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文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

上复曰:‘长者。’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

具以质言。

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兒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

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

左右皆曰:‘善。’

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文帝称善。

其後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穚下走出,乘舆马惊。

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後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後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

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

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穇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韤!’

释之跪而结之。

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穇?’

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穇,欲以重之。’

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张廷尉事景帝岁餘,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

久之,释之卒。

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

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

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後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

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

张季、冯公近之矣。

张季未偶,见识袁盎。

太子惧法,啬夫无状。

惊马罚金,盗环悟上。

冯公白首,味哉论将。

因对李齐,收功魏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译文

张廷尉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他有一个哥哥叫仲,他们住在一起。释之因为有钱财而成为骑郎,侍奉孝文帝,十年没有升迁,也没有什么名声。释之说:‘长期做官减少了仲的财产,事情没有成功。’他想自己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释之有才能,可惜他要离开,于是请求调释之去补谒者一职。释之朝见完毕后,趁机向文帝提出了一些有利国家的事务。文帝说:‘说点实际的,不要说得太高深,要能现在就实施的。’于是释之谈论了秦汉之间的事情,以及秦朝为什么会失去天下而汉朝为什么会兴起,谈了很久。文帝称赞他,于是任命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随从皇帝出行,登上虎圈。皇帝问上林尉关于各种禽兽的记录,问了十多个问题,尉官左右看看,都不能回答。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尉官回答了皇帝的问题,非常详细,想以此展示他的口才。文帝说:‘官员不应该这样吗?尉官太无能了!’于是下令让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在任命之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皇帝说:‘是个长者。’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皇帝又说:‘也是个长者。’释之说:‘绛侯、东阳侯被称为长者,这两个人说话都不太出口,怎么会教这个啬夫喋喋不休、口才了得呢!而且秦朝因为任用刀笔吏,官员们争相以迅速和苛刻来互相竞争,但他们的弊端只是形式上的文辞,没有真正的同情心。因此,他们不听说自己的过错,逐渐发展到二世,天下土崩瓦解。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才好就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会随风摇摆,争相成为口才好的人而没有实际内容。而且,下级对上级的影响比影子随光还要快,一举一动都不能不谨慎。’文帝说:‘好。’于是停止了任命啬夫。

皇帝上车后,召唤释之陪乘,慢慢行驶,询问释之关于秦朝的弊端。释之详细地以真诚的回答。到了宫中,皇帝任命释之为公车令。

不久,太子和梁王一起乘车入朝,没有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赶阻止太子和梁王,使他们不能进入殿门。于是弹劾他们不下公门不敬,上奏给皇帝。薄太后听说后,文帝摘下帽子道歉说:‘教育儿子不谨慎。’薄太后于是派人传达命令赦免太子和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文帝因此认为释之不寻常,任命他为中大夫。

不久,释之升任中郎将。随从皇帝出行到霸陵,住在北面靠近厕所的地方。这时慎夫人跟从在旁,皇帝指给慎夫人看新丰的道路,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让慎夫人弹瑟,皇帝自己倚着瑟唱歌,心情凄凉悲伤,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用麻絮填塞缝隙,用漆涂抹其间,怎么可以移动呢!’左右都说:‘好。’释之上前说:‘如果里面有让人想动的东西,即使是把南山封锁,仍然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让人想动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何必忧虑呢!’文帝称赞他,后来任命释之为廷尉。

