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原文

陈完者,陈厉公他(tuō)之子也。

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pǐ》:“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女。文公卒,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他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为厉公。厉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数归,厉公亦数如蔡。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厉公之杀,以淫出国,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他”,罪之也。

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gu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卒妻完。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

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稚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田稚孟夷生愍孟庄,田愍孟庄生文子须无。田文子事齐庄公。

晋之大夫栾逞作乱于晋,来奔齐,齐庄公厚客之。晏婴与田文子谏,庄公弗听。

文子卒,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

无宇卒,生武子开与厘xī子乞。田厘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已而使于晋,与叔向私语曰:“齐国之政其卒归于田氏矣。”

晏婴卒后,范、中行氏反晋。晋攻之急,范、中行请粟于齐。田乞欲为乱,树党于诸侯,乃说景公曰:“范、中行数有德于齐,齐不可不救。”齐使田乞救之而输之粟。

景公太子死,后有宠姬曰芮子,生子荼。景公病,命其相国惠子与高昭子以子荼为太子。景公卒,两相高、国立荼,是为晏孺子。而田乞不说,欲立景公他子阳生。阳生素与乞欢。晏孺子之立也,阳生奔鲁。田乞伪事高昭子、国惠子者,每朝代参乘,言曰:“始诸大夫不欲立孺子。孺子既立,君相之,大夫皆自危,谋作乱。”又绐大夫曰:“高昭子可畏也,及未发先之。”诸大夫从之。田乞、鲍牧与大夫以兵入公室,攻高昭子。昭子闻之,与国惠子救公。公师败。田乞之众追国惠子,惠子奔莒jǔ,遂返杀高昭子。晏圉奔鲁。

田乞使人之鲁,迎阳生。阳生至齐,匿田乞家。请诸大夫曰:“常之母有鱼菽shū之祭,幸而来会饮。”会饮田氏。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发橐,出阳生,曰:“此乃齐君矣。”大夫皆伏谒。将盟立之,田乞诬曰:“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鲍牧怒曰:“大夫忘景公之命乎?”诸大夫欲悔,阳生乃顿首曰:“可则立之,不可则已。”鲍牧恐祸及己,乃复曰:“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遂立阳生于田乞之家,是为悼公。乃使人迁晏孺子于骀,而杀孺子荼。悼公既立,田乞为相,专齐政。

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

鲍牧与齐悼公有郄,杀悼公。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于是田常复修厘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齐大夫朝,御鞅谏简公曰:“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君弗听。

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常与田氏有郄。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子我曰:“吾欲尽灭田氏适,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于田氏疏矣。”不听。已而豹谓田氏曰:“子我将诛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子我舍公宫,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宫,欲杀子我。子我闭门。简公与妇人饮檀台,将欲击田常。太史子余曰:“田常非敢为乱,将除害。”简公乃止。田常出,闻简公怒,恐诛,将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贼也。”田常于是击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胜,出亡。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

简公出奔,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简公曰:“蚤从御鞅之言,不及此难。”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遂杀简公。简公立四年而杀。于是田常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为相。

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田常言于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于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

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余男。

田常卒,子襄子盘代立,相齐。常谥为成子。

田襄子既相齐宣公,三晋杀知伯,分其地。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与三晋通使,且以有齐国。

襄子卒,子庄子白立。

田庄子相齐宣公。

宣公四十三年,伐晋,毁黄城,围阳狐。

明年,伐鲁、葛及安陵。

明年,取鲁之一城。

庄子卒,子太公和立。

田太公相齐宣公。

宣公四十八年,取鲁之郕。

明年,宣公与郑人会西城。

伐卫,取毌丘。

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自廪丘反。

宣公卒,子康公贷立。

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

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明年,鲁败齐平陆。

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

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

周天子许之。

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

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

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桓公召大臣而谋曰:’蚤救之孰与晚救之?’

驺忌曰:’不若勿救。’

段干朋曰:’不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若救之。’

田臣思曰:’过矣君之谋也!秦、魏攻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齐也。’

桓公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为得齐之救,因与秦、魏战。

楚、赵闻之,果起兵而救之。

齐因起兵袭燕国,取桑丘。

六年,救卫。

桓公卒,子威王因齐立。

是岁,故齐康公卒,绝无后,奉邑皆入田氏。

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

三年,三晋灭晋后而分其地。

六年,鲁伐我,入阳关。

晋伐我,至博陵。

七年,卫伐我,取薛陵。

九年,赵伐我,取甄。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

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

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

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

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

齐国大治。

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

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

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

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

王曰:’善语音。’

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

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

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

驺忌子曰:’谨受教。’

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

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

淳于髡曰:’狶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

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

淳于髡曰:’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

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

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

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

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

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会平陆。

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

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

威王曰:’无有。’

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

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十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

驺忌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

威王曰:’何也?’

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

威王从其计。

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

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

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

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三十三年,杀其大夫牟辛。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谓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

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

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不胜而奔。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强立。

宣王元年,秦用商鞅。周致伯于秦孝公。

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

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驺忌子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子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

宣王曰:‘善。’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七年,与魏王会平阿南。

明年,复会甄。

魏惠王卒。

明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

十年,楚围我徐州。

十一年,与魏伐赵,赵决河水灌齐、魏,兵罢。

十八年,秦惠王称王。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十九年,宣王卒,子愍王地立。

愍王元年,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啮桑。

三年,封田婴于薛。

四年,迎妇于秦。

七年,与宋攻魏,败之观泽。

十二年,攻魏。

楚围雍氏,秦败屈丐。

苏代谓田轸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今者臣立于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张仪曰:‘煮枣将拔,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此特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旬余,则魏氏转韩从秦,秦逐张仪,交臂而事齐楚,此公之事成也。’

田轸曰:‘奈何使无东?’

