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魏公子列传-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於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於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硃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公子往数请之,硃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於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鄴,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於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於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硃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於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
於是公子请硃亥。
硃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至鄴,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於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欲无听。’
硃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负籣矢为公子先引。
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卻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原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於赵则有功矣,於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於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自言罪过,以负於魏,无功於赵。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公子竟留赵。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於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
其後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信陵下士,邻国相倾。
以公子故,不敢加兵。
颇知硃亥,尽礼侯嬴。
遂卻晋鄙,终辞赵城。
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魏公子列传-译文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那时候,范睢离开魏国去相秦,因为怨恨魏齐,所以秦军围攻大梁,攻破了魏国的华阳下军,赶走了芒卯。魏王和公子都很担忧。
公子为人仁慈,对待士人非常谦逊有礼,不论士人是否有才德,他都平等对待,不敢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傲慢士人。因此,许多士人从数千里之外争相归附他,使得他的食客达到了三千人。在当时,诸侯们因为公子有才德,又有许多客人,所以十多年都不敢对魏国发动战争。
公子和魏王在下棋,北方边境传来消息,说‘赵国的敌军到了,即将进入国界’。魏王放下棋子,想要召集大臣商议。公子阻止了王,说:‘赵王只是在打猎,并不是来侵犯。’然后又继续下棋。王很担心,心思不在棋上。
过了一会儿,又有消息从北方传来,说‘赵王只是在打猎,并不是来侵犯’。魏王非常惊讶,问:‘公子你怎么知道呢?’公子说:‘我的门客中有人能深入了解赵王的秘密,赵王所做的任何事情,门客都会告诉我,我就是这样知道的。’从那以后,魏王害怕公子的才德,不敢让公子管理国家事务。
魏国有一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里很穷,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了,就去拜访他,想要给他丰厚的礼物。侯嬴不肯接受,说:‘我修身养性,品行端正已经几十年了,绝不会因为做守门人的困苦而接受公子的财物。’于是公子就在家里设宴款待宾客。
宴会开始后,公子坐着车,空着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直接上了公子的车,没有谦让,想要观察公子。公子握着马缰绳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市场上的屠户中,希望公子能带车马去拜访他。’公子引领车马进入市场,侯生下去见了他的朋友朱亥,故意站了很久,和客人聊天,暗中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越来越和善。
当时,魏国的将相、宗室和宾客都坐在堂上,等待公子举杯。市场上的人都看着公子握着马缰绳。随从们都偷偷地骂侯生。侯生看到公子的脸色始终没有变化,就告别客人上了车。到家后,公子让侯生坐在上座,遍访宾客,宾客们都感到惊讶。酒喝得正高兴时,公子站起来,为侯生前敬酒。侯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做的已经足够了。我原本是夷门的守门人,而公子亲自屈尊前来迎接我,在众人面前,我不应该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今天公子特意拜访我,我想通过这个机会观察公子,公子越加恭敬。市场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一个能够谦下士人的长者。’于是宴会结束,侯生成为了上宾。
侯生对公子说:‘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是个有才德的人,世人都不了解他,所以他在屠户中间隐居。’公子多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应,公子对此感到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军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妻子,她多次给魏王和公子写信,请求魏国出兵救援。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国。秦王派使者告诉魏王:‘我攻打赵国,很快就会攻下,如果诸侯敢来救援,我攻下赵国后,一定会先攻击他们。’魏王很害怕,派人阻止晋鄙,让他留下军队在邺城驻扎,名义上是救援赵国,实际上是在观望。
平原君的使者不断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说:‘我之所以和公子结为姻亲,是因为公子的高尚品德,以为他能够急人之困。现在邯郸马上就要投降秦国了,而魏国的救兵还没到,公子哪里还有急人之困的能力呢!而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抛弃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怜悯你的姐姐吗?’公子为此很烦恼,多次请求魏王,以及宾客和辩士们来说服王,但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听公子的。
