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原文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仲雍卒,子季简立。
季简卒,子叔达立。
叔达卒,子周章立。
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
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
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相卒,子强鸠夷立。
强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
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
柯卢卒,子周繇立。
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处立。
禽处卒,子转立。
转卒,子颇高立。
颇高卒,子句卑立。
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句卑卒,子去齐立。
去齐卒,子寿梦立。
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
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吴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秋,吴伐楚,楚败我师。
四年,晋平公初立。
十三年,王诸樊卒。
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
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
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
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歌《郑》。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
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
歌《豳bīn》。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宽,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
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也。’
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诎,近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感。’
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见舞《韶护》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
见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去鲁,遂使齐。
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去齐,使于郑。
见子产,如旧交。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适卫。
说蘧qú瑗、史狗、史鳅、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
遂去之。
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
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七年,楚公子围弑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
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
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
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
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干谿,楚师败走。
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
王余眜二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
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
季札让,逃去。
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眜之子僚为王。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
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
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
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
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
即不传季子,光当立。
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
因北伐,败陈、蔡之师。
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
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
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
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
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
光喜,乃客伍子胥。
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
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
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
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
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
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
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
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乃以专诸子为卿。
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吴公子烛庸、盖余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
王阖闾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闾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
四年,伐楚,取六与灊。
五年,伐越,败之。
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
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九年,吴王阖闾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
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阖闾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
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
吴王阖闾弟夫概欲战,阖闾弗许。
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
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
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
比至郢,五战,楚五败。
楚昭王亡出郢,奔郧。
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
而吴兵遂入郢。
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
吴使别兵击越。
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
阖闾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
阖闾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
夫概败奔楚。
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概于堂谿,为堂谿氏。
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
楚恐而去郢徙鄀。
十五年,孔子相鲁。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槜李。
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
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闾指,军却七里。
吴王病伤而死,阖闾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
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
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
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
越王句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请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有过之强,而句践大于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句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听太宰嚭,卒许越平,与盟而罢兵去。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子胥谏曰:“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
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
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
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
因留略地于齐鲁之南。
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
十年,因伐齐而归。
十一年,复北伐齐。
越王句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
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
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
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
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
