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二本纪-孝景本纪-原文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
母窦太后。
孝文在代时,前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
乙巳,赐民爵一级。
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
令群臣无朝贺。
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
广川、长沙王皆之国。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
彗星出东北。
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
荧惑逆行,守北辰。
月出北辰间。
岁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
长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
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
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六月乙亥。
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
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
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
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余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
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四年夏,立太子。
立皇子彻为胶东王。
六月甲戌,赦天下。
后九月,更以易阳为阳陵。
复置津关,用传出入。
冬,以赵国为邯郸郡。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
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
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
徙广川王为赵王。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
梁楚二王皆薨。
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
十一月晦,日有食之。
春,免徒隶作阳陵者。
丞相青免。
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
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
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
名彻。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孙左车为安阳侯。
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
除禁锢。
地动。
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
三月,召临江王来。
即死中尉府中。
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
封四侯。
九月甲戌,日食。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
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
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
三月,彗星出西北。
丞相周亚夫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四月,地动。
九月戊戌晦,日食。
军东都门外。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
大蝗。
秋,赦徒作阳陵者。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封十侯。
六月丁巳,赦天下,赐爵一级。
天下大潦。
更命诸侯丞相曰相。
秋,地动。
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郊见五帝。
三月,雨雹。
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
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分为五。
封四侯。
更命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
以大内为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属大内。
七月辛亥,日食。
八月,匈奴入上郡。
后元年冬,更命中大夫令为卫尉。
三月丁酉,赦天下,赐爵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
四月,大酺。
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
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
七月乙巳,日食。
丞相刘舍免。
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绾为丞相,封建陵侯。
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
郅将军击匈奴。
酺五日。
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
令徒隶衣七緵布。
止马舂。
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
省列侯遣之国。
三月,匈奴入雁门。
十月,租长陵田。
大旱。
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后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
十二月晦,䨓。
日如紫。
五星逆行守太微。
月贯天廷中。
正月甲寅,皇太子冠。
甲子,孝景皇帝崩。
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后爵一级,天下户百钱。
出宫人归其家,复无所与。