对曰:‘韩冯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韩王曰‘冯以为魏’,必曰‘冯将以秦韩之兵东却齐宋,冯因抟三国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故地必尽得之矣’。张仪救魏之辞,必不谓秦王曰‘仪以为魏’,必曰‘仪且以秦韩之兵东距齐宋,仪将抟三国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名存亡国,实伐三川而归,此王业也’。公令楚王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谓秦王曰‘请与韩地,而王以施三川,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韩冯之东兵之辞且谓秦何?曰‘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韩以窘魏,魏氏不敢东,是孤齐也’。张仪之东兵之辞且谓何?曰‘秦韩欲地而兵有案,声威发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魏氏转秦韩争事齐楚,楚王欲而无与地,公令秦韩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秦韩之王劫于韩冯、张仪而东兵以徇服魏,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

十三年,秦惠王卒。

二十三年,与秦击败楚于重丘。

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质于齐。

二十五年,归泾阳君于秦。

孟尝君薛文入秦,即相秦。

文亡去。

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

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

二十九年,赵杀其主父。

齐佐赵灭中山。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

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

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

王曰:‘尊秦。’

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

王曰:‘爱齐而憎秦。’

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

王曰:‘伐桀宋利。’

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

于是齐去帝复为王。

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

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

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所以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此韩聂之所祷于王也。’

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

秦王曰:‘诺。’

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

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三十九年,秦来伐,拔我列城九。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败我济西。

王解而却。

燕将乐毅遂入临菑,尽取齐之宝藏器。

愍王出亡,之卫。

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

愍王不逊卫人侵之。

愍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遂走莒。

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齐愍王。

淖齿遂杀愍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愍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家庸。

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怜而常窃衣食之,而与私通焉。

淖齿既以去莒,莒中人及齐亡臣相聚求愍王子,欲立之。

法章惧其诛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愍王子也’。

于是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

以保莒城而布告齐国中:‘王已立在莒矣。’

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为王后,是为君王后,生子建。

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

终身不睹君王后。

君王后贤,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礼。

襄王在莒五年,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菑。

齐故地尽复属齐。

齐封田单为安平君。

十四年,秦击我刚寿。

十九年,襄王卒,子创建。

王创建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

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齐王弗听。

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十六年,秦灭周。

君王后卒。

二十三年,秦置东郡。

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

三十五年,秦灭韩。

三十七年,秦灭赵。

三十八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杀轲。

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辽东。

明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

四十二年,秦灭楚。

明年,虏代王嘉,灭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

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

秦虏王建,迁之共。

遂灭齐为郡。

天下壹并于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创建四十余年不受兵。

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

王建遂降,迁于共。

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田完避难,奔于大姜;始辞羁旅,终然凤皇。

物莫两盛,代五其昌。

二君比犯,三晋争强。

和始擅命,威遂称王。

祭急燕、赵,弟列康、庄。

秦假东帝,莒立法章。

王建失国,松柏苍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译文

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出生时,周朝的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让人为陈完占卜,得到《观》卦的《否》卦:“这是观察国家之光,有利于作为宾客拜见国王。这是否意味着陈完会取代陈国成为国王?不是在这个国家,而是在另一个国家吗?不是陈完自己,而是在他的子孙。如果是在另一个国家,那一定是姜姓。姜姓是四岳的后代。事物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大的部分,陈国衰落,那么它将繁荣吗?

厉公是陈文公的小儿子,他的母亲是蔡国人。文公去世后,厉公的哥哥鲍立为君,这就是桓公。桓公和厉公是异母兄弟。等到桓公病重时,蔡国人为了他杀害了桓公鲍和太子免,然后立厉公为君。厉公即位后,娶了蔡国的女子。蔡国的女子在蔡国人中行为不检点,频繁地回到蔡国,厉公也频繁地前往蔡国。桓公的小儿子林怨恨厉公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哥哥,就命令蔡国人诱骗并杀害了厉公。林自立为君,这就是庄公。因此陈完不能立为君,成为了陈国的大夫。厉公被杀,是因为淫乱出逃,所以《春秋》记载‘蔡国人杀陈他’,是对他的谴责。

庄公去世后,立了他的弟弟杵臼为君,这就是宣公。宣公在位第二十一年,杀害了他的太子御寇。御寇和陈完关系亲密,担心灾祸会波及到自己,所以陈完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想要让他成为卿,陈完推辞说:‘作为客居他乡的臣子,能够免除劳苦,这是君王的恩惠,不敢接受高位。’桓公让他担任工正。齐国的懿仲想要把女儿嫁给陈完,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是:‘这是凤凰飞翔,和谐鸣叫。有妫姓的后代,将会在姜姓中繁衍。五世将昌盛,与正卿并列。八世之后,无人能与之相比。’最终将女儿嫁给了陈完。陈完逃到齐国时,齐桓公已经即位十四年了。

陈完去世后,被追谥为敬仲。敬仲生了稚孟夷。敬仲到齐国后,以陈字作为田姓。

田稚孟夷生了愍孟庄,田愍孟庄生了文子须无。田文子侍奉齐庄公。

晋国的大夫栾逞在晋国作乱,逃到齐国,齐庄公优待他。晏婴和田文子劝谏,庄公不听。

文子去世后,生了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量,侍奉齐庄公,非常受宠。

无宇去世后,生了武子开和厘子乞。田厘子乞侍奉齐景公,担任大夫,他向民众收税时用小斗,发给民众时用大斗,对民众行善,景公却不禁止。因此田氏得到了齐国民众的支持,家族变得更加强大,民众思念田氏。晏子多次劝谏景公,景公不听。后来出使晋国,与叔向私下说:‘齐国的政权最终会落到田氏手中。’

晏婴去世后,范氏和中行氏在晋国反叛。晋国进攻他们非常急迫,范氏和中行氏向齐国求救粮。田乞想要作乱,在诸侯中树党,就劝说景公说:‘范氏和中行氏对齐国多次有恩,齐国不能不救援他们。’齐国派田乞去救援他们并运送粮食。

景公的太子去世后,有一个受宠的姬妾叫芮子,生下了儿子荼。景公病重时,命令他的相国惠子和高昭子立儿子荼为太子。景公去世后,两个相国高昭子和国立荼为君,这就是晏孺子。但田乞不高兴,想要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阳生为君。阳生素来与田乞交好。晏孺子即位时,阳生逃到了鲁国。田乞假装侍奉高昭子和国惠子,每次朝会时都代替景公乘坐,说:‘最初那些大夫不想要立孺子。孺子既然已经立为君,君王作为他的相国,大夫们都感到危险,想要作乱。’他又欺骗大夫们说:‘高昭子非常可怕,在行动之前先除掉他。’大夫们听从了他的话。田乞、鲍牧和大夫们带着兵器进入王宫,攻击高昭子。高昭子听到消息,与国惠子去救国王。国王的军队被打败。田乞的军队追赶国惠子,国惠子逃到了莒国,然后返回杀死了高昭子。晏圉逃到了鲁国。

