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五-原文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
曾祖父,魏太武时以子都督讨两山屠各殁于阵,赠宁西将军、陇西郡守。
祖斌,袭领父兵,镇于高平,因家焉。
父文保,早卒。
魏大统末,以贤兄弟着勋,追赠泾原东秦三州刺史、司空。
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
尝出游,遇一老人,须眉皓白,谓之曰 :“我年八十,观士多矣,未有如卿者。必为台牧,卿其勉之 。”
九岁,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不寻章句。
或谓之曰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
贤曰 :“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于心 。”
问者惭服。
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笃。
魏永安中,万俟丑奴据岐、泾等诸州反叛,魏孝庄遣尔朱天光率兵击破之。
其党万俟道洛、费连少浑犹据原州,未知丑奴已败。
天光遣使造贤,令密图道洛。
天光率兵续进。
会贼党万俟阿宝战败逃还,私告贤曰 :“丑奴已败,王师行至此。阿宝以性命相投,愿能存济 。”
贤因令阿宝伪为丑奴使,绐道洛等曰 :“今已破台军,须与公计事,令阿宝权守原州,公宜速往 。”
道洛等信之,是日便发。
既出而天光至,遂克原州。
道洛乃将麾下六千人奔于牵屯山。
天光见贤曰 :“道洛之出,子之力也 。”
贤又率乡人出马千匹以助军,天光大悦。
时原州亢旱,天光以乏水草,乃退舍城东五十里,牧马息兵。
令都督长孙邪利行原州事,以贤为主簿。
道洛复乘虚忽至,时贼党千余人在城中,密为内应,引道洛入城,遂杀邪利。
贤复率乡人殊死拒战,道洛乃退走。
又有贼帅达符显围逼州城,昼夜攻战,屡被摧衄。
贤间道赴雍州,诣天光请援。
天光许之,贤乃返。
而贼营垒四合,无因入城。
候日向夕,乃伪负薪,与贼樵采者俱得至城下。
城中垂布引之,贼众方觉,乃弓弩乱发。
射之不中,遂得入城,告以大军将至。
贼闻之,便即散走。
累迁威烈将军、殿中将军、高平令。
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太祖西征。
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
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
及大军将至秦州,悦弃城走,太祖令兄子导勒兵追之,以贤为前驱。
转战四百余里,至牵屯山及之,悦自刭于阵。
贤亦被重疮,马中流矢。
太祖嘉之,赏奴婢、布帛及杂畜等,授持节、抚军大将军、都督。
魏孝武西迁,太祖令贤率骑兵迎卫。
时山东之众,多欲逃归。
帝乃令贤以精骑三百为殿,众皆惮之,莫敢亡叛。
封下邽县公,邑一千户。
俄授左都督、安东将军,还镇原州。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等,据州城反。
贤乃招集豪杰与之谋曰 :“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夫以羇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如吾计者,指日取之 。”
众皆从焉。
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
群贼大惊,一战而败,狼乃斩关遁走。
贤轻与三骑追斩之。
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
四年,莫折后炽连结贼党,所在寇掠。
贤率乡兵与行泾州事史宁讨之。
后炽列阵以待。
贤谓宁曰 :“贼聚结岁久,徒众甚多,数州之人,皆为其用。我若总一阵并力击之,彼既同恶相济,理必总萃于我。其势不分,众寡莫敌。我便救尾,无以制之。今若令诸军分为数队,多设旗鼓,掎角而前,以胁诸栅。公别统精兵,直指后炽,按甲而待,莫与交锋。后炽欲前,则惮公之锐。诸栅欲出,则惧我疑兵。令其进不得战,退不得走,以候其懈,击之必破。后炽一败,则众栅不攻自拔矣 。”
宁不从,屡战频北。
贤乃率数百骑径掩后炽营,收其妻子、僮隶五百余人,并辎重等。
属后炽与宁战胜,方欲追奔,忽闻贤至,乃弃宁与贤接战。
贤手斩十余级,生获六人,贼遂大败。
后炽单骑遁走。
师还,以功赏奴婢四十口,杂畜数百头。
八年,授原州刺史。
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
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
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
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
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
贤固请,德乃从之。
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
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
所掠之人,还得安堵。
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十六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太祖之奉魏太子西巡也,至原州,遂幸贤第,让齿而坐,行乡饮酒礼焉。
其后,太祖又至原州,令贤乘辂,备仪服,以诸侯会遇礼相见,然后幸贤第,欢宴终日。
凡是亲族,颁赐有差。
魏恭帝元年,进爵河西郡公,增邑通前二千户。
后以弟子植被诛,贤坐除名。
俄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时荆州群蛮反,开府潘招讨之。
令贤与贺若敦率骑士七千,别道邀截,击蛮帅文子荣,大破之。
遂于平州北筑汶阳城以镇之。
寻治郢州刺史。
时以巴、湘初附,诏贤总监诸军,略定,乃迁江夏民二千余户以实安州,并筑甑山城而还。
保定二年,诏复贤官爵,仍授瓜州刺史。
高祖及齐王宪
之在襁褓也,以避忌,不利居宫中。太祖令 于贤家处之,六载乃还宫。因赐贤妻吴姓宇文氏,养为侄女, 赐与甚厚。及高祖西巡,幸贤第,诏曰 :“朕昔冲幼,爰寓此 州。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瓜州诸军 事、瓜州刺史贤,斯土良家,勋德兼着,受委居朕,辅导积年。 念其规弼,功劳甚茂。食彼桑椹,尚怀好音,矧兹惠矣,其庸 可忘?今巡抚居此,不殊代邑,举目依然,益增旧想。虽无属 籍,朕处之若亲。凡厥昆季乃至子侄等,可并豫宴赐 。”于是 令中侍上士尉迟恺往瓜州,降玺书劳贤,赐衣一袭及被褥,并 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中厩马一匹、金装鞍勒、杂彩五百段、 银钱一万。赐贤弟申国公穆亦如之。子侄男女中外诸孙三十四 人,各赐衣一袭。又拜贤甥厍狄乐为仪同。贤门生昔经侍奉者, 二人授大都督,四人授帅都督,六人别将。奴已免贱者,五人 授军主,未免贱者十二人酬替放之。
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 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非 总管,至是创置焉。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 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五年,宕昌寇边,百姓 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 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 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 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 大败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俄废洮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 管府,复以贤为之。