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
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
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齐鲍氏弑齐悼公。
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
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
六月丙子,越王句践伐吴。
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
丙戌,虏吴太子友。
丁亥,入吴。
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
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
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
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
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
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
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
乃引兵归国。
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十五年,齐田常杀简公。
十八年,越益强。
越王句践率兵复伐败吴师于笠泽。
楚灭陈。
二十年,越王句践复伐吴。
二十一年,遂围吴。
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
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
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
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遂自刭死。
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译文
吴太伯,太伯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也是王季历的哥哥。季历很贤能,而且有圣明的儿子昌,太王想要立季历和他的儿子昌为王,于是太伯和仲雍两人就逃到了荆蛮地区,文身断发,表示自己不适合做王,以此来避开季历。季历最终被立为王,这就是王季,而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到荆蛮后,自称句吴。荆蛮人很尊敬他,于是有千余家归附他,立他为吴太伯。
太伯去世后,没有儿子,弟弟仲雍继位,这就是吴仲雍。仲雍去世后,他的儿子季简继位。季简去世后,他的儿子叔达继位。叔达去世后,他的儿子周章继位。这时周武王攻克了殷商,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成为吴国的君主后,因而被封。周章的弟弟虞仲被封在周国北部的故夏墟,这就是虞仲,成为诸侯之一。
周章去世后,他的儿子熊遂继位。熊遂去世后,他的儿子柯相继位。柯相去世后,他的儿子强鸠夷继位。强鸠夷去世后,他的儿子余桥疑吾继位。余桥疑吾去世后,他的儿子柯卢继位。柯卢去世后,他的儿子周繇继位。周繇去世后,他的儿子屈羽继位。屈羽去世后,他的儿子夷吾继位。夷吾去世后,他的儿子禽处继位。禽处去世后,他的儿子转继位。转去世后,他的儿子颇高继位。颇高去世后,他的儿子句卑继位。这时晋献公灭掉了周国的北虞公,以此作为晋国攻打虢国的借口。句卑去世后,他的儿子去齐继位。去齐去世后,他的儿子寿梦继位。寿梦继位后,吴国开始变得强大,并自称王。
从太伯建立吴国到武王攻克殷商,经过了五代,武王封其后代为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中国的虞国,一个是在夷蛮地区的吴国。十二代后,晋国灭掉了中国的虞国。中国的虞国灭亡了两代后,夷蛮地区的吴国兴起。总共从太伯到寿梦是十九代。
王寿梦二年,楚国逃亡的大夫申公巫臣因为怨恨楚国将领子反,逃到了晋国。从晋国派往吴国,教吴国使用兵器和战车,让他的儿子成为吴国的行人,吴国因此开始与中国通好。吴国攻打楚国。十六年,楚共王攻打吴国,到达衡山。
二十五年,王寿梦去世。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名叫诸樊,次子名叫余祭,次子名叫余眜,最小的儿子名叫季札。季札很贤能,寿梦想要立他为王,但季札推辞不接受,于是立长子诸樊为王,季札暂时管理国家。
王诸樊元年,诸樊除去丧事,把位子让给了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去世时,诸侯和曹国人都不讲道义,想要立子臧为王,子臧离开了,来完成曹宣公的遗愿,君子说“他能守节”。君王是正义的继承人,谁敢干涉您!拥有国家,不符合我的节操。我虽然不才,但愿意效仿子臧的义举。’吴国人坚持立季札为王,季札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去耕种,人们就放他去了。秋天,吴国攻打楚国,楚军被打败。四年,晋平公刚刚即位。
十三年,王诸樊去世。有命令传位给弟弟余祭,想要依次传位,直到把国家传给季札为止,以此来符合先王寿梦的意愿,并且赞扬季札的义举,兄弟们都想要把国家传给季札,命令他们逐渐实现这一目标。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被称为延陵季子。
王余祭三年,齐国宰相庆封犯罪,从齐国逃到吴国。吴国给了庆封朱方县作为封地,作为他的领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使他在吴国变得富有。
