,除雍州牧,迁太傅。大象元年五月,以济南郡邑万户为陈。纯出就国。二年,朝京师。时隋文帝专政,翦落宗枝,遂害纯,并世子谦及弟扈公让、让弟议等,国除。

越野王盛,字立久突。武成初,封越国公,邑万户。天和中,进爵为王。四年,大军伐齐,盛为后一军总管。五年,大军又东讨,盛率所领,拔齐高显等数城。并州平,进位上柱国。从平邺,拜相州总管。宣政元年,入为大冢宰。汾州稽胡帅刘(爱)〔受〕逻干反,诏盛率诸军讨平之。大象元年,迁大前疑,转太保。其年,诏以丰州武当、安富二郡邑万户为越。盛出就国。二年,朝京师。其秋,为隋文帝所害,并其子忱、悰、恢、懫、忻等五人,国除。

代奰王达,字度斤突。性果决,善骑射。武成初,封代国

公,邑万户。天和元年,拜大将军、右宫伯,拜左宗卫。建德初,进位柱国,出为荆淮等十四州十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在州有政绩,高祖手敕褒美之。所管沣州刺史蔡泽黩货被讼,赃状分明。以其世着勋庸,不可加戮;若曲法贷之,又非奉上之体。乃令所司,精加按劾,密表奏之。事竟得释,终亦不言。其处事周慎如此。

达雅好节俭,食无兼膳,侍姬不过数人,皆衣绨衣。又不营资产,国无储积。左右尝以为言,达从容应之曰:“君子忧道不忧贫,何烦于此。”三年,进爵为王。出为益州总管。高祖东伐,以为右一军总管。齐淑妃冯氏,尤为齐后主所幸,齐平见获,帝以达不迩声色,特以冯氏赐之。宣帝即位,进位上柱国。大象元年,拜大右弼。其年,诏以潞州上党郡邑万户为代。达出就国。二年,朝京。其年冬,为隋文帝所害,及其世子执、弟蕃国公转等,国除。

冀康公通,字屈率突。武成初,封冀国公,邑万户。天和六年十月,薨。子绚嗣。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大象中,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滕闻王逌,字尔固突。少好经史,解属文。武成初,封滕国公,邑万户。天和末,拜大将军。建德初,进位柱国。三年,进爵为王。六年,为行军总管,与齐王宪征稽胡。逌破其渠帅穆友等,斩首八千级。还,除河阳总管。宣政元年,进位上柱国。其年,伐陈,诏逌为元帅,节度诸军事。大象元年五月,诏以荆州新野郡邑万户为滕。逌出就国。二年,朝京。其年冬,为隋文帝所害,并子怀德公佑、佑弟箕国公裕、弟礼禧等,国除。逌所着文章,颇行于世。

孝闵帝一男。陆夫人生纪厉王康。

纪厉王康,字干定。保定初,封纪国公,邑万户。建德三年,进爵为王。仍出为总管利始等五州、大小剑二防诸军事、利州刺史。康骄矜无轨度,信任僚佐卢奕等,遂缮修戎器,阴有异谋。司录裴融谏止之,康不听,乃杀融。五年,诏赐康死。子湜嗣。大定中,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明帝三男。徐妃生毕剌王贤,后宫生酆王贞、宋王寔。毕剌王贤,字干阳。保定四年,封毕国公。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出为华州刺史,迁荆州总管,进位柱国。宣政中,入为大司空。大象初,进位上柱国、雍州牧、太师。明年,宣帝崩。贤性强济,有威略。虑隋文帝倾覆宗社,言颇泄漏,寻为所害,并其子弘义、恭道、树娘等,国除。

酆王贞,字干雅。初封酆国公。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大象初,为大冢宰。后为隋文帝所害,并子济阴郡公德文,国除。

武帝生七男。李皇后生宣帝、汉王赞,厍汗姬生秦王贽、曹王允,冯姬生道王充,薛世妇生蔡王兑,郑姬生荆王元。

汉王赞,字干依。初封汉国公。建德三年,进爵为王,仍柱国。大象末,隋文帝辅政,欲顺物情,乃进上柱国、右大丞相。外示尊崇,寔无综理。及诸方略定,又转太师。寻为隋文帝所害,并其子淮阳公道德、弟道智、道义等,国除。