高祖思贤旧恩,征拜大将军。天和四年三月,卒于京师, 时年六十八。高祖亲临,哀动左右。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 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谥曰桓。子端嗣。 端字永贵,历位开府仪同三司、司会中大夫、中州刺史。 从高祖平齐,于邺城战殁,赠上大将军,追封襄阳公,谥曰果。 端弟吉,仪同三司。吉弟崇,位至太府中大夫、上柱国、广宗 郡公。崇弟孝轨,开府仪同大将军、升迁县伯。孝轨弟询,少 历显位。大象末,上柱国、陇西郡公。
贤弟远,字万岁。幼有器局,志度恢然。尝与群儿为战斗 之戏,指麾部分,便有军阵之法。郡守见而异之,召使更戏。 群儿惧而散走,远持杖叱之,复为向势,意气雄壮,殆甚于前。 郡守曰:“此小儿必为将军,非常人也。”及长,涉猎书传,略 知指趣而已。
魏正光末,天下鼎沸,敕勒贼胡琮侵逼原州,其徒甚盛。 远昆季率励乡人,欲图拒守,而众情猜惧,颇有异同。远乃按 剑而言曰 :“顷年以来,皇家多难。匈党乘机,肆其毒螫。王 略未振,缓其枭夷。正是忠臣立节之秋,义士建功之日。丈夫 岂可临难苟免,当在死中求生耳。诸人并世载忠贞,沐浴教义, 今若弃同即异,去顺效逆,虽五尺童子,犹或非之,将复何颜 以见天下之士。有异议者,请以剑斩之!”于是众皆股栗,莫 不听命。乃相与盟歃,遂深壁自守。而外无救援,城遂陷。其 徒多被杀害,唯远兄弟并为人所匿,得免。远乃言于贤曰:“今 逆贼孔炽,屠戮忠良。远欲间行入朝,请兵救援。兄晦迹和光, 可以免祸。内伺衅隙,因变立功。若王师西指,得复表里相应, 既殉国家之急,且全私室之危。岂若窘迫凶威,坐见夷灭!” 贤曰:“是吾心也。”遂定东行之策。远乃崎岖寇境,得达京师。 魏朝嘉之,授武骑常侍。俄转别将,赐帛千匹,并弓刀衣马等。 及尔朱天光西伐,乃配远精兵,使为乡导。天光钦远才望, 特相引接,除伏波将军、长城郡守、原州大中正。
后以应侯莫陈崇功,迁高平郡守。太祖见远,与语悦之, 令居麾下,甚见亲遇。及魏孝武西迁,授假节、银青光禄大夫、 主衣都统,封安定县伯,邑五百户。魏文帝嗣位之始,思享遐 年,以远字可嘉,令扶帝升殿。迁使持节、征东大将军,进爵 为公,增邑千户,仍领左右。从征窦泰,复弘农,并有殊勋。 授都督、原州刺史。太祖谓远曰 :“孤之有卿,若身体之有手 臂之用,岂可暂辍于身。本州之荣,乃私事耳。卿若述职,则 孤无所寄怀 。”于是遂令远兄贤代行州事。沙苑之役,远功居 最,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阳平郡公,邑三千户。寻 从独孤信东略,遂入洛阳。为东魏将侯景等所围。太祖至,乃 解。及河桥之战,远与独孤信为右军,不利而退。除大丞相府 司马。军国机务,远皆参之,畏避权势,若不在己。时河东初 复,民情未安,太祖谓远曰 :“河东国之要镇,非卿无以抚之。” 乃授河东郡守。远敦奖风俗,劝课农桑,肃遏奸非,兼修守御 之备。曾未期月,百姓怀之。太祖嘉焉,降书劳问。征为侍中、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魏建东宫,授太子少傅,寻转少 师。
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请举州来附。时齐神武屯兵河阳。 太祖以仲密所据辽远,难为应接,诸将皆惮此行。远曰 :“北 豫远在贼境,高欢又屯兵河阳,常理而论,实难救援。但兵务神速,事贵合机。古人有言:“不入兽穴,安得兽子。”若以奇 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
脱有利钝,故是兵家之常。如其顾望 不行,便无克定之日 。”
太祖喜曰 :“李万岁所言,差强人意。”
乃授行台尚书,前驱东出。太祖率大军继进。远乃潜师而往, 拔仲密以归。仍从太祖战于邙山。时大军不利,远独整所部为 殿。寻授都督义州弘农等二十一防诸军事。
远善绥抚,有干略,守战之备,无不精锐。每厚抚〔境〕 外〔之〕 人,使为间谋,敌中动静,必先知之。至有事泄被诛 戮者,亦不以为悔。其得人心如此。尝校猎于莎栅,见石于丛 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余。就而视之,乃石也。 太祖闻而异之,赐书曰 :“昔李将军广亲有此事,公今复尔, 可谓世载其德。虽熊渠之名,不能独擅其美。”
东魏将段孝先率步骑二万趋宜阳,以送粮为名,然实有窥 窬之意。远密知其计,遣兵袭破之,获其辎重器械。孝先遁走。 太祖乃赐所乘马及金带床帐衣被等,并杂彩二千匹,拜大将军。
顷之,除尚书左仆射。远白太祖曰 :“远,秦陇匹夫,才 艺俱尔。平生念望,不过一郡守耳。遭逢际会,得奉圣明。主 贵臣迁,以至于此。今位居上列,爵迈通侯,受委方面,生杀 在手。非直荣宠一时,亦足光华身世。但尚书仆射,任居端揆, 今以赐授,适所以重其罪责。明公若欲全之,乞寝此授 。”太 祖曰 :“公勋德兼美,朝廷钦属,选众而举,何足为辞。且孤 之于公,义等骨肉,岂容于官位之间,便致退让,深乖所望也。” 远不得已,方拜职。太祖又以第十一子达令远子之,即代王也。 其见亲待如此。
时太祖嫡嗣未建,明帝居长,已有成德;孝闵处嫡,年尚 幼冲。乃召群公谓之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马有疑。”大 司马即独孤信,明帝敬后父也。众皆默,未有言者,远曰:“夫 立子以嫡不以长,礼经明义。略阳公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 信为嫌,请即斩信。”便拔刀而起。太祖亦起曰:“何事至此!” 信又自陈说,远乃止。于是群公并从远议。出外拜谢信曰:“临 大事,不得不尔。”信亦谢远曰 :“今日赖公,决此大议。”六 官建,授小司寇。孝闵帝践阼,进位柱国大将军,邑千户。复 镇弘农。
远子植,在太祖时已为相府司录参军,掌朝政。及晋公护 执权,恐不被任用,乃密欲诛护。语在孝闵帝纪。谋颇漏泄, 护知之,乃出植为梁州刺史。寻而废帝,召远及植还朝。远恐 有变,沉吟久之,乃曰 :“大丈夫宁为忠鬼,安能作叛臣乎!” 遂就征。既至京师,护以远功名素重,犹欲全宥之。乃引与相 见,谓之曰 :“公儿遂有异谋,非止屠戮护身,乃是倾危宗社。 叛臣贼子,理宜同疾,公可早为之所 。”乃以植付远。远素钟 爱于植,植又口辩,乃云初无此谋。远谓为信然。诘朝,将植 谒护,护谓植已死,乃曰 :“阳平公何意乃自来也?”左右云: “植亦在门外 。”护大怒曰:“阳平公不信我矣!”乃召入,仍 命远同坐,令帝与植相质于远前。植辞穷,谓帝曰 :“本为此 谋,欲安社稷,利至尊耳。今日至此,何事云云 。”远闻之, 自投于床曰:“若尔,诚合万死。”于是护乃害植,并逼远令自 杀。时年五十一。植弟叔谐、叔谦、叔让亦死。余并以年幼得 免。
建德元年,晋公护诛,乃诏曰 :“故使持节、柱国大将军、 大都督、阳平郡开国公远,早蒙驱任,夙着勋绩,内参帷幄, 外属藩维。竭诚王室,乃罹横祸。言念贞良,追增伤悼。宜加 荣宠,用彰忠节 。”赠本官,加陕熊等十五州诸军事、陕州刺 史。谥曰忠。隋开皇初,追赠上柱国、黎国公,邑三千户,改 谥曰怀。植及诸弟,并加赠谥。
植弟基,字仲和。幼有声誉,美容仪,善谈论,涉猎群书, 尤工骑射。太祖召见奇之,乃令尚义归公主。大统十年,释褐 员外散骑常侍。后以父勋,封建安县公,邑一千户。累迁抚军 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通直散骑常侍,领大丞相亲信。俄转大 都督、进爵清河郡公。
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及魏废帝即位之后,猜隙弥深。 时太祖诸子,年皆幼冲,章武公导、中山公护复东西作镇,唯 托意诸婿,以为心膂。基与义城公李晖、常山公于翼等俱为武 卫将军,分掌禁旅。帝深惮之,故密谋遂泄。