不久,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动了皇帝的车马。于是派人追赶,把他交给廷尉处理。释之审问。那个人说:‘我是县里的人,听到戒严,藏在桥下。过了一段时间,以为皇帝已经过去了,就出来,看到皇帝的车马,就跑了。’廷尉上奏判决,一个人违反戒严,应当罚金。文帝生气地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好温和,如果是其他马,难道不会把我撞伤吗?而廷尉却只判决罚金!’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是这样,如果再加重处罚,那么法律就不会被民众信任了。而且,当时如果皇帝下令立即处决他,那就已经结束了。现在既然已经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法律的平衡者,一旦倾斜,天下所有的法律都会变得轻重不一,民众将无处安放他们的手脚。希望陛下能明察。’过了一会儿,皇帝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庙坐前的玉环,被抓住,文帝生气,下令廷尉处理。释之按照法律判决,偷取宗庙器物的人应当处死。皇帝非常生气说:‘这个人如此无道,竟然偷了先帝的庙器,我交给廷尉处理,是想处死他,而你却按照法律上奏,这不是我共同继承宗庙的意思。’释之摘下帽子,磕头谢罪说:‘法律就是这样,足够了。而且罪行相等,但是根据逆顺的程度来定罪。现在偷取宗庙器物就要灭族,如果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假如愚民挖了长陵的一捧土,陛下将如何处罚他呢?’过了一段时间,文帝和太后讨论了这件事,于是同意了廷尉的判决。这时,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释之持公正的立场,于是结为亲友。张廷尉因此被天下人称赞。

后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释之害怕,称病。想辞职,又担心遭到严厉的惩罚;想亲自去道歉,又不知道该怎么办。采用了王生的建议,最终去道歉,景帝并没有责怪他。

王生是一个善于谈论黄老之术的隐士。曾经被召到朝廷中,三公九卿都站在那里,王生是一个老人,说:‘我解开了。’回头对张廷尉说:‘帮我系上鞋带!’释之跪下来为他系鞋带。系好之后,有人对王生说:‘你怎么敢在朝廷上侮辱张廷尉,让他跪下来系鞋带?’王生说:‘我年老而且地位低下,自己估计对张廷尉不会有任何帮助。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故意侮辱他,让他跪下来系鞋带,是想让他更加显贵。’众人听说后,认为王生有德行,更加尊重张廷尉。

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后,成为淮南王的相,还是因为以前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释之去世。他的儿子叫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后来被免职。因为他不能迎合当时的风气,所以终身没有做官。

冯唐,他的祖父是赵国人。父亲迁居到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居到安陵。冯唐以孝顺著称,担任中郎署长,侍奉文帝。文帝的车经过,问冯唐说:‘老先生为什么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如实回答。文帝说:‘我在代地时,我的尚食监高袪多次和我提起赵将李齐的才能,在钜鹿之战中表现出色。现在我每次吃饭,心里都没有不在想钜鹿的。你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吗?’冯唐回答说:‘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将领之才。’皇帝说:‘为什么?’冯唐说:‘我祖父在赵国时,担任官将,与李牧交好。我父亲曾是代相,与赵将李齐交好,了解他们的为人。’皇帝听说了廉颇、李牧的为人,很高兴,拍着大腿说:‘唉!我如果能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会担心匈奴吗!’冯唐说:‘陛下,即使您得到了廉颇、李牧,也无法使用他们。’皇帝生气,起身进入禁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冯唐责备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私下之处吗?’冯唐道歉说:‘我是个粗人,不知道忌讳。’

在那个时候,匈奴人刚刚大规模入侵朝那,杀了北地都尉卬。皇上因为匈奴的入侵而忧虑,于是再次问唐说:‘你为什么知道我不能使用廉颇、李牧呢?’唐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君王派遣将领时,会跪下来推车毂,说国内的事由我决定,国外的事由将军决定。军功和爵位的赏赐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回来后向我报告。这不是空话。我的祖父说,李牧作为赵国的将领驻守边疆,军市中的税收都用来宴请士兵,赏赐由他决定,不受到朝廷的干扰。他得到信任并要求成功,所以李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派遣了一千三百辆精选战车,一万三千名精锐骑兵,十万名百金之士,因此能够北击单于,击败东胡,灭亡澹林,西边遏制强大的秦国,南边支援韩、魏。在那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后来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倡优出身。赵王迁即位后,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死了李牧,让颜聚接替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被秦国俘虏消灭。现在我私下听说魏尚担任云中郡守,他把军市中的税收全部用来招待士兵,私下养钱,每隔五天就杀一头牛来宴请宾客和军官,因此匈奴人避而远之,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塞。敌人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骑兵出击,杀死了敌人很多。士兵都是普通人的子弟,从田地中征召入伍,哪里知道军令和符节。他们整天都在奋力作战,斩首捕俘,向上级报告功绩,如果一句话不合乎规定,文官就会用法律来制裁他们。赏赐不能执行,但文官必须遵守法律。我认为陛下法律太严,赏赐太轻,惩罚太重。而且云中郡守魏尚因为上报的战功和俘虏的人数差了六级,陛下把他交给执法官,剥夺了他的爵位,罚他服役。从这一点来看,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未必能够使用他们。我确实很愚蠢,触犯了禁忌,该死,该死!’文帝很高兴。当天命令冯唐拿着符节赦免了魏尚,重新任命他为云中郡守,并任命唐为车骑都尉,主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七年后,景帝即位,任命唐为楚相,后来被免职。武帝即位后,寻求贤才,推荐了冯唐。唐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于是让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冯遂字王孙,也是一位奇才,与我关系很好。

