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

项梁立楚怀王。

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

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彊,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将柰何?’

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

沛公:‘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项羽乎?’

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

良乃固要项伯。

项伯见沛公。

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

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

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

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

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

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

至彭城,汉败而还。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

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后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

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其以郦生语告,曰:‘於子房何如?’

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曰:‘何哉?’

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於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彊,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语在项籍事中。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

上曰:‘此何语?’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上乃忧曰:‘为之柰何?’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

上疑之。

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留侯从入关。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吕后恐,不知所为。

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

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

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

臣闻‘母爱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彊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彊。’

於是吕泽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

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於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

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原上无与楚人争锋。’

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

上曰:‘子房虽病,彊卧而傅太子。’

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

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

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乃学辟穀,道引轻身。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上曰:‘夫运筹筴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云。

留侯倜傥,志怀愤惋。

五代相韩,一朝归汉。

进履宜假,运筹神算。

横阳既立,申徒作扞。

灞上扶危,固陵静乱。

人称三杰,辩推八难。

赤松原游,白驹难绊。

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他的曾祖父开辟土地,辅佐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他的父亲张平,辅佐过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去世二十年后,秦国灭掉了韩国。张良年纪轻轻,还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被灭后,张良家有僮仆三百人,他的弟弟死了也没有安葬,他用家中的财产寻找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的曾祖父、祖父五代都曾辅佐过韩国的缘故。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仪。他向东去见仓海君。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为他打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秦皇帝东巡,张良与刺客在博浪沙中狙击秦皇帝,不小心击中了副车。秦皇帝非常愤怒,大规模搜捕天下,急于寻找刺客,这都是因为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更改了姓名,逃到了下邳。

张良曾经在闲暇时从容地漫步在下邳的桥上,有一个老翁,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鞋子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子捡起来!’张良很惊讶,想要打他。但考虑到他是老人,就强忍了下来,下去捡起了鞋子。老翁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帮他穿上了鞋子,就跪下来给他穿上。老翁用脚接受,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惊讶,一直看着他。老翁离开了一里多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导了。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见面。’张良因此感到奇怪,跪下说:‘好的。’五天后天亮时,张良去了。老翁已经在那里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定时间,却迟到,为什么?’说完就走了,说:‘五天后早点来。’五天后鸡鸣时,张良去了。老翁又已经在那里了,再次生气地说:‘为什么又迟到?’说完又走了,说:‘五天后早点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去。过了一会儿,老翁也来了,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拿出一卷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了。十年后会有所成就。十三年后,小子在济北见我,穀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再说其他话,再也没有见到他。第二天早上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很奇怪,经常学习并诵读这本书。

张良住在下邳,以行侠仗义为生。项伯曾经杀人,跟随张良藏匿。

十年后,陈涉等人起兵,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景驹自立为楚国的代理王,在留县。张良想要去投奔他,路上遇到了刘邦。刘邦带领几千人,夺取了下邳西部的土地,于是归附了他。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很欣赏他,经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对其他人说这些,别人都不理解。张良说:‘刘邦大概是天授的。’因此就跟随了他,没有去见景驹。

等到刘邦到了薛县,见到了项梁。项梁立了楚怀王。张良于是劝说项梁说:‘您已经立了楚国的后代,而韩国的公子韩成贤明,可以立他为王,这样可以增加您的势力。’项梁派张良去寻找韩成,立他为韩王。任命张良为韩国的司徒,与韩王带领一千多人西征韩国的土地,夺取了几座城池,但秦国又重新夺了回去,他们在颍川一带来回游动。

刘邦从洛阳向南出轘辕山,张良带领军队跟随刘邦,攻下了韩国十多个城池,击败了杨熊的军队。刘邦于是让韩王成留守阳翟,与张良一起向南,攻下了宛县,向西进入武关。刘邦想要用两万人的军队攻打秦国的峣山下的军队,张良劝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时留在营垒,派人先去,为五万人准备食物,在山上多挂旗帜,作为疑兵,让郦食其带着贵重宝物去诱惑秦将。’秦将果然反叛,想要和刘邦联合一起西进袭击咸阳,刘邦想要接受这个建议。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要反叛,恐怕士兵们不会跟随。如果不跟随就会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刘邦于是带领军队攻打秦军,大败秦军。向北到了蓝田,再次交战,秦军最终失败。于是到达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刘邦。