魏恭帝即位,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 常侍,进爵炖煌郡公,寻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拜阳平国世子。六官建,授御正中大夫。孝闵帝践阼,出为海 州刺史。
寻以兄植被收,例合坐死。既以主贵,又为季父穆所请, 得免。武成二年,除江州刺史。既被谴谪,常忧惧不得志。保 定元年,卒于位,年三十一。申公穆尤所钟爱,每哭辄悲恸, 谓其所亲曰:“好儿舍我去,门户岂是欲兴。”宣政元年,追赠 使持节、上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曹徐谯三州刺史、炖煌郡 公,谥曰孝。子威嗣。
威字安民,起家右侍上士,累迁至开府仪同三司,又改袭 远爵阳平郡公。从高祖平齐,以功授上开府、拜军司马。宣帝 即位,进授大将军,出为熊州刺史。大象末,位至柱国。
史臣曰:李贤和兄弟,属乱离之际,居戎马之间,志略纵 横,忠勇奋发,亟摧勍敌,屡涉艰危,
而功未书于王府,仕不 过于州郡。
及逢时值主,策名委质,或使烦莫府,或契阔戎行, 荷生成之恩,蒙国士之遇,俱縻好爵,各着勋庸。
遂得任兼文 武,声彰内外,位高望重,光国荣家,跗萼连晖,椒聊繁衍, 冠冕之盛,当时莫比焉。
自周迄隋,郁为西京盛族,虽金、张 在汉,不之尚也。
然而太祖初崩,嗣君冲幼。
内则功臣放命,外则强寇临边。
晋公以犹子之亲,膺负图之托,遂能抚宁家国,开翦异端,革 魏兴周,远安迩悦。
功勤已着,过恶未彰。
李植受遇先朝,宿 参机务,恐威权之已去,惧将来之不容,生此厉阶,成兹贝锦, 乃以小谋大,由疏间亲。
主无昭帝之明,臣有上官之诉。
嫌隙 既兆,衅故因之。
启冢宰无君之心,成闵皇废弒之祸,植之由 也。
李远既阙义方之训,又无先见之明,以是诛夷,非为不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五-译文
李贤,字贤和,祖籍陇西成纪。
他的曾祖父在北魏太武帝时期担任子都督,讨伐两山屠各部落时战死,被追赠为宁西将军、陇西郡守。
祖父李斌继承了父亲的军队,镇守高平,并在那里安家。
父亲李文保早逝。
北魏大统末年,因李贤兄弟的功勋,追赠他们的父亲为泾原东秦三州刺史、司空。
李贤从小就有志向和节操,不轻易行动。
有一次他外出游玩,遇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老人对他说:“我今年八十岁,见过很多士人,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你将来必定会成为台牧,你要努力啊。”
九岁时,李贤跟随老师学习,只是粗略了解大意,不深入研究章句。
有人对他说:“学习如果不勤奋,不如不学。”
李贤回答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能强迫自己去学习、等待别人提问,或者带领学生授课呢?我只是想粗略了解教义,弥补自己的不足。至于忠孝之道,我已经铭记在心。”
提问的人感到惭愧并佩服他。
十四岁时,李贤的父亲去世,他抚养并教导弟弟们,兄弟之间非常友爱。
北魏永安年间,万俟丑奴占据岐州、泾州等地反叛,魏孝庄帝派遣尔朱天光率军击败了他。
万俟丑奴的党羽万俟道洛、费连少浑仍然占据原州,不知道万俟丑奴已经失败。
尔朱天光派使者去见李贤,命令他秘密策划对付万俟道洛。
尔朱天光率军继续前进。
恰好万俟丑奴的党羽万俟阿宝战败逃回,私下告诉李贤:“万俟丑奴已经失败,朝廷的军队已经到了这里。我愿意以性命相托,希望你能救我。”
李贤于是让万俟阿宝假扮万俟丑奴的使者,欺骗万俟道洛等人说:“现在我们已经击败了朝廷的军队,需要与你们商议大事,让万俟阿宝暂时守卫原州,你们应该迅速前来。”
万俟道洛等人相信了,当天就出发了。
他们刚离开,尔朱天光就到了,于是攻占了原州。
万俟道洛率领部下六千人逃往牵屯山。
尔朱天光见到李贤说:“万俟道洛的逃走,是你的功劳。”
李贤又率领乡民献出一千匹马支援军队,尔朱天光非常高兴。
当时原州大旱,尔朱天光因为缺乏水草,于是退兵到城东五十里处,放牧马匹,休整军队。
他命令都督长孙邪利代理原州事务,任命李贤为主簿。
万俟道洛趁机突然返回,当时城中有千余名贼党作为内应,引万俟道洛入城,杀死了长孙邪利。
李贤率领乡民拼死抵抗,万俟道洛于是撤退。
又有贼帅达符显围攻州城,昼夜进攻,屡次被击退。
李贤从小路前往雍州,向尔朱天光请求援军。
尔朱天光答应了,李贤于是返回。
但贼军的营垒四面合围,无法进城。
等到太阳快落山时,李贤假装背着柴火,与贼军的樵夫一起到达城下。
城中垂下绳索将他拉上去,贼军才发现,于是乱箭齐发。
箭没有射中,李贤得以进城,告诉城中大军即将到来。
贼军听说后,立即散去。
李贤多次升迁,担任威烈将军、殿中将军、高平令。
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太祖西征。
李贤与他的弟弟李远、李穆等人秘密响应侯莫陈崇。
因功被任命为都督,继续镇守原州。
当大军即将到达秦州时,侯莫陈悦弃城逃走,太祖命令他的侄子宇文导率军追击,任命李贤为前锋。
转战四百余里,在牵屯山追上侯莫陈悦,侯莫陈悦在阵前自刎。
李贤也受了重伤,马被流箭射中。
太祖嘉奖他,赏赐奴婢、布帛和杂畜等,任命他为持节、抚军大将军、都督。
魏孝武帝西迁,太祖命令李贤率领骑兵迎接护卫。
当时山东的士兵大多想逃回家乡。
皇帝于是命令李贤率领三百精锐骑兵殿后,众人畏惧他,没有人敢逃亡。
封李贤为下邽县公,食邑一千户。
不久,任命他为左都督、安东将军,返回镇守原州。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杀害都督大野树儿等人,占据州城反叛。
李贤召集豪杰商议说:“贼军仓促起事,立即杀害了两位将领,虽然势头很盛,但已经骄傲自满。然而他们的政令无法施行,只是以掠夺为业。这些外来贼寇,驾驭乌合之众,自然会分崩离析。如果我们从中攻击,贼军必定丧胆。按照我的计策,很快就能取胜。”
众人都听从他的意见。
李贤于是率领三百名敢死士,分两路乘夜鼓噪而出。
贼军大惊,一战而败,豆卢狼斩关逃走。
李贤轻装与三名骑兵追击并斩杀了他。
李贤升任原州长史,不久代理原州事务。
大统四年,莫折后炽勾结贼党,四处劫掠。
李贤率领乡兵与代理泾州事务的史宁讨伐他。
莫折后炽列阵等待。
李贤对史宁说:“贼军聚集已久,人数众多,数州之人都为他们所用。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全力攻击,他们既然同恶相济,必然会集中力量对付我们。这样我们无法分散他们的力量,寡不敌众。如果我们分兵救援,也无法制胜。现在如果命令各军分为数队,多设旗鼓,从两侧夹击,威胁他们的营寨。你另外率领精兵,直指莫折后炽,按兵不动,不要与他交锋。莫折后炽想前进,就会畏惧你的精锐;各营寨想出击,就会害怕我们的疑兵。让他们进不能战,退不能走,等到他们松懈时,再攻击他们,必定能取胜。莫折后炽一旦失败,各营寨就会不攻自破。”
史宁不听,屡战屡败。
李贤于是率领数百骑兵直接袭击莫折后炽的营地,俘获了他的妻子、僮仆五百余人,以及大量辎重。
当时莫折后炽刚刚战胜史宁,正准备追击,突然听说李贤来了,于是放弃史宁,与李贤交战。
李贤亲手斩杀十余人,生擒六人,贼军大败。
莫折后炽单骑逃走。
军队返回后,李贤因功被赏赐奴婢四十人,杂畜数百头。
大统八年,李贤被任命为原州刺史。
李贤虽然年轻时就参军,但很擅长处理政事,安抚乡里,深得民心。
大统十二年,李贤随独孤信征讨凉州,平定后返回。
又安抚张掖等五郡后返回。
不久,茹茹人围攻州城,劫掠居民,驱赶牲畜。
李贤想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不决。
李贤坚决请求,王德才同意。
李贤率军准备出击,贼军得知后,撤军退走。
李贤于是率领骑兵追击,斩杀二百余人,俘虏百余人,缴获骆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计其数。
被劫掠的居民得以安居。
