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八书-河渠书-原文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
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然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
唯是为务。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
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
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
是时武安侯田鼢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
鼢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
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
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
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
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
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
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
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
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
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后庄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
诚得水,可令亩十石。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
井渠之生自此始。
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干封少雨。
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
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
‘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灾,宣房塞兮万福来。’
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
汝南、九江引淮;
东海引钜定;
泰山下引汶水:
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
佗小渠披山信道者,不可胜言。
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
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
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
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八书-河渠书-译文
《夏书》记载: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路过家门也不进。陆地上行走时用车载,水面上行走时用船载,泥泞地行走时踏着鸟兽的毛皮,山路上行走时就架桥。他根据地形划分了九州,疏通河流,根据各地的特产征收贡品。开通了九条道路,整治了九个湖泊,测量了九座山。然而黄河的灾害蔓延泛滥,对中国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治理黄河成为首要任务。所以,大禹从积石山开始疏导黄河,经过龙门,向南到华阴,向东流经砥柱山,到达孟津、雒汭,最终到达大邳。大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难以在平地上行进,经常导致溃坝,于是开辟了两条渠道来引导黄河水流。将河水引向高地,越过降水,到达大陆,分流成九条河流,这些河流都逆流而上,最终流入渤海。九条河流疏通后,九个湖泊也清理干净,中原地区因此安定,大禹的功绩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从那时起,荥阳地区引黄河水向东南流,形成鸿沟,用来连接宋、郑、陈、蔡、曹、卫等地,以及济、汝、淮、泗等河流。在楚国,西部开通了汉水和云梦泽之间的渠道,东部开通了江淮之间的沟渠。在吴国,则开通了三江和五湖之间的渠道。在齐国,则开通了菑济之间的渠道。在蜀地,蜀守李冰凿开离堆,排除了沫水的危害,在成都平原上开凿了两条江,以灌溉农田。这些渠道都可以行船,多余的河水可以用来灌溉,百姓因此受益。至于所经过的地方,常常引导河水灌溉田地,这样的渠道数以万计,无法一一列举。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变得富饶。
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发动战争,想要阻止秦国东征,于是派水工郑国去游说秦国,建议开凿泾水,从中山山西边到瓠口,开挖一条渠道,向北流经洛水三百多里,打算用来灌溉田地。工程进行到一半时被发现,秦国想要杀掉郑国。郑国说:‘我最初是为了间谍活动,但渠道建成之后也是秦国的利益。’秦国认为他说得对,最终让郑国完成了渠道。渠道建成后,用来灌溉盐碱地,灌溉面积达到四万余顷,每亩产量一石。因此,关中地区成为肥沃的田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变得富强,最终吞并了诸侯国,因此将这条渠道命名为郑国渠。
汉朝建立三十九年后,孝文帝时期黄河在酸枣决口,向东溃堤,于是东郡大规模征召士兵堵塞决口。
之后四十年多,现在的皇帝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向东南流入钜野,与淮、泗河相通。于是皇帝派遣汲黯、郑当时征召民众堵塞决口,但总是被冲毁。当时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他的封地食邑在鄃。鄃位于黄河以北,如果黄河向南决口,鄃就不会有水灾,因此他的封地收入很多。田蚡对皇帝说:‘江河的决口都是天意,不容易用人力强行堵塞,强行堵塞未必符合天意。’而那些观测天象的人也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皇帝长时间没有再采取堵塞的措施。
当时郑当时担任大农令,说:‘以前关东漕运粮食从渭河上游运来,经过六个月才结束,漕运水道九百多里,经常有难以通过的地方。如果从长安引渭河穿渠,沿着南山下,到黄河有三百多里,路程直接,可以缩短漕运时间;而且渠道下游的农田有一万顷,还可以用来灌溉:这样既可以减少漕运,节省士兵,又可以增加关中地区的肥沃程度,收获粮食。’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齐国的水工徐伯测量,动员数万士兵开挖漕渠,三年后开通。开通后,漕运变得非常便利。之后漕运量逐渐增加,渠道下游的民众也得以灌溉农田。