四年,吴国派季札访问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他唱了《周南》和《召南》。说:‘美好啊,这是根基,但还不够,然而勤劳而不怨恨。’唱了《邶》、《鄘》、《卫》。说:‘美好啊,深邃啊,忧虑而不困顿。我听说卫康叔、武公的德行就是这样,这是他们的《卫风》吗?’唱了《王》。说:‘美好啊,思考而不害怕,这是周朝东迁时的音乐吗?’唱了《郑》。说:‘太过细碎,民众无法承受,这是他们先灭亡的原因吗?’唱了《齐》。说:‘美好啊,浩荡的大风啊。代表东海的人,是他的太公吗?这个国家不可限量。’唱了《豳》。说:‘美好啊,宽广啊,快乐而不放纵,这是周公东迁时的音乐吗?’唱了《秦》。说:‘这就是夏声。能够发扬夏声就能变得强大,强大到极致,这是周朝旧时的音乐吗?’唱了《魏》。说:‘美好啊,激荡啊,大而宽,俭朴而容易,用德行辅助,这是盟主之音。’唱了《唐》。说:‘思考得很深啊,有陶唐氏的遗风吗?如果不是有美德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唱了《陈》。说:‘国家没有君主,能长久吗?’从《郐》以下,没有批评。
唱了《小雅》。说:‘美好啊,思考而不改变,怨恨而不言语,这是周朝德行的衰落吗?还有先王的遗民啊。’唱了《大雅》。说:‘宽广啊,熙熙攘攘啊,委婉而有正直的本质,这是文王的德行吗?’唱了《颂》。说:‘完美啊,直率而不傲慢,委婉而不屈从,亲近而不逼迫,疏远而不疏离,变动而不放纵,重复而不厌烦,悲伤而不忧愁,快乐而不荒唐,使用而不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浪费,索取而不贪婪,居处而不沉沦,行走而不流离。五声和谐,八风平衡,节奏有度,守序有序,这是盛德所共有的。’看到跳舞的《象箾》和《南籥》的人,说:‘美好啊,还有感慨。’看到跳舞的《大武》,说:‘美好啊,周朝的盛世就是这样吗?’看到跳舞的《韶护》的人,说:‘圣人的胸怀宽广,还有惭愧之处,圣人的难处啊!’看到跳舞的《大夏》,说:‘美好啊,勤劳而不自满!不是大禹谁能比得上?’看到跳舞的《招箾》,说:‘德行达到了极致,宏大无比,就像天覆盖一切,地承载一切,即使有非常高的德行,也无法超越。这是极致了,如果还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敢再看。’
离开鲁国后,就派往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点辞去封地和官职。没有封地和官职,才能免于灾难。齐国的政权将会有人接手,没有找到接手的人,灾难就不会停止。’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接受了官职和封地,因此免于栾高的灾难。
离开齐国后,出使到郑国。见到子产,就像老朋友一样。对子产说:‘郑国的执政者奢侈,灾难即将到来,政权必将落到你身上。你执政时,要谨慎使用礼。不然,郑国将会灭亡。’离开郑国后,去了卫国。劝说蘧瑗、史狗、史鳅、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有很多君子,没有灾难。’
从卫国到晋国,准备在宿地停留,听到钟声,说:‘奇怪啊!我听说,有才能而无德行,必定会受到惩罚。先生因为得罪了君主而在这里,担心还不足以避免,又怎能叛逃呢?先生在这里,就像燕子在帷幕上筑巢一样。君主还未安葬,怎能快乐呢?’于是离开了。文子听到这件事,终身不再听琴瑟。
到了晋国,劝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将会集中在三家手中!’将要离开时,对叔向说:‘你一定要努力!君主奢侈而有很多贤良之士,大夫们都富有,政权将会集中在三家手中。你正直,一定要考虑如何避免灾难。’
季札初次出使时,北行经过徐国。徐君喜欢季札的剑,但嘴里不敢说。季札心里明白,因为是出使到上国,所以没有献上剑。回到徐国后,徐君已经去世,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就离开了。随从说:‘徐君已经去世,剑还送给谁呢?’季子说:‘不是这样的。最初我已经答应了他,怎能因为他的去世就违背我的承诺呢!’
七年,楚国的公子围杀害了他的国王夹敖,自己取代了王位,这就是楚灵王。十年,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并以讨伐吴国的朱方为名,要诛杀齐国的庆封。吴国也攻打楚国,夺取了三个城邑后撤军。十一年,楚国攻打吴国,一直打到雩娄。十二年,楚国再次来攻,驻扎在干谿,楚军战败逃走。
十七年,楚王余祭去世,他的弟弟余眜继位。楚王余眜在位第二年,楚国的公子弃疾杀害了他的君主灵王,自己取代了王位。
四年,楚王余眜去世,想要把王位传给他的弟弟季札。季札推辞,逃跑了。于是吴国人说:‘先王有命令,哥哥去世后弟弟应该继位,一定要把季子找回来。季子现在逃避王位,那么楚王余眜的后代就会继位。现在余眜去世了,他的儿子应该继位。’于是立楚王余眜的儿子僚为王。
楚王僚在位第二年,公子光攻打楚国,失败后失去了王舟。光害怕了,袭击楚国,又夺回了王舟。
五年,楚国的逃亡臣子伍子胥逃到吴国,公子光收留了他。公子光是楚王诸樊的儿子。他常常认为他的父亲兄弟四人,应该传位给季子。如果季子不接受国家,那么他的父亲先继位。如果不传给季子,那么他应该继位。他暗中接纳贤士,想要趁机夺取王位。
八年,吴国派公子光攻打楚国,打败了楚军,迎接楚国的故太子建的母亲从居巢回国。接着向北攻打,打败了陈国和蔡国的军队。九年,公子光攻打楚国,攻下了居巢和钟离。最初,楚国边境的卑梁氏的女儿和吴国边境的女儿争夺桑树,两家的女人因此相互仇恨,两国边境的长官听到这件事后,都愤怒地发动攻击,灭掉了吴国的边境城邑。吴王因此愤怒,所以攻打楚国,夺取了两座城邑后撤军。
伍子胥最初逃到吴国时,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的好处。公子光说:‘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在楚国被杀,他只是想为自己报仇而已。还没有看到他的好处。’于是伍员知道公子光有其他打算,就寻找勇士专诸,见到了公子光。公子光很高兴,于是收留了伍子胥。伍子胥退隐到乡村耕作,等待专诸的行动。
十二年冬天,楚平王去世。十三年春天,吴国想要趁着楚国国丧攻打它,派公子盖余和烛庸带兵包围了楚国的六和灊。派季札去晋国,观察诸侯的变化。楚国出兵切断吴国军队的后路,吴国军队无法返回。于是吴国的公子光说:‘现在是不可错过的机会。’告诉专诸说:‘不追求怎么会有收获!我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应该继位,我想夺取它。即使季子回来,也不能废除我。’专诸说:‘王僚可以杀掉。母亲年老,儿子年幼,而且两个公子正在带兵攻打楚国,楚国切断他们的退路。现在吴国外面被楚国围困,国内没有忠臣,他们拿我们没办法。’公子光说:‘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了士兵,然后邀请王僚喝酒。王僚派兵在道路上布防,从王宫到公子光的家,门阶、户门、床榻,都是王僚的亲信,两边手持短剑。公子光假装脚痛,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在烤鱼中进献。专诸用匕首刺杀了王僚,短剑相交于胸膛,于是杀死了王僚。公子光最终取代王僚继位,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让专诸的儿子做了官。
