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蛏-原文
(一)味甘,温,无毒。补虚,主冷利。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
〔嘉补〕
(二)主胸中邪热、烦闷气。与服丹石人相宜。天行病后不可食,切忌之。
〔嘉补〕
(三)又云,蛏∶寒,主胸中烦闷邪气,止渴。须在饭食后,食之佳。
〔嘉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蛏-译文
(一)这种东西味道甜,性质温和,没有毒性。可以用来补充身体虚弱,主要用来治疗寒性腹泻。煮着吃可以治疗妇女产后身体虚弱。它生长在海泥中,长度大约二三寸,直径大约像手指那么大,两头是开口的。[补充说明]。
(二)它还可以用来治疗胸中的邪热、烦闷和气滞。适合那些服用丹石类药物的人。但是,在天行病(流行病)之后不可以食用,这一点必须禁忌。[补充说明]。
(三)还有说法说,蛏子:性质寒凉,可以用来治疗胸中的烦闷和邪气,还有止渴的作用。最好在饭后食用。[补充说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蛏-注解
味甘:味道甜美,指食物或药物的味道。在中医理论中,味甘的食物或药物通常被认为具有补益作用。
温:性质温和,指食物或药物的性质不寒不热,适合大多数人食用或使用。
无毒:没有毒性,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
补虚:补充虚弱,指食物或药物具有增强体质、恢复体力的作用。
主冷利:主要治疗寒性病证,利便,指这种食物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和促进排便。
煮食之:煮食后食用,指将食物煮熟后食用。
妇人产后虚损:妇女产后身体虚弱,指妇女在生产后身体虚弱需要调养的情况。
生海泥中:生长在海泥中,指这种植物或生物生长在海洋的泥质环境中。
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长度为二三寸,直径如手指大小,两端开口,是对植物或生物形态的描述。
胸中邪热:胸中邪气引起的发热,指胸部因邪气导致的发热症状。
烦闷气:心烦意乱,气郁不畅,指心情烦躁,气机不畅的症状。
服丹石人:服用丹药或石药的人,指那些服用丹药或石质药物的个体。
天行病:流行性疾病,指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的疾病。
蛏:一种贝类,学名“蛏子”,生活在海水中。
止渴:止住口渴,指食物或药物具有缓解口渴症状的作用。
须在饭食后,食之佳:应该在饭后食用,这样食用效果最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蛏-评注
(一)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名为‘蛏’的食材,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蛏具有味甘、性温、无毒的特点。‘补虚’和‘主冷利’表明蛏具有补益身体、驱寒止痛的功效。‘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则具体说明了蛏在产后调理中的作用,能够帮助妇人恢复身体虚弱的状态。‘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是对蛏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对生物习性的了解。‘嘉补’二字,是对蛏功效的肯定和推崇,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养生理念的重视。
(二)此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蛏的药用价值。‘主胸中邪热、烦闷气’说明蛏可以缓解胸中因邪热引起的烦闷和气滞。‘与服丹石人相宜’表明蛏适合那些服用丹石类药物的人食用,可能是因为丹石类药物的副作用会导致身体不适,而蛏可以起到调和作用。然而,‘天行病后不可食,切忌之’则是对特定人群的饮食禁忌,说明在流行性疾病(天行病)恢复期间,不宜食用蛏,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三)此段文字补充了蛏的药用功效。‘寒’字表明蛏性寒,适合用来清热解毒。‘主胸中烦闷邪气,止渴’进一步说明了蛏对于胸中烦闷和邪气有缓解作用,同时还能止渴。‘须在饭食后,食之佳’是对食用时间的建议,认为饭后食用蛏效果更佳,这可能与饭后人体消化系统较为活跃有关,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嘉补’再次强调了对蛏功效的认可。