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於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
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後宫临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头。’
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
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
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
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其後门下乃复稍稍来。
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
毛遂曰:‘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
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
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毛遂曰:‘从定乎?’
楚王曰:‘定矣。’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从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於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
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
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後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於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於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卻三十里。
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
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
平原君曰:‘然。’
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
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子孙代,後竟与赵俱亡。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
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
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
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秦赵战於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
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
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
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硃入秦。
秦内之。
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硃矣,卿之为奚如?’
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硃,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应侯果显郑硃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
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於秦,割六县而媾。
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赵郝。
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王曰:‘请听子割,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
赵郝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他日三晋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开关通币,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於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告虞卿。
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偿於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
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
楼缓对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仕於鲁,病死,女子为自杀於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弗哭也。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於鲁,而是人不随也。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若是者必其於长者薄而於妇人厚也。’故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妻言之,是必不免为妒妻。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
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王蜰勿予!’
楼缓闻之,往见王。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
楼缓对曰:‘不然。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彊而乘弱矣’。今赵兵困於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於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原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於齐而取偿於秦也。而齐、赵之深雠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於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於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於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
赵王曰:‘善。’
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
楼缓闻之,亡去。
赵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顷之,而魏请为从。
赵孝成王召虞卿谋。
过平原君,平原君曰:‘原卿之论从也。’
虞卿入见王。
王曰:‘魏请为从。’
对曰:‘魏过。’
王曰:‘寡人固未之许。’
对曰:‘王过。’
王曰:‘魏请从,卿曰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曰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乎?’
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则小国受其祸。今魏以小国请其祸,而王以大国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窃以为从便。’
王曰:‘善。’
乃合魏为从。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於梁。
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
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
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
及不忍魏齐,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
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後世云。
翩翩公子,天下奇器。
笑姬从戮,义士增气。
兵解李同,盟定毛遂。
虞卿蹑蹻,受赏料事。
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译文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一位公子。在众多的公子中,赵胜最为贤能,喜欢结交宾客,他的宾客多达几千人。平原君曾经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三次被罢免宰相职务,三次又复位,被封在东武城。
平原君的家楼靠近民家。民家中有一个跛脚的人,用盘子装水去打水。平原君的美人住在楼上,看到这个跛脚的人,大笑起来。第二天,跛脚的人来到平原君的家门口,请求说:‘我听说您喜欢士人,士人愿意不远千里来投奔您,是因为您能尊重士人而轻视妾室。我不幸患有残疾,而您的后宫却嘲笑我,我希望得到那个嘲笑我的人的头。’平原君笑着回答:‘好的。’跛脚的人离开了,平原君笑着说:‘看这个小子,竟然因为一笑的事情想要杀掉我的美人,不是太过分了吗!’最终他没有杀掉那个美人。
过了一年多,门下的宾客和舍人渐渐离开的超过了一半。平原君感到奇怪,说:‘我对待各位宾客从未失礼,为什么离开的人这么多呢?’门下一个人上前回答说:‘因为您没有杀掉那个嘲笑跛脚的人,宾客们认为您是爱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们就离开了。’于是平原君就斩掉了那个嘲笑跛脚的人的美人头,亲自到门口去见跛脚的人,向他道歉。从那以后,门下的宾客又渐渐回来了。那时,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所以他们争相礼遇宾客以等待有才能的人。
秦国围攻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去求救,与楚国联合,约定带着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兼备的食客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如果文能取胜,那就好了。如果文不能取胜,就在华丽的屋下歃血盟誓,一定要达成联合,然后回来。士人不必在外面寻找,从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他找到了十九个人,再没有可选取的人,无法凑满二十人。门下有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自己向平原君推荐说:‘我听说您将联合楚国,约定带着二十个食客,不向外寻找。现在少一个人,我希望您能让我作为替补一同前往。’平原君问:‘先生在我门下待了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世,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锥尖立刻就能看到。现在先生在我门下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赞过您,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才能。您不行,您留下吧。’毛遂说:‘我今天是请求处在布袋里。如果让我早些处在布袋里,我就能脱颖而出,不只是锥尖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与毛遂一同前往。十九个人相互看着笑他,但并没有放弃。
毛遂到达楚国后,与十九个人讨论,十九个人都佩服他。平原君与楚国联合,讨论联合的利弊,从日出谈到中午,还没有决定。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吧。’毛遂握着剑,逐级登上台阶,对平原君说:‘联合的利弊,两句话就能决定。今天从日出谈到中午,还没有决定,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的舍人。’楚王斥责说:‘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和你说话,你是什么人!’毛遂握着剑走上前说:‘大王斥责我,是因为楚国有很多人。现在在十步之内,大王不能依靠楚国的军队了,大王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君主就在前面,为什么要斥责我?而且我听说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使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确实是因为他们能凭借自己的势力而发挥威力。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有百万士兵,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以楚国的强大,天下无人能敌。白起,不过是小人物,率领几万士兵,发动军队与楚国作战,一战就攻下了鄢郢,再战就烧毁了夷陵,三战就侮辱了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世的仇恨,也是赵国的耻辱,而大王却不知道憎恨。联合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君主就在前面,为什么要斥责我?’楚王说:‘是的,确实如您所说,我愿意献上国家来达成联合。’毛遂问:‘联合确定了没有?’楚王说:‘确定了。’毛遂对楚王的左右说:‘取来鸡狗马的血。’毛遂拿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该歃血来确定联合,接下来是我的君主,然后是我。’于是毛遂在殿堂上确定了联合。毛遂左手拿着盛血的盘子,右手招呼十九个人说:‘你们一起在堂下歃血。你们这些人,是依靠别人成事的人。’
