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穰侯列传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穰侯列传-原文

穰侯魏冄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其先楚人,姓羋氏。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

昭王母故号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号为宣太后。

宣太后非武王母。

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

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羋戎,为华阳君。

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

而魏厓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於齐。

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厓为秦相。

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厓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於是仇液从之。

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厓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

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

魏厓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烛免,复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

魏献河东方四百里。

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馀。

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

月馀,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

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

免二岁,复相秦。

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

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於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又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今王背楚、赵而讲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原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此臣之所闻於魏也,原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原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卫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

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

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

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

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

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楚,而後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齐恐,不走秦,必走晋、楚。此三也。秦割齐以啖晋、楚,晋、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敌。此四也。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韩氏必无上党矣。取天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昭王於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餘。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

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

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穰侯智识,应变无方。

内倚太后,外辅昭王。

四登相位,再列封疆。

摧齐挠楚,破魏围梁。

一夫开说,忧愤而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穰侯列传-译文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芈(mǐ)。

秦武王去世后,没有儿子,于是立他的弟弟为昭王。昭王的母亲原本被称为芈八子,等到昭王即位,芈八子就被称为宣太后。宣太后并不是武王的母亲。武王的母亲被称为惠文后,比武王先去世。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父长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同父的弟弟叫芈戎,是华阳君。而昭王的同母弟弟有高陵君和泾阳君。其中魏冉最贤能,从惠王、武王时期就开始任职并参与政事。武王去世后,诸弟争夺王位,只有魏冉努力促成昭王即位。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保卫咸阳。平定了季君之乱,驱逐了武王的王后到魏国,昭王的兄弟中不贤良的都被消灭,威震秦国。昭王年纪小,宣太后亲自处理国事,任命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去世,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国人楼缓来秦国担任相国,赵国不利,于是派仇液到秦国,请求让魏冉担任秦国相国。仇液即将出发时,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秦国如果不听你的,楼缓一定会怨恨你。你不如对楼缓说“请让我不要急于秦国”这样的话。秦王看到赵国请求让魏冉担任相国并不急迫,而且不听你的请求。你说的话如果事情没有成功,就体现了对楼缓的恩德;如果事情成功了,魏冉也会因此感激你。’于是仇液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秦国果然免去了楼缓的职务,让魏冉担任了秦国相国。

想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昭王十四年,魏冉推荐白起,让他代替向寿率领军队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大败他们,斩首二十四万,俘虏了魏国的将领公孙喜。第二年,又攻占了楚国的宛、叶。魏冉因病辞去相国职务,让客卿寿烛担任相国。第二年,寿烛辞职,魏冉再次担任相国,于是封魏冉于穰,再次增加封地陶,称为穰侯。

穰侯封地四年后,作为秦国的将领攻打魏国。魏国献出黄河以东四百里的土地。攻占魏国的河内,夺取了大小六十多座城池。昭王十九年,秦国自称西帝,齐国自称东帝。一个月后,吕礼来到秦国,秦国和齐国各自恢复帝号,成为王。魏冉再次担任秦国相国,六年后辞职。辞职两年后,再次担任秦国相国。四年后,派白起攻占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立南郡。于是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是穰侯推荐提拔的,两人关系很好。于是穰侯的财富,超过了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担任相国,带兵攻打魏国,击退了芒卯,进入北宅,随后包围了大梁。魏国的大夫须贾劝说穰侯说:‘我听说魏国的长吏对魏王说:“以前梁惠王攻打赵国,战胜三次,攻下邯郸;赵国不割地,邯郸又回到了。齐国人攻打卫国,攻下故国,杀了子良;卫国人不割地,故地又恢复了。卫、赵之所以国家保全、军队强盛而土地不被诸侯吞并,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困难而重视土地。宋、中山多次攻伐割地,国家随之灭亡。我认为卫、赵可以效仿,而宋、中山可以引以为戒。秦国,是一个贪婪而凶狠的国家,而且没有亲近的朋友。它像蚕一样侵蚀魏国,又吞并了晋国,战胜了暴君,割占了八个县,土地还没有全部并入,军队又再次出征了。秦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又击退了芒卯,进入了北宅,这不是敢于攻打梁国,而是要胁迫大王以求更多割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现在大王背离了楚国、赵国而与秦国讲和,楚国、赵国愤怒地离开大王,与大王争夺事奉秦国,秦国一定会接受他们。秦国带着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次攻打梁国,那么国家求得不灭亡是不可能的。我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讲和。如果大王想要讲和,就稍微割地并派质子;如果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这是我听说的魏国的情况,希望您能以此考虑问题。周书说“命运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说幸运不能经常得到。战胜暴君,割占八个县,这既不是兵力精良,也不是计谋高明,而是天幸居多。现在又击退了芒卯,进入了北宅,用来攻打大梁,这是把天幸当作常态。智者不会这样做。我听说魏国调集了全国一百个县中胜过甲等以上的精锐士兵守卫大梁,我认为不少于三十万。用三十万大军守卫七仞高的城墙,我认为就是汤、武复生,也难以攻下。轻易地背叛楚国、赵国的军队,攀登七仞高的城墙,与三十万大军作战,而且志在必得,我认为从天地分开到现在,从未有过这样的事情。攻打而不攻克,秦军一定会疲惫,陶邑一定会丢失,那么之前的战功就会付诸东流。现在魏国正疑惑不定,可以用稍微割地来收买。我希望您在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大梁之前,立即用稍微割地来收买魏国。魏国正疑惑不定,如果能够得到稍微割地的利益,一定会愿意这样做,那么您就可以得到您想要的东西。楚国、赵国因为魏国先于自己而愤怒,一定会争着事奉秦国,联盟因此瓦解,那么您就可以选择下一步的行动。而且您得到土地难道一定要用兵吗?割让晋国,秦国不攻打,魏国一定会效仿,将绛、安邑献给秦国。又为陶开辟了两条道路,几乎全部占领了故宋,卫国一定会效仿,将单父献给秦国。秦军可以保全,而您掌握了局势,想要什么得不到,想要做什么不成!我希望您深思熟虑,不要冒险。’穰侯说:‘好。’于是撤除了对大梁的包围。

