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原文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

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顷襄王以歇为辩,使於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於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適至於秦,闻秦之计。

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於陈县。

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於秦。

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

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

天下莫彊於秦、楚。

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臣请言其说:

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釭是也。

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

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於齐,以绝从亲之要。

今王使盛桥守事於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

王可谓能矣。

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

王之功亦多矣。

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後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

王又割濮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

王之威亦单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彊,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何以知其然也?

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

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

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於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

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於凿台之下。

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彊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

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

诗云“趯趯免,还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之信越也。

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

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何则?王无重世之德於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将十世矣。

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

刳腹绝肠,折颈摺颐,首身分离,暴骸骨於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於路。

鬼神孤伤,无所血食。

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

王将借路於仇雠之韩、魏乎?

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资於仇雠之韩、魏也。

王若不借路於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

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虽有之,不为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

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

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

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

王破楚以肥韩、魏於中国而劲齐。

韩、魏之彊,足以校於秦。

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後患,天下之国莫彊於齐、魏。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後,为帝未能,其於禁王之为帝有餘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彊,壹举事而树怨於楚,迟令韩、魏归帝重於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

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

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

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於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

然後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善。”

於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

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於秦,秦留之数年。

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

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於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

应侯曰:‘然。’

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原相国孰虑之。’

应侯以闻秦王。

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後图之。’

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後,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

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原赐死。’

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

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後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於江东。

考烈王许之。

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馀万。

五年,围邯郸。

邯郸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

当是时,楚复彊。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

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

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

取东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观津人硃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彊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

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

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

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

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

楚於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

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行相事。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

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

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

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

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

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

於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

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

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

今君相楚二十馀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後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後,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

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於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

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

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

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

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

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

硃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

何谓毋望之福?

君相楚二十餘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

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

此所谓毋望之福也。

何谓毋望之祸?

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

此所谓毋望之祸也。

何谓毋望之人?

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

此所谓毋望之人也。

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

硃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门之内。

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

於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

嫪毐亦为乱於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太史公曰:吾適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

後制於李园,旄矣。

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春申君失硃英之谓邪?

黄歇辩智,权略秦、楚。

太子获归,身作宰辅。

珠炫赵客,邑开吴土。

烈王寡胤,李园献女。

无妄成灾,硃英徒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译文

春申君是楚国人,名叫歇,姓黄。他学识渊博,曾在楚顷襄王手下做事。顷襄王认为歇很有辩才,就派他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白起攻打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大败韩魏联军,俘虏了魏将芒卯,韩魏两国屈服,开始侍奉秦国。秦昭王正准备让白起和韩魏一起攻打楚国,但还没行动,楚国的黄歇就到了秦国,得知了秦国的计划。

那时候,秦国已经先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被迫东迁,治理陈县。黄歇看到楚怀王被秦国诱骗入朝,结果被骗,留在了秦国,最终死在那里。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轻视他,担心一旦发动战争,就会灭亡楚国。

于是黄歇上书劝说秦昭王说:天下没有比秦国和楚国更强大的国家。现在听说大王想要攻打楚国,这就像两只老虎互相搏斗。两只老虎相斗,瘦弱的狗会趁机受害,不如与楚国交好。我来说说其中的道理:我听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反过来,冬天和夏天就是这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危险,堆放的干柴就是这样。现在大国的土地,遍布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从未有过的。

先帝文王、庄王在世时,三代都没有与齐国接壤,这是为了断绝与合纵联盟的联系。现在大王派盛桥在韩国守事,盛桥把他的土地献给秦国,大王不用动用武力,不用展示威严,就得到了百里之地。大王可以说是很有能力了。大王又发动军队攻打魏国,关闭了大梁的大门,占领了河内,攻下了燕国的酸枣、虚、桃,进入了邢地,魏国的军队像云一样飞扬,却不敢反击。大王的成绩也是相当多的。

