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齐悼惠王世家-原文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
其母外妇也,曰曹氏。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齐王,孝惠帝兄也。
孝惠帝二年,齐王入朝。
惠帝与齐王燕饮,亢礼如家人。
吕太后怒,且诛齐王。
齐王惧不得脱,乃用其内史勋计,献城阳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
吕太后喜,乃得辞就国。
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
子襄立,是为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天下事皆决於高后。
二年,高后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卫於汉,吕太后封为硃虚侯,以吕禄女妻之。
後四年,封章弟兴居为东牟侯,皆宿卫长安中。
哀王八年,高后割齐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其明年,赵王友入朝,幽死于邸。
三赵王皆废。
高后立诸吕诸吕为三王,擅权用事。
硃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
尝入待高后燕饮,高后令硃虚侯刘章为酒吏。
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
高后曰:‘可。’
酒酣,章进饮歌舞。
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高后兒子畜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
章曰:‘臣知之。’
太后曰:‘试为我言田。’
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
吕后默然。
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
太后左右皆大惊。
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
因罢。
自是之後,诸吕惮硃虚侯,虽大臣皆依硃虚侯,刘氏为益彊。
其明年,高后崩。
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
硃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硃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
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卒卫王宫。
魏勃绐召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
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围王宫。
勃既将兵,使围相府。
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
遂自杀。
於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
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兒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原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
琅邪王信之,以为然,驰见齐王。
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
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国,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於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
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
於是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於齐。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三赵王,灭梁、燕、赵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
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
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
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於齐西界以待约。
