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伯夷列传-原文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於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後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後世哉?
天道平分,与善徒云。
贤而饿死,盗且聚群。
吉凶倚伏,报施纠纷。
子罕言命,得自前闻。
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伯夷列传-译文
学者们阅读的书籍非常广泛,但仍然会依据六艺来考察其真实性。虽然《诗经》和《尚书》有所缺失,但虞舜和夏朝的文字还是可以了解的。尧帝将要退位,把位置让给了虞舜,在舜和禹之间,山岳的神灵和地方的官员都推荐了他们,于是尧帝在位上试用他们,他们担任要职几十年,功绩显著之后,才把政权交给了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天下展示重要的器物,君王的伟大统治,传承天下是如此困难。而有些人说尧帝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不接受,感到羞耻而隐居起来。到了夏朝的时候,有卞随、务光这样的人。这些人是如何被称颂的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山上据说有许由的坟墓。孔子按照顺序列举了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人,如吴太伯、伯夷等人,描述得非常详细。我听说许由和务光的道德非常高尚,但他们的文辞却很少被人了解,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怨恨很少。’‘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同情伯夷的心情,看到那些散失的诗歌,感到非常不同寻常。传说中写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王,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命令。’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愿意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人立了他们的中间的儿子为王。于是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就想去投奔他。到了那里,西伯昌去世了,武王带着木制的灵位,称为文王,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谏阻说:‘父亲去世了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这能算是孝顺吗?用臣子杀掉君主,这能算是仁德吗?’左右的人想要用兵器对付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扶他们离开。武王平定了商朝的混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但伯夷、叔齐感到羞耻,坚守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薇菜来吃。等到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首歌。歌词说:‘登上那西山啊,采集那里的薇菜。用暴政代替暴政啊,不知道这是错的。神农、虞、夏突然消失了啊,我该回到哪里去呢?唉,我快要死了,命运如此衰微!’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里看,他们的怨恨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
有人说:‘天道没有偏私,总是帮助善良的人。’如果伯夷、叔齐可以称为善良的人,那么他们为什么积累仁德、保持高尚的行为却饿死了呢?而且孔子的七十个弟子中,孔子特别推荐颜渊是好的学习者。然而颜渊却常常贫穷,连粗粮都吃不够,却早早地去世了。天道对善良人的回报,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杀害无辜的人,吃人的肉,凶暴残忍,聚集了几千人横行天下,竟然长寿而死。这是遵循了什么德行呢?这是最明显、最显著的事例。至于近代,那些行为不端正、专门触犯忌讳的人,却终身逍遥自在,富贵连绵不断。有的人选择地方才行动,时机到了才说话,行为不偏离正道,不公正不愤怒,但遇到灾祸的人却数不胜数。我非常困惑,如果所谓天道是正确的,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也都会按照自己的志向行事。所以说:‘如果富贵可以追求,即使是拿着鞭子的仆人,我也愿意做。如果无法追求,那就按照我的喜好行事。’‘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知道松柏不会凋谢。’整个世界都混乱不堪,清高的人才能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重视得如此之重,而轻视得如此之轻吗?
君子痛恨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颂。”贾谊说:“贪婪的人追求财富,烈士追求名声,夸大的人追求权力,普通人追求生存。”“光明相同的人互相照耀,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寻找。”“云彩跟随龙,风随虎,圣人出现,万物都能看到。”伯夷、叔齐虽然很有才能,但得到孔子的赞誉后,名声更加显赫。颜渊虽然勤奋好学,但依附在孔子的名下,他的行为更加显眼。隐居在山洞中的人,有时候选择隐居,有时候选择出仕,如果像他们这样的人名声被埋没,那就太悲哀了!街巷中的人,想要磨砺自己的品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些有崇高名声的人,怎么能对后世产生影响呢?
