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朝鲜列传-原文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
秦灭燕,属辽东外徼。
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
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
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
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
何去至界上,临浿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
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
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
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
右渠发兵距险。
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
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
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
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
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
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
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
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
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
楼船亦往会,居城南。
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
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
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
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郤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
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
天子曰将率不能,前使卫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
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
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之,有便宜得以从事。
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
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
遂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
天子诛遂。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
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谿相参、将军王夹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王又不肯降。”
阴、唊、路人皆亡降汉。
路人道死。
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
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复攻吏。
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巳,以故遂定朝鲜,为四郡。
封参为澅清侯,阴为荻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
最以父死颇有功,为温阳侯。
左将军徵至,坐争功相嫉,乖计,弃市。
楼船将军亦坐兵至洌口,当待左将军,擅先纵,失亡多,当诛,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右渠负固,国以绝祀。
涉何诬功,为兵发首。
楼船将狭,及难离咎。
悔失番禺,乃反见疑。
荀彘争劳,与遂皆诛。
两军俱辱,将率莫侯矣。
卫满燕人,朝鲜是王。
王险置都,路人作相。
右渠首差,涉何俱上。
兆祸自斯,狐疑二将。
山、遂伏法,纷纭无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朝鲜列传-译文
朝鲜王满,原本是燕国人。自从全燕时期,曾经攻占过真番、朝鲜,并设置了官吏,建造了防御工事。秦国灭掉燕国后,这些地方成为了辽东的外围地区。汉朝建立后,因为那里偏远难以防守,所以重新修缮了辽东的旧塞,一直修到浿水作为边界,归属燕国。燕王卢绾反叛,投奔匈奴,满逃亡,聚集了一千多人,他们剪去头发,穿上蛮夷的服装,向东走出边塞,渡过浿水,居住在秦朝废弃的土地上,上下建造了防御工事,逐渐役使真番、朝鲜的蛮夷以及从燕、齐逃亡的人,成为他们的首领,都城设在王险。