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硃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
硃虚侯首先斩吕产,於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
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於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硃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
勃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大人而後救火乎!’
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
灌将军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
乃罢魏勃。
魏勃父以善鼓琴见秦皇帝。
及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埽齐相舍人门外。
相舍人怪之,以为物,而伺之,得勃。
勃曰:‘原见相君,无因,故为子埽,欲以求见。’
於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
一为参御,言事,参以为贤,言之齐悼惠王。
悼惠王召见,则拜为内史。
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
及悼惠王卒而哀王立,勃用事,重於齐相。
王既罢兵归,而代王来立,是为孝文帝。
孝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邪、济南郡复与齐,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硃虚侯、东牟侯各二千户。
是岁,齐哀王卒,太子立,是为文王。
齐文王元年,汉以齐之城阳郡立硃虚侯为城阳王,以齐济北郡立东牟侯为济北王。
二年,济北王反,汉诛杀之,地入于汉。
後二年,孝文帝尽封齐悼惠王子罢军等七人皆为列侯。
齐文王立十四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
後一岁,孝文帝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齐为王,齐孝王将闾以悼惠王子杨虚侯为齐王。故齐别郡尽以王悼惠王子:子志为济北王,子辟光为济南王,子贤为菑川王,子卬为胶西王,子雄渠为胶东王,与城阳、齐凡七王。
齐孝王十一年,吴王濞、楚王戊反,兴兵西,告诸侯曰“将诛汉贼臣晁错以安宗庙”。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皆擅发兵应吴楚。欲与齐,齐孝王狐疑,城守不听,三国兵共围齐。齐王使路中大夫告於天子。天子复令路中大夫还告齐王:“善坚守,吾兵今破吴楚矣。”路中大夫至,三国兵围临菑数重,无从入。三国将劫与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汉已破矣,齐趣下三国,不且见屠。”路中大夫既许之,至城下,望见齐王,曰:“汉已发兵百万,使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方引兵救齐,齐必坚守无下!”三国将诛路中大夫。
齐初围急,阴与三国通谋,约未定,会闻路中大夫从汉来,喜,及其大臣乃复劝王毋下三国。居无何,汉将栾布、平阳侯等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齐围。已而复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齐孝王惧,乃饮药自杀。景帝闻之,以为齐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乃立孝王太子寿为齐王,是为懿王,续齐後。而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王咸诛灭,地入于汉。徙济北王王菑川。
齐懿王立二十二年卒,子次景立,是为厉王。
齐厉王,其母曰纪太后。太后取其弟纪氏女为厉王后。王不爱纪氏女。太后欲其家重宠,令其长女纪翁主入王宫,正其後宫,毋令得近王,欲令爱纪氏女。王因与其姊翁主奸。
齐有宦者徐甲,入事汉皇太后。皇太后有爱女曰脩成君,脩成君非刘氏,太后怜之。脩成君有女名娥,太后欲嫁之於诸侯,宦者甲乃请使齐,必令王上书请娥。皇太后喜,使甲之齐。是时齐人主父偃知甲之使齐以取后事,亦因谓甲:“即事成,幸言偃女原得充王後宫。”甲既至齐,风以此事。纪太后大怒,曰:“王有后,後宫具备。且甲,齐贫人,急乃为宦者,入事汉,无补益,乃欲乱吾王家!且主父偃何为者?乃欲以女充後宫!”徐甲大穷,还报皇太后曰:“王已原尚娥,然有一害,恐如燕王。”燕王者,与其子昆弟奸,新坐以死,亡国,故以燕感太后。太后曰:“无复言嫁女齐事。”事浸浔闻於天子。主父偃由此亦与齐有卻。
