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原文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

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

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

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

韩厥止贾,贾不听。

厥告赵朔令亡。

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

韩厥许之。

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

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景公十一年,厥与郄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获逢丑父。

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

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后无祀,以感景公。

景公问曰:‘尚有世乎?’

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晋悼公之七年,韩献子老。

献子卒,子宣子代。

宣子徙居州。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

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

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

宣子卒,子贞子代立。

贞子徙居平阳。

贞子卒,子简子代。

简子卒,子庄子代。

庄子卒,子康子代。

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

康子卒,子武子代。

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

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

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

二年,郑败我负黍。

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

九年,郑围我阳翟。

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

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

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是岁魏文侯卒。

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

伐宋,到彭城,执宋君。

七年,伐齐,至桑丘。

郑反晋。

九年,伐齐,至灵丘。

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

二年,灭郑,因徙都郑。

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

而子懿侯立。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

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

九年,魏败我浍。

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

二年,宋取我黄池。

魏取朱。

六年,伐东周,取陵观、邢丘。

八年,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

十一年,昭侯如秦。

二十二年,申不害死。

二十四年,秦来拔我宜阳。

二十五年,旱,作高门。

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

二十六年,高门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门。

子宣惠王立。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

八年,魏败我将韩举。

十一年,君号为王。

与赵会区鼠。

十四年,秦伐败我鄢。

十六年,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申差于浊泽。

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

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

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曰:‘不谷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

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

韩王不听,遂绝于秦。

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

十九年,大破我岸门。

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

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

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

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

秦武王卒。

六年,秦复与我武遂。

九年,秦复取我武遂。

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

十一年,秦伐我,取穰。

与秦伐楚,败楚将唐眛。

十二年,太子婴死。

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

时虮虱质于楚。

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

韩咎从其计。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

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

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

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

公仲曰:‘子以为果乎?’

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公仲恐,曰:‘然则奈何?’

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

于是楚解雍氏围。

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芈戎曰:‘公叔、伯婴恐秦楚之内虮虱也,公何不为韩求质子于楚?楚王听入质子于韩,则公叔、伯婴知秦楚之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于秦楚。秦楚挟韩以窘魏,魏氏不敢合于齐,是齐孤也。公又为秦求质子于楚,楚不听,怨结于韩。韩挟齐魏以围楚,楚必重公。公挟秦楚之重以积德于韩,公叔、伯婴必以国待公。’

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

韩立咎为太子。

齐、魏王来。

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

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

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

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

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

五年,秦拔我宛。

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

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

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

齐败,愍王出亡。

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

二十一年,使暴䳒救魏,为秦所败,䳒走开封。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

韩告急于秦,秦不救。

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

陈筮见穰侯。

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

陈筮曰:‘未急也。’

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

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

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

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是岁,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桓惠王元年,伐燕。

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

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

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

二十二年,秦昭王卒。

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

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

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

韩遂亡。

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韩氏之先,实宗周武。事微国小,春秋无语。後裔事晋,韩原是处。赵孤克立,智伯可取。既徙平阳,又侵负黍。景赵俱侯,惠又僭主。秦败脩鱼,魏会区鼠。韩非虽使,不禁狼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译文

韩国的祖先和周朝同姓,姓姬。他们的后代在晋国做官,被封在韩原,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后代三代后有了韩厥,他继承了封号,成为韩氏。

在晋景公三年的时候,晋国的司寇屠岸贾打算作乱,要诛杀灵公的仇人赵盾。赵盾已经死了,屠岸贾还想诛杀他的儿子赵朔。韩厥阻止了屠岸贾,但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诉赵朔让他逃跑。赵朔说:‘如果你能保证赵家的祭祀不会断绝,我即使死了也不遗憾。’韩厥答应了。等到屠岸贾诛杀赵家时,韩厥假装生病不出门。程婴和公孙杵臼藏匿赵武,韩厥知道这件事。

在晋景公十一年,韩厥和郄克率领八百辆战车攻打齐国,在鞍地打败了齐顷公,俘虏了逢丑父。于是晋国设立了六卿,韩厥成为其中一位,被称为献子。

晋景公十七年,晋景公生病,占卜说大业不顺利是因为有妖祟。韩厥提到了赵成季的功绩,认为如果赵家没有后人祭祀,这会感动晋景公。晋景公问:‘赵家还有后人吗?’韩厥于是提到了赵武,并恢复了赵家的田地,延续了赵家的祭祀。