之后河东郡守番系说:‘漕运从山东西部,每年运粮一百多万石,要越过砥柱山,损失很大,也耗费很多。如果从长安引渭河穿渠,沿着南山下,到黄河有三百多里,路程直接,可以缩短漕运时间;而且渠道下游的农田有一万顷,还可以用来灌溉:这样既可以减少漕运,节省士兵,又可以增加关中地区的肥沃程度,收获粮食。’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动员数万士兵开挖渠道,几年后,黄河改道,渠道不再有利,种田的人无法弥补种植的成本。过了很久,河东的渠道田地废弃,给了越人,少府因此减少了收入。
之后有人上书建议开通褒斜道和漕运事务,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张汤询问事情,趁机说:‘通往蜀地从旧道,旧道多险峻,路程遥远。现在开通褒斜道,坡度小,距离近四百里;而且褒水通沔水,斜水通渭水,都可以用来漕运。漕运从南阳上沔水进入褒水,褒水断流的地方到斜水,有一百多里,用车转运,从斜水下到渭水。这样,汉中的粮食可以运来,从山东到沔水没有限制,比砥柱山的漕运更便利。而且褒斜地区有丰富的木材、竹子和箭竹,可以和巴蜀相比。’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任命张汤的儿子张卬为汉中郡守,动员数万人开挖褒斜道五百多里。道路确实方便快捷,但水流湍急,石头多,无法漕运。
之后庄熊罴说:‘临晋的民众愿意开挖洛河,用来灌溉重泉以东一万顷的盐碱地。如果真的有水,可以让每亩产量达到十石。’于是发动一万多人开挖渠道,从征引洛水到商颜山下。河岸容易崩塌,于是开挖井,深的达到四十多丈。常常开挖井,井与井之间相通,以便行水。水流冲垮商颜山,向东到山岭十余里之间。这就是井渠的起源。开挖渠道时得到龙骨,因此命名为龙首渠。开挖了十多年,渠道基本开通,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
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每年都因为干旱而粮食歉收,梁楚地区尤其严重。皇帝在封禅巡祭山川之后,第二年又发生旱灾,降雨很少。皇帝于是派遣汲仁、郭昌征召数万士兵堵塞瓠子的决口。于是皇帝已经用事万里沙,然后返回临决口处,将白马、玉璧沉入河中,命令从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背柴草堵塞决口。当时东郡烧草,因此柴草很少,于是砍伐淇园的竹子作为堵塞的材料。
皇帝来到黄河决口处,为工程未能完成而感到悲痛,于是作歌曰:‘瓠子决口啊怎么办?日夜焦虑啊百姓劳顿!劳顿啊为了治理黄河!劳顿啊为了治理黄河啊土地不得安宁,工程没有停止的时候啊我的山丘被淹没。我的山丘被淹没啊钜野泛滥,鱼儿翻腾啊冬天像夏天。道路弯曲啊远离常规的河流,蛟龙奔跑啊远离了远方。回归故川啊神啊多么壮阔!不封禅啊怎么知道外面的情况!为我告诉河伯啊为什么如此不仁慈,泛滥不止啊让百姓痛苦!啃噬桑树啊淮河、泗河泛滥,久不退去啊水流缓慢。’还有一种说法:‘黄河滔滔啊水流湍急,向北流经污泥啊疏通河流很难。拔起长草啊沉入美玉,河伯答应啊柴草不充足。柴草不充足啊卫人有罪,烧毁草木啊叹息啊如何抵御洪水!倒下的竹林啊石坝被毁,宣房宫堵塞啊带来万福。’于是最终堵塞了瓠子决口,在决口处建造宫殿,命名为宣房宫。黄河的北边又恢复了禹时的两条渠道,梁楚地区因此恢复安宁,没有水灾。
从那时起,当权者纷纷谈论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都引黄河和山谷的水来灌溉田地;关中的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河;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都开挖渠道来灌溉田地,各有万余顷。其他的小渠道,穿越山岭,开凿道路的,无法一一列举。但最著名的是宣房宫。
太史公说:我南登庐山,观看大禹疏导九江,一直到达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向东观察洛汭、大邳,迎接黄河,行经淮、泗、济、漯洛渠;向西远望蜀地的岷山和离堆;向北从龙门到朔方。说:水对人类的利害真是太大了!我从负薪堵塞宣房决口,为《瓠子》一诗感到悲伤,因此写作了《河渠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八书-河渠书-注解
禹: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著称。
洪水:指洪水灾害,古时候常常发生的自然灾害。
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
陂九泽:陂,指人工筑成的堤坝;泽,指湖泊。这里指修建九个堤坝和九个湖泊。
度九山:度,指测量;山,指山脉。这里指测量九条山脉。
河灾:河指黄河,灾害指黄河泛滥。
积石:古代黄河上游的一处地名。
龙门:地名,位于山西省。
华阴:地名,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砥柱:黄河中的一块巨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
孟津:地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雒汭:地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大邳:地名,位于江苏省。
九河:指黄河的九条支流。
勃海:古代的一个海湾,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东部。
荥阳:地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
鸿沟:古代的一条人工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
宋、郑、陈、蔡、曹、卫:古代的六个诸侯国名。
济、汝、淮、泗:四条河流的名字。
汉水:河流名,流经湖北省。
云梦之野:地名,位于湖北省。
三江:指长江、钱塘江和汉江。
五湖:指太湖、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和洞庭湖。
齐: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菑济:地名,位于山东省。
蜀: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离碓:地名,位于四川省。
沫水:河流名,流经四川省。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的水利专家。
漳水:河流名,流经河南省。
邺:地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魏: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
韩: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秦: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东部。