主父偃方幸於天子,用事,因言:“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於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於亲属益疏。”乃从容言:“吕太后时齐欲反,吴楚时孝王几为乱。今闻齐王与其姊乱。”於是天子乃拜主父偃为齐相,且正其事。主父偃既至齐,乃急治王後宫宦者为王通於姊翁主所者,令其辞证皆引王。王年少,惧大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绝无後。
是时赵王惧主父偃一出废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言偃受金及轻重之短。天子亦既囚偃。公孙弘言:“齐王以忧死毋後,国入汉,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遂诛偃。
齐厉王立五年死,毋後,国入于汉。
齐悼惠王後尚有二国,城阳及菑川。菑川地比齐。天子怜齐,为悼惠王冢园在郡,割临菑东环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以奉悼惠王祭祀。
城阳景王章,齐悼惠王子,以硃虚侯与大臣共诛诸吕,而章身首先斩相国吕王产於未央宫。孝文帝既立,益封章二千户,赐金千斤。孝文二年,以齐之城阳郡立章为城阳王。立二年卒,子喜立,是为共王。
共王八年,徙王淮南。四年,复还王城阳。凡三十三年卒,子延立,是为顷王。
顷王二十年卒,子义立,是为敬王。敬王九年卒,子武立,是为惠王。惠王十一年卒,子顺立,是为荒王。荒王四十六年卒,子恢立,是为戴王。戴王八年卒,子景立,至建始三年,十五岁,卒。
济北王兴居,齐悼惠王子,以东牟侯助大臣诛诸吕,功少。及文帝从代来,兴居曰:“请与太仆婴入清宫。”废少帝,共与大臣尊立孝文帝。
孝文帝二年,以齐之济北郡立兴居为济北王,与城阳王俱立。立二年,反。始大臣诛吕氏时,硃虚侯功尤大,许尽以赵地王硃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及孝文帝立,闻硃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及二年,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章、兴居。章、兴居自以失职夺功。章死,而兴居闻匈奴大入汉,汉多发兵,使丞相灌婴击之,文帝亲幸太原,以为天子自击胡,遂发兵反於济北。天子闻之,罢丞相及行兵,皆归长安。使棘蒲侯柴将军击破虏济北王,王自杀,地入于汉,为郡。
後十年,文帝十六年,复以齐悼惠王子安都侯志为济北王。十一年,吴楚反时,志坚守,不与诸侯合谋。吴楚已平,徙志王菑川。
济南王辟光,齐悼惠王子,以勒侯孝文十六年为济南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辟光,以济南为郡,地入于汉。
菑川王贤,齐悼惠王子,以武城侯文帝十六年为菑川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贤。
天子因徙济北王志王菑川。
志亦齐悼惠王子,以安都侯王济北。
菑川王反,毋後,乃徙济北王王菑川。
凡立三十五年卒,谥为懿王。
子建代立,是为靖王。
二十年卒,子遗代立,是为顷王。
三十六年卒,子终古立,是为思王。
二十八年卒,子尚立,是为孝王。
五年卒,子横立,至建始三年,十一岁,卒。
胶西王卬,齐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西王。
十一年,与吴楚反。
汉击破,杀卬,地入于汉,为胶西郡。
胶东王雄渠,齐悼惠王子,以白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东王。
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雄渠,地入于汉,为胶东郡。
太史公曰: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
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
及後分裂,固其理也。
汉矫秦制,树屏自彊。
表海大国,悉封齐王。
吕后肆怒,乃献城阳。
哀王嗣立,其力不量。
硃虚仕汉,功大策长。
东牟受赏,称乱贻殃。
胶东、济北,雄渠,辟光。
齐虽七国,忠孝者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译文
齐悼惠王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他的母亲是外室,名叫曹氏。在高祖六年,立刘肥为齐王,封地有七十座城,所有能说齐语的人民都归齐王管辖。
齐王是孝惠帝的哥哥。孝惠帝二年,齐王入朝。惠帝和齐王一起宴饮,待遇如同家人。吕太后因此生气,想要诛杀齐王。齐王害怕无法逃脱,于是采纳内史勋的建议,献出城阳郡,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吕太后高兴,于是齐王得以辞去就国。
悼惠王在位十三年后,在惠帝六年去世。他的儿子刘襄继位,即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去世,吕太后临朝称制,天下大事都由吕太后决定。二年,吕太后立她的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将齐国的济南郡割让给吕王作为封地。