刘邦进入秦宫,宫室、帷幕、狗马、贵重宝物、妇女数以千计,想要留下居住。樊哙劝刘邦出去住,刘邦不听。张良说:‘秦国因为无道,所以沛公才能来到这里。为天下除去残暴的统治者,应该以简朴为资本。现在刚刚进入秦国,就安于享乐,这就是所谓的“助纣为虐”。而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建议。’刘邦于是撤军到了霸上。

项羽到了鸿门下,想要攻打刘邦,项伯于是夜间骑马进入刘邦的军营,私下见到张良,想要和他一起离开。张良说:‘我是为韩王送沛公,现在事情紧急,逃跑是不义的行为。’于是把情况告诉了刘邦。刘邦非常惊讶,说:‘作为将领该怎么办?’张良说:‘沛公真的想要背叛项羽吗?’刘邦说:‘一个浅薄的人教我封锁关口,不让诸侯进入,秦地可以全部成为王,所以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张良说:‘沛公自己估计能够抵挡住项羽吗?’刘邦沉默了很久,说:‘当然不能。现在该怎么办?’张良于是坚决要求项伯。项伯见到了刘邦。刘邦与他饮酒祝寿,结为宾客和亲家。让项伯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之所以封锁关口,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等到见到项羽后,事情就解决了,详情在项羽的事中。

汉元年正月,刘邦成为汉王,在巴蜀称王。汉王赐给张良一百两金子,两斗珍珠,张良把这些都献给了项伯。汉王也趁机让张良送给项伯丰厚的礼物,让他请求汉中地区。项王于是答应了,刘邦就得到了汉中地区。汉王回到封地,张良送他到褒中,然后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趁机劝说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没有返回的心思,以此来巩固项王的心意。’于是让张良返回。张良在行走中,烧断了栈道。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的原因,项王没有派成去封地,而是让他跟着一起东行。张良劝说项王说:‘汉王烧断了栈道,没有返回的心思了。’于是用齐王田荣反叛的消息告诉项王。项王因此不再担心汉王西进,而是发兵北击齐国。

项王最终不肯派韩王成去封地,而是封他为侯,又在彭城杀了他。张良逃亡,秘密行动回到汉王那里,汉王也已经返回并平定了三秦。再次任命张良为成信侯,跟随汉王东征楚国。到了彭城,汉军战败后撤。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坐在马鞍上问:‘我想放弃关东地区,把它丢弃,谁可以和我一起成就功业?’张良上前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王有矛盾;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可以紧急派遣。而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想要放弃关东地区,就把它们托付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被打败了。’汉王于是派遣随何去说服九江王黥布,并派人联络彭越。等到魏王豹反叛,派韩信带兵攻打他,趁机攻取了燕、代、齐、赵。但最终打败楚军的是这三个人。

张良多病,从来没有单独带兵,经常出谋划策,时时跟随汉王。

汉三年,项羽紧急围攻汉王荥阳,汉王非常担忧,与郦食其商议削弱楚国的权力。郦食其说:‘从前汤王讨伐桀王,封其后代在杞国。周武王讨伐纣王,封其后代在宋国。现在秦国失去道德和仁义,侵略各国,灭掉了六国,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足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立六国后代为王,他们都会接受印信,他们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感激陛下的恩德,没有人不向往您的仁义,愿意成为您的臣民。一旦德义已经施行,陛下向南称霸,楚国一定会收敛起来,向您朝拜。’汉王说:‘好。赶紧刻印,先生就带着它去吧。’