晋悼公七年,韩献子年老。献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宣子接替了他的位置。宣子搬到了州居住。

晋平公十四年,吴国的季札出使晋国,说:‘晋国的政权最终会落到韩、魏、赵三家手中。’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同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十个县。

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一起攻打范氏和中行氏。

宣子去世后,他的儿子贞子接替了他的位置。贞子搬到了平阳居住。

贞子去世后,他的儿子简子接替了他的位置。简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庄子接替了他的位置。庄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康子接替了他的位置。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知伯,分割了他的土地,土地因此扩大,比诸侯国还要大。

康子去世后,他的儿子武子接替了他的位置。武子二年,攻打郑国,杀死了郑幽公。十六年,武子去世,他的儿子景侯即位。

景侯虔元年,攻打郑国,夺取了雍丘。二年,郑国在负黍打败了我们。

六年,与赵、魏一起成为诸侯。

九年,郑国包围了我们的阳翟。景侯去世后,他的儿子列侯即位。

列侯三年,聂政刺杀了韩国的相国侠累。九年,秦国攻打我们的宜阳,夺取了六个城邑。十三年,列侯去世,他的儿子文侯即位。这一年魏文侯也去世了。

文侯二年,攻打郑国,夺取了阳城。攻打宋国,到达了彭城,俘虏了宋国国君。七年,攻打齐国,到达了桑丘。郑国背叛了晋国。九年,攻打齐国,到达了灵丘。十年,文侯去世,他的儿子哀侯即位。

哀侯元年,与赵、魏共同分割了晋国。二年,灭亡了郑国,因此迁都到了郑国。

六年,韩严杀死了他的君主哀侯。哀侯的儿子懿侯即位。

懿侯二年,魏国在马陵打败了我们。五年,与魏惠王在宅阳会面。九年,魏国在浍地打败了我们。十二年,懿侯去世,他的儿子昭侯即位。

昭侯元年,秦国在西山打败了我们。二年,宋国夺取了我们的黄池。魏国夺取了朱地。六年,攻打东周,夺取了陵观和邢丘。

八年,申不害担任韩国的相国,推行法术,国内因此治理得很好,诸侯国不来侵犯。

十年,韩姬杀死了他的君主悼公。十一年,昭侯去了秦国。二十二年,申不害去世。二十四年,秦国来攻打我们,夺取了宜阳。

二十五年,发生旱灾,建造了高门。屈宜臼说:‘昭侯不会走出这个门。为什么?时机不对。我所说的时机,不是指时日,而是人总有有利和不利的时机。昭侯曾经有过有利时机,没有建造高门。去年秦国夺取了宜阳,今年发生旱灾,昭侯没有在这时体恤民间的急需,反而增加奢侈,这就是所谓的“时机不足而举事失败”。’二十六年,高门建成,昭侯去世,果然没有走出这个门。他的儿子宣惠王即位。

宣惠王五年,张仪担任秦国的相国。八年,魏国打败了我们,俘虏了我们的将领韩举。十一年,君主被尊称为王。与赵国在区鼠会面。十四年,秦国攻打我们,打败了我们。

十六年,秦国打败了我们,在浊泽俘虏了我们的将领申差。韩国处境危急,公仲对韩王说:‘同盟国是不能依赖的。现在秦国想要攻打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与秦国讲和,用一座名城作为礼物,准备军备,与秦国一起南伐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派遣公仲去秦国购买。楚王得知后非常恐慌,召见陈轸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要攻打楚国已经很久了,现在又得到了韩国的一座名城和军备,秦国和韩国联合兵力攻打楚国,这正是秦国所祈求的。现在他们已经得到了,楚国一定会被攻打。大王如果听从我的建议,在四境之内提高警惕,起兵声称要救韩国,命令战车遍布道路,派遣信使,增多车辆,加重礼物,让韩国相信我们的救援,即使韩国不听从我们,韩国也一定会感激大王,他们一定不会像雁一样成行而来,这样秦国和韩国就不会联合了,即使他们的军队到来,楚国也不会遭受太大的灾难。如果韩国能够听从我们,与秦国断绝和约,秦国一定会非常愤怒,对韩国怀有深深的怨恨。韩国如果与楚国结交,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他们对秦国的回应就会不敬:这样就是通过秦国和韩国的兵力来免除楚国的灾难。’楚王说:‘好。’于是他在四境之内提高警惕,起兵声称要救韩国。命令战车遍布道路,派遣信使,增多车辆,加重礼物。对韩王说:‘我国虽然小,已经全部动员了。希望大国能够全力对付秦国,我国愿意为韩国效命。’韩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停止了公仲的行动。公仲说:‘不行。真正攻打我们的是秦国,以虚名来救我们的是楚国。大王依赖楚国的虚名,轻易地与强大的秦国断绝关系,大王一定会被天下人嘲笑。而且楚国和韩国不是兄弟之国,也不是素来约定要攻打秦国。现在已经有攻打我们的迹象,我们因此起兵声称要救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计策。而且大王已经派人向秦国报告了,现在不行动,这是欺骗秦国。轻易地欺骗强大的秦国,相信楚国的谋臣,恐怕大王一定会后悔。’韩王没有听从,于是与秦国断绝了关系。秦国因此非常愤怒,增加了军队攻打韩国,发生了大战,楚国没有来救援韩国。十九年,大败我们在岸门。太子仓作为人质在秦国以和。

