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鼋〈微温〉-原文
(一)主五脏邪气,杀百虫蛊毒,消百药毒,续人筋。
〔证〕
(二)膏∶摩风及恶疮。
〔遗〕
(三)又,膏涂铁,摩之便明。
淮南方术中有用处。
〔遗·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鼋〈微温〉-译文
(一)主要可以治疗五脏的邪气,杀死各种虫子和蛊毒,消除各种药物的毒性,能够接续人的筋骨。
(二)这种膏药可以用来按摩治疗风湿病和恶疮。
(三)此外,这种膏药还可以涂抹在铁器上,摩擦后可以使铁器变得光亮。在淮南方术中有这样的用途。
(遗·证)这里的‘遗’可能是指遗漏或者补充的内容,‘证’可能是指证明或者证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鼋〈微温〉-注解
主五脏邪气:指主治调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病邪,即调和五脏内的不良气息。
杀百虫蛊毒:指能够杀死各种虫类和蛊毒,蛊毒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毒物,能致人于死。
消百药毒:指消除各种药物的毒性,即具有解毒的功效。
续人筋:指能够接续或修复断裂的人体筋络,即具有接骨续筋的功能。
膏:指一种药物,通常是由多种药材熬制而成的油膏,具有润滑、消炎、止痛等作用。
摩风及恶疮:指用膏涂抹治疗风湿病和恶疮(一种皮肤病),摩即涂抹。
遗:在古文中,’遗’有遗留、传说的意思,这里可能指某种传统或方法。
证:在古文中,’证’有证明、验证的意思,这里可能指对某种说法或方法进行验证。
淮南方术:指淮河流域地区的方术,即民间流传的道教、巫术等。
用处:指某种物品或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鼋〈微温〉-评注
(一)此句出自古代医学文献,’主五脏邪气’指的是此物能够主导调和五脏中的邪气,’杀百虫蛊毒’则表明其具有驱虫解毒的功效,’消百药毒’说明它可以消除药物中毒,’续人筋’则暗示其有修复筋骨之效。这些描述都体现了古代医学对药物功效的全面认识,不仅关注其治疗作用,还涉及到了药物的解毒、修复等功能。’证’字在此处可能指的是验证、证明,即通过实际应用来证明其功效。这一行文字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药物多方面作用的重视,以及对疗效验证的严谨态度。
(二)’膏’在此处指的是一种药物或药膏,’摩风及恶疮’描述了其用途,即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和恶疮。’摩’字可能指的是涂抹或按摩,说明使用方法。此句简洁地介绍了膏的用途,强调了其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的作用。
(三)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膏的用途,’又’字表明这是对膏用途的补充说明。’膏涂铁,摩之便明’描述了一种特殊的使用方法,即将膏涂抹在铁器上,通过摩擦使铁器变得光亮。’淮南方术中有用处’则说明了这种用法在淮南方术(指中国南方地区流传的民间方术)中有应用。此句不仅展示了膏的多样用途,还揭示了古代方术与药物应用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药物认识的拓展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