太史公说:张季的话是明智的,守法而不迎合别人的意图;冯公关于将领的论述,真是深刻啊!真是深刻啊!俗话说‘不知其人,观其友’,这两位君主的赞誉,可以载入史册。书上说‘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和冯公接近这种境界了。

张季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见识了袁盎。太子害怕法律,家仆无礼。惊马被罚金,盗环让皇上醒悟。冯公年老,他的关于将领的论述真是深刻!因为对李齐的辩论,收服了魏尚的功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注解

张廷尉释之:张释之,字季,汉代名臣,曾任廷尉,以公正无私著称。

堵阳人:指张释之的籍贯,堵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骑郎:古代官名,负责骑马侍卫。

孝文帝:汉文帝刘恒,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以仁爱治国著称。

调:古代官职调动。

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

袁盎:汉代名臣,曾任中郎将,与张释之有交往。

谒者: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上林尉:古代官名,负责上林苑的管理。

啬夫:古代官名,负责农田的管理。

上林令:上林苑的管理官职。

长者:指有德行的人。

刀笔之吏:指专以文书、诉讼为业的官吏。

质言:直言不讳地说话。

公车令: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车马。

司马门:古代宫廷的守卫之门。

劾:弹劾,指对官员提出指控。

薄太后:汉文帝的母亲,汉景帝的祖母。

公车:古代官署名,负责宫廷的车马。

穚: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跸:古代皇帝出行时的警戒制度。

廷尉:古代官名,负责司法审判。

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将犯人处死并在市集示众。

族:古代的一种刑罚,指诛灭全族。

黄老言:指道家思想,以黄帝和老子为代表。

处士:古代指有德行而不出仕的人。

尚食监: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饮食。

钜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廉颇、李牧: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搏髀:拍大腿,表示惋惜或感慨。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长期存在冲突。

朝那:古代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北地都尉卬:北地都尉是官职名,卬是人名。

胡寇:指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唐:指冯唐,此处为自称。

上古王者:指古代的帝王。

推毂:古代送别时的一种仪式,推车毂,表示送行。

阃以内:阃,古代宫门前的门槛,阃以内指国境之内。

阃以外:阃以外指国境之外。

军功爵赏:指根据军功授予的爵位和赏赐。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以善于用兵著称。

赵将:赵国的将军。

军市之租:军市,军队中的市场,租,税。

飨士:飨,宴请,士,士兵。

郭开谗:郭开,人名,谗,诬陷。

颜聚:人名,曾任赵国将领。

云中守:云中,地名,守,官职名,指地方行政长官。

私养钱:私养,私自储备,钱,金钱。

椎牛:椎,击打,牛,牛。

宾客军吏舍人:宾客,客卿,军吏,军官,舍人,官府中的低级官员。

单于:匈奴的首领。

东胡: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澹林:澹林,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彀骑:彀,拉弓,骑,骑兵。