秦王贽,字干信。初封秦国公。建德三年,进爵为王。上柱国、大冢宰、大右弼。寻为隋文帝所害,并其子忠诚公靖智、弟靖仁等,国除。

曹王允,字干仕。初封曹国公。建德三年,进爵为王。

道王充,字干仁。建德六年,封王。

蔡王兑,字干俊。建德六年,封王。

荆王元,字干仪。宣政元年,封王。元及兑、充、允等并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宣帝三子。朱皇后生静皇帝,王姬生邺王(衍)〔衎〕,皇甫姬生郢王术。

邺王(衍)〔衎〕,大象二年,封王。郢王术,大象二年,封王。与(衍)〔衎〕并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史臣曰:昔贤之议者,咸云以周建五等,历载八百;秦立郡县,二世而亡。虽得失之迹可寻,是非之理互起,而因循莫变,复古未闻。良由着论者溺于贵达,司契者难于易业,详求适变之道,未穷于至当也。尝试论之:夫皇王迭兴,为国之道匪一;贤圣间出,立德之指殊涂。斯岂故为相反哉,亦云治而已矣。何则?五等之制,行于商周之前;郡县之设,始于秦汉之后。论时则浇淳理隔,易地则用舍或殊。譬犹干戈日用,难以成垓下之业;稷嗣所述,不可施成周之朝。是知因时制宜者,为政之上务也;观民立教者,经国之长策也。且夫列封疆,建侯伯,择贤能,置牧守,循名虽曰异轨,责实抑亦同归。盛则与之共安,衰则与之共患。共安系乎善恶,非礼义无以敦风;共患寄以存亡,非甲兵不能靖乱。是以齐、晋帅礼,鼎业倾而复振;温、陶释位,王纲弛而更张。然则周之列国,非一姓也,晋之群臣,非一族也,岂齐、晋强于列国,温、陶贤于群臣者哉,盖势重者易以立功,权轻者难以尽节故也。由此言之,建侯置守,乃古今之异术;兵权势位,盖安危之所阶乎。

太祖之定关右,日不暇给,既以人臣礼终,未遑藩屏之事。晋荡辅政,爰树其党,宗室长幼,并据势位,握兵权,虽海内谢隆平之风,而国家有盘石之固矣。高祖克翦芒刺,思弘政术,惩专朝之为患,忘维城之远图,外崇宠位,内结猜阻。自是配天之基,潜有朽壤之墟矣。宣皇嗣位,凶暴是闻,芟刈先其本枝,削黜遍于公族。虽复地惟叔父,亲则同生,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莫不谢卿士于当年,从侯服于下国。号为千乘,势侔匹夫。是以权臣乘其机,谋士因其隙,迁龟鼎速于俯拾,歼王侯烈于燎原。

悠悠邃古,未闻斯酷。

岂非摧枯振朽,易为力乎。

向使宣皇采姬、刘之制,览圣哲之术,分命贤戚,布于内外,料其轻重,间以亲疏,首尾相持,远近为用。

使其势位也足以扶危,其权力也不能为乱。

事业既定,侥幸自息。

虽使卧赤子,朝委裘,社稷固以久安,亿兆可以无患矣。

何后族之地,而势能窥其神器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三-译文

文闵明武宣诸子

文帝有十三个儿子。姚夫人生了世宗,后宫生了宋献公震,文元皇后生了孝闵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生了高祖、卫剌王直,达步干妃生了齐王宪,王姬生了赵僭王招,后宫生了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代奰王达、冀康公通、滕闻王逌。齐炀王另有传记。

宋献公震,字弥俄突。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十岁时就能背诵《孝经》、《论语》、《毛诗》。后来和世宗一起跟随卢诞学习《礼记》、《尚书》。大统十六年,被封为武邑公,食邑二千户。他娶了魏文帝的女儿,同年去世。保定元年,追赠他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少师、大司马、大都督、青徐等十州诸军事、青州刺史;进封为宋国公,增加食邑至一万户。他没有儿子,世宗的第三个儿子寔继承了他的爵位。寔字干辩,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大象年间,担任大前疑。不久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废除。

