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原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後徙睢阳。

尝受韩子、杂家说於驺田生所。

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於东界。

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於天子。

天子闻之,心弗善也。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

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

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

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卻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今梁使来,辄案责之。

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

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

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

为言之帝。

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

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悉见梁使,厚赐之。

其後梁王益亲驩。

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餘金。

名由此显,结於汉。

其後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

死灰独不复然乎?

田甲曰:

然即溺之。

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

田甲亡走。

安国曰:

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甲因肉袒谢。

安国笑曰:

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

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

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

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餘不得。

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

主辱臣死。

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

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

何至此?

安国泣数行下,曰:

大王自度於皇帝,孰与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王亲?

孝王曰:

弗如也。

安国曰:

夫太上、临江亲父子之间,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终不得制事,居于栎阳。

临江王,適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

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

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

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於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

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

吾今出诡、胜。

诡、胜自杀。

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於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

孝王卒,共王即位,安国坐法失官,居家。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

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

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

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

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

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

议曰: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安国曰: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彊,自上古不属为人。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非初不劲,末力衰也。

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群臣议者多附安国,於是上许和亲。

其明年,则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

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

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

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

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

於是单于穿塞将十餘万骑,入武州塞。

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二十餘万,匿马邑旁谷中。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

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

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

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

於是单于入汉长城武州塞。

未至马邑百餘里,行掠卤,徒见畜牧於野,不见一人。

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欲刺问尉史。

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

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

乃引兵还。

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

命尉史为‘天王’。

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

汉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罢。

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则以便宜罢兵,皆无功。

天子怒王恢不出击单于辎重,擅引兵罢也。

恢曰:‘始约虏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闻,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礻是取辱耳。臣固知还而斩,然得完陛下士三万人。’

於是下恢廷尉。

廷尉当恢逗桡,当斩。

恢私行千金丞相蚡。

蚡不敢言上,而言於太后曰:‘王恢首造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

上朝太后,太后以丞相言告上。

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於是恢闻之,乃自杀。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

贪嗜於财。

所推举皆廉士,贤於己者也。

於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安国为御史大夫四岁餘,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

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

岁餘,徙为卫尉。

车骑将军卫青击匈奴,出上谷,破胡茏城。

将军李广为匈奴所得,复失之;公孙敖大亡卒:皆当斩,赎为庶人。

明年,匈奴大入边,杀辽西太守,及入雁门,所杀略数千人。

车骑将军卫青击之,出雁门。

卫尉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於渔阳。

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

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

罢军屯月餘,匈奴大入上谷、渔阳。

安国壁乃有七百餘人,出与战,不胜,复入壁。

匈奴虏略千餘人及畜产而去。

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

徒安国益东,屯右北平。

是时匈奴虏言当入东方。

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後稍斥疏,下迁;而新幸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

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

幸得罢归,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

数月,病欧血死。

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

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

壶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为汉相,会遂卒。

不然,壶遂之内廉行脩,斯鞠躬君子也。

安国忠厚,初为梁将。

因事坐法,免徒起相。

死灰更然,生虏失防。

推贤见重,贿金贻谤。

雪泣悟主,臣节可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来迁居到睢阳。曾经向驺田生学习韩子学说和杂家学说。在梁孝王手下担任中大夫。吴楚叛乱时,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为将领,在东界抵抗吴兵。张羽勇猛作战,韩安国稳重指挥,因此吴兵未能越过梁国。吴楚叛乱被平定后,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大噪。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也是窦太后的爱子,太后对他宠爱有加,允许他自行任命丞相和两千石官员,出入游乐,越过了天子的礼制。皇帝得知此事后,心中不悦。太后知道皇帝不高兴,于是对梁国使者发怒,不见他们,并责问梁王的行为。韩安国作为梁国使者,见到大长公主时哭泣说:‘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子忠诚,太后为何不曾体察?’