大王停止了军事行动,让军队休息,两年后又重新发起攻击;又并吞了蒲、衍、首、垣,逼近了仁、平丘,黄、济阳的城池被围,魏国屈服;大王又割让了濮地的北部,控制了齐秦的交通要道,切断了楚赵的联系,天下各国联合起来也不敢救援。大王的威望也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大王能够保持已有的功绩,维护威望,摒弃攻取土地的念头,扩大仁义之地,使国家没有后顾之忧,即使是三王也不足以与之相比,五霸也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如果大王依靠众多的人力和强大的武力,乘着摧毁魏国的威势,想要用武力使天下各国臣服,我担心会有后患。诗经中说‘没有开始不完美,很少能坚持到最后’。易经中说‘狐狸涉水,湿了尾巴’。这些话说明开始容易,结束难。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以前智伯看到攻打赵国的利益,却不知道榆次的灾难,吴国看到攻打齐国的便利,却不知道干隧的失败。这两个国家,并非没有大的功绩,但他们在前面得到了利益,却在后面遭遇了祸患。吴国信任越国,跟随越国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了齐人,返回时却在三渚被越王俘虏。智伯信任韩魏,跟随他们攻打赵国,攻打晋阳城,胜利在望,但韩魏背叛了他,在凿台之下杀死了智伯瑶。

现在大王嫉妒楚国没有被摧毁,却忘记了摧毁楚国的强大韩魏,我为大王考虑,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诗经中说‘大武远宅而不涉’。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国是我们的盟友,邻国是我们的敌人。诗经中说‘趯趯兔,还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现在大王中途相信韩魏的善意,这正是吴国信任越国的行为。我听说,敌人不可信任,时机不可错过。我担心韩魏用谦卑的语言消除祸患,实际上却想欺骗大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王对韩魏没有深厚的恩德,反而有累世的仇恨。韩魏的父子兄弟有十代人在秦国死去,国家被破坏,宗庙被毁,尸体暴露在野外,头颅倒在地上,相互可见,老弱被绑,成为奴隶,遍布道路。鬼神孤独悲伤,没有祭祀。人民无法生活,家族离散,流亡为奴,遍布天下。

所以韩魏如果不灭亡,对秦国的社稷是个威胁。现在大王资助他们攻打楚国,不是太过分了吗?

而且大王攻打楚国,将从哪里出兵?大王将从敌人韩魏那里借路吗?一旦出兵,大王就会担心他们不回来,这是大王把军队寄托在敌人韩魏身上。

如果大王不借路给敌人韩魏,就一定要攻打随水的右岸。随水的右岸都是广阔的平原,大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大王虽然有这些地方,但并不能算是得到了土地。

而且大王攻打楚国的时候,四国一定会起兵来支援楚国。秦楚两国的军队会互相敌对,魏国会出兵攻打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所以宋国一定会被消灭。齐国会从南面攻打楚国,泗水上游一定会被占领。这些都是平原四通八达,肥沃的土地,却让它们独自攻打。

大王打败了楚国,却让韩魏在中国得到土地和利益,增强了齐国。韩魏的强大,足以与秦国抗衡。齐国南面以泗水为界,东面靠海,北面依河,没有后顾之忧,天下没有比齐国和魏国更强大的国家。如果齐国和魏国得到了土地和利益,就会专心侍奉下级官吏,一年之后,即使不能成为帝王,也足以阻止大王成为帝王。

以大王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强大的武力,一旦发动战争,就会在楚国树敌,如果等到韩魏把帝王的尊号再次给予齐国,那大王就失算了。我为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交好。秦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共同面对韩国,韩国一定会屈服。大王利用东山的险要,以曲河为利,韩国一定会成为关内侯。如果这样,大王再派十万军队驻守郑国,梁国就会感到寒冷,许、鄢陵会固守城池,上蔡、召陵就不会往来,这样魏国也会成为关内侯。

如果大王与楚国交好,关内的两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就会把土地投入到齐国,齐国的右部地区就可以轻易得到。大王的地域横跨两海,控制天下,这样燕国和赵国就没有了齐国和楚国,齐国和楚国也就没有了燕国和赵国。然后威胁燕国和赵国,直接动摇齐国和楚国,这四个国家不用痛苦就会屈服。