卫剌王直,字豆罗突。魏恭帝三年,被封为秦郡公,食邑一千户。武成初年,出镇蒲州,拜大将军,进封为卫国公,食邑万户。保定初年,担任雍州牧,不久进位柱国,转任大司空,出任襄州总管。天和年间,陈朝的湘州刺史华皎举州归附,朝廷命令直率领绥德公陆通、大将军田弘、权景宣、元定等军队前去支援,与陈将淳于量、吴明彻等在沌口交战。直的军队失利,元定投奔江南。直因此被免官。

直是高祖的弟弟,性格浮夸诡诈,贪婪狠毒,行为无赖。因为晋公护执政,他便对皇帝怀有二心,亲近护。沌口之战回来后,他对被免官感到愤怒,又请求皇帝除掉护,希望得到护的职位。皇帝早有诛杀护的意图,于是与直密谋。护被诛杀后,皇帝任命齐王宪为大冢宰。直既对皇帝的安排不满,又请求担任大司马,意图掌握军权,独揽大权。皇帝看穿了他的心思,对他说:“你们兄弟长幼有序,怎么能让你居于下位呢?”于是任命直为大司徒。

建德三年,直进爵为王。起初,高祖将直的府第作为东宫,让直自己选择住所。直看了许多府署,都不满意,最后看中了废陟屺佛寺,想要住在那里。齐王宪对直说:“弟弟的儿女已经长大,住所应该宽敞些,这寺庙狭小,不适合居住。”直回答说:“我自己都住不下,何况儿女!”宪感到奇怪并怀疑他。直曾经跟随皇帝打猎时扰乱队伍,皇帝大怒,当众鞭打他。从此,直的怨恨越来越深。皇帝到云阳宫时,直在京城起兵造反,攻打肃章门。司武尉迟运关闭城门坚守,直无法攻入。详情见尉迟运的传记。直于是逃走,被追到荆州抓获,被贬为庶人,囚禁在别宫。不久,他又有了异心,于是被处死,他的儿子贺、贡、塞、响、贾、秘、津、干理、干璪、干悰等十人也被杀,封国被废除。

赵僭王招,字豆卢突。他从小就聪明,博览群书,喜欢写文章。他学习庾信的文体,文章多轻佻艳丽。魏恭帝三年,被封为正平郡公,食邑一千户。武成初年,进封为赵国公,食邑万户。保定年间,拜为柱国,出任益州总管。建德元年,授大司空,转任大司马。三年,进爵为王,担任雍州牧。四年,大军东征,招担任后三军总管。五年,又跟随高祖东征,率领一万步骑兵从华谷出发,攻打齐国的汾州。并州平定后,进位上柱国。东夏平定后,又担任行军总管,与齐王讨伐稽胡。招擒获了贼帅刘没铎,将其斩首,胡寇被平定。宣政年间,拜为太师。大象元年五月,皇帝下诏将洺州襄国郡的万户食邑封给招。招出京就国。二年,宣帝病重,征召招和陈、越、代、滕五王入京。等招等人到达时,宣帝已经驾崩。

隋文帝辅政时,对招等人给予特殊礼遇,入朝时不必小步快走,可以佩剑穿鞋上殿。隋文帝准备篡夺周朝政权时,招密谋对付他,以匡扶社稷。于是邀请隋文帝到他的府第,在寝室中饮酒。招的儿子员、贯以及妃子的弟弟鲁封、亲信史冑等人都在左右,佩刀而立。又在帷帐和席子之间藏了兵器,后院也埋伏了壮士。隋文帝的随从大多在门外,只有杨弘、元冑、冑的弟弟威和陶彻坐在门侧。招多次用佩刀切瓜给隋文帝吃,隋文帝没有怀疑。元冑察觉有变,拔刀而入。招于是用大杯亲自给冑敬酒,又命令冑去厨房取酒。冑不为所动。滕王逌后来赶到,隋文帝下台阶迎接他,元冑趁机低声对隋文帝说:“形势有变,您应该赶快离开。”隋文帝和逌等人坐下,不久便告辞离开。后来事情败露,招被指控谋反。当年秋天,招和他的儿子德广公员、永康公贯、越携公干铣、弟弟干铃、干铿等人被处死,封国被废除。招所著的文集十卷,流传于世。