刘邦正在吃饭,张良从外面进来拜见。刘邦边吃边说:“子房过来!有客人给我出主意削弱楚国的势力。”他把郦生的建议告诉了张良,问:“子房觉得怎么样?”张良回答:“是谁给陛下出这个主意?陛下的大事已经完了。”刘邦问:“为什么?”张良回答说:“请允许我借用餐前的筷子为大王策划一下。”他说:“以前汤王讨伐桀王,封其后代于杞国,是因为他估计能够控制桀王的生死。现在陛下能控制项羽的生死吗?”“不能。”“这就是第一个不能的原因。武王讨伐纣王,封其后代于宋国,是因为他估计能够得到纣王的头颅。现在陛下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不能。”“这是第二个不能的原因。武王进入殷国,表彰商容的住宅,释放了箕子的囚禁,封祭了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能封圣人的坟墓,表彰贤者的住宅,尊敬智者的门第吗?”“不能。”“这是第三个不能的原因。武王分发钜桥的粮食,散发鹿台的金钱,用来救济穷人。现在陛下能分发国库的财物来救济穷人吗?”“不能。”“这是第四个不能的原因。殷朝的事务结束后,武王放下武器,制作战车,倒置兵器,覆盖上虎皮,向天下展示不再用兵。现在陛下能放下武器,实行文治,不再用兵吗?”“不能。”“这是第五个不能的原因。武王在华山之南休息马匹,表示不再有所作为。现在陛下能休息马匹,不再使用它们吗?”“不能。”“这是第六个不能的原因。武王在桃林之阴放牧牛群,表示不再有物资的运输。现在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有物资的运输吗?”“不能。”“这是第七个不能的原因。而且,天下游士离开他们的亲戚,抛弃坟墓,离开故旧,跟随陛下,只是希望日夜得到一块土地。现在恢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天下游士各自回到他们的君主那里,回到他们的亲戚和故旧坟墓,陛下又能从谁那里取得天下?这是第八个不能的原因。而且,楚国如果没有强敌,六国立国后又会屈服于它,陛下怎么能使它们臣服?如果真的采用客人的计谋,陛下的大事就完了。”刘邦停止吃饭,吐出食物,骂道:“这些书呆子,差点儿坏了我的大事!”命令赶快销毁印章。

汉四年,韩信攻破齐国后想要自立为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张良劝说刘邦,刘邦让张良授予韩信齐王的印章,详情在淮阴侯的事迹中。

那年秋天,刘邦追击楚军到阳夏南,战斗不利,于是坚守在固陵,诸侯们没有按时到来。张良劝说刘邦,刘邦采纳了他的计策,诸侯们才都到了。详情在项羽的事迹中。

汉六年正月,封赏功臣。张良虽然没有战斗功绩,高帝说:“在帷帐中运筹策划,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绩。你自选齐国的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县相遇,这是天意让我臣服于陛下。陛下采纳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成功,我希望封在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封赏。

皇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论功劳,没有决定下来。皇帝在洛阳南宫,从复道(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常常坐在沙地上交谈。皇帝问:“他们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皇帝问:“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留侯说:“陛下从平民起家,用这些人取得天下,现在陛下成为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等旧部所亲近和喜爱的,而所诛杀的都是生平所仇恨的人。现在军吏计算功劳,认为天下不足以封赏所有人,这些人害怕陛下不能全部封赏,担心又会因为过去的过失被怀疑和诛杀,所以聚集起来谋反。”皇帝于是忧虑地说:“怎么办呢?”留侯说:“陛下生平所憎恨的,群臣都知道,谁最严重?”皇帝说:“雍齿和我有旧怨,多次使我受困受辱。我想杀了他,因为他功劳大,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紧急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被封赏,就会各自安心了。”于是皇帝摆酒设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忙督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饮酒结束后,都高兴地说:“雍齿还能被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问题了。”

刘敬劝说高帝迁都关中,高帝对此表示怀疑。左右的大臣都是山东人,多数劝高帝迁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山和黾山,背靠黄河,面向伊洛河,其坚固也是可以依靠的。’留侯说:‘洛阳虽然有这些坚固之处,但城内太小,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左有殽山和函谷关,右有陇西和蜀地,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北有胡苑的利益,三面可以防守,只以一面东向控制诸侯。诸侯安定,黄河和渭河可以运输天下物资,供给京城;诸侯有变乱,顺流而下,足以调运物资。这就是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的是对的。’于是高帝当天就启程,西迁都关中。

留侯跟随高帝进入关中。留侯身体多病,就练习导引之术,不吃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