天道是公平的,与善良的人同在。贤人饿死,盗贼却聚集成群。吉凶相随,报应错综复杂。孔子很少谈论命运,我从他那里听说过的。唉,那些洁身自好的人,不依附那些有崇高名声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伯夷列传-注解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教育内容,是古代贵族教育的基本科目。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两部重要经典。
虞夏:虞指虞舜,夏指夏朝,这里泛指古代。
逊位:指君主退位。
许由:传说中古代的隐士,尧帝曾让位给他,但他不接受。
卞随、务光:都是传说中古代的隐士,不接受尧帝的让位。
箕山:古代的一座山,传说中许由的墓地所在。
仁圣贤人:指具有仁德、圣德和贤德的古人。
吴太伯:古代的贤人,传说中让位给弟弟泰伯。
伯夷、叔齐:古代的贤人,以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著称。
西伯昌:即周文王,古代的贤王。
武王:周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建立了周朝。
干戈:指战争。
首阳山:古代的一座山,伯夷、叔齐饿死于此。
薇:一种野菜。
神农、虞、夏:指古代的传说中的三位圣王。
孤竹君:古代的一个国君。
东伐纣:周武王东征,讨伐商纣王。
左右:指左右大臣。
太公:即姜太公,周文王的师,后成为周武王的辅佐。
平殷乱:指周武王平定商朝的暴政。
宗周:指天下归顺周朝。
七十子:指孔子的七十位弟子。
颜渊:孔子的弟子,以好学著称。
回也:颜渊的别称。
盗跖:古代著名的盗贼,以凶残著称。
肝人之肉:指吃人肉,形容极其残忍。
暴戾恣睢:形容极其凶暴残忍。
忌讳:指禁忌的事物。
岁寒:指严寒的冬天。
清士:指清高的人。
没世:指去世。
贾子:指贾谊,西汉初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指同类的人会相互吸引。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比喻有德者能感召万物。
名益彰:名声更加显赫。
附骥尾而行益显:比喻依附于名人而名声显赫。
名堙灭:名声被埋没。
素士:指清高的人。
青云之士:指有才能和德行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伯夷列传-评注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此句强调了学者在广博的载籍中,仍需以六艺为信据。诗书虽然有所缺失,但虞夏时代的文献仍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这体现了古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後授政。
这里描述了尧帝禅让天下给虞舜,以及舜帝传位给禹帝的过程。尧帝在禅让之前,对舜帝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和试用,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政权的顺利交接。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国家治理的审慎态度和对人才的重视。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此句表达了将天下视为重器,王者的大统传承之艰难。强调了王位传承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以及对国家未来的责任。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这里提到了关于尧帝让天下给许由的传说,许由不接受,以逃避名利的诱惑。这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清高理想的追求。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
此句提到了夏朝时期的卞随和务光,以及他们为何被称颂。这反映了古人对道德高尚者的推崇和对其事迹的传承。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太史公的这句话表明他亲自登上了箕山,并看到了许由的坟墓。这体现了史学家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对传说的验证。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这里提到了孔子对古代仁圣贤人的评价,如吴太伯、伯夷等人。这反映了孔子对道德典范的推崇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此句表达了太史公对许由、务光等人道德品质的赞赏,同时也对他们的文辞有所质疑。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文化的双重追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这里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对伯夷、叔齐的道德品质进行了高度评价。孔子认为他们不计较旧恶,追求仁义,因此没有怨恨。这反映了孔子对道德的重视和对仁义的推崇。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此句表达了太史公对伯夷情感的悲悯,以及对伯夷事迹的异样感受。这体现了太史公对历史人物情感的投入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这里引用了关于伯夷、叔齐的传说,介绍了他们的家庭背景。这为读者提供了对伯夷、叔齐事迹的背景了解。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此句描述了伯夷、叔齐在父亲去世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遵守父命而逃走的故事。这反映了伯夷、叔齐对道德的坚守和对家庭责任的尊重。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此句描述了叔齐同样不愿意接受王位,选择逃避。这体现了叔齐对名利的淡泊和对道德的坚持。
国人立其中子。
此句说明了国人在伯夷、叔齐逃避后,选择了他们的弟弟作为新的君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传统和秩序的尊重。
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此句描述了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待老人,决定前往归附。这体现了他们对仁德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此句描述了西伯昌去世后,武王继承王位,号为文王,并东征伐纣。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和对正义的追求。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此句描述了伯夷、叔齐在武王东征时,对武王的劝谏。他们认为武王在父亲未葬的情况下发动战争,既不孝也不仁。这体现了伯夷、叔齐对道德的坚守和对人伦的尊重。
左右欲兵之。
此句描述了武王左右大臣想要对伯夷、叔齐进行武力镇压。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对道德的挑战。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此句描述了太公望对伯夷、叔齐的评价,认为他们是义人,并帮助他们离开。这体现了太公望对道德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欣赏。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此句描述了武王平定殷乱后,伯夷、叔齐因为耻于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以薇为食。这体现了伯夷、叔齐对道德的坚守和对清高理想的追求。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此句描述了伯夷、叔齐在饿死前所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这体现了伯夷、叔齐对道德的坚持和对命运的无奈。