田乞派人去鲁国,迎接阳生。阳生到达齐国后,藏在田乞家中。他邀请大夫们说:‘常的母亲有鱼和豆的祭祀,希望你们能来参加宴会。’在田氏的宴会上,田乞把阳生藏在袋子里,放在座位中央。打开袋子,出来阳生,说:‘这就是齐国的国君。’大夫们都跪拜行礼。正要盟誓立他为君时,田乞诬陷说:‘我和鲍牧一起密谋立阳生。’鲍牧生气地说:‘大夫们忘记景公的命令了吗?’大夫们想要反悔,阳生就磕头说:‘如果可以就立我为君,如果不可以就算了。’鲍牧担心灾祸会波及到自己,就说:‘既然都是景公的儿子,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就在田乞家中立了阳生为君,这就是悼公。然后派人把晏孺子迁到骀地,并杀死了孺子荼。悼公即位后,田乞担任相国,专权齐国。

四年,田乞去世,他的儿子田常继位,这就是田成子。

鲍牧和齐悼公有矛盾,杀死了悼公。齐国人共同立悼公的儿子壬为君,这就是简公。田常成子和监止一起担任左右相,辅佐简公。田常心里恨监止,监止却受到简公的宠爱,权力无法去除。于是田常重新实行厘子的政策,用大斗借出粮食,用小斗收回粮食。齐国人唱道:‘哎呀,采芑草,回到田成子那里去!’齐国的官员们朝见简公时,御鞅劝谏简公说:‘田氏和监止不能同时存在,君王您必须选择。’君王不听。

子我是监止的宗族成员,常常与田氏有矛盾。田氏的远亲田豹受到子我的宠爱。子我说:‘我想彻底消灭田氏的直系,让田豹取代田氏的宗族。’田豹说:‘我在田氏这边已经疏远了。’子我不同意。不久,田豹对田氏说:‘子我打算消灭田氏,田氏如果不先行动,灾祸就会降临。’子我离开了王宫,田常的兄弟四人骑着马前往王宫,想要杀死子我。子我关闭了门。简公和女人在檀台饮酒,想要攻击田常。太史子余说:‘田常不敢作乱,他是要消除祸害。’简公就停止了。田常离开后,听说简公生气,担心被杀,想要逃亡。田子行说:‘等待是事情的祸害。’田常于是攻击了子我。子我率领他的部下攻击田氏,但没有取胜,逃跑了。田氏的部下追杀子我和监止。

简公逃亡,田氏的部下在徐州追捕并抓住了简公。简公说:‘早些时候听从御鞅的话,就不会有这场灾难了。’田氏的部下担心简公复位后会杀死他们,于是杀死了简公。简公在位四年后被杀。于是田常立简公的弟弟骜为君,这就是平公。平公即位后,田常担任相国。

田常杀死了简公后,担心诸侯共同讨伐自己,于是将鲁国和卫国的侵占土地全部归还,向西与晋国的韩、魏、赵三家结盟,向南与吴、越的使者互通往来,修功行赏,亲近百姓,因此齐国重新安定。

田常对齐平公说:‘施行仁德是满足人们愿望的,君王您去实行;施行刑罚是人们所厌恶的,臣下我请求实行。’实行了五年,齐国的政权都归田常所有。田常于是将鲍氏、晏氏、监止以及公族中的强者全部杀掉,并割据齐国从安平以东至琅邪的地区,作为自己的封地。封地的面积大于平公所食的封地。

田常于是挑选齐国中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作为后宫,后宫有一百多人,而让宾客和家臣可以自由出入后宫。等到田常去世后,有七十多个儿子。

田常去世后,他的儿子田襄子盘继位,担任齐国的相国。田常被追谥为成子。

田襄子担任齐宣公的相国后,三晋杀死了知伯,分割了他的土地。襄子让他的兄弟和宗族成员全部担任齐国都城的官员,与三晋互通使者,并且以此作为拥有齐国的依据。

襄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庄子白即位。田庄子担任齐宣公的宰相。宣公在位第四十三年,攻打晋国,摧毁了黄城,包围了阳狐。第二年,攻打鲁国、葛国和安陵。再下一年,夺取了鲁国的一座城池。

庄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公和即位。田太公担任齐宣公的宰相。宣公在位第四十八年,夺取了鲁国的郕城。第二年,宣公与郑国在西城会盟。攻打卫国,夺取了毌丘。宣公在位第五十一年去世,田会从毌丘返回。

宣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康公贷即位。贷在位十四年,沉迷于酒色,不理政事。太公于是将康公迁往海上,给他一座城池的粮食,以维持他祖先的祭祀。第二年,鲁国打败了齐国的平陆。

三年后,太公与魏文侯在浊泽会面,请求成为诸侯。魏文侯派人向周天子及诸侯传达,请求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同意了。康公在位的第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位列周室,纪元年。

齐侯太公和在位第二年,和去世,他的儿子桓公午即位。桓公午在位第五年,秦国和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好还是晚救好?”驺忌子说:“不如不救。”段干朋说:“不救的话,韩国将要被魏国吞并,不如救它。”田臣思说:“君主的计策错了!秦国和魏国攻打韩国,楚国和赵国一定会救援,这是上天把燕国赐给了齐国。”桓公说:“好。”于是暗中告知韩国使者并让他们离开。韩国以为得到了齐国的救援,于是与秦国和魏国交战。楚国和赵国得知此事后,果然起兵救援韩国。齐国趁机起兵袭击燕国,夺取了桑丘。

第六年,救援卫国。桓公去世,他的儿子威王因齐即位。这一年,故齐康公去世,没有后代,他的封地都归入了田氏。

齐威王在位第一年,三晋趁齐国丧事来攻打我国的灵丘。第三年,三晋灭掉晋国后分割了它的土地。第六年,鲁国攻打我国,攻入阳关。晋国攻打我国,直到博陵。第七年,卫国攻打我国,夺取了薛陵。第九年,赵国攻打我国,夺取了甄。