哀王三年,他的弟弟刘章入宫担任宿卫,吕太后封他为朱虚侯,并将吕禄的女儿嫁给他。四年后,吕太后封刘章的弟弟刘兴居为东牟侯,他们也都在长安担任宿卫。
哀王八年,吕太后割齐国的琅邪郡,立刘泽为琅邪王。
第二年,赵王刘友入朝,在邸中被人幽禁而死。三位赵王都被废黜。吕太后立吕氏为三王,独揽大权。
朱虚侯刘章二十岁时,有气力,对刘氏不得职位的现状感到愤怒。他曾入宫参加吕后的宴会,吕后让他担任酒吏。刘章自告奋勇说:‘我是将军的后代,请允许我按照军法来执行酒宴。’吕后同意了。酒宴上,刘章饮酒跳舞,然后说:‘请让我为太后唱一首耕田歌。’吕后的儿子嘲笑他:‘你的父亲知道耕田,你作为王子,怎么会知道耕田呢?’刘章说:‘我知道。’吕后让他唱,刘章唱道:‘深耕细作,种植时要稀疏,不是自己种下的,就要锄掉。’吕后默然。
此后,吕后身边的人对朱虚侯刘章都感到害怕,即使是大臣也都依附于刘章,刘氏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第二年,吕后去世。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吕王吕产担任相国,都住在长安,聚集兵力威胁大臣,意图作乱。朱虚侯刘章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人共同诛杀了他们。朱虚侯首先斩杀了吕产,于是周勃等人得以彻底诛灭吕氏。而琅邪王也跟随齐王到了长安。
大臣们商议想要立齐王为帝,但琅邪王和大臣们说:‘齐王的母亲家驷钧,为人凶恶,如同虎狼。正是因为吕氏的缘故差点儿扰乱了天下,现在又要立齐王,这是想要再次重蹈吕氏的覆辙。代王的母亲家薄氏,是君子长者;而且代王是高祖的儿子,现在还在世,而且年龄最大。以儿子来说,顺理成章;以贤良的人来说,大臣们也会安心。’于是大臣们计划迎接代王即位,并派朱虚侯将诛灭吕氏的事情告诉齐王,让他撤兵。
灌婴在荥阳,听说魏勃原本教唆齐王造反,诛灭吕氏后,齐王撤兵,灌婴派人召见魏勃责问。魏勃说:‘失火的人家,哪里有时间先说大人然后再救火呢!’他退下后,腿抖得发抖,害怕自己说不出话来,最终没有其他话。
灌将军仔细地看着他,笑着说:‘人们都说魏勃勇敢,其实他是个狂妄的人,能做什么呢!’于是放过了魏勃。
魏勃的父亲因为擅长弹琴而受到秦皇帝的赏识。魏勃年轻的时候,想要见齐相曹参,但因为家贫无法自通,于是常常在早晨和晚上打扫曹参家仆人的门外。曹参家的仆人对此感到奇怪,以为是奇怪的物品,就暗中观察,发现了魏勃。魏勃说:‘我希望见相君,没有机会,所以打扫,想以此来求得见面。’于是仆人带魏勃去见曹参,因此成了曹参的仆人。魏勃曾为曹参驾车,参与事务,曹参认为他贤能,向齐悼惠王推荐了他。悼惠王召见了他,就任命他为内史。最初,悼惠王可以自己任命两千石级别的官员。悼惠王去世后,哀王即位,魏勃开始掌权,地位超过了齐相。
齐王撤兵回国后,代王即位,即孝文帝。
孝文帝元年,将高后时期割让给齐国的城阳、琅邪、济南三郡全部归还给齐国,并将琅邪王迁往燕国,增加朱虚侯和东牟侯各两千户的封地。
这一年,齐哀王去世,太子继位,即文王。
齐文王元年,汉朝用齐国的城阳郡设立朱虚侯为城阳王,用齐国的济北郡设立东牟侯为济北王。
二年,济北王反叛,汉朝诛杀了他,土地归入汉朝。
后二年,孝文帝将齐悼惠王的七个儿子罢军等封为列侯。
齐文王在位十四年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土地归入汉朝。
后一年,孝文帝用封悼惠王的儿子来分封齐地,齐孝王刘将闾以悼惠王的儿子杨虚侯刘章为齐王。因此,齐国的其他郡也全部封悼惠王的儿子为王:刘志为济北王,刘辟光为济南王,刘贤为菑川王,刘昂为胶西王,刘雄渠为胶东王,加上城阳、齐,共有七位王。
齐孝王在位十一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反叛,起兵西进,告诉诸侯说‘将要诛杀汉贼臣晁错以安定宗庙’。胶西、胶东、菑川、济南都擅自发兵响应吴楚。他们想要与齐联合,齐孝王犹豫不决,坚守城池不听,三国的军队共同围攻齐。齐王派路中大夫向天子报告。天子再次命令路中大夫回去告诉齐王:‘好好坚守,我的军队现在已经打败了吴楚,正在率兵来救齐,你一定要坚守城池,不要投降!’路中大夫到达时,三国军队已经重重围困临菑,无法进入。三国将领想要劫持路中大夫与齐王结盟,说:‘如果你回去说汉军已经被打败了,齐王快快投降三国,否则将被屠杀。’路中大夫答应了他们,到达城下,看到齐王,就说:‘汉军已经派出百万大军,派太尉周亚夫击败了吴楚,现在正率兵来救齐,齐王必须坚守城池,不要投降!’三国将领要杀路中大夫。
齐王刚开始被围困时,暗中与三国通谋,约定还未确定,恰逢听说路中大夫从汉回来,很高兴,于是和他的大臣们又劝说齐王不要投降三国。不久,汉将栾布、平阳侯等军队到达齐地,击败了三国军队,解了齐的围。后来又听说齐王最初与三国有密谋,准备移兵攻打齐。齐孝王害怕了,就喝药自杀。景帝听说后,认为齐王是首善之国,因为被逼迫有密谋,不是他的罪过,于是立孝王的太子刘寿为齐王,这就是懿王,继续齐国的后代。而胶西、胶东、济南、菑川四位王都被诛灭,土地归入汉朝。济北王被迁往菑川。
齐懿王在位二十二年去世,儿子刘次景继位,这就是厉王。
齐厉王的母亲是纪太后。太后让自己的弟弟纪氏的女儿成为厉王的王后。厉王不喜欢纪氏的女儿。太后想要她家得到更多的宠爱,让自己的长女纪翁主进入王宫,管理后宫,不让她们接近王,想要让厉王喜欢纪氏的女儿。厉王因此与他的姐姐翁主通奸。