公子自己估计最终也无法从王那里得到军队,他决定不让自己独自生存而让赵国灭亡,于是他请求宾客,约集了一百多辆战车,想要带着宾客去对抗秦军,和赵国一起死去。
在经过夷门时,他见到了侯生,详细告诉了他想要在秦军中牺牲的打算。他们告别后,公子说:‘我对待侯生已经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现在我将要去死,而侯生连一句送别的话都没有,我难道有什么失礼的地方吗?’于是他又驾车回来,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早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说:‘公子喜欢士人,名声传遍天下。现在遇到困难,你不想别的办法,却想要去投敌,这就像把肉扔给饿虎,有什么功绩呢?还用得着士人吗?但是公子待我很好,公子去了而我不送,我知道公子会因此而生气,所以会回来。’公子再次拜谢,然后问。侯生于是避开旁人,低声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是最受宠幸的,她经常出入王的卧室,有能力偷到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她为此报仇三年,从王以下的人都想为她报仇,但没有人能做到。如姬为公子哭泣,公子派门客为她杀了仇人,尊敬地呈给了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献身,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只是没有机会。公子如果真的开口请求如姬,她一定会答应,这样就能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北边救援赵国,西边击退秦国,这是五霸的功业。’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到了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
公子出发时,侯生说:‘将军在外,君主的命令有时不能完全接受,为了国家的利益。公子如果合上兵符,而晋鄙不把军队交给公子,而是再次请示,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和你一起去,他是一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那就最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他击杀晋鄙。’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害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我去他那里恐怕不会听从,我必须杀了他,所以哭了,并不是害怕死。’于是公子请求朱亥一起去。
朱亥笑着说:‘我不过是个市井中的屠户,而公子亲自多次来看望我,我之所以没有回报,是因为我觉得这些小礼节没有什么用。现在公子有急事,这是我报效的时候了。’于是他和公子一起去了。公子再次感谢侯生。侯生说:‘我应该跟你一起去,但我年纪大了,不能去了。请你计算好行程,直到你见到晋鄙的那一天,我会在北边自杀,为你送行。’公子于是出发了。
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核对兵符,表示怀疑,举手看着公子说:‘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一个人来代替我,这怎么行呢?’他想要不听从。朱亥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用椎子杀了晋鄙,公子于是接管了晋鄙的军队。他整顿军队,下令说:‘如果父子都在军中,父亲可以回家;如果兄弟都在军中,哥哥可以回家;如果只有独子没有兄弟,可以回家赡养。’他得到了八万精兵,进军攻打秦军。秦军撤退,于是救援了邯郸,救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境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为公子开路。赵王拜了两拜说:‘自古以来没有比公子更贤德的人了。’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和别人相比。公子和侯生告别,到了军中,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杀了。
魏王对公子盗取兵符并假传魏王命令杀死晋鄙一事感到愤怒,公子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公子帮助秦国打败了赵国,使赵国得以保全,他的军队被召回魏国,而公子则独自留在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帮助赵国,于是与平原君商议,决定封给公子五座城池。公子得知此事后,显得非常骄傲,似乎在自鸣得意。有门客对公子说:“有些事情是应该记住的,有些则是应该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公子应该记住;而公子对别人有恩,则应该忘记。况且,公子假传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来救赵国,在赵国是有功的,但在魏国却不算忠臣。公子却因此而自满,我私下认为这样做并不好。”于是公子立刻自我反省,好像觉得自己无处容身。赵王亲自打扫并迎接公子,以主人的礼节接待他,引导他走上西阶。公子谦让着,从东阶上楼。他自言自己的罪过,认为自己对魏国没有功,对赵国也没有贡献。赵王请他饮酒直到傍晚,不忍心因为公子的谦让而献上五座城池。公子最终留在赵国。赵王把鄗地作为公子的汤沐邑,魏国也恢复了信陵君的封号。公子留在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位隐士,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的人家,公子想要见他们,但他们都躲起来不愿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之处,就悄悄地步行去拜访他们,与他们相处得非常愉快。平原君听说后,对他的夫人说:“起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公子是天下无双的,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意与赌徒和卖酒的人交往,公子真是轻率的人。”夫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子。公子于是向夫人道歉,然后离开说:“起初我听说平原君贤明,所以背弃魏王来救赵国,是为了得到平原君的认可。平原君的交往,只是炫耀自己的豪举,并不是真正寻求贤士。我自从在大梁时,就常听说这两个人贤明,到了赵国,担心见不到他们。现在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耻辱,可见他并不值得跟随。”于是他准备离开。夫人把这一切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于是摘下帽子向公子道歉,坚决挽留公子。平原君的门客听说了这件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投奔了公子,天下的贤士也纷纷归附公子,公子因此倾覆了平原君的宾客。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去。秦国听说公子在赵国,日夜出兵向东攻打魏国。魏王为此感到忧虑,派使者去请公子回国。公子担心魏王会生气,于是告诫他的门客说:‘有敢为魏王使者通风报信的人,处死。’宾客们都是离开魏国投奔赵国的,没有人敢劝公子回去。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名声传遍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这个背景。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形势危急,而公子却不关心,如果秦国攻破大梁并摧毁先王的宗庙,公子将有何面目立足于天下呢?’话还没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告诉车夫快驾车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后,两人相对哭泣,然后把上将军的印信授予公子,公子于是领兵出征。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派使者通知各个诸侯国。诸侯国听说公子领兵,都派将领带兵来救魏国。公子率领五国的军队在黄河以东大败秦军,追击蒙骜。接着乘胜追击秦军到函谷关,遏制秦军,秦军不敢出关。当时,公子的威名震动了天下,诸侯国的宾客纷纷进献兵法,公子都给它们命名,因此世俗称之为魏公子兵法。