谯孝王俭,字侯幼突。武成初年,被封为谯国公,食邑万户。天和年间,拜为大将军,不久升任柱国,出任益州总管。建德三年,进爵为王。五年,东征时,以本官担任左一军总管,攻下永固城。随后平定并州、邺城,拜为大冢宰。同年,稽胡反叛,朝廷命令俭担任行军总管,与齐王宪讨伐他们。有个自称天柱的胡帅占据河东,俭攻破了他的军队,斩首三千级。宣政元年二月,俭去世。他的儿子干恽继承爵位。大定年间,干恽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废除。

陈惑王纯,字堙智突。武成初年,被封为陈国公,食邑万户。保定年间,担任岐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出使突厥迎接皇后,拜为大将军。不久升任柱国,出任秦州总管,转任陕州总管,率领鴈门公田弘攻下齐国的宜阳等九座城池。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四年,大军东征时,纯担任前一军总管。因为皇帝病重,军队撤回。五年,大军再次东征,朝廷命令纯担任前一军,率领两万步兵驻守千里径。并州平定后,纯进位上柱国,随即被任命为并州总管。宣政年间,担任雍州牧,升任太傅。大象元年五月,皇帝将济南郡的万户食邑封给纯。纯出京就国。二年,入朝。当时隋文帝专政,剪除宗室,于是杀害了纯,以及他的世子谦和弟弟扈公让、让的弟弟议等人,封国被废除。

越野王盛,字立久突。武成初年,被封为越国公,食邑万户。天和年间,进爵为王。四年,大军讨伐齐国时,盛担任后一军总管。五年,大军再次东征,盛率领部下攻下齐国的高显等几座城池。并州平定后,盛进位上柱国。随后平定邺城,被任命为相州总管。宣政元年,入朝担任大冢宰。汾州的稽胡帅刘受逻干反叛,朝廷命令盛率领诸军讨伐平定。大象元年,盛升任大前疑,转任太保。同年,皇帝将丰州武当、安富二郡的万户食邑封给盛。盛出京就国。二年,入朝。当年秋天,盛被隋文帝杀害,他的儿子忱、悰、恢、懫、忻等五人也被杀,封国被废除。

代奰王达,字度斤突。他性格果断,擅长骑射。武成初年,被封为代国

公,封邑万户。天和元年,被任命为大将军、右宫伯,后又任命为左宗卫。建德初年,晋升为柱国,出任荆淮等十四州十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在任期间政绩显著,高祖亲自下诏表扬他。他所管辖的沣州刺史蔡泽因贪污被起诉,赃物证据确凿。因为蔡泽家族世代有功勋,不能处以死刑;但如果枉法宽恕他,又不符合奉上的原则。于是命令有关部门,仔细调查,秘密上奏。事情最终得以解决,他始终没有对外透露。他处理事务如此周密谨慎。

达雅喜好节俭,饮食不追求丰盛,侍妾不过数人,都穿着粗布衣服。他也不经营资产,国家没有积蓄。左右的人曾劝他,达雅从容回答说:“君子忧虑的是道义,而不是贫穷,何必为此烦恼。”三年后,晋升为王。出任益州总管。高祖东征时,任命他为右一军总管。齐淑妃冯氏,特别受齐后主宠爱,齐平被俘后,皇帝因为达雅不近女色,特意将冯氏赐给他。宣帝即位后,晋升为上柱国。大象元年,被任命为大右弼。同年,下诏将潞州上党郡的万户封邑赐给他。达雅前往封地。二年后,回京朝见。同年冬天,被隋文帝杀害,连同他的世子执、弟弟蕃国公转等人,封国被废除。

冀康公通,字屈率突。武成初年,被封为冀国公,封邑万户。天和六年十月去世。儿子绚继承爵位。建德三年,晋升为王。大象年间,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废除。

滕闻王逌,字尔固突。年轻时喜好经史,擅长写文章。武成初年,被封为滕国公,封邑万户。天和末年,被任命为大将军。建德初年,晋升为柱国。三年后,晋升为王。六年,担任行军总管,与齐王宪一起征讨稽胡。逌击败了他们的首领穆友等人,斩首八千级。回来后,被任命为河阳总管。宣政元年,晋升为上柱国。同年,征讨陈国,下诏任命逌为元帅,统领诸军事。大象元年五月,下诏将荆州新野郡的万户封邑赐给他。逌前往封地。二年后,回京朝见。同年冬天,被隋文帝杀害,连同他的儿子怀德公佑、弟弟箕国公裕、弟弟礼禧等人,封国被废除。逌所写的文章,在当时广为流传。