季子回来了,说:‘只要先王的祭祀没有被废除,人民没有失去君主,国家有祭祀,那么他就是我的君主。我敢怨恨谁呢?哀悼死者,敬奉生者,等待天命。这不是我引起的混乱,继位者遵循先人的道路。’他再次命令,去哀悼王僚的坟墓,复位等待。吴国的公子烛庸和盖余两人带兵在楚国被围困,听说公子光杀死了王僚自立,就带着他们的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封他们到舒地。
吴王阖闾在位第一年,任命伍子胥为行人,与他商议国家大事。楚国诛杀了伯州犁,他的孙子伯嚭逃到吴国,吴国让他做了大夫。
三年,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伯嚭带兵攻打楚国,攻下了舒城,杀死了吴国的两位亡将。光计划想要攻入郢都,将军孙武说:‘百姓疲劳,现在还不可以,等待他们。’四年,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和灊。五年,攻打越国,打败了越军。六年,楚国派子常囊瓦攻打吴国。吴国迎战并大败楚军于豫章,夺取了楚国的居巢后撤军。
九年,吴王阖闾询问伍子胥、孙武说:‘最初你说郢都不可攻取,现在怎么样了?’两位回答说:‘楚将子常贪婪,而唐国和蔡国都怨恨他。大王如果想要大规模攻打,必须得到唐国和蔡国的支持。’阖闾同意了,调动全部军队,与唐国和蔡国一起西征楚国,一直打到汉水。楚国也派兵抵抗吴国,两军在汉水两边摆开阵势。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想要战斗,阖闾不同意。夫概说:‘大王已经把军队交给了我,军队以胜利为最高目标,还等待什么呢?’于是他带领五千人袭击楚军,楚军大败,逃走。于是吴王趁机派兵追击。等追到郢都,进行了五次战斗,楚军五次战败。楚昭王逃离郢都,逃到郧。郧公的弟弟想要杀害昭王,昭王和郧公逃到随国。而吴军于是进入了郢都。伍子胥和伯嚭鞭打平王的尸体,以报父仇。
十年春天,越国听说吴王在郢都,国内空虚,于是攻打吴国。吴国派其他军队去抗击越国。楚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派兵救援楚国攻打吴国,吴军战败。阖闾的弟弟夫概看到秦国和越国都打败了吴国,吴王留在楚国不走,夫概逃回吴国,自立为吴王。阖闾听说后,就带兵回国,攻打夫概。夫概战败逃到楚国。楚昭王于是得以在九月重返郢都,而将夫概封在堂谿,成为堂谿氏。
十一年,吴王派太子夫差攻打楚国,夺取了番。楚国害怕了,离开郢都迁都鄀。
十五年,孔子担任鲁国的宰相。
十九年夏天,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句践在槜李迎战。越国派死士挑战,三批人马来到吴军面前,高呼着自杀。吴军观看,越国趁机攻打吴国,在姑苏打败了吴军,伤了吴王阖闾的手指,军队后退了七里。吴王因为受伤病逝,阖闾让太子夫差继位,对他说:‘你难道忘了句践杀你父亲的事吗?’夫差回答说:‘不敢。’三年后,才报复越国。
吴王夫差在位第一年,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练习战斗和射箭,一直以报复越国为目标。第二年,吴王调动精锐部队攻打越国,在夫椒打败了越军,报了姑苏之仇。越王句践于是带着五千士兵退守会稽,派大夫种通过吴国太宰伯嚭求和,请求放弃国家,成为臣妾。吴王本来要答应他们,伍子胥劝谏说:‘从前有过氏杀掉斟灌以攻打斟寻,灭掉了夏后帝相。帝相的妻子后缗当时怀孕,逃到有仍生下了少康。少康在有仍做了牧正。有过氏又想要杀掉少康,少康逃到有虞。有虞思念夏朝的德行,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在纶地给他封地,有一成的田地,有一旅的民众。后来收集夏朝的民众,安抚了他们的官职,派人引诱他们,最终灭掉了有过氏,恢复了夏朝的功绩,祭祀夏朝配天,没有失去旧有的东西。现在吴国不如有过氏强大,而句践比少康还强大。现在不趁这个机会消灭他,反而要宽恕他,不是很难吗!而且句践为人能够忍受苦难,现在不消灭他,以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听从了太宰伯嚭的建议,最终答应越国求和,与他们结盟后撤军。
七年,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去世后,大臣们争相讨取宠爱,新君主力量薄弱,于是出兵北伐齐国。子胥劝谏说:‘越王句践饮食简单,衣着朴素,关心百姓的生死疾苦,并且想要利用他的民众。这个人不死,必将成为吴国的祸患。现在越国就像吴国的心腹之患,但大王却不先解决它,反而去攻打齐国,这不是错误的吗!’吴王不听,于是北伐齐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军。到了缯地,吴王召见鲁哀公并要求献上百牢。季康子派子贡用周礼说服太宰嚭,才得以停止。于是吴国在齐鲁南部略取土地。
九年,吴国攻打鲁国,到达后与鲁国结盟就离开了。十年,吴国因为攻打齐国而返回。十一年,吴国再次北伐齐国。
越王句践率领他的民众去朝见吴王,献上了丰厚的礼物,吴王很高兴。只有子胥担心,说:‘这是抛弃吴国啊。’子胥劝谏说:‘越国就在吴国的心脏位置,现在它在齐国得志,就像石头田地一样,没有用处。而且《盘庚之诰》中有“颠覆越国,以振兴商朝”的话。’吴王不听,派子胥去齐国,子胥让自己的儿子依附于齐国的鲍氏,回来后向吴王汇报。吴王听说后,非常愤怒,赐给子胥属镂之剑让他自杀。临死前,子胥说:‘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让它能用来制作器具。挖出我的眼睛放在吴国的东门,以便看到越国灭亡吴国的那一天。’
齐国的鲍氏杀害了齐悼公。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在军门外哭了三天,然后从海上攻打齐国。齐国人打败了吴军,吴王只好撤军。
十三年,吴国召集鲁国和卫国的君主在橐皋会面。
十四年春天,吴王在黄池与诸侯北会,想要称霸中原以保全周室。六月丙子日,越王句践攻打吴国。乙酉日,越国五千人与吴国交战。丙戌日,俘虏了吴国太子友。丁亥日,越军进入吴国。吴国人向吴王夫差报告战败,夫差不愿意听到这个消息。有人泄露了这个消息,吴王大怒,在帐篷下斩杀了七人。七月辛丑日,吴王与晋定公争当盟主。吴王说:‘在周室,我是盟主。’晋定公说:‘在姬姓中,我是伯。’赵鞅愤怒,准备攻打吴国,于是让晋定公成为盟主。吴王结盟后,与晋国分别,想要攻打宋国。太宰嚭说:‘可以战胜但无法占领。’于是吴国撤军回国。吴国失去了太子,国内空虚,吴王在外的时间太久,士兵们都疲惫不堪,于是吴国用丰厚的礼物与越国讲和。