秦昭王说:‘好。’于是停止了白起的军事行动,并向韩魏道歉。派遣使者给楚国送礼,约定成为盟友。

黄歇受命回到楚国,楚王派黄歇和太子完到秦国作为人质,秦国留他们多年。楚顷襄王生病,太子无法回国。而楚太子与秦国的应侯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对应侯说:“相国真的对楚太子好吗?”应侯回答:“是的。”黄歇说:“现在楚王恐怕病情严重,秦国不如放回太子。太子一旦即位,必定会重视秦国,感激相国的恩德,这样既亲近了国家,又保有了万乘之国的储君地位。如果不放回太子,那么太子在咸阳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如果楚国另立太子,必然不会事奉秦国。失去与国的关系和万乘之国的友谊,这不是明智之举。希望相国深思。”应侯将此事上报秦王。秦王说:“让楚太子的师傅先去探问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做打算。”黄歇为楚太子出谋划策说:“秦国留住太子,是想从中获利。现在太子无法为秦国带来利益,我非常担忧。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宫中,如果楚王不幸去世,太子不在,阳文君的儿子必然会被立为继承人,太子就无法继承宗庙了。不如逃出秦国,和使者一起离开;我请求留下,用生命来承担责任。”楚太子于是换上便服,假扮成楚国的使者出了关,而黄歇留在住处,经常以生病为由谢绝来访。等到太子已经远离,秦国无法追捕,黄歇才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太子已经回国,走得很远了。我应当死去,希望赐死。”昭王大怒,想要听任他自杀。应侯说:“黄歇作为臣子,为了君主牺牲自己,太子即位后一定会任用黄歇,所以不如无罪释放他,以亲近楚国。”秦国于是放回了黄歇。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完即位,即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任命黄歇为相国,封为春申君,赐予淮北十二个县的封地。十五年后,黄歇向楚王建议说:“淮北地区与齐国相邻,形势紧迫,请将其设为郡以方便管理。”于是他将淮北十二县献给楚王,并请求在江东封地。考烈王同意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因此修建了故吴墟,作为自己的都城。

春申君担任楚相四年时,秦国攻破了赵国的长平军四十多万人。五年后,秦国围攻邯郸。邯郸向楚国求救,楚王派春申君带兵前往救援,秦军撤退,春申君返回。春申君担任楚相八年,楚军北伐灭掉了鲁国,任命荀子为兰陵令。那时,楚国再次变得强大。

赵国的平原君派人去拜访春申君,春申君将他安置在上等客舍。赵国的使者想要在楚国炫耀,用玳瑁簪,用珠宝装饰刀剑的鞘,请求春申君的客人。春申君的客人有三千多人,他的上等客人都是穿着珠履来见赵国使者的,赵国使者感到非常羞愧。

春申君担任楚相十四年时,秦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封为文信侯。秦国夺取了东周。

春申君担任楚相二十二年时,诸侯国都担忧秦国无休止的攻伐,于是联合起来,向西攻打秦国,楚国作为合纵的盟主,春申君负责处理事务。到达函谷关时,秦军出兵攻击,诸侯的军队都败退。楚考烈王因此责备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更加被疏远。

有一个叫朱英的观津人,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强大而您却使它变得弱小,对我来说不是这样。先王时与秦国友好二十年而不攻打楚国,是什么原因呢?秦国越过黾隘的关塞攻打楚国,不方便;假道于两周,背靠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不可行。现在情况不同了,魏国早晚要灭亡,不能珍惜许、鄢陵,魏国会把许地割让给秦国。秦军离陈地有一百六十里,我所观察到的,是秦国和楚国即将展开激烈的斗争。”楚国于是从陈地迁都寿春;而秦国迁移了卫国的野王,设立了东郡。春申君因此被封在吴地,继续担任相国。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此感到忧虑,寻求能生儿子的女人进献给楚王,很多人都被推荐,但最终没有儿子。赵国人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想要进献给楚王,听说她不能生育,担心长时间得不到宠爱。李园请求在春申君手下做事,不久后请假回家,因此错过了期限。回来后拜见春申君,春申君问他情况,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者来求见我的妹妹,我和使者一起喝酒,所以错过了期限。”春申君问:“已经订婚了吗?”他回答:“还没有。”春申君问:“可以见她吗?”他回答:“可以。”于是李园就把他的妹妹推荐给春申君。知道她怀孕后,李园就和他的妹妹商量。园妹妹趁机劝说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宠爱,即使是兄弟也比不上。现在您担任楚相二十多年,而楚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去世,您作为相国,必然会被立为新的国君,就像伊尹、周公一样,等楚王长大后再把政权交还,您为什么不直接南面称王,拥有楚国呢?这就是所谓的意想不到的福气。”春申君认为她说得对,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谨慎地安排她去见楚王。楚王召见并宠爱她,于是生了一个儿子,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被立为王后。楚王看重李园,李园开始掌权。