二十一年,与秦国共同攻打楚国,打败了楚国的将领屈丐,在丹阳斩首八万。这一年,宣惠王去世,太子仓即位,这就是襄王。

襄王四年,与秦武王在临晋会面。这年秋天,秦国派遣甘茂攻打我们的宜阳。五年,秦国夺取了我们的宜阳,斩首六万。秦武王去世。六年,秦国又把武遂还给了我们。九年,秦国又夺取了我们的武遂。十年,太子婴朝见秦国后返回。十一年,秦国攻打我们,夺取了穰。与秦国一起攻打楚国,打败了楚国的将领唐眛。

十二年,太子婴去世。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争夺太子之位。当时虮虱在楚国作为人质。苏代对韩咎说:‘虮虱在楚国,楚王非常想要他。现在楚国有十几万军队在方城之外,您为什么不命令楚王在雍氏旁边建造一座万人城,韩国一定会起兵来救,您一定会成为太子。您因此可以利用韩国和楚国的军队来拥立虮虱,他一定会接受您的建议,一定会用楚国和韩国的封地来封赏您。’韩咎听从了他的计策。

楚国围攻雍氏,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还未发兵,就派公孙昧进入韩国。公仲说:“你认为秦国会马上救韩国吗?”回答说:“秦王的话说‘请从南郑、蓝田出发,出兵到楚国等待公’。这恐怕是不合适的。”公仲说:“你认为秦国真的会这样做吗?”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效仿张仪的旧计策。楚威王攻打魏国时,张仪对秦王说:‘和楚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被打败后就会归附楚国,韩国是它的盟友,这样秦国就会孤立。不如出兵去对付它,魏国和楚国大战,秦国可以取得西河之外的土地。’现在看起来秦国表面上说要帮助韩国,实际上却在暗中帮助楚国。如果您等待秦国来援助,他们一定会轻率地与楚国交战。楚国既然知道秦国不会介入,一定会轻易地与您对抗。如果您与楚国交战并取得胜利,就可以趁机进入楚国,占领三川地区后返回。如果您与楚国交战失败,楚国就会封锁三川地区并防守,您就无法救援。我私下里为您感到担忧。司马庚在郢多次往返,甘茂与昭鱼在商于相遇,他们谈论收回玉玺,这实际上就像有约一样。”公仲害怕了,说:“那么怎么办呢?”回答说:“您必须先与韩国结盟,然后再与秦国结盟,先考虑自己,然后再考虑张仪。您不如赶快与齐国和楚国结盟,齐国和楚国一定会把国家交给您。您所厌恶的是张仪,但实际上秦国仍然存在。”于是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包围。

苏代又对秦太后的弟弟芈戎说:“公叔、伯婴担心秦国和楚国会成为韩国的隐患,您为什么不向楚国请求派质子来韩国?如果楚国国王同意派质子到韩国,公叔、伯婴就会知道秦国和楚国不会把韩国当作小事来处理,一定会与秦国和楚国结盟。秦国和楚国带着韩国来围困魏国,魏国就不敢与齐国结盟,这样齐国就会孤立。您又为秦国向楚国请求派质子,如果楚国不同意,就会对韩国产生怨恨。韩国带着齐国和魏国来围困楚国,楚国一定会重视您。您带着秦国和楚国的力量在韩国积累德行,公叔、伯婴一定会把国家交给您。”于是隐患最终没有回到韩国。韩国立咎为太子。齐王和魏王来访。

