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黄明胶(白胶)-原文
(一)敷肿四边,中心留一孔子,其肿即头自开也。
〔证〕
(二)治咳嗽不差者,黄明胶炙令半焦为末,每服一钱匕。
人参末二钱匕,用薄豉汤一钱八分,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两沸后,倾入盏,遇咳嗽时呷三五口后,依前温暖,却准前咳嗽时吃之也。
〔证〕
(三)又,止吐血,咯血,黄明胶一两,切作小片子,炙令黄;新绵一两,烧作灰细研,每服一钱匕,新米饮调下,不计年岁深远并宜,食后卧时服。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黄明胶(白胶)-译文
(一)在肿胀的四周敷药,中间留一个小孔,肿胀的头就会自然开裂。
(二)治疗久治不愈的咳嗽,将黄明胶烤至半焦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人参末两钱,用少量的豉汤一钱八分,再加上一些葱,放入铫子中煎煮到沸腾后,倒入杯中。咳嗽时喝三五口,然后保持温暖,按照咳嗽的时间再次服用。
(三)另外,用于止血,包括吐血和咯血,需要黄明胶一两,切成小片烤成黄色;新棉花一两,烧成灰后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一钱,用新米汤调匀服用,不论年龄大小都适用,饭后卧床时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黄明胶(白胶)-注解
敷肿:敷肿指的是在患处涂抹药物,以减轻肿胀的症状。
孔子:在此处不是指孔子的名字,而是指一个孔,即中心留有一个小孔。
证:证在此处指的是证明、证据,这里指的是对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的证明。
咳嗽: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指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为了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而发生的反射性呼吸动作。
黄明胶:黄明胶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是由牛骨、牛皮等经过熬制而成的胶体,具有滋阴润燥、止血等功效。
炙:炙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即将药材用火烤干或烤黄,以增强其药效。
末:末是指粉末,这里指的是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豉汤:豉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煎剂,由豆豉和清水煎煮而成,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铫子:铫子是一种古代的炊具,类似于现代的锅,用于煎煮药物。
呷:呷是指小口喝,这里指的是小口啜饮。
吐血:吐血是指血液从口腔或鼻腔中排出,通常是由内脏出血引起的。
咯血:咯血是指血液从喉部咳出,通常是由肺部疾病引起的。
新绵:新绵是指新的棉花,这里指的是将棉花烧成灰。
新米饮:新米饮是指用新鲜的大米煮成的汤,这里指的是用新米煮的水作为溶剂。
调下:调下是指将药物与溶剂混合后服用。
不计年岁深远并宜:不计年岁深远并宜是指不论年龄大小,长期服用都是适宜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黄明胶(白胶)-评注
(一)敷肿四边,中心留一孔子,其肿即头自开也。
此句描述了一种治疗肿痛的方法,敷药时在肿块的四周涂抹药物,而在中心留一个小孔,以便肿胀的头部能够自然打开。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认识,即通过保持局部通风,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肿的目的。‘敷肿四边’表明了治疗的重点在于外围,而‘中心留一孔子’则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疏风散热’原则,通过留孔让热气得以散发,从而减轻肿痛。‘其肿即头自开也’说明通过这种方法,肿痛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独到见解。
(二)治咳嗽不差者,黄明胶炙令半焦为末,每服一钱匕。人参末二钱匕,用薄豉汤一钱八分,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两沸后,倾入盏,遇咳嗽时呷三五口后,依前温暖,却准前咳嗽时吃之也。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一种治疗咳嗽的方法。首先,黄明胶经过炙烤至半焦,然后研磨成粉末,作为主要药物。人参末则用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薄豉汤则是辅助药物,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葱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增加药物的香气,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温中散寒的效果。整个治疗过程强调‘煎煮’和‘呷服’,体现了中医治疗中注重药效释放和人体吸收的原则。‘依前温暖’则说明在服用药物时,应保持适宜的温度,以利于药物发挥疗效。此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咳嗽治疗方法的细致入微,也反映了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的特点。
(三)又,止吐血,咯血,黄明胶一两,切作小片子,炙令黄;新绵一两,烧作灰细研,每服一钱匕,新米饮调下,不计年岁深远并宜,食后卧时服。
此段文字介绍了一种治疗吐血和咯血的方法。黄明胶经过炙烤后切片,与新绵灰细研,混合成粉末,作为主要药物。新米饮调下,不仅能够调和药性,还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不计年岁深远并宜’说明此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体现了古人对治疗方法普适性的重视。‘食后卧时服’则说明在服用药物后,应保持安静,有利于药物吸收和病愈。此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以及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调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