韩安国继续说:‘之前吴、楚、齐、赵七国叛乱时,自关以东都联合起来,只有梁国最为亲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梁王考虑到太后和皇帝都在,而诸侯叛乱,他一言泣下,跪送我等六人,带领军队击退吴楚,吴楚因此不敢西进,最终被击败,这都是梁王的功劳。现在太后因为一些小节和繁琐的礼制责备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帝王,所见所闻都很大,所以出行时鸣钟击鼓,入宫时言语谨慎,车马旗帜都是皇帝所赐,即使想要在贫瘠的县份中驰骋,以向诸侯炫耀,让天下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对他的宠爱。现在梁国使者来了,就查办责问。梁王害怕,日夜哭泣思念,不知所措。’

大长公主将韩安国的话告诉了太后,太后高兴地说:‘告诉他皇帝。’太后告诉皇帝后,皇帝的心中才释然,他摘下帽子向太后道歉说:‘兄弟之间不能相互教导,却让太后担忧。’他见了梁国使者,给予了丰厚的赏赐。此后梁王更加亲近韩安国,太后和大长公主也赐给韩安国价值千金的礼物。韩安国的名声因此显赫,与汉朝结交。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定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了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不能复燃吗?’田甲说:‘如果能,我就尿在上面。’不久之后,梁国内史职位空缺,汉朝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他从囚犯中起用,成为两千石官员。田甲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灭掉他的家族。’田甲于是裸露着上身前来道歉。韩安国笑着说:‘可以尿了!你们这些人足够让我治理了吗?’最终他对田甲很好。

梁国内史职位空缺时,孝王新得到了齐国人公孙诡,并劝说他,想要请他担任内史。窦太后得知后,于是下诏让王任命韩安国为内史。

公孙诡和羊胜劝说孝王请求成为皇帝的太子并增加封地,担心汉朝的大臣不会同意,于是暗中派人刺杀汉朝的当权谋臣。等到他们杀了前吴国丞相袁盎后,汉景帝就听说了公孙诡、羊胜的计划,于是派人逮捕他们,一定要抓到。汉朝的使者十批来到梁国,从丞相以下全国大规模搜捕,一个多月都没有找到。内史韩安国听说公孙诡、羊胜藏匿在孝王那里,他进入见孝王时哭泣说:‘主上受辱,臣子该死。大王没有良臣,事情才会如此混乱。现在公孙诡、羊胜找不到,请允许我辞官赐死。’孝王说:‘为何到这个地步?’韩安国泣不成声,说:‘大王自己想想,和皇帝相比,太上皇和高皇帝,以及皇帝和临江王,谁更亲近?’孝王说:‘不如他们亲近。’韩安国说:‘太上皇和临江王虽然是父子,但高皇帝说“我是拿着三尺剑夺取天下的人”,所以太上皇最终不能干预政事,居住在栎阳。临江王是适长的太子,因为一句话被废为临江王;因为宫垣事,最终在太尉府自杀。为什么?治理天下终究不能让私情扰乱公事。俗话说:“虽有亲父,怎知他不会变成虎?虽有亲兄,怎知他不会变成狼?”现在大王作为诸侯,喜欢一个邪恶的臣子的花言巧语,违反皇帝的禁令,破坏明法。皇帝因为太后的原因,不忍心对大王用刑。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自己改正,但大王始终不醒悟。如果太后驾崩,大王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说完,孝王泪流满面,向韩安国道歉说:‘我现在让公孙诡、羊胜离开。’公孙诡、羊胜自杀。汉朝使者回来报告,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都是韩安国的功劳。于是汉景帝和太后更加重视韩安国。孝王去世后,共王即位,韩安国因犯法失去官职,在家闲居。

建元年间,武安侯田蚡担任汉朝太尉,亲信和贵族掌权,韩安国用五百金财物送给田蚡。田蚡向太后提起韩安国,皇帝也一向听说他的贤能,于是召见他,任命他为北地都尉,后来升任为大司农。闽越和东越相互攻击,韩安国和大行王恢率领军队。还没到越地,越人杀了他们的国王投降,汉朝的军队也就撤退了。建元六年,武安侯田蚡成为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求和亲,皇帝下议。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担任边吏,熟悉胡人的事务。他提议说:‘汉朝与匈奴和亲,通常不过几年就会再次违背盟约。不如不答应,出兵攻打他们。’韩安国说:‘千里之外作战,军队不会有所收益。现在匈奴依仗马匹和战车,怀有禽兽之心,迁徙如鸟,难以制服。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足以扩大疆域,拥有他们的民众不足以增强国力,自古以来就不属于人类。汉朝千里之外争夺利益,人马疲惫,敌人得以保全他们的弱点。而且强弓的尽头,箭无法穿透鲁缟;暴风的末尾,力量无法漂起鸿毛。不是因为开始不强劲,而是力量衰竭了。攻打他们不方便,不如和亲。’许多大臣支持韩安国的意见,于是皇帝答应和亲。