李园把他的妹妹送进宫中,立为王后,儿子被立为太子,他担心春申君泄露秘密而更加傲慢,暗中养了一批死士,想要杀掉春申君以灭口,而国内有不少人知道这件事。

春申君担任楚相二十五年时,楚考烈王生病。朱英对春申君说:“世界上有突如其来的福气,也有突如其来的灾祸。现在您处于一个意想不到的时代,侍奉一个意想不到的君主,怎么能没有意想不到的人呢?”春申君问:“什么叫做意想不到的福气?”朱英回答:“您担任楚相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相国,实际上就是楚王。现在楚王生病,早晚将要去世,而您辅佐年轻的君主,因此代替他掌管国家,就像伊尹、周公一样,等楚王长大后再把政权交还,您为什么不直接南面称王,拥有楚国呢?这就是所谓的意想不到的福气。”春申君问:“什么叫做意想不到的灾祸?”朱英回答:“李园不治理国家,而是您的仇敌,他不带兵却养着死士已经很久了,楚王去世后,李园一定会先入宫掌权,然后杀掉您来灭口。这就是所谓的意想不到的灾祸。”春申君问:“什么叫做意想不到的人?”朱英回答:“您把我安置在郎中,楚王去世后,李园一定会先入宫,我会为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所谓的意想不到的人。”春申君说:“您不必如此,李园是个弱者,我又对他很好,而且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呢!”朱英知道他的话没有被采纳,担心灾祸会波及到自己,于是逃跑了。十七天后,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先入宫,在棘门内埋伏了死士。春申君进入棘门时,李园的死士突然刺杀了春申君,砍下他的头,扔在棘门外。于是李园派官吏彻底消灭了春申君的家族。而李园的妹妹最初被春申君宠爱并怀孕后进入王宫,生下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

这一年,秦始皇帝已经即位九年了。嫪毐也在秦国作乱,被发现后,他的三族被灭,吕不韦被废黜。

太史公说:我到楚国去,参观了春申君的故城,宫殿建筑真是宏伟啊!当初,春申君劝说秦昭王,并且亲自出使,送回楚国的太子,这是多么明智和聪明啊!后来被李园所控制,最终失败了。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难道这就是春申君失去朱英的忠告的结果吗?

黄歇以其辩才和智谋,在秦国和楚国之间施展权谋。太子得以安全返回,黄歇亲自担任了宰相。他珠光宝气地接待了赵国的客人,在吴地开辟了新的领地。烈王没有子嗣,李园献上了自己的女儿。没有预兆的灾祸发生了,朱英的忠告成了空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注解

春申君:春申君,即黄歇,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以辩才和智谋著称。

楚人:指楚国人,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中国中部地区。

名歇:黄歇的字,即他的别名。

姓黄氏:姓黄,名歇,是黄姓的成员。

游学博闻:游历各地学习,博学多才。

事楚顷襄王:在楚顷襄王手下做事。

辩:善于辩论,能言善辩。

使於秦:出使秦国。

秦昭王:秦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与春申君有交涉。

白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秦昭王时期的大将,以善于用兵著称。

韩、魏:韩国和魏国,战国七雄之二。

华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禽:同“擒”,捉拿,俘虏。

芒卯:魏国将领。

顷襄王:楚国的国王,名熊横,黄歇的父亲。

巫、黔中:地名,位于今湖南省、重庆市一带。

鄢郢:地名,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

竟陵: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东徙治於陈县:向东迁移,治理陈县。

楚怀王:楚国的国王,名熊槐,黄歇的岳父,被秦国诱骗入秦后被迫留居。

留死於秦:在秦国死去。

物至则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转变。

冬夏是也:冬天和夏天就是这样的例子。

致至则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得危险。

累釭是也:堆积柴火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火灾。

万乘之地: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即大国。

从生民已来:从人类出现以来。

万乘之地未尝有也:从未有过这样的土地。

先帝文王、庄王:楚国的先代君主,文王和庄王。

三世不妄接地於齐:三代君主都没有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以绝从亲之要:以断绝与亲附国家的联系。