平原君确定联合后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相士了。我相士多的有上千人,少的也有几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现在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让赵国在九鼎大吕之上。毛先生用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军队还强大。我不敢再相士了。’于是他尊毛遂为上宾。
平原君返回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来救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传圣旨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去救赵国,但都还没有到达。秦国紧急围攻邯郸,邯郸危急,将要投降,平原君非常担忧。邯郸的旅馆的官员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说:‘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灭亡了,我就成了俘虏,为什么不担忧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烧骨肉相食,可以说是非常危急了,而您的后宫有几百人,婢妾们穿着华丽的衣服,还有剩余的粮食和肉,而百姓们穿着破旧的衣物,连糟糠都吃不饱。百姓困苦,军队用尽,有的人用削尖的木棍做矛箭,而您的器物钟磬却完好无损。如果秦国攻破赵国,您怎么还能有这些?如果赵国保全了,您还担忧什么?现在如果您真的能让您的夫人和以下的人一起编入士兵之中,分配任务一起工作,把家里的东西都分给士兵享用,士兵在危难困苦的时候,更容易感激您的恩德。’于是平原君听从了他的建议,得到了三千名敢死之士。李同于是和这三千人一起前往秦军,秦军后退了三十里。也正好遇到楚、魏的救兵到来,秦军于是撤退,邯郸得以保全。李同战死,他的父亲被封为李侯。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保全邯郸的事情为平原君请求封赏。公孙龙听说了这件事,夜里驾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保全邯郸的事情为君主请求封赏,有这回事吗?’平原君说:‘是的。’公孙龙说:‘这非常不可取。而且大王推荐您担任赵国宰相,不是因为您的智慧和才能赵国没有,而是因为赵国没有比你更聪明能干的人。割让东武城来封赏您,不是因为您有功,而是因为国内没有立功的人,所以把您作为亲戚来封赏。您接受宰相之印时没有推辞,割让土地时没有说无功,也是因为您是亲戚。现在信陵君保全了邯郸而请求封赏,这是亲戚接受城池而国内计算功绩。这非常不可取。而且虞卿掌握了两个权柄,事情成功了,他拿着权利的凭证来要求;事情不成功,他用虚名来赞誉您。您一定不要听他的。’平原君于是没有听从虞卿。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他的子孙继承了爵位,最终与赵国一同灭亡。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擅长辩论,等到邹衍到赵国宣讲大道时,公孙龙就失宠了。
虞卿是一个游说之士。他穿着草鞋、拿着竹杖去游说赵孝成王。他见了一次,就被赏赐了百镒黄金和一对白璧;见第二次,就被任命为赵国的上卿,因此被称为虞卿。
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交战,赵国战败,失去了一名都尉。赵王召见楼昌和虞卿说:“军队战败,都尉又死了,我打算让他们穿上铠甲立刻去迎战,你们觉得怎么样?”楼昌说:“这样做没有好处,不如派遣重要使者去求和。”虞卿说:“楼昌提出求和,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不求和,军队一定会被击败。但是决定是否求和的主动权在秦国。而且大王谈论秦国,是想击败赵国的军队吗?”赵王说:“秦国已经用尽了全力,一定想击败赵国军队。”虞卿说:“大王如果听我的建议,可以派出使者带着贵重宝物去依附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如果想要大王的重宝,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赵国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国一定会怀疑天下合纵联盟,同时也一定会感到恐惧。这样,求和才有可能成功。”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而是与平阳君达成求和协议,派遣郑朱前往秦国。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召回虞卿说:“我让平阳君去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了郑朱,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虞卿回答说:“大王无法达成求和,军队必将被击败。天下庆祝胜利的都在秦国。郑朱是尊贵的人,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会向天下展示他的尊贵。楚国和魏国认为赵国已经求和,一定不会来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不会救大王,那么求和就无法成功。”应侯果然向天下展示郑朱,但最终不肯求和。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国随即围攻邯郸,让天下人耻笑赵国。
秦国解除了对邯郸的围攻后,赵王入朝,派赵郝与秦国约定事项,割让六个县以求和。虞卿对赵王说:“秦国攻打大王,是因为累了而回去吗?还是因为它的力量还能继续进攻,爱护大王而不进攻?”赵王说:“秦国攻打我,用尽了全力,一定是累了才回去。”虞卿说:“秦国用它的力量攻打它无法夺取的地方,累了才回去,大王又用它的力量无法夺取的地方去送给他们,这是帮助秦国自己进攻自己。明年秦国如果再次攻打大王,大王将无法得到救援。”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赵郝。赵郝说:“虞卿真的能了解秦国的力量极限吗?如果真的知道秦国力量无法进攻的地方,这个弹丸之地不给,让秦国明年再次进攻大王,大王难道不会割让内部的土地以求和吗?”赵王说:“请听你的,割让土地,你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进攻吗?”赵郝回答说:“这不是我能承担的责任。以前三晋与秦国交往,关系很好。现在秦国与韩、魏交好而攻打大王,大王对待秦国的方式一定不如韩、魏。现在我为大王解除了与亲敌的冲突,打开了通道,与韩、魏结交,明年大王独自被秦国攻打,这就是大王对待秦国的方式一定不如韩、魏的原因。这不是我能承担的责任。”赵王把这话告诉了虞卿。虞卿回答说:“赵郝说‘如果不求和,明年秦国会再次攻打大王,大王难道不会割让内部的土地以求和吗’。现在求和,赵郝又说不能保证秦国不再进攻。现在即使割让六个城池,有什么好处!明年秦国再次进攻,大王又割让它无法夺取的地方以求和,这是自取灭亡的方法,不如不求和。秦国虽然善于进攻,但不能夺取六个城池;赵国虽然不能守卫,但最终不会失去六个城池。秦国累了回去,军队一定疲惫。我们用六个城池收买天下攻打疲惫的秦国,这是我们失去天下但可以从秦国那里得到补偿。我国还讲求利益,哪有坐着割地,自己削弱而加强秦国的呢?现在赵郝说‘秦国与韩、魏交好而攻打赵国,是因为大王对待秦国不如韩、魏’,这是让大王每年用六个城池来侍奉秦国,就像坐着把城池割光一样。明年秦国再次要求割地,大王会给他吗?不给,这是抛弃前功而招致秦国的祸患;给了,就没有土地可以割让。俗话说‘强者善攻,弱者不能守’。现在坐着听任秦国,秦国的军队不会疲惫而得到更多土地,这是加强秦国而削弱赵国。用增强的秦国来割让更弱的赵国,这个计策永远不会停止。而且大王的地盘有限,秦国的需求没有止境,用有限的地盘来满足无止境的需求,形势必然会导致赵国的灭亡。”
