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鲫鱼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鲫鱼-原文

(一)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脏,和作羹食良。

〔嘉·证〕

(二)作食之,断暴下痢。

和蒜食之,有少热;和姜酱食之,有少冷。

〔心·证〕

(三)又,夏月热痢可食之,多益。

冬月则不治也。

〔证〕

(四)骨∶烧为灰,敷恶疮上,三、五次瘥。

〔证〕

(五)又,鲫鱼与 ,其状颇同,味则有殊。

是节化。

鲫是稷米化之,其鱼肚上尚有米色。

宽大者是鲫,背高肚狭小者是 ,其功不及鲫鱼。

〔嘉〕

(六)谨按∶其子调中,益肝气。

凡鱼生子,皆粘在草上及土中。

寒冬月水过后,亦不腐坏。

每到五月三伏时,雨中便化为鱼。

〔心·嘉·证〕

(七)食鲫鱼不得食沙糖,令人成疳虫。

丹石热毒发者,取茭首和鲫鱼作羹,食一两顿即瘥。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鲫鱼-译文

(一)这种食物可以平衡胃气,调和脾胃,有益于五脏,煮成羹食也很好。

(二)食用它,可以治疗急性的腹泻。和蒜一起食用,会有轻微的热感;和姜酱一起食用,会有轻微的冷感。

(三)另外,夏天热性的腹泻可以食用它,效果很好。冬天则不适合食用。

(四)骨头:烧成灰,敷在恶疮上,敷三次或五次后可以治愈。

(五)又,鲫鱼和某种鱼形状相似,但味道不同。这种鱼是节气变化的结果。鲫鱼是由稷米变化而来的,它的鱼肚上还有米色。体型宽大的是鲫鱼,背高肚子狭小的是另一种鱼,它的功效不如鲫鱼。

(六)仔细观察:它的子(鱼卵)可以调和脾胃,有益于肝气。所有鱼的卵都会粘在草上或土中。寒冬过后,水退去,也不会腐烂。每到五月三伏天,雨中就会变成鱼。

(七)食用鲫鱼时不要食用沙糖,否则会使人患上疳虫。如果丹石热毒发作,可以用茭白和鲫鱼做羹,吃一两顿就会好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鲫鱼-注解

平胃气:指调和胃气,使胃的功能恢复正常,常用于中医理论中。

调中:调和身体的中气,与前面的调中意义相同。

益五脏:对五脏(心、肝、脾、肺、肾)有益,增强五脏的功能。

和:调和,使食物的味道、性质适宜,易于消化吸收。

作羹食良:制作成羹(一种汤类食物)食用效果良好。

断暴下痢:治疗突然发生的腹泻。

少热:轻微的热性。

少冷:轻微的冷性。

夏月热痢:夏季发生的热性腹泻。

冬月则不治也:冬季则不适宜治疗。

骨:动物的骨头。

恶疮:严重的疮口。

瘥:痊愈,康复。

节化:节的变化,指节气的更替。

稷米:古代的一种谷物,即高粱。

宽大者:体型宽大的鱼。

背高肚狭小者:背部高耸,腹部狭窄体型较小的鱼。

益肝气:对肝脏有益,增强肝脏的功能。

粘在草上及土中:鱼卵或幼鱼粘附在草或土上。

不腐坏:不会腐烂。

三伏时:夏季最热的三天,即农历的初伏、中伏、末伏。

化为鱼:变成鱼。

沙糖:一种甜味剂,古称沙糖。

疳虫:中医术语,指小儿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

丹石:古代的一种药物,含有朱砂、雄黄等矿物。

热毒发:热毒病发作。

茭首:茭白,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鲫鱼-评注

(一)此句出自《嘉·证》,对食物的功效进行了描述。‘食之平胃气’表明该食物能够调和胃气,‘调中’指的是调整中焦脾胃的功能,‘益五脏’则强调其对五脏有益,‘和作羹食良’说明将此食物加入羹中食用,效果更佳。从中医角度来看,此句体现了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强调食物的养生作用。

(二)此句出自《心·证》,讲述了食物对于治疗痢疾的作用。‘作食之,断暴下痢’表明食物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的痢疾,‘和蒜食之,有少热’和‘和姜酱食之,有少冷’则是说明食物与不同调料搭配后,对于寒热体质的人有不同的效果。这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食原则,即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食物。

(三)此句进一步说明了食物对于治疗夏季热痢和冬季痢疾的不同效果。‘夏月热痢可食之,多益’说明在夏季食用此食物对治疗热痢有益,而‘冬月则不治也’则表明在冬季食用效果不佳。这反映了中医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

(四)此句出自《证》,描述了食物在治疗恶疮方面的作用。‘骨∶烧为灰,敷恶疮上,三、五次瘥’说明将食物的骨头烧成灰后,可以敷在恶疮上,连续使用几次后可以治愈。这体现了中医以食物作为外用药物的治疗方法。

(五)此句出自《嘉》,对比了鲫鱼与另一种鱼类的不同。‘鲫鱼与 ,其状颇同,味则有殊’指出这两种鱼在外观上相似,但味道不同,‘是节化。鲫是稷米化之,其鱼肚上尚有米色’解释了这种差异的原因,‘宽大者是鲫,背高肚狭小者是 ,其功不及鲫鱼’则说明了两种鱼的功效差异。这反映了中医对食物分类和功效的细致研究。

(六)此句出自《心·嘉·证》,讲述了鱼子的特点。‘其子调中,益肝气’说明鱼子具有调和脾胃、益肝气的功效,‘凡鱼生子,皆粘在草上及土中’描述了鱼子产出的环境,‘寒冬月水过后,亦不腐坏’和‘每到五月三伏时,雨中便化为鱼’则揭示了鱼子的生命周期。这体现了中医对食物生长周期和特性的关注。

(七)此句出自《证》,讲述了食物与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食鲫鱼不得食沙糖,令人成疳虫’说明鲫鱼与沙糖同食会导致疳虫病,‘丹石热毒发者,取茭首和鲫鱼作羹,食一两顿即瘥’则是一种治疗丹石热毒的方法。这反映了中医在饮食与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知识,强调了饮食禁忌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鲫鱼》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3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