盛桥:人名,楚国的使者。

杜大梁之门:关闭了大梁的门,大梁是魏国的都城。

河内: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燕、酸枣、虚、桃: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邢: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云翔:像云一样飞翔,形容魏国军队的溃败。

捄:同“救”,救援。

休甲息众:停止军事行动,让士兵休息。

蒲、衍、首、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仁、平丘: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黄、济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婴城:围绕城池,指城防坚固。

濮之北:濮国的北方。

注齐秦之要:控制了齐秦之间的要道。

绝楚赵之脊:切断了楚国和赵国的联系。

五合六聚:指天下各国联合起来。

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三王五霸都不如大王您。

负人徒之众:依靠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仗兵革之彊: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

乘毁魏之威:趁着摧毁魏国的威势。

力臣天下之主:用武力使天下各国臣服。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一开始就不好,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狐涉水,濡其尾:狐狸涉水,湿了尾巴。

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这说明开始容易,结束难。

智氏:晋国的一个家族,智伯瑶是智氏的领袖。

赵之利:赵国的利益。

榆次之祸:智伯瑶在榆次遭到失败。

吴: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干隧之败:吴国在干隧战败。

越: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艾陵: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三渚之浦: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韩、魏叛之:韩、魏背叛了智伯瑶。

凿台: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毁楚之彊韩、魏也:摧毁了楚国的强大,也削弱了韩、魏。

大武远宅而不涉:大武王远离宅邸而不涉足。

援:帮助,支持。

敌:敌人。

趯趯免,还犬获之:兔子蹦蹦跳跳,最终还是被狗抓住。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别人有心思,我猜测他们的意图。

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中途相信韩、魏对大王的好意。

敌不可假,时不可失:敌人不可信任,时机不可错过。

重世之德:几代人的恩德。

累世之怨:几代人的仇恨。

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剖腹断肠,断颈折颚。

首身分离,暴骸骨於草泽:头和身体分离,尸体暴露在荒野。

僵仆:倒下。

血食:指祭祀。

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家族离散,流亡的人成为仆役和妾室。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资之与攻楚:资助他们攻打楚国。

随水右壤:随水地区的右岸。

广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宽阔的河流,山林和山谷,不适宜居住的地方。

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四个国家一定会全部起兵来响应大王。

构而不离:联合起来,不离不弃。

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故宋必尽:所以宋国会全部被消灭。

泗上必举:泗水地区一定会被攻占。

膏腴之地:肥沃的土地。

独攻:单独攻打。

校於秦:与秦国抗衡。

无後患:没有后顾之忧。

详事下吏:详细地处理下级官员的事务。

禁王之为帝:阻止大王成为帝王的行动。

东山之险:东山的险要之地。

曲河之利:曲河的便利。

关内之侯:关内的诸侯。

郑: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梁氏:魏国的姓氏,指魏国的贵族。

许、鄢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上蔡、召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注地於齐:把土地献给齐国。

两海:指东海和南海。

要约天下:控制天下。

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燕国和赵国没有齐国和楚国的支持,齐国和楚国没有燕国和赵国的支持。