赵王还没有决定怎么办,楼缓从秦国来,赵王与楼缓商议,说:“给秦国土地和不给,哪个更吉利?”楼缓谦虚地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赵王说:“尽管如此,还是请你谈谈你的个人看法。”楼缓回答说:“大王也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有两个女人在房间里自杀。他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没有哭泣。他的相室说:‘哪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的呢?’他的母亲说:‘孔子是贤人,被逐出鲁国,这个人却不追随他。现在儿子死了,女人为他自杀有两个,这样的人一定是对长者薄情而对着女人厚道。’所以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她是个贤良的母亲;从妻子的角度来说,她一定是个嫉妒的妻子。所以同样的话,说话的人不同,人心就会改变。现在我从秦国回来,说不要给土地,这不是好计策;说给土地,又怕大王认为我是为秦国说话:所以不敢回答。如果让我为大王出谋划策,不如给土地。”赵王说:“好吧。”
虞卿听到这个消息后,进宫见赵王说:“这是虚伪的言辞,大王不要给!”楼缓听到这个消息后,前去见赵王。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楼缓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虞卿只抓住了其中一点,没有抓住关键。秦国和赵国发生冲突,天下人都高兴,为什么?说‘我们将会趁着强国攻打弱国’。现在赵国的军队被秦国围困,天下庆祝胜利的都在秦国。所以不如赶快割地求和,以疑虑天下并安抚秦国的心。否则,天下将会趁着秦国的愤怒,利用赵国的困境,瓜分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还谈什么秦国的计划呢?所以说虞卿只抓住了其中一点,没有抓住关键。希望大王以此决定,不要再考虑其他了。”
虞卿听到这个消息后,前去见赵王说:“楼缓为秦国谋划的方法太危险了,这是更加让人怀疑天下,而不是安抚秦国的心。为什么不说这是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弱小呢?我之前说不要给土地,不仅仅是不给那么简单。秦国向大王索要六个城池,大王可以用这六个城池去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敌,得到大王的六个城池,会全力向西攻打秦国,齐国会听从大王的,不需要等到说完话。这样大王在齐国失去的,可以从秦国那里得到补偿。这样,齐国和赵国的深仇大恨可以得到报复,同时也向天下展示了大王的实力。大王以此发出信号,军队还没有到达边境,我就看到秦国带着重礼来到赵国,并愿意与大王和好。如果与秦国和好,韩、魏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更加尊重大王;尊重大王,一定会拿出贵重的宝物来先于大王。这样大王一举就结交了三国,并与秦国改变了立场。”赵王说:“好。”于是派虞卿去见齐王,与他商议对付秦国的事宜。虞卿还没有回来,秦国的使者已经到达赵国。楼缓听到这个消息后,逃跑了。赵国于是封虞卿一个城池。
过了一段时间,魏国请求结成联盟。赵孝成王召见虞卿商议。经过平原君,平原君说:“希望您讨论一下联盟的事。”虞卿进宫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请求结成联盟。”虞卿回答说:“魏国做得不对。”赵王说:“我本来就没有答应。”虞卿回答说:“大王做得不对。”赵王说:“魏国请求结成联盟,您说魏国做得不对,我本来就没有答应,又说大王做得不对,那么联盟最终不可能实现吗?”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与大国结盟,有利益时大国享受福气,有失败时小国承受灾祸。现在魏国作为小国请求承受灾祸,而大王作为大国拒绝享受福气,所以我说是大王做得不对,魏国也做得不对。我私下认为结盟是有利的。”赵王说:“好。”于是与魏国结成了联盟。
虞卿因为魏齐的缘故,不再重视万户侯和卿相的官印,与魏齐一起逃亡,最终离开了赵国,在梁国陷入了困境。魏齐死后,虞卿不得志,于是开始著书立说,上至春秋时期,下至近世,讨论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八个方面,总共八篇。这些作品用来批评国家的得失,后世将其传为《虞氏春秋》。
太史公说:平原君是那个混乱时代中的杰出公子,但是他并没有看到大局。俗语说‘利益让人失去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邪说,导致赵国陷入长平之战,损失了四十多万军队,邯郸几乎被灭亡。虞卿善于分析形势,为赵国出谋划策,多么高明啊!然而,他不忍心魏齐,最终在梁国陷入了困境,即使是普通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行的,何况是贤人呢?但是,虞卿并非因为穷困潦倒,也不能通过著书立说来在后世展现自己的才华。
翩翩公子,是天下罕见的英才。笑姬被杀,义士们的士气大增。李同兵败,毛遂盟誓。虞卿行走江湖,接受赏赐,处理事务。到了困顿魏齐的时候,他通过著书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注解
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也是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相国,以喜好宾客著称。
宾客:指那些被平原君所欢迎和接待的客人,这些客人中不乏有才能和地位的人。
躄者:指腿脚不便的人,这里特指那位因残疾而行走困难的人。
槃散行汲:槃散指用盘子装水,行汲是指去井边打水。
罢癃之病:罢癃是指身体残疾,无法正常行走。
合从於楚:合从是指战国时期的一种政治联盟,与“连横”相对,指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某个强国。
食客门下:食客是指古代贵族家中雇佣的文人、武士等,门下是指食客们的住所。
毛遂: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
锥之处囊中:比喻有才能的人如果不得其时,就像锥子放在布袋中,其尖部无法显露出来。
歃血:歃血是一种古代的盟誓方式,用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华屋:华丽的房屋,这里指举行盟誓的场所。
从之利害:从之是指合从的策略,利害是指其利弊。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以善于用兵著称。
鄢郢:古代楚国的都城。
夷陵:楚国的地名。
彊:彊,通“强”,强大。
社稷:国家的象征,这里指国家的利益。