十四年,与齐王和魏王一起攻打秦国,军队到达函谷关后驻扎。十六年,秦国给了我们河外的土地和武遂。襄王去世,太子咎继位,即位为厘王。

厘王三年,派公孙喜率领周国和魏国攻打秦国。秦国打败了我们二十四万人,俘虏了喜伊阙。五年,秦国攻占了我们的宛城。六年,与秦国交换了武遂地区二百里的土地。十年,秦国在夏山打败了我们。十二年,与秦昭王在西周会面,并协助秦国攻打齐国。齐国战败,愍王逃亡。十四年,与秦国在两周之间会面。二十一年,派暴鸷去救魏国,被秦国打败,鸷逃到开封。

二十三年,赵国和魏国攻打我们的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没有救。韩国相国对陈筮说:“事情紧急,希望您虽然生病,也能为了国家出一夜的差。”陈筮见到穰侯。穰侯说:“事情紧急吗?所以派您来。”陈筮说:“还不紧急。”穰侯生气地说:“这能作为您的主使吗?车马相望,报告我国的情况非常紧急,您来说事情还不紧急,为什么?”陈筮说:“如果韩国紧急,就会改变策略,向其他国家求援;因为还不紧急,所以我才再次来。”穰侯说:“您不要见国王,请现在就发兵救韩国。”八天后到达,在华阳下打败了赵国和魏国。这一年,厘王去世,儿子桓惠王继位。

桓惠王元年,攻打燕国。九年,秦国攻占我们的陉城,在汾水边筑城。十年,秦国在太行山攻打我们,我们上党郡的守将以上党郡投降了赵国。十四年,秦国攻占了赵国的上党,在长平杀死马服子和其他士兵四十余万。十七年,秦国攻占了我们的阳城和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去世。二十四年,秦国攻占了我们的城皋和荥阳。二十六年,秦国全部攻占了我们的上党。二十九年,秦国攻占了我们的十三座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去世,儿子王安继位。

王安五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局势危急,派韩非出使秦国,秦国扣留了韩非,并杀了他。

九年,秦国俘虏了王安,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设立了颍川郡。韩国就此灭亡。

太史公说:韩厥对晋景公的感激,收养赵国孤儿赵武,以实现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举,这是天下的隐德。韩氏对晋国的功绩,还没有看到其伟大之处。然而与赵、魏最终成为诸侯十多代,这是应该的!韩氏的祖先,实际上是周武王的宗族。因为国家小,春秋时期没有记载。后代侍奉晋国,韩原是他们的居住地。赵国孤儿赵武继位,智伯可以夺取。晋国迁都平阳后,又侵犯了负黍。景公和赵国都成为诸侯,惠公又僭越称王。秦国在脩鱼打败晋国,魏国会合了区鼠。韩非虽然出使,但无法阻止狼虎般的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注解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韩姓的起源与周朝相同,都姓姬,说明韩姓是周朝的姬姓贵族后裔。

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韩姓的后代在晋国任职,因功被封于韩原,称为韩武子。

晋司寇屠岸贾:晋国的官职,司寇是掌管司法的官员,屠岸贾是此官的姓名。

赵盾: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因反对晋景公的某些政策而被杀。

赵朔:赵盾的儿子,因父亲被杀而面临被诛杀的危险。

韩厥:韩厥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将领。

赵武:赵朔的儿子,后来继承了赵家的祭祀。

晋景公:晋国的国王。

六卿:晋国在春秋时期,六家贵族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称为六卿。

献子:韩厥的别称,也是他的谥号。

赵成季:赵武的祖父,赵成季是赵武的尊称。

晋悼公:晋国的国君,名姬周。

州:州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

吴季札:吴国的贵族,以博学多才著称。

祁氏、羊舌氏:晋国的两个贵族家族。

范、中行氏:晋国的两个贵族家族。

平阳:平阳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郑: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阳翟:阳翟是郑国的一个城邑。

韩严:韩国的国君。

懿侯:韩国的国君,名姬光。

昭侯:韩国的国君,名姬骄。

申不害:韩国的相国,以推行法家思想著称。

悼公:韩国的国君,名姬哀。

宣惠王:韩国的国君,名姬仓。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宰相。

楚王:楚国的国君。

陈轸:楚国的谋士。

雁行:比喻排列整齐,如同雁群飞行。

秦: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楚:楚国的简称。

丹阳:丹阳是楚国的城邑。

穰:穰是韩国的一个城邑。

唐眛:楚国的将领。

苏代:韩国的谋士。

韩咎:韩国的公子。

虮虱:比喻微小的敌人。

雍氏:雍氏是韩国的一个城邑。

楚围雍氏:楚国围攻韩国的雍氏,雍氏是韩国的一个城邑。

韩求救于秦:韩国向秦国求救。

秦未为发:秦国还没有采取行动。

使公孙昧入韩:派遣公孙昧进入韩国。

公仲:韩国的官员,名字。

秦王:秦国的国王。

南郑、蓝田:南郑和蓝田是秦国的地名。

公:指韩国的公仲。

梁: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魏: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韩: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西河之外: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司马庚:司马庚是韩国的一个官员。

