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獐)-原文
(一)肉∶亦同麋,酿酒。道家名为“白脯”,惟獐鹿是也。余者不入。
〔嘉〕
道家用供养星辰者,盖为不管十二属,不是腥腻也。
〔证〕
(二)又,其中往往得香,栗子大,不能全香。
亦治恶病。
〔嘉〕
(三)其肉∶八月止十一月食之,胜羊肉。
自十二月止七月食,动气也。
〔嘉〕
(四)又,若瘦恶者食,发痼疾也。
〔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獐)-译文
(一)这种肉和麋鹿的肉一样,可以用来酿酒。道家称之为‘白脯’,只有獐鹿的肉是这样的。其他的肉不可以用。
〔证〕道家用来供奉星辰的肉,是因为它不属于十二生肖中的任何一种,不是因为它是腥腻的。
(二)另外,这种肉中常常能找到香味,大小如栗子,但香味并不完全。也可以用来治疗恶病。
(三)这种肉的食用时间是从八月到十一月,这时候吃比羊肉更好。从十二月到七月吃,会动气。
(四)又,如果吃的是瘦而质量差的肉,会导致旧病复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獐)-注解
肉:指动物的肉,此处特指某种动物的肉。
麋:古代对鹿的一种称呼,指麋鹿,一种体型较大的鹿类。
酿酒:利用谷物或其他含糖物质通过发酵过程制造酒。
道家:指道教,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白脯:道家对某种肉类的称呼,此处指用特定方法处理的鹿肉。
獐鹿:獐和鹿,两种不同的鹿类动物。
供养星辰:道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祭祀来祈求星辰的庇护。
十二属:指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腥腻:指食物中的腥味和油腻感,通常指不新鲜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香:指香气,此处指某种食物的香味。
栗子大:形容某种食物的大小,如栗子那么大。
恶病:指严重的疾病,恶疾。
八月止十一月食之:指在农历八月到十一月这段时间食用。
胜羊肉:指这种肉比羊肉更好吃。
动气:指食物或药物对人的情绪或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痼疾:指久治不愈的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獐)-评注
(一)此段文字首先描述了一种肉类,与麋鹿相似,用于酿酒。道家称之为‘白脯’,专指獐鹿之肉,其他肉类则不在此列。‘嘉’字的使用,表明作者对这种肉类的认可和推崇。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里的‘白脯’不仅是一种食物,更蕴含了道家对自然食材的尊重和利用。‘獐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吉祥和长寿,因此道家选择这种肉类,也体现了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此段继续描述了这种肉类的特点,其中往往含有香气,大小如栗子,但香气并不完全。此外,这种肉类还能治疗恶病。‘嘉’字再次出现,表明作者对这种肉类的认可。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肉类的香气可能来源于其特殊的营养成分,而能够治疗恶病,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药用价值的认识。
(三)此段文字介绍了这种肉类的食用时间。在农历八月到十一月食用最佳,胜过羊肉。从十二月到七月食用则可能引起身体不适。这里的‘动气’可能指的是对身体气机的扰动。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食物季节性的重视。
(四)此段文字提醒人们,如果食用这种肉类的质量较差,可能会引发痼疾。‘痼疾’指的是久治不愈的疾病,这里强调了食物质量对健康的重要性。古人在食用肉类时,不仅注重其营养价值,更注重其质量,体现了对健康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