秦王对此感到忧虑,于是派万斤黄金到魏国,收买晋鄙的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诋毁公子说:‘公子在国外流亡了十年,现在成为魏国的将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附他,诸侯国的人只听说魏公子,而不听说魏王。公子也想要趁此机会称王,诸侯国的人都害怕公子的威势,正想要共同拥立他。’秦国多次派间谍进行反间计,假装祝贺公子被立为魏王。魏王每天都听到这些诋毁,不能不信,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领兵。公子自己知道再次因为诋毁而被废黜,于是称病不上朝,与宾客们饮酒作乐,喝烈酒,亲近女色。日夜饮酒作乐了四年,最终因酒病去世。那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国听说公子去世了,派蒙骜攻打魏国,攻下了二十座城池,首次设立东郡。之后秦国逐渐侵蚀魏国,十八年后俘虏了魏王,屠杀了大梁。
汉高祖刘邦在地位低微的年轻时,多次听说公子的贤明。等到他成为天子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从攻打黥布回来后,为公子设置了五家守墓人,世世代代每年以四时祭祀公子。
太史公说:我路过大梁的废墟,询问那里所说的夷门。夷门,就是城的东门。天下有许多诸侯国的公子都喜欢士人,但像信陵君那样接待隐士,不以身份低微为耻的,确实有他的道理。他的名声在诸侯中排名第一,并非空有虚名。汉高祖每次经过那里,都命令百姓不断祭祀公子。
信陵君礼遇下士,使得邻国相互倾轧。因为公子的原因,他们不敢加兵。对朱亥非常尊敬,对侯嬴以礼相待。最终夺取了晋鄙的兵权,最终辞去了赵国的城池。毛公和薛公受到重视,名声流传千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魏公子列传-注解
魏公子无忌:魏国公子,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因封号为信陵君。
魏昭王: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的父亲。
魏安釐王:魏国的君主,魏昭王的儿子,魏公子无忌的哥哥。
范睢:秦国的大臣,因与魏国结怨,导致秦国攻打魏国。
大梁:古代魏国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华阳下军:魏国的一支军队。
芒卯:人名,魏国将领。
仁而下士:仁爱之心,谦卑对待士人。
贤不肖:有德行和无德行的人。
食客:古代贵族或富商家中雇佣的宾客,负责饮食和娱乐。
诸侯:古代中国的诸侯国君主。
赵寇:赵国的敌人,此处指赵国的军队。
田猎:打猎。
阴事:秘密事情,此处指赵王的私人事务。
侯嬴: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士,因受魏无忌的尊重而闻名。
夷门:古代城门名,位于大梁城东。
监者:守门人。
大梁夷门监者:大梁城门的守门人。
酒会:宴会。
巿:市场。
屠中:屠宰场。
硃亥: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夫。
赵惠文王:赵国的君主。
平原君:赵国的贵族,赵惠文王的弟弟。
晋鄙: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
兵符:古代用于调兵遣将的凭证,形似符节,分左右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合则有效。
鄴:地名,今河北省临漳县。
矫魏王令:假托魏王的命令。
嚄唶宿将:勇猛且经验丰富的老将。
籣矢:箭。
决:告别。
自刭:自杀。
五霸:古代五位霸主的合称,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矫杀:指假托君命或上级命令而擅自杀人。
存赵:保存赵国,指帮助赵国抵御外敌。
汤沐邑:古代诸侯国赐予贵族的封地,供其享受祭祀和居住。
博徒:古代指赌博的人。
卖浆家:古代指卖酒的人。
处士:古代指有才德而不愿出仕的士人。
豪举:豪放的行为或举动。
宗庙: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
东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山东省。
岩穴隐者:指隐居在山洞或深山中的隐士。
下交: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
名冠诸侯:在诸侯中声名显赫。
信陵君: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和谋士。
晋鄙客:晋鄙的门客,指魏无忌的部下。
反间:指故意散布谣言或挑拨离间。
黥布:战国时期楚国的将领。
守冢:守护坟墓。
世世岁以四时奉祠:世世代代每年都要祭祀。
接岩穴隐者:接待隐居的士人。
有以也:有原因,有道理。
邻国相倾:邻国之间互相攻击。
以公子故:因为信陵君的缘故。
尽礼侯嬴:对侯嬴表示尊敬,以礼相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魏公子列传-评注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此句描述了魏王对公子窃取兵符、假传圣旨的行为感到愤怒,而公子也清楚自己的行为。这里反映了公子在政治斗争中的机智与风险,同时也暗示了魏王对公子的猜忌与不满。
已卻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公子通过智谋阻止了秦国的进攻,并保护了赵国,但他自己却选择留在赵国,与宾客共同生活。这表现了公子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精神,他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赵王对公子的行为表示感激,并决定封赏他。这里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信任与感激之情,同时也说明了公子在赵国的地位与影响力。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公子得知封赏的消息后,心中产生了骄傲和自满的情绪。这反映了公子在成功后的心态变化,同时也为后文他的反思和自责埋下了伏笔。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原公子忘之也。
客人的话语提醒公子,有些事情需要铭记,有些则应该忘记。这里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以及对待功德的正确态度。
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於赵则有功矣,於魏则未为忠臣也。
客人进一步指出,虽然公子在赵国有功,但在魏国却不是忠臣。这揭示了古代忠臣的定义,即忠于国家而非个人。