威王即位以来,不理政事,将政务委托给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纷纷攻打,国内不得安宁。于是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并告诉他:“自从你住在即墨以来,毁谤你的话每天都来。但是派人去查看即墨,发现田野开辟,百姓富足,官府没有积压的事务,东方已经安定。这说明你没有巴结我的左右以求赞誉。”于是封赏了他万家。又召见阿地的大夫并告诉他:“自从你守阿地以来,赞誉你的话每天都听到。但是派人去查看阿地,发现田野没有开辟,百姓贫困。以前赵国攻打甄地,你不能救援。卫国夺取薛陵,你也不知道。这说明你用财物收买我的左右以求赞誉。”当天,烹杀了阿地的大夫,以及那些曾经赞誉他的人。于是起兵向西攻打赵国和卫国,在浊泽打败了魏国,包围了惠王。惠王请求献上观以和解,赵国人归还了长城。于是齐国震慑,人人不敢掩饰错误,都尽力真诚。齐国大治。诸侯听说后,二十多年不敢向齐国用兵。

驺忌子通过弹琴被威王赏识,威王喜欢他并让他住在右室。不久,威王弹琴,驺忌子推门而入说:“弹得真好!”威王生气地说:“先生你见我时还没有看清楚,怎么知道弹得好呢?”驺忌子说:“大弦浑厚而温暖如春,象征着君主;小弦清脆而折断,象征着宰相;弹奏深浅得当,让人愉悦,象征着政令;和谐共鸣,大小相辅相成,曲折而不相冲突,象征着四季:因此我知道弹得好。”威王说:“说得好音。”驺忌子说:“何止是音乐,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都在其中。”威王又生气地说:“至于音乐的规律,没有人比得上先生。至于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又何必在丝桐之间呢?”驺忌子说:“大弦浑厚而温暖如春,象征着君主;小弦清脆而折断,象征着宰相;弹奏深浅得当,让人愉悦,象征着政令;和谐共鸣,大小相辅相成,曲折而不相冲突,象征着四季。反复而不混乱,是治理昌盛的原因;连续而直接,是存续或灭亡的原因。所以说琴音调和,天下就会治理。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没有比五音更重要的了。”威王说:“说得好。

驺忌子见到威王三个月后接受了相印。淳于髡见到他说:“说得好啊!我有愚见,愿意在这里说出来。”驺忌子说:“请指教。”淳于髡说:“保全了就昌盛,失去了就灭亡。”驺忌子说:“请接受命令,请谨慎不要偏离正道。”淳于髡说:“狶膏和棘轴可以使东西滑动,但是不能转动方孔。”驺忌子说:“请接受命令,请谨慎侍奉左右。”淳于髡说:“弓胶和干肉,可以使东西粘合,但是不能填补缝隙。”驺忌子说:“请接受命令,请谨慎亲近百姓。”淳于髡说:“狐狸皮虽然破旧,不能用黄狗皮来修补。”驺忌子说:“请接受命令,请谨慎选择君子,不要让小人混在其中。”淳于髡说:“大车如果不校准,就不能承载它的正常负载;琴瑟如果不校准,就不能演奏出五音。”驺忌子说:“请接受命令,请谨慎修订法律并监督奸吏。”淳于髡说完后,匆匆离开,走到门口,面对他的仆人说:“这个人,我对他讲微言五条,他的回应就像回声一样,这个人一定会被封赏不久。”过了一年,他被封赏到下邳,封号为成侯。

威王在位第二十三年,与赵王在平陆会面。第二十四年,与魏王在郊外田猎。魏王问:“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梁王说:“我国家小,还有直径一寸的珍珠,可以照亮车前后各十二乘,的车十枚,为什么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却没有宝物呢?”威王说:“我之所以称之为宝,与大王不同。我的臣子有檀子,让他守卫南城,那么楚国人就不敢东侵,泗水上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贡。我的臣子有朌子,让他守卫高唐,那么赵国人就不敢在黄河东边捕鱼。我的官吏有黔夫,让他守卫徐州,那么燕国人就在北门祭拜,赵国人就在西门祭拜,跟随他们迁移的就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有种首,让他防备盗贼,那么道路上就不会有十处遗失。用这些来照亮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呢!”梁惠王感到羞愧,不高兴地离开了。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攻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救赵国好还是不救好?”驺忌子说:“不如不救。”段干朋说:“不救就不义,而且不利。”威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魏国如果吞并了邯郸,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而且如果救援赵国并在其郊外驻军,那么赵国不用攻打就会让魏国保全。所以不如向南攻打襄陵来消耗魏国,等到邯郸被攻克,再利用魏国的疲惫。”威王采纳了他的计策。

此后成侯驺忌和田忌关系不好,公孙阅对成侯忌说:“您为什么不策划攻打魏国,田忌一定会出征。如果打赢了,您的计策就成功了;如果打输了,要么他战死要么战败,而您的命运就在您手中了。”于是成侯向威王建议,让田忌向南攻打襄陵。十月,邯郸被攻克,齐国趁机起兵攻打魏国,在桂陵大败魏国。于是齐国在诸侯中最强,自称王,以令天下。

三十三年,杀了大夫牟辛。

三十五年,公孙阅对成侯忌说:‘您为什么不派人拿着十金到市场上占卜,说“我是田忌的人。我打了三仗都赢了,声名远扬。我想做大事,占卜结果吉还是不吉”?”占卜的人走了,于是让人抓捕了为他占卜的人,并在王那里验证了他的占卜结果。田忌听说了这件事,于是率领他的部下袭击并攻打临淄,寻找成侯,但没有取胜就逃跑了。