齐有一个宦官徐甲,进入汉皇太后的宫中服侍。皇太后有一个爱女叫修成君,修成君不是刘姓,太后很疼爱她。修成君有一个女儿叫娥,太后想要把她嫁给诸侯,宦官甲就请求出使齐国,一定要让王上书请求娥。皇太后很高兴,派甲去齐国。这时齐国人主父偃知道甲出使齐国是为了取后事,也就趁机对甲说:‘如果事情成功了,希望你说我的女儿也愿意进入王的后宫。’甲到达齐国后,就暗示了这件事。纪太后非常生气,说:‘王已经有了王后,后宫已经完备。而且甲,齐国的穷人,急得变成了宦官,进入汉宫,没有一点好处,还想乱我王家!而且主父偃是做什么的?还想把我的女儿送进后宫!’徐甲非常尴尬,回去报告皇太后说:‘王已经同意娶娥,但有一个害处,恐怕会像燕王一样。’燕王,他和他的儿子兄弟通奸,新近因为这件事被杀,国家灭亡,所以用燕王来提醒太后。太后说:‘不要再提把女儿嫁给齐王的事了。’这件事逐渐传到了天子那里。主父偃因此也与齐有了矛盾。
主父偃当时正受天子宠爱,掌权,于是说:‘齐国的临菑有十万户人家,市场租金达到千金,人口众多,财富比长安还要多,这不是天子的亲弟弟或爱子不能封王的地方。现在齐王在亲属中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于是他从容地说:‘吕太后时,齐国想要反叛,吴楚时,孝王几乎作乱。现在听说齐王和他的姐姐通奸。’于是天子就任命主父偃为齐相,并且处理这件事。主父偃到达齐国后,就急忙整治王的后宫宦官,让他们为王和姐姐翁主通奸的事作证,都指向王。王年纪小,害怕犯下大罪被官吏逮捕处死,就喝药自杀。没有留下后代。
这时赵王害怕主父偃一出就废除齐王,担心他会逐渐疏远骨肉,就上书说主父偃收受贿赂,以及轻重之短。天子也已经囚禁了主父偃。公孙弘说:‘齐王因为忧虑而死,没有后代,封国归入汉朝,不诛杀主父偃就无法满足天下人的期望。’于是诛杀了主父偃。
齐厉王在位五年去世,没有后代,封国归入汉朝。
齐悼惠王的后代还有两个国家,城阳和菑川。菑川的土地与齐相当。天子怜悯齐国,为了悼惠王的墓地,在郡里割让了临菑东面的悼惠王墓地附近的邑地,全部给了菑川,用来供奉悼惠王的祭祀。
城阳景王刘章,是齐悼惠王的儿子,因为朱虚侯与大臣共同诛杀诸吕,而刘章亲自首先在未央宫斩杀了相国吕王产。孝文帝即位后,增加刘章两千户的封地,赐予一千斤金。孝文二年,用齐国的城阳郡设立刘章为城阳王。在位两年去世,儿子刘喜继位,这就是共王。
共王在位八年,被迁往淮南。四年,又回到城阳。总共在位三十三年去世,儿子刘延继位,这就是顷王。
顷王在位二十年去世,儿子刘义继位,这就是敬王。敬王在位九年去世,儿子刘武继位,这就是惠王。惠王在位十一年去世,儿子刘顺继位,这就是荒王。荒王在位四十六年去世,儿子刘恢继位,这就是戴王。戴王在位八年去世,儿子刘景继位,到建始三年,十五岁去世。
济北王刘兴居,是齐悼惠王的儿子,以东牟侯的身份帮助大臣诛杀诸吕,功劳较少。等到文帝从代地回来,兴居说:‘请让我和太仆婴进入清宫。’废黜少帝,共同与大臣尊立孝文帝。
孝文帝二年,用齐国的济北郡设立刘兴居为济北王,与城阳王一起立。在位两年,反叛。起初大臣诛杀诸吕时,朱虚侯的功劳最大,答应将赵地封给朱虚侯,将梁地封给东牟侯。等到孝文帝即位,听说朱虚、东牟最初想要立齐王,所以降低了他们的功劳。到了二年,封悼惠王的儿子为王,于是割齐国的两个郡封给刘章、刘兴居。刘章、刘兴居自认为失去了职位,被剥夺了功劳。刘章去世后,刘兴居听说匈奴大规模入侵汉朝,汉朝大量发兵,派丞相灌婴去击打匈奴,文帝亲自前往太原,认为天子亲自去击打胡人,于是刘兴居在济北起兵反叛。天子听说后,罢免了丞相和出征的军队,都回到了长安。派棘蒲侯柴将军击破并俘虏了济北王,王自杀,土地归入汉朝,成为郡。
后十年,文帝十六年,又用齐悼惠王的儿子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十一年,吴楚反叛时,刘志坚守城池,不与诸侯合谋。吴楚叛乱平定后,将刘志迁往菑川。
济南王刘辟光,是齐悼惠王的儿子,以勒侯的身份在孝文十六年成为济南王。十一年,与吴楚反叛。汉朝击败了他们,杀了刘辟光,将济南变成郡,土地归入汉朝。
菑川王刘贤,是齐悼惠王的儿子,以武城侯的身份在文帝十六年成为菑川王。十一年,与吴楚反叛,汉朝击败了他们,杀了刘贤。
天子因为某种原因,把济北王志迁封为菑川王。志是齐悼惠王的儿子,原本被封为安都侯,后来被封为济北王。菑川王反叛,没有后代,于是就把济北王的封地迁给了菑川王。总共在位三十五年去世,谥号懿王。他的儿子建继位,这就是靖王。靖王在位二十年去世,他的儿子遗继位,这就是顷王。顷王在位三十六年去世,他的儿子终古继位,这就是思王。思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他的儿子尚继位,这就是孝王。孝王在位五年去世,他的儿子横继位,到建始三年,年仅十一岁就去世了。
胶西王卬,是齐悼惠王的儿子,在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被封为胶西王。在汉景帝十一年(公元前156年),他与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叛军一起反叛。汉朝击败了他们,杀了卬,胶西的土地归入了汉朝,成为胶西郡。
胶东王雄渠,也是齐悼惠王的儿子,在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被封为胶东王。在汉景帝十一年(公元前156年),他与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叛军一起反叛,汉朝击败了他们,杀了雄渠,胶东的土地也归入了汉朝,成为胶东郡。
