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鸲鹆肉(八哥)〈寒〉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鸲鹆肉(八哥)〈寒〉-原文

(一)主五痔,止血。

〔证〕

(二)又,食法∶腊日采之,五味炙之,治老嗽。

或作羹食之亦得。

或捣为散,白蜜和丸并得。

治上件病,取腊月腊日得者良,有效。

非腊日得者不堪用。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鸲鹆肉(八哥)〈寒〉-译文

(一)主要治疗五种痔疮,用于止血。

(二)另外,关于饮食的方法:在腊月采集,用五味调料炙烤,可以治疗老年人的咳嗽。或者做成汤羹食用也可以。或者将药材捣碎成粉末,用蜂蜜调和成丸,也可以。治疗上述疾病,最好选用腊月腊日采集的药材,这样效果较好。如果不是在腊日采集的,效果就不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鸲鹆肉(八哥)〈寒〉-注解

主:主要,此处指治疗的主要疾病。

五痔:五痔,古代医书中指五种不同类型的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等。

止血:止血,指通过医疗手段使出血停止。

证:证,此处指症状或证明,此处用于表示上述内容是对治疗方法的说明或证据。

食法:食法,指食物的烹饪方法。

腊日:腊日,指农历十二月,古代有腊祭的传统,因此称十二月为腊月。

五味: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对应不同的身体需要。

炙:炙,指用火烤制食物,使食物熟透。

老嗽:老嗽,指老年人常见的咳嗽症状。

羹:羹,指一种带汁的食品,通常是煮制而成。

捣为散:捣为散,指将药材捣碎成粉末。

白蜜:白蜜,指蜜蜂采集花蜜后制成的白色蜂蜜。

丸:丸,指将药物制成圆形的小块。

上件病:上件病,指上文提到的疾病,即五痔。

腊月腊日得者良:腊月腊日得者良,指在腊月腊日采集的药材效果最好。

非腊日得者不堪用:非腊日得者不堪用,指不在腊月腊日采集的药材效果不佳,不适合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鸲鹆肉(八哥)〈寒〉-评注

(一)主五痔,止血。

此句出自古代医学文献,‘主’字在此处表示治疗或主治,‘五痔’是指五种不同类型的痔疮,‘止血’则表明此药方具有止血的功效。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说明了此药方的治疗对象和主要功能,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分类和治疗方法的细致研究。

(二)又,食法∶腊日采之,五味炙之,治老嗽。

‘又’字表示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补充或说明。‘食法’指的是此药方的食用方法。‘腊日’是指农历十二月,古代有在腊月采集草药的习惯,认为此时采集的草药药效最佳。‘五味’是指五种不同的调味品,‘炙’是指用火烤制。‘老嗽’是指老年人常见的咳嗽症状。这句话详细描述了药方的制作方法和适用症状,反映了古人对药食同源的认识。

或作羹食之亦得。

‘或’字表示除了前面提到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作羹食之’是指将药方制作成汤羹食用。这句话说明了药方的食用方式具有多样性,体现了古人对药方应用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或捣为散,白蜜和丸并得。

‘或捣为散’是指将药方中的草药捣碎成粉末。‘白蜜和丸’是指用蜂蜜将草药粉末调和成丸剂。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药方的制作方法,表明古人在制药时注重药效和口感的双重考虑。

治上件病,取腊月腊日得者良,有效。

‘上件病’指的是前文提到的五种痔疮和老年人咳嗽。‘良’表示药效好,‘有效’则强调了药方的实际治疗效果。这句话强调了药方在特定时间采集的草药具有更好的药效,体现了古人对草药采集时间的重视。

非腊日得者不堪用。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指出如果不是在腊月腊日采集的草药,其药效将大大降低,甚至无法使用。这反映了古人对草药质量的高度要求,也说明了草药采集时间对药效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鸲鹆肉(八哥)〈寒〉》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3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