三十六年,威王去世,他的儿子宣王辟强即位。

宣王元年,秦国任用商鞅。周朝把伯位授予秦孝公。

二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与韩国亲善,共同攻打魏国。赵国战败,在南梁作战。宣王召回田忌恢复他的原职。韩国向齐国求救。宣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好还是晚救好?’驺忌子说:‘不如不救。’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就会被打败并归入魏国,不如早点救它。’孙子说:‘韩魏的军队还没有疲惫,就去救它们,这是替韩国承受魏国的军队,反而要听从韩国的命令。而且魏国有灭亡韩国的意图,韩国看到自己要灭亡,一定会向东向齐国求救。我们趁机与韩国结成深厚的友谊,然后晚些时候利用魏国的弱点,这样既能得到大利,又能得到尊贵的名声。’宣王说:‘好。’于是暗中通知韩国的使者并让他们离开。韩国因此依赖齐国,经过五次战斗都不胜,最终向东把国家托付给了齐国。齐国因此起兵,派田忌、田婴为将,孙子为军师,救援韩国和赵国,攻打魏国,在马陵大败魏军,杀了魏将庞涓,俘虏了魏太子申。此后,三晋的国王都因为田婴在博望朝见齐王,结盟后离开。

七年,与魏王在平阿南会面。第二年,又在甄地会面。魏惠王去世。第二年,与魏襄王在徐州会面,诸侯互相封王。

十年,楚国包围了我们的徐州。十一年,与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挖开河水淹灌齐、魏两国,战争结束。十八年,秦惠王称王。

宣王喜欢文学和游说之士,像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这些人,共有七十六位,都被赐予了官职,成为上大夫,不负责政务而只负责议论。因此齐国的稷下学士再次兴盛,人数多达数百千人。

十九年,宣王去世,他的儿子愍王地即位。

愍王元年,秦国派张仪与诸侯的执政在啮桑会面。三年,封田婴为薛地封君。四年,从秦国迎娶了妻子。七年,与宋国攻打魏国,在观泽战役中击败了魏国。

十二年,攻打魏国。楚国包围了雍氏,秦国打败了屈丐。苏代对田轸说:‘我愿意向您提出一个建议,这个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如果成功,对您有利,即使不成功,也有利。现在我在门口站着,有客人说魏王对韩冯、张仪说:“煮枣即将被攻占,齐国的军队又进来了,你们来救我就可以;如果不救我,我就不能攻占煮枣。”这只是转述别人的话。秦、韩的军队如果不向东进,十多天后,魏国就会转而与秦国结盟,秦国驱逐张仪,与齐楚结盟,这就是您的事情成功了。’田轸说:‘怎么才能让他们不向东进呢?’回答说:‘韩冯救魏的话,一定不会对韩王说“冯以为魏”,而会说“冯将利用秦韩的军队向东击退齐宋,冯将联合三国的军队,利用屈丐的弱点,向南进攻楚国,所以原来的土地一定会全部收回”。张仪救魏的话,一定不会对秦王说“仪以为魏”,而会说“仪将利用秦韩的军队向东抵抗齐宋,仪将联合三国的军队,利用屈丐的弱点,向南进攻楚国,名义上保存了亡国,实际上攻占了三川,这是王业”。您让楚王给予韩国土地,让秦国主持和谈,对秦王说“请给予韩国土地,而您则利用这些土地攻占三川,韩国的军队不用出力就能从楚国得到土地”。韩冯向东用兵的话会怎么对秦国说呢?会说“秦国不用军队就能得到三川,攻打楚国和韩国来围困魏国,魏国不敢向东,这样就孤立了齐国”。张仪向东用兵的话会怎么对秦国说呢?会说“秦国和韩国想要土地,但军队已经驻扎,声威在魏国,魏国想要不失与齐楚的关系就有了依靠”。魏国会转而与秦国和韩国争着侍奉齐楚,楚王想要土地但没有给予,您让秦国和韩国不用军队就能得到土地,这是一大恩德。秦国和韩国的国王被韩冯、张仪所胁迫,向东用兵来征服魏国,您经常持有左券来责备秦国和韩国,这是对您有好处而讨厌张仪的原因。’

十三年,秦惠王去世。二十三年,与秦国在重丘击败了楚国。二十四年,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二十五年,将泾阳君送回秦国。孟尝君薛文进入秦国,成为秦国相国。薛文逃跑了。二十六年,齐国与韩国、魏国共同攻打秦国,军队驻扎在函谷关。二十八年,秦国与韩国在河外和解,战争结束。二十九年,赵国杀死了它的君主。齐国帮助赵国灭亡了中山。

三十六年,齐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见到了齐王。齐王说:‘嘻,好,你来啦!秦国派魏冉来授予帝位,你认为怎么样?’回答说:‘大王问得突然,而祸患的来源很微妙。希望大王接受它,但不要立即称帝。秦国称帝,天下都接受了,大王再称帝,就没有后患了。而且争夺帝位的名号,也不会有什么损害。秦国称帝,天下都讨厌它,大王因此不称帝,可以收买天下,这是一个大资本。而且天下有两个帝,大王认为天下会尊重齐国还是秦国?’齐王说:‘尊重秦国。’回答说:‘放弃帝位,天下会喜欢齐国还是秦国?’齐王说:‘喜欢齐国而讨厌秦国。’回答说:‘两个帝立约攻打赵国,与攻打夏桀的宋国相比,哪个更有利?’齐王说:‘攻打夏桀的宋国更有利。’回答说:‘两个帝的约定是一样的,但是与秦国称帝而天下只尊重秦国而轻视齐国相比,放弃帝位则天下会喜欢齐国而讨厌秦国,攻打赵国不如攻打夏桀的宋国有利,所以我希望大王明确放弃帝位来收买天下,背叛约定而亲近秦国,不要争夺重位,而在这期间攻打宋国。有了宋国,卫国的阳地就危险;有了济西,赵国的阿东国就危险;有了淮北,楚国的东国就危险;有了陶、平陆,梁国的大门就打不开。放弃帝位并借以攻打夏桀的宋国,国家就重要而名声就尊贵,燕国和楚国就会表示服从,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做法。尊重秦国作为名义,然后让天下都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以低姿态来获得尊贵。’于是齐国放弃了帝位,恢复了王的称号。秦国也放弃了帝位。

