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六国年表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六国年表-原文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

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着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六国年表-译文

太史公阅读《秦记》,读到犬戎打败了周幽王,周朝迁都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建立西畤祭祀上帝,僭越的苗头已经显现。《礼记》中说:‘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自己领地内的名山大川。’现在秦国混杂了戎翟的风俗,先暴虐后讲仁义,地位虽然只是藩臣,却参与了郊祀。君子对此感到忧虑。

等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夷狄,尊敬陈宝,在岐山和雍地之间经营。而秦穆公整治国政,东边边界扩展到黄河,那时他与齐桓公、晋文公等中原诸侯相当。

此后,陪臣开始执政,大夫世袭禄位;六卿掌握了晋国的权力,进行征伐和会盟,威望在诸侯之上。等到田常杀了齐简公而成为齐国的相,诸侯们却安然无恙地不去讨伐,海内各国开始争战功。

最终,三国最终分割了晋国,田和也灭掉了齐国并占有它,六国的强盛从此开始。他们的目标在于增强军队,并吞敌人,策略欺诈成为常态,纵横家长短之术兴起。假冒者蜂拥而出,誓言盟约不被信任,即使有质子交换和符节,也无法约束。

秦国最初是一个小国,地处偏远,中原各国都把它当作戎翟看待,但到了献公之后,秦国常常成为诸侯的霸主。论及秦国的德义,不如鲁国和卫国的暴虐;论及兵力,不如三晋强大,然而最终并吞了天下,并非一定是由于地势险要、形势便利,或许是因为得到了天的帮助。

有人说:‘东方是万物生长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成熟的地方。’从事事业的人必须在东南开始,而收获成果的往往在西北。因此,大禹兴起于西羌,汤兴起于亳,周朝的兴起是通过丰镐攻打殷商,秦朝的兴起是通过雍州,汉朝的兴起是从蜀汉。

秦国一旦得志,焚烧了天下的《诗》《书》,诸侯国的史记尤其严重,因为它们中包含了对秦国的刺讥。《诗》《书》之所以能再次出现,是因为它们多藏于民间,而史记却只藏于周室,因此被毁灭。可惜啊,可惜!只有《秦记》,但它又不记载日月,其内容简略不完整。然而战国时期的权谋之术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何必只关注上古呢?秦国夺取天下多是通过暴政,但时代不同,成就巨大。古书上说‘效法后王’,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离自己更近,风俗变化也相似,议论起来地位低微却容易实行。学者们受限于所听闻的,看到秦国在帝位上时间不长,没有考察其始终,因此纷纷嘲笑它,不敢谈论,这和只听信传闻有什么区别?可悲啊!

我于是根据《秦记》,继《春秋》之后,从周元王开始,记录六国时事,直到秦二世,共计二百七十年,记载了所听闻的兴衰之始,供后世的君子参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六国年表-注解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秦记:《秦记》是古代秦国的一部史书,记录了秦国的历史。