太史公说:诸侯中的大国,没有超过齐悼惠王的。因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子弟很少,又因为秦朝没有封地给同姓的人,所以汉朝就大封同姓为王,来安抚民心。等到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分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汉朝纠正了秦朝的制度,树立屏障来自我强大。标榜海内的大国,全部封给齐王。吕后肆意发怒,于是献出了城阳。哀王继位,他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朱虚侯在汉朝有功,计划长远。东牟侯得到了赏赐,却因此引起了混乱和灾祸。胶东、济北,雄渠、辟光。尽管齐国分裂成了七个国家,但忠诚和孝顺的诸侯依然繁荣昌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齐悼惠王世家-注解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庶男:指刘邦的庶出儿子。
外妇:指非正室妻子的女性。
曹氏:指曹氏,可能是刘邦的一位外室。
食:指封地,即齐王刘肥被封食七十城。
齐言:指能够说齐国方言的人。
孝惠帝:指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的长子。
燕饮:指宴会。
亢礼:指平等对待的礼节。
吕太后:西汉初年的吕后,刘邦的皇后。
城阳郡:汉朝设立的郡,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是齐国的属地。
鲁元公主:指汉惠帝的女儿鲁元公主。
汤沐邑:指古代公主的封地。
悼惠王:齐悼惠王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名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
哀王:城阳王的一个称号。
济南郡:指古代的一个郡名。
吕王:指吕雉的亲属被封为王。
营陵侯:指刘泽被封为营陵侯。
琅邪郡:指古代的一个郡名。
朱虚侯:指刘章被封为朱虚侯。
刘氏:指汉朝的皇室,即刘姓的家族。
将种:指出身将门。
军法:指军队中的法律。
耕田歌:指关于耕田的民歌。
深耕穊种:指深翻土地,密植种子。
立苗欲疏:指种植时苗间距要适当。
鉏而去之:指除去不适合种植的苗子。
高后:指吕雉,汉朝的实际统治者。
上将军: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相国:指国家的宰相。
硃虚侯刘章:指刘章,被封为朱虚侯。
汉虎符:指汉朝的军事凭证。
邸:指官员的住所。
诸吕:吕后家族的成员,曾在汉惠帝死后掌握朝政。
擅权用事:指擅自行使权力,干预朝政。
汉: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即汉朝。
灌婴:西汉初期的将领,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
荥阳: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关中:指古代的一个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中部地区。
太尉:指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国防部长。
丞相:指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首相。
代王:指刘恒,被封为代王,后来成为汉文帝。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
適长孙:指正室所生的长孙。
薄氏:指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
二千石:指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
齐相:指齐国的宰相。
曹参:指齐国的宰相曹参。
舍人:指官员的随从或仆人。
内史:指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孝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
文王:指刘襄的儿子,被封为文王。
齐文王:齐文王是西汉时期齐国的第二位国王,名刘将闾,是齐悼惠王的儿子。
硃虚侯:硃虚侯是汉朝的侯爵,此处指硃虚侯刘章,齐悼惠王的儿子。
济北郡:汉朝设立的郡,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北部,是齐国的属地。
东牟侯:东牟侯是汉朝的侯爵,此处指东牟侯刘兴居,齐悼惠王的儿子。
列侯:汉朝的爵位,仅次于王,是一种贵族封号。
国除:指一个国家的封号被废除。
吴王濞:吴王刘濞,西汉时期的吴国国王,曾参与七国之乱。
楚王戊:楚王刘戊,西汉时期的楚国国王,也参与了七国之乱。
晁错: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因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而被吴王濞等诸侯王所杀。
宗庙:古代帝王或贵族祭祀祖先的场所。