三十八年,秦国攻打宋国。秦昭王生气地说:‘我爱宋国和爱新城、阳晋是一样的。韩聂是我的朋友,却攻打我所爱的国家,这是为什么?’苏代代表齐国对秦王说:‘韩聂攻打宋国,是为了成为国王。齐国强大,如果有了宋国的辅助,楚国和魏国一定会感到恐惧,恐惧就会向西方求和于秦国,这样大王不用动用一兵一卒,不伤一人,就可以不用打仗就割取安邑,这是韩聂希望大王能做的事情。’秦王说:‘我担心齐国难以捉摸。时而亲齐时而亲秦,这是什么道理?’苏代回答说:‘天下各国中,有谁能了解齐国的真实意图呢?齐国攻打宋国,是因为知道只有与秦国结盟,才能保证自己作为一个万乘之国得到自保,如果不向秦国求和,宋国就不能安定。中原那些白发苍苍的游学者都积累了智慧,想要破坏齐秦之间的关系,那些西行的没有一个人说齐国好,东行的也没有一个人说秦国好。为什么?因为他们都不希望齐秦联合。晋国和楚国的智谋怎么就比不上齐国和秦国的愚昧呢!晋国和楚国联合一定会讨论齐国和秦国,齐国和秦国联合一定会图谋晋国和楚国,请大王用这个来决定事情。’秦王说:‘好。’于是齐国就攻打宋国,宋王逃亡,死在温地。齐国向南割取了楚国的淮北地区,向西侵犯了三晋,想要吞并周室,成为天子。泗水上的诸侯和邹鲁的君主都向齐国称臣,各国诸侯都感到恐惧。

三十九年,秦国来攻打,攻下了我国的九座城池。

四十年,燕国、秦国、楚国和三晋联合策划,各自派出精锐部队攻打我国,在济西战败了我军。大王解甲退兵。燕国将领乐毅于是进入临菑,夺取了齐国的全部宝藏和器物。齐愍王逃亡,逃到了卫国。卫君让出宫殿给愍王居住,称臣并共同准备食物。愍王对卫人态度傲慢,卫人侵犯了他。愍王离开,逃到了邹、鲁,带着傲慢的神色,邹、鲁的君主不让他进入,于是他逃到了莒地。楚国派淖齿率军救援齐国,于是担任了齐愍王的相。淖齿随后杀害了愍王,与燕国共同瓜分了齐国的侵占土地和财宝。

愍王遇害时,他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成为莒国太史敫家的奴隶。太史敫的女儿看到法章的样貌,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对他产生了怜悯之情,经常偷偷给他食物,并且与他私通。淖齿离开莒国后,莒国人和齐国的逃亡者聚集起来寻找愍王的儿子,想要拥立他为王。法章害怕被杀,过了一段时间才敢自称‘我是愍王的儿子’。于是莒国人共同拥立法章,即位为齐襄王。他在莒城保卫自己,并向齐国各地发布通告:‘王已经在莒地即位了。’

齐襄王即位后,立太史氏的女儿为王后,即君王后,生下了儿子建。太史敫说:‘女儿不通过媒人自行嫁人,不是我们这一族的人,玷污了我们家族。’他终身不见君王后。君王后贤良,不因为不见而失去做人的礼节。

齐襄王在莒地居住了五年,田单在即墨攻破燕军,到莒地迎接襄王,回到临菑。齐国的故土全部恢复归属齐国。齐国封田单为安平君。

十四年,秦国攻打我国的刚寿。

十九年,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创建继位。

王创建六年,秦国攻打赵国,齐国和楚国救援赵国。秦国的策略是:‘如果齐国和楚国救援赵国,关系亲密就撤退,如果不亲密就继续攻打。’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请求粮食,齐国不听。周子说:‘不如答应他们的请求以退兵,如果不答应,秦军就不会撤退,这是秦国的计策得逞而齐国和楚国的计策失误。而且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来说,就像嘴唇对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现在赵国灭亡了,明天齐楚就会面临祸患。而且救援赵国的责任,应该像用漏壶的水浇焦釜一样紧急。救援赵国是高尚的行为;击退秦军是显赫的名声。以高尚的行为拯救亡国,以威严击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这些而只顾爱惜粮食,为国家考虑的人是错误的。’齐王没有听从。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国四十多万人,随后包围了邯郸。

十六年,秦国灭亡了周朝。君王后去世。二十三年,秦国设置了东郡。二十八年,齐王入朝秦国,秦王政在咸阳设宴。三十五年,秦国灭亡了韩国。三十七年,秦国灭亡了赵国。三十八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察觉,杀了荆轲。第二年,秦国击败燕国,燕王逃亡到辽东。第二年,秦国灭亡了魏国,秦军驻扎在历下。四十二年,秦国灭亡了楚国。第二年,俘虏了代王嘉,灭亡了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军攻打齐国。齐王听从相国后胜的建议,不抵抗,用军队投降秦国。秦国俘虏了齐王建,将他迁往共城。随后灭亡了齐国,将其设为郡。天下最终统一于秦国,秦王政立号为皇帝。起初,君王后贤良,对待秦国小心谨慎,与诸侯保持信任,齐国也向东边海上发展,秦国日夜攻打三晋、燕国、楚国,五国各自向秦国求救,因此齐王创建在位四十多年没有受到战争的侵扰。君王后去世后,后胜担任相国,接受了秦国间谍的贿赂,多次派宾客去秦国,秦国也给了很多金钱,这些宾客都成为了间谍,劝说齐王放弃抵抗,向秦国臣服,不加强战备,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因此秦国得以灭亡五国。五国灭亡后,秦军最终进入临淄,没有人敢抵抗。齐王建投降,被迁往共城。因此齐人怨恨齐王建没有及早与诸侯联合抵抗秦国,听信了奸臣和宾客的建议,导致国家灭亡,人们唱道:‘是松树还是柏树?在共城建立国家的是客卿吗?’这是在指责齐王建不慎重使用客卿。

太史公说:孔子晚年喜欢《易经》。《易经》的学问,既深奥又光明,不是通达的人和有才能的人谁能真正理解呢!所以周朝太史通过占卜预测了田敬仲完的命运,预测到了十代之后;等到完逃到齐国,他的儿子懿仲占卜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田乞和常之所以能够冒犯两位君主,专权齐国的政治,不是因为事情逐渐发展成这样,而是因为遵循了预兆和吉祥的征兆。田完逃避灾难,逃到了大姜那里;最初是客居他乡,最终却像凤凰一样。事物不能两全,代代相传,五国争强。和平开始,威望逐渐称王。攻打燕赵,弟弟康、庄并列。秦国假扮东帝,莒国立法章为王。齐王建失去国家,松柏依然苍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注解