在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刚刚安定,辽东太守就邀请满作为外臣,保卫边塞外的蛮夷,不允许他们偷袭边境;各个蛮夷的君长想要进见天子,也不得阻止。消息上报后,皇帝同意了,因此满得以凭借军威和财物侵吞了周边的小城,真番、临屯都来归顺。范围达到数千里。
传位到孙子右渠时,引诱的汉朝逃亡者越来越多,而且从未进见过天子;真番旁边的众多国家想要上书见天子,也被阻拦。元封二年,汉朝派使者涉何去说服右渠,右渠始终不肯接受诏令。涉何离开到边界,站在浿水边,命令士兵刺杀了送他回朝鲜的朝鲜裨王长,立即渡河,骑马进入边塞,然后回去向天子报告说‘杀了朝鲜的将领’。皇帝因为涉何的名声好听,就没有追问,任命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人怨恨涉何,发兵袭击并杀死了涉何。
天子招募罪人攻打朝鲜。那年秋天,派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国出发,乘船渡过渤海;五万士兵,左将军荀彘从辽东出发:讨伐右渠。右渠派出军队在险要之地抵抗。左将军荀彘率领辽东的士兵先发制人,被打败逃散,荀彘因为违法被斩首。楼船将军杨仆率领齐国的七千人先到达王险。右渠坚守城池,看到楼船军人数不多,就出城攻击楼船军,楼船军被打败逃散。将军杨仆失去了部众,在山中躲藏了十多天,逐渐收集散兵,重新聚集。左将军荀彘攻击朝鲜浿水西边的军队,未能攻破。
天子因为两位将军没有取得胜利,就派卫山凭借军威去说服右渠。右渠见到使者后磕头道歉:‘愿意投降,但担心两位将军会杀我;现在看到您的信物,请允许我投降。’他派太子去道歉,献上五千匹马,以及军粮。有一万多人,手持武器,正要渡过浿水,使者及左将军怀疑他们要发动变乱,认为太子已经投降,应该命令他们放下武器。太子也怀疑使者及左将军会杀害他,所以没有渡过浿水,又带兵返回。卫山回去向天子报告,天子杀了卫山。
左将军攻破浿水上的军队,于是前进,到达城下,包围了城的西北角。楼船将军也前来会合,驻扎在城南。右渠于是坚守城池,几个月都未能攻下。
左将军原本是侍中,受到皇帝的宠爱,率领燕、代士兵,勇猛,乘胜追击,军队中很多人变得骄傲。楼船将军率领齐国的士兵,进入海中,已经多次失败和损失;他之前与右渠作战,因为侮辱了逃亡的士兵,士兵们都感到恐惧,将领们内心感到羞愧,在围攻右渠时,常常保持和平的态度。左将军急攻,朝鲜的大臣们就暗中派人私下与楼船将军约定投降,来回沟通,但还没有决定。左将军多次与楼船将军约定战斗,楼船将军想要尽快实现约定,但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左将军也派人寻求机会与朝鲜和解,朝鲜不同意,但内心倾向于楼船将军:因此两位将军关系不和。左将军认为楼船将军之前有失军罪,现在又与朝鲜私下交好而不投降,怀疑他有反叛的打算,但不敢发作。天子说将领们不能胜任,之前派卫山去说服右渠,右渠派太子来,卫山不能决断,与左将军的计划相矛盾,最终破坏了和约。现在两位将军围攻城池,又意见不合,因此久攻不下。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允许他根据情况行事。公孙遂到达后,左将军说:‘朝鲜应该早就被攻下了,但没攻下是有原因的。’他说楼船将军多次约定不战,详细地告诉了公孙遂自己的意图,说:‘现在如果不攻下,恐怕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不仅楼船将军,还可能和朝鲜一起消灭我们的军队。’公孙遂也认为如此,就拿着符节召楼船将军到左将军的营帐商议,立即命令左将军的手下逮捕楼船将军,并接管了他的军队,向天子报告。天子杀了公孙遂。
左将军合并了两支军队后,立即对朝鲜发起攻击。朝鲜的相路人、相韩阴、尼谿相参、将军王夹一起商议说:‘最初我们想要投降楼船将军,现在楼船将军被逮捕,只有左将军带领军队,战斗更加激烈,我们恐怕不能抵抗,国王也不愿意投降。’韩阴、唊、路人纷纷逃亡投降汉朝。路人途中死亡。元封三年夏天,尼谿相参派人杀死朝鲜王右渠来投降。王险城还没有被攻下,所以右渠的大臣成巳又反叛,再次攻击官吏。左将军派右渠的儿子长降、相路人的儿子最去告诉民众,处死了成巳,因此最终平定了朝鲜,将其划分为四个郡。封参为澅清侯,阴为荻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最因为父亲战死有功,被封为温阳侯。
左将军被召回后,因为争功相恨,计划不周,被处死。楼船将军也因为军队到达洌口,应该等待左将军,却擅自先行动,导致损失惨重,应该被处死,但用赎金免除了死刑。
太史公说:右渠依仗坚固的城池,导致国家断绝了祭祀。涉何欺骗功绩,成为发动战争的首脑。楼船将军狭隘,在困难中离间了咎。后悔失去了番禺,反而被怀疑。荀彘争功,与公孙遂都被处死。两军都受辱,将领们都没有被封侯。
卫满是燕国人,在朝鲜称王。王险成为都城,路人成为相国。右渠首先出现差池,涉何一同被召回。祸患由此开始,狐疑使得两位将军不和。卫山、公孙遂被处死,情况复杂,没有明确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朝鲜列传-注解
朝鲜王满:朝鲜王满,原名卫满,是燕国人。在古代,朝鲜地区属于燕国的版图。
燕人:燕国人,指的是古代燕国的居民。
真番:真番是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部族,后成为朝鲜的一部分。
朝鲜:朝鲜是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后来发展为朝鲜半岛的朝鲜王朝。
吏:官吏,指古代政府设置的官员。
鄣塞:边塞防御工事,用于防止外敌入侵。
辽东:辽东是古代中国东北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东部。
外徼:边远地区。
汉兴:汉朝建立。
燕王卢绾:燕王卢绾是汉朝初期的一位燕国国王。
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亡命:逃亡。