李贤被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大统十六年,李贤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太祖陪同魏太子西巡时,到达原州,于是到李贤家中,按年龄长幼让座,举行乡饮酒礼。
后来,太祖又到原州,命令李贤乘坐车辂,穿戴礼服,以诸侯会见的礼仪相见,然后到李贤家中,欢宴一整天。
凡是亲族,都按等级赏赐。
魏恭帝元年,李贤进爵为河西郡公,食邑增至二千户。
后来因为他的侄子李植被杀,李贤被牵连免职。
不久,李贤被任命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当时荆州群蛮反叛,开府潘招讨伐他们。
命令李贤与贺若敦率领七千骑兵,从另一条路拦截,击败蛮帅文子荣。
于是在平州北筑汶阳城以镇守。
不久,李贤被任命为郢州刺史。
当时巴、湘地区刚刚归附,朝廷命令李贤总督诸军,平定后,迁移江夏民二千余户充实安州,并筑甑山城后返回。
保定二年,朝廷下诏恢复李贤的官爵,任命他为瓜州刺史。
高祖及齐王宪
他在襁褓中时,因为避讳,不宜住在宫中。太祖命令他在贤家居住,六年后才回到宫中。因此赐给贤的妻子吴姓宇文氏,将她收养为侄女,并给予丰厚的赏赐。等到高祖西巡时,来到贤的府第,下诏说:“我年幼时曾寄居在此州。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贤,是此地的良家子弟,功勋和德行都很显著,受命辅佐我多年。念及他的规劝和辅佐,功劳非常显著。吃了桑椹,尚且怀念美好的声音,何况这样的恩惠,怎能忘记?如今我巡视此地,感觉与旧时无异,举目所见,更加增添了对过去的思念。虽然没有亲属关系,但我待他如亲人。凡是他的兄弟乃至子侄等,都可以一同参加宴会并接受赏赐。”于是命令中侍上士尉迟恺前往瓜州,颁布诏书慰劳贤,赐给他一套衣服和被褥,以及皇帝所佩戴的十三环金带一条、中厩马一匹、金装鞍勒、杂彩五百段、银钱一万。赐给贤的弟弟申国公穆同样的赏赐。贤的子侄男女及中外诸孙三十四人,各赐一套衣服。又任命贤的外甥厍狄乐为仪同。贤的门生中曾经侍奉过他的,两人被授予大都督,四人被授予帅都督,六人被授予别将。已经免除贱籍的奴仆,五人被授予军主,未免除贱籍的十二人则给予酬劳并释放。
四年,朝廷军队东征,朝中议论认为西道空虚,担心羌族和浑族侵扰,于是任命贤为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原本没有总管,至此才设立。贤于是大力开展屯田,以减少运输的负担;多设斥候,以防备敌人的侵扰。于是羌族和浑族收敛行迹,不敢向东进犯。五年,宕昌侵犯边境,百姓失业,于是在洮州设立总管府以镇守。于是废除河州总管,改任贤为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当时羌族侵犯石门戍,破坏桥梁和道路,以断绝援军的支援,贤率领千骑抵御,前后斩杀数百人,敌人于是退走。羌族又引吐谷浑数千骑,准备进入西疆。贤暗中得知,又派兵埋伏在险要的道路上,再次大败敌人。敌人于是震慑,不敢再侵犯边境。不久废除洮州总管,重新在河州设立总管府,再次任命贤为总管。
高祖思念贤的旧恩,征召他为大将军。天和四年三月,贤在京师去世,时年六十八岁。高祖亲自前来,哀痛感动左右。追赠他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谥号为桓。他的儿子端继承爵位。端字永贵,历任开府仪同三司、司会中大夫、中州刺史。随从高祖平定齐国,在邺城战死,追赠上大将军,追封襄阳公,谥号为果。端的弟弟吉,任仪同三司。吉的弟弟崇,官至太府中大夫、上柱国、广宗郡公。崇的弟弟孝轨,任开府仪同大将军、升迁县伯。孝轨的弟弟询,年少时历任显赫职位。大象末年,任上柱国、陇西郡公。
贤的弟弟远,字万岁。年幼时就有器量,志向远大。曾经与一群孩子玩战斗的游戏,指挥部署,便有了军阵的法则。郡守见到后感到惊奇,召他再玩一次。孩子们害怕而四散逃跑,远持杖叱责他们,重新摆出阵势,意气雄壮,甚至比之前更甚。郡守说:“这孩子将来必定成为将军,不是普通人。”长大后,涉猎书籍,略知大意而已。
魏正光末年,天下大乱,敕勒贼胡琮侵犯原州,其徒众甚多。远的兄弟率领乡人,想要抵抗防守,但众人心中猜疑恐惧,意见不一。远于是按剑说道:“近年来,皇家多难。匈奴党羽乘机肆虐。王略未振,未能迅速平定叛乱。这正是忠臣立节、义士建功的时候。大丈夫岂能在危难时苟且偷生,应当在死中求生。你们都是世代忠贞,沐浴教义,如今若弃同即异,去顺效逆,即使是五尺童子,也会非议,你们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之士?有异议的,请以剑斩之!”于是众人皆恐惧,无不听从命令。于是共同盟誓,深壁自守。但外无救援,城池最终陷落。其徒众多被杀害,只有远兄弟被人藏匿,得以幸免。远于是对贤说:“如今逆贼猖獗,屠戮忠良。我打算秘密前往朝廷,请求援兵。兄长可以隐晦行事,保全自身。暗中等待时机,因变立功。若朝廷军队西进,我们可以内外呼应,既为国家之急,也保全家族之危。岂能坐以待毙,坐视灭亡!”贤说:“这正是我的心意。”于是决定东行。远于是艰难穿越敌境,到达京师。魏朝嘉奖他,任命他为武骑常侍。不久转为别将,赐帛千匹,并弓刀衣马等。等到尔朱天光西征,便配给远精兵,让他为向导。天光钦佩远的才能和声望,特别引荐他,任命他为伏波将军、长城郡守、原州大中正。
后来因应侯莫陈崇的功劳,远被调任高平郡守。太祖见到远,与他交谈后非常高兴,命令他留在麾下,非常亲近和优待。等到魏孝武西迁,任命他为假节、银青光禄大夫、主衣都统,封安定县伯,食邑五百户。魏文帝即位之初,希望长寿,因远的字“万岁”寓意吉祥,命令他扶皇帝升殿。升任使持节、征东大将军,进爵为公,增加食邑千户,仍统领左右。随从征讨窦泰,收复弘农,都有特殊功勋。任命为都督、原州刺史。太祖对远说:“我有你,就像身体有手臂一样,怎能暂时离开?本州的荣耀,只是私事。你若述职,我就无所寄托了。”于是命令远的兄长贤代行州事。沙苑之战,远的功劳最大,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阳平郡公,食邑三千户。不久随从独孤信东征,进入洛阳。被东魏将领侯景等包围。太祖到来,才解围。等到河桥之战,远与独孤信为右军,战败而退。任命为大丞相府司马。军国机务,远都参与其中,但他畏惧权势,仿佛与自己无关。当时河东刚刚收复,民情未安,太祖对远说:“河东是国家的要镇,非你无法安抚。”于是任命他为河东郡守。远敦促奖励风俗,劝课农桑,肃清奸邪,兼修守御之备。不到一个月,百姓便怀念他。太祖嘉奖他,降书慰劳。征召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魏建东宫,任命为太子少傅,不久转为少师。
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请求举州归附。当时齐神武屯兵河阳。太祖认为仲密所据之地遥远,难以接应,诸将都畏惧此行。远说:“北豫远在敌境,高欢又屯兵河阳,按常理来说,确实难以救援。但兵贵神速,事贵合机。古人有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情或许可以成功。”
战争有胜有败,这是兵家常事。如果犹豫不决,就无法取得胜利。
太祖高兴地说:“李万岁的话,勉强让人满意。”
于是任命他为行台尚书,先行东进。太祖率领大军随后跟进。李远秘密出兵,救出仲密并带他回来。随后跟随太祖在邙山作战。当时大军不利,李远独自整顿部队殿后。不久被任命为都督义州弘农等二十一防诸军事。
李远善于安抚,有才干和谋略,守备和战斗的准备都非常精锐。他常常厚待境外的人,让他们做间谍,敌人的动静总能提前知道。即使有人因泄密被处死,他也不后悔。他如此得人心。曾经在莎栅打猎,看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伏兔,射中后箭镞深入石头一寸多。走近一看,才发现是石头。太祖听说后感到惊奇,赐书说:“昔日李广将军也有这样的事,你今天又如此,可以说是世代传承其德。即使是熊渠的名声,也不能独占其美。”
东魏将领段孝先率领两万步骑兵前往宜阳,名义上是送粮,实际上有窥探的意图。李远暗中知道他的计谋,派兵袭击并打败了他,缴获了他的辎重和器械。段孝先逃走。太祖于是赐给他所乘的马匹、金带、床帐、衣被等,以及杂彩两千匹,任命他为大将军。