第二年,即元光元年,雁门马邑的豪强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向皇帝进言说:‘匈奴刚刚和亲,亲近边境,可以用利益来诱使他们。’聂翁壹暗中派人做间谍,逃入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掉马邑的县令和丞吏,带领城池投降,所有财物都可以得到。’单于喜欢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是真的,答应了他。聂翁壹于是回来,假装杀死了死囚,将他的头悬挂在马邑城上,给单于的使者看,以示信服。说:‘马邑的长官已经死了,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穿过边塞,率领十余万骑兵进入武州塞。

当时,汉朝部署了二十余万伏兵,车骑和材官,隐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中。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大行王恢担任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所有将领都归属于护军。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后,汉朝的军队就发起攻击。王恢、李息、李广分别从代地出发,攻击匈奴的辎重。于是单于进入汉朝的长城武州塞。还没到马邑一百多里,他们沿途掠夺,只看到野外的牲畜,没有看到人。单于感到奇怪,攻击烽火台,抓住了武州尉史。他想审问尉史。尉史说:‘汉朝的军队有数十万,埋伏在马邑下面。’单于回头对左右说:‘差点被汉朝欺骗了!’于是带领军队返回。出塞后,说:‘我抓住了尉史,这是天意。’他任命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说单于已经离开。汉朝的军队追到塞外,估计追不上,就撤退了。王恢等三万人的军队,听说单于没有和汉朝交战,估计前往攻击辎重,一定会与单于的精锐部队交战,汉朝的军队一定会失败,于是根据情况决定撤退,都没有取得战功。

天子生气,责怪王恢没有出击匈奴的辎重,擅自带领军队撤退。王恢说:‘最初约定诱使匈奴进入马邑城,军队与单于接触后,我来攻击他们的辎重,这样可以获得利益。但现在单于得知消息后没有前来,我带领三万大军无法与他们对抗,只会自取其辱。我本来就知道撤退后会被处斩,但这样至少可以保全陛下三万士兵的生命。’于是将王恢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判决王恢延误军机,应当处斩。王恢私下送给丞相千金,但丞相不敢向皇帝说,只向太后说了。太后将丞相的话告诉了皇帝。皇帝说:‘最初策划马邑之计的是王恢,因此发动了数十万大军,听从了他的建议,才有了这次行动。即使不能抓到单于,王恢所部攻击他们的辎重,也能有所收获,以慰藉士兵们的心情。现在如果不处斩王恢,就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王恢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自杀了。

安国为人很有谋略,智慧足以应对世事,而且性格忠厚。他贪图财物。他所推荐的人都是廉洁之士,比他自己更有贤能。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知名之士,士人们也因此而仰慕他,只有天子认为他是国家之才。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后,丞相田蚡去世,安国代理丞相职务,在出行时不幸坠车受伤。天子商议任命丞相,想要用安国,派人去看他,发现他伤势严重,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因病休假数月,伤势痊愈后,皇帝再次任命他为中尉。一年多后,他被调任为卫尉。

车骑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从上谷出发,攻破了胡茏城。将军李广被匈奴俘虏,后来又逃脱;公孙敖损失了大量士兵:他们都应当被处斩,但通过赎罪成为了平民。第二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边境,杀害了辽西太守,并进入雁门,杀害和掠夺了数千人。车骑将军卫青率军反击,从雁门出发。卫尉安国担任材官将军,驻扎在渔阳。安国俘虏了敌军,报告说匈奴已经远去。他上书说正值农忙时节,请求暂时停止军事驻扎。停止驻扎一个月后,匈奴再次大举入侵上谷和渔阳。安国所部只有七百多人,出兵作战,但未能取胜,又退回营垒。匈奴俘虏了一千多人以及牲畜后离开。皇帝得知后,非常生气,派人责备安国。将安国调往更东边,驻扎在右北平。这时匈奴人声称他们将要入侵东方。