郢:楚国的都城。

甘茂: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昭鱼:楚国的一个官员。

商于:商于是一个地名。

玺:古代的一种印章,用于封印或作为权力的象征。

质子:指诸侯国派往其他国家的亲王或王子作为人质。

函谷:函谷关,古代著名的关隘。

河外:黄河以外的地区。

武遂:武遂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襄王:韩国的国王。

咎:韩国的太子。

厘王:韩国的国王。

司马:古代的一种官职。

穰侯:秦国的一个官员。

冠盖相望:形容使者众多,络绎不绝。

敝邑:谦辞,指自己的国家。

佗从:其他盟友。

区鼠:区鼠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愍王:韩国的国王。

两周间:指东周和西周之间的地区。

暴䳒:韩国的一个官员。

华阳:华阳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陉:陉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太行:太行山,位于中国北部。

上党郡:上党郡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郡。

马服子:马服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将领。

长平:长平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阳城:阳城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负黍:负黍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城皋:城皋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荥阳:荥阳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上党:上党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区。

桓惠王:韩国的国王。

燕: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赵: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赵孤之子武:赵武,赵国的孤儿。

程婴、公孙杵臼:程婴和公孙杵臼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两个忠臣。

诸侯:指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

周武: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韩原:韩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智伯:智伯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将领。

惠:韩国的国王。

脩鱼:脩鱼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狼虎:比喻强大的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评注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

此句描绘了战国时期韩、楚、秦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楚围雍氏,韩国内忧外患,求助于秦,而秦却未立即发兵,派遣公孙昧入韩,此行为背后必有深意。‘未为发’与‘使’字,暗示秦国对韩国的立场并不明朗,既有援助之意,又有试探之心。

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

公仲与公孙昧的对话,揭示了秦国对韩国的真实意图。秦国表面上是出兵支援韩国,实际上却是为了等待机会攻打楚国。‘殆不合矣’一句,反映了公仲对秦国意图的深刻洞察。

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

公仲进一步分析,认为秦王的行为是继承了张仪的故智。张仪曾利用秦国攻打魏国,以达到孤立韩国的目的。此句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复杂性。

‘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

此段话详细描述了张仪的策略,以及秦国当前的行为。张仪主张与楚国攻打魏国,使韩国孤立无援。而秦国当前的行为,看似支持韩国,实则暗中帮助楚国。此句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

公仲进一步分析,认为韩国如果等待秦国支援,将会轻率地与楚国交战。而楚国则会利用秦国的不支援,轻易地与韩国对抗。此句揭示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

‘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

公仲分析了两种情况,即韩国战胜楚国和不胜楚国。无论是胜是负,韩国都将面临困境。此句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国家命运的严重影响。

‘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公仲对韩国的处境表示担忧,并提到了司马庚和甘茂在郢都的动向,暗示了可能存在的阴谋。此句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

面对困境,公仲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先考虑韩国的利益,再考虑秦国,同时也要考虑个人利益,不要被张仪的策略所迷惑。此句体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大局观和智慧。

‘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

公仲建议韩国与齐国、楚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此句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联合对抗强敌的策略。

‘于是楚解雍氏围。’

韩国采纳了公仲的建议,与齐国、楚国结盟,最终解除了雍氏之围。此句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联盟的威力。

‘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芈戎曰:‘公叔、伯婴恐秦楚之内虮虱也,公何不为韩求质子于楚?’

