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原文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後孟子。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
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作主运。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
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
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後引之大道。
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淳于髡,齐人也。
博闻彊记,学无所主。
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
客有见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
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
客以谓髡。
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後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
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
後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
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
後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
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
於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槽镒。
终身不仕。
慎到,赵人。
田骈、接子,齐人。
环渊,楚人。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
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
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後。
六国之末,战胜相雄。
轲游齐、魏,其说不通。
退而著述,称吾道穷。
兰陵事楚,驺衍谈空。
康庄虽列,莫见收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的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如何使我国富强’的时候,我总是放下书叹息。说:唉,利益确实是混乱的根源!孔子很少谈论利益,是因为他常常防备利益的根源。所以说‘只为了利益而行动,会招来很多怨恨’。从天子到平民,好利的弊端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是鲁国人。他跟随子思的门人学习。学问通达后,游历到齐国,齐宣王没有任用他。后来到了梁国,梁惠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认为他的主张过于迁远,不符合实际情况。当时,秦国用商鞅变法,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楚国、魏国用吴起,战胜了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和田忌等人,使诸侯都朝见齐国。天下正忙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能事,而孟子却讲述唐、虞、夏、商、周时期的德政,因此他所到之处都不被接受。后来他退隐,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述孔子的思想,著成《孟子》七篇。此后有像他这样的学者。
齐国有三个姓邹的学者。第一个是邹忌,他以弹琴的技艺得到齐威王的赏识,进而参与国政,被封为成侯,并担任相国,比孟子先一步成功。接着是邹衍,比孟子晚一些。邹衍看到当权者越来越奢侈,不能崇尚道德,就像《大雅》中所说的那样,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他深入研究阴阳变化,创作了《怪迂之变》、《终始》、《大圣》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言辞宏大而不切实际,总是先从小事验证,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边无际。他先从现在开始,上溯到黄帝,学者们共同研究的内容,大至世间的兴衰,接着记载了吉凶祸福和制度,再往前推,直到天地未生,无法考证的起源。他先列举中国的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育,物类所珍,然后推而广之,甚至涉及到海外人所不能见到的景象。他称引自天地开辟以来的五德转移,治国有不同的适宜方法,而符应就是这样。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在天下中只占八十一分之一。中国称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部有九州,这是大禹划分的九州,不能算作州的数目。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还有九个,这就是所说的九州。这些九州被大海环绕,人民和禽兽无法相互往来,就像一个区域内的一样,算作一个州。这样共有九个州,外围被大瀛海环绕,这就是天地之间的界限。他的学说都是这样的。但最终目的,一定是达到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的施行,最初可能有些泛滥。王公大人最初见到他的学说,感到惊讶并愿意接受教化,但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重视。他到梁国,梁惠王到郊外迎接,行宾主之礼。他到赵国,平原君陪他并行,亲自为他拂席。他到燕国,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为他开道,请他坐在弟子的位置上学习,并为他建造了碣石宫,亲自前往拜他为师。他写了《主运》。他游历诸侯国受到如此的尊敬和礼遇,难道与孔子在陈蔡受困,孟子在齐梁受困是一样的吗!所以周武王以仁义讨伐商纣王而成为王,伯夷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询问军阵,孔子却不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子却称大王离开了邠地。这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随便迎合而已吗?拿着方榫头想要塞进圆凿里,怎么可能进去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给汤勉励他称王,百里奚在牛车下喂牛而缪公用他称霸,先迎合,然后引导他们走向大道。邹衍的言论虽然有些不合常规,但也许也有像牛鼎那样的意思吧?
自从邹衍与齐国的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各自著书论述治乱之事,以求得到世主的赏识,这难道是可以一一说尽的吗!
