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龟甲〈温〉-原文
(一)味酸。
主除温瘴气,风痹,身肿, 折。
又,骨带入山林中,令人不迷路。
其食之法,一如鳖法也。
其中黑色者,常啖蛇,不中食之。
其壳亦不堪用。
〔证〕
(二)其甲∶
能主女人漏下赤白、崩中,小儿囟不合,破症瘕、 疟,
疗五痔,阴蚀,湿痹,女子阴隐疮及骨节中寒热,
煮汁浴渍之良。
〔证〕
(三)又,
已前都用水中龟,不用啖蛇龟。
五月五日取头干末服之,
亦令人长远入山不迷。
〔证〕
(四)又方,
卜师处钻了者,
涂酥炙,细罗,酒下二钱,
疗风疾。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龟甲〈温〉-译文
(一)味道是酸的。主要可以去除温热和瘴气,治疗风湿痹痛,身体浮肿,骨折。另外,如果将它的骨头带进山林中,可以让人不会迷路。它的食用方法,和甲鱼类似。其中黑色的,常常吃蛇,不适合食用。它的壳也不适合使用。
(二)它的甲壳:可以治疗女人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崩漏,小儿囟门不合,破除症瘕、疟疾,治疗五种痔疮,阴部溃疡,湿痹,女子阴部隐疮以及关节中的寒热病,煮汁后用来洗澡浸泡是很好的。
(三)另外,以前都用水中的乌龟,而不是吃蛇的乌龟。在五月五日取乌龟的头晒干磨成末服用,也可以让人长时间进入山林不会迷路。
(四)还有一方,是卜师说的,将钻了孔的乌龟涂上酥油炙烤,然后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二钱,可以治疗风湿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龟甲〈温〉-注解
温瘴气:指因气候潮湿、温暖而引起的疫病,瘴气是一种由于湿热之气郁积而导致的疾病。
风痹: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导致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身肿:指身体某些部位出现水肿。
折:指骨折。
骨带入山林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方法,指将骨灰撒在山林中以指引方向,避免迷路。
鳖法:指食用鳖的方法,这里可能是指将某种食物的食用方法比作食用鳖的方式。
黑色者:指某种食物或药物的颜色为黑色。
常啖蛇:经常吃蛇肉。
不中食之:不适合食用。
其壳亦不堪用:其外壳也不适合使用。
女人漏下赤白:指女性月经不正常,有血色异常。
崩中:中医术语,指女性月经异常,出血量多。
小儿囟不合:指婴儿头顶部的囟门没有正常闭合。
症瘕:中医术语,指腹部肿块。
疟:即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五痔:指肛门周围的五种痔疮。
阴蚀:指女性生殖器部位的溃疡。
湿痹:中医术语,指因湿气引起的痹症。
女子阴隐疮:指女性私密部位的疮疡。
骨节中寒热:指骨节部位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
煮汁浴渍之良:将药汁煮开后用来沐浴或浸泡,有治疗作用。
水中龟:生活在水中的乌龟。
五月五日: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
头干末服之:将乌龟头晒干磨成粉末服用。
卜师:古代的占卜师,负责预测吉凶。
钻了者:指已经钻了孔的龟甲。
涂酥炙:用酥油涂抹在龟甲上,然后烤炙。
细罗:细筛,用于将烤炙后的龟甲粉末筛过。
酒下二钱:用酒送服二钱(古代计量单位)的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龟甲〈温〉-评注
(一)此段文字描述了一种名为‘味酸’的药材,首先从其功效入手,指出其主要用于消除温瘴气、风痹、身肿、骨折等症状。接着,文中提到这种药材的奇特用途,即骨带入山林中,能帮助人避免迷路。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和对药材的多功能性利用。‘其食之法,一如鳖法也’说明其食用方法类似于鳖,显示出古人在饮食文化中对食材的借鉴与传承。‘其中黑色者,常啖蛇,不中食之。其壳亦不堪用’则是对药材品质的鉴别,反映出古人对药材质量的重视。
(二)本段详细列举了这种药材的多种药用价值。‘其甲’部分指出,这种药材的甲壳可以治疗妇女的漏下赤白、崩中、小儿囟不合、破症瘕、疟疾、五痔、阴蚀、湿痹、女子阴隐疮及骨节中寒热等症状。这些病症涉及妇科、儿科、外科等多个领域,显示出这种药材在古代医学中的广泛应用。‘煮汁浴渍之良’则是对其使用方法的说明,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灵活运用。
(三)此段文字继续介绍这种药材的神奇功效。‘已前都用水中龟,不用啖蛇龟’表明,在古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水中的龟而非啖蛇龟。‘五月五日取头干末服之,亦令人长远入山不迷’则是对其使用时间的描述,同时也强调了其避邪、导引的功效,体现了古人对节气的重视和神秘信仰。
(四)本段介绍了另一种使用这种药材的方法。‘卜师处钻了者,涂酥炙,细罗,酒下二钱,疗风疾’描述了如何将药材进行加工处理,并指出其可以治疗风疾。这反映了古人在治疗疾病时,不仅注重药材本身的功效,还注重药材的加工工艺,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