危动燕、赵,直摇齐、楚:威胁燕国和赵国,直接动摇齐国和楚国。

痛而服:痛苦而屈服。

止白起而谢韩、魏:停止白起的行动,并向韩、魏道歉。

发使赂楚,约为与国:派遣使者贿赂楚国,并与楚国结为盟国。

黄歇:黄歇,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以谋略和外交才能著称,曾任楚国的相国。

归楚:返回楚国。

太子完:楚顷襄王的儿子,后来的楚考烈王。

入质於秦:作为人质留在秦国。

应侯:秦国的相国,名范雎。

相国: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咸阳:秦国的都城,今陕西省咸阳市。

布衣:平民,指地位低下的人。

奉宗庙:继承王位,担任祭祀祖先的职责。

谢病:以生病为由推辞。

万乘: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即大国。

相国孰虑之:相国您是否考虑过。

傅:老师,这里指太子的老师。

阳文君子:楚顷襄王的儿子,阳文君。

大命:指皇帝的寿命。

变衣服:改变服装。

御:驾车。

度:估计。

自言:自己陈述。

出远矣:已经离开很远。

封:授予封地。

淮北地:淮河以北的地区。

郡:行政区划单位。

故吴墟:古代吴国的遗址。

孟尝君:齐国的贵族,以养士著称。

平原君:赵国的贵族,以养士著称。

信陵君:魏国的贵族,以养士著称。

下士:招揽人才。

宾客:门客,指被贵族雇佣的人。

合从:结盟。

函谷关: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

咎:责备。

观津人:来自观津的人,观津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

硃英:硃英,指朱红色的花朵,这里可能指春申君的才智或忠诚。

毋望之福:意想不到的好运。

毋望之祸:意想不到的灾祸。

毋望之人:意想不到的人。

郎中:官职,指宫廷中的官员。

夷:灭族。

废:罢免。

嫪毐:秦国的宦官,因谋反被杀。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在这里,太史公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楚:指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

出身:出身,指个人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遣:遣,指派遣。

楚太子:楚太子,指楚国的太子,即未来的国君。

智之明:智之明,指智慧和明断。

李园:李园,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与春申君有矛盾。

旄矣:旄矣,旄,古代军旗上的长柄,旄矣即指失败或被废黜。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应该果断决定的事情却犹豫不决,结果反而导致混乱。

黄歇辩智:黄歇辩智,指黄歇的辩才和智慧。

权略:权略,指权谋和策略。

赵客:赵客,指赵国的客人,这里可能指与赵国有交往的人。

邑开吴土:邑开吴土,指在吴地开辟新的领地。

烈王:烈王,指楚国的国君,即春申君之后的楚王。

寡胤:寡胤,指后代少,即没有足够的继承者。

献女:献女,指献上女子,这里可能指李园献上的女子。

无妄成灾:无妄成灾,指意外的事情变成了灾难。

徒语:徒语,指空话或无意义的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评注

太史公开篇即以‘吾適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点明主题,通过‘適’字传达出太史公亲身经历的感受,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春申君故城的宏伟与繁华。‘宫室盛矣哉’中的‘盛’字,不仅形容了宫室的富丽堂皇,也暗示了春申君当年的权势与地位。

‘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此句中,太史公对春申君的智慧与谋略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字揭示了春申君在秦楚之间的外交手腕,‘出身遣楚太子归’则表现了他巧妙地利用自身地位,成功将楚太子送回楚国,展现了他的远见与决断。

‘後制於李园,旄矣。’这句话转折明显,‘後’字暗示了春申君权势的衰落,‘制於李园’则点明了春申君最终败于李园之手,‘旄’字形容春申君权势尽失,形象生动。

‘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硃英之谓邪?’太史公引用古语,点出春申君未能果断决策,最终导致失败。‘失硃英’一语双关,既指春申君失去了硃英(一种珍贵的宝石),也暗示他失去了辅佐自己的贤才,从而失去了生机。

‘黄歇辩智,权略秦、楚。’这句话概括了春申君黄歇的才智与谋略,‘辩智’和‘权略’两个词,分别从智慧和权术两方面赞扬了他的能力。

‘太子获归,身作宰辅。’这句话说明了春申君在帮助太子归国后,自身也成为了楚国的宰辅,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珠炫赵客,邑开吴土。’这句话描绘了春申君在政治上的成就,‘珠炫’和‘邑开’分别指他在外交和内政上的成功,‘赵客’和‘吴土’则代表了他在不同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烈王寡胤,李园献女。’这句话揭示了春申君在位期间,楚国王室后继无人,以及李园通过献女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反映了当时宫廷的复杂与险恶。

‘无妄成灾,硃英徒语。’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春申君的失败,‘无妄成灾’指他的失败并非由于自己的错误,而是由于外部因素,‘硃英徒语’则再次暗示了他失去了贤才的辅佐,使得他的失败更加可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4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