路中大夫:汉朝的官职,此处指担任使者的人。
太尉周亚夫:西汉时期的将领,曾率军平定七国之乱。
胶西王:古代中国的一个封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
胶东王:胶东王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此处指胶东王刘雄渠,齐悼惠王的儿子。
济南王:济南王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此处指济南王刘辟光,齐悼惠王的儿子。
菑川王:菑川王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此处指菑川王刘贤,齐悼惠王的儿子。
懿王:对某位已故君主的尊称。
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王:这四个王都是齐悼惠王的儿子,分别是刘卬、刘雄渠、刘辟光、刘贤。
主父偃: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曾建议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宦者:古代宫廷中的男官,通常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此处指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
脩成君:窦太后的爱女。
娥:脩成君的女儿。
未央宫:汉朝的皇宫,位于长安。
棘蒲侯柴将军:西汉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平定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
郡:汉朝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
城阳王:城阳王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此处指城阳王刘章,齐悼惠王的儿子。
共王:城阳王刘章的儿子刘喜的谥号。
顷王:城阳王刘喜的儿子刘延的谥号。
敬王:城阳王刘延的儿子刘义的谥号。
惠王:城阳王刘义的谥号。
荒王:城阳王刘顺的谥号。
戴王:城阳王刘恢的谥号。
景王:城阳王刘景的谥号。
赵地:赵国的地方,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梁地:梁国的地方,梁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七国之乱:西汉初期的一次诸侯王叛乱,涉及七个诸侯国。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曾与汉朝发生过多次战争。
天子:古代中国皇帝的称呼,代表国家最高统治者。
徙:迁移,指将某个人或物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济北王:古代中国的一个封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志王:济北王的一个称号。
菑川: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齐悼惠王:古代齐国的一位国王,齐国的王位继承者。
安都侯: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某个地区的管辖。
反:反叛,指反抗或背叛。
毋後:没有后代,指没有继承人。
谥:古代对已故君主、贵族的尊称,通常由朝廷赐予。
子:儿子,指某人的儿子。
建始三年:西汉汉哀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前26年。
卬:胶西王的名字。
吴楚:古代中国的一些诸侯国,吴国和楚国的合称。
矫:纠正,指改正或纠正错误。
秦制:秦朝时期的制度。
树屏:建立屏障,指建立防御或保护措施。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同姓:同一姓氏,指同一家族。
填万民之心:安抚民心,指使民众感到安心和满足。
吕后:西汉初期的一位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
城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硃虚: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东牟: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辟光: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某个地区的管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评注
天子因徙济北王志王菑川。志亦齐悼惠王子,以安都侯王济北。
此句描述了汉武帝时期,因济北王志王菑川叛乱,导致其被迁徙至菑川,并封为济北王的史实。‘天子因徙’体现了皇帝的权威,‘志王菑川’则点明了事件的直接原因。‘以安都侯王济北’说明志王菑川被封为济北王,是对其的一种安置。整句反映了汉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以及皇帝在处理地方叛乱时的果断措施。