第二年,魏国背叛了秦国,与齐国结盟。秦国派穰侯攻打魏国,斩首四万,击退了魏国的将领暴鸢,得到了魏国的三个县。穰侯的封地又增加了。

第二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魏国,在华阳下击败了芒卯,斩首十万,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以及赵国的观津。并且与赵国交换了观津,给赵国增兵,攻打齐国。齐襄王害怕了,派苏代给穰侯秘密写信说:‘我听说秦国将要增派四万赵国甲士来攻打齐国’,我私下认为我们大王一定会对敝国之王说“秦王明智而且熟悉计谋,穰侯智慧而且熟悉事务,一定不会增派四万赵国甲士来代替齐国”。这是为什么?三晋之间相互结盟,是秦国的深仇大敌。他们百次相背,百次相欺,不是不信,也不是无行。现在攻打齐国来肥赵国。赵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敌,这对秦国不利。这是第一个原因。秦国的谋士一定会说“攻破齐国,削弱晋国和楚国,然后才能制服晋国和楚国的胜利”。齐国,是一个疲弱的国家,用天下之力攻打齐国,就像用千钧之弩射穿溃堤的竹篾一样,一定会灭亡,怎么能削弱晋国和楚国呢?这是第二个原因。秦国少出兵,晋国和楚国就不会相信秦国;多出兵,晋国和楚国就会受制于秦国。齐国害怕了,不会逃到秦国,一定会逃到晋国和楚国。这是第三个原因。秦国割让齐国来引诱晋国和楚国,晋国和楚国用军队压迫秦国,秦国反而会受到攻击。这是第四个原因。晋国和楚国利用秦国的计谋来对付齐国,利用齐国的计谋来对付秦国,晋国和楚国的智慧在哪里,秦国和齐国的愚蠢在哪里?这是第五个原因。所以,得到安邑并好好地对待它,也一定不会有麻烦。秦国有了安邑,韩国就一定不会拥有上党了。占领天下的腹地,与出兵而害怕不能返回相比,哪个更有利?所以我才说秦王明智而且熟悉计谋,穰侯智慧而且熟悉事务,一定不会增派四万赵国甲士来代替齐国。”于是穰侯没有采取行动,带领军队返回了。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提议让客卿灶出兵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地,以此来扩大自己的陶邑。

这时,魏国人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讽刺穰侯攻打齐国,说这是越过三晋直接攻打齐国,趁此时机向秦昭王进言。

秦昭王于是采纳了范睢的建议。范睢说宣太后专权,穰侯在诸侯中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太过奢侈,财富甚至超过了王室。

于是秦昭王醒悟过来,免去了穰侯的相国职务,命令泾阳君等人离开国境,回到自己的封地。

穰侯离开国境后,车队有千辆之多。

穰侯在陶地去世,因此被安葬在那里。秦国又把陶地重新划为郡。

太史公评论说:穰侯是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甚至一度称帝于天下,让天下人都朝西叩首,这都是穰侯的功劳。

