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蝮蛇-原文
(一)(胆)∶主诸。
〔证〕
(二)肉∶疗癞,诸。
下结气,除蛊毒。
如无此疾者,即不假食也。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蝮蛇-译文
(一)胆:主要掌管胆的功能。
(二)肉类:可以治疗癞病,以及其他各种疾病。如果身体没有这些疾病,就不需要特别食用这些肉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蝮蛇-注解
胆:胆,指人体内的一个器官,位于肝脏下方,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代谢器官。在中医理论中,胆具有储存胆汁、帮助消化等功能,同时也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如《黄帝内经》中提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主诸:主诸,意为胆主司全身的某些功能或疾病。这里的‘诸’是一个泛指,表示多种或全部。
肉:肉,指动物的肌肉部分,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食物或药材。
疗癞:疗癞,指治疗癞病,癞病在古代是一种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真菌感染有关。
诸:同上,泛指多种或全部。
下结气:下结气,指身体下部有气结,可能是中医中描述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除蛊毒:除蛊毒,指消除蛊毒,蛊毒在古代医学中是一种被认为由邪恶力量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学中可能指的是某些有毒物质或疾病。
即:即,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是’或‘也就是’。
不假食也:不假食也,指不需要通过食物来治疗,即不需要食用某种食物或药材来达到治疗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蝮蛇-评注
(一)(胆)∶主诸 。〔证〕
此句出自古代医学文献,其中‘胆’指的是人体内的胆脏,‘主诸’意为胆脏是负责多种生理功能的重要器官。‘证’字在此处可能指的是证据、证明或验证,表明下文所述内容是对胆脏功能的描述和验证。
胆脏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还与情志活动、视力、胆汁分泌等密切相关。‘主诸’表明胆脏的功能广泛,涉及多个方面。
(二)肉∶疗癞,诸 。下结气,除蛊毒。如无此疾者,即不假食也。〔证〕
此句继续介绍食物与疾病治疗的关系。‘肉’在此可能指的是某些动物的肉,‘疗癞’指的是治疗癞病,‘诸’字再次出现,表示治疗多种疾病。
‘下结气’可能指的是消除体内的病气或邪气,‘除蛊毒’则是指去除体内的毒物。这句话强调了食物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某些肉类食物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效果。
‘如无此疾者,即不假食也’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上述疾病,那么就不需要通过食用这些肉类来治疗。这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治疗原则,即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调整饮食。
整体来看,这两句古文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胆脏功能和食物疗法的认识,以及中医治疗中注重个体差异和食物特性的特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古代医学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