淳于髡,是齐国人。博学强记,但学问没有主攻的方向。他的劝谏,效仿晏婴的为人,然而他的目的是观察别人的意图和表情。有客人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屏退左右,单独与他会见两次,但都没有说话。惠王对此感到奇怪,责问客人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管仲、晏子都比不上他,但见到我,我却没有什么收获。难道是我不足以让他说话吗?为什么这样呢?’客人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确实如此。我上次见到王,王的心思在驱逐别人;后来再次见到王,王的心思在音乐上:因此我沉默不语。’客人把这一切告诉了惠王,惠王大惊,说:‘唉,淳于先生确实是圣人!上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人献来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看,淳于先生就到了。后来淳于先生再来的时候,有人献来一首歌,我还没来得及试听,淳于先生又来了。我虽然屏退了左右,但我的心思却在他们身上,这是有过的。’后来淳于髡再次见到惠王,一次谈话就连续三天三夜不停。惠王想要用卿相的职位来招待他,淳于髡因此辞去了。于是惠王送给他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他终身没有出仕。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学习黄老道德之术,并因此阐发其宗旨。所以慎到著了《十二论》,环渊著了《上下篇》,而田骈、接子也都有所论述。
邹奭,是齐国的学者,也相当程度地采纳了邹衍的学说来记录文献。
因此齐王非常赏识他们,从淳于髡以下,都封为列大夫,为他们建造了宽敞的住宅,高大的房屋,给予他们尊宠。他们考察了天下的诸侯和宾客,说齐国能够招致天下的贤士。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时才开始到齐国游学。邹衍的学说宏大而善辩;邹奭的著作虽然丰富但难以实施;淳于髡与他相处久,有时能说出好的言论。因此齐人歌颂说:‘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等人都在齐襄王时去世,而荀卿是最年长的老师。齐国尊重列大夫的职位,荀卿三次担任祭酒。齐国有人诽谤荀卿,荀卿于是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卿被免职,于是他在兰陵安家。李斯曾经是他的学生,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荀卿痛恨混乱的世道和政治,国家灭亡,乱臣贼子相继出现,不遵循大道而从事巫术,相信吉凶祸福,一些儒生拘泥于小节,如庄子等人又狡猾而扰乱风俗,于是他推究儒家、墨家、道家的事迹和兴衰,著述了几万字而去世。他最终被葬在兰陵。
而赵国有公孙龙进行坚白同异之辩,剧子有独特的言论;魏国有李悝,提出了尽地力的教育方法;楚国有尸子、长卢;还有阿之吁子。从孟子到吁子,世上有许多他们的著作,所以这里不一一论述他们的传承。
至于墨子,是宋国的大夫,擅长守御,提倡节俭。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代,有人说在他之后。
六国末期,各国相互争战,争做霸主。孟子游历齐、魏,他的学说没有得到接受。后来他退隐著述,感叹自己的学说得不到施展。他在兰陵为楚服务,邹衍谈论空洞的学说。虽然康庄大道上有很多学者,但没有人看到他们的学说得到实际应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孟子荀卿列传-注解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民本思想,有《孟子》一书。
梁惠王: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君主,曾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
利:利,指利益,这里指国家或个人的利益。
夫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此处指孟子。
放於利而行,多怨: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为只追求利益而行动,容易引起怨恨。
天子: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庶人:庶人,古代对平民的称呼。
孟轲:孟轲,即孟子。
驺人:驺人,指齐国。
子思: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儒家学者。
道:道,指儒家思想。
齐宣王: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君主。
商君: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推行变法。
富国彊兵:富国彊兵,指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
吴起:吴起,战国时期军事家,曾在楚、魏两国为将。
孙子:孙子,即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田忌:田忌,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
合从连衡:合从连衡,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联合对抗强国。
唐、虞、三代:唐、虞、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
诗书: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
仲尼:仲尼,即孔子。
驺忌:驺忌,即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成侯:成侯,邹忌的封号。
相印:相印,宰相的印信。
驺衍:驺衍,即邹衍,战国时期齐国的思想家。
阴阳消息:阴阳消息,指阴阳的消长变化。
怪迂之变:怪迂之变,指奇特而离奇的变迁。
终始、大圣之篇:终始、大圣之篇,指邹衍所著的关于宇宙生成和圣王治理的篇章。
五德转移:五德转移,指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
禨祥度制:禨祥度制,指吉凶祸福的预兆和制度。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古代中国的一种地理概念。
八十一分:八十一分,指中国在世界中的比例。
大雅:大雅,指《诗经》中的大雅部分,内容多为贵族诗歌。
黎庶:黎庶,指平民百姓。
裨海:裨海,指附属的海域。
牛鼎之意:牛鼎之意,指以低贱的身份成就伟大事业。
淳于髡: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策士。