十五年,齐国的田常杀害了简公。
十八年,越国变得更加强大。越王句践率军再次在笠泽打败了吴国。楚国灭亡了陈国。
二十年,越王句践再次攻打吴国。二十一年,越国包围了吴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日,越国打败了吴国。越王句践想要把吴王夫差迁到甬东,给他一百户人家居住。吴王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了。我后悔没有听子胥的话,才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于是自刎而死。越国灭亡了吴国,诛杀了太宰嚭,认为他不忠,然后返回。
太史公说:孔子说‘太伯可以称得上是道德高尚的人了,三次让出天下,人民无法称赞他’。我阅读《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国的虞国与荆蛮的吴国是兄弟关系。延陵季子的仁慈之心,对正义的追求无限,能够洞察事物的细微之处。唉,他又是一个多么博学多才的君子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注解
太伯:周朝的开国君主,相传曾三次让位给弟弟季历。
仲雍:太伯的弟弟,周太王的次子,后来成为吴国的建立者。
周太王:周朝的祖先,太伯和仲雍的父亲。
王季历:周太王的第三子,继位成为王季,文王的父亲。
圣子昌:指王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其贤德而著称。
荆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太伯和仲雍逃往的地方。
文身断发: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文身即纹身,断发即剪去长发。
句吴:太伯在荆蛮自号的名字。
虞仲:仲雍的儿子,被封于周之北故夏虚,成为虞国的始祖。
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姬发,灭商建周。
殷: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纣王,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都城殷被攻克。
周章:太伯的后代,继承吴国君位。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领主。
熊遂:周章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柯相:熊遂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强鸠夷:柯相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余桥疑吾:强鸠夷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柯卢:余桥疑吾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周繇:柯卢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屈羽:周繇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夷吾:屈羽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禽处:夷吾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转:禽处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颇高:转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句卑:颇高的儿子,继承吴国君位。
晋献公:晋国的君主,灭掉了周北虞公。
去齐:离开齐国。
寿梦:吴国的君主,吴国的国力在他的统治下开始增强。
楚:古代的一个强国,与吴国相邻。
申公巫臣:楚国的逃亡大夫。
子反:楚国的将领。
曹宣公:曹国的君主。
子臧:曹国的公子,曹宣公死后,他逃亡以成全曹宣公的名誉。
晋平公:晋国的君主。
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以仁义著称。
齐相庆封:齐国的宰相。
朱方之县:齐国的朱方县。
周乐:周朝的音乐。
《周南》《召南》:《诗经》中的两个篇章。
《邶》《鄘》《卫》:《诗经》中的三个篇章。
《王》:《诗经》中的篇章。
《郑》:《诗经》中的篇章。
《齐》:《诗经》中的篇章。
《豳》:《诗经》中的篇章。
《秦》:《诗经》中的篇章。
《魏》:《诗经》中的篇章。
《唐》:《诗经》中的篇章。
《陈》:《诗经》中的篇章。
《小雅》:《诗经》中的一个篇章。
《大雅》:《诗经》中的一个篇章。
《颂》:《诗经》中的一个篇章。
《象箾》《南籥》:古代的舞蹈。
《大武》:古代的舞蹈。
《韶护》:古代的舞蹈。
《大夏》:古代的舞蹈。
《招箾》:古代的舞蹈。
徐君:徐国的君主。
晏平仲:齐国的贤臣。
栾高:齐国的将领。
子产:郑国的政治家。
蘧瑗、史狗、史鳅、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卫国的君子。
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晋国的三位贤臣。
叔向:晋国的政治家。
徐君冢树:徐君的坟墓旁的树。
燕之巢于幕:比喻无家可归。
文子:晋国的政治家。
琴瑟:古代的乐器。
宝剑:太伯的宝剑。
上国:指中原地区。
从者:太伯的随从。
倍吾心:违背我的心意。
楚公子围:楚国的公子,后来弑杀楚王夹敖,自立为灵王。
夹敖:楚王,被楚公子围所杀。
灵王:楚公子围弑杀夹敖后,自立为楚王。
朱方:楚国的城邑,楚灵王曾以此地伐吴。
齐庆封:齐国的官员,楚灵王曾以此为由伐齐。
吴:指吴国,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雩娄:吴国的城邑,楚曾伐吴至此地。
干谿:楚国的城邑,楚再次伐吴至此。
王余祭:吴国的国君。
余眜:王余祭的弟弟。