然而,当穰侯权势极盛、财富充裕时,一个普通人的劝言,就导致他失去了权势,忧愤而亡。对于寄居他乡的臣子来说,更是如此。

穰侯智慧过人,应变自如。在内依靠太后,在外辅佐昭王。四次担任相位,两次参与划分封疆。击败齐国和楚国,攻破魏国围困梁国。然而,一个普通人的劝言,就让他忧愤而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穰侯列传-注解

穰侯魏冄:穰侯魏冄,即魏冉,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姓魏名冉。在秦国历史上,穰侯魏冉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长期担任秦国宰相,对秦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宣太后: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也是秦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惠文后:惠文后,即秦武王的母亲,是秦昭王的祖母,秦武王死后,她未能继续担任王后。

异父长弟:异父长弟,指同父异母的哥哥,这里指穰侯魏冉与宣太后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同父弟:同父弟,指同父同母的弟弟,这里指穰侯魏冉与华阳君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将军:将军,古代军事职务,负责统帅军队。

咸阳:咸阳,秦国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季君之乱:季君之乱,指秦昭王时期发生的一次内乱。

质於齐:质於齐,指将人作为人质送到齐国。

相秦:相秦,指担任秦国的宰相。

吕礼:吕礼,战国时期魏国人,曾任秦国宰相。

白起:白起,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以善于用兵著称。

伊阙:伊阙,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是古代重要的关隘。

宛、叶:宛、叶,分别是楚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客卿:客卿是指非本国出生但受聘为官的人。

穰:穰,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陶:陶,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河东方四百里:河东方四百里,指黄河东岸方圆四百里的地区。

河内: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大梁:大梁,指魏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周书:周书,指周代的书籍。

汤、武: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晋国:晋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山西省。

绛安邑:绛安邑,指晋国的都城,位于今山西省。

单父:单父,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天下之肠胃:天下之肠胃,指天下腹心之地。

苏代:苏代,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善于辞令著称。

昭王:指秦昭王,名嬴则,是秦国的一位著名君主,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相国: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事,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穰侯: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也是秦国的重要权臣,名魏冉。

灶:灶,此处为人名,即灶神,古代民间信仰中的守护神。

伐齐:指秦国出兵攻打齐国。

刚、寿:刚、寿是齐国的地名,此处指齐国领土。

陶邑:陶邑是穰侯的封地。

魏人范睢:范睢是魏国人,后来成为秦国的重臣,名张禄。

泾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和高陵君是宣太后的儿子,也是秦国的重要人物。

富於王室:富於王室指财富超过王室成员。

免相国:免相国即免去相国的职位。

封邑:封邑是指君主赐予臣子的土地。

辎车:辎车是指古代用于运输的车辆。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称帝於天下:称帝於天下指秦昭王时期秦国国力强盛,有称帝的意图。

羁旅之臣:羁旅之臣指在外地做官的臣子,此处指范睢。

智识:智识指智慧和见识。

应变无方:应变无方指能够随机应变,处理各种情况。

四登相位:四登相位指范睢四次担任相国。

摧齐挠楚:摧齐挠楚指打击齐国和楚国,削弱这两个国家的力量。

破魏围梁:破魏围梁指打败魏国并围困梁国。

一夫开说:一夫开说指一个人通过劝说改变了局势,此处指范睢的劝说。

忧愤而亡:忧愤而亡指因忧虑和愤怒而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穰侯列传-评注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穰侯作为相国,其言辞和决策对秦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言客卿灶’表明穰侯的决策并非出自己见,而是借助他人之力,暗示其决策的复杂性和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斗争。

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此句介绍了故事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范睢。范睢以魏人身份,却自称张禄先生,这种身份的矛盾性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他对穰侯伐齐的批评,指出穰侯决策的短视和错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

昭王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

昭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这反映了昭王对国家利益的重视以及对穰侯权力的警觉。范睢的分析揭示了当时秦国政治的腐败和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为穰侯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此句总结了穰侯的一生。他虽然权势滔天,富甲天下,但最终因为一人的劝说而失去一切,忧愤而终。这里的‘一夫开说’指的正是范睢,凸显了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力量。同时,‘羁旅之臣’的比喻,也表达了对穰侯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

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外辅昭王。

此句评价了穰侯的才能。穰侯不仅智识过人,而且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他在内部依靠宣太后,在外部辅助昭王,体现了其政治手腕的高超。

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

穰侯在位期间,多次担任相位,扩大了封疆,对齐、楚、魏等国进行了有效的军事打击,这些都是他政治成就的体现。

一夫开说,忧愤而亡。

此句再次强调了穰侯的悲剧命运。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最终却因一人之言而丧命,令人唏嘘不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穰侯列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4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