皇帝想要废除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大臣们多次劝谏,但未能得到坚决的反对。吕后非常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擅长策划,皇帝很信任他。’吕后于是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您一直是皇帝的谋臣,现在皇帝想要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安心地睡觉呢?’留侯说:‘当初皇帝多次处于困境之中,幸亏采纳了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已经安定,因为宠爱而想要更换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即使我们有一百多人又有什么用呢?’吕泽坚持要他说计策,留侯说:‘这很难用言语争辩。不过,皇帝有四个人是他无法招致的,他们都已经年迈,都认为皇帝傲慢无礼,所以躲藏在山中,不愿意成为汉朝的臣子。然而皇帝很看重这四个人。现在您如果真的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信,用谦卑的语言,安排安车,再派辩士去坚决请求,他们应该会来。他们来了,就作为宾客,时常跟随太子入朝,让皇帝看到他们,他一定会感到惊讶并询问他们。如果询问他们,皇帝知道这四个人很有才能,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太子的一臂之力。’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带着太子的书信,用谦卑的语言和丰厚的礼物去迎接这四个人。这四个人到了,住在建成侯的家中。

汉十一年,黥布造反,皇帝生病,想派太子带兵去打他。四个大臣互相商量说:‘我们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太子。太子带兵,事情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劝说建成侯说:‘太子带兵,如果立了功,他的地位也不会增加;如果没有立功,就会从这次开始受到祸害。而且太子要一起带的那些将领,都是曾经和皇帝一起打下天下的猛将,现在让太子带他们,这就像让羊去指挥狼一样,他们都不愿意全力以赴,太子肯定不会有什么功绩。我听说‘母亲疼爱儿子’,现在戚夫人日夜在皇帝身边,赵王如意经常被抱在前面,皇帝说‘绝不让不肖的儿子排在爱子之上’,这说明他必定会取代太子的位置。您为什么不赶快请吕后找个机会在皇帝面前哭诉:‘黥布是天下猛将,擅长用兵,现在这些将领都是陛下以前的同辈,却让太子带这些人,这就像让羊去指挥狼一样,没有人愿意为他出力,一旦黥布知道这件事,就会毫不费力地西进。皇帝虽然病了,但还能勉强坐着车,躺在车上保护他们,将领们不敢不尽力。皇帝虽然受苦,为了妻子和孩子也要坚强。’”于是吕泽立刻在夜里见到吕后,吕后趁机会在皇帝面前哭泣并说出了这番话,就像四个大臣所想的那样。皇帝说:‘我本来就不想派那个小子去,你自己去吧。’于是皇帝亲自带兵东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

留侯病得很重,但勉强起床,到了曲邮,见到皇帝说:‘我应该跟从,但病得太重了。楚人勇猛快捷,我希望不要和楚人正面交锋。’于是他劝说皇帝:‘让太子担任将军,监管关中的军队。’皇帝说:‘子房虽然病了,但还是要勉强躺着辅佐太子。’这时叔孙通担任太傅,留侯则担任少傅。

汉十二年,皇帝从击破黥布的军队回来后,病情加重,更加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帝不听,留侯因此生病不再处理事务。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用生命来争辩保护太子。皇帝假装答应了他,但仍然想更换太子。等到到了燕地,设宴款待,太子在旁边侍奉。四个大臣跟着太子,年龄都八十多岁了,胡须眉毛都白了,衣冠非常气派。皇帝感到奇怪,问:‘他们是什么人?’四个大臣上前回答,各自说了自己的名字,说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帝大惊,说:‘我找你们好几年了,你们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跟着我的儿子呢?’四个大臣都说:‘陛下轻视士人,喜欢骂人,我们不愿意受辱,所以害怕而躲藏起来。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爱孝顺,尊敬爱戴士人,天下人没有不想为太子效死的,所以我们才来。’皇帝说:‘麻烦各位好好照顾太子。’

四个大臣祝福完毕,匆匆离开。皇帝目送他们离去,叫来戚夫人指着那四个人说:‘我想更换太子,他们辅佐太子,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撼动了。吕后确实成了真正的女主。’戚夫人哭泣,皇帝说:‘为我跳个楚舞,我为你唱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翅膀已经长成,横跨四海。横跨四海,该怎么办呢!即使有弓箭,又能怎么办呢!’唱了几遍,戚夫人抽泣流泪,皇帝起身离开,宴会结束。最终没有更换太子,是留侯本来就有这四个人的帮助。