季札:吴国的贵族,因让位而逃。
王僚:吴国的国君,被公子光所杀。
公子光:王僚的堂弟,后来弑杀王僚自立。
王舟:王僚的船只,被公子光所败。
伍子胥:楚国的逃亡贵族,后来投奔吴国。
王诸樊:公子光的父亲。
季子:指季札,吴国的贵族。
居巢:楚国的城邑,吴国曾取之。
陈、蔡:两个古代国家,吴国曾北伐并败其师。
卑梁氏:楚国的边邑,因女子争桑引发两国冲突。
骨鲠之臣:指忠诚有骨气的臣子。
专诸:勇士,被公子光用来刺杀王僚。
窟室:地下室,专诸刺杀王僚的地方。
吴王阖闾:公子光自立为吴王,即阖闾。
伯州犁:楚国的官员,后被诛。
伯嚭:伯州犁的孙子,逃奔吴国。
子常:楚国的官员,后被吴国击败。
豫章:楚国的城邑,吴国曾大败楚军于此。
汉水:中国的一条河流,吴国曾伐楚至汉水。
夫概:吴王阖闾的弟弟,后来自立为吴王。
句践:越国的国君,后来成为霸主。
槜李:吴国的城邑,越王句践曾在此迎击吴军。
夫椒:吴国的城邑,吴王夫差曾在此败越国。
会稽:越国的城邑,越王句践曾在此投降吴国。
太宰嚭:吴国的宰相,名伯嚭,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斟灌:古代国家名。
斟寻:古代国家名。
夏后帝相:夏朝的君主。
后缗:夏后帝相的妃子。
有仍:古代国家名。
有虞:古代国家名。
纶:古代国家名。
禹:夏朝的开国君主。
过氏:古代国家名。
少康:夏朝的君主,是后缗所生。
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少康得到的一块土地和一支军队。
吴王夫差:吴国的君主,名夫差,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以勇猛著称。
齐景公:齐国的君主,名田无知,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以智谋著称,曾谏阻吴王夫差伐齐。
越王句践:越国的君主,名勾践,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以卧薪尝胆著称。
百牢:古代的一种礼仪,指献上百头牛、羊、猪等牲畜。
季康子:鲁国的大臣,名季孙意如,春秋时期鲁国的实际统治者。
子贡:孔子的弟子,以口才著称,曾用周礼说服吴国太宰嚭。
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也指缯地,即产缯之地。
鲁哀公:鲁国的君主,名姬寘,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驺:古代的一种马匹,这里指驺骑。
《盘庚之诰》:《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王盘庚迁都的事迹。
属镂之剑:古代的一种名剑,相传为吴王夫差赐给子胥的剑。
梓:一种树木,其木材坚硬,可制作器具。
齐悼公:齐国的君主,名田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橐皋: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黄池: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姬姓:周朝的姓氏,是周朝王室的姓氏。
赵鞅:晋国的大臣,名赵武,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太史公: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名司马迁,著有《史记》。
博物君子:指博学多识的君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评注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此句描绘了吴王夫差在齐景公去世后,因齐国内部权力斗争和君主年幼,认为有机可乘,决定北伐齐国的背景。夫差此举体现了其野心勃勃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争斗和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
子胥谏曰:“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
子胥的谏言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他提醒吴王,越王句践虽然表面上节俭,实则心怀大志,对吴国构成潜在威胁。然而,吴王夫差未能听取子胥的忠告,继续北伐,最终在艾陵之战中击败齐军。
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
此句描述了吴王夫差在征战中召见鲁哀公,并要求鲁国献上百牢(指牲畜),体现了吴王的傲慢和对其他诸侯国的压迫。季康子通过子贡运用周礼说服太宰嚭,使得吴王停止了对鲁国的征伐,展现了春秋时期外交手段的运用。
因留略地于齐鲁之南。
此句说明了吴军在齐鲁之南略取土地,进一步扩张了疆域。
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
吴王夫差九年时再次对鲁国发动战争,最终与鲁国达成盟约后撤军,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和盟约的脆弱。
十年,因伐齐而归。
此句说明了吴王夫差十年时因伐齐而返回。
十一年,复北伐齐。
吴王夫差在十一年再次北伐齐国,显示出其对外扩张的决心。
越王句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
越王句践通过朝贡的方式向吴国示好,并献上厚礼,吴王夫差对此表示高兴,反映了春秋时期朝贡制度的重要性。
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
子胥对越王句践的行为表示担忧,认为这是对吴国的背叛。他的谏言再次提醒吴王夫差,越国对吴国构成威胁,不能忽视。
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
子胥引用《盘庚之诰》中的话语,警示吴王夫差,越国不可忽视,否则将重蹈商朝覆灭的覆辙。
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
吴王夫差对子胥的忠告置若罔闻,反而派子胥前往齐国,并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鲍氏,这进一步加深了吴国与越国之间的矛盾。