孝闵帝有一个儿子。陆夫人生下了纪厉王康。

纪厉王康,字干定。保定初年,被封为纪国公,封邑万户。建德三年,晋升为王。出任利始等五州、大小剑二防诸军事、利州刺史。康骄傲自大,行为不端,信任僚佐卢奕等人,于是修缮兵器,暗中策划叛乱。司录裴融劝谏阻止他,康不听,反而杀了裴融。五年后,下诏赐康死。儿子湜继承爵位。大定年间,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废除。

明帝有三个儿子。徐妃生下了毕剌王贤,后宫生下了酆王贞、宋王寔。毕剌王贤,字干阳。保定四年,被封为毕国公。建德三年,晋升为王。出任华州刺史,后调任荆州总管,晋升为柱国。宣政年间,入朝担任大司空。大象初年,晋升为上柱国、雍州牧、太师。第二年,宣帝去世。贤性格刚强,有谋略。担心隋文帝颠覆宗社,言辞多有泄露,不久被杀害,连同他的儿子弘义、恭道、树娘等人,封国被废除。

酆王贞,字干雅。初封酆国公。建德三年,晋升为王。大象初年,担任大冢宰。后被隋文帝杀害,连同他的儿子济阴郡公德文,封国被废除。

武帝有七个儿子。李皇后生下了宣帝、汉王赞,厍汗姬生下了秦王贽、曹王允,冯姬生下了道王充,薛世妇生下了蔡王兑,郑姬生下了荆王元。

汉王赞,字干依。初封汉国公。建德三年,晋升为王,仍为柱国。大象末年,隋文帝辅政,为了顺应民心,晋升他为上柱国、右大丞相。表面上尊崇他,实际上没有实权。等到各方略定,又转任太师。不久被隋文帝杀害,连同他的儿子淮阳公道德、弟弟道智、道义等人,封国被废除。

秦王贽,字干信。初封秦国公。建德三年,晋升为王。上柱国、大冢宰、大右弼。不久被隋文帝杀害,连同他的儿子忠诚公靖智、弟弟靖仁等人,封国被废除。

曹王允,字干仕。初封曹国公。建德三年,晋升为王。

道王充,字干仁。建德六年,被封为王。

蔡王兑,字干俊。建德六年,被封为王。

荆王元,字干仪。宣政元年,被封为王。元及兑、充、允等都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废除。

宣帝有三个儿子。朱皇后生下了静皇帝,王姬生下了邺王(衍)〔衎〕,皇甫姬生下了郢王术。

邺王(衍)〔衎〕,大象二年,被封为王。郢王术,大象二年,被封为王。与(衍)〔衎〕一起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废除。

史臣说:从前贤者的议论,都说周朝建立五等爵位,历经八百年;秦朝设立郡县,二世而亡。虽然得失的痕迹可以追寻,是非的道理相互交织,但人们因循守旧,没有改变,复古的愿望从未实现。这主要是因为著书立说的人沉迷于权贵,掌管契约的人难以改变职业,详细探讨适应变化的方法,未能达到最恰当的地步。试论之:皇王更替兴起,治国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贤圣间或出现,立德的目标各不相同。这难道是故意相反吗?只是为了治理而已。为什么?五等爵位制度,实行于商周之前;郡县制度,始于秦汉之后。论时代则风俗不同,易地则取舍各异。就像干戈日用,难以成就垓下的事业;稷嗣所述,不可施行于成周的朝廷。因此,因时制宜,是治政的首要任务;观民立教,是治国的长远策略。况且分封疆土,建立侯伯,选择贤能,设置牧守,名义上虽然不同,实际上却殊途同归。兴盛时与他们共享安宁,衰败时与他们共患难。共享安宁取决于善恶,没有礼义无法敦厚风俗;共患难寄托于存亡,没有甲兵无法平定乱世。因此,齐、晋遵循礼制,鼎业倾覆后再度振兴;温、陶放弃职位,王纲松弛后重新振作。然而周朝的列国,并非一姓;晋朝的群臣,并非一族,难道齐、晋比列国强,温、陶比群臣贤吗?这是因为权势重的人容易立功,权势轻的人难以尽节。由此说来,建立侯国、设置守臣,是古今不同的方法;兵权势位,是安危的关键。