晏婴: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驱驰:驱驰,指奔波劳碌。
音声:音声,指音乐和声音。
卿相位:卿相位,指宰相的职位。
安车驾驷:安车驾驷,指装饰华丽的马车。
束帛加璧:束帛加璧,指赠送的礼物。
黄金镒:黄金镒,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
黄老道德之术:黄老道德之术,指道家思想。
慎到:慎到,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田骈:田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接子:接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环渊:环渊,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驺奭:驺奭,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列大夫:列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
康庄之衢:康庄之衢,指宽阔的道路。
高门大屋:高门大屋,指高大的门楼和房屋。
兰陵:兰陵,战国时期楚国的地名。
李斯:李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后成为秦朝的宰相。
巫祝:巫祝,古代从事祭祀活动的人。
禨祥:禨祥,指吉凶祸福的预兆。
鄙儒小拘:鄙儒小拘,指思想狭隘的儒生。
庄周: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公孙龙: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的思想家。
坚白同异之辩:坚白同异之辩,公孙龙提出的关于坚和白、同和异的哲学辩论。
剧子:剧子,战国时期赵国的思想家。
李悝:李悝,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
尽地力之教:尽地力之教,李悝提倡的一种农业政策。
尸子:尸子,战国时期楚国的思想家。
长卢:长卢,战国时期楚国的思想家。
阿之吁子:阿之吁子,战国时期楚国的思想家。
墨翟:墨翟,即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代表人物。
宋之大夫:宋之大夫,指墨子曾在宋国担任大夫。
守御:守御,指防御。
节用:节用,指节约使用。
六国: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轲游齐、魏:轲游齐、魏,指孟子游历于齐、魏两国。
吾道穷:吾道穷,指自己的主张无法得到实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评注
太史公在开篇即以孟子书中的‘何以利吾国’引出对利弊的思考,表现出对孟子思想的深刻理解。‘未尝不废书而叹也’一句,流露出太史公对孟子思想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好利之风的担忧。‘利诚乱之始也’这句话,点明了利的危害,揭示了孟子罕言利的原因,即为了防止人们过分追求利益而导致的乱象。
孟子作为驺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其思想的形成与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道既通,游事齐宣王’表明孟子在思想上已经成熟,但‘宣王不能用’则反映了孟子在当时社会的遭遇。‘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则揭示了孟子思想与当时社会现实的脱节。
太史公对孟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不仅限于孟子个人,还扩展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即以攻伐为能,这与孟子的和平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则表明孟子试图回归传统文化,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句,说明了孟子在遭遇挫折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继续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其後有驺子之属’则表明孟子思想的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提供了思想资源。
太史公对驺衍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学术成就,也指出了他的局限性。‘其术皆此类也’表明驺衍的学术思想具有系统性,但‘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则表明他的思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儒家思想的核心。
‘驺子重於齐’一段,描述了驺衍在齐国的遭遇,以及他在各国受到的尊重。‘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孟子与驺衍的不同遭遇。
‘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等人物,代表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多元化。‘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一句,表明这些思想家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当时的政治。
‘荀卿’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其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一句,表明荀卿在齐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太史公在最后一段,对墨子、轲游、兰陵事楚等人物进行了简要介绍,表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众多,各具特色。‘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一句,揭示了墨子的思想特点。‘轲游齐、魏,其说不通’一句,则表明孟子在齐、魏两国的遭遇。‘康庄虽列,莫见收功’一句,则表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政治上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