陈厉公:陈厉公,陈国的一位君主,陈文公的少子,其母为蔡女。

他(tuō):他,通假字,同‘佗’,指陈完。

周太史:周朝的太史,负责记录历史和占卜等事务的官职。

卜: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占卜方式,通过灼烧龟甲或兽骨来预测吉凶。

《观》之《否》:《观》和《否》是《易经》中的两个卦名,代表不同的吉凶情况。

宾于王:成为王的宾客,指得到王的赏识。

姜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四岳。

四岳:古代四方的地方官,后成为姓氏的来源。

两大:两个大国,指陈国和姜姓国家。

羁旅之臣:客居他乡的臣子,指陈完。

负檐:背负重担,指劳累。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庄公:陈国的君主,陈完的孙子。

宣公:陈国的君主,庄公的弟弟。

御寇:陈国的太子,宣公之子。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十四年时陈完来到齐国。

工正:官职名,负责工匠的管理。

齐懿仲:齐国的贵族,欲将女儿嫁给陈完。

凤皇于蜚:凤凰飞翔,比喻陈完将会有显赫的成就。

和鸣锵锵:和谐鸣叫,形容声音悦耳。

妫guī之后:妫姓的后代,指陈完。

姜:姜姓,古代姓氏之一。

正卿:官职名,指高级官员。

莒jǔ: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莒县。

鱼菽shū:鱼和豆类,指祭祀用的食物。

橐:用皮制成的袋子。

顿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度的尊敬。

鲍牧:齐国的贵族,与田乞有矛盾。

郄:矛盾,不和。

壬:齐简公的儿子,继位为齐简公。

监止:齐国的贵族,与田常有矛盾。

御鞅:齐国的贵族,向齐简公进谏。

子我:监止的宗人,与田氏有矛盾。

田豹:田氏的远亲,受子我有宠。

檀台:齐国的宫殿。

太史子余:太史的儿子,向齐简公进言。

需:《易经》中的一个卦名,表示等待、犹豫。

知伯:晋国的大夫,后成为晋国的权臣。

襄子盘:田襄子,田常的儿子,继位为齐相。

襄子:指赵襄子,春秋时期赵国的君主。

庄子:指赵庄子的简称,赵襄子的儿子。

白立:指未经正式册封而自立为君主。

田庄子:指齐国的田庄子,即田午,齐宣公的相。

齐宣公:指齐国的君主。

黄城:指黄城,古代城池名。

阳狐:指阳狐,古代城池名。

鲁:指鲁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葛:指葛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安陵:指安陵,古代城池名。

太公和:指田和,齐国的太公,齐宣公的相。

郕:指郕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西城:指西城,古代城池名。

毌丘:指毌丘,古代城池名。

康公贷:指齐康公贷,齐宣公的儿子。

海上:指海边,这里指流放之地。

平陆:指平陆,古代城池名。

浊泽:指浊泽,古代地名。

诸侯: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君主。

纪元年:指建立纪年的第一年。

桓公午:指齐桓公午,齐威王的儿子。

蚤救之:指早点去救援。

晚救之:指晚点去救援。

驺忌:指驺忌子,齐国的谋士。

段干朋:指段干朋,齐国的谋士。

田臣思:指田臣思,齐国的谋士。

燕国:指燕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桑丘:指桑丘,古代地名。

卫:指卫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威王因齐立:指威王因齐国的立国而成为齐国的君主。

灵丘:指灵丘,古代地名。

晋:指晋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博陵:指博陵,古代地名。

薛陵:指薛陵,古代地名。

甄: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齐魏两国会盟的地方。

卿大夫:指古代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部长级官员。

即墨:指即墨,古代地名。

阿:指阿,古代地名。

魏文侯:指魏文侯,魏国的君主。

周天子:指周朝的天子,周朝的君主。

田和:指田和,齐国的君主。

桓公午五年:指齐桓公午在位的第五年。

韩:指韩国,战国七雄之一。

楚:指楚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赵:指赵国,战国七雄之一。

魏:指魏国,战国七雄之一。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

梁王:指梁国的君主。

牟辛:指牟辛,齐国的官员。

公孙阅:公孙阅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此处指他向成侯忌献策。

成侯忌:成侯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此处指他听取公孙阅的建议。

田忌: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以善于用兵著称。

威王: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田忌是他的同僚。

宣王: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威王的儿子。

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改革家,此处指他被秦孝公重用。

伯: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某地区的统治。

驺忌子:驺忌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此处指他向宣王献策。

孙子:孙子即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此处指他作为田忌的军事顾问。

马陵:马陵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齐军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

庞涓:庞涓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在马陵之战中被杀。

太子申:太子申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太子,在马陵之战中被俘。

三晋:指赵、魏、韩三国。

博望:博望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三晋之王朝见齐王的地方。

平阿:平阿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齐魏两国会盟的地方。

魏惠王:魏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

魏襄王:魏襄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惠王的儿子。

徐州:徐州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楚围攻徐州。

河水:河水指黄河,此处指赵国决河水灌齐、魏。

秦惠王:秦惠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

文学游说之士:文学游说之士指擅长文学和游说的人才。

驺衍:驺衍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学家。

淳于髡: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学家。

田骈:田骈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学家。

接予:接予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学家。

慎到:慎到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学家。

环渊:环渊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学家。

列第:列第指授予官职。

上大夫:上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高级官员。

稷下学士:稷下学士指在稷下学宫(齐国的学术中心)学习的学者。

愍王:齐愍王,名田建,齐国国君,公元前284年至前265年在位。

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外交家。

薛:薛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田婴被封于薛。

观泽:观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齐宋之战的战场。

雍氏:雍氏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楚围攻雍氏。

屈丐:屈丐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

田轸:田轸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

啮桑:啮桑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秦使张仪与诸侯会于啮桑。

重丘:重丘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秦击败楚于重丘。

泾阳君:泾阳君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公子。

函谷:函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指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