公子乃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公子在客人的提醒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表现出自责的态度。这反映了公子内心的善良与谦逊。
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赵王对公子的态度表现出极大的尊重,这进一步突出了公子在赵国的地位。
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公子在赵王的礼遇面前,表现出谦逊和辞让的态度,这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自言罪过,以负於魏,无功於赵。
公子在赵王面前坦白自己的罪过,这表现了他的诚实与勇气。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赵王对公子的退让表示赞赏,并决定不献上五城,这体现了赵王对公子的尊重与信任。
公子竟留赵。
公子最终选择留在赵国,这表现了他的忠诚与坚定。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赵王和魏王都对公子表示了敬意,并给予了他相应的待遇,这反映了公子在两个国家中的地位。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公子在赵国停留了十年,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事情,也展现了他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上的智慧。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秦国得知公子在赵国,便发动了对魏国的进攻,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魏王为了应对秦国的进攻,决定请公子回国,这体现了魏王对公子的信任与依赖。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公子担心魏王对他产生误解,因此警告门下不得与魏王使者接触,这表现了公子的谨慎与智慧。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公子的宾客都忠诚于他,没有人敢劝他回国,这反映了公子在赵国的影响力和人脉。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毛公和薛公提醒公子,他的声望和地位都是因为魏国的存在,这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毛公和薛公进一步指出,如果魏国被秦国攻破,公子将无法面对天下人,这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个人名誉的重视。
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公子在听到毛公和薛公的话后,立刻改变了态度,决定回国救魏,这表现了公子的果断与忠诚。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王对公子的归来表示感激,并将上将军印授予他,这体现了魏王对公子的信任与重用。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公子在魏国担任上将军后,开始向各国通报情况,这体现了他的外交手腕和影响力。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各国得知公子担任魏国上将军后,纷纷派遣将领和军队支援魏国,这反映了公子在各国中的声望。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
公子率领五国联军在河外击败了秦军,并迫使蒙骜撤退,这体现了公子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公子乘胜追击,将秦军逼至函谷关,并阻止了秦军的进攻,这体现了公子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公子的威望震动了天下,各国宾客纷纷向他请教兵法,这体现了公子的军事才能和影响力。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於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秦王为了对付公子,向魏国行贿,并试图在魏王面前诋毁公子,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公子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再次被废黜,于是选择退隐,与宾客饮酒作乐,这体现了他的无奈与悲哀。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公子沉溺于酒色,最终病酒而亡,这反映了他的悲剧命运。
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魏安釐王也在这一年去世,这进一步加深了公子的悲剧。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
秦国在公子去世后,继续进攻魏国,并占领了二十座城池,这反映了秦国对魏国的威胁。
其後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秦国逐渐蚕食魏国,最终俘虏了魏王,并屠杀了大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汉高祖刘邦在年轻时就听说过公子的英名,这反映了公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刘邦成为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祀公子,这体现了他对公子的尊敬与怀念。
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刘邦在击败黥布后,为公子设立了五家守墓,并世世代代进行祭祀,这体现了他对公子的敬仰与忠诚。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太史公在游览大梁时,询问了关于夷门的问题,这反映了古代史学家对历史的关注与记录。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夷门是城池的东门,这里反映了古代城市布局的特点。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太史公指出,虽然其他公子也喜欢士人,但信陵君能够与隐士交往,不拘小节,这是有原因的。
名冠诸侯,不虚耳。
太史公认为,信陵君的名声确实名不虚传,这反映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刘邦每次经过大梁都会命令民众祭祀公子,这体现了他对公子的敬仰与怀念。
信陵下士,邻国相倾。
信陵君能够得到士人的尊敬,同时也引起了邻国的嫉妒和倾轧,这反映了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以公子故,不敢加兵。
由于公子的存在,邻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体现了公子的威慑力。
颇知硃亥,尽礼侯嬴。
公子对朱亥和侯嬴表示尊敬,这体现了他的谦逊与礼节。
遂卻晋鄙,终辞赵城。
公子通过智谋阻止了晋鄙的进攻,并最终辞去了赵国的城池,这体现了他的忠诚与智慧。
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毛公和薛公因为公子的尊重而受到重视,他们的名声也流传千古,这体现了公子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