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以豪放不羁和善于结交士人著称。
矫夺晋鄙军:指信陵君假传君命,夺取了晋鄙的军队。
剡木为矛矢:用削尖的木棍制作矛和箭。
钟磬:古代的乐器,这里指贵族家中的贵重物品。
虞卿:虞卿,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谋士,以善于谋略和忠诚著称。
游说之士:指以游说为职业的人。
蹑蹻檐簦:蹑蹻是指穿着草鞋,檐簦是指用竹子编成的雨具。
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赐予黄金一百镒和一对白玉璧,表示极高的赏赐。
上卿:古代官职,是高级官员之一。
长平:长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都尉:都尉,古代官职,是军队中的中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的部队。
束甲:束甲,指穿上战甲,准备出征。
趋:趋,快步走。
媾:媾,通“和”,指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和解。
重使:重使,指派出的重要使者。
附:附,依附,联合。
合从:合从,又称合纵,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应侯:应侯,指秦国的宰相,此处指秦国的宰相嬴应。
显:显,展示,炫耀。
郑硃:郑硃,人名,此处指赵国派往秦国的使者。
平阳君:平阳君,赵国的大臣,此处指赵国的平阳君。
朝:朝,指到朝廷去。
约事:约事,指约定事情,此处指签订和约。
负亲:负亲,指背弃亲信。
开关通币:开关通币,指开放边境贸易。
齐交韩魏:齐交韩魏,指与齐国和韩国、魏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晋: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
罢:罢,通“疲”,疲惫。
彊秦:彊秦,指强大的秦国。
弱赵:弱赵,指弱小的赵国。
从:从,通“纵”,指合纵策略。
平原君:平原君,指赵国的贵族赵胜,以宽厚仁爱著称。
从事:从事,指参与某项活动或事业。
魏齐:魏齐,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因政治斗争失败而逃亡。
万户侯:万户侯,古代封号,指封地有万户人口的侯爵。
卿相:卿相,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春秋: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
近世:近世,指战国时期,即春秋之后至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
节义:节义,指遵守道德规范,保持节操和义气。
称号:称号,指给予某人或某事的名称或称号。
揣摩:揣摩,指仔细考虑,深入理解。
政谋:政谋,指政治上的策略和计谋。
刺讥:刺讥,指批评和讽刺。
国家得失:国家得失,指国家的利益和损失。
世传:世传,指代代相传。
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形容平原君风度翩翩,是乱世中的优秀公子。
利令智昏:利令智昏,指因贪图利益而使智慧变得昏庸。
冯亭邪说:冯亭邪说,指冯亭的错误主张或邪说。
长平兵:长平兵,指战国时期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军队。
邯郸: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料事揣情:料事揣情,指善于分析情况,预测事情的发展。
大梁:大梁,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庸夫:庸夫,指普通的人,没有特殊才能的人。
笑姬:笑姬,指以笑为武器,能够鼓舞士气的人。
从戮:从戮,指一同被杀。
义士:义士,指讲义气的人。
兵解:兵解,指军队解散。
李同:李同,战国时期赵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蹑蹻:蹑蹻,指轻盈地行走。
见意:见意,指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评注
虞卿,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谋士,其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这段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虞卿在政治、道德和文学上的多重身份和成就。
首句‘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於梁’揭示了虞卿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抉择。虞卿因魏齐之事,放弃了高官厚禄,与魏齐同行,最终离开赵国,困于梁国。这表明虞卿对个人名誉和地位并不看重,更注重道义和忠诚。
‘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这句话描绘了虞卿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文学创作的过程。虞卿的著作不仅继承了《春秋》等古代经典,还观察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这一句强调了虞卿著作的价值。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国家政治得失的批评,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虞氏春秋’。
太史公对平原君的评价‘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指出平原君虽然才华横溢,但缺乏远见。这与虞卿形成鲜明对比,虞卿的‘料事揣情,为赵画策’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这句话揭示了平原君因贪图利益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凸显了虞卿的远见和智慧。
‘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太史公对虞卿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政治才能,又对他的个人品德表示赞赏。虞卿在面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冲突时,选择了后者,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後世云’这句话说明了虞卿的著作并非出于穷困潦倒,而是他内心思想的自然流露。
‘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虞卿蹑蹻,受赏料事。及困魏齐,著书见意’这一段描绘了虞卿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才华和品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通过对虞卿的描述,展现了一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