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鲛鱼〈平〉-原文
(一)补五脏。
作 食之,亚于鲫鱼。
作 食之并同。
〔证〕
(二)又,如有大患喉闭,
取胆汁和白矾灰,丸之如豆颗,
绵裹内喉中。
良久吐恶涎沫,
即喉咙开。
腊月取之。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鲛鱼〈平〉-译文
(一)可以滋补五脏。这种食物制作的食品,味道仅次于鲫鱼。制作的食品味道也是一样的。〔证据〕
(二)另外,如果有大的喉部阻塞的疾病,可以取胆汁和明矾灰混合,制成像豆粒大小的丸子,用棉布包裹后放入喉咙中。过一段时间后,会吐出恶臭的唾沫,这时喉咙就会通畅。这种治疗方法在腊月的时候使用。〔证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鲛鱼〈平〉-注解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五脏的健康状况反映了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食之:指食用,这里指的是将某种食物作为食物来食用。
亚于鲫鱼:亚于,相当于;鲫鱼,一种淡水鱼类,这里用来形容某种食物的味道或营养价值接近鲫鱼。
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含有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具有消化和抗菌作用。
白矾灰:白矾,即硫酸铝钾,是一种常用的矿物药,灰,指白矾烧制后的粉末。
丸之如豆颗:丸,指将药物制成丸子;如豆颗,指丸子的大小像豆子一样。
绵裹:用绵(棉花)包裹。
内喉中:内,放入;喉中,指喉咙里。
吐恶涎沫:吐出恶臭的唾沫。
腊月:腊月,指农历十二月,中国传统农历的一个月份,这个月通常用来腌制食物、制作腊味等。
证:证,指证据、证明,这里可能是指上述方法的实际应用或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鲛鱼〈平〉-评注
(一)补五脏。作 食之,亚于鲫鱼。作 食之并同。〔证〕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对食物与药物关系的认识。‘补五脏’指的是食物或药物对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具有补益作用。这里的‘作食之’意味着将某物作为食物来食用,‘亚于鲫鱼’则是对其营养价值的一种评价,认为其价值仅次于鲫鱼,鲫鱼在古代被视为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
‘作食之并同’表明这种食物或药物在食用时与鲫鱼相似,可能指的是某种具有类似营养价值的食物或药物。‘证’字在此处可能指的是医书中的案例或证据,说明这种食物或药物确实具有补益五脏的功效。
(二)又,如有大患喉闭,取胆汁和白矾灰,丸之如豆颗,绵裹内喉中。良久吐恶涎沫,即喉咙开。腊月取之。〔证〕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治疗喉闭的方法。‘大患喉闭’指的是严重的喉咙阻塞,可能由炎症、肿胀等原因引起。‘取胆汁和白矾灰’说明治疗方法使用了胆汁和白矾灰这两种物质。
‘丸之如豆颗’表示将胆汁和白矾灰混合后制成豆粒大小的丸剂。‘绵裹内喉中’指的是将丸剂用绵布包裹后放入喉咙中。‘良久吐恶涎沫’描述了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即长时间后吐出恶臭的唾液。
‘即喉咙开’说明这种治疗方法最终能够打开喉咙,缓解阻塞。‘腊月取之’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可能需要在特定的季节(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进行,可能与气候、季节变化有关。‘证’字再次出现,表示这种治疗方法在古代医书中有所记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