泾水:河流名,流经陕西省。
中山西:地名,位于陕西省。
瓠口:地名,位于陕西省。
洛:河流名,流经河南省。
郑国渠:古代的一条人工运河,位于陕西省。
酸枣:地名,位于河南省。
金堤:古代的一条堤坝,位于河南省。
东郡: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河南省。
汲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
郑当时: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
武安侯田鼢: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封武安侯。
鄃:地名,位于河北省。
奉邑食鄃:指田鼢的封地。
望气用数: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通过观察天象和计算来预测未来。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渭:河流名,流经陕西省。
长安:古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徐伯表:西汉时期的一位水利专家。
河东: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番系: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山东西:古代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砥柱之限:指黄河中的砥柱山,是黄河的重要地标。
汾:河流名,流经山西省。
皮氏:地名,位于山西省。
汾阴:地名,位于山西省。
蒲坂:地名,位于山西省。
褒斜道:古代的一条道路,连接褒水和斜水。
沔:河流名,流经湖北省。
南阳:地名,位于河南省。
洛汭:地名,位于河南省。
河:指黄河。
淮:河流名,流经安徽省。
泗:河流名,流经江苏省。
济:河流名,流经山东省。
漯洛:河流名,流经河南省。
岷山:山脉名,位于四川省。
朔方:古代的一个边郡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辅渠:古代的一条人工运河,位于陕西省。
灵轵:古代的一条人工运河,位于陕西省。
堵水:河流名,位于陕西省。
汝南:地名,位于河南省。
九江:地名,位于江西省。
东海:地名,位于江苏省。
钜定:地名,位于江苏省。
泰山:山脉名,位于山东省。
汶水:河流名,流经山东省。
宣房:地名,位于河南省。
太史公: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著有《史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八书-河渠书-评注
《夏书》开篇即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引,展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征服精神的体现。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这一段,描绘了禹治水的艰难与智慧。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山路,禹都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这种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方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一种体现。
‘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表明了禹治水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洪水问题,更是为了划分九州,确立贡赋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反映了禹治水的全面性,不仅治理河流,还包括湖泊、山脉,这种综合性的治理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点出了治水的重要性,河灾对中国的危害极大,因此治水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这一段,详细描述了禹治水的路线,展现了古代地理知识。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体现了禹治水的创新精神,通过开凿渠道来引导河水,这是古代水利工程的重大突破。
‘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表明了禹治水的历史意义,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洪水问题,而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下内容,展示了后世对水利工程的继承与发展,各个地区通过开凿渠道,解决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反映了地方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地方水利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这一段,揭示了水利工程建设背后的政治斗争,郑国渠的开凿,既是水利工程的成就,也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以下内容,展示了汉代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措施。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反映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也说明了水利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以下内容,展示了古代帝王对山川的崇拜,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一段,体现了太史公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以及对古代水利文化的传承。
‘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表明了太史公对水利工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水利文化的传承。
整篇文章通过对大禹治水、郑国渠、汉武帝治水等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水利文化的辉煌,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国家治理、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