安国最初担任御史大夫和护军,后来逐渐被排挤,降职;而新近受宠的将军卫青等人立了功,地位日益提高。安国被疏远后,默默无闻;在驻军时又被匈奴欺骗,损失很大,他自己也感到非常羞愧。幸运的是,他得以休假回家,于是又向东迁移驻军,心情郁闷不乐。几个月后,因病吐血而死。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太史公说:我和壶遂一起制定律历,观察韩长孺的义行,壶遂的深刻和厚道。世人说梁国多长者,这并非虚言!壶遂官至詹事,天子正倚重他,准备任命他为汉相,但壶遂去世了。如果不是这样,壶遂内心廉洁,行为端正,真是一位君子。

安国忠厚,最初担任梁国将领。因为事情被法律制裁,被免职后又被起用为相。死灰复燃,生俘失去警惕。推荐贤能受到重视,贿赂金钱却招致诽谤。泪水洗净了糊涂,使君主醒悟,臣子的节操可以彰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注解

御史大夫:古代官名,主管监察。

韩安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和政治家,曾任梁国内史、御史大夫等职。

梁成安人:指韩安国是梁国成安(今河南省长垣县)人。

徙:迁移,搬家。

睢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

韩子:指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

杂家说:指杂家学说,杂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张博采众家之长。

驺田生:古代人物名,韩安国曾向他学习。

梁孝王:西汉梁国国王,景帝的弟弟。

窦太后:西汉时期,汉景帝的母亲,对梁孝王非常宠爱。

相: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二千石:古代官职,指官职品级较高的官员。

僭于天子:超越天子的地位,有僭越之嫌。

关东:古代地名,指函谷关以东地区。

合从西乡:合纵连横的策略,西乡即向西进攻。

自请置相:自己请求任命宰相。

出入游戏:随意进出,行为放荡。

案责:调查、问责。

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姐,地位尊贵。

省:了解,明白。

泣数行下:泪流满面。

跪送:跪着送行。

击卻:击退。

卒破亡:最终被击败并灭亡。

可直千馀金:价值可达一千多金。

结於汉:与汉朝结交。

坐法抵罪:因犯法而受到惩罚。

蒙狱吏田甲:古代人物名,曾是狱吏。

溺之:溺死它。

内史:古代官名,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

汉使使者:汉朝的使者。

大行王恢:西汉时期的大行令,即大行皇帝的使者。

刺汉用事谋臣:刺杀汉朝的当权谋臣。

故吴相袁盎:前吴国相袁盎。

必得:一定要抓到。

相以下:从宰相以下的所有官员。

举国大索:全国大规模搜捕。

主辱臣死:君主受辱,臣子就应该死。

適长太子:嫡长子。

废王临江:被废为临江王。

用宫垣事:因宫墙之事。

卒自杀中尉府:最终在中尉府自杀。

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治理天下终不能因私情而破坏公义。

亲父:亲生父亲。

亲兄:亲生哥哥。

列在诸侯:作为诸侯国之一。

邪臣浮说:邪恶之臣的虚言。

犯上禁:违反皇上的禁令。

桡明法:破坏明确的法规。

致法於王:对王使用法律。

宫车即晏驾:皇帝的车驾即将离去,指皇帝去世。

攀:依靠,依赖。

大行:古代官名,即大行皇帝的使者。

匈奴:古代民族名,居住在北方,与汉朝为敌。

和亲:通过婚姻关系与敌对国家和平相处。

负戎马之足:拥有强大的骑兵。

怀禽兽之心:心性如同禽兽。

迁徙鸟举:迁徙如鸟之飞。

难得而制也:难以控制和制约。

鲁缟:鲁国的细麻布,比喻柔弱。

冲风之末:强风之后。

漂鸿毛:漂起鸿毛。

便宜:方便,有利。

马邑: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

武州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右玉县。

材官:古代官名,指负责训练士兵的官员。

护军将军:古代官名,负责保护军队的将领。

天子:古代中国的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单于:古代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相当于汉朝的皇帝。