百金之士:指价值百金的勇士。

尺籍伍符:尺籍,军令状,伍符,兵符,指军事命令。

莫府:古代官府名,此处指军事指挥机构。

冯唐: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以直言敢谏著称。

景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楚相:楚,地名,相,官职名,指地方行政长官。

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贤良:指有德有才的人。

郎:古代官职名,指宫廷中的侍卫官。

张季: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守法不阿意:遵守法律,不迎合别人的意愿。

将率:将领。

廊庙:古代宫殿中的走廊和殿堂,此处指朝廷。

书:指古代的书籍。

王道荡荡:王道,指帝王之道,荡荡,宽广。

便便:顺利。

李齐: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收功魏尚:收功,指取得功绩,魏尚,人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评注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

此句描绘了匈奴入侵的严重局势,‘新大入朝那’和‘杀北地都尉卬’强调了匈奴的威胁和汉朝的损失,反映了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这句话中,‘上’指的是皇帝,‘胡寇’指匈奴,‘复问’表明皇帝对如何使用将领有疑问,‘廉颇、李牧’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此句反映了皇帝对将领使用策略的困惑。

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冯唐的回答引用了古代的用兵之道,‘跪而推毂’形象地描述了古代帝王对将领的尊重和信任,‘阃以内’和‘阃以外’则区分了皇帝和将领的权限范围,体现了古代军事制度的特色。

‘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

此句强调了古代将领在外独立决策,军功爵赏由将领自行决定,体现了古代军事制度的灵活性和将领的自主权。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

冯唐引用了家族的传说,讲述了李牧作为赵将的例子,表明李牧能够自主赏赐士兵,不受中央干扰,体现了李牧的军事才能和赵国的军事制度。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

此句详细描述了李牧的军事成就,展现了李牧的军事才能和赵国的强盛。

‘当是之时,赵几霸。’

这句话评价了李牧时期的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反映了李牧对赵国的重要性。

‘其後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此句讲述了赵王迁继位后,因听信谗言而诛杀李牧,反映了宫廷斗争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这句话说明了赵国因李牧被杀而导致的失败,反映了李牧的重要性。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此句讲述了魏尚作为云中守的例子,表明他能够激励士兵,使匈奴不敢靠近云中,反映了魏尚的军事才能。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

这句话描述了魏尚击退匈奴的战斗,展现了魏尚的勇敢和军事才能。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此句反映了士兵的背景和他们对军纪的不了解,‘尺籍伍符’是古代的军令符节。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这句话描述了士兵的辛苦和压力,以及他们对功绩的重视和对法律制裁的恐惧。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此句反映了赏罚不明的现象,以及法律执行的严格。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冯唐对皇帝的治国策略提出了批评,认为法律过于严苛,赏罚不公。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此句讲述了魏尚因功过六级而被处罚,反映了赏罚不公的现象。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冯唐通过魏尚的例子,说明即使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也无法发挥他们的作用,反映了当时治国策略的弊端。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冯唐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恐惧,表示愿意承担任何后果。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此句说明了皇帝对冯唐的回应,表明皇帝认可了冯唐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赏赐。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此句描述了冯唐在景帝时期的经历,表明他在政治上的起伏。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此句说明了武帝时期对冯唐的重视,反映了武帝的求贤态度。

‘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此句描述了冯唐年老无法再为官,但他的儿子冯遂却得到了官职,反映了家族的影响力。

‘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此句描述了冯遂的性格和与太史公的关系,反映了冯唐家族的传承。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

太史公对张季和冯唐的评价,认为他们的言论有价值和意义,值得记录在历史中。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太史公引用了《尚书》中的话,认为张季和冯公的行为接近于王道,反映了他们的正直和公正。

‘张季未偶,见识袁盎。太子惧法,啬夫无状。惊马罚金,盗环悟上。’

此句描述了张季和袁盎的故事,反映了宫廷斗争和法治的困境。

‘冯公白首,味哉论将。因对李齐,收功魏尚。’

此句描述了冯唐晚年对军事的见解和对魏尚的认可,反映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4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