菑川王反,毋後,乃徙济北王王菑川。
此句叙述了菑川王反叛后,因为没有后嗣,所以济北王被迁徙至菑川。‘菑川王反’表明了事件的背景,‘毋後’则说明了菑川王无后嗣的状况,‘乃徙济北王王菑川’则是皇帝的处理决定。这句话体现了汉朝对于地方叛乱的处理原则,即通过迁徙封地的方式来削弱地方势力。
凡立三十五年卒,谥为懿王。
此句记录了济北王在位三十五年去世,并被谥为懿王。‘凡立’表示其在位的时间,‘谥为懿王’则是对其一生的评价。这句话反映了汉朝对于功臣的尊重和荣誉,同时也体现了谥号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
子建代立,是为靖王。二十年卒,子遗代立,是为顷王。
此句描述了济北王后代继承王位的情况。‘子建代立’表明了继承关系,‘是为靖王’则是对其的称呼。‘二十年卒’和‘子遗代立’则说明了靖王和顷王的在位时间。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中国王位继承的规律和家族势力的重要性。
三十六年卒,子终古立,是为思王。
此句与上句类似,描述了思王的继承情况。‘三十六年卒’和‘子终古立’分别说明了思王的在位时间和继承者。
二十八年卒,子尚立,是为孝王。
此句同样描述了孝王的继承情况。‘二十八年卒’和‘子尚立’分别说明了孝王的在位时间和继承者。
五年卒,子横立,至建始三年,十一岁,卒。
此句描述了横王的继承情况。‘五年卒’和‘子横立’分别说明了横王的在位时间和继承者。‘至建始三年,十一岁,卒’则说明了横王早逝的情况。
胶西王卬,齐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西王。
此句介绍了胶西王卬的背景。‘胶西王卬’表明了他的身份,‘齐悼惠王子’则说明了其家族背景。‘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西王’则说明了其被封为胶西王的时间和原因。
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卬,地入于汉,为胶西郡。
此句描述了胶西王卬反叛并最终被汉军击败的情况。‘十一年,与吴楚反’说明了反叛的时间和相关势力。‘汉击破,杀卬’则是汉朝的处理结果。‘地入于汉,为胶西郡’则说明了胶西地区被汉朝所控制。
胶东王雄渠,齐悼惠王子,以白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东王。
此句与上句类似,介绍了胶东王雄渠的背景和封地。
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雄渠,地入于汉,为胶东郡。
此句描述了胶东王雄渠反叛并最终被汉军击败的情况,与胶西王卬的情况类似。
太史公曰: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
此句是太史公对于齐悼惠王的评价。‘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表明了太史公认为齐悼惠王在诸侯大国中的地位非常高。
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
此句解释了太史公评价齐悼惠王的原因。‘以海内初定’说明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子弟少’则说明了齐悼惠王的子嗣较少。‘激秦之无尺土封’则是太史公对于齐悼惠王行为的评价,认为其封地行为是为了填补秦朝时期土地封赐不足的问题。‘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则是太史公对于齐悼惠王封地行为的肯定,认为其有助于稳定民心。
及後分裂,固其理也。
此句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汉矫秦制,树屏自彊。
此句描述了汉朝对于秦朝制度的矫正和自我强化的措施。‘矫秦制’表明了汉朝对于秦朝制度的改革,‘树屏自彊’则说明了汉朝通过强化自身来应对外部威胁。
表海大国,悉封齐王。
此句说明了汉朝对于齐王的封赏,以及其在大国中的地位。
吕后肆怒,乃献城阳。
此句描述了吕后对于城阳的处置。‘吕后肆怒’表明了吕后的情绪,‘乃献城阳’则是其处理城阳的方式。
哀王嗣立,其力不量。
此句描述了哀王继位后力量不足的情况。‘哀王嗣立’说明了哀王的继位,‘其力不量’则表明了其力量不足以应对当时的局势。
硃虚仕汉,功大策长。
此句描述了硃虚在汉朝的贡献。‘硃虚仕汉’说明了其服务于汉朝,‘功大策长’则是对其贡献的评价。
东牟受赏,称乱贻殃。
此句描述了东牟受赏后引起的混乱和灾害。‘东牟受赏’说明了东牟的待遇,‘称乱贻殃’则说明了其行为带来的后果。
胶东、济北,雄渠,辟光。
此句列举了胶东和济北地区的一些人物,如雄渠和辟光,但没有具体说明其事迹。
齐虽七国,忠孝者昌。
此句总结了齐国的历史。‘齐虽七国’说明了齐国曾经分裂为七个国家,‘忠孝者昌’则表明了忠孝之人能够在乱世中昌盛。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忠孝的重视,以及社会价值观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