魋结蛮夷服:一种特殊的发型和服饰,模仿蛮夷。
王险:王险是朝鲜王卫满的都城。
孝惠、高后:汉惠帝和吕后,汉朝早期的两位皇后。
辽东太守:辽东地区的行政长官。
天子:古代中国的皇帝。
涉何:汉朝的一位使者。
右渠:朝鲜王卫满的孙子,朝鲜王。
元封二年:汉朝的年号,公元前109年。
楼船将军:汉朝的一位将军。
杨仆:楼船将军的名字。
荀彘:左将军荀彘,汉朝的一位将军。
卫山:汉朝的一位使者。
太子:朝鲜王的儿子。
济南太守:济南地区的行政长官。
公孙遂:济南太守公孙遂的名字。
左将军:汉朝的一位将军。
卫满:朝鲜王卫满的名字。
路人:朝鲜的一位大臣。
成巳:朝鲜的一位大臣。
四郡:汉朝在朝鲜地区设置的四个郡。
太史公: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朝鲜列传-评注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
这段文字描述了朝鲜王满的起源,他是燕国人,曾经统治过真番和朝鲜,并设立了官员和防御工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周边地区的统治策略,即通过设置官员和防御工事来巩固边疆。
秦灭燕,属辽东外徼。
这句话说明了在秦朝灭掉燕国后,朝鲜成为了辽东的外围地区。这体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
汉朝建立后,由于朝鲜距离遥远,难以防守,因此重新修缮了辽东的旧长城,以浿水为界,将朝鲜划归燕国。这表明汉朝在继承秦朝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
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这段文字讲述了燕王卢绾反叛后,满逃亡并聚集了一千多人,他们穿着蛮夷的服装,渡过浿水,占据了秦朝的旧地,逐渐统治了真番、朝鲜以及一些燕齐的亡命者。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人们往往会流亡到边疆地区。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
这段文字描述了汉朝初期,辽东太守与满达成协议,让他成为外臣,保护边疆外的蛮夷,不得让他们侵犯边境。这体现了汉朝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即通过设立外臣来维护边疆安全。
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这句话说明了汉朝皇帝批准了这一协议,因此满得以利用兵力威慑和财物收买周边的小国,使得真番和临屯都归顺了他,统治范围达数千里。这反映了汉朝对于边疆地区的统治力度。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
这段文字讲述了满的子孙右渠,他诱使许多汉朝的亡命者,却从未亲自进见汉朝皇帝;真番周围的各国都想要上书见皇帝,却被右渠阻拦。这反映了汉朝与朝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派使者涉何去说服右渠,但右渠始终不肯接受汉朝的命令。这表明了汉朝与朝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
这段文字说明了汉朝皇帝招募罪人攻打朝鲜,并派遣楼船将军杨仆和左将军荀彘分别从海上和陆地上讨伐右渠。这反映了汉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
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
这句话描述了右渠派兵抵抗,左将军卒正多率领辽东兵先行,但被击败后逃散,多被斩首。这反映了战争中军队的失利和将领的失败。
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
这段文字讲述了楼船将军率领齐兵七千人先到达王险,但右渠城守,知道楼船军兵力薄弱,便出城攻击,导致楼船军溃败。
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
这句话描述了楼船将军杨仆失去了大部分兵力,逃入山中十多天,逐渐收拢散兵,重新集结。
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这段文字说明了左将军荀彘攻打朝鲜浿水西部的军队,但未能取得胜利。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皇帝为了解决两将的困境,派遣卫山利用兵力威慑去说服右渠。
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
这段文字讲述了右渠见到使者后,表示愿意投降,但担心两将欺骗他杀害自己;现在看到使者手中的信物,表示愿意投降,并派遣太子入朝谢罪,献上马匹和军粮。
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
这句话描述了右渠派遣的万人军队持兵渡过浿水,使者及左将军怀疑他们有变,认为太子已经投降,应该命令士兵放下武器。
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
这段文字说明了太子也怀疑使者及左将军会欺骗他,因此没有渡过浿水,而是返回了。
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这句话描述了卫山返回后向汉朝皇帝汇报情况,皇帝因此处死了卫山。
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
这段文字说明了左将军荀彘攻破了浿水上游的朝鲜军队,随后前进至城下,围攻了朝鲜的西北部。
楼船亦往会,居城南。
这句话描述了楼船将军也前往会合,驻扎在城南。
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