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
吴王夫差得知子胥的行为后,怒不可遏,赐予子胥属镂之剑,将其处死,展现了吴王夫差刚愎自用的性格。
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子胥临死前留下了悲壮的遗言,表达了他对吴国未来的担忧和对越国崛起的预见。
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
齐国内部发生政变,齐悼公被杀,吴王夫差得知后悲痛不已,并在军门外哭泣三天,随后从海上进攻齐国,体现了吴王夫差对齐国的深厚感情。
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此句说明了吴军在进攻齐国时遭遇失败,最终不得不撤军。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
吴王夫差在十三年召集鲁、卫两国君主会盟于橐皋,反映了吴国在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
吴王夫差在十四年春再次召集诸侯会盟于黄池,意图成为中原霸主,并维护周室的权威。
六月丙子,越王句践伐吴。
此句描述了越王句践在六月丙子这一天对吴国发动攻击,标志着吴越之间的战争进入高潮。
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
乙酉这一天,越国五千人与吴国展开激战,展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
丙戌,虏吴太子友。
丙戌这一天,越国俘虏了吴国的太子友,进一步削弱了吴国的实力。
丁亥,入吴。
丁亥这一天,越国军队攻入吴国境内,标志着吴国即将面临灭亡。
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
吴国军队向夫差报告战败的消息,但夫差却不愿意听到这个消息,显示出他的自负和不愿面对现实的态度。
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
有人泄露了夫差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夫差因此大发雷霆,将七人斩首。
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
七月辛丑这一天,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争夺霸主地位,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吴王夫差和晋定公在争夺霸主地位时,晋定公提出自己是姬姓的伯,而吴王夫差则认为自己是周室的领袖,赵鞅因此愤怒,准备讨伐吴国,最终晋定公被推举为霸主。
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
吴王夫差与晋定公达成盟约后分别,随后准备攻打宋国,显示出吴国对外扩张的决心。
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
太宰嚭认为吴国虽然可以战胜宋国,但无法长期占领,因此建议吴王夫差撤军,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家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吴国国内空虚,太子被杀,王在外久居,士兵疲惫不堪,因此吴王夫差决定用重金与越国讲和,以稳定国内局势。
十五年,齐田常杀简公。
此句说明了齐国内部发生政变,田常杀死了齐简公,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十八年,越益强。
此句说明了越国在十八年时变得更加强大,对吴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越王句践率兵复伐败吴师于笠泽。
越王句践再次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并在笠泽之战中击败吴军,显示了越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楚灭陈。
此句说明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灭掉了陈国,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二十年,越王句践复伐吴。
此句说明了越王句践在二十年再次对吴国发动攻击,进一步加剧了吴越之间的矛盾。
二十一年,遂围吴。
此句说明了越王句践在二十一年围攻吴国,标志着吴国灭亡的临近。
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
此句说明了在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这一天,越国击败了吴国,标志着吴国的灭亡。
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
越王句践打算将吴王夫差迁往甬东,并给予他一百户人家居住,体现了越王句践的仁慈。
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
吴王夫差在悔恨自己没有听取子胥的忠告后,选择自刭而死,展现了其悔恨和无奈。
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越王句践灭掉吴国后,处死了太宰嚭,认为他不忠,体现了越王句践的果断和正义。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太史公引用孔子的话,表达了对太伯高尚品德的赞誉,并通过阅读《春秋》古文,揭示了虞国与荆蛮句吴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此句赞美了延陵季子的仁义之心,他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
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太史公对延陵季子的赞叹,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认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