不久,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李远对太祖说:“李远是秦陇的一个普通人,才艺平平。平生的愿望,不过是做一个郡守罢了。遇到机会,得以侍奉圣明。主上尊贵,臣子升迁,以至于此。现在位居高官,爵位超过通侯,受命掌管一方,生杀大权在手。不仅是一时的荣耀,也足以光耀身世。但尚书仆射的职位,位居要职,现在赐予我,反而加重了我的罪责。明公如果想保全我,请收回这个任命。”太祖说:“你的功勋和德行兼备,朝廷上下都敬重你,众人推举你,何必推辞。而且我对你,情同骨肉,怎么能在官位之间就退让,这大大违背了我的期望。”李远不得已,才接受了任命。太祖又将第十一子达交给李远抚养,即代王。他受到如此亲厚的待遇。
当时太祖的嫡子尚未确立,明帝是长子,已经成年;孝闵是嫡子,年纪尚幼。于是召集众臣说:“我想立嫡子为继承人,恐怕大司马有疑虑。”大司马即独孤信,是明帝敬后的父亲。众人都沉默,没有人说话,李远说:“立嫡子不立长子,这是礼经的明义。略阳公是世子,您有什么疑虑。如果因为独孤信而有嫌隙,请立即斩杀独孤信。”便拔刀而起。太祖也站起来说:“何必如此!”独孤信又自己解释,李远才停止。于是众臣都听从李远的建议。出来后李远向独孤信道歉说:“面对大事,不得不如此。”独孤信也感谢李远说:“今天全靠你,才能决定这个大事。”六官建立后,李远被任命为小司寇。孝闵帝即位后,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封邑千户。再次镇守弘农。
李远的儿子李植,在太祖时已经是相府司录参军,掌管朝政。等到晋公宇文护掌权,李植担心不被任用,便密谋诛杀宇文护。事情在孝闵帝纪中有记载。密谋泄露,宇文护知道后,将李植调任梁州刺史。不久废帝,召李远和李植回朝。李远担心有变故,沉思良久,才说:“大丈夫宁愿做忠鬼,怎能做叛臣!”于是接受征召。到了京城后,宇文护因为李远功名显赫,还想保全他。于是召见他,对他说:“你的儿子有异谋,不仅是要杀我,更是要颠覆国家。叛臣贼子,理应同仇敌忾,你应该早做打算。”于是将李植交给李远。李远一向钟爱李植,李植又善于辩驳,便说根本没有这个密谋。李远信以为真。第二天早上,李远带李植去见宇文护,宇文护以为李植已经死了,便说:“阳平公怎么自己来了?”左右说:“李植也在门外。”宇文护大怒说:“阳平公不相信我了!”于是召入,让李远一同坐下,让皇帝与李植在李远面前对质。李植无言以对,对皇帝说:“本来有这个密谋,是想安定社稷,利于陛下。今天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好说的。”李远听后,自己倒在床上说:“如果这样,确实该死。”于是宇文护杀害了李植,并逼迫李远自杀。当时李远五十一岁。李植的弟弟叔谐、叔谦、叔让也死了。其余的人因为年幼得以幸免。
建德元年,晋公宇文护被杀,于是下诏说:“故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阳平郡开国公李远,早年受命,功勋卓著,内参帷幄,外属藩维。竭诚王室,却遭横祸。念其忠良,追增伤悼。应加荣宠,以彰忠节。”追赠本官,加陕熊等十五州诸军事、陕州刺史。谥号忠。隋开皇初年,追赠上柱国、黎国公,封邑三千户,改谥号为怀。李植及其弟弟们,也都追赠谥号。
李植的弟弟李基,字仲和。幼年就有声誉,容貌俊美,善于谈论,博览群书,尤其擅长骑射。太祖召见他,感到惊奇,于是让他娶义归公主。大统十年,初任员外散骑常侍。后来因父亲的功勋,封建安县公,封邑一千户。历任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通直散骑常侍,领大丞相亲信。不久转任大都督,进爵清河郡公。
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魏废帝即位后,猜忌更深。当时太祖的儿子们都还年幼,章武公宇文导、中山公宇文护分别在东西镇守,只能依靠女婿们,作为心腹。李基与义城公李晖、常山公于翼等都担任武卫将军,分掌禁军。皇帝深为忌惮,所以密谋泄露。
魏恭帝即位后,升任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进爵炖煌郡公,不久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拜阳平国世子。六官建立后,任御正中大夫。孝闵帝即位后,出任海州刺史。
不久因兄长李植被捕,按例应连坐处死。但因他是公主的丈夫,又得到叔父申公穆的请求,得以免死。武成二年,任江州刺史。被贬谪后,常常忧惧不得志。保定元年,在任上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申公穆特别钟爱他,每次哭泣都悲痛欲绝,对亲近的人说:“好儿子离我而去,家门怎能兴旺。”宣政元年,追赠使持节、上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曹徐谯三州刺史、炖煌郡公,谥号孝。儿子李威继承爵位。
李威字安民,初任右侍上士,历任至开府仪同三司,又改袭李远的爵位阳平郡公。跟随高祖平定北齐,因功授上开府、拜军司马。宣帝即位后,晋升为大将军,出任熊州刺史。大象末年,官至柱国。
史臣说:李贤和兄弟,处于乱世,身在军中,志略纵横,忠勇奋发,屡次击败强敌,多次经历艰险,
然而他们的功绩并未被记录在王府中,官职也没有超过州郡级别。
等到遇到明主,他们被委以重任,有的在官府中处理繁重的事务,有的在军队中经历艰苦的战斗,承受着国家的恩典,受到国士般的待遇,都获得了高官厚禄,各自建立了功勋。
因此他们得以兼任文武官职,名声传遍内外,地位崇高,声望显赫,为国家增光,为家族带来荣耀,家族繁荣昌盛,当时的显贵家族无人能比。
从周朝到隋朝,他们一直是西京的显赫家族,即使是汉朝的金、张两家也无法与之相比。
然而太祖刚刚去世,继位的君主年幼。
内部有功臣专权,外部有强敌逼近边境。
晋公作为皇族的近亲,承担了辅佐的重任,成功安抚了国家,消除了异端,改革了魏朝,建立了周朝,使远近都感到安宁和喜悦。
他的功绩已经显著,但过错尚未显露。
李植在前朝受到重用,长期参与机要事务,担心自己的权力会失去,害怕将来不被容忍,因此产生了这种祸端,编织了这样的阴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由疏远的人挑拨亲近的人。
君主没有昭帝那样的明智,臣子却有上官那样的控诉。
嫌隙已经产生,争端因此而起。
引发了冢宰无视君主的心态,导致了闵皇被废黜和杀害的祸患,这都是李植的原因。
李远既缺乏正确的教导,又没有先见之明,因此被诛杀,这并非不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五-注解
李贤:李贤,字贤和,陇西成纪人,北魏至北周时期的将领和政治家。其家族世代为将,李贤本人以智勇双全著称,多次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陇西成纪:陇西成纪是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是李贤家族的祖籍地。陇西地区在历史上是军事重镇,许多著名的将领和家族都出自此地。
魏太武:魏太武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以军事扩张和改革著称。他在位期间,北魏国力强盛,对外征战频繁。
宁西将军:宁西将军是北魏时期的武官名号,属于高级将领,负责镇守西部边疆。
陇西郡守:陇西郡守是北魏时期的地方行政官职,负责管理陇西郡的军政事务。
高平:高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一带,是李贤家族定居的地方。
魏大统:魏大统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年号,时间为公元532年至534年。
泾原东秦三州刺史:泾原东秦三州刺史是北魏时期的地方行政官职,负责管理泾州、原州和东秦州的军政事务。
司空:司空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和水利事务,地位显赫。
台牧:台牧是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意为朝廷的牧守,通常指地方行政长官。
万俟丑奴:万俟丑奴是北魏末年的叛军首领,曾占据岐州、泾州等地反叛北魏朝廷。