留侯跟随皇帝攻打代地,在马邑下出奇计,立萧何为相国,和皇帝讨论天下大事很多,这些不是决定天下存亡的关键,所以没有记载。留侯于是说:‘我家世代为韩效力,韩国灭亡后,我不爱惜万金的家产,为韩国报仇,对抗强大的秦国,使天下震动。现在我用三寸舌头成为皇帝的老师,封为万户,位列侯,这是平民能达到的最高地位,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我想放弃人间的事务,想要跟随赤松子游历。’于是学习辟谷,修炼轻身术。正逢高帝去世,吕后感激留侯,强迫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就像白驹过隙,何必这样自找苦吃呢!’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并吃饭。

八年之后去世,谥号为文成侯。儿子不疑继承侯位。

子房最初在丰县圯上见到写书信的老父,十三年后跟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黄石,取来供奉。留侯去世后,将黄石一同埋葬。每逢上坟祭祀,都会祭祀黄石。

留侯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因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

太史公说:学者们常说没有鬼神,但也有人提到有超自然的存在。至于留侯见到的那个写书信的老父,也确实令人惊讶。高祖多次陷入困境,而留侯总有功绩,难道这不是天意吗?皇帝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我认为这个人身材魁梧,气度非凡,见到他的画像,长相却像美丽的女子。孔子说:‘以貌取人,会失去子羽。’留侯也是这样。

留侯英俊潇洒,心怀壮志。五代为韩效力,一朝归附汉朝。进言献策,神机妙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注解

留侯:留侯指的是张良,汉朝初期的著名谋士和军事家。

韩人:指韩国人,张良的祖先来自韩国。

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这些是韩国的几位君主,昭侯、宣惠王、襄哀王是他们的谥号。

悼惠王:韩国的一位君主,悼惠王是他的谥号。

秦灭韩:指秦国在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的事件。

宦事:指在朝廷中任职。

家僮:古代的家仆,通常指家中的仆人。

铁椎:一种古代的武器,形状像锤,有柄。

秦皇帝:指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博浪沙: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地方。

副车:皇帝的副车,指皇帝出行时的随行车辆。

下邳: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圯:同“垅”,指道路。

孺子: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相当于“小伙子”或“少年”。

衣褐:穿着粗布衣服,指贫穷。

履:鞋子。

仓海君:古代的一位豪杰。

淮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狙击:偷袭,突然袭击。

大索天下: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搜捕。

更名姓:改变名字和姓氏。

下邳圯上:指下邳城外的道路上。

闲从容:悠闲自得的样子。

老父:老父亲,指上文中的老者。

顾谓:回头对某人说话。

鄂然:惊讶的样子。

彊忍:强行忍耐。

长跪:长时间跪拜。

孺子可教矣:年轻人是可以教导的。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编书:书籍。

太公兵法: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

任侠:指行侠仗义的人。

项伯:项羽的叔父,后来成为刘邦的亲信。

陈涉:秦末起义领袖,起义后自称楚王。

景驹:楚国的将领,后来自立为楚王。

沛公:刘邦的字,后来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厩将:负责管理马匹的将领。

韩申徒:韩国的使臣。

游兵:游击部队。

轘辕: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阳翟: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宛: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武关:古关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秦峣下军:秦军在峣山下的驻军。