辎重:指军事行动中的物资装备,如粮食、武器等。

罢:停止,放弃。

廷尉:古代官名,主管司法。

逗桡:犹豫不决,拖延。

丞相:古代官名,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高官职。

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室的尊贵成员。

天下兵:全国范围内的军队。

士:古代对士兵的称呼。

多略:有谋略,善于策划。

智:智慧,才智。

当世取合:在当代得到认可和赞赏。

忠厚:忠诚老实,厚道。

财:财富,金钱。

推举:推荐,举荐。

廉士:廉洁的士人。

贤于己者也:比他自己更有才能的人。

梁: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

壶遂:古代人物,梁国名士。

臧固:古代人物,梁国名士。

郅他:古代人物,梁国名士。

国器:国家的重要人才。

田蚡:古代人物,曾任丞相。

奉引:指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堕车蹇:车翻倒,跌倒。

车骑将军:古代官名,掌管车兵和骑兵的将军。

胡茏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将军:古代官名,军事指挥官。

庶人:古代社会地位较低的平民。

明年:第二年。

材官将军:古代官名,掌管材官的将军。

渔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壁:军营。

右北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虏:被敌人俘虏。

生虏:活捉的俘虏。

欧血:吐血。

元朔二年: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年号,相当于公元前127年。

太史公: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

定律历:制定历法。

韩长孺:古代人物,有义举。

义:正义,道义。

深中隐厚:内心深沉,外显厚道。

长者:有德行的人。

詹事:古代官名,掌管皇后、太子等事务的官员。

鞠躬君子:谦逊有礼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西汉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和其后的政治斗争。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天子对王恢不出击单于辎重表示愤怒,认为他擅自引兵罢战。王恢解释说,原计划是让匈奴进入马邑城,然后他袭击辎重,这样可以取得胜利。但由于单于得知计划,并未进入马邑城,王恢认为自己的三万军队无法与匈奴对抗,因此撤军,结果遭到了侮辱。尽管王恢知道撤军后会被处斩,但他认为这样可以保全三万士兵的生命。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军事指挥官在战略决策和执行中的困境,以及他们对国家和士兵生命的责任感。

接下来,王恢通过丞相蚡向太后进言,试图挽救自己的命运。蚡不敢直接对皇帝说,而是向太后进言,称王恢是马邑计划的始作俑者,如果现在处斩他,就是为匈奴报仇。太后将丞相的话告诉了皇帝,皇帝虽然同意王恢是马邑计划的始作俑者,但他认为王恢所部虽然未能击败单于,但袭击辎重也有一定的收获,可以安抚士兵。因此,皇帝决定不处斩王恢,而是让他自杀。这一段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权谋和宫廷斗争的残酷。

第二段介绍了梁孝王刘武的御史大夫韩安国。韩安国为人多谋略,智慧足以应对时局,但他性格忠厚。他虽然贪财,但推荐的人都是廉洁之士,比他自己更有才能。在梁国,他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等名士,因此受到了天下人的尊敬。皇帝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段文字展现了古代政治家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

第三段讲述了车骑将军卫青和李广等将领在抗击匈奴时的英勇事迹。卫青出上谷,破胡茏城,而李广被匈奴俘虏后又逃脱。公孙敖则因为大败而应当被处斩,最终赎为庶人。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将领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

第四段描述了卫尉韩安国在抗击匈奴时的困境。他原本是御史大夫,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被贬,但后来因为卫青等将领的功绩而重新受到重视。然而,他在抗击匈奴时再次受骗,损失惨重,感到非常自责。最终,他在病中去世。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将领在战场上的压力和牺牲。

最后一段是太史公对壶遂和韩安国的评价。他认为壶遂是一个廉洁君子,而韩安国则是一个忠厚的政治家。这段文字是对古代人物的道德评价,也反映了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5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