太祖平定关右,日理万机,既然以人臣之礼结束,未能顾及藩屏之事。晋荡辅政,树立党羽,宗室长幼,都占据势位,掌握兵权,虽然海内失去了太平之风,但国家有了磐石般的稳固。高祖剪除芒刺,思考弘扬政术,惩罚专朝的祸患,忘记了维城的远图,表面上尊崇宠位,内里却结下猜忌。从此,配天的基业,潜藏着朽壤的废墟。宣皇继位,凶暴闻名,先剪除本枝,削黜遍及公族。虽然地是叔父,亲是同生,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但无不辞去卿士的职位,归附于下国的侯服。号称千乘,势同匹夫。因此,权臣乘机,谋士因隙,迁龟鼎如俯拾,歼王侯如燎原。

在遥远的古代,从未听说过如此残酷的事情。

难道不是摧毁腐朽、振兴衰败,是容易做到的吗?

如果当初宣皇采纳了姬、刘的制度,参考圣贤的智慧,分派贤能的亲戚,分布在朝廷内外,衡量他们的轻重,根据亲疏关系来安排,前后相互支持,远近相互配合。

使他们的地位足以扶持危局,他们的权力也不能引发动乱。

一旦事业稳定,侥幸之心自然消失。

即使让年幼的君主即位,朝廷也能稳固,国家可以长久安定,百姓可以无忧无虑。

为何后族的势力能够窥视皇位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三-注解

文帝:指北周文帝宇文泰,是北周的开国皇帝,对北周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世宗:指北周世宗宇文毓,是文帝的长子,继承皇位后继续推行文帝的政策。

宋献公震:文帝的次子,字弥俄突,封为宋献公,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孝闵皇帝:文帝的第三子,继承皇位后成为北周的皇帝。

高祖:指北周高祖宇文邕,是文帝的第四子,继承皇位后对北周的政治和军事有重要贡献。

卫剌王直:文帝的第五子,字豆罗突,封为卫剌王,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齐王宪:文帝的第六子,封为齐王,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赵僭王招:文帝的第七子,字豆卢突,封为赵僭王,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谯孝王俭:文帝的第八子,字侯幼突,封为谯孝王,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陈惑王纯:文帝的第九子,字堙智突,封为陈惑王,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越野王盛:文帝的第十子,字立久突,封为越野王,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代奰王达:文帝的第十一子,字度斤突,封为代奰王,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冀康公通:文帝的第十二子,封为冀康公,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滕闻王逌:文帝的第十三子,封为滕闻王,是北周的重要宗室成员。

大统十六年:指北周文帝在位期间的第十六年,即公元550年。

保定元年:指北周武帝在位期间的第一年,即公元561年。

建德三年:指北周武帝在位期间的第三年,即公元574年。

大象元年:指北周宣帝在位期间的第一年,即公元579年。

隋文帝:指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在北周末期掌握大权,最终篡夺北周皇位,建立隋朝。

大将军: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官职,通常负责指挥军队和军事行动。

右宫伯: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某些事务。

左宗卫: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保卫工作。

柱国:古代官职名,是一种荣誉性的高级官职,通常授予有重大功勋的官员。

荆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荆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沣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沣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益州总管:古代官职名,负责益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右一军总管:古代官职名,负责指挥右一军的军事行动。

上柱国:古代官职名,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性官职,通常授予有重大功勋的官员。

大右弼:古代官职名,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潞州上党郡: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冀国公:古代爵位名,授予有重大功勋的贵族。

滕国公:古代爵位名,授予有重大功勋的贵族。

行军总管:古代官职名,负责指挥军队的军事行动。

河阳总管:古代官职名,负责河阳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大司空: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工程和水利事务。

雍州牧:古代官职名,负责雍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太师:古代官职名,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性官职,通常授予有重大功勋的官员。

大冢宰: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右大丞相:古代官职名,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静皇帝:古代皇帝的名号,通常用于追谥已故的皇帝。