尔朱天光:尔朱天光是北魏末年的将领,属于尔朱氏家族,曾参与平定万俟丑奴的叛乱。
原州:原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一带,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
牵屯山:牵屯山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固原市附近,是北魏时期的战略要地。
贺拔岳:贺拔岳是北魏末年的将领,曾为侯莫陈悦所害,后成为北周太祖宇文泰的重要支持者。
侯莫陈悦:侯莫陈悦是北魏末年的叛军首领,曾杀害贺拔岳,后被宇文泰击败。
太祖:指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
下邽县公:下邽县公是北魏时期的爵位,下邽县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一带。
豆卢狼:豆卢狼是北魏末年的叛军首领,曾占据原州反叛北魏朝廷。
莫折后炽:莫折后炽是北魏末年的叛军首领,曾与豆卢狼等人联合反叛北魏朝廷。
独孤信:北周大臣,明帝的岳父。
茹茹:茹茹是古代对柔然族的称呼,柔然是北魏时期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侵扰北魏边境。
河西郡公:河西郡公是北魏时期的爵位,河西郡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
荆州群蛮:荆州群蛮指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北魏时期曾多次反叛朝廷。
贺若敦:贺若敦是北魏末年至北周初年的将领,曾参与平定荆州群蛮的叛乱。
汶阳城:汶阳城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北魏时期为镇抚荆州群蛮而修建的城池。
郢州:郢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北魏时期的重要行政区域。
瓜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西部,是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襁褓:指婴儿时期,古代用襁褓包裹婴儿,象征初生和脆弱。
贤:指宇文贤,北周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对北周的建立和巩固有重要贡献。
高祖:指隋文帝杨坚。
使持节: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骠骑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大都督: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桑椹:桑树的果实,古代常用来象征恩惠和回报。
玺书:皇帝的书信,通常用于传达重要的命令或赏赐。
河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
洮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临潭县一带。
宕昌: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南部。
吐谷浑: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一带。
柱国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谥:古代对已故人物的评价性称号,通常根据其生前的功绩和品德来定。
司会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财政和会计事务。
上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官职,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将领。
太府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财政和物资管理。
上柱国: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广宗郡公:古代爵位,表示封地在广宗郡的公爵。
升迁县伯:古代爵位,表示封地在升迁县的伯爵。
陇西郡公:古代爵位,表示封地在陇西郡的公爵。
伏波将军:古代军事官职,通常授予负责水军或边疆防御的将领。
长城郡守:古代官职,负责长城一带的防御和管理。
原州大中正:古代官职,负责原州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高平郡守:古代官职,负责高平郡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银青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主衣都统: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服饰和礼仪事务。
安定县伯:古代爵位,表示封地在安定县的伯爵。
征东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官职,通常授予负责东部地区军事事务的将领。
阳平郡公:指李威的封爵。
大丞相府司马: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大丞相府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河东郡守:古代官职,负责河东郡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太子少傅: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辅导。
少师: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辅导。
北豫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北部。
高仲密:北齐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齐神武:指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欢,他在位期间奠定了北齐的基础。
河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一带。
脱有利钝:指战争中的胜负无常,有利有弊。
兵家之常:指战争中的常态,即胜负无常。
顾望不行:指犹豫不决,无法采取行动。
克定之日:指取得胜利的日子。
差强人意:指勉强使人满意。
行台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前驱东出:指先行向东进军。
潜师而往:指秘密行军。
邙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北。
殿:指军队的后卫。
都督: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弘农: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
绥抚:指安抚百姓,稳定局势。
干略:指才干和谋略。
间谋:指间谍。
莎栅: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伏兔:指埋伏的敌人。
镞:指箭头。
李将军广:指西汉名将李广。
熊渠:指古代传说中的勇士熊渠子。
段孝先:东魏将领。
宜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宜阳县。
辎重:指军队的物资装备。