苏代提出了新的策略,即通过向楚国求质子,来巩固韩国的地位。此句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多样性。

‘楚王听入质子于韩,则公叔、伯婴知秦楚之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于秦楚。’

苏代分析,如果楚国接受韩国的质子,那么公叔、伯婴将会认识到秦国和楚国并不会将韩国视为眼中钉,从而与韩国结盟。此句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巧妙性。

‘秦楚挟韩以窘魏,魏氏不敢合于齐,是齐孤也。’

苏代进一步分析,秦国和楚国联合韩国,将会对魏国形成压力,使魏国不敢与齐国结盟,从而孤立齐国。此句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公又为秦求质子于楚,楚不听,怨结于韩。’

苏代建议秦国也向楚国求质子,如果楚国拒绝,那么秦国将会对韩国产生怨恨。此句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博弈性。

‘韩挟齐魏以围楚,楚必重公。’

苏代分析,韩国联合齐国和魏国,将会对楚国形成围攻,使楚国重视韩国。此句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公挟秦楚之重以积德于韩,公叔、伯婴必以国待公。’

苏代建议韩国利用秦国和楚国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从而获得公叔、伯婴的信任。此句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实用主义。

‘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

虮虱,比喻韩国在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尴尬地位。最终,虮虱未能回归韩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韩立咎为太子。齐、魏王来。’

韩国立咎为太子,齐、魏两国君主前来祝贺,反映了韩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有所提升。

‘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

韩国与齐国、魏国共同抵抗秦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联合抗秦策略。

‘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

秦国与韩国交换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斗。

‘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

韩国襄王去世,太子咎继位,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王位继承。

‘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

韩国厘王派遣公孙喜率领周、魏两国攻打秦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

‘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

秦国击败韩国,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

‘五年,秦拔我宛。’

秦国攻占韩国宛城,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夺。

‘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

韩国与秦国交换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斗。

‘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

秦国击败韩国军队,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

‘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

韩国与秦国共同攻打齐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联合抗齐策略。

‘齐败,愍王出亡。’

齐国愍王出亡,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

‘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

韩国与秦国会盟,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二十一年,使暴䳒救魏,为秦所败,䳒走开封。’

韩国出兵救援魏国,但被秦国击败,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

赵国和魏国攻打韩国华阳,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

‘韩告急于秦,秦不救。’

韩国向秦国求救,但秦国未予支援,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

韩国相国陈筮向穰侯求救,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

‘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

穰侯对陈筮的回应,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家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陈筮分析了韩国的形势,穰侯最终决定出兵救援韩国,并取得了胜利。此句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家对国家利益的重视和军事才能。

‘是岁,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韩国厘王去世,桓惠王继位,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王位继承。

‘桓惠王元年,伐燕。’

韩国桓惠王元年,韩国攻打燕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

‘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

秦国攻占韩国陉城,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夺。

‘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上党郡守投降赵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

‘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

秦国攻占赵国上党,并在长平之战中杀死赵国马服子,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

‘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

秦国攻占韩国阳城、负黍,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夺。

‘二十二年,秦昭王卒。’

秦国昭王去世,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王位继承。

‘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

秦国攻占韩国城皋、荥阳,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夺。

‘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

秦国攻占韩国上党,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夺。

‘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秦国攻占韩国十三城,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土地争夺。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韩国桓惠王去世,王安继位,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王位继承。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韩国王安五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派遣韩非出使秦国,但韩非被秦国留置并杀害,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外交斗争。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

秦国俘虏韩国王安,并吞并韩国领土,设立颍川郡,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争夺。

‘韩遂亡。’

韩国灭亡,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

‘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

太史公评价韩厥的行为,认为他感化了晋景公,帮助赵武子继承了赵国,实现了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这是一种天下之阴德。

‘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

太史公认为韩氏在晋国的功绩并不显著。

‘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太史公认为韩氏与赵、魏两国共同作为诸侯国存在了十余世,这是合理的。

‘韩氏之先,实宗周武。’

太史公指出韩氏的先祖是周武王。

‘事微国小,春秋无语。’

太史公认为韩氏的先祖在春秋时期只是一个微小的国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

‘後裔事晋,韩原是处。’

太史公指出韩氏的后裔在晋国时期居住在韩原。

‘赵孤克立,智伯可取。’

太史公认为赵国的孤儿克能够立国,智伯也可以被取而代之。

‘既徙平阳,又侵负黍。’

太史公指出韩氏在平阳迁移后,又侵占了负黍。

‘景赵俱侯,惠又僭主。’

太史公认为景赵两国都成为了诸侯,而韩惠又僭越了君主的地位。

‘秦败脩鱼,魏会区鼠。’

太史公指出秦国在脩鱼之战中击败了赵国,而魏国则与秦国结盟。

‘韩非虽使,不禁狼虎。’

太史公认为韩非虽然出使秦国,但仍然无法阻止秦国的侵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5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