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
三月,封皇太后弟鼢为武安侯,弟胜为周阳侯。
置阳陵。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
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
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
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景帝即位,因脩静默。
勉人於农,率下以德。
制度斯创,礼法可则。
一朝吴楚,乍起凶慝。
提局成衅,拒轮致惑。
晁错虽诛,梁城未克。
条侯出将,追奔逐北。
坐见枭黥,立翦牟贼。
如何太尉,後卒下狱。
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二本纪-孝景本纪-译文
孝景皇帝是孝文皇帝的次子,母亲是窦太后。孝文皇帝在代地的时候,前面有三个儿子,等到窦太后得到皇帝的宠爱,这些儿子先后去世,再加上这三个儿子之后又有儿子去世,所以孝景皇帝得以立为皇帝。
元年四月乙卯日,皇帝赦免天下。乙巳日,赐予民众爵位一级。五月,减免一半的田租,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庙。命令群臣不要上朝祝贺。匈奴入侵代地,与汉朝签订和亲协议。
二年春天,封前相国萧何的孙子萧系为武陵侯。男子二十岁可以担任官职。四月壬午日,孝文皇帝的太后去世。广川王和长沙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丞相申屠嘉去世。八月,任命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彗星出现在东北方向。秋天,衡山地区下起雨雹,大的雹子有五寸,深的雹子有二尺。火星逆行,停留在北辰之间。月亮出现在北辰之间。木星逆行在天廷中。设立南陵、内史、祋祤为县。
三年正月乙巳日,皇帝赦免天下。长星出现在西方。天火焚烧了洛阳东宫的大殿和城池。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反叛,发兵向西进攻。皇帝为了诛杀晁错,派遣袁盎去说服他们,但他们没有停止,于是皇帝西征包围了梁国。皇帝于是派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带兵讨伐他们。六月乙亥日。赦免逃亡的士兵以及楚元王的儿子刘礼等参与谋反的人。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迁济北王刘志为菑川王,淮阳王刘余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齐王刘将庐、燕王刘嘉都去世了。
四年夏天,立太子。立皇子刘彻为胶东王。六月甲戌日,皇帝赦免天下。九月,将易阳改为阳陵。重新设立津关,使用通行证出入。冬天,将赵国改为邯郸郡。
五年三月,建造阳陵和渭桥。五月,招募迁移到阳陵的人,给予二十万钱。江都发生大暴风,从西方吹来,摧毁城墙十二丈。丁卯日,封长公主的儿子刘蟜为隆虑侯。将广川王迁移为赵王。
六年春天,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为江陵侯,前将军布为鄃侯。梁王和楚王都去世了。九月,砍伐驰道旁的树木,种植兰池。
七年冬天,废黜栗太子为临江王。十一月月底,发生日食。春天,免除在阳陵服役的囚犯。丞相陶青被免职。二月乙巳日,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四月乙巳日,立胶东王的太后为皇后。丁巳日,立胶东王为太子,名为彻。
中元年,封前御史大夫周苛的孙子周平为绳侯,前御史大夫周昌的孙子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日,皇帝赦免天下,赐予爵位一级。解除禁锢。发生地震。衡山、原都下起雨雹,大的雹子有一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侵燕地,于是不再和亲。三月,召回临江王。他在中尉府中去世。夏天,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刘寄为胶东王。封四位侯。九月甲戌日,发生日食。
中三年冬天,废除诸侯御史中丞。春天,匈奴的两个王率领他们的部下前来投降,都被封为列侯。立皇子刘方乘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现在西北方向。丞相周亚夫被免职,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发生地震。九月戊戌日月底,发生日食。军队在东都门外。
中四年三月,设立德阳宫。发生大蝗灾。秋天,赦免在阳陵服役的囚犯。
中五年夏天,立皇子刘舜为常山王。封十位侯。六月丁巳日,皇帝赦免天下,赐予爵位一级。全国大水。改称诸侯丞相为相。秋天,发生地震。
中六年二月己卯日,皇帝前往雍地,郊外拜见五帝。三月,下起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都去世了。立梁孝王的儿子刘明为济川王,刘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刘不识为济阴王。梁国分为五部分。封四位侯。改称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以大内为二千石,设立左右内官,属于大内。七月辛亥日,发生日食。八月,匈奴入侵上郡。
后元年冬天,改命中大夫令为卫尉。三月丁酉日,皇帝赦免天下,赐予爵位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位为右庶长。四月,举行大酺。五月丙戌日,发生地震,在早食时又发生地震。上庸地区连续地震二十二日,摧毁城墙。七月乙巳日,发生日食。丞相刘舍被免职。八月壬辰日,以御史大夫绾为丞相,封为建陵侯。
后二年正月,一天发生三次地震。郅将军攻打匈奴。举行五天的酺。命令内史和郡国不得用马料喂马,收归官府。命令囚犯穿粗布衣服。停止用马舂米。因为粮食欠收,禁止天下人吃不是当年生产的粮食。减少派遣列侯回封国。三月,匈奴入侵雁门。十月,征收长陵田租。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发生瘟疫。
后三年十月,太阳和月亮都连续五天出现赤色的日食。十二月月底,发生日食。太阳呈现出紫色。五大行星逆行停留在太微垣。月亮穿过天廷中。正月甲寅日,皇太子举行加冠礼。甲子日,孝景皇帝去世。遗诏赐予诸侯王以下至民众为父亲的后代爵位一级,天下每户一百钱。释放宫女,归还她们的家,不再有任何附加条件。太子即位,即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的弟弟鼢为武安侯,弟弟胜为周阳侯。设立阳陵。
太史公说:汉朝兴起后,孝文皇帝施行大德,天下安定,到了孝景皇帝,不再担心异姓王的威胁。但是晁错刻薄地削减诸侯的权力,结果导致七个诸侯国一起起兵,联合向西进攻,因为诸侯国太强大,而晁错处理这个问题没有循序渐进。等到主父偃提出建议,诸侯国因此减弱,最终得以安定。安危的关键,难道不是取决于策略吗?