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政务。
秦陇匹夫:指来自秦陇地区的普通人。
通侯:指封侯的爵位。
端揆:指朝廷中的重要职位。
寝此授:指放弃这个任命。
勋德兼美:指功勋和德行兼备。
朝廷钦属:指朝廷的信任和依赖。
骨肉:指亲人。
嫡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明帝:指北周明帝宇文毓。
孝闵:指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略阳公:指北周明帝宇文毓。
世子:指诸侯的继承人。
六官:指北周的六部官职。
小司寇:古代官职名,负责司法事务。
植:指李远的儿子李植。
相府司录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丞相府的文书事务。
晋公护:指北周权臣宇文护。
梁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梁州的行政事务。
忠鬼:指忠诚的鬼魂。
叛臣:指背叛国家的臣子。
宗社:指国家和宗庙。
阳平公:指李远。
建德元年:北周武帝的年号,公元572年。
晋公护诛:指宇文护被诛杀。
阳平郡开国公:指李远的封爵。
陕熊等十五州诸军事:指负责陕州等十五州的军事事务。
陕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陕州的行政事务。
谥曰忠:指李远的谥号为“忠”。
隋开皇初: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年。
黎国公:指李远的封爵。
怀:指李远的谥号为“怀”。
基:指李远的儿子李基。
义归公主:指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女儿。
大统十年:北周文帝的年号,公元544年。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建安县公:指李基的封爵。
抚军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清河郡公:指李基的封爵。
魏废帝:指西魏废帝元钦。
章武公导:指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儿子宇文导。
中山公护:指北周权臣宇文护。
武卫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警卫事务。
禁旅:指宫廷的警卫部队。
魏恭帝:指西魏恭帝元廓。
车骑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炖煌郡公:指李基的封爵。
侍中: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阳平国世子:指李基的封爵。
御正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海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海州的行政事务。
武成二年:北周武帝的年号,公元560年。
江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江州的行政事务。
保定元年:北周武帝的年号,公元561年。
申公穆:指李基的叔父李穆。
宣政元年:北周宣帝的年号,公元578年。
上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曹徐谯三州刺史:指负责曹州、徐州、谯州的行政事务。
谥曰孝:指李基的谥号为“孝”。
威:指李基的儿子李威。
右侍上士: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上开府:古代官职名,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军司马: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宣帝:指北周宣帝宇文赟。
熊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熊州的行政事务。
大象末:指北周静帝大象末年,公元580年。
柱国: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史臣:指撰写史书的官员。
李贤和兄弟:指李远和他的兄弟们。
乱离之际:指战乱时期。
戎马之间:指战争时期。
志略纵横:指志向和谋略广泛。
忠勇奋发:指忠诚勇敢,奋发有为。
亟摧勍敌:指多次击败强敌。
屡涉艰危:指多次经历艰难危险。
王府:指皇帝的宫殿或朝廷,这里指功绩未被朝廷记录。
州郡:古代行政区划,这里指官职不高,未超过州郡级别。
策名委质: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委质指委身于朝廷。
莫府:指幕府,即将军的府邸,这里指在将军府中任职。
契阔戎行:指在军队中经历艰难困苦。
国士:指国家的重要人才。
縻好爵:指获得好的官职。
勋庸:指功勋和业绩。
跗萼连晖:比喻家族显赫,光辉相连。
椒聊繁衍:比喻家族繁荣昌盛。
冠冕:指官职和地位。
西京:指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之一。
金、张:指汉代的金日磾和张安世,均为显赫的家族。
嗣君冲幼:指继位的皇帝年幼。
晋公:指宇文护,北周的重要权臣。
犹子:指侄子。
膺负图之托:指承担重任。
开翦异端:指铲除异己。
革魏兴周:指推翻北魏,建立北周。
李植:北周的大臣,因权力斗争被诛杀。
上官之诉:指上官桀的诉状,比喻臣子对皇帝的控诉。
冢宰:指宰相。
闵皇:指北周的闵帝宇文觉。
废弒:指废黜和弑杀皇帝。
李远:北周的大臣,因缺乏先见之明而被诛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五-评注
《李贤传》是《北史》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北魏至北周时期著名将领李贤的生平事迹。李贤出身于陇西成纪的将门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志向远大。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多次在平定叛乱和抵御外敌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在政治上展现了卓越的才能,深受百姓爱戴。
李贤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他的智谋和胆略上。例如,在平定万俟丑奴叛乱时,他巧妙地利用叛军内部的矛盾,成功诱使万俟道洛等人离开原州,为尔朱天光的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他在平定豆卢狼和莫折后炽的叛乱中,也展现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他善于分析敌情,制定出奇制胜的策略,往往能以少胜多,迅速平定叛乱。