邺王:古代爵位名,授予有重大功勋的贵族。

郢王:古代爵位名,授予有重大功勋的贵族。

邃古:指远古时代,深邃而古老的历史时期。

摧枯振朽:比喻摧毁腐朽的旧事物,振兴新生事物。

宣皇:指古代帝王,特指有德行的君主。

姬、刘之制:姬指周朝,刘指汉朝,这里泛指古代圣明君主的制度。

圣哲之术:指古代圣人和哲人的治国之术。

贤戚:指有才能的亲戚或亲信。

神器:古代指帝位或国家的权力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十三位儿子及其后裔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北周宗室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文帝的十三位儿子中,世宗、孝闵皇帝、高祖等继承皇位,成为北周的重要统治者,而其他诸子则被封为诸侯王,各自在政治和军事上扮演重要角色。

文中提到的宋献公震、卫剌王直、齐王宪、赵僭王招、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代奰王达等人,都是北周宗室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北周的政治和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北周与北齐、突厥等外部势力的对抗中,这些诸侯王往往担任重要的军事指挥官,参与多次战役。

然而,随着北周政权的衰落,隋文帝杨坚逐渐掌握大权,最终篡夺北周皇位,建立隋朝。在这一过程中,北周宗室成员成为隋文帝清除的对象。文中提到的赵僭王招、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等人,都在隋文帝的清洗中被杀害,国除。这一过程反映了北周末期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隋文帝对北周宗室的残酷镇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北周宗室成员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北周政权的兴衰历程。北周作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其宗室成员的命运与政权的兴衰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宗室成员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北周政权的内部结构和权力斗争,以及北周与外部势力的复杂关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人物生平的简要描述,勾勒出北周宗室成员的形象。文中对人物的性格、才能、功绩等进行了简要评价,如宋献公震“幼而敏达”,赵僭王招“幼聪颖,博涉群书”,这些评价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读者提供了对这些人物的初步认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北周宗室成员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北周政权的兴衰历程和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周政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以及隋文帝篡夺北周皇位的历史背景。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周时期几位重要官员和贵族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首先,文中提到的官职和爵位如大将军、柱国、上柱国等,都是北周时期的重要官职,体现了当时政治体制的复杂性和等级制度的严格性。这些官职和爵位的授予,通常是对官员功勋的认可和奖励,同时也反映了皇帝对这些官员的信任和依赖。

其次,文中提到的几位官员和贵族,如达、通、逌、康、贤、贞等,都是北周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功绩,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例如,达在荆州刺史任上有政绩,受到高祖的褒奖;康因骄矜无轨度,最终被赐死;贤因担心隋文帝倾覆宗社,最终被隋文帝所害。这些事例,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北周与北齐的战争、北周与隋朝的权力更迭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也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北周与北齐的战争,最终以北周的胜利告终,奠定了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北周与隋朝的权力更迭,最终以隋文帝的胜利告终,开启了隋朝的历史。

最后,文中提到的史臣的评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政治体制和历史发展的思考。史臣认为,五等之制和郡县之设,各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因时制宜,观民立教。这一观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政治体制和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对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载了北周时期几位重要官员和贵族的生平事迹,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段古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特点。

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反思,提出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作者首先以‘悠悠邃古,未闻斯酷’开篇,表达了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怀念和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接着,通过‘摧枯振朽,易为力乎’的比喻,强调了改革旧制度、振兴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中提到的‘宣皇采姬、刘之制,览圣哲之术’,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圣明君主制度的推崇,认为应该借鉴古代圣人和哲人的治国智慧。‘分命贤戚,布于内外’则提出了具体的政治策略,即通过合理分配权力,使贤能之士在内外各司其职,以达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作者进一步指出,‘使其势位也足以扶危,其权力也不能为乱’,强调了权力分配的重要性,认为合理的权力结构可以防止权力滥用,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事业既定,侥幸自息’则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后,自然消除侥幸心理的期望。

最后,作者以‘虽使卧赤子,朝委裘,社稷固以久安,亿兆可以无患矣’作结,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局面,即即使君主年幼或无能,国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何后族之地,而势能窥其神器哉’则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深刻批判,指出后族势力不应觊觎国家权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反思,提出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强调了权力分配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期望。其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历史价值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