屠者子:指出身于屠户家庭的人。

贾竖:指商人。

啗:同“诱”,引诱。

畔:通“叛”,背叛。

郦食其:刘邦的谋士之一。

鲰生:指年轻人,含有轻蔑之意。

距关无内诸侯:把守关口,不让诸侯进入。

齐王田荣:齐国的国王,田荣是他的名字。

枭将:勇猛的将领。

郄:通“隙”,矛盾。

魏王豹:魏国的国王,魏豹是他的名字。

燕、代、齐、赵:古代的四个诸侯国。

特将:独自担任将领。

荥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桡楚权:削弱楚国的权力。

汤伐桀:商汤讨伐夏桀的故事。

武王伐纣: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

社稷:古代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

六国: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韩、魏、燕、赵、齐、楚。

乡风慕义:向往好的风气,追求正义。

戴陛下之德:敬仰皇帝的恩德。

趣刻印:赶快刻制印章。

食:吃饭,这里指汉王正在吃饭。

子房:张良的字,是张良的尊称。

计桡楚权:策划削弱楚国权力的计谋。

郦生:郦食其,是汉王的一位谋士。

於子房何如:对子房(张良)的看法如何。

良:张良。

陛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事去矣:事情已经失败了。

箸:筷子。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暴君。

封其后於杞者:封桀的后代于杞国。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暴君。

殷:商朝的都城,后来成为周朝的都城。

表商容之闾:表彰商容的住宅。

箕子:商朝的贤臣。

拘:囚禁。

比干:商朝的贤臣。

钜桥:地名,商朝的粮仓。

鹿台:商朝的仓库。

府库:国库。

偃革为轩:放下战车,改为乘坐。

干戈:武器。

覆以虎皮:用虎皮覆盖。

休马华山之阳:在华山南坡放马。

桃林:地名,古代放牧的地方。

输积:运输积聚的物资。

游士:四处游历的士人。

彊要:强行要求。

筴:策略。

义不为汉臣:坚守道义,不愿成为汉朝的臣子。

金玉璧帛:金银财宝。

卑辞安车:用谦卑的语言,乘坐安稳的车。

辩士:善于辩论的人。

固请:坚决请求。

客:客人。

建成侯:建成侯指的是吕泽,是吕后的兄弟,汉朝初期的重要人物。

劫:威胁。

高枕而卧:安于现状,无忧无虑。

易太子:更换太子。

戚夫人: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赵王刘如意是其子。

赵王如意:赵王如意是汉高祖刘邦与宠妃戚夫人所生的儿子。

谏争:劝谏争辩。

决:决定。

雒阳:古代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殽黾:地名,古代关隘。

河渭漕輓:利用黄河和渭河的漕运。

京师:国都。

委输:运输。

金城千里:形容坚固的城池。

天府之国:形容物产丰富的地方。

道引:道家修炼的方法。

穀:谷物,这里指主食。

杜门不出:闭门不出。

废太子:废除太子。

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

建成侯吕泽:吕后的兄弟,封为建成侯。

画计筴:制定策略。

慢侮人:傲慢侮辱人。

逃匿山中:逃到山中隐居。

安车:安稳的车。

奉太子书:带着太子的信。

厚礼:丰厚的礼物。

迎:迎接。

黥布:黥布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将领,因犯法被施以黥刑(脸上刺字)而得名。在此处,黥布反叛,即起兵反抗汉朝。

太子:太子指的是汉朝的皇位继承人,此处指的是汉惠帝刘盈。

母爱者子抱: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有母亲的爱护,孩子就会得到保护。

吕后: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汉惠帝刘盈的母亲,汉朝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叔孙通:叔孙通是汉朝初期的政治家,曾任太傅。

东园公:东园公是四位隐士之一,他们的出现是为了劝阻汉高祖刘邦更换太子。

角里先生:角里先生是四位隐士之一。

绮里季:绮里季是四位隐士之一。

夏黄公:夏黄公是四位隐士之一。

鸿鹄高飞:这是一句成语,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矰缴:矰缴是指用来射鸟的箭和网。

马邑下:马邑下是指马邑之战,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萧何:萧何是汉朝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曾任相国。

辟穀:辟穀是指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不吃五谷来修炼身体。

黄石:黄石是指张良所见的老父赠予他的黄石,据说是神物。

太史公:太史公是司马迁的别称,他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子羽:子羽是孔子的弟子,此处用来比喻外表与内在不同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评注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此句描绘了汉高祖刘邦在病重之际,面对黥布叛乱,欲派太子刘盈领兵出征的情景。‘上病’与‘欲使太子将’形成对比,突显了太子刘盈在国难当头的责任与担当。

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

‘四人相谓’表现了四位谋士对太子领兵出征的担忧,‘事危矣’则点明了太子领兵出征的潜在危险。

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

此句分析了太子领兵出征的两种可能结果,即有功或无功,都可能导致太子地位的动摇,体现了谋士们对局势的深刻洞察。

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太子领兵出征的困境,比喻太子与诸将之间的关系如同羊与狼,难以共事,预示了太子领兵出征的失败。

臣闻‘母爱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此句运用了‘母爱者子抱’的成语,揭示了刘邦对赵王如意的偏爱,暗示太子刘盈的地位岌岌可危。