这段文字说明了右渠坚守城池,数月未能被攻下。
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
这段文字描述了左将军荀彘原本是侍中,受到皇帝的宠信,率领着燕代士兵,勇猛善战,军队中很多人因此变得骄傲。
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这段文字讲述了楼船将军率领齐兵入海,已经遭受了很多损失;在与右渠的战斗中,因为侮辱了亡兵,士兵们都感到恐惧,将领们也感到羞愧,因此在围攻右渠时,他们常常保持和平的态度。
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
这段文字说明了左将军荀彘急于攻击,朝鲜大臣便暗中派人私下与楼船将军约定投降,但双方尚未达成最终决定。
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郤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
这段文字描述了左将军荀彘多次与楼船将军约定战斗,但楼船将军想要尽快达成协议,却未能如愿;左将军也派人试图私下与朝鲜达成协议,但朝鲜拒绝,最终导致两位将军之间产生了矛盾。
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
这段文字说明了左将军荀彘认为楼船将军之前有失军之罪,现在又与朝鲜私下勾结而不投降,怀疑他有反叛的意图,因此不敢轻易行动。
天子曰将率不能,前使卫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皇帝认为两位将军不能胜任,之前派遣卫山去说服右渠,右渠派遣太子前来,但卫山未能做出决定,与左将军的计划相冲突,最终破坏了协议。
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
这段文字说明了现在两位将军围攻城池,但他们的计划又出现了分歧,因此长时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之,有便宜得以从事。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皇帝派遣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处理事务,并赋予他便宜从事的权力。
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
这段文字说明了公孙遂到达后,左将军荀彘告诉他朝鲜已经很久应该被攻下,但未能成功的原因。左将军向公孙遂详细说明了楼船将军多次失约的情况,并表示如果不采取行动,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遂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
这句话描述了公孙遂也同意左将军的看法,并召见楼船将军进入左将军的营地商议事务,随后命令左将军的部下逮捕楼船将军,并接管了他的军队,向皇帝汇报。
天子诛遂。
这句话说明了汉朝皇帝处死了公孙遂。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
这段文字说明了左将军荀彘合并了两军的兵力,随后立即对朝鲜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谿相参、将军王夹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王又不肯降。”
这段文字描述了朝鲜的相路人、相韩阴、尼谿相参和将军王夹等人商议,他们原本想要投降楼船将军,但现在楼船将军被逮捕,只剩下左将军荀彘带领军队,战斗越来越激烈,他们担心无法抵抗,而朝鲜王也不愿意投降。
阴、唊、路人皆亡降汉。
这句话描述了相韩阴、相唊和相路人纷纷投降汉朝。
路人道死。
这句话说明了相路人途中死亡。
尼谿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
这段文字描述了尼谿相参派人杀死了朝鲜王右渠,并前来投降。
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复攻吏。
这句话说明了虽然王险城尚未被攻下,但右渠的大臣成巳又反叛,重新攻击汉朝的官员。
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巳,以故遂定朝鲜,为四郡。
这段文字说明了左将军荀彘派遣右渠的儿子长降和相路人的儿子最去安抚朝鲜民众,并诛杀了成巳,因此最终平定了朝鲜,将其划分为四个郡。
封参为澅清侯,阴为荻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皇帝封赏了尼谿相参、相韩阴、相唊和右渠的儿子长,分别封为澅清侯、荻苴侯、平州侯和几侯。
最以父死颇有功,为温阳侯。
这段文字说明了右渠的儿子最因为父亲的死有功,被封为温阳侯。
左将军徵至,坐争功相嫉,乖计,弃市。
这句话描述了左将军荀彘被召回朝廷,因为争功和互相嫉妒,被处死。
楼船将军亦坐兵至洌口,当待左将军,擅先纵,失亡多,当诛,赎为庶人。
这段文字说明了楼船将军杨仆也因为军队到达洌口时擅自行动,导致损失惨重,被处死,但后来被赎为庶民。
太史公曰:右渠负固,国以绝祀。
这句话是太史公的评论,他认为右渠固执己见,导致国家灭亡。
涉何诬功,为兵发首。
这句话描述了涉何因为诬陷功绩,成为了发动战争的导火索。
楼船将狭,及难离咎。
这句话说明了楼船将军因为狭隘的视野,导致在困难中无法脱身。
悔失番禺,乃反见疑。
这句话描述了楼船将军后悔失去了番禺,反而引起了别人的怀疑。
荀彘争劳,与遂皆诛。
这句话说明了荀彘因为争夺功劳,与公孙遂一同被处死。
两军俱辱,将率莫侯矣。
这句话是太史公的总结,他认为两军都受到了侮辱,将领们也都失去了封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