孝景皇帝即位后,因为保持安静。鼓励人们从事农业,以身作则。制度从此创立,礼法得以遵循。一旦吴楚起兵,突然发生凶恶之事。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然被诛杀,但梁城的城池还没有攻克。条侯周亚夫出兵,追击逃敌。坐着看到敌人被消灭,立刻剪除凶恶之徒。如何太尉,后来竟然下狱。可惜明君,这些功绩没有被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二本纪-孝景本纪-注解
孝景皇帝:汉景帝,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启,汉文帝之子,窦太后之子。
孝文:指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景帝之父。
窦太后:汉景帝的母亲,西汉时期的皇太后。
代:古代行政区划,此处指汉文帝时期的封地。
赦天下:皇帝下令免除全国罪犯的刑罚。
爵一级:授予爵位,一级爵位通常是指较小的爵位。
田半租:减半征收田租。
太宗庙:为孝文皇帝建立的庙宇。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与汉朝长期存在边界冲突。
和亲: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与外族保持和平关系。
武陵侯:封号,萧何的孙子被封为武陵侯。
傅:古代对年轻男子的教育。
广川、长沙王:广川王和长沙王,两位封王的诸侯。
丞相: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御史大夫:古代监察官员的职位。
开封侯:陶青的封号,也是他的姓氏。
彗星:一种天体现象,通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衡山:古代行政区划,此处指衡山地区。
荧惑:古代对火星的称呼,认为是战争之星。
岁星:古代对木星的称呼,认为是吉祥之星。
南陵:地名,此处可能指南陵县。
内史:古代行政区划,内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祋祤:地名,此处可能指祋祤县。
长星:一种天体现象,认为是吉兆。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七国之乱的参与诸侯王。
晁错: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因主张削弱诸侯权力而被杀。
袁盎: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曾劝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大将军:古代军事最高长官。
太尉:古代军事最高长官。
梁:古代行政区划,此处指梁国。
大将军窦婴:窦婴被封为大将军,后封为魏其侯。
楚王:楚国的王位,此处指楚元王子平陆侯礼被封为楚王。
胶西王:胶西国的王位,此处指汉景帝的皇子被封为胶西王。
中山王:中山国的王位,此处指汉景帝的皇子被封为中山王。
济北王:济北国的王位,此处指济北王志被封为菑川王。
淮阳王:淮阳国的王位,此处指淮阳王余被封为鲁王。
汝南王:汝南国的王,此处指汝南王去世。
齐王:齐国的王位,此处指齐王将庐去世。
燕王:燕国的王位,此处指燕王嘉去世。
太子:皇位继承人的称号。
阳陵:地名,此处指阳陵县。
津关:古代的关卡,用于征税和检查。
邯郸郡:地名,此处指邯郸郡。
长公主:皇帝的姐姐,长公主之子被封为隆虑侯。
广川王:广川国的王位,此处指汉景帝的皇子被封为广川王。
中尉:古代军事职位,负责治安。
建陵侯:中尉绾被封为建陵侯。
建平侯:江都丞相嘉被封为建平侯。
平曲侯:陇西太守浑邪被封为平曲侯。
江陵侯:赵丞相嘉被封为江陵侯。
鄃侯:故将军布被封为鄃侯。
梁楚二王:梁国和楚国的两位王。
驰道树:古代供皇帝车马行走的道路两侧的树木。
兰池:地名,此处指兰池。
栗太子:汉景帝的太子,因故被废为临江王。
临江王:临江国的王位,此处指临江王被召来后死在中尉府中。
日有食之:日食,天文学现象,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徒隶:古代的犯人,被罚服劳役。
条侯周亚夫: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后成为丞相。
胶东王太后:胶东王的母亲被封为皇后。
胶东王:胶东国的王位,此处指汉景帝的皇子被封为胶东王。
彻:胶东王的太子名彻。
绳侯:周苛的孙子被封为绳侯。
安阳侯:周昌的孙子被封为安阳侯。
地动:地震,天文学现象,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列侯:古代的侯爵,是封建制度下的贵族。
清河王:清河国的王位,此处指汉景帝的皇子被封为清河王。
桃侯刘舍:刘舍被封为桃侯,后成为丞相。
德阳宫:地名,此处指德阳宫。
大蝗:蝗灾,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常山王:常山国的王位,此处指汉景帝的皇子被封为常山王。
大潦:大水,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雍:地名,此处指雍城。
五帝: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
梁孝王:梁国的王,此处指梁孝王去世。
城阳共王:城阳国的王,此处指城阳共王去世。
济川王:济川国的王,此处指梁孝王的儿子被封为济川王。
济东王:济东国的王,此处指梁孝王的儿子被封为济东王。
山阳王:山阳国的王,此处指梁孝王的儿子被封为山阳王。
济阴王:济阴国的王,此处指梁孝王的儿子被封为济阴王。
廷尉:古代司法官员的职位。
大理:古代司法官员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
将作少府:古代负责工程建设的官员。
将作大匠:古代负责工程建设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建设部长。
主爵中尉:古代负责爵位授予的官员。
都尉:古代军事官员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师长。
