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三代世表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三代世表-原文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

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

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

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表略)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

‘《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乎?’

褚先生曰:

不然。

‘《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者质,殷号也。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曰:‘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大王命季历,明天瑞也。太伯之吴,遂生源也。’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氾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曰:

‘《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五政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行道德岂可以忽乎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后世晋献公灭霍公,后世为庶民,往来居平阳。平阳在河东,河东晋地,分为卫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黄帝终始传》曰:‘汉兴百有余年,有人不短不长,出白燕之乡,持天下之政。时有婴儿主,却行车。’霍将军者,本居平阳白燕。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为臣言。岂不伟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三代世表-译文

太史公说:关于五帝和三代的记载已经很古老了。在殷朝以前,诸侯国的谱系无法详细记录,从周朝开始才有所记载。孔子根据史文编撰了《春秋》,记录了元年的起始,校正了时日和月份,内容非常详细。至于编撰《尚书》,则相对简略,没有具体的年月;或者有些地方有,但多是不完整的,无法录入。因此,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就保留疑问,这是谨慎的做法。

我阅读了谍记,从黄帝以来都有年代记录。查考历谱谍和五德传承的终始,古文记载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孔子没有论述这些年月,难道是空穴来风吗?于是,我将《五帝系谍》和《尚书》中的世纪部分结合起来,编撰了《世表》。

(表格内容省略)

张夫子问褚先生:‘《诗经》中说契和后稷都是无父而生的。现在查阅传记,都说他们有父亲,父亲都是黄帝的儿子。这难道不是与《诗经》中的说法相矛盾吗?’

褚先生回答:‘不是这样的。《诗经》中说契是从蛋中生出的,后稷是被人的足迹所感生的,这是想表达他们具有天命和虔诚的意思。鬼神不能自己形成,必须依靠人来生育,怎么可能无父而生呢!《诗经》一方面说有父亲,另一方面说无父亲。相信的传相信,怀疑的传怀疑,所以用两种说法。尧知道契和稷都是贤人,是天生的,所以封给契七十里的土地,后十余世至汤,成为天下之王。尧知道后稷的后代将会成为王者,所以增加封地到百里,后世延续近千年,至文王而有天下。《诗经传》说:“汤的先祖是契,无父而生。契的母亲和她的妹妹在玄丘水洗澡,有一只燕子叼着蛋掉下来,契的母亲捡到,吞下了蛋,就生下了契。契生下来就贤明,尧任命他为司徒,姓子。子,就是滋;滋,就是增益。诗人赞美他说:“殷社广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是质,殷的称号。文王的先祖是后稷,后稷也是无父而生。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外出看到大人的足迹,踩在上面,就知道自己怀孕了,就生下了后稷。姜嫄以为没有父亲,就认为他低贱,丢弃在道路上,牛羊都不愿践踏。把他抱到山中,山里人抚养他。又丢弃在大泽中,鸟儿覆盖着他,喂他食物。姜嫄感到奇怪,于是知道他是天子,就抚养他长大。尧知道他贤能,任命他为大农,姓姬。姬,就是本。诗人赞美他说:“自从人类诞生”,经过深思熟虑,成就了后稷的初始。”孔子说:“从前,尧任命契为子姓,是为了有汤。任命后稷为姬姓,是为了有文王。大王任命季历,是看到了天命。太伯到吴地,是为了寻找根源。”天命难以言说,不是圣人就无法看见。舜、禹、契、后稷都是黄帝的后代。黄帝接受天命来治理天下,德泽深厚,影响了后世。因此,他的子孙都再次成为天子,这是天对有德者的回报。人们不知道,以为是从平民起家的。平民怎么能够无缘无故地成为天下之王呢?那是因为他们有天命。”

“黄帝的后代为什么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呢?”

