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鳢鱼(蠡鱼)-原文
(一)下大小便壅塞气。
〔嘉〕
(二)又,作 ,与香港脚风气人食之,效。
〔嘉〕
(三)又,以大者洗去泥,开肚,以胡椒末半两,切大蒜三两颗,内鱼腹中缝合,并和小豆一升煮之。临熟下萝卜三五颗如指大,切葱一握,煮熟。空腹食之,并豆等强饱,尽食之。至夜即泄气无限,三五日更一顿。下一切恶气。
〔嘉〕
(四)又,十二月作酱,良也。
〔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鳢鱼(蠡鱼)-译文
(一)大小便不通,气滞不畅。〔嘉〕
(二)另外,某种做法,类似于香港脚,会传染给人,吃了也会有效。〔嘉〕
(三)再来说一种方法,用大一点的鱼,先洗净泥沙,剖开肚子,放入半两胡椒末和三两颗切成片的大蒜,然后将鱼腹缝合,再和一升小豆一起煮。快煮熟时,加入几颗像手指大小的萝卜,一把切碎的葱,继续煮熟。空腹食用,连同豆类一起吃得很饱。到了晚上就会排气很多,连续三五天,每天吃一次。这样能排出体内的一切恶气。〔嘉〕
(四)另外,十二月份制作的酱料也是很好的。〔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鳢鱼(蠡鱼)-注解
大小便壅塞气:指大小便不通畅,壅塞不畅的症状,可能由饮食不当、身体虚弱或疾病引起。
嘉:在这里可能是指‘嘉庆’,即清朝嘉庆帝的年号,也可能是对某种食物或方法的赞美之词。
香港脚:香港脚,又称脚气,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表现为脚部瘙痒、脱皮、水泡等症状。
风气人食之,效:风气人,可能是指风邪侵入人体,导致不适。食之效,即食用某种食物后产生的效果。
胡椒末:胡椒末,即研磨成粉末的胡椒,用于调味,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的功效。
大蒜:大蒜,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和药用植物,具有杀菌、消炎、降血压等功效。
鱼腹中缝合:将调料放入鱼腹中,缝合后烹饪,是一种传统的烹饪方法,可以使调料的香味渗透到鱼肉中。
小豆:小豆,指豆类作物,如绿豆、红豆等,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
萝卜:萝卜,一种常见的蔬菜,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葱:葱,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具有发汗解表、通乳散寒的功效。
强饱:指吃得非常饱,形容食物营养丰富,能够满足人的食欲。
泄气无限:指身体内多余的气得以排出,感觉非常舒畅。
恶气:指身体内的不良气体,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鳢鱼(蠡鱼)-评注
(一)下大小便壅塞气。〔嘉〕
此句描述了一种身体不适的症状,即大小便不畅,气机壅塞。‘下’在此处指的是排泄,‘大小便’则是指人体排泄的两种主要废物。‘壅塞’则形容了气机不畅,如同道路堵塞,无法顺畅通行。‘嘉’字在此处可能表示赞赏或推荐,意味着作者认为这种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二)又,作 ,与香港脚风气人食之,效。〔嘉〕
此句中‘又’字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前述症状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作’字可能指的是制作或处理,‘香港脚’则是指香港脚气,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引起的脚部皮肤病。‘风气人食之’意味着通过食用某种食物来对抗香港脚。‘效’字表示效果,‘嘉’字再次出现,表示作者对这种方法的认可。
(三)又,以大者洗去泥,开肚,以胡椒末半两,切大蒜三两颗,内鱼腹中缝合,并和小豆一升煮之。临熟下萝卜三五颗如指大,切葱一握,煮熟。空腹食之,并豆等强饱,尽食之。至夜即泄气无限,三五日更一顿。下一切恶气。
此句详细描述了一种食疗方法。首先,用大鱼洗去泥沙,开膛破肚,然后将胡椒末和大蒜放入鱼腹中缝合。同时,用小豆一升与鱼一起煮。在快熟时加入萝卜和葱,煮熟后空腹食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消化,消除恶气。‘泄气无限’可能指的是促进排泄,‘三五日更一顿’则表示每隔三五天食用一次。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食疗的理念,强调食物与药物的结合,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四)又,十二月作酱,良也。
此句提到了在十二月制作酱料,并且认为这样做是好的。‘十二月’可能指的是农历的十二月,即冬季。‘酱’在此处可能指的是一种调味品或发酵食品。‘良也’表示这种做法是好的,可能是因为冬季制作酱料有其特定的原因,如食材易得或发酵条件适宜等。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制作和保存的智慧,以及对时节变化的敏感。
整体而言,这些古文内容涉及了中医食疗、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通过对食物的巧妙运用,古人试图达到调和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食物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