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

此句提出了吕后劝说刘邦的计策,以太子领兵出征的弊端为切入点,试图改变刘邦的决定。

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刘邦最终同意了吕后的建议,决定亲自出征,体现了刘邦对国家安危的重视。

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原上无与楚人争锋。’

此句展现了留侯张良的忠诚与担当,即使身患重病,也坚持要随军出征,以保卫国家。

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

留侯提出了让太子刘盈担任将军,监督关中兵力的建议,以巩固太子的地位。

上曰:‘子房虽病,彊卧而傅太子。’

刘邦接受了留侯的建议,让留侯张良辅佐太子刘盈,体现了刘邦对留侯的信任。

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此句介绍了叔孙通担任太傅,留侯张良担任少傅的情况,反映了汉朝官制的特点。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此句描绘了刘邦在击败黥布后病情加重,更加坚定了更换太子的决心。

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留侯张良劝谏刘邦,但刘邦不听从,导致留侯因病无法处理政务。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

叔孙通以太傅的身份,引用古今事例,以死力保太子刘盈。

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刘邦表面上同意叔孙通的建议,但内心仍然想要更换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此句描述了刘邦在宴会上,太子刘盈在旁侍奉的场景。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此句描绘了四位年迈的谋士跟随太子的情景,展现了太子的威望。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刘邦对四位谋士的出现感到惊讶,询问他们的身份。

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四位谋士自报姓名,分别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

刘邦对四位谋士的出现感到震惊,认为他们曾躲避自己,如今却跟随太子。

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四位谋士解释了他们跟随太子的原因,认为太子仁孝、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刘邦请求四位谋士照顾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四位谋士为太子祝寿后离开。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刘邦目送四位谋士离开后,对戚夫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太子有了四位谋士的辅佐,难以动摇。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刘邦为戚夫人表演楚舞,并为其演唱楚歌。

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演唱的楚歌表达了太子刘盈的远大志向和不可动摇的地位。

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刘邦演唱完楚歌后,戚夫人流泪,刘邦起身离去,结束了宴会。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最终刘邦没有更换太子,这得益于留侯张良招募四位谋士的助力。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此句介绍了留侯张良在击代战役中出奇计,以及他在立萧何为相国时的贡献。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留侯张良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希望弃世归隐。

乃学辟穀,道引轻身。

留侯张良开始学习辟谷之术,修炼轻身之术。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刘邦去世后,吕后对留侯张良表示感激,并劝他不要再自苦。

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留侯张良在吕后的劝说下,不得不听从吕后的建议。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留侯张良去世后,被追封为文成侯。

子不疑代侯。

留侯张良的儿子留不疑继承了侯位。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张良在下邳圯上曾见到一位老父留下的书信,十三年后,他在穀城山下找到了黄石,并将其供奉。

留侯死,并葬黄石。

留侯张良去世后,与黄石一同下葬。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每年上坟祭祀时,都会祭祀黄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留侯张良的儿子留不疑因不敬罪被废黜侯位。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太史公认为,虽然学者多言无鬼神,但事实上存在着一些超自然的现象。

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太史公对留侯张良所见老父留下的书信表示惊讶。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太史公认为,刘邦多次陷入困境,但留侯张良总能助他度过难关,这或许并非人力所能及。

上曰:‘夫运筹筴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刘邦曾评价留侯张良说,他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自己比不上留侯。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太史公认为,留侯张良虽然身材魁梧,但他的图谋却如同妇人般细腻。

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太史公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认为不能仅凭外貌来判断一个人。

留侯亦云。

太史公认为,留侯张良也认同孔子的观点。

留侯倜傥,志怀愤惋。

太史公对留侯张良的评价,认为他才华横溢,但内心却充满愤懑。

五代相韩,一朝归汉。

太史公概括了留侯张良的一生,从相韩到归汉。

进履宜假,运筹神算。

太史公认为,留侯张良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卓越的才能。

横阳既立,申徒作扞。

太史公描述了留侯张良在军事上的成就。

灞上扶危,固陵静乱。

太史公赞扬了留侯张良在政治上的贡献。

人称三杰,辩推八难。

太史公认为,留侯张良是三位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辩才无人能敌。

赤松原游,白驹难绊。

太史公认为,留侯张良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被世俗所束缚。

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太史公对留侯张良的评价,认为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却并不粗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5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