回答:“《传》说,天下之王如果能够为万民请命,救民于水火,就是帝,能够享受万世的福祉。黄帝就是这样。五政明确,就能推行礼义,顺应天时出兵征伐,有利的就是王,能够享受千世的福祉。蜀王,是黄帝的后代,至今在汉朝西南五千里处,经常来朝见,向汉朝进贡,难道不是因为他先祖有德,恩泽流芳后世吗?行道德怎么能忽视呢!君主王者的行为可以观察。汉朝的大将军霍子孟,也是黄帝的后代。这些可以告诉博学多识的人,但对于见识浅薄的人就难以解释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诸侯以国名为姓。霍,就是国名。武王封他的弟弟叔处于霍,后来晋献公灭掉了霍国,后代成为平民,往来居住在平阳。平阳在河东,河东是晋的地盘,分为卫国。从《诗经》来说,也可以算是周朝。周朝起源于后稷,后稷也是无父而生。从三代世系来说,后稷有父亲,名叫高辛;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终始传》说:“汉朝兴起一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不高不矮,出自白燕之地,掌握了天下的政权。当时有婴儿君主,退避三舍,行车。”霍将军,原本居住在平阳的白燕。我在做郎官的时候,与方士在旗亭下聚会,他们对我这样说。难道不是非常了不起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三代世表-注解

五帝: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

殷:即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

诸侯:古代分封制度下的地方领主。

周:指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春秋:孔子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上古至周初的历史事件。

年数:指年份的记录。

历谱谍:指记录历法和世系的书。

五德: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种宇宙观。

传疑:指对不确定的事情持怀疑态度。

谍记:指记载历史事件的书籍。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第一位帝王,五帝之首。

共和:指周朝共和时期,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78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纪年的时期。

世表:指记载世系和年表的书籍。

《诗》:即《诗经》,此处指《诗经》中的相关篇章。

契:商朝的始祖,据传无父而生。

后稷:周朝的始祖,据传无父而生。

玄丘水:古代的一条河流。

燕:指燕子。

玄鸟:指燕子,古代传说中商的始祖契的母亲吞燕卵而生契。

姜嫄:后稷的母亲,传说中她踩到巨人足迹后生下了后稷。

大农:古代官职,掌管农业。

姬氏:周朝的姓氏,据传后稷被尧封为姬氏。

天命:指天意,古代认为君权神授,由天命决定。

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

五政:指古代的五种政治制度,即仁、义、礼、智、信。

蜀王:古代蜀地的君主,据传是黄帝的后代。

霍子孟:即霍光,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霍去病的堂兄。

平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

《黄帝终始传》:古代记载黄帝事迹的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三代世表-评注

太史公在开篇便点明了五帝、三代的历史记载的悠久与珍贵。‘尚矣’一词,凸显了这些历史的古老与价值。‘诸侯不可得而谱’说明了在殷商之前,由于历史的久远和资料的匮乏,诸侯的历史难以详尽记载。而‘周以来乃颇可着’则表明,自周朝以来,由于历史记载的逐渐完善,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孔子对《春秋》的编纂,体现了其对历史细节的重视。‘纪元年,正时日月’表明孔子在编纂《春秋》时,注重年份和时间的准确性,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然而,《尚书》的编纂则相对简略,‘无年月’和‘多阙’说明了《尚书》在时间记录上的不足。

太史公通过‘故疑则传疑’和‘盖其慎也’表达了对历史记载的谨慎态度。这种谨慎不仅体现在对资料的审慎选择上,也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上。

‘谍记’和‘历谱谍’的提及,反映了太史公对历史资料搜集的重视。‘古文咸不同,乖异’说明了不同文献记载的差异性,这也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序《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表明太史公试图通过整合不同文献,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体系。

张夫子对《诗经》中关于契、后稷无父而生的记载提出疑问,褚先生则从‘有天命精诚之意’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体现了古代对神秘现象的哲学思考。

褚先生引用《诗传》中的内容,详细讲述了契、后稷的出生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强调了天命和德行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体现了古代对天命和神圣力量的敬畏。‘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则将黄帝描绘为具有神圣使命的统治者。

褚先生对‘天下之君王’的论述,强调了君王的责任和使命,即要为民众请命,以德治国。

霍子孟的故事,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历史的传承和天命的存在。‘古诸侯以国为姓’和‘霍者,国名也’等记载,反映了古代姓氏制度和地理分布的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表-三代世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5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