长信詹事:古代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
长信少府:古代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
将行:古代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员。
行人:古代负责外交的官员。
奉常:古代负责宗庙祭祀的官员。
太常:古代负责宗庙祭祀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宗教事务部长。
典客:古代负责外交的官员。
治粟内史:古代负责粮食供应的官员。
大农:古代负责农业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长。
大内:古代宫廷内部的官员。
左右内官:古代宫廷内部的官员。
日食:日食,天文学现象,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上郡:地名,此处指上郡。
中大夫令:古代宫廷内部的官员。
卫尉:古代负责宫廷安全的官员。
大酺:古代的一种宴会,通常在节日举行。
上庸:地名,此处指上庸地区。
䨓:古代的一种天文现象,可能是彗星或流星雨。
皇太子冠:皇太子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孝武皇帝:汉武帝,西汉第八位皇帝,刘启之子。
武安侯:皇太后的弟弟被封为武安侯。
周阳侯:皇太后的弟弟被封为周阳侯。
太史公: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十二本纪-孝景本纪-评注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这段文字开篇即点明了孝景皇帝的出身和继位背景,强调了窦太后的作用。‘孝文之中子’表明孝景皇帝是孝文皇帝的次子,而‘母窦太后’则揭示了窦太后在孝景皇帝继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孝文在代时,前有三男’说明孝文皇帝在位期间已有三位儿子,但都因各种原因去世,最终使得孝景皇帝得以继位。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令群臣无朝贺。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这段文字描述了孝景皇帝元年的一系列政事。‘赦天下’和‘赐民爵一级’体现了皇帝的仁政,‘除田半租’则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孝文立太宗庙’是对先帝的尊崇,‘令群臣无朝贺’则显示皇帝的节俭。‘匈奴入代,与约和亲’则处理了边疆问题,展现了皇帝的外交智慧。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男子二十而得傅。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广川、长沙王皆之国。丞相申屠嘉卒。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这段文字记录了孝景皇帝二年的重要事件。‘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是对功臣后代的封赏,‘男子二十而得傅’则是社会制度的体现。‘孝文太后崩’是皇室的重大变故,‘广川、长沙王皆之国’则是对地方王的安置。‘彗星出东北’等天文现象则反映了古代对天象的重视。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余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孝景皇帝三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赦天下’体现了皇帝的仁慈,‘长星出西方’等天文现象则反映了古代对天象的重视。‘吴王濞等反’则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天子为诛晁错’反映了皇帝在处理政治危机时的果断。‘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等则是皇帝对功臣的赏赐。
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六月甲戌,赦天下。后九月,更以易阳为阳陵。复置津关,用传出入。冬,以赵国为邯郸郡。
这段文字记录了孝景皇帝四年的重要事件。‘立太子’是皇室的重大事件,‘立皇子彻为胶东王’则是皇子的封赏。‘赦天下’体现了皇帝的仁慈,‘更以易阳为阳陵’等则是行政区划的调整。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徙广川王为赵王。
这段文字描述了孝景皇帝五年的政事。‘作阳陵、渭桥’是重大工程,‘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则是激励百姓的政策。‘江都大暴风’等自然灾害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记录。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梁楚二王皆薨。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这段文字记录了孝景皇帝六年的封赏和自然灾害。‘封中尉绾为建陵侯’等是对功臣的封赏,‘梁楚二王皆薨’则是皇室的重大变故。‘伐驰道树,殖兰池’则反映了古代对环境的管理。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十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
