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麝香-原文
(一)作末服之,辟诸毒热,煞蛇毒,除惊怪恍惚。
蛮人常食,似獐肉而腥气。
蛮人云∶食之不畏蛇毒故也。
〔证〕
(二)脐中有香,除百病,治一切恶气疰病。
研了,以水服之。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麝香-译文
(一)可以做成末服(粉末状的内服),用来驱除毒热,消除蛇毒,去除惊慌和恍惚。蛮族的人经常食用,味道像鹿肉但带有腥味。蛮族的人说:吃这种东西不怕蛇毒,就是这个原因。〔证据〕
(二)脐中(可能指某些植物的果实或根茎)有香气,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一切恶性的气疰病。将它们研磨成粉末,用水服用。〔证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麝香-注解
末服:指末梢服用,即指通过末梢部位摄入,如通过皮肤涂抹等方式。
辟:同“避”,躲避、避免的意思。
毒热:指毒性的热病,即指某些由热毒引起的疾病。
煞蛇毒:煞,意为制止或消除;蛇毒,即蛇类分泌的毒液。
除:消除、去除的意思。
惊怪恍惚:惊怪,指惊恐怪异;恍惚,指精神不集中,迷茫不清。
蛮人: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食:吃、饮食。
獐肉:獐子(一种小型鹿类)的肉。
腥气:指肉类等食物特有的腥臭气味。
脐:人体腹部正中,肚脐的位置。
香:指香气,这里指具有香味的物质。
百病:各种疾病。
恶气疰病:恶气,指不良的气味;疰病,指长期慢性疾病。
研了:研,指将物体磨成粉末;了,表示完成。
水服之:用水吞服,即用水送服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麝香-评注
(一)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名为‘末服’的草药,具有多种功效。‘作末服之’意指将此草药制成粉末服用,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辟诸毒热’表明此草药能够抵御各种毒性和热性疾病,如蛇毒等。‘煞蛇毒’进一步强调了其对于蛇毒的克制作用,这在古代对于经常与蛇类接触的蛮族人民来说尤为重要。‘除惊怪恍惚’说明此草药还能治疗因惊吓、异常状态或精神恍惚引起的疾病。蛮族人民将其视为常食,并认为食用后可以免除蛇毒的威胁,这反映了他们对草药的信任和依赖。‘证’字表明以下内容是对此草药功效的佐证或证据。
(二)第二段描述了‘脐中有香’的草药,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脐中有香’暗示此草药具有特殊的香气,且香气源自其中心部位。‘除百病’表明此草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具有广泛的疗效。‘治一切恶气疰病’进一步强调了其对于各种恶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研了,以水服之’描述了服用此草药的方法,即将草药研磨成粉末,用水冲服。‘证’字再次表明以下内容是对此草药功效的佐证或证据。这两段古文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草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