李贤的政治才能同样值得称道。他在担任原州刺史期间,注重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使得原州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他还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多次随太祖宇文泰出征,为北周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文化内涵来看,李贤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北魏末年至北周初年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北魏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外部叛乱频发,李贤作为一位忠臣良将,始终忠于朝廷,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他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古代将领的忠诚和勇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李贤传》的叙述简洁明快,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刻画了李贤的智勇双全和忠贞不渝的形象。同时,文中还穿插了一些细节描写,如李贤与太祖宇文泰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李贤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北魏至北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传记作品。通过对李贤生平事迹的叙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感受到古代将领的忠诚与勇敢,以及他们在动荡时代中的责任与担当。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北周时期的重要人物宇文贤及其家族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贡献和忠诚。宇文贤作为北周的重要将领,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还在政治上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家族成员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出色,形成了一个显赫的家族。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忠诚、功勋和家族荣誉的重视。宇文贤及其家族的忠诚和功勋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和丰厚赏赐,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臣的推崇和对功勋的奖励机制。同时,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也体现了古代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典型的史传文体,语言简洁明了,叙事条理清晰。通过对宇文贤及其家族事迹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智慧,同时也通过皇帝的赏赐和封爵,突出了他们的功勋和地位。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北周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宇文贤及其家族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以及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忠诚和功勋的重视,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宇文贤及其家族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权力运作方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北周时期李远及其家族的功绩和命运。李远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重要将领,以其忠诚和才干赢得了太祖的信任和重用。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敌人,稳定了北周的局势。李远的儿子李植和李基也分别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建树,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而遭遇不幸。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北周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李远家族的兴衰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当时政治环境的缩影。李远的忠诚和才干使他成为太祖的得力助手,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他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成为了牺牲品。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李远及其家族的命运。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感染力。特别是李远在面对政治斗争时的忠诚和无奈,以及李植和李基的悲剧命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李远及其家族的历史,也反映了北周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通过对李远家族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周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以及社会风貌。这段文字对于研究北周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北周时期李远及其家族的命运,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描述了北周时期的一段历史,主要涉及宇文护、李植和李远等人的政治斗争和命运。文本通过对比和叙述,展现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首先,文本提到了一些人在北周建立初期的功绩和地位,如‘任兼文武,声彰内外,位高望重,光国荣家’,这些描述反映了他们在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和显赫地位。然而,随着太祖的去世和嗣君的幼小,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
晋公宇文护作为太祖的侄子,承担了重要的政治责任,成功地稳定了国家,铲除了异己,推动了北周的建立和发展。然而,李植作为先朝的重臣,因担心权力丧失,采取了极端手段,导致了政治斗争的激化。
文本通过‘主无昭帝之明,臣有上官之诉’的对比,揭示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李植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闵帝的废黜和弑杀,而李远因缺乏先见之明,也被牵连诛杀。
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北周初期的政治斗争,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文本展现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