这段文字描述了孝景皇帝七年的政事。‘废栗太子为临江王’是皇室的重大变故,‘日有食之’则反映了古代对天象的记录。‘免徒隶作阳陵者’体现了皇帝的仁慈,‘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则是重要的政治任命。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孙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除禁锢。地动。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这段文字记录了孝景皇帝中元年的政事。‘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等是对功臣后代的封赏,‘赦天下,赐爵一级’体现了皇帝的仁慈。‘地动’等自然灾害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记录。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封四侯。九月甲戌,日食。
这段文字描述了孝景皇帝中二年的外交和政事。‘匈奴入燕,遂不和亲’反映了古代对边疆问题的处理,‘召临江王来’则是皇室的内部事务。‘立皇子越为广川王’等则是皇子的封赏。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地动。九月戊戌晦,日食。军东都门外。
这段文字记录了孝景皇帝中三年的政事。‘罢诸侯御史中丞’是对地方监察机构的调整,‘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则是边疆问题的处理。‘丞相周亚夫免’则是重要的政治任命。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
这段文字描述了孝景皇帝中四年的政事。‘置德阳宫’是重大工程,‘大蝗’则是自然灾害。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封十侯。六月丁巳,赦天下,赐爵一级。天下大潦。更命诸侯丞相曰相。秋,地动。
这段文字记录了孝景皇帝中五年的政事。‘立皇子舜为常山王’等是对皇子的封赏,‘赦天下,赐爵一级’体现了皇帝的仁慈。‘天下大潦’则是自然灾害。
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郊见五帝。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更命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以大内为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属大内。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这段文字描述了孝景皇帝中六年的政事。‘行幸雍,郊见五帝’是皇帝的巡幸,‘梁孝王等薨’则是皇室的重大变故。‘更命廷尉为大理’等则是政治制度的调整。
后元年冬,更命中大夫令为卫尉。三月丁酉,赦天下,赐爵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四月,大酺。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刘舍免。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绾为丞相,封建陵侯。
这段文字记录了孝景皇帝后元年的政事。‘更命中大夫令为卫尉’等是对官职的调整,‘赦天下,赐爵一级’体现了皇帝的仁慈。‘地动’等自然灾害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记录。
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郅将军击匈奴。酺五日。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令徒隶衣七緵布。止马舂。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省列侯遣之国。三月,匈奴入雁门。十月,租长陵田。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这段文字描述了孝景皇帝后二年的政事。‘地一日三动’等自然灾害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记录。‘郅将军击匈奴’则是边疆问题的处理。
后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十二月晦,䨓。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后爵一级,天下户百钱。出宫人归其家,复无所与。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弟鼢为武安侯,弟胜为周阳侯。置阳陵。
这段文字记录了孝景皇帝后三年的重大事件。‘日月皆食赤五日’等天文现象则反映了古代对天象的记录。‘孝景皇帝崩’是皇室的重大变故,‘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则是皇位的继承。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这段文字是太史公对孝景皇帝统治时期的评价。‘汉兴,孝文施大德’是对孝文皇帝的赞誉,‘晁错刻削诸侯’则是对晁错政治举措的批评。‘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则反映了太史公对政治决策的深刻思考。
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於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後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这段文字是太史公对孝景皇帝个人品质和政治才能的评价。‘因脩静默’体现了皇帝的谦逊,‘勉人於农,率下以德’则反映了皇帝的仁政。‘条侯出将,追奔逐北’等则是对皇帝军事才能的赞誉。‘惜哉明君,斯功不录’则表达了太史公对皇帝未能记录功绩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