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鹅-原文
(一)脂∶可合面脂。
〔嘉〕
(二)肉∶性冷,不可多食。令人易霍乱。与服丹石人相宜。亦发痼疾。
〔嘉〕
(三)卵∶温。补五脏,亦补中益气。多发痼疾。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鹅-译文
(一)脂:可以用来和面做脂粉。〔嘉〕
(二)肉:性质寒冷,不宜多吃。过多食用会导致容易发生霍乱。适合服用丹石(指古代的丹药)的人食用。但也可能引发久治不愈的疾病。〔嘉〕
(三)卵:性质温热。可以补益五脏,也能补中益气。但容易引发久治不愈的疾病。〔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鹅-注解
脂:脂在此处指的是一种化妆品,可合面脂即合面用的脂粉,古代用于美容,有滋润皮肤的作用。
面脂:面脂是古代的一种化妆品,主要由油脂、香料等制成,用于涂抹在脸上以滋润皮肤和美化容颜。
嘉:嘉在此处指的是《嘉祐本草》,是一部古代中医药学著作,由北宋医官苏颂等人编纂,成书于北宋嘉祐年间。
肉:肉在此处指的是食物中的肉类,性冷指的是肉类的性质偏寒。
丹石:丹石是指古代炼丹家所用的矿石,常用于炼制丹药。
痼疾:痼疾是指久治不愈的疾病,形容疾病顽固。
卵:卵在此处指的是食物中的卵类,如鸡蛋、鸭蛋等。
温:温指的是食物的性质偏温,即有温补的作用。
补五脏:补五脏是指食物或药物具有补益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
中益气:中益气是指食物或药物具有补益人体中气(指脾胃之气)的作用。
证:证在此处指的是《证类本草》,是一部古代中医药学著作,由南宋医官唐慎微编纂,成书于南宋证类年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鹅-评注
(一)脂∶可合面脂。〔嘉〕
此句出自《嘉量》,‘脂’在此处指的是油脂,‘合面脂’则是指将油脂用于面部护理。这里的‘脂’可以理解为古代护肤品的原料,‘合面脂’则体现了古人对美容护肤的重视。‘嘉’字的使用,表明了这种做法的优良性质,反映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古代,护肤美容的方法相对简单,这句话也体现了古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关注。
(二)肉∶性冷,不可多食。令人易霍乱。与服丹石人相宜。亦发痼疾。〔嘉〕
此句出自《嘉量》,‘肉’在此处指的是肉类食物。‘性冷’描述了肉类的性质,‘不可多食’则是对饮食的节制。‘令人易霍乱’说明了过量食用肉类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与服丹石人相宜’则是指服用丹石类药物的人适合食用肉类,这可能是因为丹石类药物具有温补作用,与肉类的性质相辅相成。然而,‘亦发痼疾’则提醒人们,即使是适宜的食物,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疾病。‘嘉’字的使用,在这里可能是在强调食物的适宜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
(三)卵∶温。补五脏,亦补中益气。多发痼疾。〔证〕
此句出自《证类本草》,‘卵’指的是鸡蛋。‘温’字说明了鸡蛋的性质,‘补五脏’和‘补中益气’则描述了鸡蛋的营养价值。鸡蛋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可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然而,‘多发痼疾’则提醒人们,即使是营养丰富的食物,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疾病。‘证’字的使用,表明了这句话是在对鸡蛋的营养价值和潜在风险进行验证和说明,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疗效和毒性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