河外:河外指黄河以外的地方。

中山:中山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后被赵国所灭。

东帝:东帝指齐王自称的帝号。

西帝:西帝指秦王自称的帝号。

章华东门:章华东门是齐国的城门,此处指苏代进入齐国的城门。

魏冉:魏冉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

汤武: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此处比喻齐王的行为。

桀宋:桀宋指夏桀和商汤,此处比喻赵国。

汤武之举:汤武之举指商汤和周武王的举动,此处比喻齐王的行为。

三十八年:指公元前279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赵国实力大减。

伐宋:秦国攻打宋国。

秦昭王:名嬴稷,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新城、阳晋:这两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是秦国的重要城池。

韩聂:即韩国将领韩信,与秦国友好。

苏代: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为齐国出谋划策。

齐:指齐国,战国七雄之一。

从一衡:从,指与秦国结盟;衡,指与秦国对抗。

安邑:秦国的一个城池,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韩聂之所祷于王:韩聂向秦王祈求的事情。

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齐国强大,如果支持宋国,楚国和魏国必然感到恐惧。

白头游敖之士:指年老而仍然游历的人,这里指那些对齐秦关系有深入了解的人。

伏式结轶:指车马交错,形容车马众多。

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晋楚两国智慧,而齐秦两国愚昧。

温: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淮北:淮河以北的地区。

周室:周朝的皇室。

泗上诸侯:指泗水流域的诸侯国。

邹鲁:指邹国和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淖齿:楚将,后来成为齐愍王的相国。

莒: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太史敫:莒国的太史官。

法章:齐愍王的儿子,后来成为齐襄王。

襄王:即齐襄王,名田法章,齐愍王的儿子。

君王后:即君王后,齐襄王的王后。

田单:齐国将领,以即墨之战闻名。

刚寿: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长平: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长平之战发生于此。

周:指周朝,战国时期已经衰落,但仍存在。

东郡:秦国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咸阳:秦国国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荆轲:燕国刺客,曾刺杀秦王政。

辽东: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共: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客:指游说之士,这里指为秦国出谋划策的人。

君王后贤:君王后是一个贤明的王后。

田乞:田乞,齐国的权臣。

常:常,齐国的权臣。

二君比犯:指田乞和常两次犯上作乱。

三晋争强:指赵、魏、韩三国争强斗胜。

和始擅命:和,指齐国的和氏,擅命,指掌握大权。

威遂称王:威,指齐威王,称王,指成为国王。

祭急燕、赵,弟列康、庄:祭,指齐宣王,急燕、赵,指急于与燕、赵结盟;弟列康、庄,指齐宣王的弟弟和儿子。

秦假东帝:秦假,指秦昭王自称东帝。

莒立法章:莒,指莒国,立,指立为国君;法章,指齐襄王。

松柏苍苍:松柏,指齐国的象征;苍苍,指茂盛的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评注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

此段描述了秦昭王对韩聂攻宋的愤怒,以及他对宋国的重视。从政治角度来看,秦昭王将宋国视为自己的利益所在,与新城、阳晋同等重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君主对国家利益的考量。

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所以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此韩聂之所祷于王也。’

苏代在此处为齐国的利益进行辩护,他认为韩聂攻宋是为了齐国的王位。通过联合宋国,可以增强齐国的实力,从而使得楚魏两国感到恐惧,进而向秦国靠拢。这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即通过联合其他国家来对抗敌对势力。

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

秦王对齐国的策略表示怀疑,苏代则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他认为,齐国的行动是为了自保,而晋楚两国则试图离间齐秦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以及君主对国际形势的把握。

三十九年,秦来伐,拔我列城九。

此句描述了秦国对齐国的侵略行为,以及齐国所遭受的损失。这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各国之间的争斗。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败我济西。王解而却。

此段描述了燕、秦、楚、三晋联合进攻齐国的情景,以及齐国的失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合对抗,以及战争的残酷。

愍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家庸。

此句描述了齐愍王遇害后,其子法章为了躲避追杀而改变身份。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采取的隐蔽手段。

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为王后,是为君王后,生子建。

此句描述了齐襄王即位后,立太史氏女为王后,并生下儿子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君主对后妃的重视,以及家族势力在政治中的作用。

十四年,秦击我刚寿。

此句描述了秦国对齐国的攻击,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频繁。

十六年,秦灭周。

此句描述了秦国灭掉周朝,反映了战国时期周朝的衰落。

二十三年,秦置东郡。

此句描述了秦国设立东郡,反映了秦国对齐国的控制。

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

此句描述了齐王入朝秦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朝贡关系。

三十五年,秦灭韩。

此句描述了秦国灭掉韩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三十七年,秦灭赵。

此句描述了秦国灭掉赵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三十八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杀轲。

此句描述了燕国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暗杀行为。

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辽东。

此句描述了秦国破燕,燕王逃亡辽东,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

明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

此句描述了秦国灭掉魏国,秦军驻扎在历下,反映了秦国对齐国的威胁。

四十二年,秦灭楚。

此句描述了秦国灭掉楚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明年,虏代王嘉,灭燕王喜。

此句描述了秦国俘虏代王嘉,灭掉燕王喜,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对其他国家的征服。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

此句描述了秦国进攻齐国,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

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

此句描述了齐王听从相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于秦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投降行为。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

太史公在此处引用《易经》的思想,强调了《易经》的深邃和重要性。同时,他还提到了周太史为田敬仲完占卜,以及田敬仲完逃亡齐国的故事,反映了《易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此句描述了田乞和常比犯两位君主,专权齐国之政,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臣专权的现象。

田完避难,奔于大姜;始辞羁旅,终然凤皇。

此句描述了田完逃亡大姜,最终成为凤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物莫两盛,代五其昌。

此句描述了事物不能两盛,代代相传,五世昌盛的规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二君比犯,三晋争强。

此句描述了两位君主相互争斗,三晋争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和始擅命,威遂称王。

此句描述了和氏擅权,威望逐渐称王,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臣的崛起。

祭急燕、赵,弟列康、庄。

此句描述了祭祀燕、赵,弟列康、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礼仪关系。

秦假东帝,莒立法章。

此句描述了秦国假扮东帝,莒国立法章,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王建失国,松柏苍苍。

此句描述了王建失去国家,松柏苍苍,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衰落。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5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