犬戎:犬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与周朝发生战争。

幽王:周幽王,周朝的一位暴君,因宠信褒姒而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破镐京。

周东徙洛邑:周朝因犬戎之乱,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

秦襄公:秦襄公,秦国的君主,被封为诸侯。

西畤:西畤,古代祭祀的场所,位于秦国西部。

上帝:上帝,古代中国宗教中的最高神。

僭端:僭端,超越本分的行为,此处指秦襄公越过了诸侯的祭祀权限。

《礼》:《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典籍,规定了各种礼仪。

戎翟:戎翟,古代北方的一些民族,与犬戎类似。

暴戾:暴戾,凶暴残忍。

仁义:仁义,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

藩臣:藩臣,指边远地区的属国。

郊祀:郊祀,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等神灵的活动。

君子:君子,儒家思想中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文公:文公,秦国的君主,名秦伯。

陇:陇,指陇山,位于今甘肃省南部。

攘夷狄:攘夷狄,驱逐外来的夷狄民族。

陈宝:陈宝,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宝物。

岐雍:岐雍,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部。

穆公:穆公,秦国的君主,名秦康公。

东竟:东竟,指东边的边界。

河:河,指黄河。

齐桓、晋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君主。

侯伯:侯伯,指诸侯中的首领。

侔:侔,相等,相当。

陪臣:陪臣,指诸侯国中的臣子。

世禄:世禄,指世袭的官职和俸禄。

六卿:六卿,指晋国中的六个卿族。

擅晋权:擅晋权,指六卿掌握了晋国的权力。

征伐会盟:征伐会盟,指进行战争和结盟的活动。

田常:田常,齐国的大夫,后来篡夺了齐国的政权。

简公:简公,齐国的君主。

海内:海内,指全国。

三国:三国,指战国时期的三个强国:齐、楚、燕。

晋:晋,指晋国,战国七雄之一。

田和:田和,齐国的君主,后来灭掉了齐国。

六国:六国,指战国时期的六个强国:齐、楚、燕、韩、赵、魏。

强兵并敌:强兵并敌,指增强军队力量,合并敌对势力。

从衡短长:从衡短长,指权衡利弊,长短得失。

矫称:矫称,假托名义。

蜂出:蜂出,比喻众多。

质剖符:质剖符,指以符节作为信物。

诸夏:诸夏,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居住的地方。

献公:献公,秦国的君主。

雍州:雍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部。

蜀汉:蜀汉,指古代蜀地和汉水流域。

《诗》《书》:《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两部经典。

史记:史记,指《史记》,司马迁所著的历史著作。

丰镐:丰镐,古代地名,指周朝的都城。

殷:殷,指商朝。

汉:汉,指汉朝。

暴:暴,凶暴残忍。

法后王:法后王,指效法后世的君王。

卑:卑,地位低微。

易行:易行,容易实行。

学者:学者,指研究学问的人。

帝位:帝位,指帝王的位子。

终始:终始,指事情的始末。

耳食:耳食,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秦记》:《秦记》,指秦国的史书。

日月:日月,指日期和月份。

权变:权变,指灵活变通。

颇采:颇采,指选取。

上古:上古,指古代的早期。

《春秋》:《春秋》,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周元王:周元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二世:二世,指秦朝的第二位皇帝胡亥。

二百七十年:二百七十年,指从周元王到秦二世的时间跨度。

兴坏之端:兴坏之端,指兴盛和衰败的起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六国年表-评注

太史公在《史记》中首先提到了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以及秦襄公始封为诸侯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标志着周朝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同时也揭示了秦国在宗教仪式上的僭越行为,即秦襄公在西畤祭祀上帝,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为后文秦国逐渐僭越的统治风格埋下了伏笔。

《礼》中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而秦国却杂糅了戎翟的习俗,先以暴戾著称,后以仁义自居,其在祭祀上的僭越行为引起了君子们的担忧。这种担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滥用和礼制破坏的普遍担忧。

太史公接着描述了秦国文公和穆公的政绩,他们在对外攘夷狄、对内修政的过程中,使得秦国逐渐强大,与齐桓公、晋文公等中国诸侯相媲美。这一段历史展示了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崛起为霸主的过程,也体现了秦国政治、军事上的成功。

太史公进一步指出,随着陪臣执政、大夫世禄以及六卿擅权的现象出现,晋国逐渐衰落,而田常杀简公后,齐国也相继被田和灭掉,这标志着战国时期各国争斗的加剧,战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

秦国虽然兵不如三晋强,德义不如鲁卫暴戾,但最终并吞天下,这并非仅仅因为其险固的地形或便利的形势,而是因为得到了天命的帮助。这一观点体现了太史公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太史公在文中提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地理与历史发展的认识,即许多伟大的文明都起源于西部地区,如夏、商、周、秦、汉等。

关于《诗》《书》的记载,太史公表示,这些经典之所以得以保存,是因为它们多藏于民间,而史记则独藏于周室,因此遭到毁灭。这反映了秦国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破坏,也体现了太史公对于这一现象的惋惜。

太史公认为,学者们对于秦朝的评价往往过于短视,没有全面考察其历史,因此对秦朝的评价往往带有偏见。这种观点体现了太史公对于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最后,太史公表示自己根据《秦记》和《春秋》的记载,整理了六国时事,从周元王开始,到秦二世结束,共计二百七十年,以供后人览观。这反映了太史公对于历史整理和传承的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六国年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5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