遂饿死於首阳山。
此句描述了伯夷、叔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这反映了他们对道德的坚守和对清高理想的追求。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伯夷、叔齐的行为是值得赞扬还是值得批评。这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行为的探讨。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
此句提出了关于天道的观点,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同时,对伯夷、叔齐的善行进行了肯定,但也对他们的饿死表示了遗憾。这体现了古人对天道的思考和对道德的探讨。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此句提到了孔子对颜渊的评价,认为他是好学之人。这反映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和对学习的重视。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此句描述了颜渊虽然好学,但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最终早逝。这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清贫生活和他们对知识的追求。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天对善人的报施表示了疑问。这体现了古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天道的探讨。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此句描述了盗跖的暴行,他杀害无辜,残忍无情,但最终却长寿。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道德和命运的冲突。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此句对盗跖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他的行为违背了道德,但却得到了长寿。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命运的思考。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此句描述了近世中一些人行为不轨,却能够享受安逸和财富。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道德和命运的冲突。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後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此句描述了古代社会中一些人选择正确的道路,却遭遇不幸。这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道德的坚守。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此句表达了太史公对天道的疑惑,认为天道是否存在,是善是恶。这体现了古人对天道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讨。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此句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己的道德和理想,不必与他人为伍。这体现了孔子对个人道德和理想的重视。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此句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认为如果富贵可以追求,即使是执鞭之士也会为之。但如果不可求,就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体现了孔子对个人选择和道德追求的重视。
“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此句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认为只有在寒冷的岁月中,才能看到松柏的坚韧。在世道混浊的时候,清高之士才能显现出来。这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人们应该重视道德和人格,而不是追求富贵。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此句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和贾谊的观点,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名声,而不是财富和权力。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名声的重视。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此句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认为同类的人会相互吸引,就像云会跟随龙,风会跟随虎一样。圣人出现,万物都会显现出来。这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此句描述了伯夷、叔齐虽然贤能,但得到孔子的赞誉后,名声更加显赫。这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此句描述了颜渊虽然好学,但得到孔子的推荐后,名声更加显赫。这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
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此句描述了隐居山林的士人,他们的名声可能会被埋没,这令人感到悲哀。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後世哉?
此句描述了普通百姓想要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附于道德高尚的人,就难以流传于后世。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
天道平分,与善徒云。
此句表达了天道是公平的,善人会受到天道的庇佑。这体现了古人对天道的信仰和对善行的追求。
贤而饿死,盗且聚群。
此句描述了贤人可能会饿死,而盗贼却能够聚集起来。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道德和命运的冲突。
吉凶倚伏,报施纠纷。
此句表达了吉凶祸福相互依存,报应和施舍都是复杂多变的。这体现了古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天道的探讨。
子罕言命,得自前闻。
此句描述了孔子很少谈论命运,但他的言论却能够得到传承。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智慧的重视。
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此句表达了对于那些不依附于道德高尚者的普通士人的感叹。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